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到底哪個法門更適合我?
我們經常講法門是平等的,但為什麼還說某個法門殊勝呢?這是根據眾生的根器講的。法門本身是平等的,沒有高低,沒有殊勝與不殊勝之分。但是對眾生來說,卻各有不同。
每個眾生都有與自己相應的法,都有與自己有緣的法門。對某個眾生來說,法門有殊勝與不殊勝之分,和自己相續相應的法才是殊勝的,因為修這樣的法門才能受益,才能成就。
如果法和相續不相應,法門再殊勝也沒有用。所以,你應該從八萬四千法門中,選擇一個和自己相續最相應、最有緣分,自己最希求的、最能受益的法門。把這個法門學通了,一切都通了。
一個屋子,東南西北都有門,從哪個門都能進去。你選擇的時候,要看自己在哪個方向。你明明在東邊,卻選擇走西門,這樣就要繞一圈,不僅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而且還容易迷失自己,所以沒有必要繞一圈。
相應的法也是這個意思。所謂的「根基」與「意樂」,就是講自己希求的法,與自己相應的法。我們選擇能從中受益的法就行了,沒有必要再去學修其他的法。如果你修行到位了,有智慧了,八萬四千法門不用都學,一聽聞就能領悟。
如果修行沒有到位,還東學西學,最後什麼也得不到,就像猴子抓兔子的故事。猴子心眼多,遇到西瓜地了,覺得西瓜好,就抱個西瓜回來了。半路上又遇到了桃樹,又覺得桃子好,就把西瓜扔了去摘桃子。沒有多久又遇到了兔子,於是又把桃子扔了去抓兔子。最後兔子沒抓到,兩手空空哭著回來了。
同樣,如果今天覺得這個好就學這個,明天覺得那個好又學那個,臨終時就會兩手空空,帶著遺憾與懊悔離開這個世界。所以要一門深入,腳踏實地地學修。
沒有福報的人,肯定認識不到法的殊勝,就像是在垃圾堆里撿到了如意寶,但是沒有認識到它的珍貴,認為是一塊石頭,又把它扔回垃圾堆了,這就是沒有福報。若是你認識到了,珍惜了,把它供起來,向它求,它什麼都能給你,這就是你的福報。
問:如何選擇與自己有緣的法門?
索達吉堪布答:你對哪個法門最有信心,就說明你是哪個法門的所化眾生。
比如你對淨土宗最有信心,那麼淨土宗就是你的有緣法門;
如果對密宗最有信心,密宗就是你的有緣法門。
因此,要想選擇與自己相應的法門,可以根據信心和歡喜心來決定。
夢參老和尚:尋找適合自己的法門
在學佛之後。很多道友總感覺自己所學的不夠。了解的不夠透徹。經典看的不夠豐富。以念經來說,念一部經嫌少,念兩部經又嫌太長,聽說《華嚴經》最圓滿,就只念《華嚴經》。反正越大越圓滿。至於受灌頂也是要受大圓滿的灌頂,這是貪心,想多累積功德。這樣好嗎? 總以為自己學的,所用的功課不夠,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知道的已經不少了,可是缺乏什麼呢? 缺乏實際的行動力。沒有一件一件地把我們所知道的實行;不去實行,你就不能證得,不能證得,你等於沒有得到。所以我們其實知道的夠多了、我們知道的事情雖然很多,但所做的事情卻很少,至於證得的部份就更談不上了,為什麼呢?因為你具足煩惱!所學、所念的跟你的心、你的性體結合不起來,沒有真正去修行。
我以前也是非常好奇,總想找個竅門。不然我不會從大陸跑到西藏去,我還是一個人跑到西藏去的。我也想尋找一個捷徑,可以方便一下成佛。也不要參禪,也不要念佛。念個咒就行啦!我到了西藏之後,共持了幾十年的咒。現在也還沒有成佛。專門持咒也是修法的要門,你先得自存己德,把你自己的德行看一看,以自己的福德。智慧、能夠接受到哪一個階層的法。踏踏實實的照著去修,能得到現世的安樂。這就好比你想要上高級餐廳,荷包裡得有那麼多的錢,如果沒有那麼多錢,在小攤上隨便吃吃也可以,能夠不餓肚子就可以了。
如何選擇法門呢? 你得選擇適合你自己的,你感覺到哪一種方法你學得很高興、很愉快,很有心得。你就堅持這種方法不要放棄。不要聽到別人的指正,你就又改變主意。持續地做下去就好了,但是得精進,疲疲塌塌、懈懈怠怠地就想成佛了生死啊? 你就是想求發財都不容易啊!
