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化清涼
現在很多人讀誦一部經論時,一味地注重詞藻華麗、文句優美,根本不詳細觀察文字所表達的真實意義。譬如,有些人經常引用《六祖壇經》中「煩惱即菩提」,自我標榜博學多聞、有所俢為。對於修行人而言,學習佛法不要流於形式,最重要的就是能夠通達法義,並且將教法付諸於實修,這樣才能夠把煩惱轉為道用。如果我們不了解法義,不要輕易對他人宣講佛法,以免助長貪慾心和傲慢心等習氣。
「飽暖之時似修者,惡緣來時成常人」,有些人學佛,當衣食無缺、身體健康等諸多順緣具足時,容易產生傲慢心,認為自己的修行工夫很好;當遭遇各種障礙和違緣時,內心卻無比煩惱和憂愁。實際上,逆境所帶來的煩惱正是修行的助伴,它是一種增上緣。
有一位居士,不小心遺失了身份證和駕駛證,花了很長時間尋找仍舊沒有收穫,於是決定去相關部門補辦證件,恰巧辦理人員外出參加會議,幾天之後才能正常辦理,他感到非常煩惱。由於自身工作性質的原因,沒有這些證件無法處理工作事宜,焦急之中,他突然想起師父的開示: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違緣,一定要虔誠地念誦佛菩薩的咒語,至誠祈禱諸佛菩薩慈悲加持!
於是他靜下心來,念誦了一萬多遍咒語,最後將功德圓滿迴向,準備駕車外出時,證件從翻了無數遍的包里掉出來。他感到極其詫異,已經開車往返數次,證件都沒有掉落出來,在持誦一萬多遍咒語之後,證件失而復得,由此感慨諸佛菩薩的加持不可思議。此類事情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關鍵是否能夠靜下心來,而不是因煩惱而眼障。
這位居士平時認真聞思,能夠將修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丟失物品原本是一件煩惱的事情,他卻因此而精進念誦咒語,隨後物品失而復得,將煩惱轉為了法喜,對佛菩薩生起了極大的信心。如果沒有聞思的基礎,當煩惱來臨時,我們通常會怨天尤人,這樣只會折損自己的福德。有些人即使相信「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也只是停留在迷信層次,一味地祈求菩薩保佑,與菩薩做交易,這不是智慧地修學佛法。
有習氣和煩惱就是眾生,沒有習氣和煩惱就是聖賢。聖賢的妙用,識得則煩惱是菩提,識不得則菩提成煩惱。煩惱與菩提,如反掌覆掌。無論遭遇何種煩惱和違緣,比如:身體罹患疾病、財產蒙受損失,或者家庭出現變故……我們都可以將它轉為督促自己勵力懺悔,精進修行的增上緣。
佛陀在《雜阿含經》中以「兩支毒箭」作了開示:「比丘們!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心裡禁不住地生起悲傷憂愁、痛苦怨嘆,繼而憤怒迷亂而失去理智。這時,有兩種感受會交相增長蔓延,那就是『身受』與『心受』。這種情形,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接著馬上又中了第二支,成了苦上加苦的雙重痛苦。」
第一支箭,是被箭射中時的身苦,也代表我們遭遇的各種逆境;第二支箭則是由此帶來的心苦。當我們被第一支箭射中,痛苦已經發生時,要及時止損,避免繼續被第二支毒箭射中。事實上,這是比之前更嚴重、更持久的傷害。
當煩惱生起時,我們要學會用智慧去觀察:它最初從何處來,中間何方是彼安住處,最後它的去處又在哪裡?無始劫來,我們一直在六道中輪迴,曾經遭遇的種種痛苦和煩惱,都留下了什麼痕迹呢?每個當下所經歷的一切都將成為過去式,一切煩惱來自於我們的妄想和執著。
今後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如果能夠時時將煩惱轉為道用,煩惱自然化為無上清涼,這是真正的修行方便法門。
——根據教圓法師開示整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