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比佛恩德還大的人

佛經裡有這樣一個公案。有一個人跟佛的一個弟子阿羅漢修行。後來他第一次看見佛的時候,他的師父和佛在一起。他沒有先給佛頂禮,而是先給自己的師父頂禮。佛當時讚嘆道:應該要這樣。

對自身而言,上師、善知識的恩德比佛還大。佛和上師、善知識在功德方面,可能都是平等的,但是恩德不一樣。

是誰領你進入佛門的?是誰讓你明白這些真理的?就是上師、善知識啊!是誰讓你解脫的?是誰讓你成就的?就是上師、善知識啊!所以說,上師、善知識的恩德比佛大的多。所有的具德的上師、善知識都是一體的,但是自己有自己所依止的上師、善知識,應該聽自己上師、善知識的。

很多人一聽到「法王」,一聽到哪位「活佛」名氣大,就又開始動心了,捨棄自己的上師、善知識。這樣的人,連做人的基本標準都沒有。人規是佛規的基礎啊,你連人都沒做好,怎麼能做佛呢?你連人品都沒有,怎麼還能有功德呢?若沒有功德,怎麼能成就呢?作為一個人,要有感恩心、恭敬心。這兩種心很重要啊!三心二意,腳踏兩隻船,這還有恭敬心嗎?

並不是說除了自己的上師就沒有別的大成就者了。世上有很多成就者,有很多佛菩薩再來,但是你一心不能二用。若心裡裝這麼多,怎麼成就啊?修行要專一,要誠心。按世間的話來說,就是專一;按佛法的話來說,叫誠心。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積累功德。


衍慈法師:如何明辨善知識

「善知識」這三個字,聞名為知,見面為識。善是「好」的意思,「惡」的反面。但自古至今,僧團內往往是龍蛇混雜,聖凡交差,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認識明辨何謂是善知識。今引用省庵大師所說的八個字,邪、正、真、偽、大、小、偏、圓。

一、邪:有人一世修行,不究自心。心歸納有三:肉團心、妄心、真心。肉團心是物質,不究竟的,妄心指分別心,不實在的,唯有真心是永恆不變的。只要我們妄念不起,不生滅的真心自然顯現,所以說真正修行要在自心作:就是要究自心,所謂返妄歸真是也。

若說修行,而心只會向外求,不明因果,不知緣起,為名為利,縱貪今生的安樂與享受:或求來世的福報。如此修行者,無論修多長時間,都是邪道。

二、正:心既不向外攀緣,不為名聞利養,不貪圖現世五欲,又不求未來的果報,念念返照回光,做自心的工夫,以無上正等正覺的思想為標準。如是發心,方名為正。

三、真:為了上求佛道,勤修戒定慧,下化眾生,發勇猛精進的菩提心;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以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為眾生服務,又用無有疲倦的精神。知佛道難行,眾生難度,總不退失菩提心,這個才是真實心。

四、偽:外清而內濁,始勤終退。或外表裝的很清淨,心內充滿貪瞠癡,妄想紛飛執著計較,雖做點善事或修些善法,但都為了出風頭貪圖名聞或為利益出發,非是真心去做。而且虛偽的人,有罪不會去懺,有過不會去改,只作隱瞞,覆藏,這都是內濁。

五、大:心量大,願力大。如地藏菩薩的大願,久住在地獄裡,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觀音菩薩的大慈悲心量,念念為了眾生,以種種神力遍游十方法界;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無有親疏,冤親平等。只要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還有普賢菩薩的大行,文殊菩薩的大智。眾多菩薩所發的都是大道心。

六、小:大的相對是小,發小心的人。他們雖一樣有修行,但只是自利不利他,成為自了漢。小乘行者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不肯返回娑婆世界度眾生,續佛慧命,這名為小根小器。

七、偏:偏的心就是不圓融:不是執「有」,便是偏「空」。凡夫都是執著有的,事事有比較、計較,連修行都執著,有眾生可度,有佛道可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樣樣事都執有相,有法所得。而二乘人執空,住在空理,連救度眾生的志願都無。如是落於空有二邊便是偏。

八、圓:是圓融中道實相,即不偏空不執有以大乘菩薩的廣大心,發虛空般大的願,成虛空般大的果。雖有願可發,佛果可成,但不會執著修與證,即無佛道可成,無眾生可度,佛是我心中的佛,眾生也是心中的眾生,成佛道、度眾生都是由心。一念覺即佛,一念迷即眾生。眾生佛道,皆在我心中。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以上八個字,其中四個正、真、大、圓是要採取,要親近的善知識,另外四個字邪、偽、小、偏是善知識的反面,不要去親近,要遠離。所以尋師訪友,首先要明辨,確定是不是我要去依止學習的對像。


善知識很重要!學佛一定要有善知識的幫助!

福安古觀音閣

學佛一定要有善知識的幫助。沒有善知識,你沒有辦法無師自通。唐朝的永嘉大師開悟後,別人就跟他說,威音王佛之前有無師自通,威音王之後,開悟都要有人給你應證。那找誰呢,永嘉大師就去找曹溪找六祖,六祖給他應證他的開悟。

古人講,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一個人成就了,當祖師了,他背後也有一大堆默默無聞付出的人在支持。如果單單你一個人,你能做什麼?佛教講緣起,講和合。大家一起來成就。虛雲老和尚興旺了雞足山,靠的是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還有雲南當地護法的力量。興旺南華寺和雲門寺,雲居山,因為有李濟深等人的支持。這個是在弘法上。在自身修學上,虛雲老和尚也去天台山,跟隨融鏡老和尚學習天台教觀。跟在九華山,跟月霞大師學習華嚴。老和尚一輩子也是百城煙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這些經歷都是他的善知識。

所以如果你修行有些成就了,功德要歸於大眾。切莫不能說,都是我的努力結果。你一個人是沒有力量的。你能成功,只能說,你福報比較大,善緣比較好,大家來護持你而已。這樣子我們就不會痛苦,覺得,我功勞最大。這樣子你就糟糕了,我慢心就是痛苦。

在世俗也一樣,說公司是我一手創辦,家庭錢都是我一手賺。什麼都是自己一手的。那就很痛苦了。應該要把功德分給別人。要感恩萬事萬物的緣起。我們吃的是農民種的,穿的是工人編的,每個人都在默默付出。這時就容易瞭解什麼叫做眾生恩。

要學佛,要感謝祖師,感謝現在弘法的法師,護法居士,大家都在創造一個佛教的氛圍。佛法就越來越容易被人接受。要是沒有祖師大德努力,現在法師的努力,大環境就不允許你學佛,你怎麼辦?我們只要保持謙和之心,什麼痛苦都沒有了。功德是大家的。

有人說,我找不到善知識,其實每個人都是你的善知識,都是恩人。法界緣起很微妙。就看你有沒有智慧,從他身上學到東西。

上次有道友說,念《金剛經》,功德最大,勝過恆河沙佈施功德。所以我不佈施,我就念經就功德最大了。這是對佛經有所誤解。功德是無為法,佈施培福報是有為法。但你要記住的,離開了有為法,你去哪裡找無為法。離開了這些持戒修福,你去哪裡找金剛經的功德。

金剛經有句話經眼:持戒修福。你做到了,然後受持金剛經,什麼叫做受持,不僅是唸一唸,而是以金剛經的般若智慧來持戒修福。那才是功德無量。

所以,做事還要做,因為你發心做事時,會遇到各種挫折,尤其是善事越多,你越執著自己的善事,你就越痛苦,死了都放不下。這時,就需要金剛經的智慧了。所以金剛經是給發大乘者說,無上乘者說。我們是不是發了這個無上乘心了呢。要做好持戒修福,才是發無上乘的心啊。


善知識難遇,多結修行人的緣分

福安古觀音閣

要賺錢很容易,各行各樣都可以賺錢,但要遇到真正善知識不容易。就像佛法這麼好,但是能遇到佛法的人,其實不多。全世界有六十多億人口,能遇到佛法不算多。遇到了,能相信的,更少。相信後,能去修行的,更是少之又少。

你要遇到佛法,是要有善知識的,或者有個廟,或者有個吃齋唸佛的和尚,來給你種善根。種善根後,你還要有人來指導修行,更是少。法華經記載,佛曾經有一輩子當國王,但厭倦了富貴生活,一心求大法,就把王位都舍棄了。然後告十方,說誰有大法,我就終生給予當服侍。這時來了一個仙人,說我有無上大法,叫妙法蓮華,你可以跟隨我學佛。這個國王情存妙法故,對仙人非常恭敬。這個是講佛陀為了法,把王位都捨棄了。

