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修淨土念佛人念楞嚴咒、大悲咒、心經等,會夾雜嗎?
問題:有人說,修淨土念佛人不需要念“楞嚴咒”、“大悲咒”、《心經》等。
請問師父念了會夾雜嗎?會影響往生極樂世界嗎?持“楞嚴咒”對念佛有什麼益處?請師父開示。
妙祥法師開示:
修淨土念佛人需不需要念“楞嚴咒”、“大悲咒”、《心經》等?主要根據你念佛修行的情況而定。
咱們看一看印光大師怎麼說的?印光大師是公認的淨土宗的祖師之一。他說:念佛人如果閉關,這裡所謂閉關就是專修的時候,一定要誦“楞嚴咒”,如果不會誦,要照本念。就是說明一個問題,你必須念,這是印光大師說的。
那念“大悲咒”呢?我們都知道印光大師本身就是專門誦持“大悲咒”的。所以說“不需要念楞嚴咒、大悲咒、《心經》等”這種說法就不正確了,沒有根據。
什麼叫夾雜呢?這個問題啊,很多人都問過。是不是我誦兩種不同的經就叫夾雜呢?或是誦三種叫夾雜呢?
我的想法:什麼叫雜?
只要是你心裡打著妄想就叫雜。你即使誦一百部經,你心裡沒有那種妄想,去掉自我的知見,就不雜。
如果你單一念佛,但是你的妄想紛飛也叫雜。不是根據外面的數量來衡量雜和不雜,是根據你心裡的質量來衡量雜和不雜。佛法千經萬律講的都是一個法音。
怎麼,佛能講出兩個法音來嗎,不能,是吧?只講出一個法音,都是去掉我們的知見,讓我們不打妄想。這才正確。
你看看這個《彌陀經》講了:臨終念佛的時候要一心不亂,(晚課回向文中說)如入禅定。那我們要看這“如入禅定”,“如入禅定”就不是念佛啦?這不又夾雜了?那彌陀經》都夾雜,是不是?我們念佛不夾雜,那念觀世音菩薩夾不夾雜?念大勢至菩薩夾不夾雜?都夾雜嗎?所以這就不正確了。那念《藥師經》夾不夾雜?藥師佛還講:如稱我名號,臨終有八大菩薩接往西方極樂世界。這也雜嗎?
所以這種“雜”的說法不對。
我們知道只要能達到一心不亂、一念不生必然往生,這沒有問題。嚴持戒律必然能往生,如果不能嚴持戒律你不能往生,甚至還墮落修羅道。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說影不影響往生,不在這個問題上。
有個師父專門修淨土的,他有一天早晨就念了“楞嚴咒”然後再念佛。他就給我來電話說:“念完楞嚴咒我再念佛,這個念佛的心一下就找到了,非常好!”從來沒有這麼好的時候。因為“楞嚴咒”它長啊!它長,誦完這個心就容易找到它所應該歸位的位置,所以說再念佛的時候一個是輕松,另外他知道這個勁往哪使了。它能起到這個作用。
另外呢,我們再想一想印光大師他也不會說錯話的,是吧?所以“楞嚴咒”不光是修禅的要誦,修淨土的也要誦,還有包括修密的也要誦,這個非常好。
當然了,你不誦也可以,不是說你非誦不可。你不誦,你有那功夫也可以。但是不能說:念佛人不允許、不需要念“楞嚴咒”。那就謗佛了。你不需要不等於別人不需要,是不是?你可能念佛念得很好,一心不亂了,那你可以啊,是不是?甚至你不念都可以,連佛號都不用念都可以。所以關鍵是在於我們需要不需要。應該這麼看夾雜不夾雜的問題,這個夾雜的問題有時候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迷惑。所以說我們對夾雜要有個正確的理解。不管誰講的,我們都是以佛法為根據。
淨界法師:聖號的成就來自於佛的願力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諸佛與眾生的互動不是單方面的,我們看到佛陀在因地的時候,都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但事實上在真正修行、動的時候,絕對不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的。
每一尊佛有他度化的眷屬,眾生無邊誓願度是一個理想化的願力。諸位在授菩薩戒的時候,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這兩句話是對的,誓度一切眾生這句話只是個願望,沒有一尊佛能夠度化一切眾生的,這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佛度眾生是選擇性的度化,這個選擇性的主動權不在佛陀本身,是眾生對這尊佛怎麼去憶念他、去供養他、去讚嘆他。
所以佛要度化你,不在佛陀,是你的造業是不是具足被佛度化的因緣,所以為什麼我要經常念阿彌陀佛,難道我念的少,佛陀就沒辦法救拔我嗎?
是的!因為你跟他的緣結的不夠深。
所以這地方的意思說,今天要得到十方諸佛的救拔,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很重要的,這裡講到信心的功德。
你要有信心來憶念諸佛的名號,諸佛才能對你產生一定加持的力量,這地方講到信心的功德,能夠成就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過這裡也值得我們注意,有人會問聞是經受持者跟聞諸佛名者有什麼差別?我念阿彌陀佛,跟我念觀世音菩薩,念多寶佛有什麼差別?
我們要知道你念觀世音菩薩,你的心跟觀世音菩薩聖號接觸的時候,觀世音菩薩聖號引導你到觀世音菩薩的願力,得到觀世音菩薩願力的加持。你念地藏王菩薩,得到地藏王菩薩本願的加持。每一個佛菩薩都有他的願力,所以他的加持是有所不同的。
阿彌陀佛加持的特點,諸位都知道,帶業往生,橫超三界!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可以消業障,大家都同意,但是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可以往生到觀世音菩薩的國土嗎?不能的!因為他沒有臨終十念救拔的願。
我們在修學大乘的時候,要把理觀跟事修要分清楚,講起理觀,緣起性空,每一個法都一樣;要講事修,每一個法的因緣完全都不一樣!
你念阿彌陀佛的功德跟念觀世音菩薩的功德絕對不一樣!因為你跟兩個不同的佛結緣,結果怎麼會一樣呢?這兩個佛因地所發的願是不同的,這樣的願產生救拔的力量自然也就不同!
他的聖號的成就來自於他的願力,他的願力不同聖號產生的功德怎麼會一樣呢?所以我們不要把理觀跟事修混為一談!
淨界法師:只要你願意念佛,你就不需要修福報了
只要你願意念佛,你就不需要修福報了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段經文總共是兩大段,第一個是一個總標,第二段是一個別名。看總標,說「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要往生淨土,他必須是多善根、還有多福德。這以下就把這個往生的因跟果,再各別說明。什麼是往生的因呢?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聞說阿彌陀佛」就是善根,因為你知道彌陀本願的功德,你能夠隨順,這就是善根啊,我接受——說彌陀要救拔我,我接受您的救拔,我願意從現在開始,生命開始改變,我不再貪戀娑婆了,我來生要到淨土去了,這個就是順從本願;然後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是往生的因,這個就是多善根、多福德了。
得生彼國,是在什麼時候呢?往生淨土不是在平時,是在臨命終的時候往生的,這個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因為彌陀的現前,開示慰導,使令我們能夠安然的往生淨土。這個地方把淨土的因跟果,就標出來。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註解。這一段首先講到三件事情,第一個:讚歎名號功德的殊勝,萬德洪名。為什麼呢?因為菩提正道名善根,是親因;種種助道: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等,是福德,是助緣。善根是因哦,你往不往生,是靠善根;那麼你的品位高低,是靠福德,靠你念佛的多少。那麼這個地方做一個比較,說聲聞緣覺,這個二乘人,二乘人他的思想的善根是偏空,他的空性是偏空,所以少善根;那麼人天的善法,因為心中有所得,所以是少福德,皆不可生淨土。
這個淨土啊,很多的居士問我說:淨土在十法界的定位到底是什麼?這個很重要,因為這個結果影響到你的因地。就是說淨土,它肯定不是六凡法界,肯定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在淨土當中是無漏,他沒有煩惱的活動,他有三不退轉的功德,六凡法界做得到嗎?不可能!它是一個無漏的法界,你看每一個人的六根接觸到六塵——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它的這個快樂背後,有一種聖道的力量;六凡法界,六塵的背後,是放逸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是六凡法界。
它也不是二乘法界,因為二乘法界,諸位知道,阿羅漢入偏空以後,他沒有正報、依報莊嚴,他是什麼都沒有了,沒有依正莊嚴的,所以它也不是二乘法界;那只能說是佛菩薩的法界了,佛的法界。所以印光大師才會講一句話說:「往生淨土,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就是說,往生淨土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一個凡夫去受用佛陀的法界,是這麼回事了,你的受用等同佛陀,但是你的煩惱沒有斷。
這樣子講就有問題了:我們往生到一個佛的法界,那你總得解釋個因緣,因為你不能無中生有啊,那憑什麼呢?佛的法界,你看:淨土,第一個它的正報,是長遠無盡的正報壽命,他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祗劫;他的依報呢,是廣大無邊的依報國土。到了淨土,你看你的國土沒有障礙,你能親近十方諸佛。那麼一個凡夫,憑什麼創造一個這麼廣大的正報、依報呢,憑什麼?
