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不思善不思惡

默照的工夫,說它有,是錯的,說它無,也是錯的。因為默照的運作,不能執著有,以為無,則落於頑空,變成一種邪見。如果以心去體驗它,應該是功能有,而實質是無。

禪宗有一則好玩的公案故事。某位大官去拜訪禪師,問:善惡是否有因果報應?禪師說「有」。而當另一位出家弟子也提出同樣問題時,禪師卻答「無」。大官就產生疑問:你回答他無,回答我是有,總有一個地方是錯的吧。禪師說:請問,你有老婆嗎?大官說「有」。又問那一位弟子:你有老婆嗎?弟子說「無」。於是禪師對大官說:你看,我的回答是對的!

真正會修行的人,日常生活是最省力的。如果覺得很忙、很累、很焦躁……表示還不知道如何修行。默照,是心中無事;不牽掛過去的好與不好,不擔憂未來的好與不好,心是安靜、澄澈的,「不思善不思惡」而與智慧相應。這個時候,就是在選佛——從煩惱心之中將佛心選出來。

許多人誤以為,只要有一點神祕經驗,就是開悟。實際上,禪宗講的見性不等於解脫,見性是指和空性相應,可以說是開悟,但並不是解脫。沒有見性的人,如同在黑夜中沒有燈,什麼也看不到;此時突然有道閃電,在一閃之間看得清清楚楚,然而一閃過後,又什麼都看不到了。見性,即是指在閃電的那一剎那,對空的證悟。

所以,大慧宗杲禪師說自己:大悟一十八遍,小悟不計其數。也就是說,他經常與空性相應,但之後又會被煩惱覆蓋住。數字本身沒有意思,重點在於說明,悟境並不等於解脫。圓滿的覺悟,立基於不圓滿的覺悟——修行是持續地正精進。

◇資料來源:《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7&ClassType=1&CommId=18

◎ 延伸閱讀:【默照】——只管打坐

默照禪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放鬆!直到「默」與「照」顯現出來。因為方法很簡單,很多人反而會三心二意,常常想換一些更特別、新鮮的禪修法。但是,真正會用功的人,只需要用熟悉的方法,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用不上工夫的人,學再多方法也沒有什麼用,煩惱、妄念還是一樣多。

需要藉助各種方法來調和生理、心理反應,或者這個方法用得不好,就改用另一個方法,表示你的身心還很粗,而且沒有放鬆。當你的身心放鬆、工夫得力了,自然會深化信心,也會了解通達一個修行方法,就可以一直使用到開悟。

修行不是坐著幻想,必須回歸到實修層面。經論裡所談的次第或證悟過程,都可以參考,但這些資料只是指引我們掌握方向與目標,並不是要我們去想像。任憑禪坐的時間流失,無疑是一種損失。如果這段時間你能投入方法,應該可以向前推進幾步,不會停留在原地,更不會退步。

無論是靜態或動態的禪修,「只管打坐」的身心都是統一的,你的心生起的念頭與你的動作是一致的。吃飯的時候,只管吃飯;睡覺的時候,只管睡覺;工作的時候,只管工作,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都了然不惑。然而,心不在焉的習性十分頑強,多數人的生活好像夢遊一樣,從未全心全意地活在當下。

因此,在用默照禪法的初階,須先審察全身,讓身體放鬆,清楚知道自己的身體在打坐,這樣就不易掉入昏昧不清的狀態。當身心統一了,身體任何一個部位有什麼覺受,都能了了分明,這就是「照」。專注於六根的觸受,甚至連身體內部的聲音都聽得到,卻不會受到干擾和影響,這就是「默」。默然覺照身心當下的因緣,同時心是安止不動的,就是「默照」了。

◇資料來源:《禪心默照》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57&ClassType=1&CommId=4974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