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真正的慈悲與愚蠢的慈悲

在我們這個東方國度里,尤其是新時代、新靈性的圈子裡,流行著一種溫吞的平等主義與圓滿的自以為是。他們聲稱沒有任何一個觀點比其他的觀點更好,因此所有的觀點都應該平等視之,這樣才能顯現豐富的多元性。

也就是說,當我們不作任何好壞是非的論斷,我們就能彰顯我們眾生平等的慈悲。偽善與真正的慈悲毫無關係,那只是一種愚蠢的慈悲。

愚蠢的慈悲以為自己是在行善,其本質卻非常殘酷。

如果你有一位酗酒的朋友,你知道再多喝一杯酒會令他喪命,而這時他卻向你討酒喝,那麼真正的慈悲是否意味著你該把酒拿給他?

畢竟,給別人想要的東西是一種善行,不是嗎?你怎麼可以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身上?所以把酒給他喝就是彰顯慈悲,對不對?不對!

送一箱威士忌給嚴重的酗酒者,只因為他需要,而你也想行善,這樣的行為根本就不是善行。那是一種愚蠢的慈悲,並非真正的慈悲。

大部分人所說的「慈悲」其實是:請對我的自我好一點。然而你的自我就是你最大的敵人,善待你的自我其實是不慈悲的。

如果你的自我需要找一位永遠呵護你的媽媽,那你就去新時代的圈子裡找一位輕鬆而又和藹、永遠面帶微笑、總是輕言細語的老師,然後學著運用充滿靈性的辭藻,替自己的自我加上標籤。

一切都很舒適宜人,你將成為靈性時尚圈的消費者,但是那對於你的成長沒有一點點幫助。

所以,我們必須開始學習給予真正的慈悲,而不是愚蠢的慈悲。對於這兩者,我們首先要做一些智慧的區分。

真正的慈悲擁有一種力量,為了讓一些有建設性的事情發生,這股力量有時候甚至令你更加痛苦。

例如說一個人因為凡事都想依賴他人而受到了傷害。他極需要別人對他的注意,老是死纏爛打希望博得同情,這令身邊的人都透不過氣來,便將他推開。

於是這個人覺得遭到拒絕,並怪罪別人都不愛他,因而受傷更深了。

對於此人的痛苦,有人為了表現自己的同情心,可能會替他們惋惜:「可憐的孩子,他拋棄你實在太糟糕了。我真為你感到難過。」

真正的慈悲,是在同情之外帶進了理解力和清晰和思維。

它會說:我感受到你的痛苦,也知道你很受傷。有些話並不好聽,你也不容易聽得進去,可是我看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同樣的事情絆倒。

你把自己交給別人,期待他們替你做主,如果別人沒有這麼做,你就覺得被拒絕。我看到你在同樣的模式里一再受傷,我想現在是你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真正的慈悲不僅為潛在的問題帶來理解與洞察,它還協助人們面對問題並且成長。

這份慈悲與真實有關。它在當下可能造成更大的痛苦,因為檢視我們的固定模式令人難受。然而唯有檢視它們,不合時宜的模式才會改變,事情才有轉機。

真正的慈悲與勇氣有關,我們必須為自己的話語可能傷及他人而承擔風險,但是以愛言說的真理,足以療愈所引發的痛苦。

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揭露了一直被隱藏的傷口。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不屬於我們本質的面具或角色被撕碎。

虛偽所表現出的慈悲雖然看上去溫和而帶有同理心,但是並不平衡,而真正的慈悲能創造出強而有力的行動,並在一個人的生命中產生持續而長遠的影響力。

禪把這兩者區分為「祖母禪」與「正宗禪」。

為了從輪迴之夢中醒來,自我必須被好好修理一番,否則,你將繼續玩你最拿手的把戲。

然而「祖母禪」絕不會帶給你挑戰,為了行善,「祖母禪」會如你所願地,讓你晚一點起床或允許你早一點結束靜坐,任由你沉溺於自我之中。

「正宗禪」則會拿出一條長長的香板,對著你大吼大叫,你的骨頭可能會被打斷,你的自我可能被粉碎。

真正的慈悲會通過在我們創造圓滿的過程中,引發痛苦來成就我們,其作風可能是踢你的屁股,辱罵你,令你十分不悅。

如果你沒有準備好接受這種淬鍊,那麼我的朋友,你千萬別靠近那些真正慈悲的人,因為他們會讓你嘗到油炸屁股的滋味。

想想看,把一個人留在幻境的泡泡里,留在防禦盔甲的高牆後面,長期看來則是更殘酷的事情,對他們的傷害將會更深.

因為躲在角色、面具和高牆後面讓人無法成長,這個人可能會在同樣的、重複的絕望模式和痛苦中浪費掉寶貴的一生。

佛陀說過:謊言起初是甜美的,但結果是苦澀的。真相起初是苦澀的,但結果是甜美的。


別做爛好人 !

