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法的唯一捷徑
淨宗法師
學法唯一的捷徑就是下死功夫、笨功夫,不斷聽聞、反复聽聞。
有資質者固然可以自己研讀,但也不能不聽聞;雖無資質自己研討通達佛經祖典,若能反复聽聞善知識講解,同樣可以通達本門教理,並且善能演講,不出偏差。
譬如習字,必須對照法帖反复臨摹,由形似而神似。如只是臨摹幾遍、幾十遍,幾天、幾月,絕不可能寫好字。寫出來的完全是自己的體,醜陋粗糙,不是字帖的體,人家看了也不認識。
有人只是粗淺聽聞,便以為懂了,剩下的任由自己發揮,又想自己悶頭思考,得出自以為是的圓融見解,乃至偏離了法義還不知道,還以為自己是在大力弘法,這是真正地吃力不討好,走大彎路。
假如名利心重,又遇到一群同樣見解的吹捧附和者,便妄自尊大地以真理者自居,永遠不得回頭矣!
法王如意寶:不聞思,獨自在寂靜處修行相當危險!
若想斷除自己的煩惱,必須長時間地依止上師聞法,否則,僅僅聽了一兩天的法,不會有什麼明顯效果。
有些人喜歡獨自在山洞或樹下打坐,卻不知這種行為相當危險,很容易遭到非人的干擾。
雖然佛經中說要依止寂靜的地方,但其前提是先要依止上師很長時間,精通所有教典,斷除了一切疑惑,這樣才可以到寂靜處閉關。
否則,對教理一竅不通,對上師也沒有虔誠的恭敬心,只是自己一個人遠離紅塵,看了幾本書就開始修行,這不可能得到任何利益,甚至還會有生命危險。
要知道,一個人要到寂靜處修持,需要具備相當多的條件和要求。
首先,他必須要恭敬上師,恆常修上師瑜伽,一心一意地祈禱上師,如此才不會有非人的侵擾。
其次,對大悲心也必須要修持,如果真正生起了大慈大悲的菩提心,任何非人都無法加害。
現在有些人,不願意聞思而熱衷於修行,認為整天閉著眼打坐才是究竟的修法。對此我有點不以為然。雖然有些利根者不經聞思就可以成就,但你是否是那樣的根基呢?
所以,修行不能一開始就住在山洞等無人的地方,而應在具有法相的上師面前,認真聽受佛法,最好不要離開聞思修。
當然,我也並非讓你聞思一輩子而不要修行,但若畢生都在盲修瞎煉而不聞思,這也是一種邪道!
聽經聞法的目的與實效
淨界法師
沒有聽經聞法,不懂分別善惡,不知取捨對錯,不能自我反省。
龍樹菩薩說,就像一個人到了黑暗的房間,那裡有很多珍寶能讓我們安樂,也有很多刀劍會傷害我們。然而我們即使有眼睛也沒辦法判斷,因為我們缺乏光明的引導。
今天我們得到了人身,一個非常珍貴的能夠修學的法器的人身,而且我們第六意識的明了性的智慧很正常,但是如果沒有聽聞佛法,我們就不懂得分別善惡,不知道取捨對錯,也就不能產生自我反省的力量。當一個過失出現的時候,你就一輩子錯下去了。
當然學佛以後還是會造錯的,但是因為能知善惡法的關系,你就能夠從這樣的正見當中產生自我反省。即便不能馬上讓自己完全清淨,但是我們以這個標准來要求自己、調整自己,我們才有進步的空間。
聽聞佛法不是增加知識,是改變觀念。
其實這個時代知識重不重要?很重要。但是知識很容易獲得,你看計算機,你一檢索,知識就show(顯示)出來。知識很容易獲得,觀念很難改變。你觀念不能改變,你的行為就不能改變。所以我覺得我們聽聞佛法,我們思維消化的時間太少,所以我們不能改變觀念,這是很嚴重的。所以你要知道,聽聞佛法不是增加知識,是改變觀念。
你看我們之前有一個觀念,我問大家,很多人說念佛,你就好好念佛就好,所有教理都不要看,這觀念對不對?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這個觀念我覺得對淨土宗的傷害很大。高水平的人,上根利器的人,這句話適用;中下根的人聽到這句話,接受這個觀念就完了,很多人不能往生。因為淨土宗的根本思想在於信願,對阿彌陀佛的歸依,不是對佛的歸依而已哦!還要對極樂世界這個國土的歸依--包括對佛的歸依,包括對國土的歸依,因為你是要求生淨土,如果你那個歸依的心不能生起,只是念佛,那麼你這個跟修禅定是差不多,不能感應道交。
所以這個要信願持名。所以蕅益大師說你不要以為說年紀大的人就不要聽經,年紀輕的人就不要念佛,他說念佛跟聽經是缺一不可的,所以你看我們在聽聞佛法的當中,我們就可以調整一些過去的觀念。所以我們聽聞佛法最重要是改變觀念。
聽經聞法之功德
學佛有正知見,修行或布施方有功德意義,方能消業增福,否則徒勞無功。法師說法,對於了脫生死一事,就像一座橋梁,可以讓你順利渡過解脫彼岸。說法之人,用法布施,是法之施主,讓眾生聞法後,心開意解,心得清淨,法喜充滿,不再造諸惡業而得解脫。故聽法者應誠心正直,敬重說法法師,猶如孝順父母一般。
說法之功德:
《金光明經》云:說法者有五種事。
一者法施彼我兼利,財施不爾。
二者法施能令眾生出於三界,財施者不出欲界。
三者法施利益法身,財施長養色身。
四者法施增長無窮,財施必有竭盡。
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唯伏貪心。故知財施不及法施也。
常聽經聞法,可增長智慧,延長壽命,聽經須臾,可得無量福報。世間之人,雖不見聞諸佛菩薩神通變化,但聞說法,讚歎菩提及大乘法,彼人聞已,則歡喜信樂,以此聞法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聽經聞法之功德
《正法念處經卷六十三》云:聞法可得三十二種功德。
一、種諸善根 二、通達經義 三、調伏散心
四、戒施智慧 五、滅生死罪 六、令他成器
七、不退道心 八、離於憍慢 九、得滅眾苦
十、成就善根 十一、解脫煩惱 十二、能捨邪見
十三、除斷惡念 十四、滅不善覺 十五、善心增長
十六、避不善因 十七、行不放逸 十八、親近善友
十九、斷奸嫉心 二十、當行孝順 二一、不樂異法
二二、增長壽命 二三、眾人所欽 二四、諸天護念
二五、成就憶念 二六、財物富樂 二七、增長智慧
二八、知恩報恩 二九、修行念死 三十、死時不悔
三一、增長淨心 三二、終得涅槃
聽經聞法有八種功德《方廣大莊嚴經卷十二》
(一)端正好色。 (二)力勢強盛。 (三)心悟通達。 (四)得妙辯才。 (五)獲諸禪定。 (六)智慧明瞭。 (七)出家殊勝。 (八)眷屬強盛。
佛說聽聞正法可攝七種功德《正法念處經》
一、得聞未聞異法:可以聽到沒聽過的殊勝法門。
二、所聞堅固不失:聽法後可以增加大家的信心;堅定道心,不會失去道心。
三、捨離一切惡業:聽過之後明白了道理,自然會捨除一切惡業。
四、諸聖之樂見:諸佛菩薩樂見聽經聞法者,而加被之。
五、深信見如來:聽經聞佛者,自然禮敬如來,對佛法及三寶有信心。
六、增長壽命:聞法心常歡喜,體內自會增加免疫力抗體,當可健康長壽。
七、壞命終生天:命終時往生天上。這是聽經聞法的七種功德。
佛曰聞法須臾,可得福無量。智慧通達《正法念處經》
佛告阿難。其有好心善意之人。聞佛明法。一心而聽。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時可。不能一時。半時可。不能半時。須臾可。其福不可量。不可訾也。
汝當廣為諸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白衣人民說之。并當廣為說。布施種生死糧。其有齋日。施設飯食。請召四輩。高經賢者沙門道人。施設高座。論講佛經。燒香然燈。光明達天。諸天喜笑。皆下虛空。側耳來聽。莫不欣然。男子女人。其有聞此經者。及奉持讀誦者。莫不得福者。佛說經已。阿難歡喜。起為佛作禮。---業報差別經
茲舉經中所載,聽經聞法而得大功德、大福報故事以資驗證。
1.《阿育王經》云:往昔阿恕伽王請道人說法,常以步障禁止諸婦女聽法。有一婦女渴於佛法,不避於死,即違犯王禁至道人所聽法。道人為說四聖諦,及修八正道以滅苦習。是女人得聞此語,獲得須陀洹道。以刀繫頸往到王所,請王治罪。王聞婦女聽法頗有所得,即解除障隔,令樂聽法者皆可直至法師所聽法,以是因緣當知聽法有大利益。
2.《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舍衛國中須達長者,信敬佛法為僧檀越,彼僧所須一切供給。須達家內有二鸚鵡,一名律提,二名賒律提,稟性黠慧解人言語,見比丘來,先告家內令出迎逆。阿難後時到長者家,見鳥聰黠,為說四諦苦集滅道。門前有樹,二鳥聞法,飛向樹上歡喜誦持,夜在樹宿為野狸所食。緣此善根生四天王天,四天壽盡還復上至他化自在天,如是上下經於七返,生六欲天自恣受樂。六天之壽而無中夭,後時命終來生人中,出家修道得辟支佛,一名曇摩,二名修曇摩。
3.《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有一比丘林中誦經,音聲雅好,時有一鳥聞法敬愛,在樹而聽。時為獵師所射命終,緣此善根生忉利天,面貌端正光明昉然,無有倫匹。自識宿命,知因比丘誦經聽法,得生此中,即持天華到比丘所,禮敬問訊,以天香華供養比丘。比丘具問知其委曲,即命令坐為其說法,得須陀洹,既得果已,還歸天上。
4.《善見律論》云:佛在世時,到瞻婆羅國迦羅池邊,為眾說法。時彼池中有一蛤蜊,聞佛池邊說法之聲,即從池出入草根下,聽佛說法。時有一人持杖放牛,見佛在坐為眾說法,即往佛所欲聞法故,以杖刺地,誤著蛤頭,即便命終生忉利天。以福報故,宮殿縱廣十二由旬,與諸天女娛樂受樂,即乘宮殿往至佛所,頭頂禮足。佛知故問,汝是何人忽禮我足,神通光明相好無比,照徹此間?蛤天即以偈而答曰:
往昔為蛤身 於水中覓食 聞佛說法聲 出至草根下
有一牧牛人 持杖來聽法 杖劖刺我頭 命終生天上
佛以蛤天人所說偈,為四眾說法,是時眾中八萬四千人,皆得道跡,蛤天得須陀洹果,含笑而去。水族畜生禽鳥聽法尚獲福報無邊,豈況於人信心聽法寧無善報?
聽經聞法既有無量功德,故應誠心聽法,對說法人要存敬信之心。
《十住毘婆沙論》云:有四法,能退失智慧,菩薩所應遠離。何等為四?