善知識難遇。大家看寺院,寺院是個載體,修行人才是活的。你要發起心中的善根,靠的是修行人的點撥。以前講,山中無道人,朝中無宰相。在世間上有作為的人,都是從修行人過來的。要是世界上沒有修行人,世界早就毀滅了。

佛法是很尊貴的。佛一成佛後,用佛眼去看觀察,發現世上人善根很少,聽了無上大法也不會相信,而且會誹謗,一誹謗就下地獄。所以佛就急著要入滅。這時梵王天和帝釋天就出來了,把最好的宮殿,香花都供養給了佛,請佛轉正法。因為佛不出世,十方都冥暗,人行眾惡業,死後都墮入三惡道,人少能升天,天人就減少了。梵天王和帝釋天的天主就急著請佛轉法論。

你要遇到善知識,首先自己要有慧根,有生命層次。當然,我們不能說,世界上都沒有善知識。我們不要以為,善知識就是會放光,會有神通,沒有任何毛病。而剛好你師父不會放光,也不會講經,也不會有神通,而且有時候還愛發脾氣,然後你就說,師父不是你善知識。真的是這樣子嗎?

不是的。善知識就在身邊,你要遇到。就是在福德因緣具足時,才能遇到。如果講的,無事不登三寶殿。有人有事了,他不會來找三寶,如果來找三寶,但他福德又不具足,結果也碰不到正確的指示,自己也是迷糊。這就是善知識難遇,因為你過去沒有和他們結緣。

學佛先能不能成就放在一邊,先要結修行人的緣分。修行人是大寶。法華經說,什麼是大寶,以菩薩為大寶故。什麼是菩薩,不是擺在佛桌上的,而是出來發利益眾生心的人,他就是菩薩境界的。他也是大寶,也是善知識。到了危難時,他就會來幫助你。

我們一般印象中,菩薩顯靈都是放光動地,或者天上出現一朵雲,像菩薩一樣,然後就說菩薩顯靈。不是這樣子的。菩薩顯靈,就是你危難,有人來指導你,然後走上正道。這就是菩薩顯靈。


在上師善知識面前沒有什麼好隱瞞的

現在很多人都想改變命運,到處求神問卜,祭神拜佛,做法事、佛事,殊不知這都不是真正改變命運的方法。若真想改變命運,就要學佛修行,改掉自身的毛病,毛病越少,命運就會越好,這是改變命運唯一的方法。佛法講的是真理、事實,你懂得了佛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過錯和毛病。你把佛法當鏡子照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毛病和問題,然後才會去改。

修行就是認錯、改錯的過程。能讓你發現錯誤,改正錯誤的人,這叫善知識。否則,就不是你的善知識,更不是你的上師了。現在好多師父偽裝,弟子也虛偽。師父在弟子面前裝模作樣,弟子在師父面前花言巧語,互相欺騙,互相傷害。弟子修行上有問題了,師父也不說實話,卻說什麼「老居士、老菩薩,功德無量」。什麼叫功德無量?明心見性,開悟證悟以後才會功德無量,之前哪裡有功德無量?明明知道有問題了,還在欺騙,不應該這樣。

修行上有問題了就要指出來。我們有一句法語:發現錯誤叫開悟,改正錯誤叫成就;發現了所有的錯誤叫徹悟,改正了所有的錯誤叫圓滿。想開悟證悟,就要發現自己的錯誤。凡夫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錯誤,也不知道錯在哪裡。這是關鍵和難點。

為什麼說見性難,發現錯誤難?因為凡夫都有貪嗔痴慢疑等煩惱,其中的傲慢,就是不讓你發現自己的錯誤,不讓你發現他人的功德。如果你有傲慢心,就發現不了自己的錯誤和毛病;如果你有傲慢心,就發現不了他人的優點和功德。這樣你永遠無法改掉自身的毛病,永遠學不到他人的功德,永遠也不會有進步。

修行的過程就是懺悔的過程,有錯誤、缺點和毛病,就要懺悔,而且要做到不覆不藏,不能隱瞞,在上師、善知識面前不能裝。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般人很難做到!

很多人就是愚痴。如果我們還隱藏自己的缺點毛病,就是掩耳盜鈴。其實上師三寶什麼都知道,你所做的一切,都在上師三寶的意料之中。儘管這樣他也不會捨棄你。因為凡夫都有煩惱,造業很正常!否則,就不是凡夫俗子了。但是人都好面子,不敢說這些。為什麼這樣呢?沒有別的原因,就是不好意思。其實也不怪你,對上師三寶來說,這些一點都不奇怪,都很正常。

所以,修行上有進步與成就了,可以跟上師、善知識說;有什麼疑惑與問題了,更要說,否則怎麼幫助你、救度你呢?要實實在在,有什麼說什麼。

末法時期的眾生就愛聽好話,不愛聽實話,都是顛倒的。但是我這個人比較直,不管你愛不愛聽,能不能接受,我都會實話實說,講的都是人的一些缺點和毛病。其實這些實話對你來說是最好、最大的幫助!有的人可能當下接受不了,但是過後會明白;有的人不用等到過後,當下就明白了。


修行要很謹慎

作者:福安古觀音閣

如果你真正進入修行,尤其是出家後,一定要很謹慎。第一,你有修行,自然有龍天護法護持你。真的修行人從來不缺乏道糧。修道修道,修行人修的是道心,是用功德來度眾生。

第二,要謹慎。這個世界上永遠是公平的。從沒有虧欠的事情。包括你接收了別人的供養。有個故事,有個老修行在山上閉關,無意中動了一個念頭,覺得自己要下山。念頭一動呢,就會造業,果然有了下山念頭後,他就坐不住了。幾天後要下山了,有個天天供養給他,修行人要出遠門,他就送給他四錠銀子,還有一件皮襖。

晚上老修行打坐時入定了,看見有幾個人抬著一頂轎子,請他說去極樂世界。老修行想,我沒有想到要去極樂世界,也沒有想過要當土地神,怎麼有人抬轎子請。就覺得神奇,也不敢坐上去。就把引磬放上去,那幾個人就抬著轎子走了。第二天一起來,老婆婆就過來了,說很神奇,他家的馬生了幾個崽,結果死了一個,肚子裡有老修行的引磬。老修行一看,就嚇了一跳。想起來,四錠銀子四張蹄,一張皮襖一張皮,若非老僧定力好,險被他家做馬騎。

可見因果可畏。做任何東西都要有代價的。不要以為別人供養你,那是好事啊。這些都是業,因果不虛。在虛雲年譜中,也有修行人,投胎再來酬他的宿業。有個老翁,平生很熱衷行善。才知道,他前輩子是和尚,他現在的妻子是寺院裡的賣衣服的掌櫃,前輩子送給他一件袈裟,今生結為夫妻。

修行人要很謹慎,一不小心,用的是大眾供養的。損得確是自己的福報。在因果錄有講到許多,僧人投胎為馬牛,為寺院耕田,都是為了還宿債啊。


你有功德,才能發現別人的功德

作者:福安古觀音閣

要發現一個人的功德,是不容易的,首先你要有功德。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是你的生命境界要跟他相同,你才能明白。大家去看禪宗公案,就覺得很奇怪,大喝一聲,打罵一下,乃至一舉手投足,對方就開悟了。那叫你師父來重演一遍給你看,你能開悟嗎?為什麼不能。因為生命境界達不到。

禪宗一法,叫以心印心。怎麼印,就是生命層次達到了,就印上去了。如果沒有達到,你用語言就想要瞭解,其實很難。佛在靈山會上,要傳法了,就拿起一朵花來,其他人都不知道,就迦葉尊者笑了。就是兩人的生命層次達到了,心心相印了。

很多人說,我碰不到善知識。不是碰不到善知識,而是我們功德不夠,看不到他的功德。人道看悉達多,他就是個老比丘。但天人來佛,就具足三十二相莊嚴了。為什麼呢,功德不夠。

修行你要功德夠了,你才能相應。佛經一開始,就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哪裡。一時代表哪個時間?代表你相應的那個時候。代表你福德具足,機緣成熟時,不是兩千五百年前的那個時。所以念經要好好念,好好背,生命層次不同,體悟就不同。

