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切莫誤解佛教“人生是苦”不是悲觀之意

在中國,信佛法的與不相信佛法的人,對於佛教,每每有些誤會,不明佛教本來的意義,發生錯誤的見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確的信仰,批評佛教的人,也不會批評到佛教本身,我覺得信仰佛教或者懷疑評論佛教的人,對於佛教的誤解應該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認識佛教。

由於佛教教義而來的誤解: 

佛法的道理很深,有的人不明白深義,只懂得表面文章,隨便聽了幾個名詞,就這麼講,那麼說,結果不合佛教本來的意思。最普遍的,如:“人生是苦”,這當然是佛說的,而且是佛教重要的理論,但一般人很少能正確了解它: 

“人生是苦”,佛指示我們,這個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的真義的人,就生起錯誤的觀念,覺得我們這個人生毫無意思,因而引起消極悲觀,對於人生應該怎樣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這是一種被誤解得最普遍的,社會一般每拿這消極悲觀的名詞,來批評佛教,而信仰佛教的,也每陷於消極悲觀的錯誤,其實“人生是苦”這句話,絕不是那樣的意思。 

凡是一種境界,我們接觸的時候,生起一種不合自己意趣的感受,引起苦痛憂慮,如以這個意思來說苦,說人都是苦的,是不夠的,為什麼呢?因為人生也有很多快樂事情,聽到不悅耳的聲音固然討厭,可是聽了美妙的音調,不就是歡喜嗎!身體有病,家境困苦,親人別離,當言是痛苦,然而身體健康,經濟富裕,合家團圓,不是很快樂嗎!無論什麼事,苦樂都是相對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說人生是苦,豈非偏見了。 

那麼,佛說人生是苦,這苦是什麼意義呢?經上說:“無常故苦”。一切都無常,都會變化,佛就以無常變化的意思說人生都是苦的。譬如身體健康並不永久,會慢慢衰老病死,有錢的也不能永遠保有,有時候也會變窮,權位勢力也不會持久,最後還是會失掉。以變化無常的情形看來,雖有喜樂,但不永久,沒有徹底,當變化時,苦痛就來了。所以佛說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沒有徹底的意思。

學佛的人,如不了解真義,以為人生既不圓滿徹底,就引起消極悲觀的態度,這是不對的,真正懂得佛法的,看法就完全不同,要知道佛說人生是苦這句話,是要我們知道現在這人生是不徹底,不永久的,知道以後可以造就一個永久圓滿的人生。等於病人,必須先知道有病,才肯請醫生診治,病才會除去,身體就恢複健康一樣。為什麼人生不徹底不永久而有苦痛呢?一定有苦痛的原因存在,知道了苦的原因,就會盡力把苦因消除,然後才可得到徹底圓滿的安樂。

所以佛不單單說人生是苦,還說苦有苦因,把苦因除了就可得到究竟安樂。學佛的應照佛所指示的方法去修學,把這不徹底不圓滿的人生改變過來,成為一個究竟圓滿的人生。這個境界,佛法叫做常樂我淨。 

常是永久,樂是安樂,我是自由自在,淨是純潔清淨。四個字合起來,就是永久的安樂,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純潔,佛教最大的目標,不單說破人生是苦,而是主要的在於將這苦的人生改變過來,(佛法名為“轉依”)造成為永久安樂自由自在純潔清淨的人生。指示我們苦的原因在那裏,怎樣向這目標努力去修持。常樂我淨的境地,即是絕對的最有希望的理想境界是我們人人都可達到的。這樣怎能說佛教是消極悲觀呢。 

雖然,學佛的不一定能夠人人都得到這頂點的境界,但知道了這個道理,真是好處無邊。如一般人在困苦的時候,還知努力為善,等到富有起來,一切都忘記,只顧自己享福,糊糊塗塗走向錯路。學佛的,不只在困苦時知道努力向上,就是享樂時也隨時留心,因為快樂不是永久可靠,不好好向善努力,很快會墮落失敗的。人生是苦,可以警覺我們不至於專門研究享受而走向錯誤的路,這也是佛說人生是苦的一項重要意義。


這個世上沒有什麼東西是一成不變的,

要有隨時隨地面對無常變幻的心態,

並將此作為一種常態,

你就不會總是感到痛苦。

——嘎瑪仁波切


嘎瑪仁波切:學會用無常之眼去看待一切

人們一天一天過日子,有時感覺度日如年,有時感覺時光飛逝,有時又得過且過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其實,從廣闊宇宙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生命,真是太短暫了。如果不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善利用好自己的暇滿人身,那就太可惜了!