一不敬法及說法者。 二於要法祕匿吝惜。
三樂法者為作障礙,壞其聽心。 四懷憍慢自高卑人。
復有四法,得其智慧,應常修習。何等為四?
一恭敬法及說法者。
二如所聞法及所讀誦,為他人說,其心清淨,不求利養。
三知從多聞得智慧者,勤求不息,如救頭然。
四如所聞法受持不忘,貴如說行,不貴言說。
《諸經要集卷二 聽法緣第三》曰:夫欲聽法,要須真心,敬法重人,至誠出離,不希人天,有為之法。故阿含經佛說偈云:
聽者端心如渴飲 一心入於語義中 聞法踊躍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為說
《優婆塞戒經》云:從他聽時具十六事
一時聽。 二樂聽。 三至心聽。 四恭敬聽。
五不求過聽。 六不為論議聽。 七不為勝聽。
八聽時不輕說者。 九聽時不輕於法。 十聽時終不自輕。
十一聽時遠離五蓋。 十二聽時為受持讀誦。
十三聽時為除五欲。 十四聽時為具信心。
十五聽時為諸眾生。 十六聽時為斷闇根。
佛法經論思求之時,令慧眼明淨。若思求外俗如打獼猴,唯出不淨。若思求佛法如練真金,多練多淨。
《大集經》云:若有眾生,於過去世作諸惡業,或毀於法,或謗聖人,於說法者為作障礙,或抄寫經法洗脫文字,或損壞他法,或闇藏他經,由此業緣今得盲報。
佛曰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正智報(業報差別經)
一者善能諮問智慧沙門婆羅門。 二者顯說善法。
三者聞持正法。 四者見說定法。 歎言善哉。
五者樂說正法。 六者親近正智人。 七者攝護正法。
八者勤修多聞。 九者遠離邪見。 十者見癡惡人。不生輕賤。
以是十業。得正智報。聽聞正法,能捨離懈怠,證一切智慧,一切善念皆得成就,行菩薩道皆能如意,未來成佛皆得成就。
佛曰若人能於經典中讀誦抄寫,常得歡喜,速獲安樂
佛於《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說:「若人能於是經典中,若自轉讀,若教人讀 一遍二遍及三遍者,當知是人自請如來轉妙法輪,若有善男子於是經典若自抄寫若教人抄,當知彼人即是受持一切諸佛甚深法藏,常得歡喜,速獲安樂,於未來世,當得作佛。」
寶雲經卷第七云 善男子。法即是菩提。法即是轉法輪。善男子。此法即是佛。供養於法即是供養佛。若有說法法師處,此處即是佛塔。於此法師當生殷重想,善知識想,作示正道想。見是法師應生愛樂信敬歡喜,應起遠迎請令就坐,應當讚歎善哉善哉快說法要,若一劫若減一劫,若過一劫讚歎,如是讚歎猶不能盡。何以故?若人好樂法者,種種讚歎尊重恭敬,猶不能盡所行之處。假使有人能以血灑地,猶故不名盡心供養。何以故。如此法師則為受持如來一切佛種。
付法藏因緣傳云。無上勝法有大功德。微妙淵遠不可思議。譬如賈人欲過大海。必乘船舫然後得度。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脫。法為清涼除煩惱熱。法是妙藥能愈結病。即是眾生真善知識。為大利益濟諸苦惱。何以故。一切眾生性無定相。隨所染習起善惡業。若有習近外道邪見受其教誡。永即流轉無有邊際。是則不名善知識也。若有人能起信敬心。親近賢聖聽受妙法。由聽斯法功德因緣。出欲淤泥受最勝樂。是故此人名善知識。宜應勤心習近供養。必能令人離三惡苦。
又於往昔有婆羅門。持人髑髏其數其多。詣華氏城遍行衒賣。經歷多時都無買者。便極瞋恚高聲唱言。此城中人若不就我買髑髏者。吾當相為作惡名聞言。汝諸人愚癡闇鈍。爾時城中諸優婆塞聞是語已。畏其毀謗。便持錢物至彼買之。即以銅筋貫穿其耳。若徹之者便與多價。其半徹者與價漸少。都不通者全不與直。時婆羅門問優婆塞。我此髑髏皆悉無異。何故價直而有差別。優婆塞言。如前髑髏有通徹者。斯人生時聽受妙法。智慧高勝貴其若此。相與多價。其半徹者雖聽妙法未善分別。以是因緣與汝少直。全不通者此人往昔都不聽法。吾以是故不相與價。時優婆塞持此髑髏。往至城外起塔供養。命終皆得生于天中。以是因緣當知。妙法有大功德能建立人。何以故。此優婆塞以聽法人髑髏起塔尚生天上。況能至心聽受斯法供養恭敬持經人者。此之福報甚難窮盡。未來必當成無上道。是故諸有欲得無上安隱快樂。為化眾生作大饒益。皆應受持如是勝法。----付法藏因緣傳卷第六
慈誠羅珠堪布:學佛的方法和次第,三個字就能概括
我們學佛的時候需要理論。要去學理論,然後也要去修行,這兩個都需要的。那我們並不能說我們不學理論,僅僅是實修,這樣子不對的;然後我們一輩子都學理論,不修行,這樣子也是不對的。
學佛,尤其是藏傳佛教,它強調三個字。那這三個字是什麼呢?就是聞、思、修,就這三個字。
聞是什麼?就是聽聞佛法。我們學佛的時候,首先要去聽。如果不聽,我們自己看書,或者是連書都不看,這樣子的話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知道什麼是佛法,怎麼樣去學佛,為什麼要學佛,學了佛以後又是為了什麼。我們這些都不懂,這樣子的話是非常非常的迷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信仰基本上都是迷信。所以我們首先要去聽。
比如說任何一個學校,小學、中學、大學,任何一個學校的學生都要聽老師給他講,並不是學生自己看教材。老師要講,講完了以後,然後自己去自學或者是自己去復習,看更多的教材以外的書,通過這種方法增長自己的智慧。但是第一個必須要聽老師講。
那我們學佛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釋迦牟尼佛的理論都是非常深奧的理論,那這樣子理論我們如果沒有人講,我們自己去看書的話,這個根本就沒有辦法知道。尤其是有些修法,或者是有些見解上的比如說禅宗講的明心見性、大圓滿講的證悟這一類的非常高的境界,非常高端的這些境界,如果沒有上師或者是師父或者是善知識的指導的話,那我們自己看書只能理解最表面上的字面的內容,除了這個以外是沒有辦法的。
所以我們要聽法師講課,這個非常重要。否則的話,在我們學佛的過程當中有很多很多的疑問,這些根本就我們自己解決不了的。因為佛教講的很多的這些觀念,與我們的常識有所不同甚至是矛盾的地方,那麼這些矛盾我們怎麼樣去化解?
我們的過去的常識,我們平時的、我們每一個人有的在我們的內心當中已經根深蒂固的常識,跟佛教的有一些觀念、見解相互違背的時候、矛盾的時候,我們如果跟著佛法的觀點走,但是我們還有很多的疑問沒有辦法解決。這些疑問得不到解決的話,那麼在我們的修行的道路上,這些都是成為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這個時候佛法的觀點、觀念和我們的常識相違的時候,如果我們以我們的常識作為標准的話,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都離佛的意思越來越遠,這樣子我們也沒有辦法學佛。
那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怎麼樣去解決這個問題呢?就是需要聞,需要聽,這個很重要的。聽非常重要,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有八萬四千個法門,這麼多的佛教的書比如說其中一個,像《般若波羅蜜多》這樣子的一部經來說,其他的我們都不說。比如說像《般若波羅蜜多》一部經,那《般若波羅蜜多》也有十萬頌,有十萬個偈子。那這麼一個龐大的佛經,我們怎麼樣去讀?讀了以後我們怎麼樣去消化?消化了以後,我們雖然是字面上的內容看懂了,但是我們怎麼樣去修?具體的修行的方法是什麼?這個我們不可能,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人生短暫,然後每一個人的生活壓力、工作的壓力都是很大的,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時間是非常非常有限的,那麼這麼一個短短的時間當中,這麼一個龐大的佛教的書,我們怎麼樣去學?怎麼樣去消化?這些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那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怎麼做呢?就是要去聽。所以我們第一個最需要的就是聞。聞是第一個。
然後第二個思,就是思考。我們光是聽還不夠,要去思考問題。比如說佛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是無常,都是無我,但是我們的概念當中不是這樣子的,我們的常識不是這樣。我們在我們內心當中已經默認了這個世界是永恆的,比如說我們建一棟樓,最後這一棟樓的倒塌之間的七十年八十年當中,我們認為這棟樓一直都是存在的。當初剛剛建的這個樓跟最後倒塌的這個樓,我們認為這個就是一棟樓。我們把這兩個當做一棟樓以後,我們在我們的內心當中已經默認了它是一個永恆的、不變的這樣子的東西。
然後我們對自己來說,我們也會說“我”生下來的時候、“我”的童年、“我”年輕的時候、“我”衰老的時候……我們會這麼說。這樣子的話,那我們也就已經默認了從兒童到衰老之間的這個人是不變的,實際上他的比如說他的外貌、肉體上有變化,但是人,這個當中有一個不變的“我”,自我是存在的,這是我們的常識。那這個常識跟佛教告訴我們的見解是有非常不一樣的地方,那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辦呢?
光是聽還是不解決問題,我們還自己還要去思考。到底是不是無常,到底是不是輪回是痛苦,我們要去思考。所以如果不思考的話,光是聽還不解決問題。這是第二,思,聞思。
第三就是修行。我們通過了聞,聽聞佛法;通過自己的思考,最後確定了佛教講的觀點是准確的。也就通過聞和思,很明確的知道修行的方法是什麼樣子,修行或者是訓練的方法是什麼樣子,都已經清楚了。清楚了以後,那我們要去修。
如果不修的話,這個時候我們的煩惱不能解決。比如說我們現在很多人也就在學習了,比較深入地學習。那我們學習的過程當中,我們學到了很多很多的理論;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那煩惱,比如說貪、嗔,嗔恨心一樣的會存在。這些煩惱,我們知道怎麼樣控制這個煩惱,我們在理論上知道怎麼樣去消滅這個煩惱,但是我們面對這些痛苦、面對這些煩惱的時候,還是一樣的沒有辦法消滅。
我們大家都知道不應該生起嗔恨心,但是嗔恨心還是一樣的會產生。我們也知道當嗔恨心產生的時候怎麼樣去消滅、怎麼樣去控制,這些方法我們都知道;但是這個方法遇到這樣子的、面對這些現實的時候,不能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不了。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修。我們知道的這些都是理論,理論它只不過就是一個知識而已。這個知識在生活當中它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它的力量不夠大,不夠強,它要面對的是一個在我們的心裡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已經根深蒂固的一個這樣子的煩惱。煩惱是非常強有力的,我們的弱小的、書面的、書本上的知識要面對這個強大的煩惱,這是沒有辦法的。
那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辦?就是要修行。要長時間的修行,要訓練。訓練了以後慢慢地可以減少煩惱。
所以聞、思、修是非常的重要。我們很多學佛的人都不聽佛法,然後又不去思考佛教的教義,又不去修行,很多都是燒香拜佛,然後求佛祖的保佑。停留在這樣子的階段當中的人很多的,這個是非常可惜的,因為這一生當中我們有一個這麼好的機會。這個時候雖然有學佛的機會,有學習的機會,有修行的機會,都有了;但是我們自己不聽,這個是非常可惜的。所以要聞思修行。
希望我們學佛的人都不要停留在燒香拜佛的階段當中;燒香拜佛當然是很好的,但是只有燒香拜佛,不修行、不學習,這個是非常可惜的。
學佛是什麼意思?就是學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學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心,這個叫做學佛。那麼怎麼樣學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心,怎麼樣學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呢?方法是什麼?那就是三個字:聞、思、修。
呷絨多吉上師:一個想要聞思修的佛弟子,必須首先弄清聞思修
一個想要聞思修的佛弟子,必須首先弄清聞思修的含義。
什麼是聞?了知煩惱、等流習氣等就是聞;
什麼是思?了知煩惱、等流習氣的相狀,進而懂得怎樣去除煩惱就是思。
什麼是修?用所學的佛法知識去除煩惱,減少煩惱就是修。
聞思修就像做飯一樣,認識飯就是聞,怎麼做飯就是思,吃飯就是修。我們要像吃每一頓飯一樣去聞思修,否則就來不及修來世了哦!
