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土進階篇:做好這四個步驟,為往生做準備

淨界法師

一、提起佛號

蕅益大師強調:提起佛號,「淨土宗念佛不一定往生,但是往生一定要念佛」,它是不可以取代的。你看《彌陀要解》中,阿彌陀佛的聖號是不可以取代的!

臨終的時候,你的身心世界,一直受到很大的打擊,內憂外患,你不可能再觀想、觀像。所以諸位要知道,你可以持大悲咒、你也可以念觀世音菩薩、你也可以放蒙山,但是你不要忘了,你所有的修學,最後一定要念十句佛號做收尾,這個觀念太重要了!因為它是你的根本法門,它是不可以取代的!

我們必須跟阿彌陀佛的聖號——這個音聲產生一個良好的互動,當然是一種皈依的心情,你要熟悉這個音聲,你才可以在臨終的時候,讓佛號在你的心中運轉起來,叫「一念提起,萬緣放下」。你憑什麼能夠讓佛號——這個音聲能夠運轉、提起呢?就是你跟它熟悉,你平常跟它建立一種皈依的心情。

所以淨土法門對我們來說,佛號是不能取代的。我們相信我們是生死業障凡夫,我們自己沒辦法去處理臨終的問題,所以,我們要相信阿彌陀佛,他有足夠的力量救拔我們。這個時候,你才會對佛號產生皈依的心情。

淨土宗,剛開始你在加護病房的時候,可能會有人幫你助念,但是這不算數,別人念的都不算數。當這個音聲進入你的耳朵、傳達到你內心的時候,你聽到這個音聲,你自己要讓音聲在心中轉動起來,這才算!

你諸多的妄想——因為臨命終的時候,一般正常人會回憶過去,你過去從小到大,你可能忘記的事情,都像放電影一樣會放出來。這個時候這些影像會不斷地去刺激你的感情,你這個時候百感交集!瞬間回憶你的一生。

這個時候,佛號的聲音進來以後,是不是會讓你馬上醒過來,然後讓佛號在心中運轉,這是第一個觀念「提起佛號」,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們必須跟佛號,建立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種互動,當佛號在心中運轉的時候,你隨時能夠產生皈依的心情,這是臨終正念的第一個條件:我們必須讓佛號在心中運轉起來。所以當我們做完功課的時候,我們時時刻刻,要把它會歸到這句佛號裡面,這是第一個重點。

二、安住空性

蕅益大師其實是強調禪淨雙修的,因為他老人家對於《楞嚴經》是很重視的。整部《楞嚴經》,十卷《楞嚴經》它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告訴我們「安住空性」。因為我們在修學當中,會受到很多外在環境的刺激,當然這個外在環境,都是我們業力所變現的。所以我們學佛過程當中,很容易退失我們的善根,所謂「退轉」。

《楞嚴經》要我們「不迷、不取、不動」,就是你要觀想,其實這一切外在的人事成敗得失,這些如夢如幻的影像,都不是你本來的東西,你本來是什麼都沒有的,這是很重要的思想。

就是說你從什麼地方來?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的過去,我們就沒辦法去掌握我們的未來。其實過去、現在、未來,人生三塊因緣:過去的因緣、現在的因緣、未來的因緣,這是人生的水流。

在《楞嚴經》里是很重視你的過去。如果你找不到你的過去,你就沒辦法面對你的現在;你沒辦法面對現在,就沒辦法去創造未來,這三個是互動的。《楞嚴經》認為一個人最大的盲點,就是我們忘掉我們過去從什麼地方來?「忘失來時路。」我們太在乎現在的因緣,太在乎現在了!其實你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暫時的。

《楞嚴經》以水泡的思想,就是說你這個是在大海裡面,我們過去生曾經造過什麼業力;然後這個業力去碰撞到石頭;然後創造一個水泡出來,這個水泡當然它會創造出來,它有一天也會消失掉。那麼我們太在乎現前的成敗得失,就忘掉我們過去是怎麼來的,當然也就沒辦法去引導我們將往哪裡而去。你不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就不可能去掌控你將往哪裡而去了。

《楞嚴經》一再告訴我們:「我們從空性而來」,這個很重要!所以「安住空性」,它意思不是說,你本來有身心世界,你本來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你本來有一個很成功的事業,你本來是有的,然後你修空觀,硬生生把它消失掉,不是這個意思啦!

