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不管你福報有多大,請你乖乖地都攝六根, 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沒有例外!

《禪觀與淨土(四)·往生篇》講記 03

淨界法師宣講

這個大地的莊嚴,我們這樣一路讀過來,會發現一些事情。我想,我們研究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的人,有一個很重要的重點,叫做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不退轉是很關鍵了。娑婆世界的快樂也好,莊嚴也好,跟聖道基本上是違背的。諸位!在娑婆世界,你要追求快樂,你只能犧牲來生的解脫。你想要解脫,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我不管你福報有多大,請你乖乖地都攝六根,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沒有例外。

也就是說,娑婆世界的快樂跟解脫是互相衝突的,你只能夠選一個。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你在娑婆世界,你可千萬不要說是,哦,既要腰纏十萬貫, 又要騎鶴下揚州。沒有這回事情!娑婆世界不可能說,你又想要享受人生, 來生又想解脫,沒有這回事情。你要享受人生,那你就要犧牲來生的快樂, 因為娑婆世界的快樂會讓你放逸。很奇怪,你一接觸快樂,就會帶動你的欲望,它就這麼回事。娑婆世界就是這樣子,幾乎沒有例外。你說,我這個人 「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你沒這個本事!你接受娑婆世界的快樂,你 一定會起貪愛、瞋恚的煩惱,一定會的,然後你就把來生給毀掉了,就這樣子。只有一種例外,就是極樂世界。


淨界法師:修行的大忌,頻繁更換所緣境。

我們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講一個山羊的故事,諸位體會一下。說有一隻山羊,這只山羊早上起床的時候,想要到田裡面去吃小白菜。跑到田裡的時候,要吃之前,欸,早上的太陽就斜照著它的身體,哇!它的身影特別的高大。它說,我這個山羊,原來我的身體這麼高大,我不應該吃小白菜,我應該吃樹上的水果才對。它又往森林跑過去。

跑到了森林的時候,要吃水果之前,太陽已經日正當午了,所以它照下去的身影特別的渺小。它說,原來我這麼渺小,我哪有資格吃樹上的水果呢?我還是吃我的小白菜好了,它又往田裡面跑。跑到田裡的時候黃昏了,黃昏的時候夕陽又斜照,身影又特別大,它想說,我還是去吃森林的水果。結果它一天當中跑來跑去,什麼都沒有吃到。

其實意思就是說,你在修懺也好,當你設定一個所緣境的時候,你持楞嚴咒,你就專心地持楞嚴咒;你要是修念佛三昧,你就專心念阿彌陀佛。修行的大忌,就是你更換所緣境,換來換去。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持觀世音菩薩,後天持地藏王菩薩,那就完了。因為你這樣子三昧難成,你沒辦法把這個法的功德真實地深入。所以,我們有志於修懺的人,一定是要很專心地、很專心地去深入一個法門

你六根的修學,一定要一門深入,所謂的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雖然煩惱是普遍在六根活動,但是你不可能同時去攀緣六根,你這樣子最後一定被煩惱打敗,因為你的心力分散。蕅益大師講出一個譬喻說:譬如掘井,深造自得。你看你口渴你要挖井,你不可能同時挖六個洞,你挖六個洞你一輩子也挖不到水,你要把所有的精神體力統一的挖一個洞,那你才能夠得到水。

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集中,我們在有限的生命當中,去集中在一個所觀境,你才能夠深造而自得,所以你必須要選擇一個圓通本根,因為你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你一定要找一個根一門深入。

我以前在佛學院讀書的時候,還沒有遇到《彌陀要解》之前,我曾經發願要禮拜《楞嚴經》十部,後來我拜了三部,當然所謂的拜是一字一拜,《楞嚴經》每一部有六萬多字。我拜了三部以後,看來也不錯,消了不少業障,剛開始有點躁動,拜到最後心就寂靜多了。後來我讀到《彌陀要解》,我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要不要繼續拜下去?後來我就想:我剩下的七部,我到淨土再拜。

因為你一個人不能做太多事情...你只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好。如果你不想做好事情,你什麼事情都是結緣式的,那就不提了;你要把事情做好,你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情,因為你的精神體力有限。


淨界法師:把心調整像鏡子一樣

臨命終的人往生,他必須把心調整像鏡子一樣,這個很重要!諸位你們知道鏡子的特點是什麼?諸位知道嗎?對,對「來就有,去就沒有」,簡單扼要,無住!

你看:你爸爸去照鏡子,照完以後你媽媽去照鏡子,然後你去照鏡子,它隨緣顯現,但是它完全無住,這個很重要!你只要念頭一動,這個鏡子就不是鏡子了。臨終的人,你要用心如鏡!當然你平常就要這樣訓練。就是說你看到事情的時候,不要馬上就「仁者心動」,不要這樣子,踩個剎車一下!它就是一個緣生的假相。因為你平常就喜歡動,你臨終一定會動。

所以你看所有的修淨土宗的人,你注意看,晚年,一定「息諸緣務」,我看到蕅益大師息諸緣務,我嚇到了!蕅益大師他五十五歲跑到靈峰山去,他就沒有下來了,兩年後往生;印光大師晚年的時候,一路閉關,幾乎沒有例外。當然其他人閉關,我就沒話講,我看到蕅益大師閉關,我真的嚇了一身冷汗,連他老人家都要這樣做——臨終息諸緣務啊。

「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所以蕅益大師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必須要想辦法跟大海學習、跟鏡子學習,它們的那種無住而生心的這種功夫。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淨界法師:掉舉的三種情況

第四棄掉悔蓋:掉有三種:一者身掉:身好遊走,諸雜戲謔,坐不暫安。

這個掉有身、口、心三種,看身掉。身好遊走。說你這個人的身體靜不下來,喜歡到處找朋友攀緣。或者諸雜戲謔,你經常喜歡現出一些很奇怪,令人發笑的動作,就像馬戲團的小丑一樣,現出種種的戲謔的動作。坐不暫安,你這個人的身體靜不下來,也坐不住的,一定要動來動去,這叫身掉。

二者口掉:好喜吟詠,諍競是非,無益戲論,世間語言等。

這個人歡喜吟詠,歡喜唱歌吟詩作對,或者諍競是非,有些人就是歡喜跟人家辯論,他跟人家辯論,他很歡喜很高興,諍競是非。或者無益戲論,有些人他喜歡講一些開玩笑的話,增加一些戲論;乃至於世間的語言,世間這些塵勞的事情,這個是屬於口掉。

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

心掉,就是內心當中放逸,你已經不再去克制自己了,把自己的內心放鬆了;縱意攀緣,當然這個攀緣不是在三寶的境界活動,是在五欲的境界活動。思惟文藝,思惟這個世間的文學、藝術,以及世間的種種的才藝,總之諸惡覺觀,一切的惡覺觀,都是稱為心掉。

這個地方的掉有三種,身、口、心三種。


印光大師:朝謁名山、寶剎,不如在家念佛、修持!

【原文】
汝與師壽既修淨業,只可在家念佛。普陀不可常來。即其余名山,縱然朝谒,亦不過看看山景而已。豈若在家修持,不廢錢財時日。不勞身心奔馳之為愈也。

【白話文】
你與師壽既然修習凈業,只可以在家念佛。普陀山不可以常來。即使是其餘的名山,縱然去朝拜,也不過是看看山景而已。不如在家修持,不浪費錢財時間。不疲勞身心為好。

節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復永嘉某居士書六”


有些人平時就不喜歡聞思修行,經常四處遊蕩。

即使他們在某個地方暫時安頓了下來,也不可能安安靜靜地守在自己的房間裡誦經、修法,而是終日都要跑到他人家中去喝茶聊天,彷彿自己天生就是一名外交專家。

這些人所要處理的雜事總是很多,心經常流於散亂,其所謂的修行又怎能不招致失敗呢?

---晉美彭措法王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法祥法師 開示

手裡拿念珠,嘴裡念彌陀,

眼睛看電視,耳朵聽何聲?

腳踩寺院地,身禮三寶佛,

外現精進相,心中安住否?

手機滑呀滑,電視看呀看,

到處玩呀玩,何時才醒悟?


淨界法師 : 淨土宗的人到晚年更要「萬緣放下」

印光大師講一句話很重要。他說,淨土宗的人到晚年要「萬緣放下」。這四個字很妙。他這句話是怎麼來的?是從十二因緣體悟出來的。我們一般人總是覺得說,我到晚年的時候,我得規劃一下,我把兒子給照顧好了。我的兒子生活很困難,欸,我趁我身體還好的時候努力一下,我為兒子買一套房子,我從今以後就怎麼樣?好好念佛。你剛開始的發心是為兒子買一套房子,但是你這個因緣一陷進去以後,事情就沒完沒了。因為你要買房子,你就得努力地工作。你工作的時候又啓動另外一個因緣。就是「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

就是說,你本來是想買一套房子給你兒子,結果呢?結果事情越變化越複雜。你因為要買房子,你努力工作或者努力地投資,然後這個事情,這個因緣的特點就是不可掌控,你沒辦法掌控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所以印光大師的結論就是說,因緣不能處理,沒法處理。因緣只有一種情況,叫做「放下」,這兩個字。你把十二因緣讀通了以後,你會知道印光大師高明!

就是說,大凡到晚年的時候,你想去處理因緣,你就再也回不來了。欸,我只是簡單地做一件事。問題是,事情沒有你想像得那麼簡單。因為這個背後有錯綜複雜的妄想跟業力,「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所以,印光大師的結論就是說,因緣,要能夠帶業往生,只有一種情況,叫做放下,沒有說去處理因緣這件事情。這因緣一處理下去,那就像蜘蛛網一樣,就沒完沒了了。


淨界法師:「息諸緣務,一心行道」這個非常重要

先看總說,「師修淨土,久而彌篤。」這是一個總說,印光大師修淨土。有些人修淨土以後,他修一修就退轉了。但是印光大師他不是,「久而彌篤」。隨著時間越久,這個佛號越念越有味道,越念信心越堅強。這個「篤」就是真實,越加的真實。是怎麼個真實法呢?這以下分二段來說明,先看第一段。

老實修行—師修淨土,久而彌篤。二十六歲,聞紅螺山資福寺,為專修淨土道場,乃辭師前往,三載之中,除念佛正行外,猶研讀大乘經典,由是深入經藏,妙契佛心,逕路修行,理事無礙矣! 這是印光大師他最初的參學,入眾參學。印光大師是二十一歲出家,他前面的五年是依止師長而住。到二十六歲以後,他就到外面去參學,而在當時有一句話說:南有高旻,北有紅螺。

在這個大陸當中,南邊的是金山的高旻寺,參禪的地方,這個道風最好。北方呢?是紅螺山資福寺。就是十二祖徹悟大師的道場,不過那個時候徹悟大師已經往生了,但是他的道風留下了,所以印光大師就仰慕這個道風而來,到了這個淨土道場去,這個時候就拜辭了師父,在那個地方又住了三年。

這三年當中,他最初的六個月是做行堂,他還沒有進入念佛堂,有半年的時間做行堂,再次第的到念佛堂去。這三年當中,除了念佛正行以外,他也研讀大乘經典。這個大乘經典也是很重要,我們要發菩提心,建立正知見,就是要依止大乘經典的。你有這種菩提心跟正知見,你念佛才有力量,這也是有需要。研讀經典以後有什麼好處呢?

「由是深入經藏,妙契佛心,逕路修行,理事無礙矣!」這個時候深入經藏,不過印祖的深入經藏,我們從《文鈔》來看,他主要以天台宗為主。你看他的《文鈔》,很明顯,他的若教若觀都是依天台。妙契佛心,合乎佛陀真實的智慧。在所有的法門當中,選擇「徑路」。

這個「徑」, 就是直截了當而不彎曲,直直的。在整個成佛當中,有些人是從這個地方去彎一個地方再回去。他不是,直截的,「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乃至於理事無礙。

這個是印光大師他最初的參學。 這當中總共是花了五年的時間,親近紅螺山資福寺,這個是在大眾的參學。再看到第二個影響他這一生的因緣。

越二年,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 凡三十餘年,終清之世,始終韜晦,不喜與人往來,亦不願人知其名字,以期晝夜彌陀,早證三昧。

他在紅螺山前後差不多有五年的時間以後, 他就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在那個地方等於是閱藏經,前後有多久呢,凡三十餘年。這個三十餘年當中,他坐了二期的閉關,有六年的時間閉關,前後是二期,一期三年。在那個地方他也講一部經。印光大師一生很少講經,但是他講一部經,講什麼呢?他就講《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講過一部,後來就沒有,我在《文鈔》的記錄裡面,就沒有看到他有講經的情況,有三十餘年在那個地方自修。

「終清之世」,乃至於清朝的結束。「始終韜晦」,這個地方很重要,從始到終都是韜光養晦。這個「韜」是隱藏 ,把我們的功德隱藏起來,不要讓人家知道。這個「晦」是昏暗,我們表現出來一副沒有修行的樣子,表現出一副很平常的樣子。怎麼表現?「不喜與人往來,亦不願人知其名字」,他也不喜歡跟人家往來,也不願意人家知道他名字,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以期晝夜彌陀,早證三昧」。

所以我們在因地的時候,如果對我們自己的要求,如果說我們只想散散亂亂的持戒修福,那當然就不講了,我們就是只喜歡一個小小的境界,我們就很滿足了,當然這一生就是這樣子,一天過一天也就可以了。如果我們想今生成就大功德,這件事情,「息諸緣務 一心行道」,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在你的功德還沒有成就堅固之前,你萬緣都要放下。

你看印光大師凡三十餘年,始終韜晦,不是三年,是三十餘年,這件事情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件事也是他以後能夠影響很多在社會上有地位、有學問的人,這個基礎是打下來的。

我曾經聽一個老和尚說,他說學佛,不是一個短跑,而是一個馬拉松。就是說,你剛開始跑很快,這不一定哦, 它不是百米賽跑,它是怎麼回事呢?它是一個馬拉鬆,看誰有耐力,這個恆常心,這件事情也是很需要,三十餘年。這是印光大師他從最初的參學,到最後的專修,總共是有三十五年的時間。

後來他就在六十八歲的時候離開普陀山,創建了靈岩山寺,六十八歲到靈岩山,八十歲往生。不過他到靈岩山以後,他等於是一個幕後的住持了。


索達吉堪布 :學佛人三種地方不可去

不可去處有三種:怨仇爭處不可去,眾人聚處不可去,玩樂之處不可去。

凡修學佛法者,身必須處於適宜的環境中,不能去那些對自己修行不利的地方,否則,將影響自己修行,有損於自己的功德。那麼,哪些地方不可去呢?總括說來有三種,是怨仇爭處、眾人聚處和玩樂之處。

「怨仇爭處不可去」,對於怨仇爭鬥的地方不得去圍觀,因為我們初學佛者未生起利他之功德,沒有調解的能力,圍觀時不但會生起嗔心,而且還會被牽連進去,對自他都沒益處,所以看到這類場面後,在內心中祈禱上師三寶,但願他們化解怨仇,而不要去參與。平時生活中,對自己有誤解或不好看法的人盡量敬而遠之,以免彼此增加不必要的誤解和矛盾。

「眾人聚處不可去」,這裡的眾人聚處是指沒有正知正見憒鬧的人群、大都市等,並非眾多道友一起精進聞思修行的地方。對於一個修行者來說應該處在適合的環境,通過聞思得到正見,再到無有憒鬧的寂靜處穩固自己的見解,及依見解而修持,《月燈經》、《彌勒請問經》多讚歎寂靜處有諸多功德。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所講的六種過失,其中的賭博、喧雜境就是眾人聚處。平時也不要經常去大城市等繁華之地,以免自己生起和增長貪心、嗔心、痴心,所以,除了成就後去弘法利生外,應盡量避免去眾人聚集的地方。

「玩樂之處不可去」,玩樂之處是指諸如去打麻將、下棋、跳舞、看錄像等遊玩的地方,這些地方只會助長貪嗔癡,不會增上智慧,即使世間那些稍有修養的人也不會去的。以前米拉日巴尊者背著他僅有的一袋蕁麻與一口土鍋趕路,途中土鍋打破了,正巧被幾個去參加集會的姑娘看見,她們說:“我們今天開法會時,應發願生生世世不要像他那樣可憐。” 同時,米拉日巴尊者也默默發願:“ 願我生生世世不要像幾位姑娘那樣可憐,沒有正知正見。 ” 沒有正知正見的愚癡眾生都執持顛倒之見,把無聊地消磨時光作為一種快樂。少數修行人以前世間習氣重,因此現在應該好好地觀察自己的不良習氣,頓時捨掉。

這些教言看似容易,做起來卻難,故我們應當努力。

 

修行人不可去這三種地方,否則有損於自己的功德!這六種人或事,敬請遠離!