夢參老和尚: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
不論地藏法門、觀音法門、念佛法門等等法門,都是提供進入佛法的一種途徑。門是通達的意思。哪個門都可入,至於選哪個門,得看個人的因緣。選定之後,就要一門深入,不要貪多。
比如我們念佛,念佛相應了,就可以消業,業障消除之後就通達了。又好比塔有八個門,你從任何一個門進都可以,入了門就行。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你選擇一個門就行。入一門,八萬四千法門就都通了。這叫一門深入。
至於要選擇地藏法門、觀音法門、念佛法門乃至八萬四千法門,得自己摸索,看哪個和自己最有緣就選擇哪個。念阿彌陀佛不相應,念觀音相應了,你是根據自己摸索,你跟哪個法門有緣。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人來找佛,佛給他說法,他沒有受益,這是無緣;但是阿難給他說法,他立刻就接受了,這叫有緣。所謂佛不度無緣之人,正是這個意思。
念佛人,如果到禪堂去給人家講念佛,參禪的人就氣死了。參禪是要參念佛是誰。所以,各自的法門要相應。
不像古代,那些大德有神通,一看你就知道你十生、乃至多生以前的情況,可以直接指點你修哪個法門最相應。就像佛在世的時候,有個人來找舍利弗,舍利弗指點給他的修行法門,難以相應,不受益。於是找到佛,佛能看到八萬大劫以前的情況,就讓這個人念佛,結果很相應。
我們現在的時代,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的大德不能告訴適合你的法門,只是不管根性如何,只勸你跟他學,修他的法門。
不管修什麼法門,關鍵是一門深入。我以前認識一個老人,他什麼都不會,除了念《心經》。他從小時候開始就讀《心經》,還一直沒斷葷腥,但是他能夠一門深入,一直念到老死。他往生的時候,我在場,走得很殊勝。所以一門深入很重要。
過去,山里有一個老太婆,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念了多年。有一位過路僧人看到山上有紫氣,知道定有修行人。僧人見到老太婆,卻發現她念的是“唵嘛呢叭咪牛”,於是告訴老太婆念錯了,應該是“吽”而非“牛”。老太婆很後悔,改了過來。又過了半年多,僧人再次路過這座山,發現山上的殊勝景像沒有了,便立馬醒悟到自己去年犯了個大錯誤,不應該糾正老太婆。於是,僧人對老太婆說:我去年是和你開玩笑的,你還是繼續念“唵嘛呢叭咪牛”吧。
佛法講一心,心和境合一。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為了轉你的心。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當你沒有貪瞋痴時,你的心就和境界合一了。
問:請長老慈悲開示地藏法門與念佛法門的關係?
夢參老和尚:
我們利用佛所說的法來修行,不知道自己過去生的情況,不知道心和法是否相應,那麼開始的時候,誦經、打坐、參禪、念佛等等,都需要去摸索,以後就好了。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一個法門一門深入。
但是,不要貪多。讀哪一部經都行,但是要深入。就像古人講的故事,把小耗子裝在木盒裡,那個只朝著一個地方啃的耗子,很快就可以出來。而那個這兒啃啃、那兒啃啃的耗子,估計永遠都出不來。
佛法有八萬四千,不可能全部法門都去修,一會兒修這個,一會兒修那個。這樣修的只是福德,而不能了生死。
所以說,現在末法時代的善知識不能知道你前世的情況,需要根據你個人情況,自己摸索,然後一門深入。否則,就只是種善根而已。
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修行的法門,更容易往生極樂
其實 佛教有八萬四千種法門。如何選擇得看您自己,我個人認為還是淨土法門為最好。簡單易懂,很適合現在的社會,因為現實生活的人們都很繁忙,而淨土宗,只要能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好了........這只能靠你自己抉擇,我們無法確定地說那種法門最適合你。注釋中提到可以依照個人的性格(性行)來決定修行法門;但是這仍然相當困難,因為大部份人具有很多種性格:許多貪愛、許多瞋恨、許多妄想……,很難決定他們究竟屬於那一種性格。最好是你親自研究各種業處,自己選擇修行法門。
許多禪修者,通常他們曾經在過去生修行四界分別觀或安般念。如果禪修者曾徹底地修行安般念達到禪那的階段,那麼安般念對他們而言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如果過去生他們只修行安般念到某種程度,尚未達到禪那,或未曾見到禪相,那麼他們的波羅蜜還不成熟,今生再修行安般念時必須非常努力地修行。
如果禪修者曾在過去生中修行四界分別觀,達到色業處的階段,那麼今生他們很容易就能學習與修行四界分別觀。但是,如果他們只是曾經修行,尚未達到色業處的階段,那麼今生修行時同樣很辛苦,必須非常努力。
對於初學者而言,我也教導其它業處,如:遍禪,但是他們很難達到強而有力的禪定。然而,如果修成安般念或四界分別觀之後才轉修其它止禪法門,通常他們能輕易地成就所有止禪業處。
念佛靜坐是以佛號為正念,其它的念頭為妄念,不只是在靜坐中持名,行住坐臥當中也是,這是一個最適合初學者練習的法門。
持咒靜坐是以咒語為正念,其它的念頭為妄念,不只是在禪定中持咒,行住坐臥當中也持咒,只要持之以恆,自然容易人定,這也是最適合初學者的法門。
默照靜坐是以心念作為觀察的對象,對於初學者比較困難,除非在念佛或持咒靜坐得力,進而修默照靜坐才容易掌握。
數息靜坐是以數呼吸的出息,作為安定自己身心的方法,對於一般人是不錯的方法,對於有心臟病、脈不整、氣喘的人,最好不要使用,因為呼吸系統或循環系統有病的人,在練習時難免會有控制呼吸的現象,如此,對原有的疾病,有不良的影響,最好使用念佛或持咒靜坐方式。
隨息靜坐是以觀察呼吸的出入,作為安定身心的方法,如同數息靜坐法所述,呼吸系統或循環系統有病的人,不適合練習。
以上五種方法,在抉擇時,可選一種方法至少練習一周,等到全都練習完後,評估自己的適應性,最後選擇一種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認真地、專心地練習,日久功深,自然容易入定。
念佛、參禪、數息、持咒怎樣好?
