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大福報的人,才能過上清閒的日子;

能有清閒的日子,就該用來平治心地,專修清淨之業。

倘若耐不住清閒,受不了寂寞,

偏要東攀西緣,無事惹事,豈不是在自削其福。

在家念佛最吉祥-1.jpg


懺公上人開示:轉鴻福為清福

你前生是個出家人,你修的鴻福很大,你今生所以做官夫人!

你不要忘了你的善根喔!不要讓紅塵埋沒你的善根!

過去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孫張清揚,很早就信佛。她嘴歪了,一直鬧著要自殺,她母親從家鄉來,給她求大悲咒水,求到半夜,給她喝。喝了,躺下睡了,她就看見白衣觀音菩薩現身。從白衣觀音菩薩頭上出來一道光,光裡出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隨著光,漸漸落落落,落到她眼前。

落到眼前,老太太很慈悲安詳,就過來摸她頭說:「孩子啊!我給你摸摸就好了」。老太太摸一摸,摸摸摸,孫太太就哭了。哭了,老太太說是:「不要哭,不要哭,我給摸摸就好。你前生是個出家人,你修的鴻福很大,你今生所以做官夫人。你不要忘了你的善根喔!不要讓紅塵埋沒你的善根」。

就這麼勸著、說著,她就緊哭,很委屈的哭。老太太說:「好了,摸摸就好了。要好好地修行啊!弘法呀,護法」。說完了冉冉上升,隨著光,到了白衣觀音菩薩頭上,光越小,老太太身子也越小,最後沒有了,入到觀音菩薩頭上,沒有了。這是當年,孫夫人曾經在大岡山龍華庵的拜庭上,親自和大家講的。不可思議的。

她到我那茅蓬去看一看。一個女人家從山下,一步一步爬到山上。他們有人告訴我,說是:「孫太太來,孫太太來」。我就站在院子門口表示迎接的意思。她一爬上來,一看見我那平平的院子,山上都是陡的嘛!

到我那院子平平的,她說是:「法師有清福!法師有清福!」說了好幾句:法師有清福。以後她在大崗山龍華庵和大家講,說是觀音菩薩示現老太太摸她頭,說她有鴻福,不要被鴻福埋沒了她的善根。我這才瞭解,喔!她說的意思,我出家,我在山間住,這是清福,她是鴻福。

良因曰:

古德說:「山中無修行,朝中無宰相。」這意思是說:現世大福報的人,往往都是因為過去生精進修行,只是因為臨終一念的迷,所以還墮紅塵。由於過去生的勤苦修行,所以來世投生人天,受用大福報。

在福報受用時,往往迷亂於五光十色的物質中,甚至造作種種惡業。當福報享盡、惡業現前時,或者今生、或者來世將受大苦。所以印光大師說:就像將摩尼寶珠,換成糖果來吃,這是相當可惜的!因此修行人應當時時檢點自己的內心,是否真為菩提心而修道?是否連自己,都被自心所欺騙,認為自己在修行,甚至在行菩薩道? 這樣時時刻刻起觀照,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如 上人所述:「我出家,我在山間住,這是清福,她是鴻福。」修行人享的是清福,世間大福報的人享的是鴻福。有鴻福往往就享不得清福;而有清福者,也決定不會將修行的功德,轉成世間鴻福。何以故?因為鴻福的本質是躁動、不安性,且會帶來種種過患;而清福卻能使我們安閒自在,或悠然自得漫步于山林間,或者煮茶論道,乃至佛前用功,都是愉悅而無過患的。

能夠認清何者為重、何者為輕,才能掌握生命的方向。在此基礎之上,好好的學佛、修行。將可減少許多苦惱、困頓,也不致再勞煩菩薩,于人間處處尋聲救苦了。


念佛人福德具足,為何會福報不夠

問:一向專念的念佛人,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可是又怎麼說他沒有福報, 或者說福報不夠呢?這是兩個概念嗎?

