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去掉這二十種錯誤觀念
一、求佛而不修佛
佛法是修行法門,是從內心去參悟自然、宇宙、生命存在的法理,修去心靈上存在的污垢與愚見,達到至真至善之純淨境界,在此基礎上使生命得以昇華,而不是去求得世間的榮華富貴和安逸享受。佛講的法是用於指導修行的,燒香拜佛只是對佛的一種敬意。而現在有的人信佛完全是求佛保佑陞官發財生兒子,成把成把地燒香,見到佛像就磕頭,這是對佛的一種褻瀆的肮髒心理。特別是有些貪官,一方面不擇手段地巧取豪奪國家和他人利益,一方面又在燒香拜佛。其實佛是不會按人的要求去保護他們,反而會為了不讓他繼續做壞事增加無盡的業力,免得墮入無間地獄,而用人間的制度法律等手段制止其繼續行惡。還有些旅遊景點和寺廟引誘遊客花高價燒高香、請佛像,這都是污辱佛敗壞法的邪惡行為。
二、遍覽經書而不實修
釋迦牟尼傳法49年,雖然沒有親自留下文字,但其弟子根據記憶回憶整理了大量經典著作,加上後來歷代各宗各派高僧參空悟道也留下了不少名篇,佛家經典可謂汗牛充棟,但再多的經書實質就三個字「戒、定、慧」。真正的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只有圍繞這三個字去實修才能理解佛講的法的真正含義。但現在不少人把佛家經典當作學問在研究而不是按佛講的法去實修,有的甚至在所謂批判地學習和繼承。人是因為有「無明」的執著才成為人的,佛講的法,則是告訴人如何去掉心中的執著,人只有不折不扣地按照法去修才能去掉心中的「無明」,才能得以昇華。如果抱著批判的態度學習,就會出現符合自己觀念的才認為是對的,不符合自己觀念的認為是錯的現象。而許多觀念是後天形成的,本身與佛法是背道而馳的,是需要清除的,怎麼能用觀念去衡量佛法呢?!這樣只會歪曲和篡改佛法的原意,最終亂法。對於這個問題釋迦牟尼在《佛說法滅盡經》中早就作了預言。
三、重行善事輕悟法理
佛法是教人向善的,因此許多信佛的人心地善良,能廣行善事。但佛法是修行,不僅需要做善事,更需要在法理上去正悟,使內心空淨明瞭。可有人由於對法理認識不清,把行善事當作了修行,從而為做善事陷入了新的執著。或專門放生,或只吃齋等。其實,早在南北朝時期,信奉佛法的梁武帝蕭衍在全國廣建廟宇以為積了很大的功德,達摩卻告訴他沒有功德。為什麼呢?因為這位皇帝先生執著於做善事,使內心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沒有真正悟到更高的法理,沒有使內心達到空無的境界。正像神秀只悟到了「身是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拭拂,莫使惹塵埃。」而慧能則悟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無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顯然慧能對於佛法的覺悟更透。
四、追求神通或忌談神通
修行人在長期不斷的堅實的修行中,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超越常人的功能,這是一種自然現象,是人的本能。由於人在常人社會中有七情六慾,心緒很難有片刻安定寧靜,加上業大封身,使這些功能沒有能量加持而退化。而修行可以使人內心越來越寧靜,越來越純真,同時能演化能量加持功能,從而使人的一些潛在能力得到加強。這些超常的功能令許多人心馳神往。但是如果我們在修行中只追求這些功能而忽視心性的提高,不僅不會有什麼功能而且還可能入魔道,最後出現難以收拾的局面。
所以說修行中追求功能是不可取的。但有人擔心自己因為談神通就好像在追求神通一樣,就盡量迴避不談或不去真正了解,這也沒必要。神通畢竟是佛法修行中出現的一種現象,而且有些更高的法理是需要通過神通得到證實的,所以對於神通要順其自然,在心中看淡它,無求而自得。有人說沒有神通,有神通為什麼不拿出來看看,這都是常人的想法。越是功能強的人心性也是越高的,他知道神通的真正意義,他絕對不會去炫耀自己的神通。
五、不走正道走偏門
真正的佛法是要求人通過堅持不懈地修行,不斷地去掉後天形成的各種執著之心,修去生生世世產生的業力,達到無私無我,先他後我的正覺,至真至純至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直至功成圓滿。這才是正法大道,是人必須求證的。佛家講普度眾生,其本意是將人度化出苦海,永離輪迴之苦,而不是在塵世中享樂。唐朝著名僧人玄藏說:「人生難得,東土難生,正法難求。」意思是說能託生個人身很不容易,能出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也不容易,能求得真正的正法很難。所以如果有了這三項,就應該堅定不移地修下去。如果有了前兩項也要努力求得第三項才不枉擁有前面二項。求得正法比較難,但往往難就顯得珍貴,更應該珍惜。可是現在有些人不去求得正法,卻喜歡在小法小道、小能小術上打轉轉,如追求念咒、驅邪治病、看風水、看相、算命等。這些小能小術對人來講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你能力再強也不可能脫離生死輪迴之苦。有的甚至還會造下難以償還的業力,為生命的昇華人為地設置許多障礙。過去有人修出了一些神通,將自己藏在太空中以為可以逃避生死輪迴,但當他天命盡時因為心性沒達到標準,還有業力在身,仍然脫離不了六道輪迴。所以說佛法修行修心是第一位的正道,其它則是偏門。
六、信佛不是為了修佛,而是為了避世
佛是覺者,是為了探求宇宙、自然、生命的奧秘才走入修行之途的。通過持之以恆的堅苦卓絕的努力,有的通過無數世的輪迴轉生修行才證得無上正覺,修成正果,其人生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釋迦牟尼傳的法是需要出家才能修成的,那時出家要斷絕一切世俗關係和雜念,專心修行。出家的僧人雖然不能像普通人一樣盡到家庭責任,但他在修行的同時有更大的社會責任,需要傳播佛法,救度眾生,把慈悲播種到每個人的心田。在自己家里人與外人之間沒有親疏之分,一視同仁。如地藏王的宏願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在以前的社會(如唐朝),只有第一流的人才,才出家學佛,要出家還要有官方的度牒。在家雖然也能信佛、學佛、修佛,但也只能是為今後留下進一步修行的機緣,或得到一些世間的福報。而現在信佛學佛的人中有許多是為了逃避挫折,或者經商失敗,或者情場失意,或仕途不順,不一而足。有的通過學佛,對人生有了透徹的認識,明白了人生中所謂的矛盾挫折都是自己生生世世的業力所至,從而開始真正修佛,思想得以昇華,積怨逐漸化解,心中不再有愁苦和怨恨,而是笑對人生。但也有人完全是為了迴避矛盾,逃脫責任,雖然形式上也在修,但不能從法理上去參悟,凡心不去,遇到矛盾就怨天尤人,認識不到自身的業力和錯誤的觀念,一有機會就退回到學佛前的狀態。
