別顛倒看世界
聖嚴法師
佛法說「痴」是眾生的根本煩惱之一,痴的意思是事理不明、是非顛倒,這和我們常說這個人很痴心的痴不一樣,痴心的痴是「執迷不悟」的意思。
所謂是非顛倒、事理不明,是指一般常識認為是正常、合情合理的,甚至於合法的見解,可是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卻是顛倒見。譬如我們對一樣東西貪戀執著,就會認為那是永恆的。以男女之間的關係來講,很多人談戀愛或是要結婚的時候,總是山盟海誓,但是人的生命很短暫,怎麼可能像山一樣堅固、像海一樣深廣呢?更何況山和海都有崩塌和乾涸的可能。
偏偏就有許多人相信有永恆不變的東西,能讓自己永久依靠,好像只要找到了靠山,就能平穩安定一輩子似的。卻不知就連山都會崩塌,更何況是人呢?所以說,想以人做靠山是最愚蠢的想法,這就是以無常為常,以常變的東西為不變,以不可靠的東西為可靠,也就是痴。
佛說眾生顛倒,而眾生的顛倒歸納來講有四種,也就是所謂的「四顛倒」。除了上述的「以無常為常」外,還包括了「以苦為樂」、「以不清淨為清淨」、「以非我為我」。
除了身外之物不可靠之外,就連自己也靠不住,譬如身體的健康,自己的觀念、想法和意志力,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們自己能掌控的。可是我們卻認為是自己所擁有的,或是自己本身很可靠,這就是「以非我為我」,其間的落差會為我們帶來極大的衝擊和痛苦。
「以苦為樂」就是把明明是苦的事情當作是樂的,而把真正的樂當作是苦的。譬如很多人會把大吃大喝、狂賭濫嫖當成娛樂來追求,但這只是一時的刺激和快樂,一旦刺激結束以後,在精神上反而會帶來更大的空虛,增加更多身體上的痛苦負擔,那怎能快樂呢?一時間的快樂造成長時間的痛苦,但人卻引以為樂,卻不知道這個被自己覺得是樂的事,其實就是造成苦的原因。
至於「以不清淨為清淨」,是說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恆久清淨的,例如我們的身體,現在可能看起來是清淨的,但是到了明天就會流汗髒臭了,這也是人需要天天沐浴的原因。餐桌上美味的食物,我們認為是清淨的、沒問題的,所以吃它,但是吃下肚子以後,等到明天排泄出來時就是不清淨的。美食即使不吃它,只要一收回廚房就會開始變質,然後慢慢腐爛而變得不清淨。
可見,任何東西的淨穢都只是我們一時之間的感覺而已,要視情況才能決定是否是清淨的,那就不是真正的清淨了。是你喜歡的,那就是清淨的,不喜歡的,就是不清淨的了,因此清淨是相對的感受。
所以,常樂我淨都不可靠,沒有一樣是真的,都只是一種幻相、幻覺而已。
三界無安,以苦為樂
蓮池大師
【原文】
廁蟲之在廁也,自犬羊視之不勝其苦,而廁蟲不知苦,方以為樂也。犬羊之在地也,自人視之不勝其苦,而犬羊不知苦,方以為樂也。人之在世也,自天視之不勝其苦,而人不知苦,方以為樂也。推而極之,天之苦樂亦猶是也。知此而求生淨土,萬牛莫挽矣!
《竹窗隨筆》
【演蓮法師譯文】
廁所裡的蛆蟲生活在臭穢的糞坑中,在狗和羊看它們,認為它們真是太苦了,可是廁蟲自不覺得苦,還以為很快樂呢。狗和羊整天在野外草地上覓食,在人類看它們,認為它們實在太苦了,可是狗和羊自不覺得苦,還以為很快樂呢。
人生活在充滿惡濁的世界中,以天人的眼光看世人,覺得世人的生活實在太苦了,然而人類自不覺得苦,還以為生在人間很快樂呢。以此類推,即使天人也還是以苦為樂的。
惟有淨土才完全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果能信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則求生淨土的願心,縱有萬牛之力也不能挽回!