答:這是兩個概念。一般人,專修念佛了,會說「我福報不夠啊」,或者是孩子的問題,房子的問題;或者別人也會說「某某人,你看他福報不夠」。他都念佛了,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了,怎麼福報不夠呢?這是個問題。

大家要明白,所謂福報有兩種,一個是世間的福報,一個是出世間的福報。

念佛人,因為過去的宿善,跟阿彌陀佛有累劫因緣,願意專修念佛,可以講在出世間的福報方面特別大,特別充足,所以具足善根福德因緣;但在世間有為有漏的福報方面,如果跟大家結緣不夠,世間福報還是不夠的。福報有這兩種。

像一般講的清福、洪福,享清福、享洪福。洪福就是世俗間的五欲,與脫離俗塵的清福是不一樣的。打個簡單的比喻,經中常說,某某人生下來,身上帶著一層衣,這種衣非常柔軟寶貴,那這個人很有福報。如果說這件衣到冬天會暖和,夏天又變得清涼,那這個人福報就更大了,不用到商店去買。像我們一般人,你還得去買衣服,還要去量,還得做。夏天穿厚衣服還熱,冬天穿薄衣服還冷。他隨身帶件如意的衣服,冬天就暖和,夏天就涼快,你看這個人多有福報!是的。

長著毛皮的動物,還有禽鳥,牠們都有這樣的福報。是吧?哪一個動物去買衣服、做衣服呢?冬天牠的皮毛就加厚了,暖和了;夏天牠就褪毛,輕了。但是動物的福報能超過人嗎?人的福報總體來講,雖然超過動物,但在某一方面還不如牠。你的衣服就不如牠的衣服,牠不用買;跟魚來比,你掉河裡會淹死,魚在河裡不會淹死,這是牠的一種報,這種報就是牠幸福的資源和來源;對我們人類來講,就未必如此。所以福報是分類的。

不過世間的福報總之是有為有漏的,是生滅法,不足以貪戀,得之不喜,失之不憂。

所以經中才說「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有為有漏有相的福德、福報,跟無漏無相的福報是不能相比的。這兩種人如果從世間福報來講,一個專修念佛,可能衣服還不夠,還沒得穿;另外一個可能做大帝王,富貴自在,但是他們兩個不能相比。

我們在這個世間很短暫,倒沒有必要為了世間的福報一輩子辛勤操勞。很多人為了求得世間一點點福報,花那麼大的心血,這都不值得。這個世間,能過一天算一天,生下來不給你餓死、凍死就行了,現在都不至於這樣。所以,要把時間、精力、心思安下來,一向念佛往生極樂,這才是智慧,「善根福德具足」,這就叫具足。

作為一個人,誰也不會說「因為衣服的原因,我願意投胎做獅子、老虎,或者是一隻鳥,這樣我就不用為衣服操心了」,人不會做這樣的選擇。我們念佛人也不要去羨慕人家世間福報,然後選擇把念佛的心思、時間都放下來,去追求那些。那是沒有必要,這就看每個人自己的選擇了。


夢參老和尚:清福難享,你感覺不安,就是業障發現

末法當中的正法更尊貴

咱們現在生的是末法時期,

但是我們在普壽寺的眾生、乃至於每個寺廟的眾生,那個道場很嚴肅的,那也是不可思議的。

咱們說這個情境,

這個情境沒有佛住世、沒有七寶莊嚴,但是你在這個環境裡頭,貪欲心、愛樂心減輕得很多。

你眼睛看見的、耳朵聽到的、道友之間互相談論的,沒有貪欲,都是互相地勸勉的。

雖然這個國土在末法,貪欲很嚴重,戰爭、災疫、瘟疫——災害很嚴重、很嚴重的,末法嘛,像五濁惡世的末法,我感覺著很清涼,好像咱們這個地方是世外桃源,根本沒有五欲境界纏縛你,各種的災害——刀兵、水火、飢饉,咱們都沒有,亂世當中,清淨佛土。

每天咱們能學、能修,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就是正法。在末法當中的正法,那更加尊貴了。

不曉得大家有這樣體會沒有?你把五台山一下,五台縣就不同了,到太原,到北京,乃至到保定。人在這個清淨當中,清福難享。清福難享呢,在清淨當中你感覺不安。為什麼呢?你假使感覺不安,你就知道了,業障發現。