佛說了,不要太相信你的意。你的大腦造作,目前是你生命境界所產生的。不要太相信他。就像一本地藏經,你慢慢念,相信你每次感悟都不一樣。因為生命境界有高低。所以修行的目的,是要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最高的境界,就是佛。等你成佛了,才能和佛平等。

要提升生命境界,目前你去付出,去行動。道是用來行的,你做的到,就是得道。古來修行都是踏破鐵鞋無覓處,要麼在食堂裡,為常住服務,燒火煮飯,一作就是五年十年。要麼修路補路,建寺建塔,一作也是一輩子。我常提起持地菩薩,他就是修路補路,給行人背重物,幫人排除路上的困難。這麼一修,就是好幾劫。他一心一意的付出,所以感召一尊佛出世,跟他說,心平則地平。他就開悟了。這句話很簡單,要你要生命層次達到等同,就不簡單了。這就需要修行。

要發現善知識的功德,不容易。我見到出家人,都很喜歡跟他們聊天,聊出家的因緣等。他們為了三寶,一路走來,這就是功德。這些人很多在深山裡,默默無聞的,也不會講法,但他們就住持道場,維護一方信仰,我們能發現他們功德嗎?

古人講的,不建寺不知祖師的苦辛。不做事情,不知道做事人的苦,發現不了他的功德。真正做事時,就有體會了。就像以前,我也看不到師父的功德,覺得他不會講法,甚至還愛發脾氣。後來漸漸明白了,師父能蓋道場,護持一方,是不容易的。他們是苦過來的人,後來人在享受前人成果,往往覺得很容易。卻不知道,這個是他們多少艱苦得來的。

就像佛經,大家都覺得容易得。當年為了佛經,多少佛經精英翻過沙漠去印度取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者百人歸無十。去的人有百人,回來的不到十個。很多都是死在路上,在沙漠上。玄奘大師去取經時,是順著死人的骨頭作為路標才去的。唐朝的義淨法師才說,後人焉知前者難,常把經書容易看。

就像教育孩子一樣,自己沒有孩子,是無法體會做父母的苦心。因為你沒有那個生命教育,你有孩子,也把它拉扯大,你就會想,你父母當年就是這麼拉扯你的。你就能發現了父母的功德。

所以有的人誹謗三寶,看到僧人的過失,這也是正常的。你遇不到善知識,甚至遇到了邪見的人,那本身就是你功德不夠。你功德具足時,就能遇到善知識了。你功德不夠,善知識出現在你面前,你還會去誹謗他。這也是正常的。

就像有的人去五台山,就看看廟,很多廟都很破,房間有不怎麼衛生,條件又艱苦。他的生命境界只能讓他體會到這裡。如果靈性生命很高的人,到了五台山,就想來到佛國聖地一樣。那就是他生命境界比較高了。所以每個人都用自己的生命境界來解讀這個外面的世界。


經論和善知識的竅訣哪個重要?

興國寺

現在很多人都是這種狀態:都會念,也懂道理,但是心性卻和以前一模一樣,沒有絲毫的改變。這是什麼原因?

曾有人向一位尊者請問道:「一個修行人要獲得解脫或佛果,經論教典與善知識的竅訣二者哪一個重要呢?」尊者回答:「當然是善知識的竅訣重要。」那人又問:「這是為什麼呢?」尊者又回答:「即使能背誦三藏,甚至通達諸法的自相,自己去修行的時候,如果沒有善知識竅訣的攝持,佛法也會與個人的心性背道而馳。」

現在我們很多人就是這種情況,都會念,道理都懂,但是心性沒有絲毫的改變,和以前一模一樣,和佛法背道而馳,這就是因為沒有善知識竅訣的攝持。

能講會說不一定有修行,更不一定有成就。現在也有很多這樣的人,特別擅長講些大道理。那麼,他們有沒有修行,有沒有成就?不一定。為什麼沒有真正成就呢?沒有善知識的真正攝受,沒有善知識的竅訣,法不入心,佛法與心性會背道而馳。

法要融入心,修行要融入生活,你才會受益,心性才會有變化,生活才會有變化。雖然我處處強調這些,但是很多人還是沒明白。佛法就是佛法,心性就是心性,修行就是修行,生活就是生活。我們學習佛法,難道不是要改變心性的嗎?我們修行,難道不是要改變命運的嗎?法和心要結合,修行和生活要結合。這是很重要的!

如果沒有善知識的竅訣,即使再精通佛理,即使整天念誦經典、論典,也不會受益的,對你不會有任何的幫助,甚至佛法也會變成惡趣因。

現在很多人都是,越學越傻,越修越懶,越學越糊塗,越修越沒有信心。一個真正的學佛人、修行人,應該是越學越聰明,越有智慧,越明白;應該是越修越勤奮,越精進,越輕鬆,越有信心。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就在於不懂「事師法」(如何承事善知識)。

都講「萬事開頭難」,學佛修行更是。剛開始的時候難,摸不到門,進不了門。你真正入門了,上道了,一點都不難了。有的人學佛時間不短,也有五六年了,看看是不是越來越精進?是不是越來越有信心?是不是越來越明白?是不是越來越輕鬆?如果是,就對了;如果不是,就是沒有獲得師父的竅訣。在表面上明白得再多,做得再多,倘若沒有獲得師父的攝受和竅訣,真正的修行之路還是會與佛法背道而馳。


若無善知識,你無法避開險途、歧途與迷途

雪歌仁寶齊

所謂佛法就是能降伏、調伏我們心的方法,如果要學習佛法,一定要依靠一位有經驗的人來帶領我們。

弟子跟隨善知識、上師學法時,會遇到很多狀況,如禪修遇到情況時,馬上就要問他的上師和善知識應該怎麼辦,此時上師、善知識就會把他活生生的經驗、覺受、證悟告訴他的弟子,並且教導他的弟子應該要如何繼續修。

所以,真正要學習佛法,一定要依止一個有經驗能指導修行的善知識,只靠書本上的文字是不行的。

世間的一些學問,靠自己讀讀書、看看數據,可能就會有所成就,但是,佛法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因為佛法的重點和目標是要降伏自心。

要調伏自心,一定要有一位有經驗的善知識來帶領,一遇到問題馬上就可以問。學習佛法最重要的是要依止一位善知識。沒有一個人能不依止善知識而成就佛道的,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這樣的紀錄。

我們想要積聚資糧的話,一定要靠善知識,想要消除煩惱、所知等二障,也一定要依靠善知識。

為什麼積聚資糧一定要依靠善知識呢?當我們要供養無量諸佛時,無量諸佛是非常多,我們沒有辦法到每一尊佛前面花很長的時間作供養來積聚功德。但是,如果我們依止善知識,直接對善知識作七支供養,就和對所有諸佛菩薩的供養一樣。

所以,透過依止善知識,就能夠積聚功德資糧。

消除二障的方法也一定要依止善知識,就像之前提到的,弟子在修行道路上一遇到問題,立刻問善知識,他馬上會給予指導。透過上師直接活生生經驗的傳授和指導,弟子的心慢慢就能得到調伏、轉化;煩惱、所知等二障也慢慢會消除。

所以,如果想要消除二障,也一定要依靠善知識。

我們在輪迴中修學佛法,就像是走在陌生的路上,或是走在危險的地帶,或是像要渡河一樣,此時就需要一位善知識的帶領。如果一個人走在陌生路上而不知方向,是很危險的,可能會迷路,所以需要上師、嚮導的指引。

在危險的地帶,更需要有人來保護,也就是我們的善知識。

在陌生路上,如果沒有嚮導的話,可能會發生三種情況,就像菩提道上沒有善知識,我們也會遇到三種情況一樣。

第一是走上錯誤的道路,譬如我們要去台北,偏偏卻到了高雄,如果不依止善知識而有這樣錯誤的道路,我們可能會變成外道,這是其危險處。

第二是繞遠路,如果沒有嚮導帶領而一個人走的話,可能會繞遠路。在菩提道上,如聲聞二乘行人自己修持,不依靠善知識,他們到達成佛的路是非常遙遠的。本來一個小時能到的地方,我們卻要花五、六個小時才能到,這就是繞了遠路。