人的一生,有快樂也有痛苦,有幸福也有煩惱,這是人生的本質。想要積極勇敢坦然地面對人生,就需要我們去了解這些本質,不斷地訓煉這顆心,這和我們是否有錢、有名、有地位沒有多大關系。世間人往外求幸福,追逐五欲六塵,結果痛苦無量;學佛人向內尋安寧,放下自在隨緣,結果快樂無邊。
什麼叫做修行?現在我們改變一下,我們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好的習氣,這個就叫做修行。其實沒有什麼不懂的,真正的佛法就是讓你做一個好人。
益西彭措堪布:佛法的命根就是聞思修行
那麼,對當今時代,針對我們現在來講,我想這裏講一些重要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在這裏根據全知老人家金剛句講的,他老人家的智慧的思路,我也想在這裏發揮講一點,也是針對山上道友們特別重要的一個問題。那麼這樣的話,沒有別的,就是關於學佛的重要性。那麼我們根據全知的金剛句就明白,真正學佛的第一步,就是親近具相的善知識。這是整個學佛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之一,所以千萬不能盲目去親近,必須謹慎觀察。在找到有資格的具相善知識後,才能一心一意如理如法地長期親近。對一個修行人來講,這是第一步最關鍵的。
為什麼說真正學佛的第一步就是親近具相的善知識呢?因為善知識是每個修行人的指路明燈,因此,得解脫離不開善知識,但是千萬不要找錯善知識,否則永遠不可能解脫。而且現代社會假冒偽劣者無處不在,想得解脫之人必須要謹慎。
再者,我們人人想徹底斷除自己愚癡的無明,那麼想徹底斷除愚癡的無明唯一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所以我們最終必須要證悟般若空性,這樣才能真正獲得究竟的解脫。因此,要精進聞思修般若等等法門,非常重要。
那麼在這裏,道友們一定要知道並且銘記於心的重要問題是:偉大的導師佛陀告訴我們:每個人一切生活當中的苦不是其他神的等安排,而是自己的愚癡無明造成的。同樣,每個人生命中的一切幸福快樂也不是神等的恩賜,而是自己的智慧創造的。所以我們佛弟子學佛就是修學佛陀的法身般若慧,而不是在形相上燒香、拜佛、求保佑或者求世間名利及財富等。想真正學佛的人必須要聞思修佛法。
因此,在這裏我用好心給大家提三點建議:
首先第一點、我們都是學大乘法,所以大家要跳出自己的小視野。
現在宗教在全球上面,尤其在中國的發展速度很快,但是佛法傳播卻遠遠不及其他的宗教,在這幾年人們不會因為傳統,而走進寺院燒個香、磕個頭。但是照這樣的局面發展下去,幾十年之後,真正學佛的人將非常少見,外道的數量將越來越多。在充滿了執著的外道林立的世界當中,弘揚佛法又談何容易呢?!因此年輕的道友們要放開視野,懷抱續佛慧命的一個真正的理想,佛法弘揚的重任就主要落在現在年輕佛弟子們的肩膀上。這是我講的第一點,也就是大家要跳出自己的小視野。
其次第二點、首先要讓佛法改變自己,然後才能用佛法去改變他人。
而改變自己就必須刻苦地進行聞思修行,關於聞思修的重要性,和三者之間的關係,以前在《談談聞思修》和《有漏皆苦講記》的“學習壞苦的方法論”當中比較詳細地講到過,希望大家最近能再次學習一下。這裏我以略說的方式講解一下次第聞思修及三者之間的關係。我們這裏很多人雖然一天到晚都在聽法,但說實在,次第聞思修的問題不是那麼通達,而且真正聞思修的方式方法沒有掌握好,所以導致不管是聞思還是修行,都不是很理想,沒有很好的效果出現,所以我這裏以略說的方式講解一下要次第聞思修,聞思修三者之間的關係,掌握好聞思修的方式方法,這樣就很好,否則的話,好像一輩子都在聞思一樣,其實一個經、一個論、一個修法的引導都沒有通達,沒有辦法真實靠自力實修,這個說明聞思修的次第和聞思修的方式方法出了問題。
歸根結底,實修時自己的心必須安靜,必定有個所緣境,有個所修的內容,若不經過聞思,是不可能了知這一內容。就連炒菜這樣的小事也要先聽別人講解怎麼炒,之後還要自己考慮,觀察到位,才能實際操作。同樣,所修的內容首先要聽別人講解,由他力得到決定,再由自力思維決定,然後再串習就是修。所以,修的內容是由聞思來決定的。作為一個凡夫初學者確實沒有別的方式來修,修的內容就是由聞思來決定的。
對所修的內容,首先應當通過聽聞瞭解,否則就不知道修些什麼、該如何修。所謂“聽聞”,就是以佛的教法、法師的開演和自己的耳根等因緣和合,而聽到佛經當中修的內容。同時,必須明白所聞的法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所修的內容——實修的教授。這樣通過他力得到了知,就是由聽聞決定所修內容。
之後,還要對此數數思維,瞭解透徹。對這樣的法義為什麼是這樣、有何必要、它的正面是怎麼樣、反面是怎麼樣等這些問題自己不思維那就自己的心裏斷除未知邪知疑惑而決定下來的結果不會產生,不思維就決定不下來。先要由思維引發定解,之後再反復串習。倘若不思維,也不能將所修的內容吃准、搞透。所以,首先應通過聞思決定修的內容,再如是反復串習。
由此可見,修不只是隨便安住,而且聞思也不只是為修提供證據,不是和修無關的佛學研究。應切記“聞思的任務就是決定修的內容”這一關要。
再來說,聞思修三者的關係。總而言之,我們每個人學佛的究竟目的,就是想解脫,而解脫的根本障礙就是有種種的煩惱、違緣,要對治這些,要徹底斷根沒有別的,唯一就是智慧,而且這種智慧是緣佛法的智慧,不是世間的小聰明,是真正的學修佛法的智慧。學修佛法的智慧分為聞慧、思慧、修慧,再不可能有第四個存在,也沒有必要分成兩個或一個智慧,它是一個過程,為什麼說是一個過程呢?就是反觀自心,要認識自己的煩惱、壓制自己的煩惱、根除自己的煩惱,就是要次第來聞慧、思慧、修慧。所以聞慧就是認識自己的煩惱,思慧就是壓制自己的煩惱,修慧就是根除自己的煩惱。所以,智慧分為聞慧、思慧、修慧。這三種慧是如何產生的呢?即:聞慧由聞而成就,要想獲得聞慧,前行是聽聞,由聞法就會成就聞慧;思慧是由思維所成就,不在思維上下工夫,思慧就無從產生,故思慧的前行就是思維,由思維便能成就思慧,當然這個思維不是胡思亂想,肯定是如理如法,以如理作意等方式來思維的;修慧由修習而成就,即由串習而成。
反觀自己:在聽聞佛法時,如果沒有如法的發心和行為,自己的耳根沒有專注在法師所說的法義上,或者當時生起昏沉、掉舉、傲慢等煩惱,如此絕不會生起一點一滴的聞慧,說白了,只會增加無明、業障。這是反觀自己在聽聞的時候是不是這樣的狀況。反觀自己,在思維法義時,如果對所聞的法義,或者粗略閱一遍,或者束之高閣,根本就不看,又怎麼談得上如理思維?又怎麼有數數如理思維?所以,首先聽,聽了以後產生聞慧,再思維,產生思慧,這樣落實思維的人越來越少,沒有很多,只是講一大堆,說一大堆,下一大堆的結論,但是沒有真正如理地思維,所以落實思維的人沒有很多,極為罕見。如是思慧尚未產生,更談不上真正引生修慧。
總之,要盡一切努力得到聞慧。若具這樣的發心和加行,則聽一次就生一次聞慧,聞法就很有收穫,內心便會歡喜聽聞正法。
聽懂之後,最重要的是思維,即針對聞思所了知的法義,及時地思維,依靠自力對法義融會貫通,生起斷定的理解。乃至未獲堅固定解之前,必須不斷努力地如理思維。所以道友們當中現在最缺乏的不是第一個聽聞,也不是第三個盲目地下手去修,關鍵最缺最重要的就是第二個思維和思慧相續當中需要產生。為了能一心投入思維,並有所成就,應當合理安排時間和環境,儘量避免外緣的干擾,舍離一切無關的世間瑣事、無義的閒談交往,如此才能集中心力投入思維法義當中。所以,應當獨自在寂靜處,專心致志地觀察思維法義。我們歸納來講,對每天以聞慧了知的法義,要及時轉入思維,通過點滴的積累,逐漸成就累累碩果,而且大成果都是從點點滴滴積累而來的。
最重要的問題我現在再提一下,我們要思維產生思慧,聞思修三個當中第二個過關的人很少,不管是修過暇滿難得以上的共同法門,都沒有有質有量的方式走,所以出了一些問題,關鍵就是在這個思維上面。但是我們每個道友都須要知道,一般思維時都會有個過程,最初一點也摸不到頭緒,左邊摸一下、右邊摸一下,翻來覆去地摸索,但最後慢慢會理清頭緒,開始相應法義,能決定“是這樣一個意思”,心裏能肯定而沒有任何懷疑。因此,我們應當長期聽聞正法,之後及時轉入思維,如是讓佛法就在我們的心裏面,佛法就在我們的身邊,佛法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讓你明白這個,讓你體會這個問題,所以,長期聽聞正法,之後即時轉入思維,這樣的人,確確實實佛法就在你的身邊,佛法就在你的生活當中,佛法就在你的心裏,讓佛法的正見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越來越讓深廣的智慧穩固。須知,這就是一切修行的基礎。任何法門只要反復講、反復看、反復思維,以串習力終有透徹的一天。
由思維決定好之後,就要及時串習。比如,對暇滿的涵義,很多人五或十年前就理解了,但是並沒有在自己的內心上串習,所以五或十年後仍在虛耗時間,每天都在追求外在的五顏六色的東西,或者每天都被散亂懈怠的習氣左右,聞思修上面根本不見有進步,這就是不串習的過患。只是聞,只是思維,只是文字上,只是能背,只是說兩句,重複兩句,只是在別人面前表示一下自己在字面上能滑來滑去的功夫,這個對治不了自己相續的無始以來串習的根深蒂固的貪嗔癡等的煩惱,所以必須有佛法的對治,日日要串習而明顯地出來進步。如果不僅沒進步,還不斷退步,那就由於沒有串習而導致根本不是修行人,因為只是學知識,根本就不修,沒有改變自己的心相續。所以,懂了一點之後,要立即串習。比如,對“暇滿難得”不斷觀察修,才能遠離過失、引生功德,才能重視暇滿的價值,每天不能浪費,求學就是要求佛法的成就,再沒有別的,所以日日就會有進步。所以確實串習這個非常重要。這是第三步的時候。