經常說「業很重啊」——有位道友跟我講:「師父,我業障很重啊。」我說:「你拿來我看看,我看看你業障有好重?」

明明在福中,不知福啊。應當感謝、祈求,這是文殊師利菩薩加持的,我們也能夠這個時候讓你遠離貪欲。


索達吉堪布:洪福與清福相比起來,我們修行人應該選擇後者

節錄自:入菩薩行論 善說海 第一百二十九節課

林風無聲息,徐徐默吹送。

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在森林裏,悄無聲息的微風徐徐吹拂,鳥語花香的生活,對修行人來講極其快樂。具有福報的修行人,才可以呆在這裏。沒有福報的話,在城市裏不一定走得開,即使走得開,在那裏也呆不住,呆個一兩天,把行李一放,自己就跑了。

世間上的福報,分為洪福和清福兩種。所謂的洪福,指在紅塵裏當大官、賺大錢,比如當局長、書記、大老闆,錢包裏的錢很多,銀行裏的存款也多,還有好多轎車別墅,在世間人眼裏,覺得他的福報很大,特別羡慕。還有一種清福,就是在山裏面終年累月地修行,雖然吃得一般般,穿得也很單薄,但他的心情很快樂。所以洪福與清福相比起來,我們修行人應該選擇後者。

我有時候看到山洞裏的修行人,真的特別特別羡慕,但我們學院的修行人,在外面的人看來也很羡慕,住在簡陋的木屋裏,每天過著簡單的生活,心裏沒有壓力和痛苦,非常開心。

在桑耶青浦的一個山洞裏,聽說有個年輕的姑娘在修行,她大概二三十歲,長得特別好。許多人問她:“你是什麼民族?”她說:“我是藏族。”“你在這裏呆多少年了?”“三四年了。”她雖然很年輕,但通過簡單的交談,很多人發現她的智慧非常不錯,可是為什麼在那裏過特別簡單的生活呢?有些人就是想不開。其實這些人真的有點笨,總認為住在山裏的人,就是無有前途、走投無路的人,被業力的風吹到山溝裏去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真正有福報的人,才能在寂靜的地方修持。

我以前在泰國看過一本書,是阿迦曼尊者的傳記,其中有一段的描寫與本頌很相似:“黃昏的時候,微風徐徐吹來,尊者坐在寬闊的石板上,靜靜思維緣起空性和利他的道理。到了半夜,月輪掛在天空,給安靜的森林平添了幾許涼爽和舒適,那種快樂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在他的著作或傳記中,經常有對森林的不同敍述,闡述心與自然相結合的道理,看了以後特別特別羡慕。

我一方面來看,跟我的同學比起來,我的生活比較清淨,從出家到現在,我從來也沒有後悔過,更沒有羡慕過在家人的生活,在學院裏這樣呆下去,覺得自己很有福報。可是跟山林裏的修行人相比,我就自歎不如了。有時候去朝拜聖地時,看到那裏的修行人,我覺得自己散亂太多了,要是能一個人住在那裏多好啊,但晚年有沒有這個福報也很難說。確實修行需要福報,沒有福報的話,不一定有這種緣分,即使有緣分,也不一定呆得下去。

修行人在月光下、森林中,有種特別快樂的境界,這種境界可能世間人不一定能瞭解。李白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是比較悲觀,看見床頭的月光,就一直思念故鄉。而我們作為修行人,應該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利他”,沒有必要特別想家鄉,應該好好地思維利益眾生。

在寂靜處的修行人,修菩提心非常重要。有些人整天住在山洞裏,可能是沒有遇到善知識吧,我以前去五臺山、九華山,還有藏地的部分地方,見過很多修行人,也問了他們,但他們的修行好像與菩提心沒有相聯,這樣不太好。住在寂靜地方的話,應該像無著菩薩、喬美仁波切、麥彭仁波切、華智仁波切那樣,精進修持利他的菩提心。大家以後有機會住山洞的話,應以修菩提心為主,這一點千萬不能忘!