聖嚴法師

現代人講究自由浪漫,往往一不高興就請假,上級主管拜託、告誡好像沒什麼效果,即使老闆親自出馬也不見得有用,所以很多企業主就跑來請教我,在人際關係與公司管理兩者之間,該如何拿捏與處理?
  
其實這樣的問題在我們寺院里也會發生。古代寺院有這麼一句話:『慈悲出禍害,香板出祖師。』師父如果不用香板打人,弟子便無法成器;如果都以慈悲對待,那麼弟子非但不能夠成器,還有可能變壞,因此在寺院里也不完全講慈悲。
  
管理方法必須制度化,在商言商、在公言公,該要求時就要求,不能夠馬馬虎虎;自以為是的慈悲,其實是爛慈悲、爛好人。真正的慈悲是使對方得到利益;為了讓對方能得利,工作上不會出紕漏,那麼平時嚴加管理就是必要的了。


摧破世緣用真心

達真堪布

我們都知道有一天死亡會來臨,但是在相續中沒有生起死期不定的觀念。死亡隨時都有可能發生,面對死亡的時候,真的非常可怕啊!那時只能靠善根,沒有其他任何辦法。所以現在就要分秒必爭、全力以赴地積累善根,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竭盡全力地去了緣、了債。

我們該了的緣一定要了完,該還的債一定要還清,否則無法了脫生死之苦,無法了脫輪迴,無法了脫痛苦和煩惱。那麼怎樣才能了緣了債呢?就是對家親眷屬等有緣眾生要真心地對待,無私地奉獻、付出,不能有虛情假意。

也許很多人都會想:「我對兒女、對家人是真心實意的,一點私心都沒有!」不可能!真心說起來容易,要做到難。「妄心不死,真心不活。」妄念沒有斷,哪來的真心?你沒有放下自我,沒有破除我執之前,不可能沒有私心。也許是自己沒有意識到,沒有發現而已。

我們希望對方滿意、高興,希望對方理解自己,這就是分別、執著、妄想,這裡沒有真心。你對他再好,為他做的事情再多,也只是「冤冤相報何時了」,只是欠債還債的過程而已,所以這個緣了不了。

想了緣,就要真心地對待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也就是看破、放下,也就是自在、隨緣。無私地奉獻、付出,沒有要求,不求回報,對方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對方高興也好、不高興也好,這就是了債、還債。若是你這樣做,對方不可能不感動,不可能不感化。

有時候我們也為對方做一些事情,關心關心,但這些都是有要求、求回報的。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得不到如實的回報的時候,就沒有勁頭了,而且還一肚子委屈,滿腦子埋怨:「我對他那麼好,付出那麼多,他還不理解我,還這樣對待我。」你有這樣的想法,就說明了這都不是無私地奉獻、付出。他有沒有按你的要求做,有沒有回報是另外一回事,這些跟你奉獻、付出沒有關係。

沒有要求,不求回報,才是坦蕩。無論是什麼樣的結果,心裡都是亮堂的;無論結果是什麼樣,心裡都是喜悅的。如果有私心雜念,最終的結果都是煩惱、痛苦;如果沒有私心雜念,最終的結果不管是好還是不好,都是快樂的、喜悅的。

我們經常講了緣、了債、了生死。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破除我執、放下自我,就要斷除分別、妄想和執著,就要明心見性,就要看破放下。那個時候,我們才能了緣了債,才能了生死。


沒有慈悲的智慧是狂慧,沒有智慧的慈悲是愚昧

一個人只有慈悲,卻無智慧,這種慈悲就是迷信,只能徒增自己的盲目愚痴;一個人只有智慧,卻無慈悲,這種智慧會成為自己傲慢的資本,最終只能增長無邊的邪見。所以,慈悲與智慧猶如人的雙足,缺少一個的話,在解脫的道路上就走不了多遠!

「智慧」的,一定是能夠讓事情朝向更好,一定是能夠促進當事人作為一個生命,能夠有所提升,有所成長的。如果不是這樣,只是因為不忍或慈悲而放縱,會讓對方在錯誤的道路上繼續行走而不自知,或繼續帶著僥倖心理繼續傷害更多的人。

離開智慧,就沒有慈悲。

佛教的精髓,就是智慧和慈悲。如果沒有智慧,就不能解脫輪迴;如果缺乏慈悲,就不能普度眾生。只有智慧而沒有慈悲的人,就會停頓於涅槃;擁有慈悲卻缺乏智慧的人,又會墮落於輪迴。唯有慈悲和智慧俱全,才能證得"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的圓滿菩提的果位。

透過批評的眼睛看,世界充滿缺陷過失之人;透過傲慢的眼睛看,這世界充滿低賤愚痴之人;透過智慧的眼睛看,你會發現原來每個人,都值得尊重和學習。 不圓滿是自己有煩惱,不清凈是自己有業障。心有慈悲,沒有看不起的人;心有智慧,沒有看不慣的事。一切隨緣,緣生緣滅,寒來暑往,真心不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