由此便知,聞思修對於個人修行的成敗和整個佛教的興衰,關係何等重大。如果徹底放棄了聞思,也就不會懂得什麼是人身的意義,什麼是無常,什麼是苦,什麼是無我,什麼是慈悲,什麼是出離心,什麼是三世因果,什麼是生死的十二緣起,什麼才是真正永遠的怙主——皈依對境的三寶,什麼是萬法的本性空性,什麼是法界如來藏性等等,都一竅不通。如此一來,人天善道、出離心、菩提心、出世間空性之道等,完全會隱沒,最後不聞三寶之名,又怎會有教證二法住持世間呢?對個人而言,人天善道、解脫道、菩提道,只有依靠聞思才會瞭解,也只有串習聞思所決定的法義,才能在自己的心中體證佛法。所以,世親菩薩在《俱舍論》上說到:“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這是千真萬確的定論。法王上師也說“佛法的命根就是聞思修行”,每個道友的心相續有沒有佛法的命根,就看是否有聞思修的功德。所以我講的第二點就是要聞思修佛法,首先要讓佛法改變自己,然後才能用佛法去改變他人。而且現在的年輕人的肩膀上責任重大的就沒有別的,就要聞思修,傳播佛法,護持正法,也就是護持佛陀、菩薩、傳承上師們,千千萬萬劫辛辛苦苦積資淨障開悟而給我們留下來的真正的心臟一般的甘露妙法,才是真正讓我們獲得解脫的根本的一個因素。
印順導師:談修學佛法01:論聞法
學佛的人,第一要聞法。聞是聽人講解。平常以為誦經有什麼功德,真正的說,因為聞法,這才成為功德。舍利子對佛說:「我不聞佛說法,像瞎子一樣」! 他是佛諸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尊者,尚且要從佛聞法,何況一般根性暗鈍的人。佛法是救世度人的無上明燈,我們要得佛法的真實利益,非聞法不可。經云「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離罪,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
聞法才能知法,於佛法能得正確的認識;也才知道世間上的是非、善惡、邪正,這都是從聞法所得的辨別力。
學佛的人重在離罪,愚痴無聞的凡夫,作惡每不知是惡。由於多聞佛法,瞭解緣生緣滅的真理,才能從他的身心行為上,徹底改革一番,離罪行而變成人格具足的新人了。聞法如照鏡子一樣,知道自己的形態好醜,正欹,因此可以改正自己。
世間有許多想成好人,因為不多聞佛法,把那些無意義的事當著真理去追求,作為道德去實行。如印度的苦行外道,持牛戒、狗戒等;中國有些邪教,先天道、一貫道等,非得計得,非道計道。聞了佛法,對這些無義利的事,再也不會去做了。
因為聞了佛法,心中生起了智慧,具正知見,以此正見掃盡身心的一切妄執,就可證得涅槃。學大乘法的,由於多聞正法,起大乘勝解心,也就不會退墮了。
有人說:學佛重在實踐,學而不行,祇是多添了一些空知識罷了!這是沒有意義的,算不得是真正的學佛者。要知這雖有部分的正確性;而實行佛法,還是要從聞法做起,聞法是修學佛法必經的階段。
中國的修學者,向來走極端,認為看經論不如實行,因此摔了經論,冥索暗求,走向盲修瞎練的黑漆洞去。一切智者的佛法,現在是變成愚昧俗陋者的信仰了。
另有人只顧多聞,專在名句文身上使伎倆,不能以法攝持身心,不但缺乏實踐的精神,連必備的正行多破壞了。難怪注重實踐的學佛者,討厭佛學這個名詞,因為佛學這個名詞是學術化了的,是重在抽象的知識。
真正的學佛者,是慧解和信行融合而為一的。所以我們一方面聞法,一方面要實踐所聞的法,才可免除頭重頭輕的譏誚!
聞是用耳根聽,佛世弟子從佛聞法,沒有現成的經本,聽了多記在心裡。《楞嚴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古代印度的佛法,都是口口相傳的。佛滅度後,結集成藏。到後代,書寫流通,其後又印刷流通。有了經卷,也可以從經典而聞法了。
「佛法從三處聞:從佛聞,從佛弟子聞,從經典聞」。這是龍樹菩薩在《智度論》上指示我們聞法的幾個方法。如佛已滅度了,又不易得知法知義的佛弟子,那只有從經典聞了。我們以極其恭敬的心理閱讀經論,思惟領會,與從佛聞及從佛弟子聞差不多,雖是眼看,也可以說聞。
所以研究佛法,應依兩個條件:一、從師友聽聞,二、自己鑽研。我覺得,現代的修學佛法,應著重在自己研究。單是聽人講說,每是膚淺的,不過人云亦云的,必須要自己切實懇到用一番功力,才能深入經藏,觸到佛法的核心。不受古人著述的錮囿,變成為自己的。但是初學者,還須從人聞法起。
(《教制教典與教學》p.165~p.168)
索達吉堪布開示:次第聞思修行
修學佛法必須要有次第,而這個次第,就是聞、思、修。上師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中也講得很清楚,聞思修是佛教的根本,如果沒有它,人與佛法就很難融合,所以大家對此不能輕視。
1、聽聞正法
我們這些具無明煩惱的輪回眾生,對於跟貪嗔癡相關的事,生來就有意樂,串習這些也很容易,而出世間的解脫法門,則很難依靠自力掌握,此時就必須依止一位上師,在上師那里聽受佛法,令心逐漸得以調整。否則,我們相續中的智慧日光,被無始以來烏雲般的濃厚習氣所覆蓋,很難自然而然現前。
關於聞法的功德,《正法念處經》第六十一卷中講得比較多,如雲:「以聞法故,心得調伏。」所以聞法能夠調伏自心,而從沒聞過佛法的人,不管是說話、做事,都會與貪嗔癡比較相應,無法趨入出世間解脫。因此,我們首先聽聞正法非常重要,作爲智者,乃至命終之前,也要聽受佛法。《正法念處經》雲:「是故智者,乃至失命,常應聽法。」薩迦班智達也說:「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今生雖不成智者,來世如自取儲存。」
有些道友聞法的意樂很強,只要是真正的佛法,就會通過光碟來聽受,其實這跟在善知識面前聽受一樣,甚至比這個還方便。試想,假如你找一位上師親自聽法,戒律中說要依止十二年,這對城市里的人來說比較困難。而且就算你有這個條件,能始終陪在上師身邊,上師也不可能天天給你傳法。然而,聽光碟就不一樣了,你想聽課的話,隨時都可以聽。依靠這種方便科技,如果你能聽十年課,實際上跟依止上師十年沒甚麼差別。
爲甚麼呢?因爲你依止上師,並不是依止上師的身體,也不是依止上師的心,而是依止上師所傳的法。畢竟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沒有米拉日巴尊者那樣的根基,只靠一種表示就成就了。所以對一般人而言,聽法非常重要,它可以讓我們通達佛法、不造惡業、舍棄無義之事,乃至獲得涅槃。如《大寶積經》雲:「多聞解了法,多聞不造惡,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
2、如理思維
對於所聽聞的法義,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而要反反複複去思考。否則,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根深蒂固,僅僅只聽一兩句佛法,不可能那麽容易對治它。有些人說:「我學佛已經七八個月了,爲甚麼還有分別、執著、妄想?」其實不要說七八個月,就算七八年也不一定奏效,修行應該是有生之年,如果你沒有這樣堅持不懈,依靠不斷如理思維來調心,習氣則不可能被斷除。
在藏傳佛教中,如理思維的最好方法就是辯論,大家通過互相提問、答疑、探討,就可以遣除相續中的懷疑。《大寶積經》中曾說過:「不如理思維,愚癡無解脫……若如理思維,息廣大煩惱。」可見,如理思維還是相當重要的,沒有它就無法脫離愚癡,有了它則可以息滅廣大煩惱。
大家若要如理思維,就應從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皈依三寶、菩提心之利益……一層一層上去,若能如此,最後定可安住於禪宗的明心見性、大圓滿的覺空無二、中觀的離戲空性等境界中。所以,一心一意思維很重要,否則,你聽完一堂課後,甚麼都不想就倒下呼呼大睡,這樣肯定收獲不大。反之,你若能好好回想今天講了甚麼,對每個道理慢慢去思維、消化,不但會對自相續有利,而且功德也非常大,《佛說寶雨經》雲:「如理思維故,即爲供養一切如來。」因此,大家聽聞以後,一定要如理思維。
3、如實修行
1)修行之理
假如你依止上師後,僅僅是聽了佛法、稍作思維,卻從來沒有修行過,那也不能斷除煩惱。就像飯是要自己吃的,如果光是看別人吃,或聽別人吃飯的聲音,根本不可能填飽肚子一樣。不過現在很多人不懂這一點,尤其是學術界的人,只對理論研究很有興趣,成天探討公元多少年發生甚麼,這個人跟那個人的時代如何如何……可是對佛經中所講的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痛苦、萬法皆空等甚深道理,從來沒有思維過,更沒有修行過,這樣的話,這些內容就無法與自相續融爲一體。
佛陀在《華嚴經》中也說過:就像窮人日夜在數富人的珍寶,自己卻身無分];良醫知道如何開藥方,但自己有了病,不吃藥也治不了];
聾子彈奏悅耳動聽的樂曲,但自己根本聽不到]……同樣,我們理論上再精通、嘴巴上講得再漂亮,但內在沒有修證的話,還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到了最後,「靠山山會倒,靠河河會幹」,甚麼都靠不住。即使你天天求上師加持,但自己不修行的話,煩惱種子也很難斷除。
所以,廣聞和實修比起來,實修更爲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當那一刻到來之時,唯有平時修持的善法才有用,名聲、地位、財富等世人羨慕的對境都無濟於事,只能全部留在人間。我們如今既然有緣相聚,互相信任,我常常考慮對你們最有利的是甚麼?眾生的業力各不相同,死時都是各奔東西,誰也幫不上誰,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勸大家行持善法,這遠遠超過給你們金銀財寶。
因此,我內心非常希望大家:從現在開始,抓住機遇學習佛法,不要天天忙於世間瑣事。現在很多人都是在用「生命」賺錢,但你的生命又能維持多久?大家不妨想一想。你以分別念計劃的有些事,不要說這一輩子,可能千百世也做不完。故而,世間的很多事情,我們只能選擇一部分重要的、非做不可的去做,尤其是家庭、社會的一些責任,有些人必須要承擔,而至於其他的,就應該有所取舍。
所以,我不會勸所有的人都出家。其實我若多講些出家的功德,等一會兒下課後,可能會有好幾十人跑來剃度。但我並不這麽強調,因爲出家需要認真觀察,絕非一時的沖動。如果你因緣具足,到山里出家也未嘗不可,但若暫時沒有這種因緣,那也應以在家的身份,安排好自己的修行。對每個人來說,盡管各自的工作壓力、生活情況不相同,但肯定都有一分自己的空間,若能從中抽出一點,把它用於修行方面,這對你的死亡和來世才真正有意義。
