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達瑪妙林:迴向時這樣觀想,哪怕是短短一瞬間,功德也不可思議!

迴向時這樣觀想,哪怕是短短一瞬間,功德也不可思議!

敬摘錄於索達吉堪布《前行廣釋》

● 迴向偈應該用金剛語

印持你迴向的偈文,應該是諸佛菩薩及得地以上的大德的金剛語。

凡夫造的迴向文,是不可靠的。有個人對我說:「《普賢行願品》太長了,『所南德義……』又太短了,我造了一個只有十頌的迴向偈,文字很美,意義也更有超勝之處,希望在學會中多弘揚、多宣傳!」

這是凡夫人的分別念,要超過經典,是不可能的。

因此,平時行善之後,一定要用佛菩薩及前輩大德們的諦實語、金剛語來作迴向。比如,《普賢行願品》,《入菩薩行論·迴向品》,上師如意寶的《願海精髓》,以及各教各派公認的大德所造的迴向文,念誦這些偈文,一定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這些偈文與凡夫臆造的文字,差別非常之大。

● 迴向眾生 成為其成就菩提之因

當你造了善根,又有了迴向文,那要將善根迴向到哪兒呢?

「迴向廣大菩提因」。以現在的善根為主,再加上三世所積有漏、無漏的一切善根,全都迴向廣大菩提之因。也就是說,要將善根迴向給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願此善根成為他們成就圓滿正等覺菩提果位之因。雖然在現在還不能得果,但一定要成為佛果的因。

迴向時這樣觀想,哪怕是短短一瞬間,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待會兒講完課以後,一念「所南德義……」,大家心裡就可以觀想:「以今天我在此聽課的善根為主,再加上自他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全都迴向給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願他們自在成就菩提,願此善根成為其成就菩提之因。」

這樣一觀想,接著念誦《普賢行願品》印持,那善根是非常非常廣大的!

● 善根的大小隨願求與迴向而定

好的修行人,也就是上根者,不論他持戒、念經、參禪,做任何善法,都會成為大乘善根;中根者,只想到自己解脫,所以成就的只是中等善根;下根者的話,做再大的善法,也只是人天福報而已。

因此,善根的大小,是隨著願求與迴向而定的。

比如持戒,為得菩提而持的戒律,是大乘戒律;為自我解脫而持的戒律,是小乘戒律;只求快樂、不想脫離輪迴的持戒,是世間的戒律。雖然受的都是居士五戒——斷絕殺、盜、淫、妄、酒,但因為心裡懷著不同的願求,每個人所得的善根就不同,果報也不同。

聽課也是一樣。有的人一上來發的就是無上菩提心,中間又以無緣智慧攝持,最後迴向了圓滿菩提,這樣整個一堂課的聽聞功德,都成了大乘善根。有的人進門時求的是自我解脫,迴向的也是獨自一人的解脫安樂,雖然同在聽法的行列,他成就的就是小乘善根。

還有一種人,他什麼都不想,來了就坐那兒,「反正大家都聽課,我也來聽」,沒有善惡的發心,只是在無記狀態中迷迷糊糊地坐著。聽起課來,要麼打妄想,要麼東張西望,心思不在法上。甚至躲在柱子後面看小說,最後課上完了,說不定還生了個歡喜心:「終於講完了,回去睡覺啦!」(我不是說柱子後面的人都看小說。但個別人特別喜歡坐在柱子後面,我就起了點疑心。因為我以前讀書的時候,也是在上課時偷偷看別的書,自己有這個毛病,就會以此推測別人。)

這樣聽課有沒有善根呢?耳邊聽受到了佛法的金剛語,這是善根;其他的散亂狀態,嚴格來講,都是罪業。

因此,在懂得這些道理以後,同樣是行善,為什麼不迴向廣大圓滿的菩提呢?

● 行善後務必作迴向

很多人不重視迴向,認為善法做了就可以了,其實這是不對的。作為修行人,無論在何時何地,不管做任何大小善事,轉繞壇城,或在佛堂里供支香、供杯水,結尾時千萬不能忘了作迴向。有時間的,可以作廣大迴向;沒有的話,簡單一點,四個、六個或者十幾個偈頌都可以。但不論廣略,一定要迴向。

如果沒有這樣迴向,那麼所成辦的任何善事,它的果報成熟一次便會耗盡。以前我們講過,毀壞善根的四因之一,就是不迴向,此外還有顛倒迴向、在人前炫耀、對所做的善根生起後悔心。

● 迴向菩提則永不耗盡

即使遠離這四因,作了人天福報的迴向,也很可惜。因為迴向如同射箭,可以射得遠,也可以射得近。如果你把善根之箭「射向」眼前的安樂,就像世間人,雖然樂善好施,但求的是平安、快樂、財源滾滾,那以無欺的因果力,也的確能得到相應的果報。不過,就算得到了,也很快就耗盡了。