你說你有本事,你布施,你莊嚴這個國土看看,你不可能嘛!因為你布施,第一個你有所緣境,我喜歡布施A,我不喜歡布施給B,那你就完了,你就有限量了,那我也做不到無住布施了,我們布施都是有選擇性的了。所以理論上,凡夫應該創造不了這個國土的,不可能,因為我們有限量,有限量的因,不可能成就無限量的果。
那到底這個淨土是怎麼來的呢?看蕅益大師怎麼解釋:「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多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
往生啊,它有兩個條件,第一個:善根的準備——信願,就是順從本願;第二個是憶念名號。因為這個名號,它本身是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善根,跟無量無邊的福德,他把所有的善根福德,攝持在一句佛號當中,使令我們憶念的人,念念創造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出來。這個地方要說明一下:往生的因——兩件事,對不對?第一個:多善根;第二個:多福德。
在《智度論》上說:佛陀的福德,可以跟大家分享,可以的。比方說你打了一個佛七,你的身口意出現了兩個功德:一個是你的善根,你對阿彌陀佛的皈依加強了;第二個:你念了很多佛號。那麼我希望把我的功德,迴向給我的母親,其實你只能夠迴向福德這一塊,你不能說:誒,我現在對阿彌陀佛的皈依心很強呢,我把我這個心態,迴向給我母親,不可以!善根不能迴向,但是你的福報可以迴向,你的媽媽會因為你打這個佛七,她可能有障礙消除了,她就算沒有障礙,她的福報壽命增加了。
所以:福報可以分享,善根不能取代!也就是說,淨土宗的人,理論上是這樣了——你一輩子可以都不修福報,可以,照樣往生。理論上淨土宗的人,一輩子都待在佛堂裡面用功,他照樣往生,他照樣能夠去受用長遠無盡的正報壽命、他照樣受用廣大無邊依報國土。
我這樣子講了,有一個年輕大學生,很不服氣,說:那這樣不是很不公平嗎?我說:世間上本來就不公平。世間上公平嗎?你看有些人,他走捷徑一下子就過,本來這個佛法,本來就有捷徑的了,佛法其實就是有捷徑的,有些人成佛快,有些人成佛慢,所以他必須要判教。
淨土宗往生的人,福報都不是靠我們修來的,你不要以為說你布施、持戒,你就有辦法攝受那個國土,不是的,其實,因為那是名號給你的,但是,善根,佛陀不能幫我們準備。所以,理論上只要你願意念佛,你就不需要修福報了,因為福報佛陀都幫你準備好,都幫你放到佛號裡面。但是,我再提醒一次:佛陀不能夠替我們準備善根這一塊。善根屬於智慧了,你做出錯誤的判斷:你繼續貪戀娑婆世界、你不接受彌陀的攝受,這一塊佛陀就不能幫助你了。
所以淨土宗真正準備的是偏重在善根這一塊。你看,說實在話,淨土宗的大德,相對藏傳佛教,修福報比較不主動積極,是有原因的,相對藏傳佛教來說,他習慣於息諸緣務。因為他不需要準備福德,阿彌陀佛已經準備好了,他準備善根這一塊就夠了,他的福德可以到淨土,再慢慢修了。
那麼這個地方說明什麼事情呢?說明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這一段:佛號,不能取代!你每天可以持一點大悲咒,你每天可以持一點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但是你不能完全沒有佛號,不可以!
這個地方就是說,因為你憑什麼受用廣大佛土?一一佛號,悉具多善根多福德,就是因為有佛號的關係嘛。所以印光大師說,他說:如果你不習慣整天念佛,也沒關係,你喜歡持持咒、你喜歡拜拜懺,都好,但是,你不管做什麼事,請你最後加十句佛號。這個是對呀,把一切的法門,會歸到這一句佛號,因為這是本尊嘛,要加十句佛號下去了。我再講一次:你可以念佛念得少,但你不可以完全沒有念佛。你沒有念佛那你福德從哪裡來?你有善根,說:誒,我很想往生,對呀,善根、福德,那福德呢?觀世音菩薩聖號的功德,能夠等同阿彌陀佛嗎?不可能,緣起法就是有差別。
所以這個地方說明:我們今天的往生,善根是我們準備的,福報是阿彌陀佛替我們準備的,但是有一個條件,你必須念佛,才能夠把這個福報打開來。
淨界法師:圓修和專修--淨土宗兩大傳承
第一個是以慧遠大師為代表的所謂的圓修法門,初祖慧遠大師乃至於六祖的永明延壽大師、八祖的蓮池大師、九祖的蕅益大師,強調圓修。
第二個是以善導大師為首的,善導大師、印光大師強調的專修法門。
善導大師他認為我們生死凡夫心思粗重,所以應該要把握有限的生命,三業專修。身禮拜阿彌陀佛,口業專稱阿彌陀佛,意業專門觀想憶念阿彌陀佛。身口意念念皈依彌陀的功德就是專修。當然這是可行的道路,因為有祖師的傳承。
而這個圓修是蕅益大師特別提倡,他認為說這淨土法門是一門圓攝百千法門,非舉一廢百也。他說淨土法門是以阿彌陀佛的功德來攝受所有的法門,而不是以彌陀的功德來排斥其它的法門。換句話說,當我們對彌陀的聖號生起一種「不共的皈依」以後,我們可以建議修其它的一些助行。因為你的目標是明確的,你自己知道你來生要求生淨土,你也知道阿彌陀佛的聖號對你來說是一種根本法寶。那麼身為一個根本法寶,它身邊有很多眷屬,只有幫助,沒有害處。蕅益大師舉出一個譬喻:比如說你坐船。當然這個船你靠風的自然力量來行走也是可以,但是如果這個船旁邊再加上幾個划船的動力,用現在話說比方加上一個馬達,那不是更好嗎?這個船的前進的速度更快。
我們看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也是這個意思,「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這個是整個淨土的根本法寶,對彌陀本願功德的皈依。這樣的皈依如果沒有生起,嚴格來說,這個已經不是淨土的學者。當然在歸依彌陀的大前提之下,站在圓修的法門,他還必須要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而且要厭離三界的色身,那麼修習布施、持戒、修福種種的行,然後把這些萬善莊嚴淨土、會歸到淨土去,這叫圓修法門。
那麼這兩個大家都可以選擇,你看你適合專修,你適合圓修都可以。那麼這當中有一個值得注意,不能雜修。那麼雜修跟圓修有什麼差別呢?雜修的意思,蕅益大師說:「今日張三、明日李四。」你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念觀世音菩薩,後天念地藏王菩薩,你內心當中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你不知道你要做什麼,你對你自己的本尊沒有一種「一心皈命」的心情,你就把所有三寶的功德都當作暫時的因緣,你沒有下定你真實的決心,那自然你臨終的時候不能抗拒無始的業力。
所以蕅益大師說,臨終的正念那是一個非比尋常的正念,不是我們平常那種悠悠泛泛的正念。所以雜修就是你的方向不明確。當我們的方向明確的時候,你廣修善法對你的破除障礙、對你的修學進度是有幫助的。
當然我們經常要觀照這念心,用真理、用這個道理來判斷我們的心是不是進步了。我修這個法門,我感覺到我今年比去年更進步了,不管是對無上菩提的追求,不管是對煩惱的克制力都進步了。你這個法門就對了,你這個藥吃得對了。如果你覺得你這個法門修下去,你覺得你不斷在退步,對無上菩提好像離你越來越遙遠,而且你的情緒越來越難控制,你對三界的欲望越來越重,我跟你保證你這個法門是修錯了,不契機了。可能你的病太重,而你下的藥太輕。事實是如此,我們就是很現實地、經常地反省自己。我自己也是這樣的態度,就是我們今天有佛法的真理來引導我們,那麼我們得經常用佛法的道理來檢查自己,使令自己的生命不斷進步。雖然我不可能馬上成佛,但是我相信我已經在進步當中,我的生命是在increase(增上),這非常重要,表示你這個方法對了,否則你就需要調整。
淨界法師 :念佛法門的專修與雜修
雜修,那你就由業力來攝受你,雜修者錯在他的心態!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剛好是第十九願的印證,你看蕅益大師的一生,他二十四歲就開悟了,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他所悟的現前一念心性——何其自性,本自清淨,與諸佛沒有差別。但是他說「惑業求斷猶坯器,經雨則化盡前功」,當我從空性出來以後我面對的是無始的業力,我一點辦法都沒有,就像那坯器,我這泥土捏好以後,還沒去燒,一場雨下來以後,坯器又變成泥土了。
所以我經常提醒修般若法門的人,我說你入空性的時候,人法雙亡;你從空性出來的時候是業力現前,所以我們不能忽略業力的力量!
