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拼一輩子的錢,還不如你拜佛一拜的功德】

海濤法師:

所以有時候各位我這樣講,你對你母親那麼輕聲細語,那麼溫柔體貼,那麼好,她要怎樣都沒關係,你也要用這種方式去對待眾生。 所以話說回來,一個不會孝順的人,沒用、沒用! 一個會孝順的人,你也要會孝順眾生,你不能只孝順你父母。

就像各位叫做火山孝子,孝順孩子,你對你孩子那麼執著,結果不太理別人這樣也不行。 佛教裡面最主要是平平等等、大慈大悲、四無量心、沒有分別,所以這一點,各位要抓住要點。 一個人為什麼會痛苦、執著? 執著的感情、執著老公、執著孩子、執著那份感情、執著那個名位,痛苦從這邊來。

所以各位:萬法皆空! 一切都因緣和合,生滅變化,這是真相。 你如果執著,執著就痛苦。 像我們坐在這邊,這也是個暫時的因緣和合現象,等一下如果晚一點,一片鳥獸散,空無一人,一切都恢復原狀,本來就如此。 但是把握當下比較重要。 所以各位,有時候我跟人聊天:師父,我老了、沒辦法了! 我說:你這樣講,沒在學佛。

你要說,我現在可能剩十年,我要比師父你還努力,因為你比我年輕。你要知道說人身難得,我越老越要精進才對,不要因為老而說沒用了。 我沒用了,你這個悲觀的思想,自暴自棄,這樣不行。

你既然會說你老了,你就不要那麼執著了,老公要找誰,老婆要去哪,孩子要做什麼,隨緣。 我做功德回向給他們,我趕快吃素、念佛、拜佛,腳如果能夠走,多去參加法會,拜拜。 腳如果不能走,合掌念佛,這沒有關係,但是就不要抱怨。

年輕人不知老、不知死,那才是可憐。 還在那裡談戀愛、賺錢、爭權奪利,那可不可憐? 那很可憐! 他拼一輩子的錢,還不如你拜佛一拜的功德。

所以要常思維如何影響他們,但是這個世間顛倒了,報紙登的都是世間法,成功、賺錢、大哥大、買好車、出名、幾百億,各位你問問看,世界五百大富幾十億美金的功德,有沒有超過你參加一天法會的功德? 有沒有超過?你參加一天法會的功德,絕對超過他!

你持八關齋戒一天的功德,超過他百世佈施的功德,所以他幾百億沒什麼好羨慕的。 但是他如果能將這幾百億轉作善財,蓋老人院、幫助孤兒、放生、施食,這很會修行,福報很大,我們隨喜。

你如果沒有,那也沒辦法,你擁有更多,我們只是同情加可憐。 多回向給他、多引導他。 所以我在弘法院,有時候遇到很有錢的、很有錢的,電腦公司老闆、上市公司老闆,祖先牌位放在弘法院,如果要見我就還要打電話來:住持在不在?好像一定要乖乖在那邊等他!遇到這樣的我都不太想理他。

然後他會想說:奇怪! 別人如果聽到我要來,都在那裡等候多時,你們那個師父做什麼的? 知客師父告訴他:我們的師父在墳墓區,你直接去找他! 所以不是你有錢就什麼都可以辦到,有錢的難超度,對不對? 富貴學道難! 所以各位你要對治他,後來第二次、第三次,他就乖乖來找我了——降伏傲慢。

所以不能就讓他得逞,你要讓他得逞,你等於培養他壞習慣。 所以你要直話直說,就算有機會見面了,他要跟你吃飯,你要跟他講:要吃素、不要亂搞男女關係。有錢,哪一天你趕快買一個塔位,我跟你說,馬上輪到你死。不小心被抓去關。我經常在監獄,沒關係,你如果被關,通知我,我來教化你。所以每一次很多有錢人,要被關之前都來找我,找我做什麼?