打個比方,你以前曾經過一條河流,並不小心把鞋子掉到水裡沖走了,又過了幾年你再次來到那條河邊,會覺得這裡的河水沖走過自己的鞋子。實際上你冤枉了這個水,這個水跟過去的水不知道相差多久了。沖走你鞋子的水,早就不知道漂到哪兒去了,這是一條新的河,這些是新的水。也許你曾把這個故事講過朋友聽,朋友對這條河的印象,也停留在沖走鞋子的那個時刻。但從那件事後來的每個當下來看,都是在冤枉新的河,新的水啊!我們必須學會用無常之眼去看待一切。

我們的過去、現在、未來會接觸各式各樣的人,身邊來來往往的人,換了一批又一批。我們看著孩子們長大成人,又送走了一些老、病、意外逝去的人等。但只要自己還活著,就總認為自己還是那個自己,「我執」一直堅定地陪在我們身邊。如果有一天,你周圍的這些人群能相對的停下來,只有逝去的,沒有新來的,你會發現周邊白骨漸多,而對無常會有更深的體會。但這個世界的變化並不會因我們的意識而停下來,就像那條河的水一樣。其實我們每天都會從一個舊人變成一個新人,我們自己每一秒每一分都在老化,這也是一種「新」。我們永遠沒有辦法用金錢和權力買回上一秒的自己,沒有辦法做到。你必須認識到,光陰飛逝,比你想像得還要快得多,所以你更應該好好珍惜這暇滿人身的珍貴光陰!

雖然現在的醫術和保健方法看似可以延長人的生命,但是實際上人類壽命的福報長短是與生俱來的。除非你今生能經常積德行善,這會讓你的生命能得到一些延續,要不然想改變壽命是很難的。但確實有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也不想為此付出很多努力。

所以,在學佛後,我們要知道在自己生命的過程中,需要努力地去播種很多很多,但也要讓自己的生命之田,有休息的時間。如果一塊田地,你每天都在耕種,種完水果又種糧食,種完糧食又種堅果,那這塊土地很快就會疲倦的。如果你不讓土地稍微休息一下,土地裡長得東西會變得越來越差。所以,要讓土地喘口氣,它才能有很好的生命力展現出來。我們人也是這樣,你要讓自己稍微停頓一下、休息一下。所謂的停頓與休息,就是用佛法中告訴我們的方式,讓身心愉悅的調整,讓自己這塊土地去除雜草,能夠獲得肥料,得到休整的機會。

為什麼學佛?很多人就講要解脫。一講解脫,不少人就誤解覺得很悲觀、悲情。似乎佛弟子對今天已經絕望了,所以會消極地看待今天的生命,希望能為來世做一點準備,來世能過得好一點。其實,現在沒有一個佛教徒為了來世會長得好看一點,而讓自己的今天過不好,只想著為來世去準備。佛教徒是隨時隨地都為了下一個時間點做準備的,因為我們講因果、因果。前面每個時間段所播下的種子,後面的時間段會成熟的,我們害怕它成熟的是惡報,是不好的報應。所以當然希望這些惡報到來之前,自己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解脫。從痛苦和煩惱中出離也是解脫,成佛是究竟的解脫,沒有一個人不需要解脫。

因此,在這個世界上,不管他信什麼宗教,信也好不信也好,一定都不希望痛苦。很多人講,說自己喜歡寂寞,喜歡孤獨,喜歡悲情,享受那種感覺,那是說說而已。當痛苦真正降臨的時候,他一定會想方設法躲避,叫苦不迭。因為每個眾生的心中,都會排斥痛苦。而佛教不僅告訴你如何面對痛苦,也告訴你如何避免痛苦。不去播種痛苦的因,就算你要受苦,也會幫助你把受苦的程度降到最低。