七、重形式而不向內修
信佛的核心是在佛法指導下,去修心悟道。修心則是向內修,找自己的不足,修去後天形成的各種背離佛法的錯誤觀念,使自心返回到純真善良的本性上,而不是向外求,在外找。向外求無法悟道,根本領會不到佛法真理博大精深的內含。現在有一些人也信佛,但往往只注重形式,不能從內心去修,用佛法真理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如熱衷於皈依,以為皈依了佛就能保護他了。有的人一遍一遍地念經書,但卻有口無心,以為這樣佛就會接引他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只追求念經數量而不去領悟經書的內含,參悟法理,更不去改變自己的內心世界。還有的人以為出家住到寺廟裡,剃光頭穿僧衣敲木魚,以青燈為伴就清淨自然了,遠離了紅塵,即可成佛了。其實,這也還是一種形式,如果凡心不去,無論住哪裡,穿什麼衣服都是沒有什麼大的作用的。相反,如果能在佛法上悟道,修心去執,無論在哪裡都可以讓心境昇華。所以,過去有種說法:「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山。」
八、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信佛是一種信仰,不是口裡說我信佛,心裡所想和平時的行為又是一回事,真信是有嚴格的心性要求的,必須按照佛法的要求去修行自己,清除不好的思想和行為,在道德上高標準嚴要求,不能做的事是絕對不能做甚至想都不應該想,這是自己發自內心的對自己的要求,而不是靠外在的什麼力量來強迫自己。由於人在常人社會中,很容易受常人社會七情六慾的影響,思想會被帶動。尤其現在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不良風氣很容易對我們造成污染,這就更需要我們堅定信念,嚴守戒律,以強大的正念抵制不良風氣的侵襲,摒棄惡習,慢慢就會形成自然,心地逐漸純淨善良,智慧才能逐漸打開。只要心正,外邪就侵擾不了。真信佛者以行善積德為人生準則,需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不因時間、地點、人物、外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不能一曝十寒,患得患失。可是現在也有一些人,平時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善惡不分,正邪不辨,在社會上隨波逐流,甚至為了名,為了利你爭我奪,爾虞我詐,欺上壓下,陽奉陰違,這本身就違背了信佛的原則。一旦有什麼災什麼難又到處燒香拜佛,祈求神佛保佑。這實際上是沒有什麼用的。因為人的災難是業力促成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了壞事必然有惡報,這時佛都是不能插手的。除非從此洗心革面,真心悔過,徹底棄惡從善。
九、固執己見,不求甚解
在常人社會中總有一些掌握了某些方面一點可憐的知識的人,看到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就在思想中形成了一種固有的觀念,對待社會上的一些人或事總是用他的觀念去衡量對與錯,好與壞,正與邪,善與惡。由於這種觀念不是從本質上認識事物的,只看到了一些支離破碎的表象,往往有失偏頗。如果以這種觀念作為判斷事物好與壞的標準和行動指南,十有八九會使事情辦得越來越糟,結果適得其反。特別是那些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點成就的人很容易認為自己就很了不起了,容易飄飄然,忘乎所以,以為自己「老子天下第一」,方方面面都是內行,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自己就是科學的審判官。對於不同的觀點和意見總是想千方設百計進行詆毀、誹謗,甚至採取不正當手段進行打擊陷害。這是在一般的人中存在的一些不好的現象。在認識和對待佛法上,往往也存在類似問題。
有的人看了一點佛學中最基本的知識,就以為掌握了佛法的全部。有些把佛學當作哲學進行批判的研究的人,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佛學的表面意思,根本沒有理解其更深的內含,沒有體會到其背後的法力,就以為在佛學上有了很高的造詣,有了很高的學問,隨隨便便地下定義解釋佛法,講起來頭頭是道,卻不知道他掌握的只是一點知識而思想境界沒有得到昇華,道德水平沒有得到提高。有的人有了一點小功能或在修行中悟了一點理就以為到了最高層次,「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以君臨天下的姿態對待眾生,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等等這些都是不能正確深入認識佛法,體會佛法的障礙,也是佛法不能得以充分展示的原因。其實,釋迦牟尼講過「法無定法」,就是法在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果我們固守某一觀念就無法再去認識更加豐富的法理,認識不到真實的客觀世界,錯誤觀點得不到更正,思想難以昇華,道德不可能提高,生命只會永遠在苦海中輪迴。
十、雖能吃苦,但非佛法修行之苦,成效不大
人都有求安逸之心,希望輕輕鬆鬆。可現在許多人只想得到,不想付出,做事馬馬虎虎,不能盡職盡責,踏踏實實,精益求精。有的利益至上,為了金錢和利益最大化,不惜坑矇拐騙,製造假冒偽劣產品,以售其奸。有的以權謀私,貪污腐化。這些嚴重損害了他人的利益,敗壞了社會風氣,同時也使自己失德從而增加了無盡的業力。善惡有報終有時,只爭來早與來遲。當其惡業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其報應就到了,這是絲毫不爽的。有專家學者提出,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他們認為中國的制度機製不利於市場交易,人們的相當一部分勤勞對沖了制度成本。其實這只是一種表象,實質是人心偏離了佛法,才形成不了有利有序的機製。有的人相信佛法,相信善惡報應,相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道德上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但有的人由於不得法,雖然付出很多,吃了不少苦,仍然長期處於痛苦之中,慘狀長期得不到改變。