他說:海濤師父,你常常在監獄,監獄是怎麼樣?我嚇得要死,不曾去過!放心,那就像學校,不用煩惱,哪一天我如果去監獄,我先帶你去看看。他就不敢去,想到要被關他就不敢去了,嚇都嚇死了。所以每個人都是這樣,有錢怕被關,因為錢來路不明。

所以各位對這些你要慈悲,但是慈悲要有方法,用什麼方法可以降伏他,所以佛叫:調禦丈夫。 各位這個要學、要學,八面玲瓏。 觀世音菩薩顯現慈悲相,也顯現憤怒相,那叫做瑪哈嘎拉,對不對? 那個表情兇惡、大黑天神。 像這些,不是慈悲就可以解決的。

所以,為什麼要顯現焦面(面燃)大士? 那些孤魂野鬼殺來殺去、搶來搶去,甚至連人類都要傷害。 焦面(面燃)大士來了就全鎮住了。 就像我們今天召請、召請,都是一些獅子來,要咬死人,我們雖然慈悲,但慈悲要有方法。 所以這方面,將來有機會多學習一些,要調伏他。


人死只有業隨身,金子銀子皆帶不去

宣化上人:

從前有位最富有的人,他一生最歡喜珠寶和金銀,可以說‘珠寶滿倉庫,金銀堆成山。’成為世界第一大富翁。因為他最歡喜金銀珠寶,所以他的大兒子,名叫鑽石,二兒子名叫金子,三兒子名叫銀子,小兒子則名叫業障,不知為什麼緣故。

他一生愛錢如命,吝嗇成性,不肯佈施去救濟窮人。自己享受,天天美食,大魚大肉填肚子。可是吃來吃去,腦滿腸肥,成為大肚子,於是乎便患了高血壓,不久就中風(腦溢血),半身不遂,行動不便,臥床不起。可是他捨不得花錢請護士照顧,所以想叫自己四個兒子輪班侍候。這樣既省錢又得天倫之樂,不料大兒子、二兒子以及三兒子皆反對,只有小兒子細心照料。不久,小兒子也罷工,不管他了。

這位最富有的人,就這麼一氣之下,病勢就加重了,到奄奄一息的時候。他又想,我自己到陰間去,無人作伴,這太寂寞了。於是想叫大兒子陪他去,乃喚大兒子到病床前,說:‘鑽石!我快要死了,感覺一個人太寂寞,你能不能陪爸爸一起去死呢?’大兒子一聽,便皺眉頭地說:‘爸爸您老糊塗了,我怎能陪您去死呢?’說完揚長而去。

他又喚二兒子到病床前,便說:‘金子!爸爸對你很好,很疼愛你,我現在快要死了,你可不可以陪伴我死呢?’二兒子一聽,把眼睛一瞪的說:‘豈有此理!要死就快點死,不要發神經!’乃怒氣沖沖的走了。

他又喚三兒子到病床前,便說:‘銀子!我對你不錯,你所要求的事,爸爸皆滿你的願。今天爸爸要死了,希望你陪爸爸一起去死。’三兒子一聽,大發雷霆的吼叫:‘你這個老東西!我應該把你打死,免得作怪。’說完之後,轉身就走,還狠狠地說:‘你真應該死!’

這時,無有餘策,這個富有的人,便很悲哀地痛哭流涕向小兒子說:‘業障!我雖然不愛你,可是你是我的小兒子,你願不願意跟著我去死?’小兒子不加考慮,很慷慨地說:‘我願意陪爸爸一起去死,您到什麼地方去?我跟您到什麼地方去,免得爸爸一個人太寂寞。’富人一聽,心裡很舒服,兩眼一閉,兩腿一伸,到閻王殿去報到,結束一生。

這個公案,警惕世人,

不要貪戀紅塵,無常轉瞬即至。

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

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弱病老。

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人生在世,莫待老來方學道,試看那些孤墳,盡是少年人。

不要留戀世間的五欲(財、色、名、食、睡)之樂。所謂‘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好像這個富有的人臨死時,金銀珠寶帶不去,只有業障陪他去,這是最好的證明。