因為沒有善知識、嚮導的帶領,所出現的就是二乘行人的情況一樣。

第三是會迷失在路上,如果在一條路上沒有終結的走下去,就會迷失在路上。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帶領,就像辟支佛的果位一樣,一個人這樣走下去。

我們走在陌生道路上,如果有一位嚮導帶領,就像修行路上有上師帶領,絕對不會落入錯誤的道路、繞遠路修持或在一條道路上沒有終結的走下去,我們就可以很安心的、具備信心的來修持佛法。

還有一個比喻說:如果一個人走到了充滿各種盜賊和小偷的路上,因為他沒有一個嚮導護送,沒有一個有力者來保護他,他所有的東西都會被小偷或強盜偷走。

以這個比喻來說,我們不知道小偷什麼時候會來偷東西,他隱藏在某個地方,一點一滴慢慢的把我們的東西偷光。我們在菩提道上修持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個具德上師帶領,我們的煩惱就好象小偷在我們心中一樣,我們一直以為煩惱跟我們是連結在一起的,不覺得它有什麼不好。

它就如此隱藏、潛伏在我們心中,一天一天的把我們各種成佛的力量、功德、福德偷走、損壞。

煩惱賊躲在我們心裡,它一直在等待機會,要偷我們的東西以傷害我們。當它等到這個機會,它就要毀滅、傷害我們的善根,直至毀滅殆盡,而且是當煩惱賊得到機會傷害我們之後,它同時也毀壞我們投生到善趣的命根,甚至都被斷除了。

我們知道各種煩惱賊都一直在等待機會,希望消滅我們的善根,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帶領,我們就無法降伏煩惱賊,我們不知道煩惱在哪裡,也不知道消除它的方法。

若有善知識之護導,則無此憂慮,可以安抵一切智堡。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第五品中也提到:「我們依止善知識,就要像善財童子依止善知識一樣地去依止。」


末法時代,學佛依止善知識,應該牢記這兩點!

普通人學佛必依止善知識,惠能祖師云:「一切善法,若不自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者,直示正路。」末法時代,佛法難聞,想聽聞大乘了義經典,更是難上加難。惠能祖師認為,只有善知識,才能幫助我們把菩提心,也就是想覺悟人生的信念發動起來。

那麼,什麼是善知識呢?《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七有言:「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之法及一切種智,而使人歡喜信樂者,稱為善知識。」意為能解空等一切種佛門智慧,為他人宣說,而使人心生歡喜,進而信受佛法者,就是善知識。也就是說,善知識是能教導人正知正見,德行高尚的出家人或者大居士。

第一、從善如流

如今距離佛陀滅度,已然過去兩千多年,我們所處的時代,正是所謂的末法時代。眾生的煩惱根性重,而煩惱的根源在於「我執」,我們學佛必然依止善知識,這時候因「我執」而生出的貢高我慢之心,就開始作怪。對於善知識,往往「挑三揀四」,不光說話要中聽,長得也不能太醜。倘若別人在講經說法時,有一點口誤,就沾沾自喜,目空一切,覺得誰都不如自己。

既然學佛,從善知識的教導中,汲取養料,不斷增長自己的見識即可,細枝末節的東西,本就無傷大雅,也不必深究。《金剛經》中佛陀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善知識是開啟我們心智的領路人,佛法在他手中就如同火把,我們要看的是眼前的路,而不是他手中的火把,更不是領路的人。

歸根結底,學佛即要求我們從善如流,不要去挑善知識的毛病。如果在聽聞別人說法時,把精力放在找別人錯誤之上,那是非常愚痴的表現。

第二、常思己過

人是很奇怪的生物,很多人喜歡一成不變的東西,拒絕改變,也就拒絕聽到不同的聲音。譬如有人習慣了一種工作模式,當同事指出他工作中的不足,建議採用更高效的方式工作,得到的往往不是感謝,而是白眼。

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學佛的過程中,先入為主的觀念,往往占據我們的頭腦,使得自己聽不進不同的觀念。譬如聽聞某位法師所講的經典,與自己過去聽到的不一樣,就覺得全部是別人的錯。在這裡,小編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來說明究竟錯誤在誰。

學佛人身處暗室之中,眼前並無浮塵,而只有陽光透過窗戶,照進房間的時候,才會發現自己身邊塵土飛揚。我想這個場景對很多人來講並不陌生,那麼面對飛揚的浮塵,是要怪自己沒有將房間打掃乾淨,還是怪照進房內的陽光呢?

善知識存在的價值,也正是在於幫助眾生,發現自己身邊的「浮塵」。於其坐井觀天,夜郎自大,倒不如多多聽聞,時時反思自己的過錯,這才是學佛人應有的正知正見!


夢參老和尚:如何尋覓善知識?

覓善知識,得有緣!你若想希望什麼樣才算是善知識?佛在世的時候,以佛所說的歷來因緣,一個字,自己不認識,問到別人,別人跟我說,這就是善知識;一件事我自己不明了,別人跟我解說了,他是我的善知識。

你想遇到什麼樣善知識?

文殊菩薩才是善知識,觀音菩薩才是善知識,你只能求,一般的凡夫聖人,只能知其一而不能知其二。

你想救濟苦難眾生,咱們講《法華經》,《法華經》都是善知識。《金剛經》,佛說的話都是善知識,哪一個向你解說《金剛經》,解說《法華經》,乃至解說《彌陀經》都是善知識,得有一點,你有緣沒緣?你跟這個師父、跟這位大德有緣,他的語言,你能聽的進,你能接受,你能得到啟發。

在我們中國歷來的善知識,以禪宗為主,那得對機!開過悟的!有些個只道個三言兩語,或你給你一個棒子,給你一記棒喝,你問他如何是祖師西來大意?他拿起棒子打你幾下子,這樣的善知識,假使你挨幾棒子,你能開悟嗎?

善知識是善知諸法解一切義,這只是在法上。對機呢?你得有那個福德,有那智慧,你才遇到那個善知識,他能知道你的根機,知道你過去無量生的宿業。

舍利弗算不算善知識?

舍利弗有兩個弟子,跟他學了五六年,什麼都沒開悟;有一次佛去了,佛問那兩個弟子,那兩個弟子就跟佛說,學了幾年了,佛叫舍利弗他那兩個弟子給他顛倒一下,你先叫他說修觀的叫他參禪,你先參禪的叫他修觀,佛這樣一給他們一顛倒,重新指示一下,他倆沒好久,不到兩三個月,都開了悟了。

因為舍利弗只見到八萬大劫的事,八萬大劫他以前見到的事,他們對這倆個根機,說的是八萬大劫之內的,佛可是八萬大劫之前的。

所以遇善知識得看我們自己有什麼福德,不是都是有緣的。你是個什麼善根,你是哪一級的你就去遇見哪一等的善知識,可以使你知苦,知道苦了別造業,他能這樣開示你,就算是善知識。所以這個善知識非常的廣泛,你這一世不認識,你問人家,人家告訴你了,他就是你的善知識。


妙祥法師:善知識的八種相

居士要親近善知識,居士在學習佛法,其目的無非是要求得到佛法正確的知見,求得解脫的方法。可是,佛法是出世解脫的法門,他是難思難議,不是我們世間人,世智聰明所可以理解的。所謂,欲知山前事,須問過來人。每個佛弟子在學佛的路上,都需要有善知識的引導,也所謂,名師出高徒。

因為有了好的善知識,使我們在解脫這條路上少走了很多冤枉路,不需要走錯路、走彎路、繞遠路。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前走,站在已經開闢好的康莊大道上,善知識讓我們在解脫、在成佛、在開悟上,有了真正的保障。

古人也有很多方面講到良師益友的難得,學佛的居士去尋找真正的善知識,在學佛這條路上是非常重要,這是一種絕對的利益。怎樣才能稱為善知識呢,經論上有很多解說,我們舉《瑜伽師地論》提出的善知識有八種相:

第一,是住戒。所謂住戒,是說善知識他必然是持戒清淨的,這是八種相貌第一個,要有戒律,必須住在戒律,不是說,我有一點戒律,那不行,必須住在戒律,以戒為化身,為法身。必須持戒得清淨,這才是我們的善知識。所以這個是《瑜伽師地論》講。末法時期,以戒為師。佛也講這個問題,特別是不光佛講,祖師也講。我們知道虛雲老和尚,這是中國近代的祖師之一。他就講一個事,就是戒,沒有講任何法。就是說,我們末法修行必須靠戒律指引,如果有戒律清淨的善知識,那我們就能夠得到解脫。所以說,持戒清淨對於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也是一種絕對的利益,不可否認的,沒有比他利益再大的。所以說,這是第一種相貌。

