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為什麼要破除淫欲之魔?真相在這裡
破除淫欲之魔,要觀照男根、女根的不清淨。「男根不淨」,在《禪秘要經》裡面講,男人周身的脈絡都是「從眼根布散」,就流注在諸腸裡面。男人為什麼喜歡眼睛看那些美色?就在於他要滿足他感官的慾望。眼根一接觸美色,馬上這個火魔、水魔、風魔都動起來。這一動起來,從心裡生欲。這個心根一動,淫欲的心一動,這「四百四脈」都動。都動的話,身體裡面八萬個小蟲——屍蟲,都一起張口了,這些蟲眼睛裡面排出的「淚」,那個顏色就是「青白」色。這青白色淚就化成了那個精液,就從男根裡面出來。
你好不容易有這些經脈的滋養物,透過心一動排出來,你精散掉了。那精是生命的養料,你排出來了,你精、氣、神就沒有了。所以常常這種淫欲行為過度的人,他內心沒有精、氣、神。於是,他就沒有思惟的能力,沒有創造性。那些有創造性的民族,像猶太族什麼,他們都有禁慾的這種習慣。包括那些科學家也知道:要攻克一個難題,必須要有幾個月專門離開家庭,在那裡鑽研。離開這種淫欲的環境,他才能夠集中精力。
但是人與生俱來有這個慾望,所以他眼睛就喜歡找這些感官刺激的東西。但當下他的精、氣、神就全散掉了,這就很可怕。佛曾告訴優填王,說世間有淫欲的男人,每天就是眼睛想看女人。這就是很怪了:知道這有很大的危害,但還是情不自禁的想看女人。你只要看到街面上有一個美女一過,多少男人都會看著——注目禮。甚至這個女人也就沾沾自喜:「你看,我的回頭率有多高!」這就是為這個慾望所控制。為慾望所控制,那就像奴隸畏懼他的主人一樣。
貪愛女色的人,他就不瞭解女人「九孔」裡面也流著惡露——臭穢不堪的東西。「住心」在這個淫欲上,人家吐下來的口水,他都像飲甘露一樣;那個「膿血」,珍愛得像美玉一樣,吃過去像蜂蜜一樣。這就叫欲奴:慾望的奴隸——這都是人的劣根性。
為什麼說淫為萬惡首?邪淫是大痛苦,別碰!
邪淫的人絞盡腦汁滿足自己的欲望,希冀從中獲得一些快樂。但明白實相的人都知道這種做法太愚癡。我們餓的時候就覺得飯菜特別香,飽時卻索然無謂,那種強烈的吃飯的欲望哪里去了呢?可見那種吃飯的欲望完全是無常的,虛妄不真實的。人的淫欲和這差不多,可是與吃飯不同,我們為滿足淫欲實在付出太多。
邪淫是苦而非樂。由於淫欲是貪心的一種表現,所以是一種病苦,而不是快樂,我們所感覺到的快樂只不過是一種刺激,一種幻覺而已,用哲學的話來說叫非理作意,所謂色不迷人人自迷。古德在不淨觀中開示我們,男女之體,本是革囊,滿盛惡露,屎尿渠,濃血聚,然而我們業障凡夫往往到死也想不通這個道理。於極臭處謬為香美,於極穢處謬為潔淨。
古人比喻作魚吞餌,蛆逐糞,蠶作繭,蛾撲火。地獄中,燒紅了的銅柱,邪淫之人要去抱,這是極殘酷的刑罰,然而這並不是閻羅王強加給你的,完全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是自作自受。邪淫更是萬惡之源,古人雲,萬惡淫為首,百行孝為先。為什麼將淫列為萬惡之首,正是因為淫欲的本質是一種貪心,在社會上表現就是一種嚴重的自私自利。下面引用《壽康寶鑑》上面的一段話來說明:蓋淫念一生,諸念皆起。
淫為萬惡首:
邪緣未湊生妄心;勾引無計,生機械心;少有阻礙,生嗔恨心;欲情顛倒,生貪著心;羨人有之,生嫉妒心;奪人之愛,生殺害心。廉恥喪盡,倫理俱虧。種種惡業,從此而起。對自身而言,淫欲過重可以頹剛健之軀,昏清明之志,以頂天履地希聖希賢之姿,致成碌碌無為,無所樹立之罪。
有用之人,不數年而廢為無用,而且漸成癆病之疾。看到這裏我們怎能不覺醒,這邪淫就是無常的使者啊,我們無知,不斷地犯邪淫,不斷地加重自己的惡業,在邪淫中把自己推向地獄呢。思此,我們還能固執地以為欲望是自己的本能,邪淫不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嗎?如果這麼想,實在錯得太遠了。後文將有對邪淫危害更深刻的認識。讀了你就知道,你在邪淫中到底能追求什麼,得到什麼。
你是什麼也得不到,相反邪淫使你失去太多人生當中很美好的東西,並把你一直送進地獄裏,千萬億劫,求出不得。思此,你還對美女,風流韻事等等如癡如醉嗎?醒來吧,睜開你得眼睛看清事實的真相吧。現在信息這麼發達,相信你很容易瞭解邪淫的一切。當你開始關注邪淫,意味著你開始用行動和你得敵人作鬥爭,意味著你終將從迷夢中醒來,找到戰勝邪淫的所有方法和技巧,並把這種有意義的東西傳播給其他還沉迷不醒的人們。
宣化上人:你業障重,它贅著你,就叫你一天到晚都想這個事情
我們人為什麼色慾心,這個淫欲心那麼重?情愛的心那麼重?就因為業障重。你若業障輕,就不會有這種心了。這個業障重,它贅著你,就叫你一天到晚都想這個事情,沒有停止的時候。
在業障重的時候,你就應該生出一種覺悟心:「啊,業障這麼重!」就應該要減低這業障。如果你跟著你業障跑,越造越深,越墮落越深,將來一定變牛、變馬、變豬、變狗去,也不停止。為什麼?你情慾心太重了,一定會墮落的!墮落什麼畜生裡邊去,這沒有一定的,所以這很危險的。
我們無論任何人,如果情慾心重,趕快要把它放下來;情慾心重的人,將來一定做畜生的,這一點疑問都沒有!
【編注】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講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