我們要趕快覺悟,發菩提心,修無上道,才能了生脫死,沒有白來這世界一趟,不要再糊塗一輩子。切記這兩句話,把它作為座右銘:

見事省事出世間,

見事迷事墮沈淪。

有首偈頌,說的道理很正確,今天不妨說出來作為參考,仔細的研究,有一番哲理在其中。是這樣說的:

魚在水里躍,人在世上鬧;

不知為善德,虧心把孽造。

金銀堆成山,閉眼全都撂;

空手見閻王,愧心把淚掉。


修道不是用來服務你的慾望

福安古觀音閣

現在人間佛教很流行,佛法就變成了服務人的慾望,在人道過得更好一些。你有沒有這個感覺。而佛法的聖解脫道,清淨的一面卻慢慢在消失。這時,影子佛法就越發達,看似佛法的東西,但他從不會教你解脫,而是讓你過得更好一些而已。

還有一部分,他也教你解脫,但教的都是理論知識。因為教授佛法的人,他本來就沒有實證經驗,他只是個老師,在那裡研究怎麼解脫。然後系統理論就一大堆,他也沒有解脫,你學那一套理論,你怎麼解脫。都變成了大腦的聰明。

學佛如果變成服務你的慾望,而這個與修道卻剛好違背。“學佛”兩個字已經被污染了,我喜歡用修道。修道是讓你清淨,黃帝內經講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我們每天都很忙,卻被慾望轉,所以哪怕你福報很大了,但你慾望也大,慾望越大,你體內的三尸蟲越多。這就是跟修道的精神違背了。

現在佛門中熱衷於做慈善,熱衷於人多,轟轟烈烈。凡是太轟轟烈烈的東西,都不長久。包括修一個法門,還是一個人。不談古代,就說現在。興起了多少法門,一下子全國轟動,追隨者很多,但過不了幾年,又沉下去了。大家有沒有想過這裡面的原因。這些法門中有法師推動的,也有居士推動的,都是一段時間又沉下去了。因為這裡面沒有解脫的生命力,但卻充滿著世俗的慾望,包括貪小便宜,想著馬上成佛,或者想著世俗也享受到,死後才能到極樂。就這兩個模式。

太轟動了,就不長久。古代也一樣,唐朝時,神秀大師是非常的轟動,武則天親自請他到宮中供養。那時候的惠能在南方,還躲在獵人隊伍裡,一躲就是十五年。相比之下,惠能比神秀差多了,但為什麼神秀的後人,傳了幾代就消失了。而惠能的子孫,到現在滿天下。這個要大家去參一參。

我就提供幾點,第一,惠能的子孫通通到山林去,過清淨的生活。惠能的法,柔和了儒家,以及道家的思想。包括後來許多禪宗祖師,都精通算數,風水,地理,對道家也是頗有研究。

憨山大師和虛雲禪師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虛雲大師一輩子只興建叢林,而且都是到很偏遠的地方去。同時保留了禪宗最古樸,清淨,簡單的生活方式,就是農禪並重。如果沒有虛雲大師提倡的回歸自然的生活,而只有現在滿足世俗慾望的人間佛教,那佛教的後果,就不能想像了。佛教看起來很熱鬧,按照老子道德經來講,平靜才是好的。

第二個,惠能子孫只針對高尖端的人才。現在一般來講,讓每個人都來學佛。但上根器的人少,下根器的人多。你想要人多,只有弘下根器的法。現在佛法受眾越來越多,但佛法也淡化得越來越世俗了。你很難看到佛法真正的解脫的方面。所以上根器的人,就以為,哦,佛法就這麼簡單了。人間佛教有一定的功勞,卻也有一定的破壞性。這也是佛法發展中的無奈。