然而,我們大多數的人,很難有住山的機會,如果沒有的話,稍微有空閒時,把自己的佛堂當作山洞,修利他的菩提心也很有必要。否則,一直等辭職、等離婚、等……臨死之前有沒有機會也不好說。所以大家應該把握當下,從現在開始,對自己的生活作一番調整,以前應酬特別多、散亂特別厲害,那麼現在需要調整過來,為修行創造一種寂靜的氛圍。


南師講述:人生鴻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

走出世間是清淨,走入世間是紅塵。紅塵滾滾,這個世界上,都市中,都是紅塵。人世間為什麼叫做紅塵呢?唐朝的首都在西安,交通工具是馬車,北方的紅土揚起來,半空看見是紅顏色的灰塵,所以稱為紅塵滾滾。現在汽車是排的黑煙,爬到觀音山頂上看台北,是黑塵滾滾。

紅塵裡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貴,普通叫做享洪福。對皇帝用的「洪福齊天」因為「洪」字不好意思寫,就寫個「鴻」字。其實「鴻福」這個字不大好,雖然文學境界不錯,但有罵人的味道!因為「鴻」像飛鳥一樣飛掉了,那還有什麼福啊!這個同音字用的不好,一般人不察覺就用下去了。

清淨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鴻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來可以享這個清福了,但多數人反而覺得痛苦,因為一旦無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許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時侯,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個寂寞,什麼事都沒有了,怎麼活啊!

所以我常告訴青年同學們,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這才會看到鴻福是厭煩的。佛經上說,一個學佛的人,你首先觀察他有沒有發起厭離心,也就是說厭煩世間的鴻福,對鴻福有厭離心,才是走向學佛之路。

說到這裡,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

明朝有一個人,每天半夜跪在庭院燒香拜天。這是中國的宗教──拜天,反正佛在天上,神、關公、觀世音、耶稣、穆罕默德都 在天上。管它西天、東天、南天、北天,都是天,所以他拜天,最划得來,只要一支香,每一個都拜到了。這人拜了三十年,非常誠懇,有一夜感動了一位天神,站在他前面,一身發亮放光。還好,他沒有嚇倒,這個天神說:「你天天夜裡拜天,很誠懇,你要求什麼快講,我馬上要走。」

這個人想了一會兒,說:「我什麼都不求,只想一輩子有飯吃,有衣服穿,不會窮,多幾個錢可以一輩子遊山玩水,沒有病痛,無疾而終。」

這個天人聽了說:「哎唷,你求的這個,乃上界神仙之福;你求人世間的功名富貴,要官做的大,財發的多,都可以答應你,但是上界神仙之清福,我沒法子給你。」

要說一個人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有錢用,世界上好地方都逛遍,誰做得到?

地位高了,忙得連聽《金剛經》都沒有時間,他哪裡有這個清福呢?所以,清福最難。由此看來,涅槃翻譯成寂滅,雖然包含了清福的道理,但是在表面上看來,一般人不大容易接受。

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積功累德,是功夫時間慢慢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的。就像我們一件工程,一天一點累積起來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結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講過。福德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人世間的福德,文學上稱鴻福,是世間法;另一種是所謂清福,出世間法。清福比鴻福還難,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難。

可是一般世間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時,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謂蠻可憐的!這是著相的關系,因為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看到孩子們長大出國了,一個人對著電視,或者倆夫妻坐在那裡,變成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其實那個清淨境界是最好的時候,結果因為住相,把世間各種會變的現象抓得太牢,認為是真,等現象變時,他認為什麼都不對了。

一般同學跟著我做事常常說:“我看最可憐的是老師”,我說對啊,我想得到一秒鐘的清淨,都求不到很可憐的,求一分鐘的清福都沒有。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時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報來了。事實上,平安無事,清清淨淨,就是究竟的福報。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佛說,你要知道,人世間認為的大福報,就是錢多,壽命長,兒女多,兒女好,樣樣都好,好得沒有再好了。可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都沒有用。所以說人生啊,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現實世界拚命抓住尤其是壽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學仙學道,長生不死。福報是有窮盡的,每個人的光榮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電筒,每個人那個電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輩子發亮是不可能的。世間的福報是不實在的,福德無實啊!所以佛說,世間的福德再多,也不過彈指之間的空花就過去了,“以福德無故”。

真正的福報是什麼呢?清淨無為。心中既無煩惱也無悲,無得也無失,沒有光榮也沒有侮辱,正反兩種都沒有,永遠是非常平靜的,這個是所謂上界的福報--清福。清福每個人都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清閒的時候,可是一天到晚無事,閒在家裡,你閒不了啊!自己會掉眼淚,好像被社會上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沒有一個人遞一張名片來看我,都沒有人發個請帖來,也沒有人打個電話問候我,唉呀!我好悲哀啊……他有清福不會享!學佛的人要先能明了這一點。