這當中有其業力大的因素,也有需要其進一步提高的因素,最主要還是沒有真正在佛法正道上修行自己,沒有真正悟道,提高心性,只是一味地盲目吃苦,舊業未去又添新業,所以沒有什麼效果。釋迦牟尼當年出家修行之初,先以種種苦行折磨肉體,欲求解脫,終於不滿意。於是南渡恆河,隨人修習禪定,但仍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後又來到苦行林,「日食—麻—麥」,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經歷六年,徒勞無獲,終於認識到苦行無益,於是在河中洗去六年積垢,接受了牧女所獻乳糜供養,恢復體力,來到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端坐冥思,發誓:「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覺悟),寧碎此身,終不起坐。」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魔難,終於覺悟成道。由此可見,信佛學佛的人只有在佛法真理的指導下,經過堅苦的努力才能有所成效,舍此別無他法。
十一、故作深奧,故弄玄虛,玄玄乎乎,神神叨叨,不知所云
佛法修行出的是一顆善心,修出的是能夠包容天下的博大的慈悲胸懷,是沒有一絲個人的名和利,沒有一絲個人的情素在裡面的。當然,在修行過程中,有人還會存在一些沒有修掉的執著之心,但決不能以此為藉口而把心中存在的一些不好的念頭死死抓住不放,甚至於在人中去賣弄。佛家講普度眾生,其含義就是要把佛法的美好告訴人,讓人從世俗的迷中清醒過來,通過佛法修行,脫離苦海。在佛法的傳播過程中就應該以讓人明白佛法為目的。由於不同的人其生活的環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根基不同,其接受能力往往不一樣,那麼,就應該根據不同人的特點用最淺白的讓人們能夠接受語言和方法去弘法,把佛法種入人們的心田,引導人心向善。可是現在有些人總是故作深奧,把佛法搞得神神秘秘,語言晦澀難懂;還有的故弄玄虛,神神叨叨的,或生搬硬套,說一些似是而非的話,叫人不知所云。語言是傳播思想文化的載體,那麼我們就應該首先讓人家能夠聽得懂我們在說什麼,是什麼目的?如果在此過程中夾雜一些不良居心,不僅不能弘揚佛法,相反是在污辱佛,破壞法,其罪業也是不小的。佛教走入末法時期,許多人不再相信佛法不能說與此現象沒有關係。
十二、年齡成了真正認識佛法的障礙因素
常人社會有種說法「人到中年萬事休」,「人過四十不學藝」,好像是說人的年齡一大,就是日暮途窮,日薄西山,再也無所作為。因此,有些人覺得前途無望了,對自己要求不再嚴格,鬥志不再昂揚,進取不再勇猛;有的人對金錢、權力看淡了,對道德和心性上的要求也不高了,什麼正,什麼邪,什麼善,什麼惡都不分了,在社會上隨波逐流,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特別是現在在中國有一種「五十九歲」現象,有些手握一定權力的人覺得自己就要退休了,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在臨退休之前不惜自毀名譽,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利用國家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大勢謀取私利,攫取財物,中飽私囊,大有「我死後哪管他洪水淘天」之勢。這些人眼中只有現實的物質利益,什麼理想、信念、道德都是子虛烏有。這就是迷在塵世中的人不懂得作為一個人其生命存在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不懂得在宇宙之中存在對人有道德和心性要求的佛法的結果。
人來在世上托個人身不容易,那是經過多少次的生死輪迴,多少次的累劫才有機會托得人身,有了這個難得的人身就應該萬分珍惜,利用這個人身修行使生命得以昇華。即使生命不能昇華也應該多行善事,積累功德,為子孫後代積累福蔭,不能為了眼前現實利益傷害社會和他人而造業,從而因為惡業太多而墜入無間地獄,甚至殃及子孫。金錢地位權力是身外之物,生帶不來,死帶不去,兩眼一閉什麼都沒有了。如果損人利已就會增加罪業,惡報就會如影隨行,即使在一般人看來暫時還沒有報應,那也是因為其福報還沒有結束,待福報一完,惡報隨之顯現,有多大的罪業就有多大的報應。在這種情況下,給子孫留下再多的財富而不積德,很可能出現不肖子孫而揮霍一空甚至毀之一炬。人從來在世上到離開人世的每一秒鍾都是要珍惜而不能白白浪廢的。年青人為了事業為了家庭要奮鬥一番,但並不影響向善的心,並不影響按佛法來修行自己,相反在工作中生活中遵循佛法更有利於工作順利,身心健康。年歲大的人來日無多,更應該在有限的時光中修行自己,清除頭腦中不好的思想,歸正自己作為一個人應有的行為,把曾經造的罪業償還掉。
現在有些年齡較大的人,在人世中形成了很多頑固的觀念,對佛法沒有正確的認識,卻喜歡倚老賣老,嚴重影響了他人正確認識佛法,影響了他人向善和行善,這不是在做好事,而是在做壞事,其罪業是不輕的。從另外方面講,有些年齡較大的人,一生經歷許多魔難,吃了不少苦,業力消減,對人生有了比較深的感悟,他們對佛法認識很深刻。有的人年齡雖然不大,但其生命來源層次很高,自身沒帶什麼業力,他們一聽到佛法身心會為之震憾,佛法好像就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佛法中的字字句句似曾相識,一生就是為此而來,所以能用佛法高標準要求自己,修行自己。
十三、以人為師而不是以法為師,以戒為師
佛法是宇宙存在的自然法則,其在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顯現形式,人通過修行證悟到什麼程度,佛法就顯現什麼程度。佛就是在佛法中修行達到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境界的生命。佛把自己證悟的法理傳出來啟悟人的善念,引導人心向善,救度世人,這是佛家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況。不同的人由於生命的特點不同,執著心和業力的大小不同,忍耐力和承受力不同,對佛法的認識也有差別。人在信佛修佛過程中相互交流切磋,相互監督共同提高是應該的,但不能以人為榜樣,以人的喜惡為判斷標準,而應該以佛法為衡量標準。一個人修的再好,他也只是人,他還有常人心存在,他還需要作為人生活所必須的東西,如果以人為師就會出現跟著人摹仿人的情況,產生偏離法的思想和行為,從而阻礙對佛法的進一步認識。現代有些人根本就不了解佛法是什麼或只知道一些隻言片語,有的人本身就不信佛法,就隨隨便便根據自己的理解隨心所欲地談論佛法,若我們以人為師碰到類似的人那他會把人帶向什麼境地?釋迦牟尼涅磐時弟子問:「世尊走後,弟子以誰為師?」釋迦牟尼告訴弟子要「以戒為師」。戒是不變的準則,以戒為師才能保證弟子能真正的法上悟道而不至於受別人的影響出現偏差,甚至還會出現超出前人的弟子。若以人為師,可能在第二代或第三代弟子中就會出現嚴重偏離佛法的狀況,佛法在人中隨之就會毀於一旦。若以人為師,禪宗中可能就只有神秀而不會有慧能。