究竟是念佛好,還是參禪好,是數息好,還是持咒好?在方法上徘徊不已,捉摸不定,有人修行一輩子沒有成就,毛病就出在這兒。不要妄想哪一個法門最殊勝、最便捷、最便宜,修行沒有便宜,無有近道可走。
現在宣傳修淨土法門最容易,不過是相對而言。念六字洪名或者四字洪名片刻時間做到一心不亂都不容易,要做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更不是件容易的事,哪裡有便宜可撿呢?一定要相信藥無貴賤,不是貴的藥吃了就靈,便宜的藥吃了就不管用,藥無貴賤,對症則良,只要治這個病對症了,藥都是好藥。病是具體的,藥要對症,沒有說一味藥能夠把所有的病都治好。如果有這種藥,佛就不說八萬四千法門。當然了,有的地方說過,所謂眾生有病就是一種病,要服藥也就是一種藥,那都是從理上來講,那是從佛法的平等性來講。
修行固然要理解佛法的平等性,但更要理解佛法的差別性,因為每個人的根基有差別,所以要從差別上修,不是從平等上修。從平等上修,無修可修!因為眾生的業障和根基千差萬別,每個人的根基並不是平等的,所以要在差別上修。一定要認定一個方法,死死地咬住不放,這樣用功才能上得了路。
節選自淨慧長老《柏林禪話》
淨空法師:學佛不能把佛法學錯了
四弘誓願是我們修行指導最高原則,首先教你發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之後真修,真修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你把這一條疏忽了,你去搞下頭一條,「法門無量誓願學」,錯了,就變成障礙。為什麼?煩惱不斷,法門學不成,不管怎麼樣學都屬於常識,知識,不是智慧;煩惱斷了,學法門是智慧。而且學法門是有次第,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在什麼時候學?在斷煩惱的時候學,因為這個方法能幫助你斷煩惱。一門深入,沒有雜念,幫助你得定,幫助你開慧;慧開之後才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在第三條。你看這裡講的都是這個意思,這不能不懂。我們把順序搞顛倒,障礙就產生了。善學的,佛道是正道;學錯了,佛道也是邪道。
我在早年學經,那時候剛剛到台中,同學很多。有一天大家我們在討論佛法,我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佛法能度人,也能害人」。我們有幾個同學聽了不服,佛法怎麼會害人?他們去找李老師。老師說是!沒錯,佛法能救人,佛法能害人,學錯了就害人。佛法是藥,藥對症了,救了我們的命,治好我們病。吃錯了藥,藥都是治病的,但它不治你這個病,你吃了這個藥,不但病沒有治好,加重了,甚至於吃死了,那不就害你嗎?佛法就是這樣的。
所以學佛,佛就常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聰明智慧他不會理解的。為什麼?煩惱沒斷。煩惱沒斷,常常把佛法解錯了。佛法沒有過失,你解錯了、你用錯了,那就要命了。因此,學佛不能沒有老師,不能沒有好的同參道友,這個對你幫助太大了。自己修學,除了把誠敬謙和做到,然後專心念佛,一門深入,行!誠敬心或是德行,真誠、恭敬、謙虛、和睦,一門深入,可以;沒有這種德行的話,一門深入也不行。所以得具足條件。
通途法門都是信解行證,這是一般通途的方法。第一個你要真信,一點懷疑都不能有;第二個要理解,正確的理解;然後起行,知道怎麼個修法。四弘誓願是總綱領,頭一個發心。發心是動力,我學佛、我學經教、我斷煩惱、我學法門、我成佛道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誓願度,我都是為這個,不為自己,這就對了。要是為自己,自己這個概念就是魔障,它就障道。決定不能為自己,要把自己放下,我放下、我所放下。境緣沒關係,自己心清淨,一絲毫都不染著,就對了,沒有牽掛、沒有煩惱,沒有東西能擾亂。
恭錄自淨土大經科註(第八十九集)淨空法師主講2011/12/19
淨空法師:選擇最適合自己根性的法門
我們選擇法門。真正不容易,搞了這麼多年,才搞清楚、搞明白。選擇法門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根性,自己的能力能夠接受,沒有妨礙,這才得力。
如果我們選擇的法門,自己的智慧、能力都做不到,這不會成就。所以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我很感激他。
我跟他學習的時候我三十一歲,他勸我修淨土法門應該說有十幾次,我都沒有接受。
年輕,好高騖遠,喜歡廣學多聞,對於大乘經論喜歡、偏好,在這個裡頭下了也有幾十年的功夫。
有沒有收穫?說實在話沒有。為什麼?沒有戒定慧,那我們的收穫是知識,不是智慧,現在知道錯了。到晚年才回頭,我學佛六十多年,三十年以後才回頭,才肯定淨土法門。
雖然回頭了,還是有習氣,習氣是什麼?不專,還是什麼東西都想多看看,這就是毛病習氣,這習氣很重。
現在不敢了,年歲太大了,八十七歲了,明年就八十八,這還有幾年?這不知道,時間愈來愈少,愈來愈不夠用了,專心念佛吧!老實念佛吧!其他統放下。
真正開始想到要真放下,不能搞假的了,八十以後的事情。要沒有這麼長的壽命,就沒有辦法了,往生靠不住,怕一生空過。
所以晚年把什麼經教全放下了,專講《無量壽經》,專念阿彌陀佛,這是擇法。精進,修諸道法,無有間雜,逐漸世出世間法都放下了。
多少人告訴我,這個世間社會這麼亂,不能不救,不能不關懷。說得很有道理。怎麼個救法?現在我完全懂了,完全明白了,「今現在說法」就是救這個世界。
我們每天講經四個小時,為什麼?勸導有緣的同修。什麼是有緣的同修?他肯打開他的電視頻道,他肯收我們的網路的網址,這就是有緣眾生。
這些有緣眾生我們天天在一起分享,天天在一起勸導大家,這就是拯救世界。希望我們有緣同修要回頭,我們不再搞自私自利,不再搞名聞利養,不再搞七情五欲,不再搞貪瞋痴慢,統統放下。
社會上能放下的人愈多,這個社會的染污就輕了,社會這些烏煙瘴氣就淡了,災難就少了,這是我們真正在幹。
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四六集) 淨空法師主講
仁禪法師: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最適合我
雖然同樣是學佛,但是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種種宗派,那我們應該選擇什麼法門呢?這個非常重要。選擇法門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分別念,而是最好依權威可靠的祖師大德為我們所作的抉擇。
印光大師《淨土決疑論》:「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則妙。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則皆可證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識稀少,若舍淨土,則莫由解脫。」
印祖這裡就指出,法門的選擇有兩方面內容,對此我們要先斷疑,要選擇、抉擇好。
首先,「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則妙」。印祖這四句十六個字非常重要,直接指出:我們選擇法門的時候,要選擇一個契機的法門。法門很殊勝,能契理當然很好;但是同時還要契機,這更加重要。如果法門雖然契理,但是不合你的根基,這也不行。所以法門選擇的第一步就是要契機。