淨空法師:師父有什麼好看的?在家裡老實念佛!

印光大師教誡他留在家裡老實念佛,不要去跑廟、不要去參加法會,什麼都不要搞!

1、印光大師,這是我們最近一代的祖師,他老人家專修淨土。印光大師當年在世,對他的那些學生們監督很嚴。

2、印光大師的那些徒弟,凡是聽話的都有成就,凡是不聽話的都沒有成就,聽話的少,不聽話的多!

3、聽話的怎樣?印光大師教誡他留在家裡老實念佛,不要去跑廟、不要去參加法會,什麼都不要搞。如果到他寺院幾次,被他看到,就會被他罵。

4、你看那個《文鈔》,諸位就會發現,這個老和尚跟別的法師不一樣。別的法師怎麼樣?希望這些徒弟們常常來看看他,如果幾天沒見,“你怎麼這麼久都沒來過?”

5、印光大師跟人家相反,你要是多跑幾趟,“你怎麼老跑這兒來?”“我來看看師父。”“師父有什麼好看的?你已經看過二、三次了。”他把你罵出去。

6、“為什麼不在家裡老實念佛?耽誤了時間,浪費了錢,跑到這兒來幹什麼?”他罵人。連他老人家自己的道場,他都不准你來,何況是到處跑廟!

7、你多跑廟,不但浪費時間、浪費錢,你的精神渙散,不能集中。你接近法師多了,這個法師跟你講這個,那個法師跟你講那個,你一腦袋亂七八糟的東西,你念佛不會成就。

8、所以到處跑廟,精神、財力浪費了,那都還是小事;你學的東西不專,夾雜許多的是非,夾雜許多不必要的煩惱,這才是大事!所以印光大師,他不主張信徒跑廟,那是真正的善知識。


淨空法師:在家自修念佛,世間第一道場!

現在社會變化跟從前不一樣了,變化之大、變化的快速沒有人能想像得到,在這個時候找一個同參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們修行自己一定要發奮,自己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實在找不到共修的,一個人修可以,不是不可以。現在我們用遠端教學的方式,聽經你沒有問題,你每天可以聽;念佛可以用念佛機,現在的念佛機太方便了,插上電源二十四小時都不中斷。

跟著念佛機用什麼方法念?聽,那個效果非常大。可以跟著念,不跟著念專聽,把精神完全集中,集中就是修定、就是修一心不亂,效果非常殊勝。一個人是最好修的。如果你不需要工作,你的生活能維持不成問題,那你的福報就太大太大!這樣下定決心修行,我可以說保證你三年,一心不亂我不敢說,功夫成片一定得到。功夫成片是什麼果位?智者大師這個境界,你一定得到。你得到這個之後,我相信你不願意再住這個世界,縱有壽命不要了,早一點去。你有能力去,不像一般人想去,條件不具足去不了。這樣用功三年就成就了。你每天保持二小時到四小時聽經,做什麼?提醒你。其余時間統統在念佛,一句佛號不要中斷。念經、念佛跟著念,行;不念,專注、專聽,功德不可思議。

我們淨土宗五經一論,《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經》、《行願品》、《大勢至圓通章》、《往生論》,五經一論每天聽一遍,或者專選當中一部也行。聽經就是聽佛菩薩教誨,天天親近佛菩薩,沒有離開佛菩薩,你怎麼會不成就?這是我在此地特別勸勉同修們,不一定要搞道場,不一定要參與別人道場,自己如果在家裡有一個小房子,沒有人來打攪你,那真叫世間第一道場。你有福,你要知道享,你要不會享,太可惜!如果年歲大了需要人照顧,那這是不得已,真的有志同道合同修真正發心修,也用這個辦法。

什麼是真念佛

1、我們修念佛法門的人,要用平等心來念佛,要用平等心待人接物,這是非常重要的原理原則。我們念佛,一心不亂沒達到,連功夫成片都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我們從來不肯用一心、不肯用平等心。

2 、用一心,就是真如、就是本覺。我想早一天成佛,希望我成佛這個道路上不要有障礙,要怎樣才能辦到?對人對事對物就用一個真心,就行了。

3 、對你親愛之人、對你討厭之人、對你的冤家對頭,統統用一個真心,決不用第二個心,那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薩。

4 、如果你對待一切人還有分別,這個人對我還不錯,那個人我有點討厭他,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還是生死凡夫,正是古德所說“喊破喉嚨也枉然”,沒用!

5、我們用一心處事、一心待人、一心接物,那就是念佛。真正念佛之人,處事待人接物都用一心,這個一心就是菩提心,換句話說,他用的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

6、 我們念佛人,在生活上都用一心,就是活念、活用。不要死念,死念佛,這佛號念得沒用處,這不能往生。活念、活用,我們現前就生活在覺而不迷的境界裡面。

7、所以要曉得,念佛就是念心,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念自己覺而不迷的心、正而不邪的心、淨而不染的心,就是念這個。

在家念佛最吉祥-1.jpg


淨空法師:念佛的時候最忌諱的是什麼?

念佛的時候要放下萬緣,什麼念頭都不要想。自己早晚如果有定課的話,做早晚課,把電話線拔掉,門關起來。為什麼?淨心,不要有一點點擾亂。這是從功夫上說,這些東西最容易破壞你的功夫。最忌諱的是念佛的時候還想別的東西,這把你念佛功夫統統破壞掉了,念再多都得不到受用。

所以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方法是菩薩教的,菩薩是念佛成佛的,他把他自己怎麼成佛的方法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是把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從外面境界上收回來。眼不是叫你不看色,最好是不看,耳朵最好是不聽,初學。功夫成就了,看不要緊,心裡頭沒有,不執著,就是他不放在心上,這就對了。放在心上就錯了,心要清淨。

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是慧。慧要有定,沒有定,這個慧是假的,定是什麼?如如不動。看清楚了?看清楚了。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有沒有分別?沒有。有沒有執著?沒有。這個見就叫佛知佛見。佛的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動,沒有動一個念頭,這是佛境界;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菩薩境界;有分別,沒有執著,阿羅漢的境界。如果三個都有,你是六道凡夫,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這是凡夫。

起心動念裡頭有染有淨、有善有惡,果報不相同。佛教導我們,染淨、善惡統統放下,自性清淨心裡面沒有一法,連佛法都沒有。心裡還有個佛,你就見不了性,那障礙,佛也沒有。這個難,這是一乘法,上上根人他行。我們怎麼辦?我們把一切都放下,把阿彌陀佛請到心中來,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我們能不能成佛?不能,但是怎麼樣?能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天天跟他老人家學,再提升到那一步。

這個法子好,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好處,你不要想別的,只想一樁,無量壽,你沒有生死了。壽命長遠,無有限量,身體不衰、不老、不變,永遠年輕。你看看,這個對你修行起多大的幫助,我們為什麼要搞無量劫?就是有生死輪回。這一生修得不錯,死了之後又投胎,縱然投胎到人道裡來,至少要耽誤二十年,你才能接著修。不容易!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注(第三一三集)


淨空法師:勿把湊熱鬧當作修行

【何等為四。所謂不應親近懈怠之人。】

我們常常接近的這些人,對於我們修學會有影響。我們是初學的凡夫,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所以交往要選擇。

往往有許多同修對於這一樁事情沒有保持警覺性,被環境所轉,非常可­惜。這就是一般所講的「人情佛事」,這個對於初學的凡夫影響很大。學佛必須要有理性,­要把人情放下,我們才能成就,這一條就是說的這個。

「不應親近懈怠之人」,懈怠的範圍非常廣泛,你能夠看得出來嗎?懈怠懶惰是不是每天去­睡大覺的這些人?這些人當然你不會親近他,因為他要睡覺,他也不會找你。

哪些是懈怠的­人?從前印光大師所講喜歡跑道場的,很勤快,天天跑道場,天天去趕熱鬧。他怎麼懈怠?­對於修道懈怠,修定懈怠。修定修慧他不造,天天去趕熱鬧,這才叫懈怠之人,這個地方的­意思,決定不能錯會。

我們在《文鈔》裡面看到,在《永思錄》裡面看到,印光法師的這些歸依弟子去看他的時候­,老和尚一見面就呵斥,就罵人:「你來幹什麼?」

弟子說:「我來看看師父。」

印光法師說:「師父你過去看過了,你還要看什麼?到處跑,把心都跑亂了。叫你在家老實­唸佛,你不肯念,你還要到廟裡看看師父。有什麼好看的!」

把他們罵回去!這叫懈怠。

每個人都很尊敬印光大師,但是他的法沒有人提。

現在道場就希­望信徒多,信徒都不來了,那道場怎麼能維持!所以現在大家都搞熱鬧,熱鬧就是懈怠,對­修定、修慧、修清淨心懈怠了。

佛在此地教給我們,這樣的人不要去親近他,不要去跟他天­天去跑,把心都跑散亂了。

第二是「捨離一切憒鬧之眾」,喜歡熱鬧;不但是世法裡面喜歡玩樂的,在佛門裡面喜歡熱­鬧的也不許可。總而言之,與戒定慧相違背,與覺正淨相違背,就是懈怠憒鬧。所以,它裡­面含意很深很廣。

我們的目的是求解脫,要懂得這兩個字。「解」是解開;什麼東西解開?煩惱解除;「脫」­是脫離六道輪迴。學佛的目的在此地。

 你要不想解脫,那就沒有問題了,你天天去湊熱鬧吧­!真正想了生死、出輪迴,唸佛的人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佛這些話你一定要遵守。

過去倓虛法師在佛七里面跟我們講的那些故事,都是事實。他講諦閒老法師一個唸佛的徒弟­,鍋漏匠出身的,唸佛三年站著往生。

這個人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但是人很老實。出家­之後,老和尚只教他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其他的什麼都沒教。

就告訴他:「你就念­這一句佛號,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

他住在一個破廟裡面,果然大門不出,就­這一句佛號念了三年,站著往生。不生病,預知時至。

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諦閒老和尚­替他辦後事。

他憑什麼能成就?就是他「不親近懈怠之人,捨離一切憒鬧之眾」

所以講解脫不難,為什麼我們今天學佛這麼難?就是你犯了這個過失。天天在湊熱鬧,把湊­熱鬧當作佛事,你說糟糕不糟糕!

【文摘恭錄 --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二卷)  1996/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5-11-02】

 


傳喜法師:都是瞎跑惹的禍

我們的側重點無論是思維還是安住,需要配合那個階段的功課內容,我們要完成一堂佛事,都要有相應的緣起配合,這即是相應的法要以及緣起的配合,是正行之中如法善巧要注意的。

有的人要求他不要到處亂跑,一定要安住於師父佈置的功課上,可是我們總拗不過人情面子,一跑出去就有麻煩的事情,已經有不少的道友都犯這個毛病。這是為了護念我們自己。

實際上我們在家中修持,在善知識的攝受之中不亂跑,就是一種隱秘修持,閉關修持。我們安住於善知識的攝受之中不去攀緣,實際上就是一種隱修,就是一種閉關。如果我們東張西望,這樣的緣起就破壞了,就不清淨了。哪裡有冤親債主啊?就在這裡。

包括一些同修喜歡參加各種的法會,看看熱鬧,不要以為這就不叫憒鬧,如果對我們的修持,對我們的心行有障礙,就應當遠離。不是我們跑道場越多越好,參加法會越多越好,不要總到人群聚集的地方,不然會感召一些莫名其妙的障礙。有些道友跑一次道場,參加一次法會,回來就要調整幾個月,身心才稍微收攝了一下,又去參加什麼法會,又搞的面目全非,自己還不曉得原因在哪裡,實際上就是因為我們不善於護持自己的念頭,不善於遠離這些憒鬧繁雜的人、事、處。一定要遠離它們,法會也不是越多越好,不是的,有意義的我們才需要做,一定要於我們的修持相應。

一定要記住,這都是有限度的,不是說道場跑的越多越好,法師見的越多越好,心一定要閒下來,一定要專注,依止一處,安住於靜處,有時間多多親近善知識,多聽聞開示,多多靜下來思維,座上安住,提高自己對於法的受用,對於菩提心的認識,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如果我們一有空閒就去找一些熱鬧的地方,找一些閒來無事的人嘮嗑,打閒岔,是沒有意義的。甚至跑到一些污濁的場合,染的我們面目全非,哪裡還會親近善知識。很多道友都這樣,好不容易在師父這裡調整一下,又反覆被告誡不要到處跑,可自己還以為沒有問題,仍舊我行我素,過不久哭哭啼啼的又找回來了,這又何苦呢?這樣的事情接二連三,到最後就麻煩了,救都救不過來了,不要以為這種事情可以反覆發生。

有的人喜歡逛那些污濁不淨的地方,尤其是現代社會,這種污濁的地方還是很多的。

在我們心性未穩定之前,我們一定要慎重護念自己,遠離這些憒鬧、動盪不安的地方,包括擾亂我們身心的一切人事物,讓我們的身心得以清閒自在,不被困擾,好好的精進修行,以期早日證果,成就無上菩提!

以上節選自昌恩法師《並蔕蓮花》,非常重要,直接影響我們的身心清淨及修行解脫,甚至影響到我們與我們傳承上師之間的清淨關係,到最後有可能會發展到進退兩難不可收拾的地步,望大家謹記。末法時代魔強法弱,值遇正法明師又是難上之難,我等有幸遇到正法,又得遇明師,要好好珍惜,並要學會隱秘,不然可能會有障礙。要知道能一心一意,全身心依止,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有的人都依止不了、親近不了,只能做天地間一個遊魂,四處漂泊,無依無靠,想想那是多麼悲哀的事情....

祝福各位,生生世世不離清淨上師尊,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自己不能了生死,幫助眾生是副業,求生淨土是正業

什麼才叫樂?離苦得樂,六道是究竟苦,極樂世界是究竟樂,一切諸佛剎土是究竟樂,要跟極樂世界去比,極樂世界就比它們更快樂,沒得比的。

搞清楚、搞明白了,想通了,那我們今後第一樁大事是什麼?求生淨土,頭等大事,再不幹傻事情了。

這世界眾生苦難要不要幫助他?要。怎麼幫助他?幫助他的方法很多,但是自己要知道,自己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幫助都是有限的,你能幫助的時間不長,他得的利益也有限。

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不放棄幫助他,可是我們自己的方向、目標不能錯,幫助他們是副業,我們求生淨土是正業,這要搞清楚。

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再回頭來幫助他,是正業,為什麼?我們生死已了,自己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大圓滿。在極樂世界確實,自己功夫不到不要緊,阿彌陀佛加持我們,他加持我們什麼?智慧,無量智慧,跟他一樣,神通、德能都跟他一樣。

阿彌陀佛到十方世界教化眾生,我們有這個能力,跟佛一樣,很快就得到。這個可不能放棄,這個疏忽了那叫真錯了。所以正助雙修。

節錄自【2014淨土大經科註】253集


淨空法師:有些時候,家裡面修行比在寺院還殊勝

問:第一個問題,他說我們依照老法師的教導,以一部《無量壽經》、一句佛號、每天聽經四小時,這樣的方法來學習。但於家中自修,缺乏到寺院共修的外緣,能否自在往生?