惠能子孫只培養高人才。《四十二章經》有講到,供養五戒的人,供養比丘,供養一二三四果的阿羅漢。功德不同。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有一個阿羅漢,他對佛法的弘揚價值,超過了普通人。這就是聖解脫道的偉大。惠能子孫走的正是這一條路,他只要培養高僧,統領一方,佛法的價值和偉大,就體現出來。你花了一輩子時間,培養了許多都是低端人才,人雖然多,但不起用。佛源老和尚就說,雲門寺培養出來的僧人,要以一個抵上十個。所以禪門高峻,就體現在這裡。

再去看歷史就知道,每個祖師都培養了許多弟子,上千個,但最後真正扛大旗的,就一兩個。但這個一兩個就足夠了。禪宗就有句話:“眾角雖多,一麟足矣。”再多的牛角鹿角,都比不上龍的一麟。所以禪宗就是培養龍象的地方。他不是來普羅大眾的。

代表佛法的最高端,是領袖的部分,他本來不是一般根器能了解。只有上根器的人悟入後,然後把禪法傳下來。接引後來的上根器的人。而這個上根器的人,卻能帶領整個人類的文明向前發展。這就是上根器人的重要。

大家估計沒有覺察,人類的進步,其實靠的都是少部分的人,不管是科學家,還是古代智者。他們在帶領人類進步。很簡單,電腦裡面是怎麼運作,你不知道只有科學家知道。你雖然不知道,但你能用就好了,也不需要你知道。所以少部分的上根器人在帶領人類在發展。而這部分人,才是惠能子孫要攝受的對象。

那如果你不夠,就慢慢修了,下輩子再來,反正也死不了。但現在大家都喜歡一個調調:“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就像一所大學,什麼人都進來,那培養精英自然不容易了。精英就要進精英大學去。

人間佛教在發展中,慢慢成為只是變成改變人類物質命運。而人類最高靈性的部分,現在許多弘法者卻非常的忽略了。他沒有羅漢的生命體驗。許多佛經解釋,只好按照大腦來解,結果佛經就變成和儒家思想一致了。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多少人的講佛法,正朝著這個方向去。佛法變成了心靈雞湯。佛經的神聖部分正在消失。佛法神聖性一消失,你對因果,對戒律,就沒有信心。這正是這時代中弘法者需要解決的問題。


心道法師:面對花花世界如何讓狂心頓歇?這個方法一定要分享

人心本淨,歇即菩提。可妄想執著,讓心干擾不斷。當我們的心面對花花世界時,這個也想,那個也慮,種種的煩惱和欲念在心裡翻攪,讓心不再單純。這時倘若你會應用「數息觀」和「六妙門」,將很容易讓心平靜下來,心念重歸單純、明朗。

調息,在禪修準備階段時很重要。調身先調息,調息而後調心。

呼吸法是禪修的重要方法,「五停心觀」里有數息觀,天台智者大師把呼吸要門分為:數、隨、止、觀、還、淨,稱之為「六妙門」,一般說是六個呼吸的方法要訣,但是我後來從修行中體會到 「六妙門」蘊含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數、隨」,從相對數息,到一心隨息,然後是「止、觀」,從專注呼吸,由專注起照明;再來進入到 「還、淨」,由照明呼吸而回光反照、還本歸源,直達本來清淨無染的朗朗覺性。

數息、隨息

數息,就是先數呼吸,一呼一吸算一數,從一數到十,反覆數。我們在這裡用這種方式開始練習數息,也有別種數數方式,重點是要清楚穩定。就像練基本功一樣,大家都可以上手。學習靜坐的人都願意嘗試的方法,就是數呼吸。用最簡單的方法數著呼吸,從一數到十,不會數亂,然後反覆,延長,並且持續。這個方法很直接,把心念相擊在呼吸上,呼吸與生命同在,會很有感覺。慢慢這樣去用心。

當我們的心面對花花世界時,這個也想,那個也慮,種種的煩惱和欲念在心裡翻攪,一點也不單純,這時,數息很容易讓我們平靜下來。要讓你的心念立刻變得單純,只要回到數呼吸數,這是一個清楚的下手處。