第二,在難行道、易行道,通途法門、淨土特別法門,聖道門、淨土門之間,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呢?你是選擇易行道還是選擇難行道?我們當然要選擇易行道,要掂量自己的根機。特別是對末法時代的眾生,這一點非常重要。
這裡主要告訴我們,最初我們學佛選擇法門的時候,要做好兩方面的選擇。第一,契理與契機,其中更重要的是契機,在契理的基礎上還要契機;第二,難行道與易行道,我們要選擇易行道。這兩方面的選擇非常重要。
一、釋「契機」
關於「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則妙」,這裡印祖講得非常簡略,所以下面我們再根據印光大師在《文鈔》中其他地方的詳細開示來更廣地了解一下。
《印光法師文鈔》與徐蔚如居士書五:「蓋契理而不契機,則不能感應道交。所謂說法不投機,便是閑言語矣。」
說法必須要投機。如果不契機,就不能感應道交,你就和這個法不能相應。所以不管這個法有多殊勝,即使它契理,是最殊勝的法,但是你根機不夠,法不契機,那對你來說也沒有用。
再看印祖在《印光法師文鈔》續編發刊序中所講的關於契理契機的問題:「以如來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皆隨眾生根性而說。或契理而不能徧契群機,或契機而不能徹契至理。因茲如來出世度生之本懷,郁而不暢。眾生即生了脫之大法,卷而未舒。」
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隨順眾生根性講的。講法的時候隨順眾生的根性,所以有時候契理不契機,有時候契機但不契理。這樣佛度生的本懷就不能真正暢達。
「《華嚴》雖已導歸西方,而人天權乘未聞。諸經亦多略示端倪,而法門綱要未著。」
《華嚴經》雖然以最後的《普賢行願品》導歸西方(「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但是「人天權乘」並沒有聽到。《華嚴》主要是為登地以上的大乘聖者菩薩宣講的,連阿羅漢都是如聾如盲、不見不聞的。其他經典裡面雖然大約有提到,但是淨土法門的綱要並沒有明顯地開顯。
「由是如來興無緣慈,運同體悲,特於方等會上,說彌陀淨土三經。普被三根,全收九界,闡如來成始成終之妙道,示眾生心作心是之洪猷。機理雙契,凡聖齊資。如阿伽陀藥,萬病總治。如十方虛空,萬象總含。普令聖凡,現生成辦道業。大暢如來,出世度生本懷。倘如來不說此法,則末世眾生,無一能於現生了生死者。」
於是佛就「興無緣慈,運同體悲」,在方等會上講了彌陀淨土三經,把淨土法門的道理詳細作了介紹,這樣就「機理雙契,凡聖齊資」。一般按天台的講法,「五時」最初是華嚴時;接著鹿苑時,主要講四阿含;再接著才是方等時;後面是般若時;最後是法華涅槃時。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九界全收的法門,它不但契理,而且還契機,任何眾生都能得益。
下面以比喻來講:「如阿伽陀藥,萬病總治。如十方虛空,萬象總含。」阿伽陀藥是一種妙藥,可以治一切病;或者就像十方虛空,一切事物、景象都可以含藏在內。
「普令聖凡,現生成辦道業。」這樣才能使凡夫、聖者都能「現生成辦道業」,也就是不分是凡夫還是聖者,即使你還是一個凡夫,即生也能成辦道業,也能出輪迴、了生死,這樣才能「大暢如來,出世度生本懷」。佛出世的本懷,也只有通過淨土法門,才能真正得到淋漓盡致的顯現。
「倘如來不說此法,則末世眾生,無一能於現生了生死者。」如果佛不說淨土法門,那末法時代的眾生,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夠現生了生死。因為依難行道的通途法門,要想斷惑證真才能出輪迴,而斷除見思惑(煩惱障)是非常不容易的。不用說斷見思惑,得初果都很難;不用說得初果,得初禪都極為稀有。得到初禪能夠入定幾天,我們這個時代的媒體很發達,如果真有這樣的人,馬上全世界就都知道了。但是實際上能像廣欽老和尚一樣,能夠入禪定幾天的人,現在這個時代非常稀有。
對我們來說,法門契理雖然重要,但同時更重要的是還要契機。能契理、契機當然是最好的,就像淨土法門;如果不能契理,那麼能契機也可以,畢竟能契合你的根機;但是如果契理而不契機,那就像「閑言語」一樣,「說法不投機,便是閑言語」。這樣不管法門多麼殊勝,如何契理,對你來說都沒有用。所以更重要的是契機。
二、釋「易行」
下面再看:「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則皆可證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識稀少,若舍淨土,則莫由解脫」。
這裡講了兩方面:「在昔之時」,佛在世的時候,正法時期,人的根器非常殊勝,善知識如林,隨便修一個法都可以證道;但是現在是末法時代,「人根陋劣」,善知識非常稀少,你如果舍離了淨土法門,那就無法解脫了。
這個道理就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中引用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所開顯的一樣。龍樹菩薩是大乘八宗共同的祖師,是最權威的,無可爭議。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
「是故《十住婆沙論》云: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者,在於五濁惡世,於無佛時求阿鞞跋致,甚難可得。」
在五濁惡世時,佛已經滅度了,你要想求「阿鞞跋致」,也就是不退轉,這是很難的,是難行道。
為什麼稱為難行道呢?有五方面原因:
一、「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二、「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外面的惡人、惡因緣力量很大;
三、「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四、「聲聞自利,障於大慈」;
五、「唯有自力,無他力持」。這就像「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極大辛苦。謂自力也」,這是自力法門,也就難行道。
下面再看易行道:
「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三昧,願生淨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
如果你能相信釋迦佛講的淨土法門,「願生淨土」,生信發願,這樣「乘彌陀佛願力攝持」,不是靠自力,而是靠他力佛力,就能「決定往生不疑」。只要你內心能不懷疑,就能決定往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也。」這是他力法門,是易行道,和前面的自力法門難行道可以作一個對比。所以我們當然要依易行道修習,而不應該依難行道。
對我們來說,最初法門的抉擇非常重要,這是我們學法的第一步。
下面再看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若信心而乏智慧,未有不泣岐兩端者。佛言末世斗諍堅固,億億人學道,罕有一人證果。惟依念佛求生淨土,可以橫超苦輪。」
就像《大集經》中所講的,末法時代眾生學佛,億億人中,罕有一人得道,惟有依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才可以出離生死苦海。如果你不知道怎麼選擇法門,那就只能在十字路口中間哭泣,不知道怎麼辦,不知道如何選擇。選擇法門,需要我們的信心與智慧。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法門?