十四、不相信有來世,虛度今生或寄希望於來世,卻不修今生
現代許多人很現實,根本不相信什麼來世今生,認為這些都是封建迷信,是愚昧無知。一聽到這些說詞就想到都什麼年代了,科學都很發達了還講這些舊的迷信,很蔑視他人信佛向道。更有甚者,眼中只有現實利益,只要能弄到錢,只要能謀取一官半職,能夠出人頭地,只要現在過得滋潤自在,什麼手段都使的出,什麼事都舍得做,道德底線很低或根本沒有道德可言。有的人有一種觀念,以科學作為衡量事情的好和壞,對與錯,凡科學認為是正確的就一定是正確的,科學沒發現的就不可信或是錯誤的落後的。其實,這種人並不是真的相信科學,而是相信自己頭腦中已經形成的觀念,被這種觀念所左右著。說到底不是從人的本性出發去認識事物,去體悟宇宙自然特性,同化佛法,而是一種主觀判斷。
所謂科學本身是不斷發展的,有些認識並不一定是絕對正確的、全面的,有些沒發現的並不是不科學或不存在,即使發現了的也看人怎麼看待和對待。如生物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米丘林遺傳學派和摩爾根遺傳學派。摩爾根學派認為,生物體中存在決定遺傳的特殊物質——基因;而米丘林學派否認這種特殊物質。曾幾何時將摩爾根學派說成是偽學派、反動科學等。到了20世紀50年代,分子生物學的建立,證明摩爾根學派是正確的。人受觀念所左右往往很難認識事物的全貌和本質。而這些觀念是後天形成的,與人的本性,人的生命本質之間有一層隔膜,這層隔膜是業力組成的,它將人的本性嚴密封閉,使人陷入無盡的迷中。人在觀念的左右下背離佛法,在塵世中盡情享樂,虛度年華,在道德上逐漸墜落,在不知不覺中造下難以償還的罪業,直至徹底毀滅。而信佛修佛則是不斷破除這種觀念,消除這種業力,使人的本性返出來,達到至純至善的境界最後同化佛法,使生命得以永恆。還有人雖然相信生命在六道中輪迴,存在今生後世,也希望有個美好的未來,但不珍惜今生。在人生道路上碰到一點苦和難精神支柱就癱塌,信念理想就破滅而不繼續前行。在修行的路上碰到一點苦和難就打退堂鼓,放棄對真理的探求,把希望寄託在來世,總是想還是來世再修吧。這都是對佛法不堅定和正信不足的結果。佛法修行雖然希望有個美好的未來,但落腳點在今生今世,必須在有限的人生旅途中勇猛精進,清除一切不好的思想和行為,直至功成圓滿。人生中的任何苦和難都是生生世世的業力形成的,業力消除才能純淨身體。提高心性,才能消除業力也才能往生,或走出三界,永離輪迴之苦。業力不消除,永遠都不會提高,留到下世仍然要承受。更何況下世有沒有人身還難說,有沒有機會聞到佛法也難說。
十五、注重表皮,忽視內在的變化和提高
現代醫學對於人體的解剖應該說已經十分清楚明瞭,人們往往就以為人體就是這樣的了,人的生命就是有活力的人體,因此,人生的理念、人生的追求、人生的價值等等都是為了滿足這個人體的需要,生活質量、生活檔次的提高都是以這個肉體的需要作為衡量標準。如衣服主要是為了保暖,食物是為了維持生理機能,房子是休息和保證安全的場所,出行工具是為了快速便捷和人體舒適。當這些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後,有人卻起了貪心,希望更多更好一些,同時滿足在社會上與人攀比時的虛榮心。人為了生存需要,按正常途徑去努力獲得生活所需物質無可厚非。但以為人生僅僅是為了這些,甚至不擇手段去撈取、削奪他人的財物就有問題了,就是被塵世中的這些物慾迷住了心智。佛家說「人身難得」,有個人身是很不容易的,應該珍惜。珍惜就是應該遵循佛法,利用這個人身修行自己提高自己,而不是背離佛法而毀掉這個肉體。自殺、殺人都是在毀滅人體,其罪業很大。不擇手段侵佔他人財物會增加業力,也是在不知不覺中糟蹋自己,毀滅自己。有人說人體是個「臭皮囊」,不是說不應該珍惜他,而是指在修行中不要把他看得太重,不要怕他吃苦。如打坐時往往腿痛得很厲害,如果這時想這不是自己在痛,疼痛就會減輕。再比如,打坐時思想會翻江倒海一樣難得入靜,如果這時加一個「這不是自己在想」念頭而排斥它,思想就能入靜。人在修行過程中,慢慢就會發現人體並不是象現代醫學解剖的那樣。當天目開後內視人體,業力大的人呈灰暗色,隨著業力的清除,身體會逐漸清亮起來,有病的人隨之變得健康了,不再有疾病的痛苦。進一步會變得像白玉似的,甚至會光芒四射。再進一步用天目看呈透明體。同時,會在丹田部位出現金色的光燦燦的佛體(道家是元嬰),隨著進一步修行佛體會逐漸長大,這就是金剛不壞之體。而這時人肉身就像一個皮殼把已經修好的身體裹在裡面。所以說人體是「皮囊」、「軀殼」的說法不是比喻,而是實實在在的描述。當然,這些是可遇不可求的,有的人只有開悟後才能看到。看不到的不等於沒有達到這樣的境地,只管修行心性提高心性,一切都在其中。
十六、以讀經書的多少作為修行的衡量標準
現在常人社會有種普遍觀念,人在社會上有所建樹,有所創造,有所貢獻,必須博覽群書,學貫古今,積累豐富的知識,造就過硬的本領。凡飽學之士無不是幾十年如一日日積月壘的結果。但在佛家看來,一個人在社會上取得的成就再大,積累的財富再多,社會地位再高,都是德所化來的,是前世的福報。一個業力過大的人,即使博學多才,學富五車也很難在社會上出人頭地,有所建樹,享受福報。常人不管其在一生中是富甲天下,還是窮困聊倒;不管是貴為天子,還是賤為乞丐都要根據其所帶德和業的多少進入下一世輪迴。德多者享受榮華富貴,德少者多災多難。許多人還不一定能有人身。但佛法修行以修心為本,學佛者嚴格按照佛法修心去業,則會有很大的福報甚至走出三界,不再在六道中輪迴。
佛講的法是指導人修行的法門。讀經書對於指導修行無疑是有好處的,但讀經書不等於修行,如果把讀經書當成了修行,把讀經書的多少作為衡量修行的好與不好的標準就有失偏頗。人的根基有上中下,根基好的人往往悟性高、心性高,佛家經典似乎早就瞭然於心。有的人不修道已在道中,雖然看上去沒看過什麼書,受過什麼戒,但心性很高,一思一念一言一行全在法上。也有人雖然看經書,但心性不高,思想念頭不正,甚至有許多邪念,實際離佛法還很遠。如果以看經書的多少作為衡量修的好與不好的標準,那豈不是說後者比前者修的好?!禪宗六祖慧能是目不識丁的樵夫,而神秀是教授師,幫助五祖弘忍講經說法的,從掌握經書的多少看無疑神秀更勝一籌。但神秀只能悟到「身是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擦拭,莫使惹塵埃。」而慧能悟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無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果以掌握經書的多少作為衡量標準,哪還有六祖慧能!