後來蕅益大師也說「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你看到他做過幾次加行,他曾經努力過,曾經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他內心安住空性的時候,內心是平等無障礙的,但是他從空性一出來的時候「惑業求斷猶坯器,經雨則化盡前功」,所以他最後選擇「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
所以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說,修念佛法門有兩種,一者專修,二者圓修。
專修是什麼?我們前面說的這個人臨命終了,或年紀大了,你不能跟他說你要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這樣就法不契機了。臨終人、晚年人要怎麼樣呢?至心信樂!用第十八願來攝受他,三業專修!
這時候你講什麼都沒有用,這時候叫你趕快去佈施,來不及了!往生不是靠資糧力的,靠的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時候遇到年紀大的人,你告訴他,你只要做一件事,把你的過去忘掉,想你的未來就好,就是順從本願,欲生我國。所以這時候善導大師所提的三業專修就很有效了,什麼是順從本願呢?身業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其它的佛一概不拜,口業專門稱念,意業專門觀想阿彌陀佛,萬修萬人去,這叫三業專修。
第二是圓修,什麼是圓修?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以念佛為正行,以戒定慧,整個六波羅密為助行,正助雙行,但是在這地方要至心發願。三業專修所強調的是一種信心,至心信樂;圓修所強調的是一種願望,至心發願。
但是在專修與圓修之間要簡別另外一個——叫做雜修。有些人今天念地藏王菩薩,明天念觀世音菩薩,誦地藏經,誦金剛經。這些法門通通沒有錯,錯在他的心態,沒有信願具足,你的目標沒有明確嘛,那你完了!你既不是至心信樂,第十八願不攝受你,也不是至發願,第十九願也不攝受你,那你就由業力來攝受你。
這地方就是說淨土法門要麼強調信心,要麼強調願望,其實這兩者都具足,只是有所偏重。所以窺基大師綜合第十八願與第十九願,講出一個總結,他說:「彼方精微,欲往實難,佛力加持,去之甚易」,極樂世界若實論之,是個非常精妙的地方,要往生是非常困難的,連阿羅漢都沒辦法去的。但是怎麼辦?佛力加持,去之甚易!
你要去觸動阿彌陀佛的本願,是唯一的選擇,本尊相應法嘛!觸動阿彌陀佛的本願從經文當中來看,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選擇至心信樂,順從本願;第二個,你選擇為菩提道求生淨土,至心發願。
專修淨土者可持其他咒語嗎?(淨界法師:雜修和圓修的差別)
問:請問法師,專修淨土的人在做早晚課的時候可以加念其它的咒語嗎?
淨界法師答:我認為是可以。
當然這個地方淨土宗的修學者,我們以我們歷代祖師的開示,淨土宗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專修,一個是圓修。
善導大師、印光大師這兩位老人家是強調專修,他認為你專修淨土的人,你啥事都不能幹。你身業專門拜阿彌陀佛,口業專門念誦阿彌陀佛,意業專門觀想阿彌陀佛,三業專修,萬修萬人去。這個是善導大師提出來的,印光大師也頗為讚歎。
那麼永明延壽大師、蕅益大師、蓮池大師這個系列的,他們提出不同的看法,叫作圓修,萬善莊嚴淨土。
當然,圓修不能變雜修。雜修跟圓修有什麼差別呢?
圓修就是我信願很清楚,我也歸依在阿彌陀佛的座下,但是我也有一些東西必須破障。每一個人的煩惱是不同的,他必須有一些對治法門來幫助他,調伏對三界的愛取,調伏他一些枝末的煩惱,但是他往生的這個願力是一致的。我們修行人你不管修什麼法門,你的心只有一條心,“吾道一以貫之”,這個叫圓修。你必須把所有法門把它整理排成一條線,如果你心中是兩條線,那就完了!
諸位你還記得嗎?我說禪淨理論上不能雙修,因為它兩條線嘛!一個是空觀,一個是假觀。但是你把它結合在一起,把空觀放下面,先修空觀,再生起假觀,那這個就是禪淨雙修。
你要不是這樣子那就沒辦法雙修了,因為這兩個是矛盾的東西。禪宗是以空觀為根本,淨土宗是憶佛念佛,是以假觀為主。但是我們把禪宗的空觀放在下面,先告訴你自己“本來無一物”,你沒有必要執取,然後再提起佛號,就變成一條線,那就變圓修了。
那到底你是適合專修、適合圓修,那因人而異。大方向的原則性的判定是這樣。如果你年紀很大,時間沒有很多,我建議你佛號多念一點沒有錯。因為你往生,你不是靠觀世音菩薩救你嘛!你也不是靠地藏王菩薩嘛!那很現實,你要靠阿彌陀佛,你要跟他緣深啊!如果你還很年輕,你兼修其它法門,我覺得無妨。但是你的願力要很清楚,信願要很清楚。
大方向可以用年齡來判斷,大方向。但是你對阿彌陀佛的心態,那個歸依的心要很強。阿彌陀佛在你心中生起的時候,你那個內心的感受要真的是“ 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你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你相信你是罪惡生死凡夫,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然後把身體全部靠上去,身心世界全部靠上去。那種感覺是很重要的。
那至於佛號念多少,當然隨緣盡份。但是大方向來說,你的修學越晚年要越專,這樣才合理。
那剛開始你讀讀大乘經典,增加你的見地,我覺得不錯,開闊你的眼界,對你臨終放下身心世界有幫助。
但是你慢慢慢慢融會貫通的時候,你這個佛號有禪觀的智慧照耀的時候,慢慢慢慢你越到晚年的時候,你這個法門你要慢慢收攝、慢慢收攝、慢慢收攝。
所以年紀越大的人越喜歡簡單,到最後就一句佛號。但是你這句佛號含藏了你過去所修的種種的善法都在裡面,這個就是永明延壽大師說的萬善莊嚴淨土,但是它的方向是一致的。
你還可以持大悲咒,可以的。你甚至於可以持楞嚴咒心都可以的,破鬼神障嘛!破障。這不影響我對阿彌陀佛的歸依,不影響。
問:師父慈悲,今天的課程講到憶佛念佛,但在淨土法門裡面,很多行者也兼修持咒。那弟子這邊有兩個問題,就是說持咒在整個念佛法門,它的定位為何?第二個問題是說,持咒要到什麼階段該放下,然後該怎麼樣把持咒的功德,最後導歸淨土?謝謝師父。
淨界法師答:當然淨土法門它有專修跟圓修。那麼從圓修的角度,我們也可以念佛、也可以持咒、也可以拜懺,但是呢,你必須要有一個正行,就是主修跟兼修的差別。也就是說:你不能對所有的法門用平等心,淨土法門沒有平等心,它就是一心歸命。也就是說,我們一生可能會接觸很多的法,有可能,你可能會持咒、你可能會拜懺、你也可能會持戒、你也可能會念佛,但是你要永遠記住,佛號在你的心中是不可取代,不可取代!我剛剛講過“一心歸命,通身靠倒”,當佛號在你心中出現的時候,是所有的法門不可取代的。阿彌陀佛的聖號在你的生命當中,它永遠是在你的核心的地位,不能動搖!不管你念多少佛,你永遠知道他是你的本尊,他是所有法門不可取代的!所以你的本尊現前的時候,你對他是一心歸命的,其它都是助行,兼修的。你必須把你的所有的法門,你心中會接觸很多法門,你要把佛號排在最核心的地方!理由?沒有任何理由!因為你今天要跟阿彌陀佛,你今天是主要是靠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其它的感應都是其次,都是其次了,就這個意思。也就是說,所有的修行是幫助你“萬善莊嚴淨土”,是幫助你跟彌陀感應。
諸位,當我們在研究教理的時候是融通的,各種教派都可以研究;但是一旦落入事修,那是很主觀的,就沒有對錯了。你說:喔,我的本尊是文殊菩薩,那就修文殊菩薩也沒有什麼對錯;你的本尊是藥師佛,你就修藥師佛。但是淨土法門的本尊只有一個,只有一個,那就是阿彌陀佛的聖號。如果你選擇淨土的話。我們不用去排斥其他的菩薩,觀世音菩薩也不錯、地藏王菩薩也不錯,但是阿彌陀佛在你的心中是不可取代,就這個概念。
淨界法師:對治鬼神障,持咒比較剛性
我個人的感覺,對治鬼神障,持咒跟念佛同樣有效,但是持咒跟念佛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持咒是比較剛性的,誒,你要不要走,你不走我就是把你趕走,用這種態度,持咒是剛性的;念佛是柔性的,他是用光明比較徹底的來解決這種彼此的障礙。這個地方,說我們這一念心為什麼跟佛號接觸的時候,能夠產生天人的護佑、能夠遠離鬼神的障礙呢?因為彌陀本願的加持,因為這個彌陀聖號的背後有這個廣大的願力,能夠得到諸天世人的恭敬,也就能夠得天人的護佑,當然這個地方對於我們遠離鬼神障、遠離魔障,這個是有幫助的。(詳見:淨界法師:念佛化解守墓惡鬼的兇障,佛之本願加持念佛人得到諸天護持,化解鬼神魔障)
淨界法師:修淨土的人是專修好,還是圓修好?