第二,是多聞。就是說,這個善知識對於佛法的經典,佛法的道理,思想非常通達,可以講述很多正確的思想知見。就是說,這個善知識俱備多聞,能講述很多的經典、道理,不一定把經典背下來,就是善知識,他能把所有經典裡面的正確知見、思想,能講出來,能符合佛意,也叫通達。一通一切通,不管你拿什麼樣的經典,看過、沒看過,他都知道佛法講的是什麼,甚至你說個名,他也知道佛要講什麼,甚至你畫個圈,他也知道佛要說什麼,你拿三藏十二部來,他一部沒看過,他也會知道佛要講什麼。所以說,他通達,這叫真正的多聞,這是真正的善知識。如果做不到這點,那我們就採取能夠掌握很多的經典,能背誦很多的經典,能說明白,這也是一種善知識。但是,不管哪一種善知識,他必須有正確的思想和知見,所講的一切法都是無我,沒有我,遠離於我執和法執,這才行。如果雖然有了 多聞,但講的都是知見,這就錯誤了,這就是不應該的,他不算一個真正的善知識。

第三,是禪定。是說,善知識對於修習禪定,有其可行正確的一套經驗和方法。你問他什麼叫禪定,他說打坐,這就不行。禪定,應該行走坐臥都有禪定,你怎麼做,他都能告訴你怎樣來修禪定。所以,必須俱備這樣的禪定的知見和行為、行事。這才能作為一個善知識。

第四,哀愍。善知識對於一切眾生都能平等給予哀愍、憐念,希望所有的眾生皆能走向智慧、解脫之路。這個善知識,他有大慈悲心,有什麼樣的慈悲心,那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不會對任何眾生,說這個人不能成佛,或這個人如何如何,對誰都有一種慈悲心,這種慈悲心油然而生。不是說在哪我想一想, 我怎麼樣慈悲呢,我得運作、想像,完了,找出點慈悲來,不是這樣。他看到每個眾生,他都有一種慈悲,就想幫助他,甚至為他去捨掉生命,去供養他,幫他解除 一切的困難和痛苦。不光是對人,對畜牲,對小蟲子、間飛蠕動都有慈悲心。他不能說,這個蟲子我看到了,這是個蟲子,他對蟲子和一個人是平等的。他不光尊重人,他同樣尊重每一條蟲子,對每個蟲子都看成前生的父母,未來諸佛。這是我們要找的善知識第四個方面。

第五,無畏。善知識在大眾面前,對於大眾所不瞭解的事,能夠無畏的宣講,無畏的前往。這個善知識啊,不管對誰來講,他沒有畏懼。為什麼沒有畏懼,因為,他瞭解佛法的真相,嚐到了佛法的喜悅,不是編造的,也不是照本宣科,是自己的體驗。所以說,他能無畏地講,也叫獅子吼,不是喊得大聲叫獅子吼,有的給解釋啊,獅子吼像獅子那麼叫喚。那壞了,那不行的。那可能他說話、不說話、一個動作都會施予無畏。就像佛在世的時候,有個鴿子就躲進佛的影子裡。另外一個尊者就問佛,為什麼鴿子在我的影子裡它發抖,為什麼在佛的影子裡它就感到安全,不發抖。這就是慈悲的力量,慈悲心的問題。所以說我們對任何眾生都是平等的。

第六,忍耐。甚至是能夠忍受艱苦的挫折、侮辱,或者別人的歧視,或是種種的辛苦、艱勞等事情。他能忍受著艱苦的挫折,也就是失敗,還有侮辱,或是別人的歧視。為什麼,因為他把這些東西看成是財富,我們看成了是挫折、侮辱和歧視,但善知識來看呢,這就是很難得的一種財富。就像世間人發財一樣,他感到滿意或是歡喜,雖然不能完全生起大的歡喜,也會生起一種自在,而且,明白它的所在。特別是辛苦,他任何事情都不怕辛苦。為什麼不怕辛苦,他永遠是一種感激心,因為他永遠感激眾生給他的機會。所以說,這個人可以做我們的善知識。

第七,無倦。善知識在修行佛道,為眾生謀福利之時,能夠勇猛精進、不疲倦。在修行佛道上、為大眾事情上,就是為佛法利益上,他永遠不會疲倦,也 是沒有後悔心,永遠的心,勇猛的精進。因為,他已俱備智慧。什麼是他的智慧,他知道勇猛就是智慧,他有一種永遠使不完的力氣。他不會說我自己鼓勵自己,我 再走兩天看看吧,明天再說吧,他不會這樣的,他會一直走到底,生生世世他都不會改變的。所以說,這是第七個方面。

第八,善詞。善知識對於宣達佛法,在語言上有善巧的辯才,能夠巧妙地將佛法的道理宣說出來。這個很重要。像我就不俱備這個,竟講些土話,說話有時竟批評人多,沒有善巧。所以說,真正的善知識得有善巧、會說,能令你很快的理解,這方面確實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這八個方面,這是我們對一個善知識的要求,來這樣選擇。但主要的還是持戒。一個是持戒清淨,一個正知見,這兩種是我們修行的保證。因為持戒清淨是保證我們修行的基礎,不會污染或破壞。知見清淨是正確的引導我們前往正確方向的依靠,雖然有八條,這兩個是最重要的。


《華嚴經》中的十種善知識

我們學習佛法,經常會聽到「善知識」這個詞。對其含義,每個人都能說出大概,但詳細分別其內容,則往往比較籠統。

其實,善知識是佛教一個專用名詞。不同於現代漢語中指代某種學問,知識這個詞在佛教中具有另外一種含義:聞名欽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識。也就是說,知其心而識其形,能夠於修行者有益,引導修行者到達善處的,就叫做善知識,反之就是惡知識。

天台智者大師講修習止觀,要有三種善知識,一種叫外護善知識,一種叫同行善知識,還有一種叫做教授善知識。修行之人欲得道果,必由教授知識以訓誨,同行知識以策勵,外護知識以資養,三者俱備,方能成就其功。

唐譯《華嚴經》則著重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利益眾生、開佛智慧這個角度,舉出了十種善知識:一、能令安住菩提心,二、能令修習善根,三、能令究竟諸波羅蜜,四、能令分別解說一切法,五、能令安住成熱一切眾生,六、能令具足辨才隨問能答,七、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八、能令於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九、能令安住普賢行,十、能令深入一切佛智。下面我們具體解釋。

一、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十種善知識首先是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菩提心用兩句話來簡單概括,就是《華嚴經·十回向品》中的兩句話: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個心量完全是捨己為人,一切都首先成就眾生、利益眾生,想到如何來使他人快樂幸福。

其實真正做到這兩句話了,其他的也就不求而自得,甚至西方極樂世界你不用求,阿彌陀佛親自來接你,了生脫死,當下就做到了。「心地無私天地寬」,你心底無私了,還有什麼生死可了呢?話雖如此,這個私心實在是很難斷掉。不管是學佛的人,還是不學佛的人,這個私心也有各種各樣的層次。也正因此,才體現出能夠教導我們眾生安住菩提心的善知識,是多麼可貴!