佛陀傳法四十五年,說法三百餘會,所謂八萬四千法。選擇哪個法門修行是每一個學佛之人最關心的問題。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知道哪個法門最適合自己呢?
第一:從具緣本尊來選。
我們只要接觸到佛法,當我們看到某尊佛菩薩像的時候,會有莫名的親切感,甚至會莫名的感動。或者我們會在夢中經常夢到某尊佛菩薩。當這些現象發生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判斷,我們與這位佛菩薩有緣分,那麼我們就可以選擇與這位本尊相關的法門來修。比如觀世音菩薩。可以選擇大悲咒,六字大明咒,《普門品》,《心經》等。
第二:選擇與自己熟悉的法門。
不可否認,當我們接觸到一些法門的時候,會對這個法門充滿信心。或者可以很快地背誦或者通順地讀誦,這些現象就說明我們累生累世曾經修過這個法門。那麼我們可以選擇這些曾經修過的法門去修,進步就會更快,更容易修成正果。
第三:聽善知識的指引。
有時候我們由於投胎轉世,對很多的東西都已經隨著輪轉抹的一乾二淨。或者只是初次接觸佛法,沒有什麼太大的頭緒。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去請教善知識,比如出家的師父,然後接受善知識的指引。比如現在末法時期,很多的師父都在弘揚凈土法門,我們也可以聽善知識的話,修習凈土法門。
以上就是如何選擇與自己相應的法門的一些簡單的辦法,僅供大家參考。也歡迎大家提意見和建議。
聖空法師: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
很多人在選擇法門、選擇修學方法的過程中,很無奈,要經歷一個痛苦的時期。不經歷痛苦時期的人,是前生福德根性好,積累的種子好,遇到的緣跟前世、生生世世修行的法就相應、相吻合。
如果我們沒有具足這樣的福德因緣,我們來到世間,還會回到以前的路上,但是要經過一個過程。有的人一出家,遇到的師父教他的,他就能接受,覺得很好,能受益,他就很安心,沒有別的想法。這裁決於他生生世世積累的功德和修行的基礎。
對於我們修行功夫用不上,而且每天胡思亂想的人,我們在以前因地修行的過程中,就是東跑西顛的,一會修這個,一會修那個,這給來生修行造成了很大的障礙。那這樣,我們來生就會一會兒進這個法門,一會兒進那個法門。
至於哪個法門好,其實不是我們決定的。就像一個醫生學了很多方子,不是病人來了哪個方子都針對他,要針對自己的習性,針對自己所存在的問題,我們能不能接受,能不能升起恭敬心,能不能聽明白,能不能受益,能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
如果我們聽得津津有味,是那麼個道理,我們能深入進去,能領悟到佛意,那這就是適合我們的法門。如果不是這樣,那這個法門就不適合我們。換句話說,這個“法”不適合我們,也就是說這味藥不適合我們,我們不是這個病。
確確實實,我們要選擇法門,如果沒選擇對,這一生不會受益,也不會安心。那我們這一生,到底哪個法門最適合我們?誰也不知道,師父也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只能自己去遇,就像抓獎一樣,寫獎的人,還有抓獎的人混在一起,那就看你的機緣了。
宏海法師:契理契機,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
阿彌陀佛,各位大覺世間的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想給大家講一個主題,叫做契理契機。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因材施教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當時釋迦牟尼佛有兩大弟子,一個是舍利弗,一個是目犍連。當然身為佛陀的弟子,他們也有自己的法緣。也會結一些收一些弟子,結一些法緣去教化,當時目犍連收了兩個弟子,每天教導他們,讓他們禪修。但是他教化這兩個弟子,效果不是很好。有一次舍利弗就去問他,說你收了這兩個弟子,教化的怎麼樣啊,效果怎樣,能證到聖法了嗎?就是有沒有開悟。目犍連就說,這兩個弟子呀,不得力,就是到現在,一直教化效果不好,既沒有開悟,也沒有見道。
後來舍利弗就給他出主意,說問一下,他們原來是幹什麼的。目犍連說,原來一個是浣衣人家出身,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開洗衣店的。另外一個是冶金師,就是家裡是金匠。這麼兩戶人家出來的兩個出家弟子。那舍利弗就問說,那你教他們怎麼修禪呢?這個目犍連就說,他讓這個冶金師家出來的,修不淨觀,讓這個洗衣店家出來的,修數息觀。數息觀就是一種禪修的方法,數自己的呼吸,把心安住下來,盡量不散亂。當時這個舍利弗就說了,說你這個教化,教化錯了。也就是說沒有針對他的根基,而進行教化。