在佛陀時代,曾有兩個比丘,一個聽聞佛法後就去實修,結果證得阿羅漢果;而另一個只註重聞思,不重視修行,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時間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師,座下有五百名弟子。
有一次,三藏法師想用些難題難住那位阿羅漢,從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當眾羞辱他不懂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後,不忍他如此造業,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贊嘆那位阿羅漢的功德。當時,三藏法師的弟子們很不平,議論佛陀爲何贊嘆那個甚麼都不懂的長老,卻對熟讀經典的三藏法師不贊一詞。
佛陀知道他們的心思後,便開示道:「在我的教法中,你們的法師猶如被僱來看管牛的人,而這位阿羅漢長老,猶如獨自擁有牛的主人一般。」弟子們聞後恍然大悟,原來只說不修是不行的。
通過這個公案可以了知,修行才是最重要的。只是口頭上誇誇其談的學者,最多不過像僕人一樣,自己沒有任何東西。所以,我們作爲修行人,應該成爲法的主人。
2)修行之方便
在修行過程中,顯宗、密宗的法門特別多,但最契合我們,對直斷煩惱、往生淨土最有幫助的,應該是淨土宗、禪宗、密宗。在修持這些法門時,我們一定要有方便方法,若以殊勝竅訣來攝持,便可如《華嚴經》所言:「以一方便,入一切佛法。」
以前有位弟子向趙州禪師求法:「我非常困惑,請您給我指點開悟之道。」禪師問他:「你米粥喝了嗎?」他說:「喝了。」「那就去洗碗吧。」聽到這句話,弟子當下開悟了。所以,弟子的信心與上師的方便法聚合時,稍稍一句話,也可以讓人明心見性。
還有一個弟子問百丈禪師:「您能教我如何修行嗎?」禪師回答:「餓了,就吃飯;累了,就休息,不需要文字和語言。」弟子依此慢慢思維修行,結果就開悟了。
不光禪宗有這種開悟的方便,密宗也有一些特殊的行爲。例如,第四世多竹欽在12歲時,上師命令他喝酒。他剛開始不敢喝,後來想到上師跟佛沒甚麼差別,就一口氣把酒喝了,以此瞬間證悟了心性。
還有一個獵人叫達吉,他經常牽著國王的獵狗在森林里打獵,獵殺了難以計數的鹿子、獐子等野獸。他自認爲是打獵高手,常在欽則益西多吉面前誇燿,尊者也饒有興趣地聽著。有一次他獵殺了一只鹿,又來到尊者面前炫燿。尊者見狀,脫下鞋子,抓住他的胸口,用鞋在他臉上狠狠地扇了五下。當時他就昏厥在地,醒過來之後,上師的一切證悟已完全融入其心,他成了一名具證的大成就者。
這樣的事例,不是一種傳說,而是真真實實發生過的。所以,有了以智慧攝持的方便,開悟並不是那麽困難。《法王經》中說:「若有慧者,則方便解;若無慧者,則方便縛。」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些竅訣可令其馬上解脫,比如上師跟他說「吃飯、走路」,甚至把鞋脫下來重重打一下,他當下就開悟了。但對沒有智慧的人而言,方便就會成爲束縛,不要說用鞋子打,就算上師給他傳密法中最殊勝的竅訣,他也會對上師生邪見誹謗,最終讓自己墮入地獄。所以,竅訣還是要靠智慧來掌握,這一點相當重要。
以前藏傳佛教中有個人,一直懇求上師給他講最甚深的竅訣。後來上師跟他說:「我也會死!你也會死!」——假如是有邪見的人聽了,肯定不屑一顧:「這個我早就懂,算甚麼竅訣?」但那個弟子對此真的生起了信心,想到自己總有一天會死亡,於是精進修持善法,最後已經開悟了。
可見,開悟說起來似乎也並不難,但我們作爲普通修行人,有生之年還是要聞思修行,只有這樣,才不會浪費自己的一生。不然,倘若你舍棄了善法,今生也就白過了,如經雲:「若人舍善法,今生則虛過。」現在你們這麽多人行持善法,我見後發自內心地高興,這比甚麼都讓人開心。大家若能一直如此,就不會天天殺生、造惡業,前途必定是光明的。很多人學佛後有深刻的體會:「我遇到佛法真幸運!不然,這一輩子在無明、煩惱、業力的束縛下,恐怕還要造無數的業,最終招致無邊痛苦,太可怕了!」所以,大家有緣依止善知識修學佛法時,一定要學會珍惜。
總之,在學佛的過程中,各位一定要先認識佛陀,並了解佛法到底是甚麼;然後這樣的佛法要靠上師開示,自己同時要發菩提心、聞思修行。只有依照這種途徑,修學才會穩固有序地向前邁步。否則,隨便打亂這種次第,修甚麼法都不會成功。
我本人而言,雖不是甚麼智者或大成就者,但依止上師的時間,比大家稍微長一點。就像一個開車的司機,時間久了的話,技術應該會不錯——不過我的時間雖長,技術也不一定就好。但不管怎麽樣,在我這一生中,年輕時有福報依止上師,對佛法有特別大的信心,對佛教的教理也有堅定不移的正見,若把這些與大家分享,對社會也好、個人也好,應該只有利益,不會有任何害處。假如你們通過學佛,有了健康的身心,在生活中遇到甚麼都能快快樂樂、心平氣和地面對,這就是幸福,這就是美好!
堪布周加:學佛要聞思修缺一不可
現在漢地信眾越來越多地對佛法的知識進行聞思,聽了很多法,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因為沒有認真地修過,所以在內心沒有對佛法的真實體會,只是侷限於嘴上的功夫。比如,上師現在給予指導的時候,你們都能夠理解,但沒有實修的感應,所以你們只是會問很多問題,問了又問,你們會很累,上師也覺得很累。如果真的要得到佛法的利益,你們必須要實修,要在一起共修,這樣你們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在剛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聞思一些佛法的知識是很好的事,但不可以光停留在聞思的階段,必須要實修,聞思修缺一不可,佛法缺了實修就沒有太大的作用和意義。
現在的修行人存在種現象:有的人只是更多地關注聞思,停留在理論的階段;有的人只是枯坐在那裡,進行所謂的打坐,缺乏聞思。這是學佛的兩大歧途。上師經常發願,願大家今生和來世都平安快樂,心想事成!上師來漢地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想利益大家。如果大家真正想跟上師學點東西,就首先要對上師有信心。如果上師說的話你們不信,上師就沒辦法利益到你們。
上師不在乎你們來到我面前之後,是不是供哈達、是不是供紅包,這些都不重要,上師最在乎的就是你們能不能夠依教奉行。如果能好好地跟上師學,這樣你們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上師對你們的利益就是指點大家,相信因果的規律,每天斷惡修善。如果你們能這樣做的話,上師來漢地的目標就達成了。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只是見見面,供個哈達、紅包什麼的,那對你們沒什麼利益,對上師也沒任何意義!(選自2018年廣東順德 極樂法會)(此內容依據一發心師兄的現場記錄,後稍作潤色整理而成,若有不當之處,在上師三寶面前發露懺悔!)
海濤法師:每天都要聞思修,發廣大心,以不同的方法利益眾生
各位廣大的經論,一定要每天排出兩個鐘頭、四個鐘頭都沒關係,然後去聞、思、修。
你不要讀得快,讀得快沒用,讀得快,有讀的功德而已。
我們是讀誦、思維、抄寫,然後要實踐,還要弘揚,自己做,還要引導別人做,所以要福慧雙修,千萬不要每天一直去布施,每天去做同樣的(事情) ,那你就沒有廣大。所以,你一定要圓滿一切啦。但是我知道我們,特別高雄的菩薩,助念、慈悲施食、放生,很多人去。
讀經(就)睡了,然後讀不下去。因為沒有在讀,你也沒有叫我讀,怎么讀都是《地藏經》、《藥師經》,其他都不讀。
也不是《地藏經》、《藥師經》有錯,而是你應該發起廣大心,不一樣的人,你要不一樣的度。對老師怎么講話,對校長怎么講話,對男人、對女人怎么講話,對有錢人、對窮人怎么說話?對眾生,你要去度狗,你要有狗的經驗,你要有愛狗的經驗,甚至你有觀修跟狗擁抱的經驗,你要讓狗也願意接近你。這些你都要學吧。
學佛須聞思修
別人說你好,你會很歡喜嗎?你可有想一想,他讚美得對不對?別人毀謗你,你就生氣嗎?你有沒有想一想,他的批評毀謗,合理不合理啊!
聽到別人講,或是自己想到了什麼事,你有沒有好好的思考一下再去實行?雖然人的思想反應要敏銳、迅速,但是過份的不經思考,也會有不當的時候。
有的人,一味的固執自己的想法,不肯聽別人的善言;即使聽別人說話,也不經思考,所以結果就很難完美了。佛教對於人性的這個陋習,提出建言,所謂要以「聞思修」,才能進入「三摩地」。聞是聞所成慧,思是思所成慧,修是修所成慧;凡是經過聞思修的階段,才能到達目標。
儒家有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也是說明聞思修的重要。
「聞」是聽聞,別人講話,你有諦聽嗎?你有全聽嗎?假如聽了偏頗的言辭,你會從另外的管道再兼聽嗎?
菩薩修廿五圓通,耳根圓通是一個重要的修行;佛法重在多聞薰習,聽聞比眼看還重要。太遠的東西看不到,太遠的聲音可以聽得到;過去的事情可以聽別人講,但是已經看不到原來的樣子;隔壁的人講話看不到,但是可以聽得到。
其實,學習聽聞要善聽,要會聽,所謂「只掌之聲」;你能聽到「無聲之聲」,那就是聞所成慧了。
所謂「思所成慧」,就是要正思、善思、凈思、細思;凡事要「三思而後行」。世界上有財富的人,很可貴;但是有思想的人,不但可貴,而且更值得尊敬。
世間上的哲學家,解釋了多少宇宙的問題,都是靠他的思想;多少科學家發明了多少的科技文明,也都是經過思想、實驗所成;多少的文學家,文辭幽美,思慮周全,也是思想的結果。我們如果能夠經常思惟、反省、內觀,就會思所成慧了。
所謂「修所成慧」;修,就是行持,就是實踐。修,有苦修、樂修、真修、內修、共修、自修。衣服破了,要修補才能再穿;房子壞了,要修理才能居住;身心壞了,當然也要修補,才好使用。
萬里的路程,只要你起步,何患不能到達?千里的事業,只要你去實踐,何患不能成功?修行,能做好人;修心,能夠成佛。只要有修,必然有證,這就是修所成慧了。
所以,佛教鼓勵人要聽聞、要思惟、要修行;以聞思修,才能入三摩地!