新的一天,新的每一刻,願我們經常能夠認識到光陰飛逝,從而珍惜自己的暇滿人身。並在正法的光耀中休整身心,為了每個下一秒,為了每個未來。


佛教為什麼說人生是苦

人生是苦,化苦為樂

初步接觸佛法的人都知道這句話「人生是苦」,但通常人們對它的理解多半都是有偏差的。佛陀是說過「人生是苦」的話,但佛陀有其專門的所指意義。不明白其中的真實意義,就會產生錯誤的觀念,覺得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毫無意思,我們的生命與生活也就毫無意義。因而消極悲觀,也就取消了人生本來應該的努力與向上。悲觀地看待人生世界,這是一種最普遍的對佛教基本思想的誤解。社會上不了解佛教的人也都多半會以此為根據,把「消極」、「悲觀」安放到佛教的頭上。佛教的初級弟子,也易於陷在消極悲觀的錯誤當中。

無常之苦

其實,「人生是苦」這句話,有著積極的意義。只不過這種積極意義產生在對於我們現實處境的正確認知之後。單從表面現象上看,人生怎麼會是苦的呢?人生中也有很多快樂的事情。美妙的音樂,美好的食品,假日裡浪漫的旅遊,一篇優美的詩歌,花前月下的誓言……美好的事物有好多好多,我們都數不過來了,這些怎麼會是痛苦的、悲苦的、哀苦的事物呢?其實,佛教所說的人生之苦並不是這一層面上的意思。佛陀在經裡強調的「苦」,是指無常之苦。佛經上常說的 「無常故苦」,就是這個意思。一切無常,一切都在變化當中,一切都在生生滅滅轉眼即逝。因為站立不住,因為保存不了,所以才苦。因為美麗、健康、財富、快樂都是短暫的,身強力壯並不永久,總要被衰老病死取代;錢財不能永遠保有,保不齊會流失,富人也會變窮;權位勢力不會持久,昨日座上客今日階下囚,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人生當中雖有喜樂,但不永久,一旦變化,苦痛就來。所以佛說人生是苦的那個「苦」,其實指的是「有缺陷」、「不永久」。

惜福修行

從這裡也就引出來了佛教的積極人生觀。第一,要珍惜當下,懂得惜福。現在的幸福與快樂雖然短暫,也是宿世因緣所致,人們常說的「福報」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不知道愛惜與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僅會「人在福中不知福」,還會把好事做成壞事,因為糟蹋福報而造新業。我們看見不少家庭中成天吵吵鬧鬧,甚至大打出手,這就是不知惜福反造惡業的例子。第二,佛教既然指出了人生的缺陷,指出一切無常不能久在。所以提出了積極的修持法,主張大家努力修行。人生有缺陷好像人生中有了疾病,就要看醫生就要服藥,今天不舒服,明天疾病去除,不就恢復健康與快樂了嗎?今世有缺陷,趕緊修來世不就是一種積極的辦法嗎?佛教的修行正是對治「人生是苦」的嚴酷現實的有效手段。

化苦為樂

現實中雖然說來是「無常、苦、空、無我」,但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和理想境界卻是「常、樂、我、淨」的。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人就不可能是悲觀與消極的了。說到消極得過且過、不思進取的人,或者耽於五欲享樂,不講道德修善的人才是真正的消極的呢。學佛的人,不僅在困苦時知道努力向上,在幸福中也知道惜福,又因為時時警醒自己,了解快樂不是永久可靠的,所以必須好好向善努力。說到底,人生的確是苦,但佛教的目的是教人化苦為樂,是教導人們如何邁向積極的、向上的、健康的、快樂的人生道路。


索達吉堪布:生活中明明有快樂,為何佛教只強調苦呢

佛教《正念經》中云:「輪迴如針尖,永無少安樂。」在六道輪迴當中,所有眾生都如同生活在針尖上一樣。除此之外,佛經中還用火坑、羅剎洲等比喻來說明世間無有安樂、本性是痛苦的道理,即使眾生能感受到一點快樂,它也是無常、不穩固的。可見,雖然生活中有苦受、樂受、舍受,但處處可見痛苦的自性。

也許有人疑惑:「生活中明明有很多快樂,為什麼佛教只強調痛苦呢?」我們的確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少許快樂,但是大多數時候還是痛苦的。下面,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佛經中對苦的分類,同時也請大家思考——如果生活是快樂的,那你能不能也對快樂做一個總結分類呢?