為什麼這麼說呢?舍利弗說,這個冶金師家裡的人的這個小孩兒呢,出來他從小就拉風箱,所以你應當教他數息觀。那麼他長期肺活量大,呼吸粗重,教他數息觀呢,自然就能安住在禪法上。說這個洗衣店人家出來的呢,他老到河邊去見這個清澈的水,所以你應當教他修不淨觀,對治自己身心的內觀不淨,膿血的這種污染等等,他速度快。所以當時這個目犍連,聽了舍利弗這麼給他一講以後呢,果不其然,回去把教他們兩個的法門呢,調換了一下,效果就非常好了。最後他們就通過這樣的一種內觀,還都證到了阿羅漢果。
所以這就牽扯到我們一個什麼呢?諸位同修在生活中呢,也可能會跟別人去分享佛法,因材施教的問題。就是看對方是個什麼個性,什麼根器,那麼你給他呢,教他相對適合他,雖然我們不能像佛陀這樣的千機並育吧。但是,至少撲面而來的他的個性呀,性格方面,我們能收集到一些信息,為他量身,適合他的方法去教化。
所以佛門裡面常講到說,教化人要契理契機。契理就是說,你說的這個呢,不能跟佛陀講的這個宇宙萬法的真理,這個相違背,這叫做契理。如果不契理的話,很可能我們就在瞎說,壞人家的慧命。但是同樣重要的是什麼?還得契機,你不契他的這個根基,讓他瞎忙活一場,結果效果還不好,這就等於說你白說了。雖然契理可能契的對,沒有瞎說,但是你白說了,效果同樣也上不來。
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學修佛法呀,我們的根器很重要。那麼依照這個故事呢,引申出來,就是說我們在生活中,跟大家分享佛法的時候,就是要找準這個點。有時候比如說,我們修行修得比較久了,有些資深居士,他可能對這個因果啊、輪迴啊,甚至戒殺啊、吃素啊、守戒啊等等,已經相對來講,到了一個比較清淨的地步。但是他一味的住在這種,高要求的標準中呢,甚至很可能就會要求初機,剛剛接觸佛法,剛來的法緣,他也這麼嚴格的要求他,有時候一下子,就把他給什麼呀,壓怕了。覺得佛法這麼的嚴格,他自己做不到,那麼首先來講,他這個時候叫做初機嘛,所以,很可能就門還沒邁進來呢,你就用上台階的步伐要求他,他就跑掉了,這就是沒有因材施教。
當然因材施教,從時間久遠上來講,看他學佛有多久了。再一個從他的根性上來講,看他能學到哪一地步。一般我們都說了嘛,你給他在開示佛法的時候,如果他是一個上根器的人,那可能你就是在方法手段上呢,可能更加的猛烈一些,速度快一些,業障消得大一些,很可能呵斥一下呀,給他這個我們常說的有棒嚇呀,有這個甚至有這個呵斥,大呵一聲,這樣的一種根器,如果是上根弟子可以這麼對待。但是如果是中跟的話,那就不一樣了,你不能夠一味的嚴厲,高標準的要求他,很可能有時候就是說,呵斥也是可以的,在他心力堪的時候。心力不堪的時候,那麼我們很可能就是要善巧一下,給一點兒安慰,給一點兒糖吃,這樣慢慢的,不斷的來回調停,他就步履跟著就上來了。
那麼有一些根基呢,他很可能是下根基的人,他還經不得你去,我們常說的以這個前兩種方法去教導。那你一定要方便善巧,隨順他,甚至我們說哄著,這樣的循循善誘的,只要你學佛,只要你慢慢的進來,怎麼都行。這也是對於一些天生的根器上來講,能從學佛的久遠上來講,我們剛才講到的,你剛剛學,你不能按這個學的很久的來要求他,這樣一下子呢,他就吃不了就兜著走了。
所以這都是我們說,有時候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會碰見這樣的現象。特別有時候,我們對於自己的家人,很多時候我們開始呢,還是要盡情的去隨順,盡量的去隨順他們,慢慢我們自己做好了以後,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展示出來,這是對於任何根基來講,都是最好的一個方法。你不能說,我們有時候自己你都做不到位,表現尚且如此,結果你把它說的那麼的圓滿究竟,那人家從言行一對照,馬上就對你有看法了。
所以,現在為什麼我們很多時候呢,有的給大家念皈依呀,或者說受戒的時候,都會去講一下這個,就是我們跟別人分享的時候,首先你要看對方,是處於什麼樣的一個地步。第二個呢,不能夠先入為主的,把自己的知見全部強加給別人,要多聆聽他是怎樣的認知,然後你在這個台階上,再進行接引。因為畢竟學習佛法嘛,除了三寶法師之外,我們身為四眾弟子,有可能在生活中,都有機緣跟別人用佛法來結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窗口平台,就是要因材施教。
你看再從,換一個角度吧,因為我們身為漢人,那麼漢人他有時候我們發現,咱們漢傳佛法,基本上都是以禪宗和淨土的流傳最為廣博。那麼因為漢人來講呢,我們這個心靈,它容易到達那個幽微難至的,那個難至的心光顯發之地。所以參禪的時候,就特別把我們這個長處給顯現出來了。如果說俗一點,大家不要誤會,就是我們常說,漢人他精於這個思辨,或者是這個心計。這樣的一種根性呢,所以你看當時都說了,說大乘氣象所謂的,也跟這方面有關係。那麼淨土呢,他是一個他力的法門,這樣來講呢,就好比就是說一生就能夠成就。然後自己,仰仗彌陀的願力來接引。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信願行三資糧。你看我們漸漸形成的,最適合的,是這樣的一種根器。