練習數息一段時間熟練後,只要一開始妄想,就很容易警覺而回到數呼吸,這麼做可以讓心乖順一點,不會到處張狂亂跑。這時,你可以更進一步練習讓你的心隨順呼吸出入息的韻律,只要能把心念維繫在跟隨出入息,心息在一起,心就不會散影。這是「隨息」的練習階段,而不用一直看著呼吸數一、二、三....到十了。

數息、隨息的方法,可以一起練習。心念粗重難調時,用數息;心調息順後,出入息清楚,便可以轉為隨息。心只要專注呼吸、覺知清楚,入息時知道入息,出息時知道出息,呼吸的長短冷暖都要清楚知道,這時就不用一直緊抓著數字。

止息、觀息

接著是「止息」。「止息」不是要你停止呼吸,「止息」是「惟息」的意思,是要你心止於息,心念只在呼吸上,心念「惟」息,別無其他。就像鳥棲在樹枝上,對這雙鳥來說,樹枝就是物的「居所」,對止息者來說,「呼吸」也是一個「所」,心念棲止於息這個「所」上,當然就專心一意了。如果你做不到專一,你的心念又從息所飛走了,那就不是「止」。

平常我很喜歡觀察鳥,曾在靈鷲山華藏海殿,弟子撿到一雙從樹上掉下來的小灰鷲,全身毛細細的,還小不會飛,乖乖停在我的手腕上。在大自然的生態中,鳥的棲止是最自然不過的,它們如此安憩,除非覓食或避險,若不去打擾他們,他們就會一直停著。人心不也是這樣,本來歇即菩提,可是就要妄想執著,讓心干擾不斷,不再那麼簡單可以安歇停止。所以在學習止息法門時,何妨回歸大自然為師。

「觀」則是「照見息」。所謂「照」,就是「能」,「能觀」的心與「所觀」的息打成一片,都止於息,息觀不二,息無而觀住,完全以「觀」為主。由「觀」,而入「還、淨」。

「還淨」

「數、隨、止」是「定」的修練,讓你的心專一而不散亂,再進到「觀」。能觀亦無自性,本無觀心,故返本還源,才是還回到你的清淨本心。「所亡」而「能淨」,就是「還門」,這時境智雙亡,返照回本覺,心無所依,妄念不起,還原到本淨上,則是修「淨門」。

所以,「六妙門」前面的數、隨、止,都是在做專注呼吸的「所」的工夫,工夫再細下去,才是回到了觀息的「能」的功夫,然後繼續朝向能所雙亡、涅槃寂靜的「還淨」目標修下去。從「所」進入「能」,由「能」進到「還」,再到「本淨」。這也就是數息觀的法要,由止和觀,還回到本源上,轉到「淨門」時,不是峰迴路轉,柳暗花明,而是要心無所依,還原到本來具足的清淨無染覺性上,那是人人本有的桃花源。

數息觀所對應的是散亂。停止心的散亂,才能停止業的牽絆和堆累,然後找到一條回家的路。我說的是真真正正的家,而不是心識塵根所設想的那個家。

平常我們只知道呼吸,卻不覺得呼吸能讓我們從「所」到「能」,再返「還」,到本「淨」。反本溯源,淨即是妙覺,是靈光,是圓滿覺性現前。


你是在養生,還是養慾望?

