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聖嚴法師
中譯/單德興
許多信仰佛教的西方人,常面臨不知如何以佛法培育子女,
尤其身處在多數不了解佛教的環境中。
針對這個問題,聖嚴法師提出建議:
以累積功德祝福子女,且不強迫子女信仰佛教;
但須讓子女了解三寶的精神與價值,並實踐於生活中。
問:我們不久就要有小孩了。我們是把佛教融入生活中的西方人,不知道要如何來培育小孩。許多人之所以轉向佛教,是因為對以往的信仰不滿意,原因不一而足,我們就屬於這一種人。我們不願意向別人傳教,包括向自己的小孩傳教。我們不願意把佛教灌輸給小孩,而造成同樣的情況。美國佛教徒夫妻要在大多數人不了解佛教的環境中培育小孩,對這問題,您有什麼建議?
師:首先我們必須接受、肯定這個看法:宗教能幫助小孩。父母心中有這種觀念之後,甚至在小孩尚未出生就可以開始傳達佛法。還沒出生的小孩就知道外在的世界,而且能夠接受祝福和功德。
尤其是母親,在小孩還是胚胎的階段就可以開始教育,要避開情緒性的行為,或悲哀、憤怒的感情。母親應該嘗試維持平穩快樂的心態和慈悲心,隨時願意幫助別人。在這種情況下,小孩比較有機會生下來就聰明、個性好,不會笨拙或有激烈的情緒表現。
累積功德祝福子女
如果夫妻是天主教徒,小孩出生後就會受洗,得到祝福、名字、教父教母。佛教沒有這種儀式,然而父母依然應該讓小孩受到祝福,可以請法師或出家人來祝福。而且,父母為了小孩應該累積功德。他們能讀經,誦念佛菩薩聖號,在做這些事時要維持開放、慷慨、慈悲的心態,而且心中清清楚楚、真真誠誠地把功德回向給小孩。
當然不限於讀經或誦念聖號,也可以去做義工,從事社會工作或是布施,然後把功德回向給小孩。甚至可以做些協助弘揚佛法的工作,這樣就能幫助所有的眾生,包括自己的孩子在內。
功德回向來自你們的心力,而透過佛菩薩的智能,或你們的修行良好,就會有很強大的心力,那麼就可以直接集中心力,真誠有心幫助小孩。
小孩長大時,可以開始與他談論佛法和佛菩薩。這些觀念必須在適當的時刻傳達給小孩,讓小孩對佛教能有些了解,將來比較能做選擇。
你們身為父母,必須告訴小孩,在美國雖然大多數人遵從基督教的教義和倫理,但還有其它宗教,而你們選擇了佛教。必須要了解,你們並不是強迫小孩接受佛教,也不是強迫小孩接受三寶,而是在告訴他存在著這些東西、你們自己的選擇是什麼,如此而已。
到了七歲時,如果小孩願意接受三寶,就可以帶他去皈依三寶。傳統就是如此,但七歲還算年幼,小孩可能不清楚佛法是什麼。如果他們後來改變心意,也沒關系,不該讓小孩覺得如果最後選擇不接受佛法,或選擇另一個宗教,就像犯了罪一般。接受另一個宗教也是很好的。
你們也可以向子女講述其它宗教的故事,除了佛教和禪的故事之外,跟他們講《聖經》或其它宗教的故事也無妨。帶小孩到其它的教會也是件好事,也許到你們原來信仰的教會,讓他們接觸不同的信仰、習俗、觀念。在這種情況下,你們可能大都會前往佛寺,因此小孩會熟悉佛教。不要讓小孩長大時對其他宗教懷有根深蒂固的厭惡感,那會是很可悲的,尤其若是因為缺乏機會接觸其它的信仰。
讓子女了解三寶
另外,很重要的是,不要告訴子女對宗教應該如何?而是向他們解釋你們所做的,以及你們為什麼這麼做?比方說,向他們解釋你們為什麼打坐,而不是強迫他們打坐。
從佛教的觀點來說,我們希望眾生能接觸並接受佛法。當然你們希望小孩得到佛法的利益,但不該以高壓、強迫的方式。
我了解許多人從其它宗教轉信佛教,是出於自己的意願,沒有人逼他們。他們也許認為,所有的人都應以同樣方式來接觸並接受佛法。父母也許會覺得:「我們是因為自己的業力和因緣才發現佛法的,所以應該讓小孩有同樣的自由。如果他們自己發現佛法,那很好,但我們絲毫不會介入。」這並不是正確的態度。
很少人是自己決定、選擇自己的道路的。大多數人都是受到別人的影響,隨著別人的話去做。因此,小孩長大時,很重要的就是要向他們解釋:佛教是什麼?為什麼你們遵循佛法?佛教和其它宗教有何異同?
