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
文鈔原文:
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 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 有修行愈力,習氣愈發者。 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 當於平時,預為提防。 則遇境逢緣,自可不發。 倘平時識得我此身心,全屬幻妄。 求一我之實體實性,了不可得。
既無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煩惱之事。 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決方法也。 如不能諦了我空,當依如來所示五停心觀,而為對治(五停心者,以此五法,調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隨境轉也)。 所謂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散眾生數息觀,愚痴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
——《印光法師文鈔》• 示淨土法門及對治瞋恚等義
白話譯文:
修行的關健,在於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就是工夫進一分。也有修行愈努力,習氣愈加顯發的情況。這是只知道依著事相修持,不知道回光反照,克除自己心中的妄情所導致的。應當在平時,預先加以提防。那麼遇到外境外緣,自然可以不顯發。倘若平時認識到我這個身心,全體屬於幻妄。求一個我的實體實性,了不可得。
既然沒有我,哪有因外境,因他人,而生起煩惱的事呢?這是從根本上,最確切扼要的解決方法。如果不能夠真實明瞭我空的道理,應當依如來所說的五停心觀,而來對治。(五停心觀:以此五法,調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隨境轉。)所謂: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散眾生數息觀,愚痴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
——如誠法師譯
印光大師:論對治煩惱習氣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德相,但因妄相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時的感歎。
歷代祖師大德對此皆有深刻的領悟,妄想、執著為修道成佛的障礙,眾生的煩惱習氣病因為“貪、瞋、癡、慢、疑”五毒。
印光大師德厚流光,弘法契機,在對治煩惱習氣方面有許多言簡意赅的論述,一直以來是淨土法門修行者的圭臬。
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
印光大師指出:“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有修行愈力,習氣愈發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返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當於平時,預為提防。則遇境逢緣,自可不發。倘平時識得我此身心,全屬幻妄,求一我之實體實性,了不可得。既無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煩惱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決方法也。”(《文鈔·示淨土法門及對治瞋恚等義》)
印光大師認為,煩惱習氣是修道成佛的障礙。在《復赫智嘉書》中,大師教誨:“學道之人,以治習氣為修行第一步工夫。若能克除一分習氣,其工夫方始實得一分。否則有因無果,難得與佛相應也。汝既知性情暴戾,當時時作我事事不如人想。縱人負我德,亦常作我負人德想。覺自己對一切人,皆有愧怍,歉憾無已。則暴戾之氣,便無由生矣。凡暴戾之氣,皆由傲慢而起。既覺自己處處抱歉,自然氣餒平和,不自我慢貢高以陵人。”
印光大師還指出,每一類人皆有自身的特殊習氣。如官僚習氣、學問人習氣、富貴者習氣、文人習氣等,這些都是學道的障礙,也須一一對治。
“習氣存時,自己有所不知。如官僚派之習氣,唯無此派者知之。自己有此派之習氣,雖他人說之,自己尚不知其何所指。學道之人,須去習氣。傲慢習氣,實為入道之障。閣下於言動中詳審體察,或可能知。知則尚有勝益可得。”(《文鈔·復楊典臣居土書二》)
“學道之要,在於對治習氣。每有學問愈深,習氣愈盛者,此乃以學道作學藝耳。故其所學愈多,畔道愈甚。此吾國儒釋俱衰之本源也。居士果能不以時派是趨,則吾鄉之大幸也。”(《文鈔·復王尊蓮居土書》)