當我們還在母胎中時,由於母親飲食的冷熱、身體的運動等,我們會感受非常大的痛苦。此外,每個人都伴隨著哭聲而出生,沒有小孩是笑著出生的,這可能也預示了「生」是一件痛苦的事。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注定要走向衰老,而「老苦」指的就是身體中的器官逐漸衰敗。世間有種觀點:當女性臉上出現第一道皺紋的時候,幸福感就會開始下降。現在有很多人,為了永葆年輕,提陞幸福感,不惜花重金整容,但事實上,誰都無法改變無常,隨著時間流逝,每個人的臉上都遲早長出皺紋。

相信大家都對「病苦」有所認識,尤其是無法享受醫療保障的人們,如果無力支付醫療費用,就不得不忍受巨大的病痛,即便是平日裡身體很健康的人,生病時,就像是被石頭擊中的小鳥,一點力氣都沒有。我前段時間去了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那邊有很好的醫療保障,國家會為人們承擔醫療費,但還有很多國家做不到這一點,因此,很多人不得不為醫療費而頭疼,但這畢竟還只是費用問題,而身體上的疼痛則更難熬。

面臨死亡時,我們的內心會經歷他人無法想像的恐懼,不論曾經擁有過多少財富、名譽,都不得不放下,孤獨地前往下一世。有些人覺得,提及死亡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但這卻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現實,無論我們多麼恐懼、多麼想逃避,都無法避免。

由此可見,不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不論你是才高八斗,還是不善言辭;不論你是年輕有為,還是處於垂暮之年,每個人都必須要度過生、老、病、死這四大苦海。

除了上述的生老病死以外,八種支分痛苦中還包括「不欲臨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和「近取蘊苦」等四種痛苦。其中,不欲臨苦指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比如,夫妻之間雖然早已沒有感情了,但出於種種原因,還是不得不住在一起;不得不與自己不喜歡的同事一起工作;明明不喜歡讀書,但不得不去學校等。

求不得苦,指因為無法獲得心裡特別喜歡的某個人或東西而引發的痛苦。比如,無法與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負擔不起自己想買的汽車、房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地位、財富等。很多人都生活在種種的慾望當中,一生中充滿期待和幻想,這也是一種痛苦。

愛別離苦,指雖然不想與自己的戀人或親人分離,卻無法與他們在一起而產生的痛苦。如長期分居兩地的夫妻或者人生中的各種生離死別等。

所謂的蘊,是痛苦的因、痛苦的所依、痛苦的器皿。因為我們具足五蘊,即色受想行識,所以,注定會感受無盡的痛苦。比如,有了色蘊,就會生病;有了受蘊就會產生歡喜、不歡喜的執著,進而產生痛苦。

從實事求是的角度來講,不論人生中充滿了快樂還是痛苦,我們都應該面對它們。有些年輕人不愛聽「苦」,覺得佛教消極悲觀,但現實本身就是痛苦,我們不能自欺欺人地把「苦」說成「甜」,否則,當痛苦到來的時候,有些人可能無法面對,進而選擇一些極端行為,甚至自殺。

據說每年約有近四萬美國人自殺,這個數字甚至已經超過了癌症、車禍所造成的死亡人數。人們自殺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無法對治內心的痛苦,找不到其他的出路,甚至認為只有自殺才能終止痛苦,但事實上,自殺不能解決問題。

對於很多修行人來說,雖然生活中也會遇到痛苦,但他們能面對痛苦,並將痛苦轉為道用,從而對治痛苦,因此,自古以來,很少有修行人自殺。

有一個故事非常具有啟發性:印度聖雄甘地的兒子在12歲時生了一場大病,需要做手術。為了讓手術順利進行,醫生想騙孩子:「手術不痛苦。」但甘地夫人卻拒絕了醫生,她認為直接把真相告訴孩子比較好,於是對自己的兒子說:「手術過程會很痛苦,但任何人都無法代替你上手術檯,所以你必須承受。」她這種讓孩子面對真相的教育方式,被後人傳為佳話。

生活中的感情、財富、地位都是不穩定的,不論現在看上去有多快樂,無常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並帶來很多痛苦。而刻意壓制、逃避,對我們沒有絲毫的幫助,誰都無法真正逃離痛苦。但是,如果經常思考生活的本質,我們的心逐漸就會堪能,可以將痛苦轉為道用,痛苦也就不會帶來嚴重的傷害。

其實,痛苦是一個很好的老師,它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帶來很好的學習機會,增強我們的心力。修行人也會遇到痛苦,但修行人不會把痛苦執為實有,反而將它轉為道用,正如有些修行人面對親人去世時,並不會像普通人一樣脆弱不堪。