答:念佛求生淨土,最重要的外緣就是不受外面環境的干擾,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有些時候,家裡面修行比在寺院還殊勝。如果寺院裡面沒有這樣好的助緣,沒有真正好的念佛堂,如理如法的護持,在外面人多,古人講的話還是有道理,「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人多了就有是非,反而不能成就。所以自古以來,真正成就的人,你看多半是閉關,他跟外緣完全斷絕。你從這裡想想你就知道,護關的人很盡心、很負責任,能把外緣都給你堵住,讓你修行的環境清淨。一天能夠聽經四個小時,念佛十二個小時,這是一般最少的。當然最好念佛不能中斷,才真正能達到自在往生。

最近深圳黃居士的例子非常值得參考,他是閉關、止語三年,三年不說話。每天至少是讀兩部《無量壽經》,他也不聽,他就是讀經,早晨讀一部,晚上讀一部;佛號不中斷,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他不跟別人講話,別人也不會跟他講話,所以他心是定的。閉關三年,他是兩年十個月,還有兩個月就圓滿,他就預知時至,就往生了。他給我們做了試驗,就是淨宗法門念佛求往生,三年到底是不是真的?他非常認真的來干,果然三年成功。

自己要有決心,最重要的是你要放得下,你還有牽腸掛肚放不下的,這就不行,你三十年也沒有辦法往生。真放下,徹底放下。你的家親眷屬對你要了解,不會干擾你,這才重要。如果家親眷屬常常來干擾你,你麻煩就來了。所以,寺院跟家庭都不一定,主要就是環境,家裡環境好,家裡能往生;寺院有好的環境,也是很好的助緣。


淨空法師:把所有的緣統統斷掉,集中加強念佛這個緣

地獄業從哪裡來?業感應現前的。所以一切境界相,不是別人造來給你受的,換句話說,天堂也不是上帝造成了之後讓你去享福的,地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讓你去受罪,不是的,全是業感。你造作善業,你感得是天堂;你造作惡業,它變現的是地獄。那個境界剎那、剎那在轉變,這是我們常講,都是根據佛所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不空從哪裡說?「轉變不空」,外面境界相剎那、剎那在轉變。怎麼個轉變法?隨心所變,心就是念頭,念頭是能變,境界是所變。大家心善,環境就善,大家造惡,環境就惡。現在我們世間環境很惡,天災人禍,我們翻開報紙,打開電視,身心不安,憂心忡忡,什麼原因?大家都造惡業,這怎麼得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全心全力做一點勸化的工作,也只是盡心、盡分而已。別人聽不聽?有沒有聽懂?肯不肯回頭?是他的事情。我們自己心善、言善、行善,在共業裡面有別報,這個道理不能不明了,不能不警覺。

如何在現在災變重重環境當中救自己,幫助自己的家親眷屬、親戚好友,只要他能聽、能信、能接受,沒有一個不得救。縱然造作地獄的罪業,你現在還有一口氣在,你都有救。死了墮落在地獄,那就沒有法子了,佛菩薩幫不上忙。只要你還沒有墮地獄,你就有救,怎麼救法?諸佛如來有妙法,教你念佛求生淨土,念佛是真實忏悔法。將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放下就是不再造作了。只要不造作,就回頭了,把阿賴耶識裡面惡業的種子,不給它加上增上緣,雖有惡業種子不起現行;不起現行就是說明不受果報。佛教給我們真的是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因要變成果,當中要有緣,因跟果沒有辦法控制,緣有辦法控制。譬如,瓜子是瓜之因,但是瓜子它的緣要土壤、要陽光、要水分、要肥料,它條件具足,種子才能夠長成瓜,才會結瓜,它要緣。如果我們把它的緣斷掉,把瓜子放在茶杯裡面,放上一百年它也不會結成瓜,為什麼?緣斷掉了。

佛教給我們度自己就是這麼一個道理,阿賴耶識裡面業因種子無量無邊,現在把所有的緣統統斷掉,雖有種子不起現行。現在只加一個緣,念佛的緣,我們阿賴耶識裡面,有阿彌陀佛的種子,有西方極樂世界的種子,只把這個種子好好的培養它,其他的緣全部斷掉。在念佛堂就是干這種事情,斷絕一切種習的緣分,全力加強,所有緣統統集中起來加強念佛這個緣,所以念佛這個緣很快就成就了,三年、五年決定成就。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十七集)  1998/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2-0017


智隨法師:千里燒香,不如在家念佛

印光大師反覆講: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但是很多人不老實,很多人還在東奔西跑,找高僧啊,找大師啊,找名人啊,找玄妙之法啊,就是不願意老實念佛。

為什麼不老實念佛呢?心不安啊,心中有問題沒解決,他要到處去找:找這裡不滿意,再找其他的地方;這個老師沒給我解決,再換一個老師;這個師父不行,再換一個老師父——就是心中不安才會四處尋找。

真正安心的人,不老實也會自然老實,再不老實的人,他安心之後也就老實了。我們看小孩,他不老實啊,他為什麼不老實呢?他總是有所求,有所需要,然後就東奔西跑,東找西找的。我們學佛的很多人也不老實:七八十歲了還不老實,還在東奔西跑,朝四大名山啦;八九十歲的人還在跑道場,到處燒香拜佛的。

蓮池大師講:千里燒香不如在家念佛,這就是讓我們要老實念佛。

但是,要老實,這顆心不容易,人就是不老實。老實的前提就是要安心,就是要明白凈土的道理,知道往生的真實,知道念佛的殊勝可貴,我們如果能夠真正明白念佛之殊勝至極就老實了——沒有比念佛更好的,還有什麼不老實的呢?

就像我們世間人發財一樣,如果賺到黃金了,其他統統可以不要了。黃金是最珍貴的、最值錢的。有了黃金的人,還會想去做生意嗎?還會想著怎麼擺地攤嗎?不會了。那麼知道念佛是無上功德大寶的人,還需要去在意其他的小功德嗎?不需要在意了。

有些人不老實念佛的原因還有一點,在哪裡呢?就是希望自己有智慧。他說:「我現在不行啊,我修行不夠,我要增長智慧,要增長福報,我要好好去修行。」所以他就不老實了。


淨界法師:修行人不能跟太放逸的人在一起

一般凡夫眾生的內心是昏昧闇鈍,他也不知道有什麼變化,但是這些諸天魔王跟鬼神,他有五種的報通,只是差一個漏盡通,最重要的是他內心貪戀三界的塵勞。你現在要離開三界,你要把你這部分的業力消滅,他怎麼能夠讓你去破壞他們認為最安樂的三界呢?

這些鬼神、諸天魔王、還有一般的魍魉精魅…這些曠野鬼神眾,在你即將成就三昧,但是還沒有成就的時候,他們都會來這裡干擾你,目的就是要破壞你的三昧,他要阻止這件事情發生。

這段經文,講到了兩個重點:

第一個,境由心生。外在的世界,是你內心創造的,當你內心開始變化的時候,你來生的果報也在你的止觀當中,開始起了變化。這些變化,十方諸佛菩薩是隨喜贊歎,但是你過去的冤親債主跟魔王,就非常不高興了!

第二個,邪正不兩立。魔王的心是貪愛三界的,是一種邪惡的念頭;修學三昧的心是一種正念的,那是菩提性的。一個輪回性,一個菩提性,這兩個是互相干擾、互相沖突的。

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比方說:你一個家庭裡面有六個人,只有你一個人學佛,你看他們很奇怪!他們看你也很奇怪!因為磁場不同,因為你釋放的是一種想要出世的念頭,他們都放逸,他們看到你也覺得你很奇怪啊!這表示什麼?真、妄的磁場的確是有互相干擾的。

《小止觀》裡面,一個真實修行的人,不能跟太放逸的人在一起,因為他的磁場跟你的磁場會互相抵觸。所以:如果你還是顛顛倒倒、你只是在積集善業,那什麼事都沒有,因為你的磁場還是在隨順妄想,你只就是在無量的妄想當中,成就一些善業的果報而已。

以古人說:你還沒脫胎換骨,你過去打什麼妄想,現在還打什麼妄想,你只是在這麼多妄想當中,多一些善業的點綴,如此而已。

但是當你真實覺悟的時候那就不同了,那你的生命叫做逆流─逆流照性,你已經不是順著妄想,你開始產生一種逆流照性─開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這時候你生命產生很大的變化了。


淨界法師:跟一個不修行的人來往不止浪費時間,它還有後遺症。

我們對於過去的朋友,尤其是沒有學佛的人,你經常跟他寫信,打電話,這當中會障礙你修習止觀的。

為什麼呢?修行人的心情跟一個沒有學佛人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

沒有學佛的人那一念心的活動範圍都是在財色名食睡的境界活動,他們認為這個境界是最尊貴最殊勝的;

學佛人他有更高的眼界跟理想,他修這個止觀是最尊貴的,他認為這個世間的財色名食睡都是可破壞的,都是暫時的因緣,他不當一回事的。

這兩個思想不同的人,經常往來會出現什麼問題呢?

就是說,因為你的止觀還沒有真實成就,如果真實成就還無所謂,我們是在內心當中栽培止觀的幼苗,而世間的這些俗事,這種塵勞的境界,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熟境界,我們無量劫來,我們內心經常在那個境界活動,現在規定自己不能去了,但事實上對我們是很熟悉的,那麼你跟這個熟人往來的時候,他會經常散發一些世俗的信息給你。那這個信息剛好是你的熟境界,一下子就刺激你的攀緣心了,你就很難在你止觀的所緣境安住了。

換句話說,你跟一個熟人往來,你不止是在浪費這一個小時,它有後遺症,他會帶動你很多事俗的妄想。

這個地方倒是要很注意的,不要跟那些沒有學佛的人,不修行的人太過密切的往來,這個要注意。

弘一大師剛出家的時候在弘法寺,他剛到弘法寺,是要準備出家的,出家之前,他的第二個太太,日本太太,帶著他的小孩子來看他,弘一大師跟知客師說,你告訴我的太太,告訴她,說李叔同已經死掉了,不見,一面都不見。

但是我們看弘一大師後來的表現,非常有大悲心,這個是一種抉擇的問題,我們今天暫時不跟眾生往來,並不是說我們今天傷害我們的慈悲心,而是我們很理智的知道,在這個過渡時期,我的止觀功德沒有堅固,我必須要暫時的跟一些放逸的人停止往來,這是一種暫時的因緣,是這樣的一種心情。


慧律法師:怎麼能解決你的生死?

簡單講就是不起心、不動念,生死莫奈你何。什麼都放得下,什麼都看得開,而且運用本性清淨的慈悲喜捨的思想,任何事情難不倒你,這個就是如。聖者運用的就是這個如,眾生運用的就是這個執,執就停滯,業就束縛你。只要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生死就了!

極樂世界屬化生,一剎那之間就到蓮池;地獄也是化生,強大的業力轉化而成的,不可抗拒的,臨終看到什麼相,就跟著走。

我們臨命終有三種力量,作為輪回的依據。臨命終的時候,一、隨念而去;二、隨著業而去;第三、隨著習氣而去。

生存要學會感恩。對善的感恩,對惡的感恩,萬法都要感恩,因為法法平等。了知自己不完美,我們不是道德的警察,我們也是業力中的一員。生命中人人都有不如意、不順心的時候,要避開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引來的爭鬥,就要保持覺性,學習謙卑、包容、寬恕,用淨業面對善緣、惡緣。為什麼?因為人心無常,善惡不定,所以我們要善用自己的佛性保佑自己。

學佛不缺少機會,而是缺少堅持!

忍辱的堅持,無所住的堅持。

為什麼要拜佛?不懂得放下身段,就不知道什麼是謙卑。

禮佛是徹底鏟除我們的「高傲」,用最「柔軟的身心」去面對眾生。

修行是點滴的功夫,就算義理懂了,無量劫來「習氣的種子」要慢慢地去除,否則會執理廢事。

打開經典,就像佛陀在為你說法,要用「無分別心」去閱讀,一次又一次,久而久之,智慧的心就會出來;

用無分別心誦經、念佛、持咒的人,都可以成佛。

一定要記得「身口意」保持清淨,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要讓『佛陀的智慧』閃耀在你的額頭,

不要把什麼都往自己身上攬,要看到自己的渺小。


索達吉堪布:修行之人要遠離凡愚友伴

想修靜慮的人,還要遠離凡愚友伴,也就是一味追求今生利益的人。這種人只顧今生,不顧來世,追尋真理的人和他接觸以後,就會毀壞道心。《經律異相》云:「寧入投炭爐,從山投幽谷,生犯七步蛇,不與愚從事。」修行人寧可將自己投入火爐,從懸崖跳下,被七步蛇咬死,也不可與凡愚相處。《入行論·靜慮品》對此還有更廣泛的描述。

如果幫助利益這些凡愚,反而會受到對方的加害,他們就是這樣恩將仇報,無論你怎麼做、怎麼隨順,都無法合他的心意,很難取悅。如果你超過他,他會心生嫉妒;假設他勝過了你,他又會用盡方法輕蔑藐視你。與這種人不管相處多久,都只會增長罪業,減滅善業,因此,我們一定要遠遠地避開他們。

那這樣會不會犯菩薩戒呢?不會。寂天菩薩的菩薩戒可謂圓滿,我想沒有人能超過他了,但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也反反復復強調:遠離凡愚惡人。既然如此,我們又有什麼能力去接近他們呢?有些人好像很慈悲,「這個壞人可憐,那個壞人可憐」,還故意靠近他們。其實這就像把毒蛇裝進懷裡,當你被咬死時才會醒悟:「噢,原來對毒蛇不應該生這種‘悲心’。」但那時已後悔晚矣。

因此,如果是求世間法,凡愚也許對你有些幫助。但如果要求解脫、要修行,那一定要遠離這些只有損害而毫無助益的人,只有遠離了他們,你才能真正得到解脫和快樂。


妙祥法師 :遠離愚癡者,交往賢聖人

遠離愚癡者 交往賢聖人 敬應尊敬者 此為最吉祥 -- 《吉祥經》

正文第一句是什麼呢?「遠離愚癡者,交往賢聖人,敬應尊敬者,此為最吉祥。」下面是釋迦牟尼佛以偈頌來回答天神的請問,都是一些偈子,一共是十一個。最後一個是總結前面的,核心就在前面的十個偈子。

「遠離愚癡者,交往賢聖人,敬應尊敬者,此為最吉祥。」這個偈子講的是關於交朋友,選擇朋友。佛教有一句話:親近善知識,遠離惡友。這個偈子教導我們不要跟愚癡人接近,要跟有智慧、有道德的人接近。因為一個人所生活的環境,周圍的人際關係,無形中會影響我們。與愚癡人親近,我們會染上愚癡的習氣;與智慧的人親近,我們的智慧會增長;與有道德的人在一起,我們的德行會增長。這個是我們生活中必要的選擇,不光生活中是必要的,包括修行中也是必要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優婆塞戒經》云:「親近善友,能自利益,及利益他。」自己能得利益也能利益他人,所以親近善友對我們來講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在生活中不可能孤立存在,我們周圍要有很多環境和人事關係,它是我們生活的組成部分。這個組成部分也就是我們自己心性的表現,我們的心性如何,就會發現我們的趨向如何。比如說,我們經常跟一些善行的人坐在一起,願意跟他們討論問題,或是幫助他們做一些事情,這樣我們的身心就得到清淨。所以這個問題是我們修行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問題。

現在有一種說法,說在家居士不要到寺廟去,而應該在家修行。這樣就遠離了善知識,也接觸不了善知識,而善知識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比如說我們一個人爬一座高山。當我們開始爬的時候,感覺到力氣很充沛,等爬到半山腰的時候,力氣就接不上了。特別是再往上爬的時候,就很費力氣。這時候如果上面有一個人拉我們一把,或底下有一個人推我們一把,很快就登上這座高山了。