益西彭措堪布:聞思修的學佛宗旨
一、修的內容由聞思決定,修包括觀察修和安住修兩種
很多人認為「聞思時才需要觀察,實修時唯一應安住修,不必觀察」,這樣自然便會認為:不聞思照樣能修,或者聞思只是研究或為實修提供證據。
這種想法若不遮破,則始終不會重視聞思。
以下破除這種觀點:
實修時必定有個所緣境,有個所修的內容,若不經過聞思,是不可能了知這一內容。就連炒菜這樣的小事也要先聽別人講解怎麼炒,之後還要自己考慮,觀察到位,才能實際操作。同樣,所修的內容首先要聽別人講解,由他力得到決定,再由自力思惟決定,然後再串習就是修。所以,修的內容是由聞思來決定的。
再者,聞思決定的內容本來就有觀察和安住兩種,因此修也就有觀察和安住兩種,不能說修唯一是安住。
譬如:修凈土法門中求生凈土的願,即是修厭離娑婆和欣求極樂的心。對所修的內容,首先應通過聽聞了解,否則就不知道修些什麼、該如何修。所謂「聽聞」,就是以佛的教法、法師的開演和自己的耳根等因緣和合,而聽到佛經中修欣求心和厭離心的內容。同時,必須明白所聞的法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所修的內容——實修的教授。
比如,聽到講解娑婆世界的三苦、八苦、五痛、五燒,這是修厭離心的教授;又聽到講述極樂世界種種依報和正報的莊嚴,這是修欣求心的教授。這樣通過他力得到了知,就是由聽聞決定所修內容。
之後,還要對此數數思惟,了解透徹。比如,娑婆世界的苦苦、壞苦、行苦,每個苦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把「苦」、「壞」、「行」叫做苦?為何要出離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哪些過患?這些問題自己不思惟就決定不下來。所以,修厭離心的內容——三苦、八苦等,先要由思惟引發定解,之後再反覆串習,就會引發厭離心,而且越修越強,越修越穩固,最後,會達到囚犯想出監獄、糞坑裡的人想出糞坑那樣迫切的心情,一刻也不想呆在娑婆世界。
反之修欣求心,就是觀察極樂世界沒有三苦、八苦,往生立即了脫生死、獲得不退轉果位,種種依報環境的功德、正報佛菩薩的功德等。但是,對此若不聽聞、閱讀凈土經論,自己是無法了解的;若不思惟,也不能將所修的內容吃准、搞透。所以,首先應通過聞思決定修的內容,再如是反覆串習,令欣求心增上、持續。相續中一旦具有欣求心和厭離心,便是成就了求生凈土的願。
由此可見,修不只是安住,聞思也不只是為修提供證據,不是和修無關的佛學研究。應切記「聞思的任務是決定修的內容」這一關要。
二、聞、思、修密切相關
智慧分為聞慧、思慧、修慧。這三種慧是如何產生的呢?即:聞慧由聞而成就,要想獲得聞慧,前行是聽聞,由聞法就會成就聞慧;思慧是由思惟所成就,不在思惟上下工夫,思慧就無從產生,故思慧的前行是思惟,由思惟便能成就思慧;修慧由修習而成就,即由串習而成。
之後,反觀自己:聽聞時,如果沒有如法的發心和行為,耳根沒有專注在法師所說的法義上,或者生起昏沉、掉舉、傲慢等煩惱,如此絕不會生起聞慧,只會增加無明、業障;思惟時,若對所聞法義,或者粗略閱一遍,或者束之高閣,根本就不看,又怎麼談得上如理思惟?又怎麼有數數如理思惟?所以,落實思惟的人寥寥無幾。如是思慧尚未產生,更談不上引生修慧。
三、對實修來說聞思最重要之理
理由是:有多少聽聞,就有那麼多的聞所成慧;有多少聞所成慧,就有那麼多的思惟;有多少思惟,就有那麼多的思所成慧;有多少思所成慧,就有那麼多的修習;有多少修習,就有那麼多的滅除過失、引生功德。換言之:聽聞是零,聞慧就是零;聞慧是零,思惟就是零;思惟是零,思慧就是零;思慧是零,修就是零;修是零,所滅的過失、所引的功德就是零。
因此,對實修來說,聞思最為重要。若無最初的聞思,修行要麼成為盲修瞎練,要麼流於影像,很難成就。
由此便知,聞思修對於個人修行的成敗和整個佛教的興衰,關係何等重大。如果捨棄了聞思,也就不會懂得什麼是人身的意義,什麼是無常,什麼是苦,什麼是人無我,什麼是慈悲,什麼是出離心,什麼是因果,什麼是生死的緣起,什麼是三寶,什麼是空性,什麼是佛性。如此一來,人天善道、出離心、菩提心、出世間空性之道等,完全會隱沒,最後不聞三寶之名,又怎會有教證二法住持世間呢?對個人而言,人天善道、解脫道、菩提道,只有依靠聞思才會了解,也只有串習聞思所決定的法義,才能在心中體證佛法。所以,世親菩薩說:「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這是千真萬確的定論。
四、兩種偏差
聞思未到量就盲修瞎練
如果聞思沒有到量,不明白修的次第、方法、數量,不知道如何解決修行中的問題,也辨不清正道和歧途,沒有了定解之目,極易墮入盲修瞎練的險坑中。
五、舉例說明
修暇滿
我們耽著今生,散亂心非常強,這是無始以來串習堅固的習氣,直接障礙攝取後世和解脫的大義。看似很小的顛倒心,實際上危害無窮,會把心完全纏在追求今生的魔網當中,大好人生都浪費在造惡業上。
對治這種顛倒的方法就是修暇滿。能否修成,就觀待聞思是否獲得定解。因為修暇滿實際是串習聞思所決定的暇滿難得和義大的意義,如果獲得定解,安住定解觀察,越觀察就越能引發珍惜人生的善心,當這個善心修到猛利、持續時,就有力量逆轉顛倒心。
所以,對於修暇滿來說,最重要就是聞思暇滿,力爭生起定解,而不是用其它方法,也不觀待外在條件。
為了獲得定解,要盡力尋求聞思。凡是宣說暇滿之處,我們都要好好聽聞。凡是開示人身難得、義大的經論,古德珍惜人身的教言、傳記,我們都應收集,作為專題,對重點要深入思惟。像這樣,一次一個重點,下死功夫突破,學一次學透一個,步步透出就是在前進。
平時應多聽、多看、多思惟。學暇滿,就一心投入在暇滿上,一直思惟到完全扭轉觀念,獲得不可奪的正見,再依正見串習,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不然,見解沒有轉變,修行就很難相應。
所以,首先要獲得定解,然後安住在定解中串習,而且要堅持串習,如此才能斷除原先的顛倒心,讓珍惜人身的心越來越強,乃至最後稍一提念,就會現起正念,這就修成了菩提道的一個支分,自相續也因此受用匪淺。
總 結
總之,要知道由聞思修修心的方法和次第,對此獲得定解之後,不會認為聞思和實修沒有關係。我們應當靜下心從長計議,一點一滴逐漸積累聞思,下十五年到二十年的工夫,將思想觀念徹底轉為佛法的觀念,面對任何人事物以及輪迴、人生的現象,都能用佛法來看待,以佛法思惟,以佛法指導自己的身語意,從而走上覺悟之道。
如此,面對輪迴時,不緣則已,一緣就是不凈、就是苦、就是假相,如是自然會退掉耽著輪迴的心;面對眾生時,自然就能生起慈悲菩提心、利他心;修持六度時,自然就能自在趨入,修持到位,而且自然發起大乘宏願;面對境界現前時,都能了知是因緣生,沒有自性,打我、罵我、贊我、毀我,沒有任何可執著之處,能所雙亡,或者,思惟這些都是緣起法,不必歡喜不必憂。而且,無論講什麼、修什麼、念什麼,很容易就契入,就像丹青妙手畫技純熟時,隨手畫來,惟妙惟肖。
所以,貴在純熟,對佛法要學得滾瓜爛熟,日裡夜裡、醒時夢時,心心念念往法上如理作意,朝也念法、暮也念法,心自然就轉成佛法的體性,從文字的教法修成了心中的證法。
這樣,見色聞聲、待人處事、穿衣吃飯,都可以在心上用功,統統可以轉為道用。就在一個心上運用一切佛法,譬如到一個城市,可以觀無常、觀苦、觀無我、觀多體、觀緣起、觀凈土,可以修菩提心、發願等。可以將佛法完全融入生活,一切都變成修法。
如此才會明白,阿底峽尊者傳來的道次第具有一切佛語現為教授的特點。若能沿此道深入下去,即可顯露更深層次的佛法,如同抽絲剝繭,最終顯露萬法實相,了達佛法的密意。如此自然就知道佛法都是引導眾生成佛的方便,根本沒有相違之處,而且全都可以融會於一個心上,頭頭是道,念念可修。
能修的天地非常廣闊。暇滿、業果、無常、惡趣苦、皈依、苦集十二緣起、懺悔、慈悲喜舍、菩提心、六度四攝等,都是在心上起修。對這一套得到定解之後,修行方法不必要問別人,自己心知肚明,不會再有任何懷疑。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辨中邊論釋》中告訴我們,聖法的一切修行相或行為相,可以歸攝在十種法行中。十種法行就是書寫、供養、施他、聽聞、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這十種當中含攝了一切有關聖法的修行,因而稱為十法行。我們行持十法行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獲得無量福德聚。因為聖法是出生一切利樂的源泉,並且是超出三有的正道,與之相關的一切作業都具有極大意義。因此下至書寫、聽聞一個偈頌,功德也勝過一切世間善根。
此「十法行」就是聞思修的廣說,而聞思修是我們入佛門乃至成佛為止最重要的所作,也是我們應日夜投入唯一的所作。所謂資糧道的菩薩,主要精力都要用在聽聞和思惟聖法上。在此基礎上「加工用行」,就趣入加行道。由此便知,自己目前應當在何處著手努力。
最後,願大家一入道就認準方向,順利進入聞思修的正軌。
本源法師:學佛重次第 必須聞思修
我首先把修學佛法這樣一個大的次第跟大眾講一下。修學佛法,就是要注重聞、思、修。要聽聞佛法,思維,叫「聽聞正法,如理思維,如法修證」。
那這個在佛經里,一些大德經常用一些譬喻,叫「斷器三過」。就是說,他把這個人比喻成這個杯子,這個茶杯。你今天來聽經,來學習佛法,就好比往這個茶杯裡面倒水,倒這個智慧之水。你要倒水,首先要幹嘛?要把這個蓋子要打開來,是不是?所以,你來到這兒,你首先要進入狀態,要把耳朵要打開來,對吧。結果您到這來一坐就閉目養神,耳朵沒打開,這個法也聽不進去。那這個茶杯如果底下有個漏洞,這個水倒進去了會怎麼樣?會漏掉。同樣的道理,你左耳進右耳出,我講了半天,結果你當下聽懂了,回去又忘記了,師父講的什麼東西忘記了。那腦子裡面要幹嘛?要動一動,對吧,要思維。所以,鍥入就是思維,你這個腦子要動啊,你要把這個佛法要吸收、要消化。
那學習佛法的目的是什麼?這個要明確。是為了幹嘛?為了修行、成佛。修行,什麼叫修行?修行就是以佛陀為榜樣,以經書所闡述的內容來對照,你發現自己身口意與佛不相應的行為,要加以修正修改,這個叫修行。學習佛法,就是要修行。你學了以後不修,成為跟人家談玄說妙的一個工具,或者成為一種愛好,那等於白學了。乃至你學了以後,為了名和利,那就好比這個茶杯裡面的水,你倒進去了,結果裡面有一個污穢之物,有個垃圾在裡面,那這個水也不能喝,對不對?這就沒有作用啊。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一定要聞思修。聽聞佛法,然後思維,最後要落實到行動上面加以改正。這個就是修學佛法一個大的次第,叫聞思修。