二、能令修習善根善知識

發了菩提心,還要修習善根。善根有多種多樣,一切與菩提心相一致的善法,堅持不懈地去做、毫不動搖、毫不退縮,這種行善的心態與行為,堅如磐石,就好像一切的植物,落地生根了,那就叫善根。

我們見到一位學佛的人精進、專一、慈祥,就說:哎呀,他的善根好深厚。凡是善根深厚的人,不是天生的,都是從不斷的修習而來,不斷積累、培養而來,所以能夠指引我們修習善根的人,那就是善知識。

三、能令究竟諸波羅蜜善知識

波羅蜜者,到彼岸也。波羅蜜要得到究竟,那一定是以無漏的大智慧、大慈悲來圓滿地來實踐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等一切自利利他的行為。

佛經上講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個法門,只有聯繫到第六般若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為統率和指導,才叫六波羅蜜,所謂「五度如盲,般若為眼」。智慧是我們的眼目,在智慧的指導下,在無漏的智慧指導下修習一切波羅蜜,修習一切善法,才能成就波羅蜜。

四、能令分別解說一切法善知識

分別解說一切法就是能夠分別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什麼是世間法,什麼是出世間法。能夠分別解說諸法,就能使我們從善棄惡,捨小向大;如果說不能善分別,善惡不分,大小不明,修行就會出現誤區,所謂要善分別一切的法,才能於第一義諦而不動搖。當然,善分別一切法,不是一說完了,而是說了以後要找到那個究竟的法門是什麼,然後按照那個究竟的法門去修去行。

五、能令安住成熟一切眾生善知識

善知識需要具備使一切眾生的菩提心得以成熟的能力。成熟菩提心,我們這個世間才會有更多的人來行菩薩道,修菩薩行,那些受苦受難的人,那些不圓滿、不究竟的事才能越來越少。

六、能令具足辯才隨問隨答善知識

善知識需要具備善巧方便智慧,大眾有什麼疑問,隨時提出來,都能夠給予圓滿的解答,能夠使之改邪歸正,棄惡行善。具足辯才不是為了成口頭的遊戲而已,不是為了耍耍口頭禪,而是為了使大眾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

七、能令一切不著善知識

善知識教導我們遠離染著、執著,進一步我們要不執著於生死。生死就是從染著而來,有人執、有我執,就是生死。有所染著,就是不善法;遠離染著,生死就能解脫。善知識能夠教導我們如是行如是修,就是真正的善知識。

八、能令於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善知識

行菩薩道是永無休止的一件事,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要以智慧心、慈悲心在六道中行菩薩道,修菩薩行,心無厭倦,這是菩提心。

很多人聽了這個話感到害怕,如同佛在講法華經的時候,有五千聲聞弟子退席,他聽到佛的境界這麼廣大,行門這麼高深。大家也可以反省自己做的到嗎?但是在受菩薩戒時,是發了願的喲,「眾生無邊誓願度,能度否?能度!」具體做起來就是要發廣大心,發菩提大心。菩提心就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九、能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這十種善知識,次第來教導,一步一步地提升,終至成就普賢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普賢行願品》將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無邊願力濃縮在一卷經當中,我們經常讀誦《普賢行願品》,就能培養菩提心,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

十、能令入一切佛智善知識

上面說了九條,最後歸於一條——能深入佛智。什麼是佛智呢?就是承擔一切苦難而沒有負擔。佛之所以要成佛,不是他自己有什麼需要,而是因為看到大地一切眾生,在生死輪回當中苦難不息,所以要成佛度眾生。佛的智慧就是指導如何度眾生,如何不執著,那就是佛的智慧。

這十種善知識,可以從種類與功能兩個方面來加以理解,從種類來說,有十種老師、善友;從功能來說,可以是一位善知識就具備這十種功能,或者說幾位當中分別就具備某一種或多種善知識的功能。所以不要小看親近善知識這樣一件事,這既是學佛的必要前提,也是修行路上不致歧邪的保證。


承事善知識應發的二十一種心

復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

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

應發如金剛心,志願堅固不可壞故;

應發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

應發如給侍心,所有教令皆隨順故;

應發如弟子心,所有訓誨無違逆故;

應發如僮僕心,不厭一切諸作務故;

應發如養母心,受諸勤苦不告勞故;

應發如佣作心,隨所受教無違逆故;

應發如除糞人心,離憍慢心故;

應發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

應發如良馬心,離惡性故;

應發如大車心,能運重故;

應發如調順象心,恆伏從故;

應發如須彌山心,不傾動故;

應發如良犬心,不害主故;

應發如旃荼羅心,離憍慢故;

應發如犗牛心,無威怒故;

應發如舟船心,往來不倦故;

應發如橋樑心,濟渡忘疲故;

應發如孝子心,承順顏色故;

應發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


生根活佛:沒有福德的人,很難遇到善知識  

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障礙重重,最大的障礙就是遇不到一位真正的善知識,是什麼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福德不夠,可以說沒有福報。

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自備的條件是福德、因緣、善根這三者,福德是最關鍵的,然後是因緣和善根。你能夠學佛,說明因緣有、善根有,但如果福德不夠,你就很難遇到善知識,如果你遇到善知識也不會珍惜,錯過很多學佛修行的機會。有些人會想,這個社會裡,科學發大,經濟條件那麼好,東南西北想去哪裡都可以,但遇上善知識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比如,曾經有一位漢人為了學佛從海內到海外,從海外到西藏,花了三十多萬人民幣,尋找一位善知識,但沒有遇上真正的善知識,他說,這是世上沒有一個真正的善知識,實際上,不是這個世界沒有善知識,是你不具備弟子相,也可以說你自己沒有福德。善知識不是有金錢就能找到及遇上的。有些人遇不到善知識,那是他的因緣不夠,福德也不夠,就是沒有福報,占巴南喀大師曾經告訴弟子們:“不是善知識不要你,而是你自己沒有福德。”

弟子具備弟子的相也是福德,你沒有福德就不能當一個好的弟子,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的善知識如果現前了,你也不認識,你認識了也不會珍惜,或許珍惜也反而會害你,因為你對善知識也會起懷疑、起誹謗、起邪見,起性欲,還在善知識那裡挑三剔四。那麼挑來挑去,自己以愚癡的眼光去挑別人,甚至挑善知識,所以這樣一來,善知識不能現前,在你的眼中再也不會有善知識,這是福報不夠的人。

還有些人遇上真正的善知識,那位善知識也是前世有因緣的善知識,從善知識那裡也接受到了正法,可是身邊及周圍的人說些是非的話,或者橫豎都不對,或說你的上師是邪師,教法是邪教等的因索下對上師引起邪念,對教法產生疑心,最後離開善知識,也是沒有福德的人,比如,過去在象雄地方有位信徒叫作幸薩乃丘,她跟隨幸饒彌沃佛祖,請求正法,用心修行時,遇到世上最惡毒的恰爾巴,恰爾巴說,你的師父是騙人,他傳的法是邪法,他的道是邪道,不讓吃肉喝酒殺生偷盜愛欲都不正常人的思維等說很多左右不是的話,幸薩乃丘就動心了,覺得很有道理,就跟隨恰爾巴,生了兩個男兒,做了不少壞事,這是說明她自己沒有福德。這種情況現在也很多。

如果你具備了弟子相,善知識不遠千裡都會來求你及找你,給你傳教正法,他不會強迫你學他的法門,但是你心甘情願的跟隨他,學習他,供養他,支持他,接近他,這些都說明你福德有,因緣有,善根有。而且你跟有緣的善知識時,心裡法喜充滿,樂善好施。現實社會裡很多自做聰明的人,對善知識這個那個的要求很多,比如,有些弟子要求善知識對自己好,對他人及仇人不能好,還要求接觸知識分子,不能接近窮困潦倒的人等的要求,有些居士嚴格約束善知識的行為,規定善知識的傳法,通告她們才能接觸上師等,好像把善知識綁架一樣,但我們要知道不是你能夠度善知識,而是善知識能夠度你。“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佛經裡講得很清楚,佛度眾生時,應用不同的身份來度你的,傳教法門也不同,應該以哪一種身可以度你的,佛菩薩就會現哪一種身來度你。現在家居士身、善男善女身、比丘比丘尼身,甚至是以當官身、國王大臣身能度你的,佛菩薩都可以現這些身來度你。比如,曾經幸饒鄧變魚而度九位遇難者,木赤贊布以藏王的身份來度人等,我們大家想想,佛菩薩到底有沒有來度你呀,為什麼不能來度你啊?他現什麼身都度不了你了,沒辦法了。就像過去的奪崴奪得和安米確布一樣,奪崴奪得跟隨世尊三年,內心沒有生起信心,世尊也無法度他,最後墮落到地獄。安米確布聽不進世尊的法語,最後變成惡人,人們叫她魔王。

佛菩薩不同的身份來度我們的,佛菩薩如果現一個大富長者居士身能度你,他們就現居士身來度你了,就像占巴南喀大師,居士及瑜伽大師的身份來度我們;佛菩薩要現一個要飯的人能度你,他們就現要飯的人來度你,就像過去的忠巴塞沃一樣;佛菩薩要現一個很有福報的善知識、出家比丘或者比丘尼身來能度得了你的,他馬上就會現這個身來度你。但是他現所有的身都無法度你的時候,他不能度你,就像奪崴奪得遇見世尊,世尊也無法度他,我們有時候就像奪崴奪得一樣頑固,愚癡,迷惑,因此,我們要生慚愧心啊,遇不到善知識,一定要生慚愧心,還要祈禱。