我們的道業如同登高山一樣,我們要借助很多人——朋友的幫助、善知識的幫助。沒有這些善知識的幫助,我們想一個人完成道業是不可能的。所以說親近善知識不光自利,還能利他。佛沒成佛的時候都是不斷地親近善知識,杜絕惡友,最後成就佛法的。

在一次輪迴裡,菩薩——指釋迦牟尼佛,出世為一個男孩,名叫阿克提旁地達。帝釋天王曾向他許過諾言,若他提出要求,將賜他一個禮物。阿克提旁地達懇求,要求什麼呢?不接觸愚癡者。他沒要別的,一般如果有人向我們許下一個諾言,說我滿你一個要求,我們第一個要求肯定不是錢就是財。這是我們的習性,往往把這些當作禮物。

釋迦牟尼佛不是這麼看,他在當菩薩的時候,就知道真正的財富是善知識。所以說想得到善知識,首先要遠離愚癡者。如果沒有愚癡者,所有的人都是你的善知識,這個是很重要的。

這時候帝釋天王感到很驚奇,便問他為何提出如此特別的要求?他解釋道:「無明愚癡者,如不明善行的世人,他時常誘導朋友走上歧路和犯罪。因為他們不了解何謂正道,也不願聽到善行及正道。他們對善行及正道感到憤怒。」

這裡佛說了為什麼要遠離愚癡者,因為愚癡者不明白善行的事業,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是善。比如現在,我經常遇到一些人來問問題。他說:「比如我做生意,有時候難免要撒謊,撒謊以後我能掙錢。我也知道撒謊不對,但能把東西賣出去。所以說利用一種小小的方便把這些東西賣出去,我掙了錢供養三寶。師父,你說我這個做法對不對?」

當時我就告訴他,我說你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是不正確的。佛法的教育是讓你遠離妄語,不妄語才是真正的財富,不要為了供養三寶而去撒謊。你不撒謊就是真正地供養三寶。這樣給他一個正確的解答,他就知道應該怎麼做。

如果有的人告訴他:你可以小小地撒謊,掙的錢可以供養三寶。這樣的人確實有,這就是愚癡的人。什麼是供養三寶呢?就是你的正行、正念、正語言、正思惟,就是供養三寶。

愚癡者呢,他就不會這麼教育了,他就會告訴:小小的犯戒能獲得金銀財寶,而能種上更大的福田,以小過失取得更大的功德。這種做法表面上看著好像是有點道理,實際上不然,這是一種愚癡的行為。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愚癡者往往會把人引到邪路和犯罪的路上去。

比如說我們在世間經常會遇到一個事情,偷稅漏稅的問題。為了做生意,獲得點錢財,有的人就問了,怎麼樣來避免上稅,達到偷稅漏稅的目的而獲利。作為一個佛教徒,一定要清楚地告訴他,不可以那麼做。

在九五年的時候,有一次本溪居士去看我,他跟我講了這麼一個事情。他說:「我今天來看師父特別有福報。我坐火車過來的,這火車沒有人賣票,也沒有人收費,我們就這麼來了。你看看,看師父就有這麼大的福報,連錢都不用花了。」

後來我告訴他:「你這是錯誤的,有沒有人收費,作為佛教徒都應該守戒。你們回去一定要把這個錢補上。」他說:「我就是買了票,他也沒人查怎麼辦?」

我說:「沒人收,你把那票撕了或扔掉,也就算他收了。不管有人沒人,我們佛教徒都應該不欺暗室,都應該如法地去行持、去守戒,這才可以呢。」

後來這些居士聽我講完以後,第二次來就告訴我,說:「師父,我們確實按照你說的做了,把頭一次的車票錢給補上了,第二次的車票也買了。最後也確實沒有收票的,我們把票都扔了。」

這個本溪居士到現在還常常挂念這件事情,雖說小小的一件事情,但在他們心裡就會生起正念。

如果我們為了自己得到一種稱讚,聽到居士說「這個師父有加持力,不買票就可以坐火車」,而自己暗示、默許,這都是一種不正確的行為。這樣就不是一個善友,不是一個善知識。

我講這個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通過學習《吉祥經》,一定要遠離愚痴者,我們自己也要做一個遠離愚痴的人。

特別是也要做一個善知識,遇到其他的同修道友,一旦涉及到這個問題,比如說買東西不要占便宜,不要拿公家的利益等。像剛才說的偷稅漏稅這些,都應該正確地教導,這樣的話,我們才會得到真實的利益,這才是我們真實的財富。

所以佛說,愚痴者不了解何為正道,也不願意聽到善行和正法。

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不了解正道的人太多了,真正了解正道的人只有佛教徒。佛教徒按照佛法去修行,所以他才能真正地了解正道。

這個我感觸比較深,有時候我看到一個信佛的人,雖然他信得不好,有時候是為了求財、求平安而信佛——不管他是出於什麼思想,但我說他已經走到正道上來了,他已經奔著正道上來了,非常難得!


淨界法師:太多的外緣,會帶動我們無始劫來的攀緣心!

息諸緣務,有四意:

一、息治生緣務。

不作有為事業。這個自身的事業,就是維持生活的事業,士農工商,不做一些有為的事業,他這個地方的對象主要是面對出家眾,但是我們也應該來做這樣的體會,至少我們居士,你要經常息諸緣務,起碼你天天早晚課,早上早點起床,一個小時的定課,晚上一個小時的定課,你要求你自己在做定課的時候,息諸緣務,也是可以。這一個小時不要做其它的有為事業,暫時放下,這也是息諸緣務。

二、息人間緣務。

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斷絕人事往還。我們對於過去的朋友,尤其是沒有學佛的人,你經常跟他寫信,打電話,這當中會障礙你修習止觀的。為什麼呢?修行人的心情跟一個沒有學佛人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沒有學佛的人那一念心的活動範圍都是在財色名食睡的境界活動,他們認為這個境界是最尊貴最殊勝的;學佛人他有更高的眼界跟理想,他修這個止觀是最尊貴的,他認為這個人世間的財色名食睡都是可破壞的,都是暫時的因緣,他不當一回事的。

這兩個思想不同的人,經常往來會出現什麼問題呢?就是說,因為你的止觀還沒有真實成就,如果真實成就還無所謂,我們是在內心當中栽培止觀的幼苗,而世間的這些俗事,這種塵勞的境界,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熟境界,我們無量劫來,我們內心經常在那個境界活動,現在規定自己不能去了,但事實上對我們是很熟悉的,那麼你跟這個熟人往來的時候,他會經常散發一些世俗的信息給你。那這個信息剛好是你的熟境界,一下子就刺激你的攀緣心了,你就很難在你止觀的所緣境安住了。

換句話說,你跟一個熟人往來,你不止是在浪費這一個小時,它有後遺症,他會帶動你很多事俗的妄想。

這個地方倒是要很注意的,不要跟那些沒有學佛的人,不修行的人太過密切的往來,這個要注意。

弘一大師剛出家的時候在弘法寺,他剛到弘法寺,是要準備出家的,出家之前,他的第二個太太,日本太太,帶著他的小孩子來看他,弘一大師跟知客師說,你告訴我的太太,告訴她,你的叔同已經死掉了,不見,一面都不見。但是我們看弘一大師後來的表現,非常有大悲心,這個是一種抉擇的問題,我們今天暫時不跟眾生往來,並不是說我們今天傷害我們的慈悲心,而是我們很理智的知道,在這個過渡時期,我的止觀功德沒有堅固,我必須要暫時的跟一些放逸的人停止往來,這是一種暫時的因緣,是這樣的一種心情。

三、息工巧技術緣務。

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卜相、書數、算計等事。這種工巧的事業,比如說工匠技術木工電工,這種技術;或者醫方禁咒,治病的技術;或者卜相書數,算命的技術;或者是算計,世間的這種會計算術的學問;這些暫時都要停下來。

四、聽學問緣務。

讀誦聽寫等悉皆棄捨。對於世間法的讀誦,乃至於聽學,跟修行沒有關係的都要棄捨。這個讀誦要停的是世間的東西,在《瑜珈師地論》上,說觀要讀誦大乘經典,跟修行有關的經典要讀誦。

此為息諸緣務,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因為你修行剛開始,太多的外緣,會帶動我們無始劫來的攀緣心,就很難在止觀的境界安住。


你的人生很多時候是浪費在閑扯淡上

有時候,我們可能心血來潮想要修行,不僅僅是閱讀而已,然而在沒有任何東西阻礙你,你還是修不下去——這是「自我」因你偶然瞥見實相,並且生起修行的心而面臨的威脅,所以它便用多生的習性障礙你和攻擊你。

如果你打算在下午靜坐修慈悲,到了那個時候,又有某種娛樂向你招手,於是你決定把修行延到晚上。到了晚上,你又發現有個非看不可的電視節目,或者突然發現櫃子太亂了需要整理等等——一旦你決定開始修行,就會有各種藉口出現。

即使在理智上,你知道修行慈悲可能是你自由時間裡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但是你仍然無法修行——因為你是習性的奴隸,你缺乏決心;只在理論上了解慈悲的利益,而對看電視和購物的樂趣卻有實際的體驗。

就如同你花了一段時間才培養出這些習慣,你也必須開始逐漸地去修行,譬如從一天修一分鐘慈悲開始,直到你體會到慈悲的功德和利益;經過一陣子,修行成為你有意識建立起來的好習慣,到最後變成一種癮頭——就像看電視一樣。

你可能會想,如果對修慈悲上了癮,這只是另一種習性,而修行的目標卻是要超越它才對;你甚至會擔心,對別人太慈悲,會讓你依賴別人。但是,你不可能一下子就跳出習性與癮頭的狀態中,因此不妨開始把有害的習性和癮頭改為有益的,這樣比較接近目標——這是一種以迷惑超越迷惑的方法。

改變習性可能需要一點強迫,例如建立一種規律,強制自己依循它。回顧過去,你可能會發現,大部分的習慣與癮頭的養成,最初都得強迫自己去做。

對於我們部分的人而言,「強迫自己」可能並不是最好的方法。成為修行者不像耽溺於高爾夫球這麼簡單,因為後者還伴隨了許多明顯的社交利益——修行只是調伏自心,而結果經常很微細。你或許無意識地覺得修行沒什麼用,不如「真實生活」那麼重要。

如果真有這種想法,你就需要觀察真實生活的缺陷與過患:想想過去種種不可避免的悲傷,在將來會再次出現;想想你所依賴的、認為理所當然的一切,在剎那間就可能消失。看看生活中的這些層面後,你應該對於平常浪費珍貴生命的生活方式生起堅定的厭離心。

傳統上,佛法教導你這樣做:看看你的生活,注意到自己把時間浪費在近似無意義的事物上;接著,思考生命短暫無常、非常脆弱,一氣不來就生死相隔。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殺死你,而你又沒有什麼方法來保護自己。

人們離開蠻荒危險的生活,卻在自己最喜歡的搖椅中,因為一根牙籤卡到喉嚨而死亡。根據統計,有百分之八十的致命性意外處境是發生在家中,而兇殺案通常也是受害者的家人或朋友所犯下的。在某些情況下,就連辦公桌上的筆也能要你的命。

無論你在食物、居所、衣服、保養、維他命、健康俱樂部和醫藥上花多少錢,這些都無法保護你免於死亡。生命是無常的,我們必須勇敢地看清楚並思惟生命中的不確定性,這是經常忽略的部分,有些人甚至完全視而不見,因為「自我」不要我們看到這些。

也許今天你和朋友吃午餐。你們談些什麼呢?

可能大部分都是沒有價值的閑扯淡,像是最近誰又花了多少錢買什麼東西等等。想想看,如果你把無可取代的兩、三個小時生命,不浪費在無益的閑扯淡中,可以完成多少事啊!這些時間可以用來利人利己——其中有些人都快餓死了!

想想看,你在生命中浪費了什麼東西,不只是時間,還包括了對環境的浪費。雖然今天人們在理論上對於環保有較多的意識,也警覺到必須回收資源、保存資源;但是通常大家都怕麻煩,因為愛犯罪的「自我」總喜歡方便。

厭離心能幫你不再把全部的生命用來做些根本無意義的事情、能引發你出離輪迴痛苦的決定;特別是讓你了解到,你所放棄的東西無論對你或其他人而言,都沒有些許的利益,也沒有讓你得到快樂的可能。基本上,你所舍棄的是「自我」,也就是傾向於對甚至沒有關聯的東西,也加以誇大的習性。

生起出離心,並不需要剃光了頭到廟裡去——對某些人這是個好方法。現代生活已經變得太複雜了,大部分的人都不太可能那樣做。隨著世俗生活愈來愈複雜,精神生活就愈來愈墮落。

佛陀曾經說過,今日末法時期的比丘,即使只能持守一條戒律,他的功德跟佛陀時代能嚴持所有戒律的比丘一樣。這是很合邏輯的,因為今天人們所面對的挑戰,遠超過從前所能想像的;更大的挑戰並不表示沒有希望,相反地,更多的挑戰代表有更多的機會處理迷惑。

這就是為什麼發展出離心如此的重要。想想自己的時間多珍貴:你無法用任何方法取得更多的時間——三分之一的生命用來睡覺,可以自由支配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時間非常有限。

「自我」永遠都欺騙我們去追求未來,我們思考著明天或明年要做些什麼事、計劃退休的生活、孩子還沒出生就先擔心自己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我們隨便地就忘記了死亡就在門口、書桌椅子上,它不只是守株待兔,而是不停悄悄地逼近我們。我們可能看過上千篇的訃聞,每晚在電視上都看到飛機失事的消息,卻仍然覺得死亡永遠不會來臨。

你應該不斷重複地思惟,自己可能在任何時間、因任何理由而死亡;讓無常的道理深深印在心上,對抗「自我」的謊言。

花些時間思惟世間過患也很好,想想人們經常卷入的一切,你就會開始明白,並沒有什麼值得抓住不放的。如果你能仔細地來看看,就會發現,這都是某些人的「自我」所鬧出來的大事。這樣思惟後,你就會開始覺得,多半的事都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自我」永遠試著去迎合別人,並希望別人迎合它,把它自己的所求所需都看得很嚴重。其實你要做的事就是稍為偏離「自我」的要求,那即是出離。

例如,你通常在咖啡中加兩塊糖,但是你知道自己也許明天、甚或下一刻就會死去,可能沒有機會喝一口咖啡;如果同事不小心在你咖啡中加了四塊糖,你會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你會真心誠意地說:「沒關係!」心中是這麼想,你並不是希望別人認為你是個好人,只不過你不認為這是生命中的大事。

當你到達這種「它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階段,就已經具備出離心了,那表示出離了生活中「每件事情都很嚴重」的層面。出離心比任何東西,更能幫助你了解本書和其他書中所介紹的概念,出離心也能使修行上的虔誠心以及信任感自然湧現出來。


觀看電影、電視對修行的危害

凡夫定力有限,遇惡緣則易起邪念。溫光熹居士曾給印祖寫信發露懺悔自己在電影院心生婬念。印光大師慈悲為作開示:「汝自發露在重慶電影院起婬念信,已收到。人情如水,禮法如堤。男女授受不親,聖人預防人之因授受而或起染念也。欲握手,未握已有幾分婬念。彼跳舞者女人,著如羅如紗之衣,男女相抱十餘分鐘。及第三次則暗其燈,若不見其人者。此種情事,完全是禽獸行為。而通都大邑,大張旗幟,立跳舞學校、跳舞場。政府及教育家,皆不過問。其世道人心,尚可想及良善耶。宜努力斬斷此種不如法之情念。所謂去一分習染,得一分利益也。」(《復溫光熹居士書三》)

印祖在信中嚴厲呵斥跳舞情事,勉勵溫居士努力斬斷情念。試想,今之電影、電視畫面有多少比跳舞畫面更不堪入目的場景?修行人若每天都看那些卿卿我我、癡男怨女的畫面,心又怎會清淨?