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實在的東西當成實在,真的清淨來了,他也不會去享受。學佛證到了空性,自性的清淨無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報。真福報那麼難求嗎?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這個福報的時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煩惱。

佛學的基本第一步,講到人生要修行則暇滿之身難得。開始時我們已經講過,暇滿之身就是健康有閒,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閒不肯享受,有好身體,他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閒暇滿,他自己反而悲哀起來。所以說,“顛倒眾生”,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一聲青磬萬緣醒”,真正的福報是什麼福報呢?清福,人間的清福。當我們真正煩惱痛苦到極點,當我們一切的痛苦煩惱無辦法解決的時候,跑到深山古廟,偶然聽到一聲“叮”,青磬一響,被它敲醒了,萬念皆空。那個時候啊,什麼都沒有,那真是大夢初醒,這個是大福報。

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所有的福報,都不如了解金剛經般若的解脫真義。般若解脫真義,就是我們給它的一句結論,一聲青磬萬緣醒,這個時候是真福報。

中國的文學為什麼把木魚叫紅魚呢?因為廟子上的木魚多半漆成紅顏色,磬放久了,顏色都變成青銅色,所以叫做青磬,紅魚青磬,紅跟青是文學上的形容詞。

人生真正的福報,還是清福最難,如何享到這種清福呢?發上乘心大乘心,由擔當如來家業發起,這一個大心發起,就有真正的福報。

「淨十善道,受天人福」是享清福

其實出家人比在家人有福報,頭髮一剃,就可以住在山明水秀的地方,即使在都市中,至少也有明窗淨幾。吃的雖然沒肉,但是也有素雞,這些都是清福。我們把福氣分成洪福與清福。洪福是在這個紅塵滾滾世間的福氣,像普通人有兒有女有錢有地位之類,其實這都是煩惱,福氣福氣,福愈大氣也愈大。有洪福的人往往享受不到清福,有清福的出家人,往往不珍惜清福。清福是哪裡來的?是修十善業道來的。

明朝有個讀書人,學問很好但是不出去考功名。他每天晚上吃過飯一定燒一炷香,一路拜到門口,然後插在門口。這個叫作燒天香,供養天神。他燒了幾十年的天香,終於感動了天神,有一晚,天神現身在讀書人面前,問他有何所求。讀書人說自己一無所求,天神一聽都為之動容;再問他真的什麼都不要嗎?讀書人想了一下說,自己真的什麼都不要,只希望能夠健康長壽,游遍天下名山,一輩子沒有煩惱。天神聽了又動容了,說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不可妄求。他求的這個就是清福,你要求功名富貴都可以許你,你要求這個,辦不到的。

你看,什麼才是福?可惜有人享清福卻不知人在福中,結果消了福報,那才慘了。所以“淨十善道,受天人福”是享清福。有些學佛的人都很有福氣,可是他不懂,反而向我埋怨說,自己學佛那麼多年了,什麼都沒有。我反問他,你還能要什麼啊?你已經很舒服了!怎麼不明白呢?

你們沒有經驗,大概古道有點經驗吧。像我當年在峨嵋山上閉關,山上三年把人世間一輩子的清福已經享完了。所以我說我這一輩子的福氣從此沒有了。你們以為做官發財的有福氣,在我看來沒有福氣,真的福氣是清福。

在那個峨嵋山頂,到了秋天九月十月之間,已經大雪封山了,上山是不可能的,沒有人可以走路上來的。要從山頂下來除非是滑冰下來。也有些和尚師兄弟們,屁股上包個大草席,拿兩個手棍,從山頂上“嘩”一路滑下來,那真是萬山冰雪。

我那時享盡清福,每夜的月亮都看得到,不管彎彎的眉毛月,半圓的月,圓滿的月。看到上空都是藍天,加上萬山冰雪,四周上下整個是水晶世界。尤其夜靜更深,不要說人看不到一個,鬼也看不到半個啊。那是冷得很哦,冷到已經不知道自己冷不冷了。就在那個時候朗誦一聲詩句,或者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整個大地好像都在震動。