問:有法師說,淨密雙修的功德最大,單修淨土念佛法門功德小。但是又有另外一個法師說,一心念佛成就最快。而兩位法師都是有德行的修行者,究竟哪一種說法最為正確?
淨界法師答:蕅益大師說,法門是很多,有些人適合專修,有適合圓修,這是不決定的。有些人他專修念佛法門,他很得力,就是有些人他喜歡越簡單越好的。有些人他法門修得越多,他對淨土越容易歸依;你勸他專修念佛,他修不進去,他必須要兼修。這兩個法師說的都對。
喜歡簡單的人,他就會喜歡修總持一句佛號,「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但是有些人他喜歡廣泛地修學,他讀《華嚴經》、讀《法華經》,他愈廣,他對淨土愈容易產生歸依。這個因人而異。
不過有一個地方要注意,你不管專修也好,兼修也好,禪密雙修或者淨密雙修都好,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凡夫的心是不平等的。所謂的兼修,一定有一個主修,還有這個「輔」,一個正行跟助行。
兼修你要看誰兼誰。你看禪宗也說禪淨雙修,但是禪宗的禪淨雙修,他是念佛以後參念佛是誰。他重點不在對佛號的歸依,他是念完佛以後去觀想為什麼我能夠念佛,他是找出那個佛性出來。
我們禪淨雙修,我們是以佛號為主,以觀照力來破除障礙——這個佛號前面的妄想,它是用這個般若的智慧來掃掉妄想,來幫助這個佛號相續。所以,你的動機不同,就有不同的結果。
所以,我非常讚成所有的兼修,禪淨雙修也好,淨密雙修也好,廣修八宗都好,但是你要知道你的正行是什麼,你的目標在哪裡,你來生的歸依處在哪裡。這是重點。就是什麼是你的主行?那其他是它的眷屬。掌握這個重點,你怎麼修都可以。
凈界法師:可不可以就一句佛號念到底?
問:師父,我有一個問題,就是因為我們都不夠了解自己,很難配藥,我們也不是醫生,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選凈土法門的原因。可不可以就一句佛號念到底?阿彌陀佛!
凈界法師答:如果你的煩惱輕薄,如果你的善根深厚,如果你的願力堅固,可以!三個如果。因為你都不需要,你沒有那個病。法門是治病的,你有那個病你就必須吃那個葯。當然你沒有那個病,你業障不重,那人天乘對你就沒有葯了。你自然不會去造殺盜淫妄,這五戒你也不要守,心平何勞持戒。你對人世間根本就沒有什麼太多的情感,你也不需要思惟苦諦、調伏愛取,這個葯你也不需要了,你很自然安住真如,不需要修大乘安住空性。你這五乘法門對你通通不需要,但是這個條件是:如果這幾個條件成立的話。
如果你有這個病你不吃藥,這個問題就麻煩了!因為它不會自己消失掉,那就看你的佛號能否沖得過去了。沖得過去,沖不過去這不知道,因為臨命終的時候充滿變數,人的心是很複雜的一個東西,非常錯綜複雜。
即便是佛陀,也只有到了你初地以後,他才給你授記說你會怎麼樣,入了正定聚佛陀才給你授記的。你沒有入正定聚之前,你明天會發生任何事情,連佛都說不準,真的,佛都說不準。如果你一定要往生的話,其實,你對自己要很了解,很多人對自己不見得了解,為什麼?你很少打坐。
你看我們一個人很矛盾,我們對別人很了解,有沒有覺得,你隔壁的人是什麼心態,你講得清清楚楚,你可以講一個小時。哇!這個人怎麼樣怎麼樣,但是你不了解你自己,這是問題。因為我們六根都是向外,所以你沒有迴光返照。不了解自己就很麻煩,因為你遇不到聖人,就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如果你生長在正法時代,你不需要了解自己,你拜文殊菩薩做師父,文殊菩薩說:「你前面三年給我老老實實地拜懺,後面三年給我修四念處,再後面你念佛就夠啦,其他都別看了。」他把你的路都鋪好了,你很幸運,生長在佛世,生長在聖人出世的地方。
但你到了末法時代,你還矇著眼睛到處走的時候,就糟糕!因為沒有聖人出世,你又不了解你自己,那你學這個法門幹什麼呢,我就不知道了!沒有醫生,葯你都亂吃(現在大家都亂吃藥了),你不能憑感覺在修行。
佛陀沒有說法,《金剛經》說,你說佛陀有說法就謗佛。佛陀沒有說法,那這個法怎麼來的呢?佛陀是為應眾生的需要而說的,這個很重要!是你有需要他才說的,所以這個法就沒有自性。如果佛陀出世,不管你有沒有需要,他就講一句話出來,這個法就有自性,它不必等待因緣,但事實上沒有,每一句話都是你需要他才說的,所以佛陀沒有說法。
從這個概念我們就知道,這個法是用來治病的。諸位!你沒有事的時候會吃感冒藥嗎?不會!所以怎麼樣為自己調配藥,那就很重要了!我建議你每天要有個打坐的功課,你就會慢慢了解自己。你那個心光,不要老是向外,偶爾把它調整一百八十度,看看你的內心世界是怎麼活動,它喜歡往哪裡跑,它有一個軌道的。
其實我們內心裡慢慢有它習慣性的一個軌道,你遇到事情的時候,人內心裏面,的確有它習慣性的活動,每一個人不一樣,你要把那個脈動抓出來,你就知道,這個人問題在哪裡,然後就會減少你很多的時間,你就知道這個法。在這個法門當中,我們《佛法概要》講很多。你就知道,喔!我需要的是這一塊,這一塊對我是急迫的!