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不想看電視還很難。公交車、地鐵、出租車上有電視,城市中心地標的上方巨大屏幕時時閃耀影像畫面。不出門能避開嗎?還是很難,就連高層小區裡的電梯都有電視。不管你是否喜歡,電視其實是無孔不入的,它從未遠離我們。

古大德有言:「寧在山中睡覺,不在都市辦道。」城市里並非不能修道,只是比在寂靜叢林要難得多。佛門中有一修行方式名曰「閉關」,閉關的好處在於可排除雜緣,讓眼根和耳根得到清淨。因此通過閉關念佛,心很容易得到安寧,跟平時散心念佛的效果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而電視節目的可怕就在於它對眼根和耳根的熏染是最厲害的,極易勾起我們的五欲,讓心難以歸一。

戒如冰雪 清淨眼根

《佛說梵網經》第三十三輕垢戒「邪業覺觀戒」云:「亦不得聽吹貝、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伎樂之聲。」

曾有菩薩戒居士向閩南佛學院講師本智法師請法:「受菩薩戒能否看電視?齋月能否看電視?」

本智法師慈悲答疑:「菩薩看到眾生的痛苦,應發心去利益他們。而菩薩需要通達佛法與世間法才能夠做到這些。如果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娛樂上,一是浪費時間,二是自己的修學不會提高。所以菩薩不歌舞倡伎,不看娛樂節目。齋月就是為讓佛弟子更好地清淨身口意三業。清除內心的污垢,培養與增長我們的慈悲與智慧。平時,在家居士大部分的時間都忙於工作、生活等內容。一年的三長齋月、其餘九個月的六齋日時間應用來專修佛法,以改變我們的思想與行為,讓我們具足佛陀的慈悲與智慧,可以更好地去利益眾生。」

聖嚴法師在《在家律學》之八關齋戒篇亦有相關開示:至於第六條「不著香華蔓,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以及第七條「不坐臥高廣大床」,目的也是為了間接地戒婬。

八關戒齋的重心,是為關閉眾生的生死之門。依佛法的觀點,婬為生死根本。遠離淫慾的助緣,便不會生起貪慾的煩惱。

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曾在《改習慣》一文中提及眼目所觀對修行的熏染作用。其中有一條為:「不閱報。各地日報,社會新聞欄中,關於殺盜婬妄等事,記載最詳。而淫慾諸事,尤描摹盡致。雖無淫慾之人,常閱報紙,亦必受其熏染,此為現代世俗教育家所痛慨者。故學律諸道侶,近已自己發心不閱報紙。」

而今世風日下,五濁惡世的修行環境愈來愈惡劣。電影和電視熱潮的餘溫從未退卻,只不過是換了一種形式,被網絡和手機等新興媒體所替代。人們並非不看電視了,而是在電腦和手機上看,大家也並非不閱報了,而是在微信和微博上看。

以法自娛

電視有諸多功能,對大多數人而言還是以打發時間和娛樂為主。試著回顧一下,看電視真的是一種享受嗎?是一種純正的快樂嗎?其實不然。電視裡悲喜交織,即便我們知道那一切都是假的,還是會不免受之影響,勾起七情六慾。比如每部電視連續劇裡都有「好人」和「壞人」,這是劇情發展的必然設置。見到好人落難,壞人得勢,我們就容易義憤填膺。理智分析就可得知,沒有一部電視劇能讓人得到真正的快樂和歡喜。大多數人只是被這種大眾化、普及化的娛樂方式所洗腦,不知不覺讓它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於是電視節目順理成章成為了一種談資,在人們遇到熟人不知該說什麼的時候,這是最容易介入的話題。即便在單純的校園,學生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也離不開電視。電視極易麻痹人的心智,讓大家不知不覺就沉迷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那些年流行過的電視節目,哪一個和我們自己的生活有關?

經云:「伎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伎非實。」(《華嚴經·淨行品》)

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用在哪兒是看得到的。對於修行人來說,能夠專心辦道的時間實在是太有限。

你會利用時間修行嗎?當依妙蓮老和尚開示而行:「你把看電視、上下班、坐車、走路的時間拿來念佛,把看閑書的時間拿來看佛經,這樣修行就夠了,誰說無閑時?」


問:學佛後怎麼拒絕去K歌狂歡?

索達吉堪布答:這個問題也很現實。學佛的人不喝酒、不吃肉,圈子變小了,對待起來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隨他去。如果因為你的行為減少了一些不好的朋友,生活反而簡單正常了,這是好事。現在人「無酒不成席」,你不喝酒就不夠意思,你不娛樂就成了怪物,「你是不是受了什麼刺激?」「你最近受了什麼奇怪的教育?」……我們學佛有什麼問題?只不過人們的認識已經是這樣了。

還有一種是,你可以用「健康」這個理由跟朋友解釋。比如:「醫生說了,我再喝酒就沒命了……」「要是我繼續吃肉,血壓肯定降不下來……」這樣漸漸地周圍的人也會理解。

其實吃素很時尚,有些藏地老鄉說:「你不吃肉不行,營養不夠。」我說:「你們知道嗎,奧巴馬也吃素,他身體很好。」不過他是為了環保,他的妻子和女兒也在各個學校里推廣他的理念。

眼下在一些圈子裡,喝酒、吃肉、KTV仍然是重要部分,但慢慢也在變。你們可以試著轉變別人的觀念,即使做不到,也要善巧自處。


洛桑陀美仁波切:寶貴的人生不要被無聊的事虛度

很多經論都告訴我們人身是難得的、珍貴的,想得到人身非常不容易,今生為人,說明我們前世做了很多的善事,積累了很大的福報。

獲得人身的條件是修五戒十善,可仔細想來,守五戒修十善是多麼的不容易啊!就說殺生吧,能保證我們不傷害一個眾生嗎?比如我們住的房屋裡面有各種小蟲子,打掃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死了一隻;夏天的時候,糧食中也常常生蟲子,我們淘米做飯的時候,不注意就會殺死幾只,所以不容易守!更難戒掉的綺語,想想我們每天會說多少沒有意義的話,兩個人見面打個招呼,然後得聊一會兒;男人在一起談談時事、工作、事業、生意等等,女人在一起談談家庭、子女、吃什麼?做什麼菜等等,聊著聊著就不自覺地說說這人的不是,談談那個人的是非,兩舌又犯了!尤其是現在這個濁世,各種誘惑、違緣接踵而至,想守戒、修行談何容易啊!

這些都說明我們的人身很難得,來世想轉世為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人們思想裡所固有的觀念,今生為人,來世還會為人。想想六道輪迴中,人的比例有多小?下三途的眾生有多少?不說別的吧,一個螞蟻洞裡面的螞蟻就有多少?會不會比我們一個城市的人口數量還多呢?能保證來世一定會得到人身嗎?有的人說,沒關係,我臨死的時候念「阿彌陀佛」去極樂世界,真的那麼容易嗎?萬人修究竟幾人能去?想去得有信願行,得發大心願,發救度一切眾生、願我成佛的心願!

那麼我如何成佛呢?親近善知識,這個善知識就是阿彌陀佛,所以要去極樂世界、去那裡修行。我們有沒有這個心願呢?如果我們在塵世的時候不修行、不行善,這一生,積攢了不少業障,臨死的時候,業障現前,曾經做過的惡事像放電影一樣在我們眼前一一浮現,還有各種恐懼的景像也在我們面前出現,我們的內心充滿了恐懼、擔心和害怕,能去嗎?說這些,不是為了讓我們失望和害怕,而是讓我們要珍惜現在的人身,我們現在得到的不但是寶貴的人身,而且是進一步珍貴的暇滿人身,我們非常幸運啊!我們現在就遇到了善知識,現在就听聞到佛法,現在就可以修行了。那麼我們修了嗎?每天都在做什麼?想的是什麼?和佛法相應嗎?是在修行嗎?

大部分時間我們都在無聊中度過,看電視、上網,看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聊天,時光匆匆地過去。也許我們學佛後,將更多的時間用在了佛教事業上,做這個事情挺好,讓大家對佛法有信心;做那件事也挺好,使別人受益!我們不但為自己積攢了功德資糧,也利益了他人。但是我們的念頭還依舊停滯在許多無聊的事情上,這個事情別人做了,我沒有做上,我很不高興;那天別人說我了一句,我不願意聽,氣憤;上師給那個師兄打電話了,讚歎他了,沒有給我打電話,沒有誇獎我,我心裡不舒服;上師給某人一個禮物,我也想要,沒給我,我煩惱。大家在一起做事,我多乾了一些,別人少干了,我吃虧了,心裡不平衡……

一天下來,我們心裡被無聊的事裝的滿滿的,就是在修法的時候,念頭還在圍繞那些沒有意義的瑣事上。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轉眼已頭髮花白,法修了多少?心念與法相應了多少?我們將心念終日在這些無聊的事情上,為一點點的小事斤斤計較,累不累?我們的心量如何能夠放大?出離心如何能夠生起?又怎麼能夠解脫?每天短暫地修法時間,我們都不能將心完全安住在所做的功課上,不是昏沉就是掉舉,修法的成效小的可憐,人生又是那麼無常、短暫,死亡隨時可能降臨,今晚閉上雙眼,不能保證一定會見到明早的太陽,來世獲得人身又有多大的保障呢?

真要為自己的來世好好考慮一下了!為了自己以後的利益付出一些,不要讓無聊的事佔用我們的時間、佔用我們的心念,要讓我們的心念時時與法相應,每日都在進步,來世獲得暇滿的人身才會有保障,解脫也有保障。 


觀音噶瑪巴

賢劫千佛當中沒有一尊是誦經及朝山得成就的,你們不要東奔西跑,就算是圍繞著整個地球轉一圈也不會成就佛果。
我記得有這麼一句話:“走破了鞋子不如坐破了墊子。

密勒日巴尊者曾對岡波巴尊者說:
離別時,我有個最為殊勝的密訣傳授給你。
於是給岡波巴看長了厚繭的臀部。

最後含著熱淚說:“離別時,我有個最為殊勝的密訣傳授給你。
於是將裙子拉起,給岡波巴看長了厚繭的臀部。
我的心子,這就是我最後的法教!
他大聲叫著:“認真去做吧! ”

原諒那些傷害你的人,
用慈悲心去祝福他們。
因為即便過錯是別人的,
但業障一定是自己的。

噶舉祖師 密勒日巴尊者


淨界法師:不能起顛倒,這是淨土宗的底限

你可以有煩惱,你可以有罪業,但是你不能起顛倒。這是整個淨土宗的底限,這是最低、最底限。煩惱是虛妄的,罪業也是虛妄的,但你起顛倒了,那誰都救不了你了。

所以他的指標就是臨終的時候保持正念。就是我不管你罪業有多大,我也不管你過去做了什麼,但是請你臨命終的時候保持正念,然後提起佛號,然後憶念佛陀,然後以佛陀的願力當你的願力,以佛心為己心,以佛志為己志,然後順從本願往生。

其實,你如果把各式各樣的淨土研究過以後,阿彌陀佛淨土真的是很特別,因為他只有共同的願力,他不強調共同的修持,他只要求你持名。所以他這樣子的話就變成怎麼樣?修淨土宗永遠不嫌太晚。

因為你如果要求共同的修持,那就不是一生一世的了。所以淨土宗為什麼叫果地教,其他的往生叫因地教?就是佛陀在做什麼,你要跟著做。你要往生到其他淨土,佛陀在修佈施,廣修佈施,你要跟著做。共同的願力、共同的修持招感共同的國土。

淨土宗例外,他沒有共同的修持,阿彌陀佛在做六度的時候我們在造業。但是你要起慚愧心。所以淨土宗它為什麼臨終要懺悔?就是你的思想要純正。就是說它可以不管你的煩惱,它也不管你過去的業力,但是你要怎麼樣?從今以後你要順從本願,然後執持名號。


淨界法師:對娑婆的愛取調伏到最低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跟娑婆世界都有一種招感,就是一種感應,或者說一種磁場的吸引力。你的磁場吸引力越強,就說明了你越難往生。因為你跟娑婆世界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你怎麼往生呢?我們如果想要往生,前面的懺悔業障、勤修四重,它還是一個基礎而已,你最好把對娑婆世界的愛取調伏到最低。

比方說,我們以前是個好人,我們剛開始修安樂道的時候,你只要佈施、持戒、忍辱這三塊做好就好了。你到了百貨公司,喜歡什麼,你就把它買下來,你福報大,都可以。但是到了今天,你要把修行的層次從善業的修學提陞到正念的時候,它就不是這樣子。你要開始迴光返照——你真的需要嗎?這個東西,是滿足你的妄想,還是真正對修道、身心世界有幫助,有需要?你開始在處理這個問題了。這個在《楞嚴經》說,真妄交攻了。

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喜歡什麼東西,必須開始跟它說不可以!你開始對自己講出這樣的一個指令。你必須在生命當中,每一次成功的調伏,去累積你一種往生的力量,因為你必須要把娑婆世界的吸引力降到最低。

如果你很想往生,你對極樂世界充滿了希望,欣求極樂,但是你同時對娑婆世界的因緣也非常愛取,那麼臨終的時候,你兩個力量都會出現,一者貪戀娑婆,二者欣求極樂,兩個力量會產生衝擊拉扯。

諸位!你猜猜看,最後哪一個力量比較大?因為貪戀娑婆是你很習慣的東西了,你生生世世都是過著放逸的生活,有福報就花嘛。那麼欣求極樂,你畢竟是短暫的時間。只有進入佛堂的時候才想到欣求極樂;只有進入講堂的時候才進入欣求極樂的狀態。你從佛堂出來的時候,又回到貪戀娑婆的境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還在流轉,我們從來沒有對自己的愛取說「不可以」這三個字,你沒有試著調伏它。

我們生命只有兩種情況:你不是調伏它,就是隨順它,沒有第三種情況。所以你看,為什麼我們造了業以後一定要懺悔?因為你不懺悔就增長廣大。你說:「欸,我沒有懺悔,但是我也沒有加強啊。」你不用加強,你造了以後,只要沒有懺悔,自然每天在增長。所以諸位要知道,生命沒有模糊空間,要麼調伏它;要麼就是隨順它,沒有第三種情況。

所以在這個集諦當中,你每一次開始面對你的習氣,開始抗拒它的時候,就是開始把娑婆世界的力量慢慢降低了。我們往生是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把對娑婆世界的引力,吸引力降到最低;第二個,對極樂世界的好樂升到最高。

現在都不談業力了,完全講心態,你心態要改變。你必須把這棵樹,把貪戀娑婆的樹,往東邊傾倒的樹,慢慢透過一種修四念處,把它轉成向西傾倒。你不一定要斷煩惱,但是一定要調伏。我們不可以把對三界的愛取,把它養到勢力非常強大,不可以!因為它最後會超過往生的力量。

所以到了解脫道,我們引用聲聞法的時候,慢慢地開始做心地法門,開始抗拒我們的等流習氣,就是「此是集,汝應斷」,就是開始要調伏了,是這個意思。


淨界法師:想調伏我們現在的業力,就必須先瞭解它!