修行界有個故事說的是曾經有個行腳僧人走到一座山上,看到山坳有個地方被紅光罩著,他想那兒一定有個世外高人就前去拜訪,走到跟前發現是一個老太婆,老太婆口念「嗡嘛呢唄咪吽(niu)」,僧人一聽老太婆念錯了,就說應該念「嗡嘛呢唄咪吽(hong)」。誰知老太婆改念「嗡嘛呢唄咪吽(hong)」後再也沒有光芒四射的狀態。這主要是在此之前老太婆雖然念錯了字,但心無旁鶩,心靜如水。被除糾正後,其時時自責自己念錯了,心裡有了牽掛,心態不再平靜。這個故事只是一個比喻,說明佛家經典只是引導人入道得法的階梯,能不能修,能不能修出來全在修者能不能實修心性,能不能參空悟道。佛家經典掌握的再多不實修不悟法理也是白搭。現在有許多學者讀了不少佛家經書,講起來頭頭是道,但仍像常人一樣喜怒哀樂悲驚恐,為了名為了利爭爭鬥鬥,這樣實際上仍在門外,並沒入道得法。
作為常人掌握的知識再多,即使掌握了全人類的知識也還是常人,仍在三界中,仍要入六道。而作為修道者則是在跳出三界,走在遠離六道的路上。在修行的過程中會開功開悟,直接體悟到宇宙自然中真正的理,看到真實的世界是什麼,人的生命本質及變化規律,而且還會記憶起先天之所有和生生世世的一些事情,這時的知和識是普通常人望塵莫及的,也是想像不到的。有些人不相信六道輪迴。不相信怎麼可能去悟道,怎麼可能認識到佛法博大精深的內涵?!正如沒上過山的人是體會不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的。
十七、見寺廟就燒香,見佛像就磕頭
現在許多人不信佛向道,根本還不了解佛家講的是什麼,就信口開河地把信佛說成是迷信。特別是看到有些善男信女供奉泥塑的佛像,在佛像前燒香磕頭就覺得可笑,以為這些人愚昧無知。甚至看到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去燒香磕頭,覺得不可思議。還有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的說法。這說明現代許多人對佛學缺乏真正了解和認識。現在有的寺院不清淨,有些人也不知道怎麼開光,有的把開光當作斂財的手段,這都達不到開光的目的。有些地方為了發展旅遊業,隨便設置個佛像讓人去參拜,有的還讓一些工作人員穿著僧衣煞有介事,故弄玄虛地做法事,以吸引遊客,目的是為了搞遊客包裡的錢,這都是污辱佛破壞法的行為。在這些地方燒香磕頭不僅沒有任何作用,可能還會因為心不正招惹是非。《西遊記》裡有幾回談的就是類似的問題,在求法的路上隨時都可能就會碰到妖魔鬼怪的騷擾。從表面上看遇到的不是寺院就是道觀,不是修佛的和尚就是修道的道士,可本質上那都是妖魔鬼怪,目的是想吃唐僧肉或阻止師徒四人取到真經。這時如果心術不正,意志不堅定都會半途而廢,前功盡棄,根本取不到真經。現在有一些人燒香磕頭就是為了求陞官發財保平安,因此見到寺廟就燒香,見到佛像就磕頭。有的甚至在樹上繫塊紅布後對著樹燒香磕頭。如四川劍門古道旁有許多張飛柏,據說是三國時張飛命人所栽,現在長成了參天大樹,遮天蔽日,煞實壯觀。可現在有人就在一棵柏樹旁燒紙焚香求健康,這就完全步入歧途了。
十八、不能正確認識道德
道德一詞在社會上使用的頻率是比較高的,現在通常把道德解釋為「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為了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依靠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所維繫的行為規範的總和。」這種解釋是比較抽像的,也沒有揭示道德的本質,所以,現在很多人並不能完全知道道德是什麼,為什麼人必須遵循道德,提高道德水平。
其實,道德中的道與德是兩個不同屬性的事物。「道」(佛家稱為法)並不是人製定的,而是客觀存在的規律,人可以通過思辨感悟到這種道,認識這種道。這種道不隨人的主觀意識而改變,但道對人有要求有制約力。人對於道的認識越高,心性隨之提高上來,道對人的約束力越小。而「德」,《康熙字典》的解釋是:「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其實在商代卜辭和先秦文獻中,「德」與「得」是相通的。「德」有得到、獲得的意思。《說文解字》對「德」的解釋是:「德者得也,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實際上德就是人遵循了道後所獲得的一種能量物質。德,被古人視為區分人和禽獸的標準,只有符合人應有的道德標準,才能稱之為人。而作為人,在塵世之中必須修心才能保持人心不至於污染和墜落,將心修成至純至善,同化於道,通過修道來養德。人有了德才能真正有福報,才能真正幸福安康,否則就會萬物凋敝,天災人禍不斷。可見道德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與人的生命休戚相關。人要生活得好必須遵循一定的道德規範,不斷提高道德水平。信佛修佛就是在道德上要求自己提高自己。
可是,現在許多人不信佛法,不學佛法,不修佛法,更談不上悟道。有的人也說自己信佛,但又不能在道德上要求自己,錯誤地認為道德規範是對人自由的限制和束縛,在社會上隨波逐流,精神不起來。
現代許多人在追求自由,追求個性的張揚,這本身無可厚非,在一定層面上講是積極的。人就是要清除那些對道的錯誤認識,回歸正道。但我們也要看到,也有一些人追求的所謂自由實際是私慾的膨脹,魔性的彰顯,認為道德對人的規範和要求限制了他們隨心所欲的思想和行為,把道德說成是虛偽,稱為偽道德,因此沒有道德上的訴求,沒有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道德水平逐漸下滑,日益淪喪,為了錢無惡不作,有了錢花天酒地,聲色犬馬,完全沒有人的正常思想和行為了。這樣下去是很危險的。
十九、以人心揣度佛心