現在我們大家在座的都住在城市中,紅塵滾滾,多少煩惱。但是,自己回到小房間,乃至有一個小地方坐下來,眼睛一閉,算是自己死掉了吧!什麼都不管,心中南無阿彌陀佛一念,同山頂的境界是一樣的清淨。

福報不夠,等你剛剛要打坐,電話來了,家裡什麼人病了,你連打坐休息的福報都沒有。剛剛想上軌道,空下時間來用功,東邊冒火,西邊冒煙,屢試屢驗。不做功夫,什麼事都沒有;一做功夫,什麼事都來,修行是要大福報的。

世間功名富貴是很難得的,可是另有個福報更難求,就是清福,非多生累劫好好修行是不能得來的。我一天能享有一秒鐘的清福,心裡就覺得無限的恭敬,也有無限的恐懼,因為這是諸佛菩薩的保佑。

實際上涅槃是個境界,就是涅槃經裡提出來的「常樂我淨」的境界。也就是說,你找到了這個地方,永遠不生不滅,就是《心經》上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常樂,永遠如此,是一個極樂的世界。那才是「我」,我們生命真正的「我」,不是我們這個幾十年的肉體,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會變去的我,那個真我才算淨土,也就是涅槃的境界。


夢參老和尚:清福難享,感到不安就是業障發現

咱們現在是末法時期,感這十善業道的眾生要生,他都生在正法,不生在末法時期。例如說咱們現在,大家道友們,咱們現在生的是末法時期。但是我們在普壽寺的眾生,乃至於每個寺廟的眾生,那個道場很嚴肅的,那也是不可思議的。

咱們說這個情境,這個情境對於沒有佛住世,沒有七寶莊嚴,但是你在這個環境裡頭,貪慾心、愛樂心減輕得很多。你眼睛看見的,耳朵聽到的,道友之間互相談論的,沒有貪慾,都互相地勸勉的。

雖然這個國土末法,貪慾很嚴重,戰爭、災疫、瘟疫,災害很嚴重、很嚴重的,末法嗎?像五濁惡世的末法,我感覺著很清涼。好像咱們這個地方——世外桃源,根本沒有五欲境界纏縛你,各種的災害,刀兵、水火、饑饉,咱們都沒有,亂世的當中,清淨佛土。每天咱們能學、能修,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就是正法。在末法當中的正法,那更加尊貴了。

不曉得大家有這樣體會沒有?你把五台山一下,五台縣就不同了,到太原、到北京,乃至到保定。人在這個清淨當中,清福難享。清福難享呢,在清淨當中,你感覺不安。為什麼呢?你假使感覺不安,你就知道了,業障發現。

經常說業很重啊,每位道友跟我講:「師父,我業障很重啊。」我說:「你拿來我看看,我看看你業障有好重?」明明在福中,不知福啊。應當感謝、祈求,這是文殊師利菩薩加持的,我們也能夠這個時候,讓你遠離貪慾。


南懷瑾:享清福是一種大智慧,要做到非常難

清福,顧名思義,就是清靜的福氣。與「清福」對應的是「鴻福」,也就是世間的功名富貴,「鴻福」也寫作「洪福」,古人用來形容有大福氣的人為「洪福齊天」。

你可能會說,享清福不就是閒著無所事事嗎?誰都可以做到啊,這有什麼難的。你看,我家樓下的幾個大爺整天什麼活也不用干,除了曬太陽,就是坐在一起侃大山、下象棋。

享清福真的這麼容易嗎?

不信你試試,失業三個月找不到工作,你可能就心裡憋得慌了。失業半年,你就惶惶不可終日了,甚至不敢出門,不敢見朋友。

所以,南懷瑾先生說:

人生鴻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來可以享這個清福了,但多數人反而覺得痛苦,因為一旦無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

每個人最初來到世上時,都背著一個空空的行囊。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一邊走,一邊往行囊里添加東西,到了後來,行囊越來越重,讓人舉步維艱。然而,很多人捨不得丟下一些東西,最後直到被行囊壓垮。