作者:福安古觀音閣

現在養生市場都很亂,大家都在推銷自己產品。這裡面你只要有慾望,你的養生就是錯誤的。比如市場上經常有養肝,補腎,抗癌,清理毒素。如果你慾望不減少,肝腎養好了,黃帝內經講的,“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現在許多人把身體都搞砸了,然後得了糖尿病,高血壓之後,才知道要收斂。從這點上,還是要感謝那些病。沒有病一病,他還是一樣"食飲無節,醉以入房",這就是走向死亡。

有些人說,他家人生病了怎麼辦,要怎麼樣讓他病好?救命先救心,心能信因果,戒殺,符合大道,多大的病都能救。他如果心不符合大道,給他生生病,讓他能反省也是好事。讓他信因果,比讓他病好更重要。

人要養生,莫過於清心寡欲,反之,你吃什麼營養品都沒有用。因為市場運作,你根本看不清營養品的真相,這就很糟糕了。所以你與其拿錢買營養品,不如拿錢做善事。當然這就需要你要有比較高的境界。

人在清心寡欲時,自然就能接受到宇宙的信息。現在人很容易餓,這個餓表現在對擁有的不滿足,總喜歡更多一些。所以做生意總是應酬不斷,拿身體去當代價,錢是賺到了,但身體不好。從這點上,我們要重新調整價值觀,就是我們太餓了,心態上不滿足感太高,太缺乏安全感。

有些人常覺得心很累,這類主要是城市裡的人。一般跟兩個事情有關,第一,他沒有吸收地氣,尤其是城市裡,一幢幢都是高樓,你晚上就睡在半空中,而且城市裡都是鋪上水泥,本來的地氣就被壓住。這類人地氣就嚴重不足,導致脾胃不好。就缺乏一種穩定感,每天都拼命的抓,但又感覺到不適應。

第二,城市裡的晚上,光污染實在嚴重,干擾了人體在黑暗中的修復能力。尤其是現在電燈電視,這類都讓人生物鐘顛倒。有些人偏要熬到半夜才去睡,這都是跟自己過不去。

古人建房子都會考慮,一般不超過三層,而且用的都是泥土,而不是水泥,水泥是冰冷堅固沒有生命力的。以前人建房子用木頭和泥土,這都是有生命的。可是說養人。這些都是方便接地氣,住在山裡的人普遍比較健康。從養生觀念來看,現在人福報是越來越小了,水也不好,米也有污染,雖然物產多,但口感總不好。色身就不健康,身體智慧就開發不出來。難怪佛說這個時代是末法,而且人類的環境質量會慢慢下降。

佛教進入中國後,在唐朝迅速和傳統的道家思想相結合,最明顯的,就是佛選名山,幾大佛教名山,全部都是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原來是道家修仙的地方,後來佛教發展就成為佛教聖地,普陀,九華,峨眉,五台,支提。這都是道教修真的聖地。在古印度也有修真的,但都是雪山中,在中國就不一樣,特殊的地形,古人講佛法難聞,中土難生,是有道理的。印度的修行人,包括你現在去看,印大度修的外道和中國道家又有所不同。這一點大家可以去參。歷代祖師,尤其是禪宗的,一般都是精通道家和佛家。

總體來講,真正的養生對現在人來講是個奢侈。首先你要減少慾望,讓你的生活回歸自然和淳樸。我想佛法應該要負起承擔現代養生的責任。隨著佛教進入人間佛法,讓佛法越來越變成為人服務的工具,讓人過得更好。但怎麼樣才是更好?大家都認為創造豐富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是最好。卻很少傳播,你應該少一些慾望。許多佛法就成為了人的心靈雞湯。我想,現在人需要的是藥,讓人少欲知足的藥。


從古德的開大智慧說起!每部經的特殊性不同,沒有最高!

福安古觀音閣

看古人傳記,發現這些祖師都是了不得。單單就以智慧來講,不管是出家年齡,還是他們的背誦能力。比如鳩摩羅什一天能背誦千偈頌,智者大師七歲,僧人給他普門品,他一念就記住了。清涼國師看書能一目十行,而且日背萬言,他十四歲就開始講經,而且是講最難的般若經。這些祖師智慧超人,實在不一般。

我看法華經感應錄中,許多僧人很小就能背誦法華經。可見古人的智慧超群。可是我們常常一念經就頭暈,這就是業障啊。修行就要修福修慧,福報要有九朝天子命,七代狀元才,這樣你來度化眾生才方便。這個是福報,從智慧上來講,就要通宗通教。相比古德,我們是不是都是業障重。