學佛的基礎,一定要培養善根,培養悟性;修行的基礎,一定要培養福德、培養定力。福德不夠的人,第一他就根本遇不到善知識,遇不到的正法,遇不上好的機會;第二呢,遇到了也會擦肩而過。因為某一個小小的誤會,以自己淺狹的知見,會去評判善知識,那麼這個結果就非常可怕,所以即便遇到了也會錯過,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現在很多人遇到好的善知識後,聽別人胡說八道,就遠離善知識,從此再也遇不上,曾經有位弟子跟隨自己有緣的善知識,跟隨他學佛修行,馬上開悟時,遇上其他人對自己的善知識說三說四之後,他就離開了自己的善知識,跟隨別的上師,修了一輩子也沒有開悟,來世也沒有開悟,這些都是沒有具備福德之兆。我們學佛,修行,開悟,證悟,持戒,禅定,修慧這些方面,就是包括了培養福德。如果你沒有福德,受不了戒,受戒也沒有用,最後會破戒的。出家也一樣,沒有福報的人,出不了家,出家也沒有用,還會還俗的。

相信大家在生活當中都遇到過這種情況,一個人無論走到什麼地方,大家都喜歡他,他的所作所為別人都會尊重他,這就是他的福德。而有的人呢?到哪裡都覺得很吵,不夠安靜,事情多,又嫌供養的人少,這種人到什麼地方都不會受歡迎。他只會挑剔,他的身上長滿了像刺猬一樣的刺,只會去刺傷別人,這樣的人就是沒有福德的。

還有很多人在生活當中,或家庭裡面,你用修行的借口去刺傷親朋好友和家裡的人,這是罪過,家人和他人的眼裡你是個神經不正常的人,這也是你沒有福報的。為什麼沒有福德呢?第一,你沒有道德,你不會尊重別人,你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顧別人的感受,所以你會刺傷他們的心,你為什麼會刺傷他們呢?學佛在心裡,但你念佛一定要擺一個香案坐在那裡,別人覺得擺香案很討厭,你就偏偏要擺;家裡條件很差,家人睡覺的地方都不夠,你偏偏就要家裡建佛堂,看你們能怎麼樣,你這不把家庭搞亂了嗎,這就是沒有福德的人。這樣的人是沒有善知識的,你到了善知識那裡,善知識叫你這樣,你偏偏要那樣;上師教你修忏悔,你偏要說我沒有做過惡,為什麼要修忏悔?善知識教你修上師相應法,你偏要修財神,善知識叫你上天,你偏要落地,善知識讓你去往東,你偏要往西,這種人世尊降臨人間度他也度不了。

還有些人,善知識說什麼話,覺得針對自己,說自己的壞話,心裡總是不樂;善知識寫什麼文章,都針對自己,所以不願意接受;善知識傳什麼法,覺得跟我沒有關系,不願意聽課;善知識的法不如我自己的感悟,因此不願意修煉;善知識各方面不如我,心裡產生傲氣;善知識說什麼都聽不進去;有些人覺得上師人很好,但不願意接受他的法門,利用善知識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都是沒有福德的人。

有些人遇見什麼樣的人都拜他為師,傳什麼樣的法都接受,今天學道教,明天學佛教,後天學天主教,再過今天就學基督教等,光聽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沒有立場,更沒有原則,不去觀察善知識合格不合格,他傳教的法是否適合自己,天天東跑西奔,忙忙碌碌,不知自己在干什麼,學什麼法,修什麼,每天轉進宗派的名字裡誹謗,排斥,侮辱別的教派,做一個佛教的警察,天天找別人的毛病,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神經兮兮,這些也是沒有福報的人。

我們必需要培養福德,那麼,怎麼樣才能培養福德呢?培養福德最簡單的一個標准:你到哪裡,那裡人都歡迎你。你去哪裡,重他輕自,把別人放在第一,自己放在第二,做什麼活自己多做一點,讓他人多休息,這樣大家就歡喜了,你就培養了這種愛護大家的心了;分利益的時候,最好的東西分給別人,差的給自己,大家歡喜你了,沒人跟你爭了,無爭第一;要念經的時候,自己要專注一點,穩定一點,讓人感覺跟你一起有個安全感,讓大家能夠安心。修行的時候,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理解別人的感受,這樣才能培養你的福德。

你的心量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有多大,你的發心多快,你的成就就有多快。佛經裡講得很清楚,我們的心即是一切的根本,你的發心是什麼樣,你的福德就是什麼樣。我們時時處處都要關注別人,尊重別人,這樣才能增加福報,才能有功德,才能成就。如果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為自己著想,這種人今世來世都很難成就,這一生不要說度別人,連自己都度不了。想度也度不了任何一個眾生!因為他沒有注意他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只要你能夠幫助身邊的一個人,你都能夠度這些人,你的心量就有那麼大。如果你的心量大,你的慈悲就會大,你的慈悲愛心能爆發智慧的光明,你有了大智慧,事業也就會大,同時你的福德也大。

如果你心中升起利益天下眾生的時候,你會關注天下所有眾生的尋求,最終你能做出有益於眾生的事情。如果你心中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你是個自私自利的人,也是世上最可怕的人,別人連你身上的一根毛,一分錢都不敢要,你給也沒人要,別人要了也起不了作用,這些都是沒有福德的道理。


大安法師:不要挑善知識的毛病缺點

我們末法眾生由於煩惱重,煩惱重的根本就是我執,我執就會引生我慢。我慢高山,不留法水。認為什麼人都不如他,他比什麼人都強,誰都看不上眼裡,眼空四海。你不注意反省,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非常自負,非常狂妄。佛經告訴我們,只要他能給我們正確的知見,都值得我們尊重。

你不要去找善知識的毛病,哪怕他有種種的過失,但是他有正知見,就值得我們恭敬。

這就類似於一個穿著破敝衣服的人,他拿著火把,只要有火把,他能夠給我們照清道路,這是我們最可取的。至於說他是什麼樣子,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不要去找善知識的毛病缺點,這很重要。末法的師長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這是處理師生關係的一個重要的節點。

我們要么很容易犯這個問題,然後自負我慢一上來,一點恭敬心都沒有。

恭敬心沒有,他就容易造口業。如果你在後面、在背後說了和尚阿阇黎的壞話,那在經典當中很明確地說這都是要下地獄的。別說誹謗,就是真實都有那個毛病、缺點,你都不能說。大家可以看看一部經——《佛說正恭敬經》,就談這個問題。


要去哪修行最好?不要讓好話給害了?

作者:福安古觀音閣

有的人一學佛,就想著,我要找個寺院,寺院裡法師很好,大家都很修行,然後見面就阿彌陀佛,沒有是非,沒有爭吵,一片祥和的世界。你喜歡這個狀態嗎?

其實,實話告訴你,這個狀態不利於修行。想要跟人相處,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就有是非。寺院中沒有是非嗎?肯定有的。出家人中沒有不如法的嗎?一定有的。如果一個人很挑剔,他是找不到淨土。

那要怎麼修,就是在是非場中好修行。人都喜歡聽好話,尤其是佛弟子。他不會講別人壞話,那別人也不會在他面前講壞話。那他只有全部聽到是好話,是別人的讚嘆,恭敬等。要知道,這個是很危險的。

所以我們會聽不慣別人的教導,父母一說你學佛不行,我們就心中想著,父母業障重,老公業障重,他們從來不懂得修行念佛,就我懂。他們死了還在輪迴,我死了能去極樂世界。這就是傲慢心,那就是學佛學偏了。

看到許多法師,都在讚嘆佛法,讚歎你只要聽到佛法,你就能如何如何。所以感覺我們學佛後,就高人一等了。要知道,這也是障礙道。很多時候,聽了好話就飄飄然。我的博客寫的好一些,別人就一直讚歎,好像我很優秀,我很有修行。這個很危險。這個是誰害的,是好話害的。

南懷瑾曾經說起自己,表揚一下學生,他學生就到處吹捧,你看,老師都說我好。這反而讓他墮落了。佛就開示說,世間有七種法財,慚愧就是最大的法財。慚愧能莊嚴自己。人因為慚愧才能進步。我也覺得自己,這個慚愧心不夠,一不小心,自己就會飄起來。這個要努力。