佛曰:「勘破、放下、自在。」

只有丟下一部分行李,你才能繼續前行。同樣的,只有放棄一些慾望,你才會感到輕鬆;只有拋開瑣碎的煩惱,你才能活得洒脫;只有放下過度的執著,你才能過得快樂。

生活如同吃飯點菜。我有一個同事,每次聚餐時,都生怕別人說自己小氣,不管能否吃完,也拚命地點,並且什麼貴點什麼,結果破費了銀子也傷了胃。

蘇軾寫過一篇《雪堂記》。他建了一間房子,請匠人繪雪於四壁,取名雪堂。這間屋子四壁只有雪景,再無其他多餘的裝飾。蘇軾以此來提醒自己,要獲得人生的幸福,只有抱朴少欲。

當我們以這種心態去生活時,即使沒有大富大貴,人生也會過得有滋有味。

《菜根譚》說:「心無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繫戀,樂境成苦海。」

我們只要心地純凈,即使身在滾滾紅塵,也會如同在仙境。心中的慾望過多,即使在快樂的環境中,也會如同身處苦海。

有一首佛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

當你學會放下時,你心無掛礙,就會像天邊的雲,林間的鳥,來去自如,會覺得人生如此美好,處處都有美景,天天都是良辰。

鴻福易享,清福難得。

一個懂得享清福的人,並不在於他身在紅塵或是隱居山林,而在於他懂得自己需要什麼,懂得應該捨棄什麼,一路輕裝前行,一路放聲歌唱,即便無人喝彩,也會十分快樂。


南懷瑾居士: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不管學不學佛,一個人想做到隨時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難的。

中文有一句俗語:「隨遇而安」。安與住一樣,但人不能做到隨遇而安,因為人不滿足自己、不滿足現實,永遠不滿足,永遠在追求一個莫名其妙的東西。

理由可以講很多,追求事業,甚至於有些人說人生是為了追求人生,學哲學的人說為了追求真理。你說真理賣多少錢一斤?他說講不出來價錢。真理也是個空洞的名詞,你說人生有什麼價值?這個都是人為的藉口,所以說在人生過程上,「隨遇而安」就很難了。

人生鴻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人到了晚年,本來可以享這個清福了,但多數人反而覺得痛苦。因為一旦無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許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時候,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個寂寞,什麼事都沒有了,怎麼活啊!

所以我常告訴青年同學們,一個人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這才會看到鴻福是厭煩的。

佛經上說,一個學佛的人,你首先觀察他有沒有發起厭離心,也就是說厭離世間的鴻福。對鴻福有厭離心,才是走向學佛之路。

禪宗經常用一句話,放下,就是丟掉了。做了好事需要馬上丟掉,這是菩薩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丟掉。有些人說,好事我可以丟掉,就是痛苦丟不掉啊!

實際上,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假使說,好事他能夠真丟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

如果一個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候丟不開,說他碰到好事能丟開,那是不可能的。

世間上從來沒有完美的東西。佛教用語中,是這麼稱呼這個世界的——娑婆世界。娑婆是梵文翻譯,是缺陷的意思,即「堪忍」。這個世界因為有缺陷,所以得「堪忍」——能夠忍,忍受很多的痛苦,這是給生命輔導的藥。

這個世界,如果不忍,你苦不過的。你在這個世界追求完美,但世上百成百、千成千的錯誤,哪有完美?抓住現實就好了。有錢財、有孩子、有家庭,哪裡不完美?完美的人才會說他自己不完美。享受自己的完美,那就是高人。

真正的福報是什麼呢?清淨無為。

心中既無煩惱也無悲,無得也無失,沒有光榮也沒有侮辱,正反兩種都沒有,永遠是非常平靜的,這個是所謂上界的福報——清福。

清福每個人都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清閑的時候,可是一天到晚,閑在家裡,你閑不了啊!自己會掉眼淚,好像被社會上的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沒有一個人遞一張名片來看我,都沒有人發個請帖來,也沒有人打個電話問候我,唉呀!我好悲哀啊……他有清福不會享!

學佛的人要先能明瞭這一點。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實在的東西當成實在,真的清淨來了,他也不會去享受。

學佛證到了空性,自性的清淨無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報。真福報那麼難求嗎?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這個福報的時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煩惱。

佛說,你要知道,人世間認為的大福報,就是錢多,壽命長,兒女多,兒女好,樣樣都好,好得沒有再好了。可是,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都沒有用。所以說人生啊,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現實世界拚命抓住。

尤其是壽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學仙學道,長生不死。

福報是有窮盡的,每個人的光榮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電筒,每個人那個電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輩子發亮是不可能的。

世間的福報是不實在的,福德無實啊!所以佛說,世間的福德再多,不過彈指之間的空花就過去了。


問:第一個問題,老年人的日子其實所剩無幾,應該把握時間用來享享清福才對,為什麼要用來念佛?