那麼我們現在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想調伏我們現在的業力,調伏我們的妄想,必須先瞭解它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看這個講表,我們現在的生命有一個很大的根本,叫阿賴耶識,就是第八識。第八識它有兩種功能,一個叫做異熟,一個叫含藏。

第一個當你出生的時候,它主要的功能是異熟,它開始釋放一種果報,或者說變現一個果報。所以當第八識是從上而下的時候,它是在變現果報。它變現果報有兩塊,第一個向內形成一種思想,第二個向外形成一種業力。不管你今生福報多大,你只要在三界投胎,你的生命一定有兩種力量來牽動你:第一個內有顛倒妄想,外有生死業力。那麼這個生死業力,它所變現是哪一塊呢?就是最下面的根身,根塵,六根。你一定會有一個正報的根身,可能是一個男眾的根身,也可能是一個女眾的根身,可能是一個健康的根身,也可能是一個多病的根身,這些都是你的業力變現的。那麼這個根身,它一定有一個依止的環境——六塵,有一個依報的環境。你有一個房子住,你有你受用的這個色聲香味觸法,這依報的環境。

所以這個正報的根身,依報的環境呢,這個都沒有對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都是你的業力變現出來的。那麼當然這個根身,我們年輕的時候,可能小時候,多分來說還是受業力的主導,因為你思想沒有成熟。但慢慢長大了以後,你的思想開始活動了。所以當你在承受因地的時候,它這個表是由下往上,我再講一次,阿賴耶識在變現果報的時候,是由上往下變現,但是當我們思想開始活動的時候,開始在造業了,因為你不可能只是受用果報,你受用果報,這個果報體會去刺激你的思想,開始產生思想活動,也就是你開始造業了。

那麼我們第一個業的第一個活動,就是感受,業力對你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感受。當外在的業力要進入你的生命的內心世界的時候,它很重要的橋梁就是用感受來刺激你,就是快樂的感受和痛苦的感受。那麼我們第六意識的思想,是經不起感受刺激的,一般人沒有經過佛法的止觀的訓練,他被感受刺激,他一定有所反應。第六意識開始思考,我為什麼會痛苦,我為什麼會快樂,它一定會去找一個人來負責,一定要找答案。當然沒有經過佛法因緣觀的人,他的思想全部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就在盲目當中去找答案。

為什麼我會這樣貧窮呢?有些人有錢但是他多病,為什麼我會病痛呢?為什麼我的身相如此醜陋呢等等,那麼我們會把所有的痛苦,開始做一種錯誤的解讀,產生錯誤的妄想。這個妄想是怎麼來的呢?感受刺激你的。那麼這個妄想打久了以後,習久成性就變成一種執著,一種習慣性的等流性的思考,就變成一種思量,一種執取。

諸位,當第六意識的妄想,已經形成你的性格,當第六意識的妄想,已經形成一種執著的時候,你的生死業力就形成。所以當業力刺激你的時候,如果你只是打打妄想就算了,那還沒事。但是當你妄想以後,形成一種性格,形成一種執取,形成一種第七意識的一種我法二執的顛倒,這個時候就開始回存到第八識,形成另外一種業力了。

——淨界法師 唯識學概要16


大安法師:在家淨土行人如何做到決定往生!

問:《彌陀經》一心不亂,《無量壽經》至心信樂,《觀經》具備三心,攝取不捨,善導大師金剛深信,請問皆是平時往生決定義嗎?身為在家淨土行人要如何才能做到往生決定?

大安法師答:《阿彌陀經》翻譯「一心不亂」,玄奘大師相應的經文翻譯成「一心繫念」,那麼這裡面在一心不亂的理解方面,各個祖師大德各有不同界面的理解,答案也是千差萬別。「一心不亂」如果按照天台家的註解,那麼有事一心不亂,有理一心不亂,這談這個都是談功夫了。那事一心不亂是伏斷見思惑,理一心不亂是侵斷塵沙破無明,破一品無明才得到理一心不亂。如果說用這個標準來考量,可以說絕大多數人達不到這個水平,智者大師示現是觀行位。蕅益大師示現名字位,名字位不僅見思惑沒有斷,連伏都沒有伏住,所以都沒有夠得上事一心不亂的程度,但是這兩位祖師都往生了。所以這個一心不亂我們不要過於執著它的這種功夫,而更要強調我們只要具足信願稱名。

你能得到一心不亂固然好,事一心不亂往生到極樂淨土的方便有餘土,理一心不亂往生到實報莊嚴土——破無明瞭,但是我們信願稱名,雖然是散亂心,可能連煩惱都沒有伏住,但是仍然可以蒙佛慈悲加被往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所以這個《無量壽經》講「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是十八願的前提,十八願的前提它是從信願感通佛力往生的勝妙來談的,「乃至十念」——乃至你念十聲,十聲通臨終也通平時,所以它沒有設置什麼高的門檻。但是我們也不要認為它很容易,為什麼?

你至心信樂的心態不容易了,至心是至誠心,非常真誠的心,沒有一點虛假,你的信是至信,那是清淨的信心、圓滿的信心。你的樂,你對於這個信心決定往生,你產生的心生歡喜的這樣的心態。這個都要我們不斷地聞思修,建立正信、正見、正行才能逐步得到的。包括《觀經》講的圓發三心即得往生,「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這是九品往生都要共具的一個條件,但是也是不容易的。至心就是至誠心,你看我們生活在五濁惡世這個末法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最容易欺詐的,自欺欺人的。雖然口頭上說天天要往生往生,但是你叫他花點時間念佛,「誒呀,我這個事也沒有做,那個享樂還沒有來得及,慢慢來吧。」

天天說我要往生,真的阿彌陀佛現前,她又害怕了,還要跟阿彌陀佛請幾年假了,貪生怕死。所以這個至誠心我們確實淨業行人慢慢訓練,可能世間法需要炒作機心,但是修行越老實越好。你不能跟佛菩薩去玩什麼手段,佛菩薩太厲害了,舉心動念都知道你是什麼情況,越老實越好。深心就是深信之心,這個信心不是一般的淺信——深信!善導大師把深信概述為兩個內涵,從兩方面展開深信的詮釋:第一個,是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無量劫以來頭出頭沒,無有出離之緣。自身就是我這個業報身,要有自知之明,生死罪惡凡夫。罪惡生死凡夫,罪惡是來自於對自己念頭的觀照,我們舉心動念的都是罪惡,於是就感得生死輪回的苦果。我們是這麼一種現狀。也就是說在五濁惡世我們出生在這個世間都是如此。五濁惡世怎麼出來的?是有惡人才能製造這麼一個五濁惡世,所以我們這些人都屬於五濁惡世的惡人,就是罪惡眾生。

所以這就他要有一種這樣冷靜的面對自己念頭的真實來觀照自己、考量自己、拷問自己、解剖自己。所以無量劫以來我們曾經也想修行、想出離,但是頭出頭沒,常沒常流轉。常常沒就沒在三惡道裡面,好不容易僥倖得人身,但是在人身裡面你靠自己力量修行還是沒有辦法出離。沒有辦法出離的原因就是無有出離之緣,缺乏這個緣,緣是什麼?就是他力。我們靠自力出不去,如果沒有佛力,我們是永遠在這裡常沒常流轉。那法藏菩薩為什麼發願,而且用這麼長時間發願、無量劫來圓滿願?實際上他是要成就一個緣,成就讓我們出離生死苦海的緣。所以第二個相信就要相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救度我等,無疑無慮,乘托佛力,決定往生。

你要有這種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就是我們出離之緣,而且不是一般的緣,是增上緣、是強緣,他的力量很大,是一個航空母艦一樣的大願船。我們只要信願稱名,你登上了這條大願船,你不要憂慮不要懷疑,乘托這個大願船的力量就能到達解脫的彼岸。你要有這兩種深信:深信自己自力的怯弱,深信彌陀的那種救度力量的不可思議決定穩妥,你就構成了第二個深信。第三個就是回向發願,你所有無論修世間的福德,淨業三福,還是執持名號的正行,你都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往相回向,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回向。所以你絕對不能回向其他的,就是回向一點——往生。然後你還要發一個願:等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我還要回來救度有緣的眾生。這叫還相回向,還就是還要回來救度眾生。

往相回向和還相回向的整合就成就大悲心,跟阿彌陀佛的願相應。所以你圓發三心、老實念佛,阿彌陀佛的願力光明就能夠攝取不捨。阿彌陀佛怎麼把我們攝取,攝就是攝受,取過來,取就是在很多眾生中特別把你選出來,然後緊緊地抓住。不捨就是不讓你再到三惡道裡面去了,不讓你再漏網了,直接讓你到極樂故園裡面去。所以攝取不捨的一個前提就是你要念佛,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遍照十方世界,專攝念佛人回歸淨土。

攝取不捨,這就是有它的選擇性。我們上午打的比喻,你的電視台發射的信號雖然是都來了,但是你如果有一個電視機它才能顯現,就這個意思。我們跟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攝取不捨能夠得到,就是你要老實念佛,你老實念佛阿彌陀佛才攝受不捨。如果你不念佛,天天搓麻將,那對不起,你該怎麼輪回就怎麼輪回。


淨界法師:如果你想拼往生,就要把你的後路切斷

「人道難生,佛乘難遇。失此不求度脫,千生萬劫何期?」

暇滿當中主要有兩個:第一個,你要得到人身;第二個,遇到佛法的住世。這兩個因緣要具足不容易。印光大師說我們過去生大部分是在三惡道,得到人身的機率是少的。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煩惱那麼重,因為你大部分都在三惡道,弄得滿身的煩惱才爬出來。

所以,我們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的住世,要把握「失此不求度脫,千生萬劫何期」。你今生空過了,就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這個暇滿難得主要是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把握現在。這個意思就是說(特別淨土宗),你不能對來生有期待,這個很重要,是成敗的關鍵!如果你要拼往生,就要把你的後路切斷,這是印光大師一個很重要的法寶——背水一戰!要把你所有的能量在今生臨終發揮出來,你才可能成功。

諸位!你看一看《淨土聖賢錄》,往生的人有的業障很重,有的業障比較輕;有的修了十年,有的修了三年,有的臨終才開始修行,差別很多。但是有一種情況一樣,都是背水一戰。你如果還想說我來生再繼續修行,你一定不會往生,因為你給自己留一個後路,你不可能往生!臨終時真妄交攻,你的正念跟妄想膠結時,只有一種情況可以衝過去——告訴你自己沒有退路!

印光大師怎麼說,你知道嗎?印光大師說,不要說是一般的業障凡夫,就算來生你做一個大法師、大住持、大菩薩,你都不要生起受生之想,再好的因緣都不要。所以這個暇滿難得就是說,斷你的後路,要成功只有一種情況——百分之百的決心,背水一戰!印光大師說,你就觀想自己今生不成功便成仁(不是成人),否則來生就墮三惡道去了,真的啊!你要想我今生不成功,來生就要到地獄去了,有可能喔,因為我們過去生造了很多業力。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考模式,就是說,第一個,輪迴是很可怕的;第二個,輪迴是由我們妄想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如果再跟妄想在一起,結果只有一個——繼續輪迴下去;第三個,面對妄想只有一種情況——百分之百的覺醒,你今生就要處理它,不能拖到來生!


淨界法師:犧牲今生安樂,保護臨終正念

我曾遇到一位一貫道的道友,他問說:師父啊,你們寺廟有沒有打佛七?我說:有啊,你想參加嗎?他說:對啊,我想參加!我就問他說:你對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對淨土的莊嚴了解嗎?他完全不相信。你不相信,那你念佛干什麼?他回答說:師父,你不知道啊,我做生意工作很忙,但是忙完之後我念佛,心裡感到很安定。他用念佛來安定內心,當然這樣只是種下未來一個得度的善根,但是他今生想要產生強大的救拔力,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種念佛,我們不叫淨土宗的念佛,因為他沒有觀照力,他的佛號缺少一種引導的力量,沒有信心跟願力的引導力量,要往生淨土是不可能的事。

清朝有一位老菩薩,這老菩薩以前是做生意的,因為先生往生得早,所以她一個人做生意,很辛苦才把子女撫養長大,到了晚年她就專心念佛,把事業交給她的子女去做。

念了幾年,她總覺得不相應,她的心跟佛號好像有距離,就是沒辦法跟阿彌陀佛心心相應。她就去請教她的師父說:我念佛那麼久,佛號怎麼還是不相應呢?

師父問說:你是怎麼念的?她說:我就是一邊念佛,有時就交代兒子一些事情。師父說:你沒有真正的念佛,你的心沒有真正產生強烈的皈依,你還在攀緣心中的妄想。

她說:怎麼辦呢?師父教她說:你現在遇到任何事情,要講三個字:隨他去!要放下你心中的妄想。也就是說,這個老菩薩以前是住在妄想念佛,所以佛號的加持力很有限。

之後,她就專修隨他去,慢慢慢慢…不隨妄轉,她真實的萬緣放下,一心提起佛號,沒多久,就自在往生了,在《淨土聖賢錄》稱她為百不管老人。

所以,修行人除了放下外境,更重要的是放下心中的妄想,心力很重要。

淨土宗,它把來生看得比今生重要,如果這件事情,不影響你往生,你就可以做;如果這件事情做了之後,你今生會得到很大的快樂,但是會犧牲來生,你就不能做了!

當你面臨抉擇,今生安樂重要?還是往生淨土比較重要?就在考驗你對阿彌陀佛皈依的心。

所以淨土行者,他寧可犧牲今生的安樂,也要保護臨終的正念,有這種決心的人,才有資格叫做: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如果你心態沒有準備好,佛號也很難念得好!

念佛,是要念到跟佛心心相應,不是講究數量多,數量多你的本質都是妄想,妄想就是妄想。就像《楞嚴經》說的,你拿沙去煮飯,煮了半天叫熱沙,不能叫熱飯;你沒有產生真實皈依的心,如何感應道交呢?我們一定要有觀照力的引導,產生強烈的信願,然後來帶動這個佛號,這才叫作:若眾生心,憶佛念佛,能夠成就臨終的見佛,是這個意思。

這個地方是講到心力跟佛力的結合-- -- 用心力來啟動佛力!


淨界法師:對淨土宗人的勉勵

淨土宗的人,我想我提出三點跟大家互勉,第一個,你最好發心受戒,很多淨土宗的人,過度的憍慢,說我心中有佛,我怕啥,不要這樣子,業力不會放過你的,你不要去觸動罪業。

我們在處理業力,諸位你要知道,你不能只是說停留在我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不能這樣。你要有一個願力,要有一個戒體,我一定要去斷惡修善度眾生。

所以你受了戒,你會有一種願力,一種戒體,如果你沒有準備好,受個三皈五戒也可以,如果你真正準備好了,我建議你受菩薩戒,你的心態會完全不一樣,受了菩薩戒你再來念佛,你就完全不一樣,你很多事情能夠放下。

所以你受了一個戒,你的身口意有一個標準,至少你的生命當中,會有所堅持,有所讓步,你會知道有些事情你是要堅持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讓步的。你會把生命至少畫出一條線,有些東西是不能碰的,生命要有紅線的,你不能碰到你自己的底線。

好,我建議你先受個戒,第二個就是理觀跟事修的操作了,我們剛剛講很清楚了,你要有功課,如果你只有一路念佛都沒有理觀,可能你臨終沒有障礙你就過去了,但是你願意下這麼大的賭注嗎?

所以我們必須要儲存第二念的反擊能力,就是你的理觀也要準備一點,當你的佛號操作遇到重大的障礙的時候,你知道怎麼突破、怎麼樣把你從妄想執著中帶出來。所以我建議你,理觀事修都要具足,以佛號為主,但是旁邊要有一種理觀的能量,在旁邊待命,這個就是功課。

我們每一堂功課,都是為臨終在準備資糧,臨終的每一句佛號,都不是白白出來的,都是你平常的時候準備而來的,沒有一件事情是無中生有的。所以你每一堂功課,都是在儲存你的往生的資糧,理觀事修,這第二個,一種定課。

第三個最重要,相續不斷,功課不要多,但是你要有恆心。你能夠用功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可思議。就算你每天一個小時,你用功三十年,不可思議。不要再用暴飲暴食的修行,打佛七的時候,七天都不睡覺,然後回去以後都不用功,沒有用,暴風雨式真的沒有用。

你這種完全是憑意氣用事在修行,沒有用。點點滴滴啊,功課不能停超過三天,說實在的,你今天很特別,休息一天,第二天到第三天你就要警覺了。所以功課不能斷,所以你要相續不斷,恆常堅守才能保持堅固的道心。


慧律法師《圓覺經》

菩薩!自古至今,往生的人,你要記住,不是修行很久的人在往生的,都是下定決心,至死不改變的人往生的!

師父今天跟你講的話,你要記住。

再講一遍,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不是十幾歲就出家、茹素、修行、拜佛、唸佛,說:我拜一萬佛!不是那種人往生的。

都是看了經教、親近善知識,瞭解生死的關鍵,就是死,用死來做賭注,絕不動搖信心,絕對不動搖。

無論你講什麼,我都不聽,說淨土不好,禪宗比較好,不見得!