記得《增一阿含經》里有一則公案,很發人深省,希望大家聽了以後,能有一些觸動。

● 地主國王十四萬年供養善根窮盡

有一次,波斯匿王迎請世尊及眾眷屬,作了三個月的供養。供養期間,波斯匿王帶著宮裡的人,親自供養飲食及一切所需。

供養完畢時,他取來一小座坐在如來面前,對世尊說:「我曾經從佛陀您這裡聽聞過因果的道理。您說過,布施旁生食物者,獲福百倍;布施犯戒沙門食物者,獲福千倍;布施持戒沙門食物者,獲福萬倍;布施斷欲仙人食物者,獲福億倍;布施向須陀洹食物者,獲福不可計,更何況已經成就了須陀洹者……更何況向辟支佛、已得辟支佛,更何況向如來、乃至已經成佛,以及比丘僧眾,能供養如是對境,獲福功德不可稱計。所以,我能對世尊您及比丘僧眾作如此豐盛的供養,應該說功德圓滿,所作已辦。」

世尊告訴他說:「大王,不要這麼說。所謂修福行善永無厭足,今天你為何要說『所作已辦』呢?你要知道,生死之路實在太長遠了,可以說無法計量。」(佛陀是要告訴他,修福是不能滿足的,而且,這三個月供養的福德,如果不迴向解脫,很快就窮盡了。)

接著,佛陀講了自己因地的一個公案,以警戒大王:

在久遠的過去,有一個國王名叫地主,統領整個南贍部洲。當時國王有一大臣,名叫善明,國王封他為小王,並分一半國土與他治理。後來善明王生了一個太子,名叫燈光。太子於29歲時出家學道,當天出家,當晚成佛,號燈光如來。

後來地主國王知道此事以後,便迎請佛陀及其眷屬八十億阿羅漢,在七萬年中承事供養。如來度生事業圓滿,示現圓寂,八十億阿羅漢也漸次入於無餘涅槃,地主國王一一收取捨利,建如來寺及八十億羅漢寺,又在七萬年中供養,直至如來所遺教法滅盡。

當時的地主國王不是別人,正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佛說:「當時我在七萬年中供養燈光如來,佛涅槃後,我又在七萬年中供養佛像及佛舍利,但我當時並未求取解脫,而是將所作功德全都迴向了人天安樂,以求在生死中獲得福報的庇佑。但是大王,當時的那些福德今天還有剩餘嗎?連微塵許都不存在了。所謂生死長遠,不可計量,那些有漏福德早已用盡了。所以,大王,千萬不要說『我所作福佑,今日已辦』。大王,你應當這樣說:『我今身、口、意所作的一切善行,盡求解脫,不求在生死中獲得福報及安樂。』這樣說,便可安隱無量。」

當時波斯匿王聽了以後,心懷恐懼,毛髮豎立,悲泣交集,並頂禮世尊足,在佛前懺悔:「我太愚蠢了,以後再也不這麼說了,唯願世尊接受我的悔過。」

世尊說:「善哉,善哉,我接受你的悔過,以後不再這樣說了。」

這時,在大眾當中有一比丘尼,名嘎達亞那,她從座上起來,頂禮世尊足,然後對佛陀說:「世尊您所說的太微妙了!您對波斯匿王說『身、口、意所作一切善行,應當盡求解脫,不求在生死中獲得福報及安樂,如此便安隱無量』,這實在是微妙甚深的教言。

世尊,我現在憶起(她是已得阿羅漢果的比丘尼,現在以宿命通了知)在三十一劫之前,有一名號為飯式詰的如來出世,有一次,那位佛陀入野馬城乞食。當時,城裡有一個作差使的人,名叫純黑,他見佛陀入城,便回家取了食物供養如來,並發願:『願我以此功德,不墮三惡趣,並在當來之世,值遇像這位如來一樣的聖尊,而且那位聖尊為我說法,令我獲得解脫。』

世尊,大王,純黑不是別人,就是我。我以那次供養功德以及誓願的力量,三十一劫中不墮三惡趣,一直生在人、天中,而這一世又值遇世尊出家學道,滅盡一切有漏,得阿羅漢果。」

世尊對諸比丘說:「在我的聲聞中,信解脫第一者,就是嘎達亞那比丘尼。」

希望大家都能記住這則公案。在這則公案中,地主國王十四萬年的供養,因為沒有迴向解脫,善根全都耗盡了;而純黑的一次供養善根,因為迴向了解脫,歷經三十一劫人天安樂以後,值遇佛陀,並成就聖果,二者的差別如是之大。

但這種差別,一般人是不懂的。

不信佛教的另當別論,就算是佛教徒,供佛、供僧的眾多善根也不知道迴向,就算是迴向了,恐怕多數還是迴向自己快樂、平安、健康、無病、長壽……但是只求這些是很可惜的,果報也不殊勝。

剛才說了,應當「迴向廣大菩提因」,應當「盡求解脫」。也許對我們來講,什麼是菩提,什麼是度化眾生,現在還比較茫然。但是,你應當盡量改造自己的心,將以往自利的迴向,盡量轉成利他。比如,一念《普賢行願品》立即想到:「今天我不能為自己迴向!一定要將這些善根迴向給所有的眾生,願他們不僅暫時離苦,而且要成就菩提安樂!」這樣心一轉,善根就完全不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