淨空老法師答:那我們要問什麼叫清福?提問題的人可能不在此地,這是網路上的。你應該曉得什麼叫清福,這兩個字怎麼講法。我們看到這個社會上的大眾在工作的時候,現在工作都很緊張,他也沒有時間去想別的。退休之後,工作沒有了,那享清福不是很好嗎?可是退休之後,我們看到兩種現象,一種就是雜念太多,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想到自己退休了,沒有用了,感到很哀傷;另外一種就是昏沈,倒是妄念沒有什麼,精神提不起來,有兩種現象。這兩種現象讓這個人特別容易衰老。我有很多過去的同事、朋友退休下來之後,兩年沒有見面,再一見面好像隔了二十年一樣,一下衰老了都叫我們很難認識,這就是古人所講的「憂能使人老」。 晚年清福要很快樂才行,所謂「兒孫滿堂,孝子賢孫」,那才有清福好享,真的有人能享一點福,可是現在人我看很少有這樣的福報。

再說這沒有福報的人退休下來之後,念佛倒是真正享清福,在念佛堂,為什麼?精神有個寄託,人生的目標轉移到極樂世界。這個清福是所有清福裡面第一清福,無上的清福。能夠把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不但他不容易衰老,肯定他的心情愉快,精神飽滿,跟那個不念佛的人完全不一樣,所以念佛、聽經是晚年最好的清福。如果是能夠有些同修在一起共修那就更好, 為什麼?一個人修往往容易懈怠。有幾個人在一起修,彼此互相勉勵,有時候來討論佛法,交換學習的心得,這樣往往會提起學佛的興趣,彼此都能夠長進,所以大 眾在一起學習有它的好處。一個人除非真的是好學,勇猛精進不懈怠,那個行。在一般人一定要依眾靠眾,就是我們要依大家、要靠大家,大家在一起學習。古人建道場、建念佛堂用意就在此地。

…………

問:第二個問題,年紀一大,身體愈來愈不中用,拖著這樣受罪的身體還能學佛嗎?如果可以,什麼方法最適合?

淨空老法師答:如果是對佛學有相當的基礎、有相當的認知,念佛就好,專心念佛。我大概在二十多年前在台灣南部講經,在屏東遇到一個老居士,那個時候好像八十四歲,身體很健康,過去也是做官的,地位也相當高退休的,一天念三萬聲佛號。他告訴我,他曾經參過禪也學過密,他想想都不行,都用不上力,最後還是念佛好。他就告訴我,每天他念三萬聲佛號。我說你怎麼念法?他走路,走路是運動,住在鄉下,在鄉下稻田裡面,他走一步一聲佛號,三萬聲佛號他就走三萬步,所以八十四歲身體很健康。

這個老人的修學方法是很值得年歲大的人學習,為什麼?心要清淨,養心要靜,養身要動。身體是個機器,如果不動,它就生鏽了,它就壞了,所以一定要動。我們常講「活動」,活就要動,不動就活不了,這一定道理的。你看中國這個文字它很有意義的,你動,你就會活;你不動,你就活不了,活動。每天,年老的人沒有什麼事情做,經行最好,老年人最好的運動是散步。所以他一天有這麼長的時間去散步,好,非常之好,這一步一聲佛號。計數,用念珠計數,通常我們念珠一串是一 百零八,十串就一千零八十,用念珠計數。計數是防止懈怠、防止懶散,它有這個好處,計數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

 

 

 

為什麼年齡越大,越難相處?人與人,千萬不要走得太近!

 

真正的好夫妻緣,也很難超過10年

 

為何要修地藏法門?不只是消業培福得利益!

 

最大的福德就是能維持獨處

 

佛陀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朋友

 

千萬不要把佛友當朋友

 

福報相當,方為夫妻 (求好姻緣,先要提升福報)

 

什麼是今生真正的最大福報?家裡沒修行人,子孫難興旺!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淨土聖賢錄續編》--百不管老太太

 

擁有財富是自己的福報,但知道自己能用多少更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