洛桑陀美上師:【聞思的基礎決定修學的高度】
為什麼在西藏佛法很興旺呢?原因就在於西藏是少有的全民信奉佛法的民族。不論貧富貴賤,年長年幼,從小到大都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之中。受長年累月的佛法薰陶,便自然養成了習慣。再加之對佛法特別珍視,腳踏實地,注重聞思修行,也奠定他們如此篤定、不為外境所轉移的基礎,較之天馬行空的偏頗修行,更加圓滿、融合,為人所信服。
在藏地修學佛法,絕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有一套清晰的系統修學次第做基礎。注重修行的次第,也就是重視聞思修,所以能得到聞思修的功德利益也是非常正常與普遍的事情了。相對於曇花一現的幻境,他更加的真實而神秘,非常不可思議。
那麼聞思修該怎麼去做呢?首先要有聞,聞就是學習經典、經論。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接下來就是思維,將經教融入自相續。有聞思的後盾之後,修行起來證悟的會很快。
所以宗喀巴大師成立黃教之後,把修學的重心調整放在聞思上,最後才去實修。通過聞思把整個學佛的這個信心提起來,信念堅定之後才不容易退失。就像打了非常穩固的地基之後,不管遇見多大的風雨也經得起考驗與打磨,穩固的基礎對於學佛的人來說非常的可靠與重要。所以西藏佛法的興旺也是有他的特殊因緣,與後來的「領導」改革息息相關。
宗喀巴大師創立的格魯派,以注重聞思而聞名。宗喀巴大師把整個學佛的重心與次第重新規劃,聞思為第一步,實修居後,也是很有深意的。因為聞思的基礎決定修學的高度,沒有聞思的人,不論在家出家,在學佛人眼裡就是空麻袋,不會有多大的成就,不應與之交往。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學習中,很多人也有不同的體會感悟,聞思的功德得到與否,受益與否,與你的意樂心、信心相關。如果願意通過實實在在、不斷的思維、串習,每天都增長智慧,每天都開悟,那就是得到了功德與利益。
有一次我去瀋陽,路過慈恩寺附近。這裡有家佛具店,店門口有一隻鸚鵡,佛店裡面的錄音機放著《普門品》。我進去之後,這個鸚鵡就說:「歡迎光臨,」我奇怪地笑了。然後我就跟這個鸚鵡說:「阿彌陀佛,」它也會念阿彌陀佛。我再給它念:「嗡嘛呢叭咪吽,」它也會念「嗡嘛呢叭咪吽」。它只知道念,卻不懂裡面的意義。
因為它是動物,沒有這個暇滿人身,所以沒有思維。我告訴它,你和這個錄音機一樣,人家念啥你念啥,根本不懂裡面的意思,只是鸚鵡學舌。
鸚鵡是動物,沒有靈性,不會念;會念的話,當然功德不可思議。因此,我們要學會會念。那就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就是說一定要聞思,懂得道理,然後這個功德才會增長得非常快。如果你沒有聞思,不會念的話,那就像鸚鵡學舌和剛剛提到的錄音機一樣,沒有任何功德。
洛桑陀美上師:【聞思修結合,才能成就】
聽聞、思維與修行是相輔相成的,聞、思的目的是為了修行,修行要以聞、思為基礎。只聞思不修,那是把佛法當成一種知識來研究,不會得到多大的利益;只修不聞思,很容易造成盲修瞎練。
很多人有聞有思,都明白暇滿人身難得,生死無常,輪迴過患,尤其是三惡道的苦等等都能夠了解。但是我們沒有從自性上生出下士道的要義,也就是說沒有將依止善知識的軌理,三惡道的苦,生死無常等道理從自性上生出來,因為我們沒有去修,沒有去做。
我們為什麼雖然聽聞很多,卻做不到?因為我們一直認為,自己現在的言行方式是對自己有利的,是保護自己的。沒有思維出:正是現在的言行方式是造成自己當下內心苦惱及以後承受不幸果報的根源。
佛法的根本,聞思修、講辯著。在沒有聞思之前,我們就去修,當然就是盲修瞎煉,正如盲人騎瞎馬。雖然也有聞,也有思,但是因為沒有修,沒法做到,沒有落實到心相續中,沒有落實到生活當中,沒有將智慧融入環境當中,那也只是世間的學問而已。
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師的修行體會是:「初於廣學而博聞,中而教理教授思,後而晝夜精進修,皆為教興做回向。」讓我們記著慈悲智慧具足、卓越偉大的宗喀巴大師的箴言。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求解脫者你也應仿效。
我們白天處於散亂,晚上處於昏睡。即使聽聞了道次第,也沒有腳踏實地地修持,就指望能生起道次第的體悟,這種願望永遠是海底撈月。
不學不能成為正遍知,從古至今大德們都是廣學博聞而成就的,關鍵是人家學以致用,學修結合。而我們凡夫大多數人學佛多年,還是凡夫一個,就是學而不用,只念經文,不解其意;雖解深意,而不按意去做。雖唱諸佛之善行,而不受如來之加持!
洛桑陀美上師:【若想修行有成,一定要有廣大的聞思】
現在有些人喜歡「修行」,但不喜歡學經論。認為學習經論沒什麼意義,一定要實際修行。這種說法是非常不正確的,想一想,經典是佛所說的,經論是菩薩所造的。經典、經論是非常好的聞思典籍,假如只注重修,那麼明白修的是什麼嗎?從來沒有聞思過,修行又能懂得什麼呢?薩迦班智達也說過:「沒有聞思而去實修,就像斷臂之人想爬上懸崖一樣,無疑是痴心妄想。」可是有些「上師」,沒有廣大的聞思做基礎,不學經論,一輩子也不願意去接觸經論,一味的讓人直接去修行,也不讚嘆聞思的同修,看不起聞思的人,這就是盲人指路,誤人子弟。泥菩薩過河自身就難保了,還誤人誤己。
當年佛陀轉法輪,講經說法,開示那麼多經典論典,如不需要弟子聞思佛法,那佛陀苦口婆心開示的意義在哪裡呢?那透過什麼方式來加持攝受弟子呢?如果連自己對佛教的基本教理、專業術語、名詞都不願意去學習、了解,卻在這裡空談理論、聞思的無用,那簡直是非常荒謬的無稽之談!無垢光尊者指出:「只有聞思究竟的人,才能證悟無上大圓滿。」可見,若想修行有所成,一定要有廣大的聞思。
在《菩提道次第集要》中也說道:「若不常思苦諦世間過,不會生起真實求脫心;不思集諦入世之因緣,不知如何斷除輪迴因。」
意思是要讓我們徹底的了解,世間的苦,有八苦,六苦,那什麼是苦呢?理論上不明白,知覺上還覺得是樂受,以世間的標準來確定什麼是苦什麼是樂,是顛倒的。所以不明白苦,是不可能生起解脫的出離心的。苦、什麼叫苦?苦的感受,體會是什麼?要能在自己心相續中生起,成熟起來,才有解脫的出離心生出來。
那輪迴是怎麼形成的?從人道,天道,阿修羅道,明白整個輪迴的道理,光靠念經,念咒能斷得了輪迴的根嗎?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才明白這個輪迴的因在哪裡。輪迴的因就是無明,那解脫要用智慧才行。什麼都不懂,就是盲修瞎練的愚者。
所以我們剛開始聞思,就要依止善知識去學,深入聞思,慢慢通達教理,圓滿教授之後再去修。如果沒有聞思通達教理,那就像鸚鵡學舌一樣。就是說學佛是有「內容」做基礎的,以鮮明的次第做框架的,用系統的規劃為指導的,整個宏觀布局天衣無縫,非常嚴密。沒有聞思基礎,稀里糊塗地念一念,就像在修空中樓閣,卻不打地基,怎麼修得上去?這個問題大家都可以想想。
就和上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一直到大學畢業,或更高的學歷,我們從目不識丁,到可以看書、讀報,做很多事,無不得益於這一步步的基礎及積累。更何況畢業之後我們要找工作,我們會做什麼?我們所學專業,我們所達到的某些技術資格,無不是在學校之中學到。當然不是所有,只是說理論基礎,是接受新事物、學習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一種橋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提高,對吧?
做生意也一樣,首先要了解產品的基礎知識。它是什麼?用什麼做?為什麼做?幹什麼用?以及發展的前景、風險,以及能否賺到錢。這些都要通過收集、學習,才能了解到的。
學法也一樣,可是為什麼容易走偏,走火入魔的人非常多?那是因為很多地方搞「地方保護主義」,畫地為牢,認為自己傳承如何好。當然好,無可厚非。但是,不去聞思,懶惰、放逸、拉幫結派,就是沒有修好聞思導致的。
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讓大家認識到聞思修方面的重要性。佛法的基礎主要是聞思,聞思越深,基礎才越來越穩固,信念才非常堅定,堅定不移。
那麼我們現在沒有聞思,教理也沒有通達,然後逐漸地直接進入實修這一關的話,有時候走偏的,就像牆頭上的草一樣隨風倒。為什麼呢?這就是沒有深入地聞思,隨著很多外道走就走偏了。只念一句阿彌陀佛,不聞思,很容易隨著外道走偏。並不是阿彌陀佛的問題,而是你要對這句阿彌陀佛,了解、清楚、明白,為什麼念?怎麼念?念的功德利益?是不是也要「信願行」?相信就是從「聞思」開始的,若沒有強大堅定的信念為依靠,是不會長久的。
另外從修行的角度來講,聞思有聞慧、思慧、修慧,有智慧。《菩提道次第廣論》在中士道的開示中,講到了整個輪迴的過程、流程。我們要學明白,學透,才能夠去修出離心,明白之後才知道怎麼修出離心。同時知道輪迴的根源在哪裡?煩惱的根源在哪裡?然後再去實修就事半功倍。
所以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師的修行體會是:「初於廣學而博聞,中而教理教授思,後而晝夜精進修,皆為教興做回向。」宗喀巴大師為我們開示了聞思的重要性。不但要通過廣學經論典,提高修學的廣度,還要博聞提高聞思的深度,然後才可以進行如理如法的思維分辨,挖掘奧妙,後才能進行實修、回向。所以,讓我們記著慈悲具足、智慧圓滿、卓越偉大的宗喀巴大師的箴言。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求解脫者你也應仿效。
洛桑陀美上師:【修行需要遵循次第,要有方向、有目標】
修行需要遵循次第,要有方向、有目標。就像在漆黑的茫茫大海中航行,需要燈塔來引導我們前行。
修行的路上越走越孤單。剛開始我們大家可以一起聞思修,可是實修的時候要不斷觀自我細微之處,心如果不靜是感覺不到的。所以要不斷給自己動力,金剛道友之間也可以相互鼓勵。
我們這一生的修行需要在大眾中磨礪,也需要獨處,反反覆復很多次。你不可能一輩子都躲在山洞裡,那你怎麼修忍辱和布施呢?反之你也需要給自己時間去思維和沉澱,就像我們吃了東西需要慢慢消化。對於佛法這麼深奧的道理,我們更需要時間來做善思維。
益西彭措堪布:看看學佛的您聞思修處在哪個層次?