在《復卓人居士書》中,大師開示說:“民國十年,光至南京。魏梅荪(系翰林,時年六十)謂光曰,佛法某也相信,佛也肯念,師之《文鈔》也看過,就是吃不來素。光謂,富貴人習氣難忘,君欲吃素,祈熟讀《文鈔》中《南浔放生池疏》。當數數讀,自不能吃肉食矣。此系八月十二日話,至十月,彼六十生辰,恐人情有礙,往金山過生日,回家即長素矣。”
在《復張曙蕉居士書三》中,大師語重心長地說:“淨土法門,貴乎實行。今既知之,當隨分隨力行之,方有實益。若但研究而不肯持佛聖號,以期近則消業障而增福慧,遠則出三界以登九蓮,則仍是文人習氣。有此習氣,欲真實了生死證無生之利益,實萬難萬難。果能發大菩提心,於公私之暇,實行愚夫愚婦老實念佛之行。則將來之母儀閨阃,師范女流,與預會蓮池,親承佛記,皆可必得矣。願將身體力行之不遑,不敢故作戲論,以開罪三寶,常念勿忘,則幸甚。”
煩惱習氣的起因及其本質
印光大師指出,煩惱即無明。因有無明,妄念叢生。“三障者,即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即無明,亦名為惑,即是於理不明(即貪瞋癡也),妄起各種不順理之心念。業,即由貪瞋癡煩惱之心,所作之殺盜淫等之惡事,故名為業。其業已成,則將來必定要受各種苦報。三途,途即道也,路也,相通之義。由有殺盜淫之惡業,故當受地獄、餓鬼、畜生之三途惡報也。”(《文鈔·復寧德晉居士書六》)
印光大師又說:“在凡夫地,誰無煩惱。須於平時預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緣,不至卒發。縱發亦能頓起覺照,令其消滅。起煩惱境,不一而足。舉其甚者,唯財色與橫逆數端而已。若知無義之財,害甚毒蛇,則無臨財苟得之煩惱。與人方便,究竟總歸自己前程,則無窮急患難求救,由惜財而不肯之煩惱。
色則縱對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縱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憐憫心,生度脫心,則無見美色而動欲之煩惱。夫婦相敬如賓,視妻妾為相濟繼祖之恩人,不敢當作彼此行樂之欲具。則無徇欲滅者,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煩惱。子女從小教訓,則無忤逆親心,敗壞門風之煩惱。至於橫逆一端,須生憐憫心。憫彼無知,不與計較。又作自己前生曾惱害過彼,今因此故,遂還一宿債,生歡喜心。則無橫逆報復之煩惱。然上來所說,乃俯順初機。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則無盡煩惱,悉化為大光明藏。譬如刀以磨利,金以煉純。蓮因淤泥滋培,方得清淨光潔。境無自性,損益在人。”(《文鈔·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印光大師在概述凡夫皆有煩惱的同時,又揭示煩惱的本質:“人苦日在煩惱中,尚不知是煩惱。若知是煩惱,則煩惱便消滅矣。譬如竊賊認做家人,則所有家財悉被彼竊。若知是賊,彼即逃去。金不煉不純,刀不磨不利。不於煩惱中經歷過,一遇煩惱之境,便令心神失所。能識得彼無什勢力,其發生勞擾心神者,皆吾自取。經雲,若知我空,誰受謗者。今例之雲,若知無我,煩惱何生。古雲,萬境本閒,唯心自鬧。心若不生,境自如如。”(《文鈔·復陳飛青居士書四》)
印光大師在《文鈔》中對煩惱習氣的三毒,一一作了精辟的論說:
“貪者,見境而心起愛樂之謂。欲界眾生,皆由淫欲而生,淫欲由愛而生。若能將自身他身,從外至內,一一谛觀。則但見垢汗涕唾,發毛爪齒,骨肉膿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屍,污如圊廁。誰於此物,而生貪愛。貪受既息,則心地清淨。以清淨心,念佛名號。如甘受和,如白受彩。以因地心,契果地覺。事半功倍,利益難思。”(《文鈔·示淨土法門及對治瞋恚等義》)
“瞋心乃宿世之習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塗,於我無干。所有不順心之境,作已死想,則便無可起瞋矣。此即如來所傳之三昧法水,普洗一切眾生之結業者,光特為閣下述之,非光自出心裁妄說也。”(《文鈔·復裘佩卿居士書二》)
“所言瞋心,乃宿世習性。今既知有損無益,宜一切事當前,皆以海闊天空之量容納之。則現在之寬宏習性,即可轉變宿生之褊窄習性。倘不加對治,則瞋習愈增,其害非淺。”(《文鈔·復裘佩卿書一》)
“又瞋心一起,於人無益,於己有損。輕亦心意煩燥,重則肝目受傷。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之氣,則疾病消滅,福壽增崇矣。”(《文鈔·示淨土法門及對治瞋恚等義》)
“愚癡者,非謂全無知識也。乃指世人於善惡境緣,不知皆是宿業所招,現行所感。妄謂無有因果報應,及前生後世等。一切眾生,無有慧目,不是執斷,便是執常。執斷者,謂人受父母之氣而生,未生之前,本無有物。及其已死,則形既朽滅,魂亦飄散,有何前生,及與後世。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說。執常者,謂人常為人,畜常為畜。不知業由心造,形隨心轉。古有極毒之人,現身變蛇。極暴之人,現身變虎。當其業力猛厲,尚能變其形體。況死後生前,識隨業牽之轉變乎。