所以當《佛法概要》學完以後,接下來就是你要了解自己,怎麼做取捨,這個就是諸位的工作。好!還有沒有問題?理論上,我不知道諸位的根機,有些可能是聖人出世,也有可能。你越在末法時代出世,你的對治法門要越多。你在這個末法時代,某種程度你是共業,這個法越到末法時代的時候,眾生的病越重,你靠一句佛號就越不夠。
諸位!你看看歷代凈土宗的祖師,你會發覺有變化,你看早期唐朝的時候,善導大師的凈土概念很簡單,他叫你就一心歸命就夠啦,你相信自己是業障凡夫,你相信阿彌陀佛有無量功德,他一定可以救拔你。善導大師講來講去,都在講這個概念而已,「一心歸命」四個字而已,通身靠倒。那是什麼時代?唐朝的時代,距離我們將近兩千年。
唐朝過去了,宋朝,永明大師慢慢提出了「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當然他也同意「無禪有凈土」,他提出兩個概念。宋朝過去了,到了明朝的時候,就很少有祖師提到只要一句佛號就好,很少。到了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就又提出了理觀事修了。
祖師在演變一個法的時候,都不是隨便的,他一定知道平均值,這個眾生的平均值已經變化了,因為這個佛法有契理性跟契機性嘛,上契十方諸佛實相的道理,契理性不能變的。你不能說,啊!這個道理跟那個道理不一樣,唐朝的道理跟宋朝的道理,跟我們現在的道理,是一樣的,但是契機性就不一樣了,在取捨。
諸位!你看看凈土宗的十三代祖師,比較一下你會發覺有一些變化,越到末法時代開的葯就稍微多了,這到底說明了什麼事情,你們要去想一想。就是前面的葯已經不夠用了,這葯輕病重,早期開的葯已經不符合後世人使用了。這就是為什麼要有歷代祖師,江山代有人才出,他不斷地要調整,如果說佛法沒有契機性,那歷代祖師通通不要了。有些人說,喔!看佛經就好了,這句話不對。
佛陀是原則性的開演,祖師呢,他是有時代背景,他會做微調。你這個時代,這個祖師在這個時代出現,他知道怎麼調整你這個藥方,要調整一下。看祖師的法是契機,看經典是契理,這兩個都有需要。當然你也不能完全看祖師,蕅益大師說,你看看祖師也要看看佛陀,你至少了解「佛世芳規」,佛在世的時候是怎麼教弟子的。
如本法師:學佛何謂專修與雜修?
廣大無邊的佛法,都在令眾生覺悟菩提,成就佛道,這是別無異議的。根機不夠魯鈍而雜修,總是難修成就的,只要教理通達之後,如實專修,照樣亦可得證涅槃之道,專修而不雜修易成道業,因為置心一處,無事不辦,何以故?一回生、 二回熟、三回巧,專精一向,別無異念,亦能產生觸類旁通,如是巧妙亦能達成大小不二,廣狹不二之妙;終了亦必成就無上佛道。
有些根機頓利者,則能廣學廣修廣證,從中亦然無障礙,這是另當別論的,何以而說呢?此輩學佛者,往昔皆已成就無量福德與智慧,所播放的菩提因種,今生是開花結果之際,故能承擔大行大修大證,這不算是雜修,畢竟,諸法當下能相應故、解脫故、圓成故。
你是專修、雜修還是圓修?
居士問:專修念佛的弟子,如果隨力隨緣於專修外讀誦其他大乘經典,是否就違背了專修宗旨?請師父方便時慈悲開示。感恩!
宗柱法師答:
南無阿彌陀佛!居士問了一個問題:說專修念佛的弟子,如果隨力隨緣於專修外,讀誦其它大乘經典,是否就違背了專修宗旨?這個問題也是很多居士經常問的。對於我們專修念佛的這些學人來說,我們要明白一個最基本的概念:什麼是專修?在專修之外還有一個概念,叫圓修。
要想明白專修和圓修,我們先要明白解與行的關係。善導大師對於解行二門,有一首偈子,其中有兩句是: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擇機理雙契乾。
解門的目的是讓我們瞭解,佛說的一代時教,這些法門的大致的義理是什麼。例如大乘的八大宗派、小乘以及人天法都說了些什麼,我們作為一個佛弟子要有一個基礎性的認識。在理論上懂得了小乘是讓我們成阿羅漢的,要斷見思煩惱,這不是我們的追求。第一個我們不想成就阿羅漢,第二個,我們也做不到。道綽大師說,「斷五下除五上,無論道俗,未有其分」。不管是出家的、在家的都沒有分。五下五上就是見思煩惱。
大乘佛法,印光大師講了律教禪密淨,所謂的大乘八大宗派。各宗各派都有它的判教。天台判為藏、通、別、圓;華嚴判為小、始、終、頓,圓。不管怎麼判,它都是通途的,必須在行門上,通過戒定慧,最後斷煩惱證菩提,這是一路。
道綽大師對於我們學淨土教理的又進行了一分判式,就是聖道與淨土,聖道就是聖人根機的人學的法門。淨土,就是凡夫不能斷除煩惱,依信願念佛求生極樂,叫特別法門。解門明白以後,就不會動搖了。你就「行擇機理雙契乾」,再選擇一個適合修行的法門、方法。
這個方法是什麼呢?就是淨土。不管是念佛也好,還是諸行回向也罷,都屬於淨土門。
你選擇專修,那就對了。善導大師說專修則萬修萬人去。這就是你行門已經選擇好了,我以念佛作為我往生淨土的方法。
那麼在解門上,如果說行有餘力,就是說你有時間、你有精力,年齡也不是太大,(如果七老八十了,耳聾眼花了,又不太識字,那就無所謂),也有那個能力,就可以去閱讀大乘經典,這就不是行門。
所謂的行門,就是說你以為光念一句名號,這是少善根少福德,可能往生不了,於是就去讀誦大乘或者去修其它的善法,這就是在行門上的雜;如果是你覺得念佛足夠了,我讀大乘目的不是為了增加我往生的把握,不是為了在行門上湊往生的資糧,而是在解門上想多瞭解一下佛說的各大宗派:比如說念一念《法華經》,讀一讀《華嚴經》,瞭解一下佛的境界,一方面瞭解一下大乘經典的意義,另外一方面呢,自己瞭解了以後,也能夠加深自己對於淨土法門義理的瞭解,有何不可呀。我們看看歷代祖師大德哪個不是通宗通教。
如果光看淨土的經典,很多也看不懂。不管是《無量壽經》,還是《觀經》,尤其是祖師的典籍,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引用了多少經典?道綽大師的《安樂集》那也是引用幾十部佛經。善導大師的《四貼疏》也引用了《大品經》《金剛經》《維摩經》《涅磐經》《華嚴經》等。沒有這些經典的理論作為基礎,要想瞭解甚深的淨土法門的義理也是非常困難的,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就是你懂得越多,你跟周圍的人去弘法,攝受能力也越大。因為很多學雜行雜修的,他們學的多,你比他們知道的更多,那麼你就有能力去說服他們,這樣對弘法是有很大方便的。
我們看祖師哪個不是通宗通教。提啥啥不懂,就會念一句佛號的話,你能說服得了誰呀?!
不要認為說我念了佛了,不敢看其它的了,一看就往生不了了,這是一種很幼稚的想法。
解門知道的越多越好,知道的越多,我們對於淨土甚深的義理瞭解的越透徹,信心就越堅固。所以永明延壽大師說:「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做佛祖。」有禪的意思就是悟門進來了,悟門就是解門。解門透徹了,瞭解了一代時教,這樣再念佛的話,就猶如帶角虎。解行並進。這就是一代出世間的祖師,很厲害。
解門行門,我們懂了以後,還有專修和圓修的區別。
專修的,例如善導大師,他是不是不看別的經典了呢?如上所述,善導大師看其他的經典,只是在解門上,不是在行門上的。
圓修的,例如我們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永明延壽大師。大家知道,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示現的,跟善導大師一樣,都是彌陀示現。但是永明大師示現的是圓修。
圓修的意思是把自己所修的一絲一毫的善都回向極樂世界。
永明延壽大師每天白天做一百零八件佛事,晚上是念佛。所有的善根普皆回向,叫萬善同歸。所以永明大師就寫了一本叫《萬善同歸集》。那麼這樣的人正像第十九願所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這是非常勇猛的。大師級的人物,我們做不到,我們能把念佛一行回向,安安全全的往生極樂世界就足夠了,這是我們學不來的。
什麼叫雜修呢?你問問自己,沒有進入專修之前那個狀態,那就是雜修。也就是剛開始接觸淨土法門,一聽一句名號就能往生,自己也不敢肯定,也不敢相信任何人,覺得這句名號確實是太少了,這麼簡單就能往生極樂世界?不敢肯定,也就是疑惑心未除。在疑惑心沒有除的情況下,就會自己看一些所謂的講法,或者一些法師告訴了,必須要有多善根多福德,那怎麼辦呢?湊吧,湊數量。又學這又學那,這不就是雜修嗎?!