很多年輕人都喜歡一首歌:「我要穩穩的幸福……」但大家都忽略了一點——幸福是無常的,不可能永遠「穩穩」。如果內心有一定的修行,我相信你就會找到一個相對「穩穩」的幸福。


索達吉堪布:人生本來就是苦的

人生本來就是痛苦的,但可以依靠佛陀宣講的方法解除。這樣一來,你的人生就有離苦得樂的希望,遇到逆境時,也不會鑽牛角尖了。

許多人在上大學時,很少對未來做好準備,總是盲目地憧憬著:「只要走出校門,我就能在社會上大顯身手,自由自在地幹我喜歡的工作,做我想做的事情!」其實,等你真正步入了社會,就會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在各種光鮮、微笑的背後,常會隱藏著各種丑惡現象。此時,你如果沒有信仰的力量支撐,沒有心理準備,一旦理想與現實相悖,自己面對起來就會力不從心。

此時,倘若你能認識到:人生本來就是痛苦的,但可以依靠佛陀宣講的方法解除。這樣一來,你的人生就有離苦得樂的希望,遇到逆境時,也不會鑽牛角尖了。

佛陀曾告訴我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人生在世,原本就是苦多樂少。這一點,有些人過去可能沒有發覺,但現在不妨算一算:從早到晚的一天當中,你開心了多少次,痛苦了多少次?或者你活到現在,讓你開心的事有多少,痛苦的事又有多少?

不要總以為有財富、有名聲、有地位就會快樂。伊麗莎白·泰勒說過:「在這一生中,我擁有美貌、名聲、成功和財富,但卻沒擁有幸福。」為什麼呢?一個人若沒有知足少欲的境界,沒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理念,單單依靠外在的一切,根本無法抵擋輪迴的痛苦。

有些年輕人現在不一定能明白這些,但等你在社會上開始摸爬滾打了,就會懂得苦才是人生——在單位,要面臨各種各樣的競爭;回到家,又要面對家人的抱怨;出門時,有一路堵車的苦悶;平時也是一會兒心情無緣無故不好,一會兒身體出問題,一會兒看別人不順眼……

我自己經常會想:佛法對我的幫助,確實是金錢、地位等無法帶來的。如果沒有學佛,我也會以凡夫之心來面對生活,一定有許許多多的痛苦。比如,當我跟別人發生矛盾時,實在想不開,很可能就把對方打一頓或者記恨一輩子。但學了佛以後,大多數的痛苦,都可以通過佛陀的教言進行對治,很多時候,身心馬上可以得到調整。

即使有時候對治的效果不一定立竿見影,但我至少也知道痛苦源於自己的業力。這樣一來,心裡就能欣然接受、坦然面對,而不至於沉溺其中難以自拔。


追求錯了,當然痛苦

索達吉堪布

天地之間,一切都在變化,身體、財富、名聲、親眷等皆為無常,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自己的心才與自己生死相隨。

從前,有個商人娶了四個妻子:四夫人最得丈夫寵愛,丈夫對她言聽計從;三夫人是經過一番辛苦追求才得到的,所以丈夫常帶在身邊,甜言蜜語;二夫人與丈夫天天見面,猶如一個推心置腹的朋友;大夫人像個女僕,毫無怨言地任由使喚,但在丈夫心目中沒有地位。

一天,丈夫要遠行,問四個妻子誰願意跟他去。

四夫人說:「不論你怎麼疼我,我都不想陪你去。」

三夫人回答:「連你最愛的四夫人都不願去,我為什麼陪你去?」

二夫人說:「我可以送你到城外,但不想陪你去那麼遠的地方。」

只有大夫人說:「不管你去哪裡、走多遠,我都會陪著你!」

這個故事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最寵愛的四夫人,代表我們的「身體」。人活著的時候,對這個身體最為重視,可是死了以後,它卻沒有辦法跟隨自己。

三夫人代表我們的「財富」,不論多麼辛苦積累起來,死時都不能帶走一分一釐。

二夫人代表世間的「親友」,他們最多在我們死時哭泣,把我們的尸體掩埋。

大夫人則代表我們的「心」,它和我們的關係最密切,但也最容易被忽略,反而將精力全部投注於身外之物上。

所以,有智者說:「人的奇怪之處真是太多了:急於成長,然後又哀嘆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後又用金錢恢復健康;活著時認為死離自己很遠,臨死前又彷彿從未活夠;明明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眼下的幸福。」