那麼相對不同的來講的話,你比如說,我們去學習藏傳佛教的同修們,那可能就不一樣了。藏傳佛法它的設置次第呀,它就是說,你對上師三寶生起決定的信心,那麼當然也要觀察到,是一個大成就者給你什麼呀,設置你的次第課程。你看後來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是這樣有板有眼的一部。因為藏人的根性是什麼呢?他比較淳樸,他的心性很單純、懇切。所以上師給他一講什麼法門,一說,比如說你磕十萬大頭,你去這個念十萬的百字明,去這個修十萬個曼紮,等等這些,你給他一佈置以後呢,他馬上就絲毫不懷疑的,也不想著去怎麼投機取巧,或者打折扣的,他不行這個善巧方便,老老實實一步一步地修。這是藏地的修行這個次第。
所以你看從漢藏兩個來講的話,這也是一種根基上的分別。或許有時候,當然這個未必全是這樣。因為畢竟,也有的漢人適合學藏傳佛法,也有的藏地的人呢,他也可以來什麼呀,靈光的這個參究,或者對於淨土的這個仰靠來吧。但是絕大部分主流上來講的話,他這就是一個什麼呀,因緣法。
你生在漢地的人,他就適合這樣的來攝受,容易得力。如果你去修,有時候我們說,比如說修藏傳佛法,因為漢人的秉性,他很可能不能夠老老實實的,依教奉行的把這些加行都修圓滿。甚至對於上師的信心呢,他也不能夠生起決定不動搖的這種金剛信心,這就是根器的問題。所以說法並沒有高下,但是適合與否,上面見分曉,你修對了還是修錯了,所以說這點來講,這就都是我們說的因材施教。
當然,說真正面對一切的大眾,他都能夠方便善巧的去度化,這只有佛陀能夠做的到的。那就我們現在的這個時代來講呢,可能平日自己碰到有緣的這個法緣,有緣的這樣的一個人吧,那麼我們盡量的依什麼呀,依這個大家都能修的淨土法門,去跟他結緣。因為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嘛。在此基礎上,那麼再呢,可能隨類的,進行一些他比較相應的經典。
你比如說,有些人他熱衷于思辨,哲學方面的,那很可能給他講講唯識呀,講講天台宗的這個次第,乃至這個喜好空性的,好讀《金剛經》呀,《心經》呀,那麼禪宗的公案,可以跟他分享一下。但是,去講這個空性的這個法門的時候,一定要告訴他,不能夠偏執,妄談空性。還是要老老實實從有的現象上做起,恭敬三寶,老實功課。這樣的話,很可能空性才能夠顯現出來。
當然,有些人他天生跟這個,喜歡持咒,那我們就告訴他最好的,那麼長一點的《楞嚴咒》,短一點的《大悲咒》,還有《往生咒》、《藥師咒》呀,等等咒都可以。但凡呢,就是說不管任何根基,我們在學修上,道理上,應該多多的去廣學多聞。但是行門呢,最好能夠一門深入。因為我們現在很多時候根基啊,貪多嚼不爛了,所以遇到好多同修來問,就是說,他每天要讀很多的經典,最後搞得是,頭頭不了,帳帳不清,頭都大了。有時功課完不成,時間又不夠,著急,弄得半夜還睡不著,弄得很疲憊。那麼這個可能就是,修行的狀態不是很好了。
所以大家在這個學修佛法的時候呢,一定要應機。當然,我們這裡講到的說,從法師來講,因機施教,佛菩薩更是如此了。其實最能夠知道機,最能夠感受教的,就是自己了。一定要掂量掂量,我們自己有幾斤幾兩,然後隨著這樣,我們佛陀留下的教言,祖師們過來人說的這些開示,那麼自己選擇適合的法門,適合的行門去抉擇,長期堅持。
在此跟大家講一下,所有的根基一定離不開一個堅持。你就再上的根基如果不堅持,那很可能最後淪為連下跟都不如,很可能這個根基不是很好,我們常說的下根,但是人家一直堅持,這樣的話,反而得了上根的利益。所以大家要知道,真正的因材施教,根性到底是上根還是下根呢,也要是因材而定的,堅持也是一個根器的評判標準。
所以在此呢,今天,就是由目犍連和舍利弗的這兩個,佛陀最上首的弟子,師兄弟間相互討論怎麼樣教化弟子,我們引申出來,我們學修佛法呢,一定要有幾個標準。
第一個呢,要信心具足,這是每個根基必須的。
第二個呢,要量力而行不能夠越分,不能夠本來我們是一個凡夫,結果呢,你自己比擬,好像是乘願再來的菩薩所修的,那做不到反而生大煩惱了。
第三個呢,就是密密綿綿,我不知道大家聽過這個詞沒,密密綿綿是什麼意思?就是既不緊又不松,但是一直這樣,像調琴一樣,你要是把這個琴弦調的太鬆了,懈怠了,得不了利,那麼你把這個琴弦調的太緊了,稍微彈一下,貌似當時覺得很精進勇猛,但是嘣的一下子斷了,就徹底放棄了。所以我們學修呀,有一個密密綿綿。
總歸從這三點來講,不要忘了一個什麼,不退初心。一開始是怎樣的,那麼一直保持怎樣的,不管別人任人說,我一直是這樣的,這種根器呢,最是可以什麼呀,得到教法的利益,可教之才。而且,必然能夠長久以往呢,能夠水落石出,能夠得見佛法的真實的這個受用功夫。
所以今天呢,就是因這個故事引發,希望大家能夠不要忘了,很多時候沒有對錯,只有適合與否,這就是因材施教的標準。希望大家,學佛都能夠找到自己適合的法門,然後呢,一直堅持。
好,阿彌陀佛。
學佛有八萬四千法門,看看你適合哪個?別盲修了!
佛法廣大無邊,在佛教的修行中,我們常常提到八萬四千法門,這代表虛數,其實法門無量無邊,每個法門都有不同的善巧方便。選擇適合自己的修學法門,皆可覺悟。學佛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盲修瞎練。那麼你知道自己適合哪種法門嗎?
