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業重、情亦很迷,如何「業盡情空」呢?
業重情迷是凡夫,業盡情空就是佛。佛是業無不盡、情無不空。如何業盡情空?說起來是一言難盡,扼要來說,就是清心寡慾、不發脾氣、不鬧情緒、逆來順受,業就逐漸消失,情也逐漸空了。
我們一般人的業力是很重的,情亦很迷,天天忙忙碌碌,由早晨到晚間,就為生活而忙碌。我們仔細想一想──幾千年以來,每一個人都為生活而忙碌,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都是在生、老、病、死苦中轉。是為什麼?就為情所迷,而無真正的智慧,真有智慧,就不會為情所迷。你看世界上為什麼苦苦惱惱、爭爭吵吵?就為「情」字,因有「情」,就有業障,業就是增加這個「情」的。
什麼叫業?業就是人的負擔、生命上的負擔、精神上的負擔。這「業」幸虧無形相,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嗅之無味;假若它有形相,早就把虛空脹爆。就因為它沒有形相,故你的業障多,由你來負擔;他的業障多,由他來負擔;我的業障多,由我來負擔。各人所造的業,由各人的倉庫收起來,即收到八識田裡。此倉庫就是有神通,業重也放得下,業輕也放得下。那是無大無小,也沒什麼分別,這都是你自己的,不是旁人的,誰也偷不去,誰也搶不去,誰也拿不去。
業有善業,有惡業。善業圓滿就成佛,惡業圓滿就墮地獄、轉餓鬼、做畜生。因此你有業,就會受果報;受果報時,就怨天尤人說:「老天爺不公道!」這是不承認自己沒做好,而向外怨;你要明白自己所遭遇、所得的,皆是往昔所種的因,現在結這個果。所謂種因結果──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種茄子不會結辣椒,種辣椒不會結黃瓜。
明白「如是因,如是果」,就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對人不滿意了;如此你認賬就了,還賬就了。你欠人家錢,若不還,始終心中仍有負擔,雖暫時未還,將來還是要還。所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不但國法如此,佛法亦如此;所以每一個人要「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什麼是「情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個情有形,就被情迷。這一迷,人人就染苦為樂,沒有煩惱就找個煩惱來受,無麻煩就增加一點麻煩來受,無苦就想一點苦來受。
情空,就是要減少自己的貪、爭、求、自私、自利、打妄語;你能認真腳踏實地,真能明白六大宗旨──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你便能逐漸將」情「空了。
釋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不是那麼容易就把業盡情空了,不是一次就空,而是要去實行。我們都是背覺合塵──把智慧忘了,而隨著六塵境界轉。
想要業盡情空,就不要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搖動,那就有戒力;有戒力,就生出定力;有定力,就有智慧了;有智慧,就不會被情所迷;不被情迷,就不會被業所牽;業輕了,就一點一點乾淨。
說是容易,但做起來卻如登天那麼難;可是雖那麼難,我們亦要勉為其難,努力去做一做。
當你的親朋好友表露出愛意與情感時,他們其實是輪迴的束縛。
因此要想:這些束縛是魔羅遣送來的障礙,為的是阻礙我成就無上證悟!
也要想著:三界一切有情眾生都是我自己的父母,父母流轉在輪回中,多麼可憐啊!但只是憐憫他們是不夠的,我應該借由四無量心和其他種種方便法門,引領他們出離輪迴。
蓮師 心要建言
淨空法師:【業障習氣,人情佛事,是六道輪迴的腳鐐手銬】
我們要深深覺悟,縱然你多做善事,你也念佛,毛病習氣要是不改,灌頂大師講念佛一百種果報,將來你會到哪裡去?到阿修羅道,因為阿修羅自己不能容納自己,自己跟自己發脾氣,自己跟自己打架。
阿修羅有四種:天阿修羅,福報大的,人間阿修羅,福報小的,還有餓鬼道的阿修羅,畜生道的阿修羅,福報就更小。到餓鬼道都不能做一個好鬼,還要作阿修羅,你說糟糕不糟糕。
所以業障習氣,如果發現了,要痛改前非!改的方法,念佛好,專一念佛。能夠真正用五年時間學一部經,一句佛號把自己根柢打好,然後再發心參學就不一樣了。
有些道場跑多了,不跑時人情上說不過去,人情是六道輪迴的腳鐐手銬,阿彌陀佛拖都拖不動,腳有鐵鏈子鎖在那裡,鐵鏈子就叫人情佛事。銬牢你,沒有辦法超越輪迴,也沒辦法離開三惡道,可怕!
對別人產生反感厭惡,是我們過去的惡業所感召
宗舜法師
外在的境界都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折射。佛教中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我們自身,依報是我們周圍的一切環境,包括山河大地和人際關係等等。依報是我們自身的業力感召來的。
業力反映出我們的內心深處無始以來種子熏習的勢力,以及形成的等流習氣。這種力量牽引著我們,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外界有各種各樣的認識。我們看到他人,有時候看第一眼就覺得很順眼、很喜歡。因為一切愉悅的感覺都來源於過去生的善業,那些善業感得了快樂的果報。
如果我們覺得反感、厭惡、憤怒,乃至生起各種不良情緒,那一定是過去生中的惡業所感召。
當我們看到他人的短處,產生一種不悅意之受。 這是我們自己與煩惱相應而產生的感受。它折射出來的不僅僅是個人判斷力的高低,而是煩惱和思維角度的問題。
我們看人,往往很難看到他人的長處。剛跟人家談了三五分鐘的話,甚至只是從頭到腳掃視了人家一眼,基本上就能感覺到這個人的各種毛病、習氣以及他講話的目的所在。我們還常常驚嘆自己的「識人水平」,沾沾自喜於這種情緒。覺得「我這個人法眼如矩!什麼人都能看穿!就連一個蚊子從我面前飛過,我都知道它是雄是雌!」
其實這代表什麼呢?代表我們更注重對方的缺點與煩惱。也就是說,對方的缺點與煩惱和我們自己是比較相應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為什麼那些長處不容易和我們相應,卻總有這麼多短處和我們相應呢?因為我們內心煩惱熾盛。如果滿眼看到的都是不悅意,經常做種種憤怒之狀,這更多地說明自己的心性不夠調柔。
六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所謂「不見他人過」,不是說眼睛裡看不見他人之過,而是說看見他人之過,並不會對自己產生什麼影響,這需要有智慧與慈悲兩種方便加以對待。
用智慧分別,可以發現對方有種種缺陷,不隨他的煩惱而轉;同時用慈悲予以善意的理解乃至寬容——這個人因為缺乏智慧而充滿缺點,他是如此可悲憫!對他不是一種鄙視厭惡的態度,而是一種同情憐憫的態度,甚至是一種更加體貼照顧的態度。
運用這樣的心態,就能和諧自他之間的關係,乃至和諧自己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總之,要學會用智慧去觀照,學會用慈悲去寬恕和寬容。做到這兩點,我們和人交往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