一個人若能懂得萬法無常,緣合則聚、緣滅則散,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就會顯得尤為燦爛;對世間的名利,不會瘋狂去追逐;就算遭遇到不幸,也不會感到一片絕望。

熟悉無常,接受無常,可以讓我們身心開闊,遇到任何困難,都不會斤斤計較、怨天尤人。


沒有如意的生活,只有看開的人生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煩心事、傷心事、痛心事、苦心事常相伴。我們對朋友、親人、情人送上最多的祝福往往是「萬事如意」四個字,它代表了人們之間最美好的祝福,最深切的期願。

在現實生活中如意的事情總是很少,多的卻是失意、苦痛。生活不如意。生活之路總是曲折坎坷的,在漫漫人生路上,憂愁與傷痛常伴隨左右。本該幸福的生活卻被無情的現實擊碎,化為無法觸及的泡影,生活的主題成了苦難,生活的歷程成了苦旅,無法知道彼岸在何方,無法看到出口在何處。問上蒼,能給我一個苦苦追尋的答案嗎?可惜,人世間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愛莫能助!無奈,生活的答案只能自己找尋,在失意的生活中找尋希望,找尋出路,找尋生命中微微點點的光茫。堅強,唯有堅強面對苦難的生活,回應苦難的生活,才能從迷霧重重的生活中走出來,走進原本充滿陽光、雨露的生活去。

感情不如意。感情世界並不是一個晶瑩剔透、一塵不染的地方。在男與女的感情世界中,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有多近?感情的純度有多少?本真的感情是聖潔的,但感性的感情有時總會偏離航向,駛向重重迷霧。

功利的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把感情當成是一種遊戲,一種可以「寄宿」的遊戲,在「得到」與「失去」中穿梭遊戲,辱沒了愛情的神聖。人生的履程是短暫的,在感性的世界中保持一絲一毫的理智,讓我們不致於陷入感情苦海中太深,更不致於讓感情的烈焰灼傷真正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在感情的追逐中,一廂情願的執著並不能換來你想要的完美愛情,當激情退去時,留下的也許只有悠悠暗暗的傷與痛。選擇放手。

事業不如意。事業是人生的追求,是人生的夢想,是人生價值的體現。在追求事業的路上並非一路坦途,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願成就夢想,除了不懈努力,艱苦付出,思想上還得做好承受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準備。現實是無法抗拒的,環境是無法改變的,事業上的突破,除了自己要具備成就事業所必須的素質外,還得遇到人生中的伯樂,還得適應、融進你所處的環境中去,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有的人為了事業放棄了做人的人格與尊嚴,他們的一言一行顯得那樣的卑微與可憐;有的人為了心靈的那片自由之地而甘願事業停滯不前,因為他不願退讓做人的最後一道底線。我們沒有權利去評判誰是誰非,沒有權利去評論誰成誰敗,但相信時間會說明一切,也會證明一切。在這樣一個功利社會,在這樣一個以成敗論英雄的時代,我們能堅守住人生本真的最後一塊陣營,這本身就是人生當中莫大的成功,其它又有何所懼、何所求呢?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其實,活著就是一種心態,當你心若旁鶩,淡看人生苦痛,淡薄名利,心態積極而平衡,有所求而有所不求,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不用刻意掩飾自己,不用勢利逢迎他人,不用做偽君子,做一個真真正正的自我。如此這般,人生就算失意,也會無所謂得與失,坦坦蕩蕩,真真切切,平平靜靜,快快樂樂。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是說人生如意的人畢竟是少數。大作為、大造就必經大挫折、大磨難,百煉才能成好鋼,爐火燒到一定火候才能變成純青。

風平浪靜,波濤洶湧;細水長流,大起大落是自然規律。空間絕後,盛極而衰。是說當前人把事情做到極致後人則沒有了機會,發展走到頂峰必然隨之衰落下滑……高處不勝寒。即便能夠幸運的成為少數可以攀登到頂峰的如意人,感受的寂寞和苦難又是多少常人所能理解的呢?英雄無用武之地。自然的存在本來就有缺憾,有多少人在有限的人生完全可以發揮的淋漓盡致呢?顧此失彼,有所長必有所短,面面俱到,事事周全圓滿是不可能的。