發這個決定心,決定信心。

所以,決定信是我們生命、我們修行最大的開關,是點亮暗室的一個樞紐。


四種事情不應該發生

蓮師說:當修持佛法時,有四種事情不應該發生,因此必須將之捨棄。

佛母說:是哪些?

上師說:

若你不憶念死亡,你會發現毫無時間修行。

若因不信業報,你不會捨棄不善,你會發現毫無機會獲得較高的投生和解脫。

若你不畏懼輪迴的痛苦也毫無出離心,你在修行獲得解脫上不會成功。

若你只想為自己獲得救度和解脫,而不生起為了他人之故而成佛的願心,你將毫無機會獲得究竟佛果。


問: 出聲念佛容易攝心,但在吸氣時聲音會變得很小,這樣攝耳諦聽,時而能聽到,時而聽不到,雖然說可以去聽心中生起的佛號,但也容易受其擾亂。請問老法師有沒有好辦法?

答:念佛方法要佛號先從心生,再從口裡面念出來,耳聽進去,聽自己念的這個佛號聲音,容易攝心,不打妄想。還有心裡頭要有佛,這真正是根。而口裡念著佛,心裡卻要胡思亂想,這樣就不能攝心,念佛是修清淨心,這一定要懂得。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方法雖然不同,但都是要把心念到清淨,若念到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就叫一心不亂,若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方便有餘土或實報莊嚴土。若還有分別執著,功夫是斷斷續續的,只是用念佛把妄想分別執著伏住,這叫功夫成片,這是可以往生到凡聖同居土了。功夫成片,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只要我們念佛人將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能夠放下。所以祖師講念佛法門是萬修萬人去。

印光大師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把「死」字貼在額頭上。時時想到我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哪樣東西你能帶去?這是念佛功夫得力的祕訣。故念佛重要的是在心上,能看破放下;在事上,緣是有不相同的,要隨緣而不攀緣。對佛法、世間法都不能貪著,要捨得乾淨,讓清淨心現前,清淨心就是佛心,清淨心就是法性。《金剛經》曰:「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以攝心念佛,聲音大小都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自己真正能得清淨心,以這個為原則。別人用的方法不一定適合我,我的方法也不一定適合別人,每個人根性不相同。所以法沒有定法,念佛也沒有定法,最重要的是信願行,一心繫念。


最好的時代也有業障

大家勤念經,尤其早上多念經,把誦經當成人生很重要的事情。你看人生是為了修身,就是修行。

比如賺很多錢,錢也花不完,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你看秦始皇最大的豐功偉績,最後他想什麼?就是想長生不老,派了人去海外找不老的藥。這就是靈性的覺醒,可惜當時秦始皇時期,人修行的多,但是秦始皇世間權利太大,導致他無法修行。修行是要清淨心,你看他以強大慾望,又想長生不老。而且當然佛教沒有進來。直到真正誕生許多厲害修行人的。還是在唐朝,也就是佛經翻譯過來,華嚴經,法華經,金剛經,開始真正流行以後,才有了修行者的蓬勃的興盛。

現在也是進入一個修行開始綻放的時期。就是藉著科技的力量,包括文字的普及。在古代文盲是很多的,現在隨著電腦手機普及,可以說,不識字的幾乎沒有。多少都識字。加上佛經,現在要任何佛經,網絡都可以找的到。以前只有皇家寺廟才有大藏經,現在呢,大藏經要印刷也容易,甚至網絡可以請,電腦手機都可以讀。

從某個程度上,現在人修行的靈性是普遍變高了。這個是很好的現象。但是雖然普遍佛經比較容易得到,可是有的人業障很重,一樣不會去讀佛經,或者學佛學錯了,變成研究哲學去了。這一類也很多。所以我不主張大家去搞研究,主張大家多念經就好了。包括地藏經,金剛經,普門品,越多越好。一切法從恭敬中求,念經也要很恭敬,就可以得到利益。金剛經就具足消災,保平安,祈福,求子,求健康的各種功能。

但是要恭敬的念,最好跪在佛前恭敬念,效果更好。畢竟有護法神聽了金剛經很歡喜,就可以加持。那孤魂野鬼聽了金剛經,也可以得到超度。有些人業障重,就是孤魂野鬼,或者冤親債主的干擾,討債。這一類也要念金剛經,最好能念一百部以上來還債。當然一個人隨性的念金剛經,也有功德。但總是不如一個人穿海清,恭敬跪佛前念經來的功德大,效果好。所以大家要恭敬念經。

恭敬一分,收穫一分。善用科技,珍惜法緣。


佛弟子放假不要貪玩,要簡單,培養虔誠心

福安古觀音閣

今天放假,大家也要保持平常心。就是放假了,也要每天堅持念經。

學佛要把很多假期看的比較淡,比如說要去玩,有什麼好玩呢,偶爾去朝拜還是可以的。世間的玩又有什麼好玩。玩了又吃。很多錢都吃掉了。

佛弟子要比較簡單,生活簡單,衣服簡單,吃飯簡單,就有時間來念經修行。

世界有成住壞空,佛法也一樣,有興衰時節。看歷史上,佛法興盛也沒有多少年。唐朝算很興盛了,但後來就有了滅佛運動。你看文革時,佛法更是沒有。興旺也就是前十幾年,法會比較多,寺廟比較熱情。現在呢,法會就少了。所以佛法也有成住壞空。

佛法到消失時,就是滅法時期,那時草木都可以殺人,人最怕就是看到人。現在疫情一來,人也是怕和人接觸,怕傳染,就要隔離。對不對。這也是一種災難,加上佛法不興旺。人類就更加恐慌。

佛沒有說法時,人不懂得修善業,死後多墮落惡道去了,天人就減少。所以梵天王就把宮殿供養佛,請佛來說法。有這個因緣。

現在疫情,大家每天念經仍不間斷。其實前幾年,我就感應到了眾生業障在加重。因為我每年帶隊,我明顯覺得,越後面的人,虔誠心不如以前的人,念經的也不如以前的多了,虔誠心不夠,境界就差很多。雖然物質是豐富了,交通也發達了,但是虔誠心,稀有心少了。

以前去普陀山,都要準備一兩個月,因為以前交通不發達。坐車到寧波,再坐船再坐車。有的人一輩子就去一趟普陀山,所以把去朝拜當成很隆重的事情對待。一個月前就開始准備,念經,吃素。那時候是非常珍惜的。而且以前去普陀山,起碼要花十幾個小時,甚至二十多個小時。現在交通發達,人反而不珍惜了。虔誠心少了很多。這一點要點醒的。

這十幾年來,每年國慶都去普陀山,今年你看疫情就去不成了。普陀山不接待疫情區域來的。所以大家仍然要念經,反正既然是共業,就靠誦經好好消除。

今天國慶節,國家是人組成的,城市也是人組成。這就是共業。不管好壞的共業,每個人都有責任。但是共業中也有輕重,叫做別業。好像一場地震,有的死了,有的沒死。就是別業不同。疫情來了,有的人被隔離,有的人沒有被隔離。也是別業。我們希望好好誦經,不說轉動共業,但是至少讓自己少一些災難。


學佛問答:學佛的人是不是不應該外出去旅遊?

問:學佛的人是不是不應該外出去旅遊?

學佛有問必答:

學通途法門靠自力,今生一輩子不休息努力修行,也未必能夠解脫生死輪迴。

學淨土法門靠佛力,跟自己什麼狀態、在哪裡玩沒有關係。

專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行於世間沒有障礙,想去就去,一路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路都在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上,因為都在念佛。

專修念佛久了,你會發現在外面玩也沒什麼意思,好像還不如在家有空念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居士今日要務,唯當謝絕人事一心念佛

《與茅靜遠居士書》是省庵祖師寫給茅靜遠居士的一封書信,原存於《省庵法師遺書》中。東林寺印經處印有《省庵大師遺著》,九州出版社最近亦印行了《行策大師省庵大師文集》,皆收錄了此一書信。

省庵祖師專門面向居士的開示遺存並不多,如《示呂居士偈》《與茅靜遠居士書》《贈東阿居士二首》《將赴浙中留別朔方居士》等,而尤以《與茅靜遠居士書》言辭最為懇切,所示最為精要,最值得修行淨土的居士反覆涵詠。今就後學學習此書的體會作一報告,請各位大德惠正!

一、茅靜遠居士其人

茅靜遠居士,我們對他的情況了解得不多。彭紹升生年略晚於茅靜遠,但其所著《居士傳》並未收錄茅居士,可能是時代太近的緣故。所見資料中《杭州府誌》《東城記餘》(又名《東城小誌》)《國朝畫識》所載皆極簡略,惟《北郭詩帳》所引梁文泓《籜園詩文鈔·茅靜遠家傳》較詳,引之如下:

「茅瀚,字靜遠,仁和人,本姓陳。性慈和,勇於為善。好觀書作畫,畫入能品。江淮燕趙間,得尺幅珍若夜光。喜放生,歲活(qiú)、鱔(shàn)、黽(měng)、龜、鱉、蠃(luǒ)、蛤(gé)以億計。一夕出,遭牽牛者,若知瀚能活之,觳觫(húsù)殊甚。詢之,將就屠,遂贖捨之。嘗重建城北拱宸橋,主辦京師全浙會館。總制李敏達公器之,見則呼為善人。敏達欲鑿橫渠城中,瀚為殘地脈,四爭乃止。積行上聞,恩敘五品大夫。」

又,《東城記餘》卷上載茅靜遠晚年皈依佛門,法名寶善,曾於乾隆二年建橋,即以寶善名橋。

由此可知茅靜遠居士約略生平,具有一般名人居士的特點。一是能書善畫,二是樂於行善,曾建拱宸橋、寶善橋等。這樣一個名人居士願意親近佛法,無論僧俗都是十分歡迎的。省庵祖師和寶善居士有緣,所以對他也是特別掛念,特地寫了這封信給他。

二、居士修行的歧途與要點: 書信的啟示

「前三月下旬返自四明,過訪居士,適遇他出,悵然而去。尋歸回龍,茲又一月餘矣。因數子相勸,欲講《法華》,特到杭請經,因得致書於足下。」

約在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下旬,省庵祖師由四明(今寧波)到杭州拜訪寶善居士,恰好碰上居士外出,未能相遇,便返回到回龍寺。一月後,因眾人請講《法華經》,便於五月間到杭州請經,而寫了這封信給寶善居士。

省庵大師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夏第一次到四明阿育王山頂禮釋迦牟尼佛舍利,康熙五十八年己亥春三月,再次前往四明阿育王山。自康熙五十九年庚子春開始,在阿育王山啟建涅會,共十年。此中所謂返自四明,即指在阿育王山二月辦完涅法會後返迴迴龍寺,途中經杭州拜訪寶善居士,張景崗居士言,其年當在康熙六十年後,約在雍正三年。回龍寺,當在浙江某地,離杭州不遠,但不知體位置。

「居士造橋事畢,可謂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無倦,一善甫完,復作一善。美則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

寶善居士勇於為善,有放生、造橋兩大端,「一善甫完,復作一善」。所造之橋有拱宸橋、寶善橋等,被時任浙江總督李衛呼為善人,其佳評俱如前引。

「苟不以生死大事為急,而孜孜為善,所作善事如須彌山,皆生死業緣,有何了日?善事彌多,生死彌廣,一念愛心,萬劫纏縛,可不懼耶!」

善事非是無功德。儒家經典《易經》中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三:「行善自獲善,行惡惡自報。」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絕無虛假。

印光祖師也鼓勵居士行善。在《一函遍復》中,他告訴我們:「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說:「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此善心,或勸有力為之。或見人為,發歡喜心,出讚歎語,亦屬心口功德。」

但善事所得功德尚屬生死業緣、人天福報,不能了脫。結下生死業緣,即使能獲得較好的人天福報,享受人天間的富貴,但世世生死輪迴,萬劫不脫,不讓人懼怕嗎?可見淨業修行首要的是以生死心為切!

省庵祖師在《勸修淨土詩》中將人間比作通達淨土的驛站,鼓勵儒士莫作停留:「好尋歸路思安養,莫認郵亭作故宮。」

所以,善事非不可為,但不若生死大事為急。印光祖師《一函遍復》中特別指出:「凡誦經、持咒、禮拜、懺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迴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中。若欲再復人身,再遇淨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如將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糖吃,豈不可惜。」

此段,省庵祖師批評了居士修習佛學易入的歧途之一:勇於行善而不以生死大事為急。總之,一切應以生死大事為急。

「居士世間公案,久已參透,西方淨業,久已修習。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緣撇不下,人情謝不去,念佛心不專,何也?將名根不斷耶?抑愛念牽纏耶?」

一些居士雖然參盡世間公案,知道很多道理,也修習了多年淨業,但生死心不切,世間緣分撇不下,念佛心不專。

省庵祖師這裡繼續指出居士修行的第二種歧途:即醉心於參究公案而不能出,久習淨業而念佛心不專。究其原因,莫非名根不斷,愛念牽纏。大師《示禪者念佛偈》:「一句彌陀,頭則公案,無別商量,直下便判。」又說:「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斬斷。」即指出莫要迷戀於世間公案,彌陀佛號才是最高公案。

所謂生死心不切,念佛心不專,亦可以說未能發菩提心。大師《示呂居士偈》:「念佛無難事,所難在一心。一心亦無難,難在斷愛根。」所謂一心,即菩提心,所謂愛根,即對自身和名利的愛念。

省庵祖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說:「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裡更明確地指出發心立願往生西方淨土對淨業行人的重要性,同時引《華嚴經》指出,即使修諸善法,亦要不忘菩提心,否則如同魔業,何談了脫?

《勸發菩提心文》中還列舉了居士修行的不當之處:「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這同本書中對茅居士的批評相一致,值得我們注意。

於此二者,宜加審察。苟不把家緣世事一刀斬斷,六字洪名盡力提起,慾望娑婆之脫,安養之生,難矣!不生安養而欲脫生死,不脫生死而欲免墮落,抑又難矣!縱一生兩生不失人身,濟得甚麼事?

所謂二者,當指名根、愛念,亦即世事、家緣。修行的安穩之道,是生安養而脫生死,脫生死而免墮落。這裡省庵祖師重複說到所謂行善,僅能免失人身,不能了生死。

慧遠祖師當年在給劉遺民居士的信中亦曾提道:「每尋疇昔遊心世典,以為當年之華宛也。及見《老》《莊》,便悟名教是應變之虛談耳。以今而觀,則知沉冥之趣,豈得不以佛理為先?苟會之有宗,則百家同致。」一般居士多有修習儒道經典的經歷,但這些尚屬世間公案,沉冥之趣,必以佛理為先,了脫生死,捨佛教而無他。慧遠祖師方便,以自己的經歷說來,更讓人親切,引導諸居士捨儒道而至釋迦,或以佛家為宗,會通儒道。

「嗟乎!居士慧心如此明利,家緣如此豐足,繼嗣如此賢能,事事適意,尚不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為天負人耶?為人負天耶?不以念佛為急,而以世間小善為急,不以生死大事為先,而以人天福報為先,是不知先後也。居士雖不求福,而常作福,雖欲出生死,而反入生死,皆由不知所緩在彼,所急在此,致使北轅適越,卻步求前也。」

省庵祖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寶善居士,其當前的障礙在於不能一心念佛!不知緩急,不知先後!「不以念佛為急,而以世間小善為急,不以生死大事為先,而以人天福報為先」。此是多數居士之通病。

「居士今日要務,唯當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加以‘齋戒’二字,尤為盡美。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無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為之早辦耶!」

省庵祖師建議寶善居士:「謝絕人事,一心念佛。」謝絕人事是因為「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一心念佛是因為「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加以齋戒,尤為盡美」。齋戒是保持清淨心,不為人事動心,專為念佛用心的方法。省庵祖師在修行方法上提出了至簡至要的三點: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加以齋戒。

慧遠祖師亦曾勸勉劉遺民諸人:「君諸人,並為如來賢弟子也,策名神府,為日已久。徒積懷遠之興,而乏因籍之資。以此永年,豈所以勵其宿心哉?意謂六齋日,宜簡絕常務,專心空門。然後津寄之情篤,來生之計深矣。」這裡慧遠祖師亦指出劉遺民等人雖然早為佛弟子,但一直未能得門而入,關鍵在於無「因籍之資」。慧遠祖師的建議是「六齋日,宜簡絕常務,專心空門」。這同省庵祖師提出的「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加以齋戒」是完全一致的!