雜修的心態是:覺得念這句名號不夠,我再去修其它的,再加上其它的東西,湊一個多善多福。
所以在行門上,你根本沒有辦法判別誰是專修、誰是圓修、誰是雜修。雜修的人,他做善事,專修的人呢,難道不做善事嗎?善導大師持戒精嚴,大家都知道,善導大師非常精進,晚上從不睡覺,每天晚上念佛。善導大師也佈施,也持戒,也忍辱,你能說善導大師是自力嗎?你能說善道大師覺得往生靠佛不夠嗎?所以善導大師肯定是專修。
專修的意思是:內心覺得往生極樂世界,靠著一句名號已經足夠了。
那其它的隨份隨力的持戒也好,修善也好,這個只是按照自己的身份,我是一個出家人,我就應該這個樣子,利於弘法。自己斷惡修善,哪怕我作為一個世間福報來修,將來肯定往生很容易,這就相當於助業。
善導大師說有正定業和助業。正定業就是念佛。斷惡修善可以作為助業。這個「助」,就是幫助,幫助什麼?幫助往生極樂世界。怎麼能幫助呢?如果我平時修行的很好,我往生的時候就能預知時至、身無病苦,這不是助業嘛!這就是有正、助的區別。
那麼永明大師,那叫圓修。萬善全部回向極樂世界,這個是我們是學不來的。從表面上看雜修也修很多,可是論其內心呢?善導大師對往生是百分之百的把握,永明大師也是百分之百的把握,是一樣的。可是雜修的人不一樣,他內心忐忐忑忑的,覺得哎呀念佛號不夠啊,我得拼命地多修一些。所以要從內心去判定。
內心是什麼狀態才能知道這個人是專修還是雜修。
那麼提問題的這位居士,你說隨緣讀誦其它的大乘經典,是不是違背了專修的宗旨,那就看你自己了。如果你覺得往生靠佛力、靠這句名號不夠,還要讀一些大乘經典,這就是雜修。這就違背專修的宗旨了。如果你覺得,往生百分之百的靠名號,千穩萬當能夠往生,我讀誦大乘經典,是為了在解門上多瞭解一些,能夠更加增進我的信心,這是在解門上的補充學習,這就不算違背。解門和行門,是不交叉的,這個要知道。
南無阿彌陀佛!
聖嚴法師:何謂專修與雜修?
嚴格地說,中國人是雜修的佛教。例如:為了求現生的健康、長壽、消災、免難而持誦《普門品》、《藥師經》、《大悲咒》或念觀音菩薩及藥師佛聖號;若為求西方的未來利益,便誦《阿彌陀經》,並念阿彌陀佛聖號;若為消除病障、業障,則多半誦持觀音靈感真言、白衣大士神咒或者禮拜《水忏》、《梁皇忏》等;如果為了超度先亡、親友,則念《地藏經》、往生咒、放焰口、放蒙山等。類似的修行方式,既是顯教,也混有密教的形式與意味;既是修西方淨土,也修東方淨土。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為了不同的目的,就可能用不同的法門。
其實,佛法貴在一門深入,不論用顯、用密,誦經、持咒、作觀、禮忏,或念任何一佛、一菩薩的聖號,修任一法門,只要持之以恆,就有感應,即能達成修持的目的。也就是說,念阿彌陀佛能往生西方,念觀世音菩薩也能往生西方;念觀世音菩薩能消災免難,念阿彌陀佛也能消災免難;作觀能夠入定、開智慧,持名念佛和念菩薩聖號,也能入定而開智慧;其他以此類推,如誦《金剛經》也能開智慧、消災、免難、除障、生西方。所以,《楞嚴經》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就是介紹二十五位大乘羅漢及菩薩,各人專修一種特定的法門,結果都能一門深入而門門深入。這就像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圓通,他修音聲法門而通達一切法門。
如果修淨土法門的人,能夠專精念佛,抱定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就能得現生利益,也能於臨終時受到彌陀接引;有難的免難,有災的消災,有障的除障,愚癡的增長智慧,煩惱的減少魔障。如果是學禅的人,但能抱定一句話頭、一個公案、一種現行的方法,就能既得現在利益,又得未來利益,如果願生淨土,也能夠必定往生。
唱誦多半是用之於集體修行,和在經過長時間禅坐之後的一種調劑。如果是個人修行或比較長時間的定期修行,則不一定要有唱誦。在家居士的早晚課誦,能誦就可,專持某一聖號,專誦某一經典,專禮某一部經,專拜某一佛菩薩,都可以稱為專修,也都可以達成所有的修行願望和目的。如果每天定時持誦、禮拜同樣的幾種經咒與聖號、贊偈,也可以稱為專修,當然,比之前項的專修,此已有雜修的意味。
古來有人專門持誦《金剛經》或《法華經》幾千部甚至幾萬部,專門禮佛幾百萬拜,持咒幾百萬遍;像永明延壽禅師,每天持阿彌陀佛聖號,乃至作息、飲食、大小便利、睡眠的時候,都不間斷,那才叫精進專修。一般人不容易做到這個地步,若教他僅持同一經咒和僅念同一聖號,有些人會感到單調,乃至於無聊。所以,每日持誦幾種不同的經咒、聖號和贊偈,比較妥當。
【大安法師】在家居士最好還是一門深入
問:修凈土的在家居士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虛空藏咒影響往生極樂嗎?這個夾雜嗎?
大安法師答:在家居士最好還是一門深入。就像善導大師說的專修正行,要禮拜就禮拜西方三聖,要讀誦就讀誦凈土經典,要稱念就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要觀察就觀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要供養就供養西方聖眾。這樣心很專一,都指向極樂世界,就跟極樂世界保持了一種密切的關聯。心往那邊專註的這種系緣,就好像這棵樹向西邊傾倒,這棵樹以後無論從哪個方面倒,由於它的勢已經出來了,它一定是倒向西方。所以盡量還是專修為主為好。但如果你對楞嚴咒、大悲咒有好樂,去念一念也是可以的,你把念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可以的,不會影響往生,也不屬於夾雜,也屬於正修的範圍。因為你的目標是一個,不是兩個。如果你念楞嚴咒、大悲咒指向的是要開悟,不是往生,這就算雜修。
問:我現在誦金剛經、普門品、楞嚴咒等放不下,佛門師父告訴我,你不要念經了,念佛號就可以了。因為我已七十多歲,七十二歲了,但我就是放不下。我常願意念,就是放不下,我怎麼辦?
大安法師答:你放不下,可你要知道,你已經七十二歲了,你目的是什麼?一定是要解決往生的問題。你能夠成就往生,就什麼樣的願望都能實現。如果你不能往生,放不下,最終也得要全盤放下。因為你往生不了就會輪迴。你念《金剛經》、《普門品》、楞嚴咒,放不下也沒有關係,你把念《金剛經》、楞嚴咒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可以的。
大安法師:淨土行人持淨土宗外的經咒是雜修嗎?
問:弟子每天的早、晚定課是誦《阿彌陀經》一卷,念佛兩千聲,然後懺悔,迴向。弟子以念佛為正行,兼修《寶篋印陀羅尼經》和持誦金剛薩埵心咒。弟子這樣修持是不是夾雜不專,有背於一門深入?