人心與佛心是有本質區別的,人心中往往摻雜著自私自利,為了在塵世中生活的好一些,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傷害別人,欺侮別人,甚至為了蠅頭小利爾虞我詐,苦苦相鬥,造業一生。而佛心則是慈悲,是無私的愛。因為有了無私的寬廣的慈悲胸懷,並具有大自在、大智慧、大神通。看到人在塵世中漂泊,在苦海中沉淪,而不知活在世上的真正意義,佛會發下宏誓大願駕法船,結善緣,傳佛法,普度眾生出苦海。人在塵世之中無論多麼顯達,或窮困聊倒,最後都免不了在六道中輪迴。不過人可以在佛法中修行,通過修行去掉身上不好的東西,魔性逐漸消弱直至完全徹底清除乾淨,佛性逐漸強大起來,佛心逐漸穩定,修成無私無我,先他後我的正覺,不再輪迴轉生,永遠脫離苦海,得正果,出三界。人們常說「佛在心中」,有人以為自己就是佛了,其實大謬不然。人就是人,佛就是佛,二者豈能混為一談。佛為了度化人,可能以各種形式各種身份存在於人中,以各種方便法門度化人;各種人都有佛心,都可以修成佛,但絕不是說各種人就是佛。有的人沉迷在塵世之中行惡太多,積業太重,佛性的一面被埋藏的太深,表現出來盡是魔性的一面。這樣的人只是難度化而已,但仍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可能。時下有些人常以己之心揣度佛心,完全是對佛的褻瀆。如有一道菜名叫「佛跳牆」,好像是說佛一聞到菜香味就會迫不急待地跳過牆來,佛怎麼會像人一樣那麼貪婪呢?!有的人以為多給佛上香和磕頭,佛就會保佑他了。殊不知,佛是度人而不是保佑。佛是教化人、啟迪人、幫助人打開智慧之門,認清人自身和世界的本質,認清人世間的一切如夢幻泡影,是不實的,不要執著世間的得失,要清淨自然。佛度人也不能直接把人送到幸福的彼岸的,佛只能告訴人如何修心,如何超脫。當人下定決心融入佛法時,佛就會護佑在人的身邊。有人說既然佛有那麼大本事,既然佛有慈悲之心,佛普度眾生,為何不把人世間的災難都清除乾淨,讓人永享太平?這也是用人心在想問題。人間的災難和不平不是偶然存在的,都是有因緣關係的,人的罪業是自己造成的,必須自己承受,這是宇宙的法理,佛不能因為慈悲人,隨便去消除人應該承擔的罪業從而破壞宇宙的法理。佛慈悲人首先要遵守佛法,保護佛法。針對人的災難,佛會告訴人自救的辦法,那就是按佛法修行自己,修去世間那些肮髒的執著的心,提高自己。
佛家講因果報應,這是宇宙中存在的一條法則,它也不是佛家自己設立的,而是佛家把它揭示出來了。有人覺得好人命不長,好人活得不自在。這也是用人心在看問題。現在的人看一個人只看了其當前的一生,而佛家則從生命的本質上看一個人,除了看一個人的現在,還要看他的過去和未來,衡量這個生命好與不好的標準主要看其所帶的德和業力的多少而定,業大的就是不好的,為了這個生命不至於被消毀,會增加其磨難,以便在磨難中消減其業力,在人中表現是多災多難。磨難大的人可能是上一世享福了造業太多,或為了下一世不至於太苦而這一世多經歷一些磨難。因為每個生命的特點不同,嚮往不同,人生的路各有不同,一心向佛的人福報往往較大。佛家修行中會出現各種超常功能,如五眼六神通。按佛法的要求神通不能隨便在人中顯示,隨便顯示會破壞人類社會的正常發展規律,是在破壞佛法,這是佛法所不容的,因此真正的覺者為了維護人類的正常秩序絕不會隨便使用神通。即使運用神通也會是在無形之中,在不知不覺中,讓人察覺不到有什麼特別之處。現在有些人總想用神通來檢驗和衡量佛法神通的真實性,甚至用高價擺擂台來吸引人應戰。認為能經過檢驗就認為是真的,否則就是假的。這是心性和悟性太差的表現。真正的實修者只會在平凡的生活中悟道,修行自己的心性,提高心性,怎麼會像常人一樣去炫耀去爭鬥,浪得虛名?!
二十、重權貴,輕佛法
佛性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善良本性,人人都有佛性的一面,不信佛的人不等於他們沒有佛性,只是他們有些知障,存在一些後天形成的背離佛法的觀念,影響了其對佛法的正確認識。有的人未曾接觸過佛學,思想中沒有佛法的概念,不知道用佛法名詞去表述思想狀態和心理感受,但思想中有善的種子,這種善的特性就是佛性。有的人反對佛法,否認佛法,就好比人的生命本來產生於天地之間,其生長離不開天地萬物和日月星辰形成的環境,可他卻說要反天反地。但天地不因它反對而消亡。同樣,佛法不因他不承認而不存在。凡反對佛法的人並不是其本性的一面在反對,而是其後天形成的觀念背離了佛法,這種觀念與佛法有牴觸。也就是說這種觀念的形成不是從人的善良本性出發的,而是在善良本性之外有一種與本性相背離的物質,他們的觀念是在這種物質基礎上形成的,佛家稱這種與善良本性相背離的物質為業或業力。業力大者把人的善良本性的一面封存在裡面,使人的觀念受業力支配,思想和行為偏離佛法,表現出來的是魔性。
如果人不通過修行清除業力的干擾,使自己的思想行為逐漸回歸到佛法上來,回歸到善良的本性上來,而隨著業力遠離佛法,人的業力會越滾越大,最後就完全沒有了自己,沒有了人的思想與行為。佛家講眾生平等,每人都有獨立的人格,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和軌跡,所以,每個人都得自信自強自立,自強不息,精進不止。但如果自高自大,藐視他人,目空一切,就是自心生魔,這種心態實際上不是發自善良的本性,也是被世間的名和利等執著心所帶動,迷失了本性。在實際生活中,也有另外一些人喪失了自己獨立的思想和人格,萎身在他人的陰影之下,奴顏婢膝,卑躬屈膝,惟命是從,唯首是瞻。特別是一些權貴以為大權在握,真理在手,有些人也以為他們講的句句是真理,甚至可以為之赴湯蹈火,在所不惜。這實際也是一種偏見和誤解。權貴不一定真理在手,精英也不一定認清了事物的本來面目,許多往往只是一種觀念,只看到了一些表面現象。人之所以在世上能夠享受榮華富貴往往是前世積下的威德,是前世的福報,而不完全是努力奮鬥拚搏來的。如果沒有福報,再怎麼努力都不會天隨人願。在這種情況下,權貴或精英們在社會上取得成功的經驗,對人生、對社會上一些問題的看法不一定能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形成的理論也不一定就是絕對的真理。同樣,在人生道路上遭受許多挫折後形成的觀念也不一定是正確的。尤其在末法時期,許多人沒有道德上的訴求,沒有正的心法來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追名逐利,趨炎附勢,觀念完全變異,一些權貴、精英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這時他們的思想、意識、觀念、行為等許多方面都不一定符合真理,如果以他們的觀點來統攬全局很可能造成誤導。只有佛法才能揭示出什麼是真正的對與錯,好與壞,真與假,美與丑。
在家居士的兩種誤區
佛教徒分為出家人和在家人兩種,出家人是以修學佛法為職業,並以住持教團使佛教得以延續和發展,以弘法利生為主要職責。對於在家人來說,修學佛法的方式不能和出家人一樣,在家人首先要盡其家庭、社會的義務,並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為佛教的發展做出些貢獻。