世間事情相輔相成,有得必有失。社會中紛紜失意的人煩惱多多,矛盾多多。主席說過「有人的地方必然有矛盾」,矛盾的根源在於不同思想的分歧,矛盾只有在鬥爭理論好才能達成一致。

作為出類拔萃的領導需要有自己的主見,主見必然引發不同意見,只有力排眾議,果敢決斷,最後走向統一。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是說每一家有各自不同的難隱苦衷,苦樂自知。百年修的同船渡,千年修來共枕眠。無論朋友或家人,相遇是世間有限難得的緣分,要珍惜這種得之不易的機遇。

夫妻是冤家,不是冤家不聚頭。這是辨證的道理,得到需要付出,幸福甜蜜需要患難共苦。

久鄰成仇,鄰居相處久了也會產生摩擦。

人們渴望財富,殊不知厚德才能載物,沒有寬厚的胸懷和仁義的道德做支撐,所得到的財富只能給自己帶來災難。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人生在世一切是定數,勉強不得,過於勉強只能自我過意不去。

貧生兒子富養女。魚和熊掌不可兼而得之。這是上天對人類生存需求的平衡。

行得春風,便得春雨。人生一切是造化。苦樂人生。人生是由咸甜苦辣所組成,我們喜歡歡樂卻無法拒絕苦難,倘若沒有苦難的對應存在,如何才知道珍惜歡樂的價值?!自然而然,人生隨緣,隨遇而安,知足常樂。

遵循自然起伏變化規律,合拍自然生存節奏,順遂相遇的緣分而安樂,你才能尋求到屬於自己生活的真正幸福快樂。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看破不如看開看破不如看開。紅塵繁複,看破世間種種的七巧玲瓏心又有多少呢?

可是,有些事情,不是看破就可以的了。如果缺少那份容納海闊天空的胸懷,世事洞察的聰慧,反而成了壓榨生命的苦酒。看得越清也越痛苦。

一個正確的心態,才可以讓生命如虎添翼,抽乾一切浮躁在心中的惡水,注入一股清新的泉流,還一個清靜的靈魂,容江海之天下。


用幾十年的苦難,換取永遠的解脫

人生的晚景是淒涼的,不管你是鰥寡孤獨,還是子孫滿堂,最終走到時候也是黃泉路上家親眷屬不相遇。風燭殘年,拄著枴杖,沒有了往昔的叱吒風雲,在街角樓下顫巍巍地佇立,面對越來越近的無常的腳步聲,內心一片茫然。

人生如果能提起這聲佛號,哪裡有種種堪憂呢?風燭殘年的我念阿彌陀佛,雖年邁體衰,但我好比是一個住在四面漏風的破草棚裡面的窮人,即將免費搬遷到富麗堂皇的大別墅一樣,不要說憂慮種種,內心歡喜還歡喜不過來呢。

什麼叫成功人士?您看成功人士的標準是什麼?如果以成敗論英雄,一個往生淨土的乞丐、流浪漢,他的人生也是成功的;沒有淨土信願,他一個高官富商,也是失敗的人生!因為人生的榮華富貴,不過幾十年光景,一晃而過,這不是您情願不情願的事情,病苦、老苦、死苦是誰都擺脫不了的事情,在這個無常的人間,我們吃過那麼多肉,傷害過那麼多眾生,我們不半道橫死就很幸運了。

一個信願念佛的乞丐、流浪漢,我們不給他人為地安裝什麼通過佛的加持,他轉變命運之類的結局。我們現實一些,就算是他定業難轉,一輩子當乞丐,最後凍死餓死在街頭,因為他有淨土信願,也是往生淨土!這比當皇帝要強得多!他是因為宿業因緣,可能這一世悲苦孤獨,但是他往生淨土的殊勝是沒有任何一個權貴能夠比擬的!他了卻的是生生世世的苦海輪迴!用幾十年的苦難,換取永遠的解脫,太值了!

《淨土往生傳》裡有不少這樣的乞丐往生事例,也許正是因為自己的遭遇,才激發強烈的往生願望。所以,對於淨土行人,真的是有必要吃一些苦的,生活中有磨難的存在,才能激發「革命鬥志」,不然生活的舒舒坦坦,平日裡也沒有惡人相逼,那真的會錯會意,把這個五濁惡世的人間,當做是淨土留戀了!

 

如何不受五欲六塵的障礙,而能專心修學佛法?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