修道不要從思維上去修行,她是一種內在的生命體驗。佛法不是拿來辯論。辯論輸還是贏,對我們修行一點進步都沒有。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法住法位,就是你是丈夫就住在丈夫位置,你是世俗人,就住在俗人位置,盡好孝養父母,愛護妻子的責任。那你是出家好,就以弘法為家務,度化眾生。

那兩者誰的境界更高。佛說了,兩者是一樣的,都受人尊重。所以我們不僅要尊重修道人的生命體驗,也要尊重世俗人的生命體驗。那也是很有價值的。真的修行人,是在是非中鍛煉自己,不講是非的能力。在最壞的環境,最差的道場中,都能找到他的好處。在最壞的人身上,都能找到他的優點。然後和他和平相處。這才是修行人要做的。

做到這一點,你就成功了。而不是說,我們一味去找個人,找個道場,十全十美的。告訴你,不可能。佛已經說了,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你看佛陀身邊出現了提婆達多,他處處想要害佛陀。但佛陀能容忍他。

所以,任何事物,一定存在他的缺欠,這一點是真理。乃至你的師父,都是一樣,他有他的缺點,你要承認他。你不要把師父看成佛,這不是修道者理智的心態。師父他有缺點,但他一定有優點。你跟著師父學,是為了學習師父的優點,不是為了看到師父的缺點。

看優點,是聚集陽光。要是天天看缺點,那就是天天收垃圾,把垃圾往自己房間裡倒了。那還是修行嗎?不要對道場,對寺院抱著一種幻想。也不要去尋找夢中的香格里拉一樣。那樣子不是修行的目的。

修行目的,是從垃圾中找出黃金。這樣子修行就修成了。我看到老和尚,目光如水,很淡定。那他是不是身邊沒有是非了呢?不是的。而是他已經能從最不好環境中,找出他的好。所以他的心,處處在極樂。不會和環境對立。年輕人學佛,到處想找淨土,一輩子都在尋找,這樣子反而容易污染了內心。你會去對比,這個道場持戒好,那個道場念佛精進,在對比來對比去,反而污染了內心。很可惜的。

想從外面找淨土的人,很容易看到人和環境的缺點。一旦看到別人和環境的缺點,他就內心有染污,這時他內心就苦了。但我看到廣心上人,他70多歲,來廈門幾次,每次來弘法,總給每個人帶來無限的歡喜和笑聲。我很敬仰他,身體很好,內心很開朗,對人,對事物,只有慈悲,尤其他對生命,對生活,總是充滿著無限的熱愛。這一點,太值得我們修淨土的人學習了。修行的人,要對生活,對人生充滿無限的熱愛,這樣子修,你就走對了。


《 善根淺薄難會善知識,縱使相逢也會錯過 》

虛雲老和尚

佛在舍衛城二十五年,尚有三億家不見不聞的,以其無善根福德因緣,故雖生值佛世,尚不見不聞,與佛同時在世,相隔很遠,不見佛不聞佛的人更多。故無善根之人,雖生佛世也無用處,而且就算在佛身邊,為佛弟子,若不依教奉行,也會招墮,如提婆達多是佛的兄弟,善星比丘為佛侍者二十年,不修行還墮地獄,城東老母與佛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與佛無緣,不願見佛,可知見佛聞法之難了。

現今佛不在世,善知識代佛弘法,親近之也能了生脫死,但善根淺薄的,會善知識也難,縱有緣見面聞法,不明所說之義,也無益處。華嚴初祖杜順和尚,是文殊菩薩化身,有弟子親近很久,不知他的偉大,一日告假,要朝五台山禮文殊去,師贈以偈曰:「遊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文殊只這是,何處覓彌陀!」 弟子不會意,乃至五台山腳,見一老人,謂之曰:「文殊今在終南山,杜順和尚是也。」 弟子趨歸,師已於十一月十五日坐亡。至今關中於是日作文殊忌齋。

不具眼識人,雖在善知識面前也認不得他是善知識。又太陽警玄禪師座下,平侍者心地不好,結果叛師離道,收場在三岔路上被老虎吃掉。已會善知識可算不難了,但不依教修行,雖會善知識也無用處。


親近善知識守護正念

海濤法師弘法集錦0152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他說他的媽媽養了幾隻雞,結果大概飼料是不夠吃吧,她去隔壁素食館,看有沒有剩下的東西。要養雞,結果有個師姐跟她說:"雞是要被殺的,不能護生!"

這個師姐邪知邪見,各位你要問人家話,這個人如果不是正知正見跟慈悲心,你千萬不要問她話,請記住!她跟你講什麼你也不要聽,因為她會影響你。偏偏大家又耳根軟,就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家裡不要念《地藏經》哦",跑到沒半個,很多人就不敢唸了,「寧可信其有」!中國人有個習慣「寧可信其有」,我甘脆不要念就沒事了,就被影響了。

所以各位一定要很堅定,特別各位在做煙供、做施食,連出家人都會叫你不要做,"你們在家人沒有資格做","鬼都跟著你了",如果他這樣跟你講,你可以說"不會啦,師父,我­都叫祂們去找你"這樣就好了,因為你是師父,你有辦法嘛!明明經典寫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經典就這樣寫,為什麼出家人會告訴你不要去做施食呢­?這就是出家人邪見,他自己沒看書、沒有深入經藏,這個是不對的。

我們所做的一切,放生、施食...這個都是按照經典的做法去做的,所以各位要有信心,要按照佛法,所以你問出家人問題,這個出家人有沒有正知正見也很重要,如果這個出家人­沒正知正見,問了還傷害你了,反而不好,譬如說這個出家人很喜歡吃蛋,"師父,吃素可以吃蛋嗎?""怎麼不能吃?!""我都在吃了,你還不能吃?!",那一派就叫「吃蛋派­」的。但是佛經有說,倒底蛋能不能吃?明明不能吃,而且地藏王菩薩的媽媽也是喜歡吃蛋,所以有這個問題,北周武帝死了以後,每天被抬出來,剖了肚子,拿出一個蛋,吃多少蛋­,你就要被剖多少次肚子,可不可怕?所以在各種的公案就知道,原來蛋不能吃,然後你再用緣起的去思考,母雞、母鴨生蛋那種裂開的痛苦,每一次裂開的痛苦,而且生完蛋不能生­了,就被屠殺掉,對牠是不慈悲的、殘忍的,因為這樣不慈悲所以我不吃蛋。而不是說:"你拿個根據給我看,不然我要吃"。

吃肉也是一樣,佛經明明寫的很清楚,你不看就算了,但是吃肉本來就不慈悲嘛!哪一隻動物是自然死亡的?都是被活活殺掉的,很痛苦的摧殘殺掉,才有這一塊肉可以吃的,所以本­來就不慈悲,是我們自己沒慚愧心、慾望強喜歡吃,不能說"吃肉沒關係",不能講這句話,是因為我自己慾望強。但是這個慾望強你就有後果的、你將來就要墮落的,將來除了短命­多病、要墮落的,所以還是不要吃肉,各位要有慈悲心,要懂得保護你自己。

 

 

什麼是善知識?

不要去找善知識的毛病!你有本事,為啥不生在正法時代?

怎樣親近善知識?

一句惡語種,世世怨仇果--小心!別讓這些「口頭禪」減損你的福報!

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

善知識難遇,多結修行人的緣分

聞到佛法,能不能成就,關鍵在於是否有一個善知識

業障一眼就看得出來,你有業相嗎?

佛典故事--善知識法與惡知識法

在寺院做義工真的沒有「報酬」嗎?

駁斥謬論--某時間地點不能念《地藏經》或其他經咒,看完恍然大悟!

修行人是否可以吃雞蛋?吃雞蛋與吃三淨肉罪過誰的大?

要以法相見,不能以情相牽!千萬不要把佛友當朋友

沒有福德的人,很難遇到善知識

惡友的危害非常大

一犯到這兩大禁忌,這個人就不是善知識了

前世修行過的人,為什麼今生六親緣薄

性格不好,天大的解門、天大的行門都沒有用

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

辨別正法的《三法印、四依法》(初學者必閱)

附佛外道幾個特徵--用三法印跟四依法來辨別

 

善知識難遇,多結修行人的緣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