是以佛說十二因緣,乃貫三世而論。前因必感後果,後果必有前因。善惡之報,禍福之臨,乃屬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過因其所為而主之耳。生死循環,無有窮極。欲復本心以了生死者,捨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貪瞋癡三,為生死根本。信願行三,為了生死妙法。欲捨彼三,須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滅矣。”(《文鈔·示淨土法門及對治瞋恚等義》)
“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於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於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無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文鈔·復朱仲華居士書二》)
對治之法——發菩提心,持名念佛
印光大師指出,對治煩惱習氣,要斷愛欲,放下怨恨與瞋恚;至誠發露忏悔,改過遷善;自守本分,韬光養晦。做到心外無境,境外無心。最終落實“發菩提心,持佛名號”這一根本的修行之道:
“唯其心之本體,與佛無二,故佛令人念佛。以佛威德神力之智慧火,烹煉凡夫夾雜煩惱惑業之佛心。俾彼煩惱惑業,悉皆四散消落,唯留清淨純真之心。方可謂心即佛,佛即心。未到此地位說,不過示其體性而已。若論相(事相)與用(力用),則完全不是矣。”(《文鈔·復周陳慧淨居士書》)
對於有煩惱習氣之人如何念佛息妄,印光大師也作了諸多開示:
“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文鈔·復永嘉周群铮居士書》)
“念佛時不能懇切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為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如是則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文鈔·復陳慧超居士書》)
“念佛,亦養氣調神之法,亦參本來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時紛亂,若至誠念佛,則一切雜念妄想,悉皆漸見消滅。消滅則心歸於一,歸一則神氣自然充暢……若常念佛,心自清淨。孔子慕堯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故見堯於羹,見舜於牆,見周公於夢。此常時憶念,與念佛何異。佛以眾生之心口,由煩惱惑業致成染污。以南無阿彌陀佛之洪名聖號,令其心口稱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念之久久,業消智朗,障盡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顯現,何得以世間喚人名而比之乎。”(《文鈔·復馮不疚居士書》)
“凡有忿怒、淫欲、好勝、賭氣等念,偶爾萌動,即作念雲,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種心念乎?念起即息,久則凡一切勞神損身之念,皆無由而起,終日由佛不思議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須十日,即見大效。若只偶爾念一句兩句,便欲見效,則是自欺欺人。雖亦仍有功德,欲即由此愈病,則決不可得。凡事均以誠為本,修持可不用其誠,而欲得愈病滅苦之利益乎。”(《文鈔·與胡作初居士書》)
“至於業障重,貪瞋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鹹愈。《普品門》謂:若有眾生,多於淫欲瞋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之。念佛亦然。但當盡心竭力,無或疑貳,則無求不得。”(《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念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印光大師關於念佛修道的開示很多,歸結起來是他一生每常拈示的八句話:“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若要真正踐行好祖師嘉言,我們還須反復閱讀理解印光大師的文字般若,老老實實按他的教誨去修行,才有希望在修學路上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不辜負印祖弘法利生的慈悲情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