但對於現在很多在家居士來說,經常存在兩種誤區。
一、 出離心不強,執著較重
皈依佛門,多多少少都會有些苦的覺受,每個人進入佛門也各有其原因:很多人是因為生活的不如意,少數人是了解佛教而產生信仰。生活的種種不如意就產生了求不得苦,有人在體驗苦中覺悟,認識到正是種種貪心造成了自己的痛苦,所以要去除貪心;有人帶著各種祈求進入佛門:求陞官的、求發財的、求家庭和美的、求生活富裕的、求飛黃騰達的、求子孫富祿的、求病苦消除的、求延年益壽的。祈求心下,所有的修法都是為了眼前的目的,這些都是執著於現世的各種表現。
在各種執著中,比較突出的是:某些女眾的情執較重,某些男眾的淫慾心較強。好像在現階段,女眾特別多,我們就主要談女眾的問題吧。情執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執著自己的男友或丈夫,不少女眾是因情感上受到挫折皈依佛門的吧!現代社會家庭都比較脆弱。離婚率持續升高,第三者、婚外情等破壞家庭的因素較多,心靈受到創傷的女眾希望傷口在佛門中能夠撫平,希望自己的悲傷能夠得到撫慰和關懷,上師的慈悲讓她們感到了溫暖和關愛,在感恩上師的同時,很容易把自己對男女之情錯位的寄託在上師身上。便有了妒忌他人和上師多接觸、希望上師全心全意注意自己、關愛自己。還有一點是,一般來講,上師人格都比較完美,風度翩翩、很有魅力,在世間很難找到像上師這樣的人,有些女眾就會把自己感情錯誤投射。這種情感的錯位是最嚴重的惡行,在這種不正確的心態下,會產生妒忌、嗔恨種種噁心,並伴有外在造惡業的行為,同時也會阻礙上師弘法利生的事業發展。
二是執著於自己的子女。母愛是最偉大的,也是最值得歌頌的,但作為母親,對子女要有正確的心理併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成長,要認識到孩子是個獨立體,不是自己的所有物,同時要擔當起教育子女如何為人處世,使子女的身心健康發展的責任。可惜,很多母親常有兩種誤區:一種是把子女當成自己的所有物,比如說,和自己的丈夫爭風吃醋,尤其是夫妻發生矛盾時,希望自己孩子和自己一心,聽自己的話,反對他(或她)的父親。還有的是:自己的兒子成家立業後,對兒媳橫豎不順眼,認為是兒媳搶了自己的兒子。還有的母親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人生道路。另一種是過分的溺愛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子女彷彿永遠是對的,同時也不允許任何人批評自己的孩子,包括自己的丈夫、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是學校的老師等。這種情況下,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孩子根本不懂什麼是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變得自私自利、自我為中心,這種孩子長大後,輕則一無是處,重則導致犯罪。
請母親們好好地想一想,認真的問問自己,對待子女多少是出於母愛,多少是出於情執呢?
對現世的執著較重(包括情執)的原因是沒有生起出離心,把現世一切看做是我的擁有,便是快樂。沒有認清現世享樂的本質是苦的真相,也沒有生起無常的觀念,如果明白——人隨時都可能死,死亡不會提前通知就會降臨,死的時候,所擁有的一切帶不走一分一毫,也不會有人陪伴,死的時候只有在世時修習的佛法才是真正的有用,就會放下對現世的執著。
二、不去承擔該承擔的責任
這種情況主要存在於生起些出離心的學佛人,因為有了厭離心,便對工作、家庭及平日的生活產生厭惡,想獨自清靜的修行,覺得其他事情都是打擾自己,耽誤自己追求解脫。
大乘佛法的精神是舍己利他,對於在家居士易貫徹大乘佛法的精神,為社會做貢獻,照顧好自己的家人,也是為眾生服務,雖然我們沒有能力讓所有人都滿意,但是通過自己的付出,總可以讓一部分人滿意,只要全心全意、心無所求,不為自己的私慾、真心為他人服務,哪怕對像僅有一人,也是在貫徹大乘佛法。在盡自己的各種責任後,如有能力,再來為佛教事業的發展貢獻微薄的力量。
因為在家人各自情況不同,修學佛法可以採用適合自己的方式,每天抽出一段時間來修學自己的法門,在家人如果修得好,通過對他人服務展現佛法慈悲的精神,也是在弘揚佛法,弘揚大乘佛法。
五種修行心態錯不得
佛教是個重實踐,重自力的宗教。所謂「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在佛教的修持中,唯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解脫,如果佛陀能夠讓眾生成佛,那早在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就把眾生給度完了,我們何必還淪落至此。佛教的終極目標終得個人去實修實證,而非只是終日求佛菩薩保佑加持,而自己又不努力。精進努力的修行固然重要,但其因地的修持心態更為重要,不然事倍功半。志公和尚云:「勇猛精進成懈怠」,告訴了我們若修行走錯了路,哪管多精進也是枉用功夫,與懈怠無別,於事無益。所謂「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所以初發心時,我們務必把一些基本又重要的修行理念建立起來才是。
生死心:許多人把佛法當成了知識,或忙於參與許多佛事活動,把生死給忘了。
回顧佛陀當年初發心乃追求解脫,了生脫死;看看當今的凡夫都把生死問題看的太輕了,以為棺材裡躺的的是老人,殊不知棺材裡睡的是死人啊!至臨終時才慌,這可怕是晚了些吧。許多佛教弟子修學佛法時,沒把生死心培養起來,而不知不覺的把佛法當成了知識,只是一味的的分析、歸納、做簡表,要不然便參與許多佛教活動,把生死忘了。生死心是修行的原動力,若因聽了幾場弘法會或參與幾場法會後,感到法喜充滿才來修行,那恐怕只是五分鐘的熱度,因為如此的動力是外來的,故不長久。切莫如一般眾生,一味接受生死,任它生滅,不試著超脫,雖然口說「生死坦然」但更相似於對生死的無可奈何。佛陀在他臨終時說:一切正念禪定中,念死最為尊貴。能有真切的生死心是十分難的,所謂「修行無秘訣,貴在生死切」。大家但摸摸自心,一天有花上五分鐘的時間去思考過生死的問題嗎?