大安法師答:淨土法門確實提倡一門深入,專修不二。《無量壽經》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我們身、口、意三業都能夠跟西方極樂世界,跟彌陀的願力熟悉,互動,溝通。那麼臨往生時候,我們神識自然趨向那個地方──就早已具有這個心理定勢,加上阿彌陀佛光明願力的導引,那決定能往生。
如果你建立今生往生淨土成佛的目標,還是以專修不雜為好。但是如果有一個特殊的因緣,跟哪部經或者哪個咒有特殊的因緣,念得非常的相應,有覺受,當然也可以去做。做的話,要注意一點,要把你誦其他的經、持其他咒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可以的。你只要做了一個迴向,它也不叫夾雜,也是屬於專修的範圍。
但是由於我們時間有限,精力有限,還是一門心思專修彌陀名號的持念為最好。你要有信心,阿彌陀佛名號是萬德洪名,包含著念其他經咒的所有功德。一法具足一切法。念一句名號成佛都有裕數,更何況其他呢?你不要有擔心,不要有遺憾,就一門深入為好。
印光大師:什麼是專修和圓修
當雲淨土法門,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回向淨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二)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修淨業者,有專修圓修種種不同。譬如順水揚帆,則更為易到。亦如吃飯,但吃一飯,亦可充饑。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況往生咒,系淨土法門之助行乎。(文鈔三編卷二·復卓智立居士書三)
末法學人,如其智力充足,不妨圓修萬行,回向往生。否則固當專修淨業,以期仗佛慈力,橫超三界,直登九蓮也。(續編卷下·無量壽經頌序)
修行唯隨己身分而立功課,非可執一以論。但決定不可不依信願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一門深入,萬善圓修均可。若棄捨淨土,於別種法門一門深入,並萬善圓修,均不可。以仗自力,決難現生了脫故也。(三編卷二·復謝慧霖居士書七)
金剛等持誦,亦不必廢。但以持經咒之功德,通用於回向往生,則六度萬行,皆為往生助緣,是為圓修。(三編卷三·復慧海居士書五)
問:善導所示專雜二修是什麼?
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謂身業專禮,(凡圍繞及一切處身不放逸皆是。)口業專稱,(凡誦經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增廣文鈔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大安法師:念阿彌陀佛後,還念八十八佛,這是雜修嗎?
問:感恩師父遠道而來為我們講經開示。我的問題是:善導大師關於正行與雜行,正行五專念,萬修萬人去,雜行千人修只有二三人往生。我去某些寺院念佛,他念佛完,還八十八佛,這是雜行,往生有望嗎?謝謝。
大安法師答:正行和雜行的區別主要是在目標上來分,只要我們發願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在修行的內容方面以淨土五經為讀誦的本子,這個講五種正行要讀誦就讀誦淨土經典,要觀想就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要口稱就口稱彌陀佛名,要供養就供養西方三聖,這些,他就專門跟這個形成密切的關聯。
萬修萬人去,你只要具足信願行,萬修萬人去。雜行呢?他一般來說,是他目標不一樣,比如他宗門下,他追求開悟,密宗追求即生成佛,或者發願多生多劫要在這個世間修菩薩行,一聞開悟,做眾生大導師,如果這些,他屬於雜行,念一念佛號也是幫助他的目標的實施。那麼我們說能夠一心一意專稱佛名為正面的行持,要倡導。
但眾生根機不一,他可能好樂某部大乘經典,也願意修點其他的功德,但只要把讀誦其他的大乘經典和功德至心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也屬於正行,而不要把他划到雜修的範圍。所以只要至心信樂,阿彌陀佛的往生的三願,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都包含著對三類眾生的攝受,其中也包含著修其他的功德回嚮往生的這一類眾生,阿彌陀佛臨命終時仍然可以接引。
所以這三願所攝受的也都在正行的範圍,都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不要把這個雜行、雜修理解得這麼狹隘。念念其他的經典就認為是雜修,倒也不能這麼理解,自古以來念《金剛經》、念《法華經》成就,念《華嚴經》往生的人那大有人在了。
除了念佛,需不需要持咒念咒語呢?
你是為了什麼目的念咒?
咒語有多種,有種種不同的功德。並且持咒一定要和所持咒語相應——你的身口意三業,要達到三密相應,這樣持咒才有功德。如果你不相應的話,與所持菩薩咒感應就要差很多。要了脫生死成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靠自身的修行,要身口意三密相應,斷貪嗔癡煩惱。
修行其他通途的教法,一定是要斷貪嗔癡煩惱、斷見思惑、破無明心、破生死煩惱才能成就。而且最重要的是,對於往生淨土這件事來說,你持其他的咒語不是往生的正因,不是正定之業,也不是正行。
往生的正因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正行就是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隨緣雜善地持咒修行不能往生淨土。
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复專。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無為涅槃的世界,靠凡夫的隨緣雜善修行很難往生。要往生淨土成佛,唯有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其他的修為都屬於雜行雜善。
念佛是往生淨土的捷徑。雖然是方便法門,但它也最真實的、最究竟圓滿的易行道。
所以佛會示現種種善巧方便來引導。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眾生煩惱心所生,並且與之相應。
那最後都要歸到名號,最後都要往生淨土。《華嚴經》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證得果位,等同於佛,他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要導歸淨土,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導他們導歸淨土,才能圓滿佛果,往生淨土成就無上佛道,所以十方諸佛如來處處都指向淨土,回歸到淨土。
慧律法師:【每天念佛就好,還要不要念咒念經?】
問:每天的修行,除了念一句佛號以外,是否還需要念很多咒?還是要誦經?
慧律法師答:問題不在這個地方。今天你念佛,能開智慧嗎?能斷煩惱嗎?能入一心不亂嗎?問題不在佛號,不在誦經,問題在心。雖然念這句佛號,可是煩惱、計較、執著還在,這個就是夾雜煩惱而修,這是真正的雜修,沒有用清淨心。如果用清淨心念佛,那就叫做專修;如果用大智慧念佛,那個叫做專修。所以,問題不在佛號,問題在於你這顆心有沒有智慧。
如果我們沒有智慧,同樣在念佛,可是百般的計較,計較到晚上睡不著,都快變成憂鬱症了,動不動就跟人家爭吵,你念這句佛號有什麼用?一點作用都沒有,阿彌陀佛沒辦法幫你降服煩惱,執著還是執著啊!
釋迦牟尼佛講: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我們念這句佛號,有沒有離一切相?有沒有慈悲心?有沒有智慧?有沒有平等?有沒有離一切執著?有沒有離一切分別?這是心的問題。
所以,如果這句佛號念了五年、十年,晚上依然睡不著,依然發脾氣,依然沒辦法降服自我,那麼就是表示你走錯路了,要改變方向了,要多聽經多聞法,才能開智慧,佛教無諍嘛!
我們胡主席講:社會要和諧。那我們內心有沒有和諧?重要的是心有沒有和諧,如果內心沒有和諧,還是人我是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斷,那你念這句佛號力道不大,不能斷煩惱。
修淨土要不要兼持《楞嚴咒》與《往生咒》?
問:修淨土的人要不要兼持《楞嚴咒》與《往生咒》?
答:《楞嚴咒》在叢林早課中都要誦念,此咒伏煩惱、消業障、開智慧的功德甚大。如有因緣,念佛之餘,兼持亦無妨,於《往生咒》亦復如是。
然往生正因,乃是信願持名,誠如蓮池大師開示:「專持名號,猶勝持(往生)咒,亦勝餘咒,亦勝一切諸餘功德。」(《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有鑒於此,蕅益大師晚年,不參禪,不學教,一句彌陀真風調。
蓮池大師云:「平生所務,惟南無阿彌陀佛。」
徹悟大師亦云: 「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執持萬德洪名,成佛尚有餘裕,何況其他。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真經具足一切經咒的功德,誠如大勢至菩薩所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大佛頂首楞嚴經》)
是故,淨業行人宜以深信願,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即可。《楞嚴咒》與《往生咒》,持念亦無妨,將此持咒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可。
大安法師:念阿彌陀佛後,還念八十八佛,這是雜修嗎?