支配人生的三大力量
淨界法師
第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名言熏習」。這個「名」就是名字,「言」就是言說。我們內心依止不同的名字、言說,會產生不同的思想,這個思想的產生,是根據個人的名字言說所產生的差別。
這個思想,就是我們一般說的人生觀跟價值觀…假設你不斷的去思惟:哦,我們應該向蠟燭學習,「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自己是比較不重要的,我們寧可燃燒自己,去照亮別人,你內心當中不斷的依止這樣的名言來活動,你就容易生起利他的心情。你這個利他的心是怎麼產生的?就是「名言熏習」,因為你不斷的從這樣的名言當中去思惟,它就會創造一個利他的心出來。
淨土宗也是如此,你要不斷的思惟:「我今暫做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娑婆世界有很多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來刺激我們,沒關係!為什麼?因為我在這個地方是暫時的客人,你不要當真的。那你的家在哪裡呢?「不久蓮池會上人」。
第二個「我見熏習差別」。這個名言是整個行為的一個推動者,但是名言要真實的發動,它的背後還必須有一個自我,就是我才是能受用,名言這個思想還是所受用的。
這個「我見」就是說:我們的生命體,由於過去的業力,而創造了一個個人差別的五蘊:色、受、想、行、識,這種生命當中,我們有情眾生的習慣,在內心當中,捏造一個獨立的自我意識,這個自我意識是跟別人有所區隔、有所不同的。所以這個我相的建立,就同時建立了人相的對立,有我就有你。這種自我意識的建立,它的產生就是「我見熏習」。
「我見熏習」的種類有二種的差別:一個是俱生我見,一個是分別我見。俱生我見就是說:當你出生的開始,你內心的深處就有一個自我意識出現。換句話說,你一出生的時候,你還沒有接受任何的教育,你還沒有打很多的妄想;但是你內心當中就知道有一個我,而且會保護這個我,我癡、我愛、我慢、我見,你會處處的愛護這個我、保護自我,你餓的時候,你就知道要釋放哭泣,來保護你自己。這種不須要經過學習的,叫做俱生的我見,這個是比較微細,主要是發生在第七意識。
第二個是比較粗顯的分別我見,它必須要經過後天的學習,還有種種的虛妄分別才能產生的,多分來說是屬於第六意識的分別。總之,我們內心的自我意識,隨著個人的熏習,自我意識的強弱,有很多的熏習差別。有些人我見比較重,你講話一定要讚美他,稍微講到他的過失,他就起煩惱;有些人我見比較淡薄,他跟人之間的對立比較淡薄:這個都是我見熏習所構成的差別。
「三、有支熏習差別」,「有支」其實就是一個業力,就是善、惡、無記種種的業力。這三種差別都是在講一個人內心的功能差別。這三種差別,我們很容易看到的就是「有支熏習」,看到這個人有什麼行為,他經常做善事,或者經常做惡事。那他為什麼做這種善事、惡事呢?因為他內心當中有這種有支的熏習,產生這種善惡的功能。當我們再進一步的了解,他為什麼會有這種善惡的功能呢?這跟他的思想有關係。因為他相信造善能夠招感安樂的果報,造惡招感痛苦的果報,是有這個思想在資持。
一切法是清淨本然,怎麼有這麼多的差別呢?就是因為名言的熏習、我見的熏習、跟業力的熏習,就有這麼多差別。這三種的差別,都是在因地一種潛伏的功能,一種因相的種子所構成的。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南懷瑾老師
天下事沒有一個「必然」的,所謂我希望要做到怎樣怎樣,而事實往往未必。假使講文學與哲學合流的境界,中國人有兩句名言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還無法向人訴苦,對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都無法講,這都是人生體驗來的。又有兩句說:「十有九輸天下事,百無一可意中人。」這也代表個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個人當中,還找不到一個是真正的知己。這就說明了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實上「毋必」,說想必然要做到怎樣,世界上幾乎沒有這種事。
所以中國文化的第一部書——《易經》,提出了八卦,闡發變易的道理。天下事隨時隨地,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在變,宇宙物理在變、萬物在變、人也在變;自己的思想在變、感情在變、身心都在變,沒有不變的事物。我們想求一個不變、固定的,不可能。孔子深通這個道理,所以他「毋必」,就是能適變、能應變。第三是「毋固」,不固執自己的成見。「毋我」,專替人著想,專為事著想。這就是孔子學問修養的偉大處。
