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愚人食鹽給我們的啟示
修持佛法,身心安泰是一個重要的基礎。飲食方面,不一定每個人的身體條件都適合日中一食,或者過午不食,那麼懷著慚愧心晚上“藥石”也並無不可,只要清淡,適量,不生貪著心就好。如佛陀教導的那樣,修行要不張不馳,不緊不慢,不走極端,行于中道。
在《百喻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愚笨的人去別人家做客,主人做了許多菜來招待他,可愚人卻嫌這些菜清淡無味。主人聽見他的抱怨後,便在菜中加了些鹽。于是,所有的菜都變得美味起來。愚人便自言自語說:菜之所以如此美味,是因為鹽的緣故,加一點點鹽就這麼好吃,加多一點豈不更好吃。這個無知的愚人,回家以後就到廚房抓了一大把鹽塞進嘴里。結果,可想而知,哪有什麼美味,只有又苦又咸。
這個故事,是形容那些盲目苦行的外道修行者,他們聽說節食能減少欲望,有助于修道,就想當然的認為,斷食應該會更好。于是就連續七天,或十五天不進飲食。可結果呢,只不過是徒然地餓著肚子罷了,就像那個吃鹽的愚人一般,空口食鹽,反而無益。
由此可知,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個度,若超過了,反而不美。
除了修行以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樣有很多因為過度而好事變壞事的例子。
比如說減肥,最近寧波有個16歲的小姑娘為了減肥,不但過度節食,並同時食用網購減肥藥,結果導致嚴重貧血而猝死,如此悲劇多麼令人惋惜。其實現在的審美觀也真成問題,有的人都快瘦成電線桿兒了,可還是覺著自己胖,到底要多瘦才算美呢?
再比如說健康,本來注意保養是件好事,可有的人卻關心過度了,一有點不舒服就跑到醫院檢查,檢查完醫生說沒事,她也不相信,怎麼可能沒事呢?繼續查!結果反複求醫,到處檢查,一定要查出點毛病才覺得正常。你看,過度的關心健康反倒引發了疑心病。
還有做父母的,疼愛子女不能過度,否則就成了溺愛;批評也不能過度,否則就會造成逆反心理。
還有過度飲食的,過度勞累的,過度興奮的,過度悲傷的等等都應當注意。
古人也講“過猶不及”“物極必反”“事緩則圓”,所以說,凡事都得把握一個合適的尺度。如果把握不好,很可能就像前面說的那個愚人一樣,帶來負面的結果了。願大家都能身心安泰,吉祥如意。
南無阿彌陀佛!
文:同潤法師
經典一
1愚人食鹽喻
譯文
從前的時候,有一個愚人,到別人家去作客。主人端出食物來,他嫌淡而無味。主人聽罷,便另外為他添了點鹽進去。愚人嘗到了鹽的美味,心內便想:味道所以這麼 美,是有鹽的緣故。少少一撮,尚且如此,滿滿一把,豈不更妙?這愚人不懂其中的道理,便單單吃那鹽。吃罷,口顫舌抖,反而得了苦楚。
這就譬如那些外道,聽說節制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絕了飲食。或是斷七日,或是斷十五日,空佬佬地使自己遭一番困餓,卻對修道毫無益處,活像那個愚人,因為鹽可調出美味來,就單是吃它,致使口顫舌抖,外道的斷食也是這樣。
原典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①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②,反為其患。
譬彼外道,聞節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食③,或經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餓,無益於道,如彼愚人,以鹽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復爾。
註釋
①益:添。
②爽:傷、敗。
③斷貪:即為祈願或成就修行,而於特定期間內斷絕飲食。本為瑜伽派或其他苦行外道行法之一。後為佛教採用。
源流
與此譬喻相類似的,有《大智度論》卷十八所載的田捨人食鹽:「譬如田捨人初不識鹽,見人以鹽著種種肉菜中而食,問言:『何以故爾?』語言:『此鹽能令諸物味 美故。』此人便念:此鹽能令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鹽滿口食之,鹹苦傷口,而問言:『汝何以言鹽能作美?』人言:『痴人!此當籌量多少,和之令美,雲何 純食鹽?』」(《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第一九四頁)《大智度論》卷五十九:「譬如愚人不識飲食種具,聞醬是眾味主,便純飲醬,失味致患。」(同上第四八O 頁)《大智度論》卷六十四:「譬如食雖香美,過噉則病。」(同上第五O九頁)
解說
此則譬喻可與本集<見他人塗捨喻>、<嘗庵婆羅果喻>並讀,都是喻示過猶不及、並且招致傷敗的道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