針對聖者見道之前的修行者來說,學與修可以各分出上中下三個層次。
首先學法有三種層次。
下等的學,是能夠對所學法的能詮文逐字逐句地進行正確地消文;
中等的學,是能夠將能詮文和所詮的實際意義聯繫起來,在心中能初步顯現出文句所對應的所詮義的總相;
上等的學,是進一步理清經論的科判結構,或者找出上下文的內在聯繫,以四種道理等的思維方法,多問幾個為什麼,將法義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從而在心中對所詮義產生沒有任何疑惑的定解。其中中等的學,已經產生了聞慧,上等的學,已經產生了思慧。
修行也分為上中下三種。
下等的修,是不離上等的學所產生的定解,進行如實的觀察修;
中等的修,是觀察修和安住修交替的過程,即通過觀察修已經能夠產生短暫時間的安住修,但在煩惱習氣等的作用下,不久又退失,退失後再度在定解的攝持下進行如實的觀察,並進入到安住修;
上等的修,是在經過較長時間的中等修後,能夠自在地以定解的力量安住在所緣之境中,並最終產生出修慧來。
如果只有下等的學的水平,這時如果去修持,是不可能修起來的,因為沒有正見,心中都是無明、邪見、疑惑,怎麼能修出佛法的功德呢?就像蒸沙子不可能變成米飯一樣。如果已經產生了中等的學,則已經可以開始修行,但是因為理路不清,思慧還沒有完全形成,因此修行會很慢,效果也不會理想,因此應該加強深入思維,融會貫通。如果已經產生了上等的學,具有了清晰無誤的定解,這時就應該安排專門的時間進行修持,先從下等的觀察修開始,慢慢串習成熟後,就能順利進入到上等的修行。
有的人喜歡聞思,修行的意樂和習氣都不夠,在產生了上等的學後並不進行修行,這樣時間一長,他心中的思慧就會被忘記了。
大家應該檢驗一下自己目前處在學與修的哪一個水平之中。
比如說學修皈依。
下等的學是將皈依的原因、目的、重要性、利益、對境、生起的種種方便、體性、類別、學處等內容逐字逐句理解清楚;
中等的學是聯繫自身和眾生等等的實際,在心中顯現出這些皈依的能詮句的所詮義;
上等的學是將皈依的各項內容如理進行深入的分析、思維,最終獲得皈依的定解。
下等的修,是在打坐以及日常的生活中,對自己或者其他眾生,運用所獲得的皈依的定解,一一進行如實的觀察;
中等的修,是已經能夠安住在皈依的定解中,但是還不穩定,容易失去,因此再次在定解的攝持下,針對自己以及諸眾生進行具體如實的觀察,這樣進行交替的觀察修和安住修;
上等的修,是在數數的交替串習後,能夠自在地安住在皈依的定解之中,長時間進行這樣的安住修後,最終生起永不退轉、非常穩固的真正皈依心。
又比如學修念死無常。
下等的學是弄懂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決斷門的字面意思;
中等的學是找到三種根本、九種因相所對應的實際含義;
上等的學是再結合這些實際的含義,思維為什麼要用這三種根本來揭示死無常,每種根本又為什麼要用三種因相來說明,是否能找到除此之外的更有力的死無常根據。三決斷門為什麼能被稱為是決斷,除了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決斷門外,還是否能找到證明死無常的根據。這些如實深入思維,就能幫助自己完完全全信受死無常的道理,對死無常產生確定無誤的定解。
死無常
下等的修,是運用這樣的定解,無論在座上,還是在座下,對自己或相應的眾生之壽命進行如實的觀察修,可以專門運用某一種根本的某一種因相進行觀察修,比如專門針對自己,串習「死主決定會來,而且無緣能令其退卻」,或者串習「壽無可添,無間有減」,等串習熟練之後,再將三種根本連貫起來進行觀察修;
中等的修,是在這樣的如實觀察修比較熟練之後,已經漸漸能夠安住而修,一旦不能直接安住,再次地運用三種根本九種因相的定解重新對自他一切有情之壽命進行觀察,以這樣的方式交替修行;
上等的修,是對所有的根本與因相能夠穩定地安住而修,並以這樣安住修的力量,最終分別產生出「必須修習正法、現在就修習正法,以及唯一以修正法為依怙」這三種決斷門,以及對今世產生強烈、永不退轉的厭離心。
下面再來看看世俗菩提心的學修。
下等的學,是字面上完全理解菩提心的體性、行相、殊勝的利益、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換的具體內容,比如慈與悲的所緣、行相、利益、種類、生起之量等等,能正確地對這些文句進行消文;
中等的學,是將這些能詮句與實際的所詮義進行對應,比如就知母來說,不是籠統地知道每個眾生都是母親這樣模模糊糊的概念,而是要認識到能詮句所說的意思,是指周圍的道友,同事,乃至路上遇到的陌生人,這一個個都是自己曾經的母親;
上等的學,是結合這些所詮義,找出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換各自的合理性、必要性、內在聯繫等等,這樣就會對世俗菩提心獲得確鑿無疑的定解。
關於世俗菩提心
下等的修,是將自己、周圍的人、旁生,乃至肉眼見不到的地獄、天人等等的眾生作為觀察的對象,以世俗菩提心的定解攝持,漸次地進行平等舍、知母等等的步驟的修持,每次可以只專注於某一個或者某一類的眾生,對他們進行知母等的某一個環節的修持,慢慢可以增加眾生的數量和修持的內容,最後能在一座之中,對於一切眾生,完整地修完所有的七重因果或者自他相換的內容;
中等的修,是在前面的如實觀察修達到熟練,能夠漸漸安住的時候,兩者交替進行的過程;
上等的修是完全能夠安住於七重因果或者自他相換的定解之中,並且在長期這樣的安住修行之後,心中真正產生出無偽、沒有摻雜自私自利之心如純金一般的世俗菩提心。
最後來看看般若空性的學與修。
下等的學,是將般若空性的體性、類別、中觀共同的五大因、應成派不共的四大因等等的內容在字面上弄懂;
中等的學,是理解出這些能詮句所對應的實際所詮義,比如說自性、無自性、世俗諦、勝義諦等等的這些法相,需要在實際生活中的桌子、房子、城市、親人、朋友、道友、上師、工作、家庭、寺廟等等事物上,找到它們相應的所詮義來,在心中一一顯現出它們所詮義的總相,而不能只是在文字上滑來滑去,但是在聞思般若空性這樣相對高深的法門時,這個步驟往往容易被忽略,導致學法者在思維和研討的內容,其實是與實際所詮義沒有聯繫的一些籠統的概念;
上等的學,是在結合所詮義的基礎上,深入、如理地思維這些法相和理論,遣除對於般若空性的未知、邪知、和疑惑,在心中產生般若空性的清晰定解。
下等的修,是根據般若空性的定解,在桌子、房子、人等的萬法上進行如實的觀察,也可以專門運用一個方法,比如說離一多因等,對具體的法進行觀察;
中等的修,就是在般若空性定解的攝持下,觀察修和安住修交替的過程;
上等的修,同樣是在定解的攝持下,能穩定地進行安住而修,並且在經過長時間的安住修之後,最終證悟到般若空性。
這以上是針對初學者如何產生聞思修三慧的角度而講的。對於初學者來說,對三乘教法的每個法門,都應該按這樣的步驟,踏踏實實、按部就班地進行學與修,這樣就可以把甘露一樣的尊貴法寶真正地學到手,加持到自己的身心相續之中。
修行佛法切勿輕視調伏内心
普巴紮西仁波切
我們今生修學佛法的目的就是爲了成辦解脫,無論我們修學的是什麽樣的法門,希求解脫的目标都是一緻的。但僅僅知道“解脫”這個詞語或者僅僅依靠外在修行方式想要成辦解脫,恐怕還是遠遠不夠。
我們說過,解脫并不是在遙遠的地方而在于内心之中。我們修學佛法,就是爲了成辦今生快樂,臨終自在,未來更加幸福,而要達成這所有的目标,就需要我們從當下調伏自己的内心開始做起。
例如我們平常都在依照自己所遵循傳承而修學。雖然在修學過程中,有些着重于聞思,有些着重于實修,即便同樣是實修,有些偏重于誦經,有些着重于持咒,有些則習慣于調伏内心而修學禅定等等,但總的來說,我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爲了調伏自己的内心而成辦解脫。
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就是說,無論我們修學什麽傳承,以何種方式修學,目的都是爲了調伏自己的内心,這一點之上是沒有任何區别的。
這些理趣我們已經講解過很多遍了,但實際當中是否真的懂得了呢?恐怕還不是很懂。因爲很多時候,我們仍舊習慣于将自己的修行樹立在一個外在形象之上,或者将修行當作每天必須完成的一件任務來對待。
例如我們會安排一天當中的某一個時段來完成自己的修行任務,無論是早上還是下午乃至晚上,總之今天一定要把這個功課完成。雖然你是完成了每天的功課,但在這樣爲了完成任務而做的修行當中,有沒有觀待自己的内心有多少改變呢?
要記住,對一個真正修行者而言,若不在調伏自心上努力,那麽即便表面所成辦的一切行爲看起來是一種修法,但實際上恐怕也已經變成了非法。因爲正法與非法之間隻有一線之隔,就在于是否調伏自心之上。也就是說,若在修行之中調伏自心而功德增長者,即爲正法。相反,雖然看上去在行持正法,而實際當中并沒有對治自己内心者,則爲非法。
所以,這些道理即便往昔你已經聽過很多遍了,還是要去細緻思維并反觀一下自己理解得如何,行持得如何,即便現前還無法完全做到,也要努力要朝這個方向發展,這一點非常重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