問:感恩師父遠道而來為我們講經開示。我的問題是:善導大師關於正行與雜行,正行五專念,萬修萬人去,雜行千人修只有二三人往生。我去某些寺院念佛,他念佛完,還八十八佛,這是雜行,往生有望嗎?謝謝。
大安法師答:正行和雜行的區別主要是在目標上來分,只要我們發願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在修行的內容方面以淨土五經為讀誦的本子,這個講五種正行要讀誦就讀誦淨土經典,要觀想就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要口稱就口稱彌陀佛名,要供養就供養西方三聖,這些,他就專門跟這個形成密切的關聯。
萬修萬人去,你只要具足信願行,萬修萬人去。雜行呢?他一般來說,是他目標不一樣,比如他宗門下,他追求開悟,密宗追求即生成佛,或者發願多生多劫要在這個世間修菩薩行,一聞開悟,做眾生大導師,如果這些,他屬於雜行,念一念佛號也是幫助他的目標的實施。那麼我們說能夠一心一意專稱佛名為正面的行持,要倡導。
但眾生根機不一,他可能好樂某部大乘經典,也願意修點其他的功德,但只要把讀誦其他的大乘經典和功德至心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也屬於正行,而不要把他划到雜修的範圍。所以只要至心信樂,阿彌陀佛的往生的三願,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都包含著對三類眾生的攝受,其中也包含著修其他的功德回嚮往生的這一類眾生,阿彌陀佛臨命終時仍然可以接引。
所以這三願所攝受的也都在正行的範圍,都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不要把這個雜行、雜修理解得這麼狹隘。念念其他的經典就認為是雜修,倒也不能這麼理解,自古以來念《金剛經》、念《法華經》成就,念《華嚴經》往生的人那大有人在了。
淨空法師:念佛要專修不要雜修
現在有許多人要想消業障,就去念地藏菩薩。難道念阿彌陀佛不能消災嗎?不消災怎麼能成佛?念菩薩,災可以消掉一些,但消不究竟,他是菩薩嘛!念阿彌陀佛呢?那會消得乾乾淨淨。大家不懂!為什麼不念《無量壽經》,卻去念《地藏經》?為什麼不去念阿彌陀佛,卻去念觀音菩薩?不是說念《地藏經》不好,念觀音菩薩不好,都好。但沒有念阿彌陀佛好,阿彌陀佛第一!沒有念《無量壽經》好,《無量壽經》是一切經裡面的第一位,阿彌陀佛是一切法門裡的第一門。
這個第一法門不要,去學第二、第三法門,這不算聰明人。你不要以為我不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會不會怪我呢?我不念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不是就不幫我消業障呢?這種想法是以凡情測度菩薩的心量。每一尊菩薩都希望你趕快成佛,那他是歡喜到了極處。你成菩薩,他只好說,「也好,比小乘好些。」它不圓滿,唯有成佛圓滿!
真正要想做佛,選擇了這個法門,一生不改。從今天起,只念阿彌陀佛,只讀一部《無量壽經》,其他什麼也不念了。你要下這個決心,十方諸佛沒有一個不讚歎你的,十方一切菩薩沒有一個不對你尊敬的。為什麼呢?因為你馬上就要成佛了。如果你既念這個,又念那個,這就是雜修。
善導大師講:雜修,一萬個修行人當中,難得有三五個往生的。我們能成為那三五個人嗎?靠不住!所以一定要專修。專修的人,身常禮阿彌陀佛,口專念阿彌陀佛,心專想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又說:如果專修,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去;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去;一萬個人修,一萬個人去。你看,專修與雜修相差得太遠了。夾雜的人修行,一萬個當中難得有三、五個往生,他不是專修。專修的人是決定往生,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的。所以雜修不如專修。
千萬不要誤會那些人是大通家,博學多聞,錯了!那些人修到後來什麽都不是,還得六道輪迴。如果你度眾生心切,你就專修念佛法門,你就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一句話不說就度無量無邊眾生,為什麽?身教,你做一個模範給人看,這是真正覺悟者。你走的時候自在,預知時至,表演一下,必要的時候開個往生大會。
佛法修學成就之秘訣只在「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八個字,果能「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無有不成就者。用真誠恭敬心,執是執著,執著不是好事情,在此地執著是有必要的,執著什麼?我就執著一部經,我就執著這一句佛號,其他的都不執著,統統放下。持是保持,保持什麼?念念不失。
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憶佛是心裡想佛,心裡真有佛,真有《無量壽經》,真有阿彌陀佛,念茲在茲。用這種心,用這種手段,執持是手段,真誠恭敬是心,讀誦這一部《無量壽經》,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就能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
學佛,經教一天都不能離開,離開一天你這天沒福,離開半年那你問題就嚴重,你肯定走入歧途,肯定墮落,那多可怕。果然能做到分分秒秒你都不捨阿彌陀佛,你這一生就決定得生。所以分開來四十八,有四十八願。合起來這一法句,一法句是什麼?一法句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就這一句,這一句就是清淨句,這一句就是真實智慧。所以你念這阿彌陀佛,問題是你是不是真誠恭敬心執持?關鍵在這個地方。
你說我天天念阿彌陀佛,我沒有發現它是真實智慧,我每天還是糊裡糊塗的。那是什麼原因?你是用糊裡糊塗的心去念,念到的結果也是糊裡糊塗的阿彌陀佛,就這麼回事情。這不就是印祖所講的嗎?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你是一分誠敬心都沒有,有口無心,對這個佛號有懷疑,又有夾雜,所以你不是真念,你念得不如法。如理如法的念,大勢至菩薩講得非常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教給我們方法,教給我們的心態,都攝六根是放下。
放下什麼?眼放下色,耳放下聲,放下色聲香味觸法這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個淨就是真誠恭敬心,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那是清淨心,就是此地講的清淨句,要用這樣的心態才行。你不能把心用錯了,你沒有得到真實利益,你不能怪經,你不能怪佛,你不能怪別人,只能怪你自己錯用了心,所以你沒有得到殊勝的利益。
(文摘節錄自淨空老法師《淨土大經解演義》)
海濤法師: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以持六字大明咒嗎?法門專修與雜修釋疑
問:「我師承中觀,持六字大明咒行門,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師父傳給他的法是觀音法,「但曾經碰到一個蓮友,切磋佛法時,這個蓮友說是念佛法門,他認為,我既然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應該雜修、雜行,否則一事無成。可否請海濤法師解疑。因為淨土三經,似乎都推崇一心念佛,為何如此?」
海濤法師答:我師父的說法,我認為比較好:不管你修什麼法門,只要不離開慈悲心或三法印,最後你迴向極樂世界,這樣就好了。
做一個菩薩,本來就要法門無量誓願學。不一樣的根器的眾生,你要放生、你也要監獄關懷,你也要⋯⋯,這個不叫雜修,很多人把這個東西叫雜修,除了念佛,其他的都是雜修,這個講法是錯誤的。難道你修念佛法門,就不要看《地藏經》?那《地藏經》不就是雜修了?不需要念大悲咒了嗎?
所以我想,佛的一切教法,八萬四千法門,做一個菩薩,要幫助八萬四千眾生,你要努力去學,最後迴向發願極樂世界,這樣就好了。
其他的可能不能想太多,這個可能就是一種信心堅不堅固。有時候一些修行人他會跟你講,你這樣是雜修,你要看你自己信心堅不堅固了。放生也好,施食也好,念佛也好,人家跟你講你就會退轉,甚至有人跟你講,你現在在持咒,藏傳佛教不是佛講的,你又退轉了!很多人會這樣講,持咒是婆羅門教,不要念咒,佛的時代沒咒語,我就跟他問,你生在佛的時代嗎?他說,不是,聽講的。那聽講的不算,我們是根據經裡面說的,你這樣講,沒道理。
你喜歡念佛,他喜歡持咒,只要不離菩提心,其他都是方便。所以我認為在這方面,有些人很主觀想要改變別人的觀念,硬要別人跟他一樣,這個就不好了。
佛教裡面,你念佛,他持咒,他做什麼,不離動機比較重要,你的動機是大悲心,菩提心,空性,迴向,那就對了,你修什麼都可以。
我們不能一種主宰式的,我修這個法門,你們都修同一個法門,這專制式的,這會毀滅佛法的。因為眾生根器不一樣,根器不一樣,他適應的方法不一樣。所以,這要看個人,所以你自己要有信心吧。
年紀大了,修密宗,怕不能往生,還是修凈土宗,念阿彌陀佛,臨終一定往生,是嗎?
專念阿彌陀佛,從前那些佛菩薩都不念了,他們會不會怪我、不保佑我?
佛門裡的六尊大財神,做生意的人一定要記住!地藏王菩薩是財神總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