「衲所知識者甚寡,知識之中求可以語此事者尤寡。舍居士一人,而深以期望者誰哉?倘不以人廢言,幸加努力。若曰吾不能也,則亦無可奈何矣。」

以上省庵祖師嚴厲地指出寶善居士修行的歧途,並給出了修行的正道,諄諄教誨,曉之以理。此段則進一步提出殷切的希望,厚誼切切,動之以情。

三、餘論:居士修行應當結社

以上省庵祖師指出居士修行的主要歧途在於勇於世間散善,甚至醉心於此。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出離心不強,生死心不切,不明緩急輕重,其解決辦法則是謝絕人事,一心念佛,並加以齋戒。這是省庵祖師開示給茅靜遠居士的修行要門,對我們後學之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後學以為,居士修學之所以有如此困境,主要還在於周圍障緣太多。特別是初發心者,初學者,由於信心還不是那麼堅固,修行還做不到何時何地皆能用功那樣圓潤自如,因而要特別重視選擇周圍的環境。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其實歷代祖師早已給我們指明了道路,那就是結社修行。

我們知道,有四位以上僧人以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悅之「六和敬」法一起修行共住的團體,稱為僧團。而在家居士混跡於俗塵之中,他要養活家人,他要應酬交際等等,障緣自然很多,要做到一心念佛,的確不容易。那麼,他怎樣才能保持精進的道心呢?後學以為,只能走結社的道路,這是一條從慧遠祖師開創出來,一直到省庵等後代祖師都在堅持的,最適合居士修行的道路。

佛教結社自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結白蓮社開始。這是慧遠大師慈悲,為了接引劉遺民等居士而方便開創的特別適合居士修行的團體。結社這種方式由出家師父指導,接納在家居士參與同修,共同發願,共同修行,共同往生。由於有了師父指導,有了共修的場地和環境,就能較好地對治居士在俗世所處的困境,護持居士修行的道心不失,從而逐漸達到一心念佛的境界。這也是在藉助阿彌陀佛他力的基礎上,進一步藉助僧團和結社的他力,對治我等凡夫的習氣。

省庵大師也是讚成結社的。他在《將赴浙中留別朔方居士》中說:「遠公社裡舊遺民,世外相逢說往因。千里關山兩芒(juē),半瓢風月一閑身。扁舟細雨孤燈夜,殘雪寒梅古寺春。準擬明年修白業,與君同作種蓮人。」表達了省庵大師與居士共同結社的願望。雍正七年(1729年)冬天,杭州居士茅靜遠等人與梵天寺省躬、一葦等恭請省庵祖師住持鳳凰山梵天寺,大師遂於寺中結社,開淨業堂。似乎茅靜遠居士對省庵祖師的話是認真聽進去了。省庵大師當時作有《淨業堂規約》和《念佛規約》,其中亦特別提到:「宜禁止遊行」「宜謝絕迎送」「宜屏棄雜務」「不得應酬人間佛事」等等。結社期間,大師另有《寸香齋詩》等,規定日常見客,寸香而已。一代祖師尚且如此,下愚居士敢不惕勵?!


蓮池大師:怎樣居家修行?

「夫學佛者,無論莊嚴形跡,止貴真實修行。

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髮之人,自可常服念佛。

不必定要敲魚擊鼓,好靜之人,自可寂默念佛。

不必定要成群做會,怕事的人,自可閉門念佛。

不必定要入寺聽經,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

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

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

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

學習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

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注 釋】

⑴寄庫:生前焚燒紙錢,或作佛事寄屬冥吏,以冀死後享用。

【譯 文1】

學佛的人沒有必要莊飾外在的形跡,只貴真實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披缁衣戴道巾,帶髮修行的人,自可穿平常的服裝念佛;不必定要敲木魚擊鈴鼓,喜歡安靜的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結隊做法會,怕事的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到寺廟聽講經,識字的人,自可依照教理念佛。

千裡燒香,不如安坐家裡的佛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自清淨念佛;寄庫來世享用,不如現在作福念佛;許願供奉食物,不如悔過自新念佛;習學外道文書典籍,不如一字不識念佛;無知妄談禅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魔鬼神的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正心性,斷惡修善,這樣念佛,名叫善人;攝心去除散亂,這樣念佛,名叫賢人;悟證心源,伏斷煩惑,這樣念佛,名叫聖人。

【譯 文2】

在家學佛,不必有莊嚴的形相,拘謹的儀表,重要的是,在於真實修行。因此,作為在家居士,誦經禮佛,隨從行道,不必要穿僧衣海青,可以用俗世服裝念佛誦經;好靜的人,不必敲魚擊鼓,可以安坐寂默念佛;怕事的人,不必成群結隊朝山進香、參與法會,可以閉門自修念佛;識字的人,不必定要入寺聽經,可以自閱經論,依照佛陀和祖師的教導念佛。

千裡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為來生拜懺誦經寄庫,不如多做善事修福念佛;許願保平安,不如悔過自新念佛;閱讀外道(不屬於內學的)書籍,學習外道理論,不如一字不識念佛;自己一知半解,對人妄談禅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鬼靈通、神異境界,不如正信念佛。

在家的佛學弟子們,如果能這樣不專重事相,而重視內修,凡是端正自心,滅除惡念,這樣念佛,就是善人;收攝心念,除去散亂,這樣念佛,可以稱為賢人;悟明心性,斷除惑業,這樣念佛,可以稱作聖人。

(蓮池大師 《雲棲法匯》現代語意譯)


廣化老和尚:修行不必罣礙衣食 真修自有龍天護持

《佛藏經》上說,出了家的人,應該一心用功辦道,隨順佛陀的教法去修行,不要掛慮衣食資具的來處。只要我們一心向道,龍天自然會來護持。如果出了家,不置心於道業上,終日孜孜營營的為了衣食在奔波,龍天護法就不管你了,由你自己去找衣食。

我常對我的同學說:‘並不是我要什麼有什麼。’而是我出家的時候也想學‘一心行道,隨順法行,勿念衣食。’當時很多同事、朋友,蓮友都勸我:‘您再等幾個月吧!等國防部命令下來才退役,就有好幾十萬塊錢的退休金可領,您自己不要,可以拿去造廟呀!’我說:‘我不要這些錢,我現在只想要趕快出家。’

在師父為我受沙彌戒前,我把從大陸帶出來的金子,和來到台灣在軍隊上幾十年下來的存款及身邊所有的現金,全部一齊供養師父,那時候我覺得最輕鬆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十八歲就離開家鄉參加抗日,那個時代只要你能做事一切優待,我只當了半年兵就陞官,還一年一級,一直升到財政官的階位,不是管錢就是管米糧,要不就是人事,反正數鈔票的一定鈔票一大堆一大堆,吃得好、睡得好,可是責任重得很。這下子出了家,身上一毛錢都沒有,我自言自語的說:‘我真的嘗到出家的味道了!’,就像飄到虛空中,沒有一點壓力,可見錢是最壓迫人的東西。

後來那些同事,蓮友有的也同樣去修道,出家、在家都有,他們就等到領了幾十萬,等於現在的幾百萬退休金,有了錢也沒比我好,一天到晚為錢在煩惱,恐怕人家偷了去,借人又怕不能還……古人說:‘一朝生死到,明日是他財。’也有人認為這是自己的錢,可以到處去玩,中國玩夠了到外國去玩,怎麼有時間修行?我說他們:‘你看事實證明了,你們當初說:我不要現在退,我要等到有這筆錢來退才好修道,你們有了錢修道了沒有呀?’

所以,我告訴你們,一心修道不會餓死的,有龍天保佑,這不是我說的,是佛說的,不要擔心吃從那裡來,穿的衣呢?日用呢?你只要想到這些,就會去攪好多錢存在銀行備用,你真正擁有那些錢的時候不可能好好修行了。祖師們認為、一個色、一個財、是道心的敵人、你要想修道就要把財、色放下。


明海法師:修行要抓住這三個要點

第一點,修行一定要依照佛祖的言教。以佛祖的言教作為我們修行的理路,這一點要切記。禪宗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雖「不立文字」但也沒有離開文字,它是教外別傳,有的大德說是「教內真傳」,教內真傳的意思是:佛祖千經萬論,它的核心、精華就是要直指我們當下這一念心。如果我們對佛祖的言教不熟悉,不了解,在當今善知識很難遇的時候,你就去修,有可能是盲修瞎練。年輕有能力的可以廣學多聞,歲數人的可以一門深入,從你感覺到比較契機的經、論或者祖師的語錄入手,能夠一通百通,舉一反三,抓住修行的要害,切莫「私心作解」,盲修瞎練。所以佛祖言教不可棄、不可廢、不可不學。

第二點,修行要吃苦。通過這五個禪七,我們很多人也有了一點體會,也經受了禪修中的一些苦——腿子痛是苦,身心煩躁是苦,總而言之,苦無外乎來自於身或來自於心的。我們在生死輪迴中,無數次因為貪瞋癡而經受很多痛苦,為謀生計、為博取名利而經受很多痛苦,而很少為了覺悟、為了修行、為了認識自心來受苦。所以在禪修中,不管感受的是腿痛,還是其他的苦、煩惱,和我們在生死輪迴中所受的苦相比都太小、太少了!在世間做成一件事都要吃很多苦,何況是要修行,要超凡人聖、轉迷成悟,那不吃苦是做不到的。真正吃過苦頭的同修也有體會:苦中有樂,苦後有甜,戰勝了自己、超越了自己就是樂、就是甜,增加對自己的認識也是樂。修行最大的苦,恐怕還是面對自我。面對自我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不願接受,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弱點、缺點,不願意接受那個自私自利的我,那個丑陋不堪的我,我們還是想掩護自己、包庇自己。所以在禪修中,要有勇氣讓那個丑陋的「我」呈現出來,能反省、能面對自己的缺點。

不光是佛法的修行,就是很多世間法的修習,都離不開反省。《論語》裡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總有煩惱呢?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總是以用各種觀念評價他人,用自己的煩惱來分別他人,而很少用靜觀的心來反省自己。

我們如果能夠以佛法的標準,以禪的標準冷靜、客觀地反省自己,就會發現自己身上那個我執,那個自私,那個分別心,正是這些東西是使我們受苦、輪迴的因。無量劫以來輪迴生死,我們的習氣,我執,自我保護,根紮得太深了,很難拔出。只有在這裡毫不留情地和自己決裂,才有可能進步,才有可能脫胎換骨。

第三點,修行要耐得住寂寞。禪七規定不可以講話,今天禪七要圓滿了,每個人都反省一下,有沒有做到這一條?有沒有從頭到尾把寺院裡這。條規矩做到呢?禪堂裡不講話,走路不講話,吃飯不講話,回寮不講話,做到一個七天、兩個七天,三個七天……有沒有這樣的人呢?如果做不到,那說明我們耐不住寂寞,心裡有很多東西在躁動。五七三十五天,或者一個七天有沒有人真正把手機全部關掉,不與別人講話、不與別人溝通呢?我相信做到了的人內心很歡喜,這樣的人就是耐得住寂寞的人。修行是寂寞之道,不是湊熱鬧、不是看電影、看戲、趕集。

真正的修行是面對自己,觀照自己,改變自己。這是寂寞之道,是獨行道,沒有人能代替我們做,沒有人能陪伴我們做,陪伴是外在的。有人給我們指導也是助緣,真正要修、真正要走這條路的只是我們自己,沒人能代替我們走。實際上這樣一種修行狀態,就是在培養我們的勇氣,培養我們大無畏的精神,去面對生命的考驗,去模擬死亡的狀態,去模擬我們在生活中遭遇的一切。

當我們臨死的時候,有人能一直說著話陪我們嗎?有人能陪我們聊天跨過死亡地帶嗎?沒有。在我們生病的時候有人能代我們痛嗎?也沒有。生活和生死就得我們自己去面對、去承當、去轉化。為什麼要通過修行來開啟我們的智慧?因為這智慧是來自內心而不是外面的,內心的智慧在一切時候都能夠起作用。

今天的時代很浮躁,有很多誘惑,很多聲色的刺激,這使現代人的修行越來越難,因為它滋養了我們的依賴心理,滋養了我們耐不住寂寞的習氣。我希望居士們回家可以試一試,用一天、一個晚上獨自打坐,靜靜地不跟任何人交流,不跟別人講話。你只有耐得住寂寞,修行才會進步;你只有耐得住寂寞,你的事業、學習才會有成就。

 

隨緣不攀緣,少管閒事!

人生有四大多管閒事:扶爛泥,雕朽木,翻咸魚,燙死豬

《淨土聖賢錄續編》--百不管老太太

對世間有留戀,但也想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最大的福德就是能維持獨處

毀壞修行的最大障礙,就是手機!太多的外緣,會帶動我們無始劫來的攀緣心!

少說話,多念佛--寧可坐著聊天,也不念佛菩薩名號,為什麼?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少去"分別"!一"分別"就會帶動攀緣。

你要會收攝六根,這是淨宗精要之精要

來生做人,比往生西方極樂還難

末法眾生歸宿:99%人要墮惡道

若不往生淨土,將來必墮地獄

你不往生極樂世界,永遠是孤單的,到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永遠在一起

行住坐臥都可念佛!千萬別坐著躺著念經念咒!

驚歎三世怨,福報的陷阱

寫給所有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想修修世間福報的同修

你真的想求生西方嗎?看平時的表現,就知道你是否真心想往生西方!

覺得40歲還年輕的居士,肯定不是好居士!

往事不堪回首!生命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沒有結果!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臨命終,如果你不清楚你心中的地雷,你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

兩個指標,測試你會不會往生極樂世界

臨命終的失敗,就是一生修行的失敗

為什麼說聞思修行是唯一的出路?

淨土宗的人,絕對不能讓罪業侵損到你的善根!邪婬為什麼會障道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

前世修行過的人,為什麼今生六親緣薄

印光大師呵斥「念佛沒念好」--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念佛的時候如何發願與回向--六種往生淨土發願文

不能只欣求極樂,還要能厭離娑婆

念佛必須得定量定時!

在家居士修淨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精要十念法--工作忙,念佛可用十念法

大勢至菩薩教消業障最快的十念法,用零散的時間來修系緣念佛法

要著重自度,自度才能度他,自度尚未成,反被人度去

為何世俗的快樂會帶動生死輪迴的痛苦

不要去找善知識的毛病!你有本事,為啥不生在正法時代?

慧律法師《修行人的通病》

修行人常犯的通病

為什麼年齡越大,越難相處?人與人,千萬不要走得太近!

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

佛陀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朋友

要以法相見,不能以情相牽!千萬不要把佛友當朋友

轉鴻福為清福--你前生是個出家人,你修的鴻福很大,你今生所以做官夫人

淨土宗人的晚年,起碼要有十年的收心

淨土宗人,到了晚年要做三件事!

真正的修行者是「水滴式」的修行,「暴風雨式」的很難持久!

念佛必須得定量定時!初學念佛不可散念,必須計數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淨土宗人對往生不可以敷衍了事

凡說自己沒有時間學佛的人,大多數都是在騙人!

同樣時間內念佛,快、慢、多、少是否影響效果?

「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念佛念六字還是四字佛號?

什麽是會念佛與不會念佛?

要著重自度,自度才能度他,自度尚未成,反被人度去

趕法會跑道場會影響自己修行嗎?

閻羅王的警告信與一對學佛夫妻的對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