大信心:當今佛子們最可悲的就是學佛不敢相信自己可以成佛
其二,修行者的大信心是必要的,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僧璨大師說:「信心不二,不二信心」。學佛者應對於成佛做祖有絕對的信心。當今佛子們最可悲的就是學佛不敢相信自己可以成佛,要不然便把成佛推向三大阿僧祗劫的未來,如此未戰先敗,如何能打敗那閻王老頭呢?三大阿僧祗劫相等無央數或無限大,如此而言眾生就算有機會成佛也似乎是空談。其實談論成佛的時間對咱們都無多大的意義.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已修了多久,但能夠肯定得是,我們肯定不是今世才開始修,不然大家不會對佛法感興趣。重要的是我們肯不肯好好下手修,努力以今生有限的生命與生命拼一場,所以切莫一直以為自己每一世都從零開始,若每世來到這人世 都如此認為,那待何時成就呢?如此佛教可就沒有希望了。
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開宗明義「至道無難,唯嫌揀擇」,絕大多數的修行者都犯上揀擇分別的毛病,今日說末法,明日說業障重,再來便是根器差,如此不計其數的介面,看看只是為自己不肯實修實證的心態安個美名吧!再多個十年、二十年,我們終就原地踏步。中峰國師說「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可是許多凡夫也只滿足於化主樂邦的方便,錯認方便權巧為究竟,因此而不求提陞,更不精進的力求今朝之成就,這可謂「辜負己靈」也。
無上心:一位修行者上求無上之佛果,才是修行者應具的氣宇,樂於小法,滿足於方便,修行不會進步。
修行另一個重要的心態是要發無上心,正覺之心或菩提心。當年六祖大師參訪弘忍大師時言「唯求作佛,不求餘物」,這種單純又直接的求法方式對於現今的佛教而言怕是既陌生又另類,甚至令人不解的是竟然會有人認為這樣的方式是狂妄的。看看現在的佛教弟子,學佛多半不敢以「唯求餘物、不求作佛」為發心的榜樣,這可是剛好與六祖大師的做法顛倒。怪不得我們修行不會進步。對於一位修行者而言,上求無上之佛果,是必然的,而這才是修行者應具的氣宇,只是我們已經樂於小法,滿足於方便。
大乘言「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是現今的佛子只是終日忙忙 ,說是「下化眾生」,不說那是否真正的「下化眾生」,但又有誰真正的把「上求佛道」的心培養起來而於中更進一步呢?怕是泥菩薩過江吧!古尊宿云:「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趣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學佛須知果位之次第皆是權巧之方便,是修行位上幻化的城堡,而非真正的寶所,故《法華經》云「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所以咱們不應對無上的佛果感到膽怯,反而應時時培養這樣的氣量才是。
思維心:祖師的語錄、法師的開示,終是他人的見地,自己有沒有實實在在的體認一番,就只能拾人牙慧,數他人財寶。
思維之心是正見的基礎。在修持佛法時我們不時會接觸許多觀點,而我們時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一味的接受,不多思維,不多問。當多數人都認為某個觀念是正確的時候,我們便人云亦云,自己亦不用心省思一番,如此便是迷信而非正信的典範。佛陀與祖師們的微言大意決非表面,而是須要大家去細細參究、深深的思維,而從中把正確的知見建立起來。一味的接受也只是拾人牙慧,數他人財寶。縱然經典、祖師的語錄、法師的開示是多麼的實在,說得天花亂墜,這終是他人的見地,自己有沒有實實在在的體認一番那才重要。終日論長論短,在他人的言語中討個分明而不自證是沒多大益處的。洞山良介大師曰:「學者恆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慇勤虛空步」。多思考、多探索、多自省才是成就的基石。想想當年的悉達多太子,不是一心的探索與思維這宇宙的真理嗎?
勇猛心:真正的佛弟子,絕不可以把修行當消遣,有空才努力一點,沒空改天再說。無常到時,不管有空沒空,忙也去,不忙也得去。
論云:「至心學道,發大勇猛,決趨菩提」,《永嘉集》又云:「勤求至道,不顧形命」,修行須要有一股發自內心的勇猛心,一種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縱使喪生失命都無怨無悔的心,。抱著怕東怕西,擔心這兒、擔心那兒的心態來修行,也可以說是因地不真。做為一位真正的佛弟子,絕不可以把修行當消遣,有空才努力一點,沒空改天再說,這樣的心態是要不得的,死期到時,無常殺鬼可不會跟我們論有空沒空,忙也去,沒空也得去啊!所以如果一位學佛者能夠深深的感受到生死的苦,三界猶如火災,世俗無常苦空,那他一定會有一顆勇猛的心。就像釋迦當年的「不成等正覺不起此座」的大勇猛心。而我們也應該有一股這樣的氣量。祖師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又云:「除了吃飯是雜用心,其他時間都不雜用心」,這都顯示祖師在修行上的行持,後人應該視之為修行成道的楷模才是。
總結
願與大家共勉的是,若大家在這難得之人生之即不好好把握修行,而只是奔波於「佛教事業」,說是不忍聖教衰,但沒有把真正的正法眼建立起來,至終聖教亦不免變質。而正法之眼藏尚待大家親證一番始得啊!學佛的目標明確,佛教哪會有這麼多是非,咱們若真的感知生死之事大,無常之迅速,哪終有閑工夫去論他人長短,好事物是非。所以「生死心切,處處道場;心為道源,無事不辦;無上覺心,直趣菩提;思維參究,是非莫管」。大家若都能與生死心為源動,大信心為助緣,無上心為目標,思維心為方法,那我們才不至於辜負佛陀與大德先聖將這條解脫的道路傳遞至今,而能繼續流傳下去。共勉!共勉!阿彌陀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