切記,四弘誓願的第一條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而子女就是眾生。什麼是最好的方式呢?除了提供小孩基本的照顧之外──食物、庇護、關愛、良好的教育、協助他們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一份子──也該關切子女的心理狀態。能告訴他們如何擁有心靈的平靜嗎?能幫助他們了解並接受三寶嗎?能介紹他們修行的方法,並以此幫助他們嗎?如果能做到這些,那麼就已經做到份內的事了。
我們居住的是一個匆匆忙忙的世界,充滿了各式各樣的事情,不是單一不變的,而是不斷在改變。連身為父母都會覺得很混淆。不該告訴子女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該向他們解釋你們在特定的情況下是怎麼做的,以及你們為什麼這麼做?又為什麼其它人那麼做?不要為子女下判斷,只要試著幫助他們去了解。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很可能小孩會自然而然轉向佛法。
應在十四歲前教導佛法
最好在小孩十四、五歲之前做這些事。如果開始得早,很可能小孩容易對佛教產生信仰。但如果等到十四、五歲之後,小孩就很難發展出同樣的信仰。此外,這時小孩開始會反叛,因此最好在叛逆期開始之前,就已經教小孩這些事情。
其實,轉向佛法的成人很少。他們轉向佛教的原因不一,但通常是因為從前的信仰有所欠缺,而接觸佛法時,受到佛法的吸引。這是以往善業的結果,也是個人理性、有益的選擇。然而,大多數人並未改變信仰。
如果子女成年時,還沒有讓他們對佛法產生興趣,很可能就永遠辦不到了,因為那時他們都已經獨立了。因此,教導子女佛法應該在十四歲之前。
但重要的並不是要子女接受佛法,而是在子女心中賦予責任感、道德原則,以及面對一切的勇氣。他們的責任感應該是對所有的人、對眾生。子女具備適當的道德行為,就不會做出、說出傷害自己或別人身心的行為和語言。
適當的勇氣就是讓小孩能表現出最好的行為,接受任何後果,接受因果的觀念──不只是此生,還包括前世與來生,要把重點放在這些事情上。至於子女將來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會接受什麼宗教、走上什麼道路,那要看他們,而不是由你們來決定。
問:師父,您先前說過,父母應該告訴子女佛教和禪的故事。但這些故事中有些很古怪,對於那些不修行或不熟悉禪的人來說,這些故事很容易被誤解。請問應該如何處理?
師:不要理會那些古怪的故事。許多故事並不是那麼奇怪,而且容易了解,告訴子女這些故事,把那些古怪的故事留給修行者。
問:這是個假設的情況:如果十四、五歲的男孩對父母說:「我決定出家做和尚,全心全力投入修行。」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如何處理?小孩在做這種決定時,應該采取何種態度?
師:我十二歲出家,許多過去和現在的法師都是很年輕就出家。十幾歲的小孩有這種想法,並不是完全不合理。如果發生這種情況,父母應該問小孩為什麼?如果理由很奇怪,那就不是很妥當。如果理由很正當,那很好。而且,如果根本沒有理由,只是有很強烈的出家心意,那也可以接受。我的情況就是如此。
其實,目前的社會對於受教育有些規定。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小孩先完成中學教育,同時他們可以去寺院或禪中心在法師的指導下修行。如果在受完學校教育後依然感興趣,就該上佛學院。這樣,孩子就能逐漸學到佛教和修行的事,比較了解出家是不是他們的志向。
問:教導子女佛法,父母的責任或義務有多大?
師:應該和你們對自己的義務一樣重大。孩子剛開始時什麼都不知道,你們必須提供信息和知識。這就像食物一樣,有些小孩很挑食,有些小孩給他們什麼就吃什麼。教學也是一樣,先了解小孩的狀況,他們能接納多少就給多少,但不要強迫。
強調生活中的佛教精神
問:我從小是天主教徒,我的教養包括一天要念幾次《玫瑰經》,背誦祈禱文,閱讀有關上帝和耶穌的故事。自己身為佛教徒父親,要給小孩同樣學習這樣的東西嗎?比方說,唱誦、禮佛、讓小孩打坐?
師:愈少形式愈好。在東方,許多父母要全家早起,焚香禮佛,三餐、出門、臨睡前重復相同的過程。這可能太過了些。佛教的儀式可能和其它宗教一樣繁復。
我們應該強調在日常生活中維持佛教的精神,形式不是那麼重要。更好的方式是在小孩心中培養慈悲觀,在這方面不斷教導他們,比方說,不虐待小動物,試著幫助所有的生物。告訴他們,這就是慈悲。
也應該教他們不要浪費。告訴他們,不管我們擁有什麼,都來自以往的業。如果我們浪費,就等於消耗以往累積的功德。父母本身要以身作則不浪費,而且教子女不要浪費,吃不完的東西可以留作其它用途。至於讓小孩打坐,這個主意不錯,但必須了解要小孩坐著不動是多麼困難的事。如果他們有興趣,就教他們打坐,一次試個五分鐘。如果他們願意繼續坐,那很好。如果他們要起來玩或做其它事,那也很好。
問:似乎小孩年幼時比較開放,但社會和教育都限制、而不是提升他們的開放性。對小孩來說,有沒有可能讓他們擺脫那個過程,在他們依然開放、具有彈性時,協助他們在精神的道路上有長足的進步?舉一個奇怪的假設情況:如果禪師能養小孩,讓他們擺脫任何文化的制約,小孩會不會在修行上進步得很快?
師:你忘了眾生都有自己的業根。父母、禪師或任何人都不能有意地培養小孩,使小孩自動成為澈悟的人,那都要看各人以往的業,而業是無始以來所累積的。此外,禪師忙得很,哪有時間養小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