古德云: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取一法不是佛法,舍一法亦非佛法。所以說,選擇自己合適的修行法門很重要。不過要知道,選法門不是靠分別執念來選,需要聖人名師的指引。
佛法的三個階段,現在屬於衰微階段,善知識難遇,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選擇呢。印光法師指出,選擇修行法門時,要考慮兩個方面。要先斷疑再選擇、最終抉擇。這就是看病是一個道理,藥無貴賤,能治病就是良方。法門也沒有高下,當然要選擇簡單容易的。
自己可以衡量一下,是上等根性,中等根性,還是下等根性,雖然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是如果選擇的學佛法門很殊勝,但是不適合自己的根基,最終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很多人容易犯一個毛病,感覺自己學歷高,就喜歡選擇難度大的,這和難易沒有關係,也不要爲了面子去選擇。
現在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的根基,都達不到祖師大德的根基,既然是普通人,就選擇符合自己根基法門學習。六祖慧能大師就屬於是上等根性,聽到別人讀《金剛經》,讀的人還沒開悟,六祖大師覺悟了。
對於現在人來講,選擇法門,契理與契機,更重要的是契機。難行道與易行道之間,要選擇易行道,萬不可自己盲修瞎練。有選擇恐懼症的同修,這裡推薦一種最普遍、最簡單、最容易的修學法門,淨土念佛。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隨時隨地都可以念,佛號不間斷,就融於生活了。六字洪名,接受無量光,接受無量智慧,帶業往生。簡單、容易、方便、快捷。當身體在忙碌狀態停下來的時候,能夠抄經,也是淨化身心,接受佛力攝受的方式,在佛教中抄經最普遍的就是《心經》《大悲咒》,篇幅短,加持力強,廣被大衆所喜愛。
一句佛號,一部《無量壽經》,再加上抄經,足矣,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必有成就。當然想看看別的經典,也無妨,但要知道自己修學的主要課程。很多學佛人,在學佛的過程中,常常會犯3種錯誤,看看你犯過嗎?
第一、東跑西顛。
聽說那裡來了法師,就跑去灌頂。哪個寺院有法會,很積極地去參加。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沒有具體的修持方法。
第二、好高騖遠。
很多學佛人,輕視基礎的方法,喜歡高深的觀修、禪修。做任何事情都應一步一個腳印,沒有一下就成佛成菩薩的。
第三、自搞一套。
自搞一套很危險,不看佛經,不親近寺院,也沒有善知識的指引,自己在家盲修,自搞一套,完全就是瞎胡鬧。
學佛選擇法門,不求第一,不求最靈,只求適合自己,並踏踏實實地踐行,便能有所成就。
八萬四千法門,我們為何要選擇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在整個中國佛教的傳承當中,是特別受到重視的,因為它有兩個不共於聖道門的殊勝處,第一個:它是「他力門」(佛陀本願的攝受),第二個:它是「果地教」(淨土的攝受)。
你那一念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如果方法正確,應該是啟動兩個力量:第一個是阿彌陀佛的加持力,第二個是淨土的攝受力,這兩個都要具足才是正確的。
首先,我們念佛,心中跟佛號接觸的時候,我們啟動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能夠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成就現世的安樂;有滅惡生善的效果,消業障、增福慧。
其次,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累積了一個往生的力量,臨終的時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種解脫道,帶業往生,橫超三界。
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當中,首先他為整個大乘,判定了「難行道」跟「易行道」。
他說依止自力的修學,勤苦久遠,過程非常的辛苦,時間非常的久遠,謂之「難行道」,因為過程很多障礙,你所花費的時間是多生多劫。
而「易行道」的特點是超越而迅速,因為有佛力加被,時間也特別的迅速,一生成就。
道綽大師在《安樂集》當中,提出了「聖道門」跟「淨土門」的思考,他說:我們念佛不再只是消業障而已,更重要的是要為菩提道求生淨土、要離開五濁惡世。
他的理由有兩個:第一個、他提出了「五濁惡世」的思考。他說: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已經不是正法、像法時期,外在環境對你的刺激、對你的干擾,達到一種非常嚴重的狀態,會使令我們善根退化,也就是「內因力」羸弱;
另外就是「魔強」,這個「魔」不是魔王,這個魔是指世俗的誘惑,人事的干擾,叫做「魔強」,這是五濁惡世的思考。
第二個、「去佛久遠」,就是「外緣力」。我們生長在離佛時間越來越遠了,到末法時代,被邪師惡友的思想所誤導,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沒辦法去判定「誰說的話才是對的」。
末法時代的特點就是「各說各話」,他這樣子講、他那樣子講……我們在這樣的一個「魔強法弱」時代,法門的力量特別的薄弱,正法之法乳,已經摻入了太多的水,牛奶的成分越來越少。
我們雖然有善根,但還是要靠法的力量,雖然有「內因力」,你得有「外緣力」。
所以在這樣魔強跟法弱的兩個因素之下,道綽大師說:「譬如小樹未成,經歷暴雨,終為所折。」
這個幼苗說:「我要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要行菩薩道!」志向可嘉,但是沒有智慧。
為什麼沒有智慧呢?你沒有考量現在是什麼時代,你這樣講不合時宜,你要是生長在正法時代,這些話是對的。
所以在末法時代,你不求生淨土,那就好像菩提的幼苗還這么小,你一定要把它放在暴風雨中去摧折,結果只有一個,就是這樣白白犧牲掉,對佛教、對眾生沒有好處。
道綽大師這時候提出了「往生淨土」的思考,這一點對我們淨土法門太重要了。
所以「念佛」跟「求生淨土」在早期是兩回事,但是到了末法時代,念佛的人,少部分為了消業障,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菩提道,求生淨土」。這個「果地教」到末法時代更是重要,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魔強法弱的時代,我們開始以智慧來思考,我們是不是應該到一個比較好的國土,去成就聖道,再回來廣度眾生,這是一個「果地教」的思考。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