一個人活在這個社會上,都想自己名聲好,成就高,一路春風得意,但那是不可能的。一個真正有道的人,處在這個社會,常有很多的委屈、侮辱、痛苦,沒有辦法向人訴苦,只有自己挑起來。所以我也常告訴大家,有一副古人的對聯很好,「十有九輸天下事,百無一可意中人」,人生的境界,十次有九次是輸的,滿足的極少。找一個結婚的對像或做朋友的對像,能夠真正使我們滿意的,找不到。
還有兩句話,「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人生的事,十次總有八九次是痛苦的、不如意的。但是心裡的痛苦,能夠找知己來談談的,不到十分之二三。所以不必求人安慰,因為他安慰你的話毫不相干,我吃了苦,很苦,他說吃點糖就好了,他也不曉得你苦在什麼地方,這就是人生。尤其處理大事,更是如此,所以我現在發現,歷史上受冤枉的人很多啦!現在以我的經驗再來看歷史,有些人蓋棺還論定不了,死後把冤枉、痛苦帶進棺材的人太多,所以歷史太難懂。
其實,這個世界上一切皆苦,所以有八苦十二苦。如果考問這些居士們,八苦背得出來嗎?八苦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很多佛經你看了半天,往往一部經只講一個苦,發揮起來已經很多很多了。八個苦是大原則,歸納了人生最痛苦的事,你們背了也不體會。實際上與這些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教育學……都是連帶的。普通講八苦,講深刻的有十二苦,八苦再加上愁、悲、憂、惱四苦,十二個大原則。換一句話說,人生是痛苦的活著。
你們問我人生問題,我平常告訴你們,人活了一輩子,就是三句話——莫名其妙的生來;無可奈何的活著;不知所以然的死掉。每個人都這樣,自己莫名其妙生來,不知道怎麼生來的,為什麼生來的。活著呢?無可奈何的活著,你們追求這個,追求那個,你們常說的,都為了追求快樂、幸福,可見你們都活得不快樂不幸福。死了不甘願,活著很痛苦,就這麼活著。最後死的時候,不知所以然的走掉了,如此而已。所以佛說一切皆苦。
佛講苦是什麼意思?一般學者說,佛對社會人生世界的看法是悲觀的,這是講哲學的人的講法。佛只告訴你大家這樣活著苦,他並不是說本來苦;他是有方法的,教我們修持,跳出這個苦,得到極樂,這是佛的目的。他在這裡嘆苦,告訴你世界上皆苦,叫我們認識這個世界,認識整個的人類社會,人生畢竟是苦;可是有一個不苦的東西,你去找,這就是佛的目的了。
征服自己的悲觀情緒
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經說過:「要想征服世界,首先要征服自己的悲觀。」在人生中,悲觀的情緒籠罩著生命中的各個階段,青春時期更是不可避免。戰勝悲觀的情緒,用開朗、樂觀的情緒支配自己的生命就會發現生活有趣的多。悲觀是一個幽靈,能征服自己的悲觀情緒便能征服世界上的一切困難之事。人生中悲觀的情緒不可能沒有,要緊的是擊敗它,征服它。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這是一種客觀規律,不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倘若把不如意的事情看成是自己構想的一篇小說,或是一場戲劇,自己就是那部作品中的一個主角,心情就會變好許多。一味地沉入不如意的憂愁中,只能使不如意變得更不如意。「去留無意,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漫隨天際雲卷雲舒。」既然悲觀於事無補,那我們何不用樂觀的態度來對待人生,守住樂觀的心境呢?
用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可看到「青草池邊處處花」,「百鳥枝頭唱春山」,用悲觀的態度對待人生,舉目只是「黃梅時節家家雨」,低眉即聽「風過芭蕉雨滴殘」。譬如打開窗戶看夜空,有的人看到的是星光璀璨,夜空明媚;有的人看到的是黑暗一片。一個心態正常的人可在茫茫的夜空中讀出星光的燦爛,增強自己對生活的自信,一個心態不正常的人讓黑暗埋葬了自己且越葬越深。
用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就要微笑著對待生活,微笑是樂觀擊敗悲觀的最有利武器。無論生命走到哪個地步,都不要忘記用自己的微笑看待一切。微笑著,生命才能征服紛至沓來的厄運;微笑著,生命才能將不利於自己的局面一點點打開。
守住樂觀的心境實在不易,悲觀在尋常的日子裡隨處可以找到,而樂觀則需要努力,需要智慧,才能使自己保持一種人生處處充滿生機的心境。悲觀使人生的路愈走愈窄,樂觀使人生的路愈走愈寬,選擇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是一種機智。在諸多無奈的人生裡,仰望夜空看到的是閃爍的星斗;俯視大地,大地是綠了又黃,黃了又綠的美景……這種樂觀是堅韌不拔的毅力支撐起來的一種風景。
人生何處無風景,關鍵看保持一個什麼樣的心境。守住樂觀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就能看遍天上勝景,「覽盡人間春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