我研究了一下,發現古人誦經最多的是法華經跟金剛經。但現在最流行的地藏經,古人沒有提倡。乃至在古代感應錄中,有念普門品,法華經,金剛經,華嚴經的感應。但地藏經感應錄中,許多故事都是以造佛像,然後地藏菩薩冥陽救苦為主,而很少以念地藏經為主。包括你知道九華山的金喬覺,還有無瑕禪師,他們都是修華嚴為主。地藏經的提倡也是明末蕅益大師提倡,近代的弘一大師,夢參老和尚提倡。這個是為什麼?大家可以去參一參。

現在大家講超度,其實古代就用法華經和金剛經超度。那地藏經的地位在哪裡?可見現在是末法來臨了,眾生根器普遍惡劣。就比如你念經都頭暈,你怎麼去背誦法華。這就是根器惡劣的緣故。那地藏菩薩剛好有這個願力,你要想增加記憶力,就在地藏菩薩前供水,念地藏經來加持你。不然其它經的門,你無法進去。再加上你要修行,要有福報。福報不足,家宅不安,你要修行就很困難。夢參老和尚提倡地藏經,也有他的因緣,他坐過監獄,知道監獄之苦,但地獄更苦,人更無明,他就來弘揚地藏法門了。

我們弘揚法門,不要把一個經抬到最高。每個經它的特殊性不同。沒有最高。就像你惡業重,生活很困苦,你還是先修地藏經。可見你還沒有具備修行的資糧。地藏菩薩剛好給你準備資糧。但你有了資糧後,你要更進一步,佛門還有有許多經典你要學習的。地藏菩薩也希望你,也加持你去學其它經典。如果你想要轉化身心,發大智慧,轉化六根清淨,法華經、金剛經是最好的。一般人每天都要忙著生活,柴米油鹽,能念一部地藏經就很不錯,而且地藏經能加持他生活圓滿,這樣他更有動力。如果你專門要修行,就要好好通宗通教,法華,楞嚴,華嚴,這些都懂一些,才能弘法。

修道人要長進,要向古德看齊,他們的毅力,智慧都可以學習。像法華經,可以念一萬部,你能不能堅持下。甚至去拜法華經。一個字一拜,這需要很強大的毅力。慢慢拜,智慧就開發了。其它經也很容易懂了。但如果你很偷懶,想著反正我能往生就好,把能往生作為偷懶的藉口,那就不長進了。

修行可以看祖師傳記,佛陀的教理是死的,但祖師是活的,他怎麼修行,怎麼度眾生,這些都可以給我們思考。你不要想每個祖師都有神通,或者他們後來的風光。我們要學習他在因地是怎麼修的,像虛雲老和尚,終南山閉關,三步一拜五台山,拜佛舍利每天三千拜,在鼓山閉關六年,每天拜萬佛懺,這是他修苦行。後來去天台山學習天台教觀,這是他在經教上的努力。後人雖然說他是祖師再來,他都要這麼折騰,折騰到五十多歲才開悟。所以我們更要努力,至少讓下輩子比這輩子更有智慧一些。

在清淨六根上,法華經功德之大,實在不可思議。尤其是開智慧,一定念法華經。如果你身體內魂魄很髒,你智慧也開發不了,因為不清淨。身體內都有那麼多的邪氣,腦袋裡自然也清淨不下來。所以許多修禪宗的都以念法華經為主。

 

菩薩低眉、金剛怒目--佛為什麼也會示現恐怖的忿怒相

真的不忍心告訴你,這個世界只是一場夢

佛陀的教誨--醒過來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99%的人臨命終都是在一種躁動的環境

關注靈性!每天念經,是保持靈性不失!

學佛後,非做定課不可嗎?在家學佛者如何定早晚課

何謂修行?

閻羅王的警告信與一對學佛夫妻的對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