而是你本來是沒有的,它是從根本上去觀空:你本來是沒有的,是因緣把它創造出來的,是因為你一種業力的因緣和合了,「因緣和合,虛妄有生。」等到這個能量釋放完的時候,「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所以,人生是沒有開始的。這種觀念你沒辦法去體驗,你的心就一直在動,因為因緣會不斷地刺激你。菩薩的安住是很重要的!我們造了很多的業,所以我們才來投胎的,是這樣子的。我們不是沒有事情來投胎,不是!

在座的諸位!我們沒有一個人是心甘情願而來的,除非你是法身菩薩乘願而來。我們是由業力的推動而來的,我們大家都是,你不知道,莫名其妙被業力這樣子推動——「業力吹識入胞胎」,就是業力一吹,你的神識就把你吹到你的父母親的父精母血里去投胎。

所以我們是沒辦法做主,我們是造了很多業力,這業力成熟了,就只好來投胎了,這表示我們人是做不了主的。其實人生有很多是無奈的!如果你很在乎你的現在,你會發覺你真的做不了主,不是說你努力就可以改變的,不是的!

你說我努力就可以突破困境,努力的人多的去了,是不是?業力不會放過你的。當然有些人業輕,說:欸!他為什麼拜八十八佛,拜了幾部就過去了,我拜了那麼久還沒過去。諸位要知道因果的道理,因為你們造業的時候,全部是個人化的,沒有兩個人相同的。

有些人看了《了凡四訓》,說:喔!《了凡四訓》他怎麼怎麼的,我也怎麼怎麼的。你跟《了凡四訓》不一定一樣。諸位你瞭解因果、業果的這種理論,你造業的心態跟大家不一樣,造了業以後,你是不是有馬上懺悔。

所以因果是完全個人化的,沒有兩個人因果是完全一樣的,完全個人化的。佛陀講「因果絲毫不爽」只是一個通論而已,它對應到個人的時候,是每一個人都不一樣的,所謂「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句話是事實。

我們沒辦法去控制現在,當然你可以去開創未來。人生是你沒有死亡之前,你是可以去開創未來的。人生說活得自在,其實都是在講未來的問題。現在是不自在的,因為你這個是業報身。

所以,我們在不自在當中怎麼辦呢?只有要求「不隨妄轉」。我們沒辦法改變外境,說實在的,釋迦牟尼佛貴為佛陀,他的家族被滅的時候,佛陀也只能夠在精舍打坐,他一點辦法都沒有!目犍連尊者看不下去了,用神通力把這個釋迦族,五百個男眾救起來,希望能夠留點種,結果到最後也變成血水了。釋迦族是被殺了七天七夜,殺到那個河川全部都是染成紅色的,整個釋迦族滅到一個都沒有,所有男眾被殺光。

過去的業力、過去的共業成熟,身為佛陀也沒辦法。所以你要活得自在,你臨終要自在,你要不受業力的干擾,你只有找到你過去的根本,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原來是怎麼回事。

諸位!你還沒有來投胎之前,你是怎麼回事?這個是很重要的課題。你沒有辦法瞭解你的過去,你就根本沒有未來可言,你根本就離不開業力了,業力不會放過你。業力會讓你高興——你就得高興,它釋放一個你如意的境界,你就可以高興了;它要你痛苦——它釋放一個所緣境,你就痛苦了。

所以你不安住空性,你就一定會不斷地在動,就是活在生滅心當中,「弟子心不安」,你會覺得你的心起伏太大了。當我入佛堂的時候,我是法喜充滿;我走出佛堂,我看到兒子我就很生氣了,是這樣子!所以你的心永遠都在起伏當中,就是活在因緣、活在外境嘛。

我們一定要從外境裡面走出來,「外境」就是你的業力了。你本來就有這個兒子嗎?你本來就有?你沒有嘛!你本來就有這個家庭嗎?也沒有嘛!所以你是抓不住。

諸位你想,我們的本來面目是空性,是本來無一物。這個有相的東西,你怎麼抓得住?你本來是離相的,結果你追求一個有相的東西,你這不是矛盾是什麼?這怎麼是你能夠抓得住的東西呢!如果你本來就有這個東西,那你去追求,本來就屬於你的東西,這個是合理。

關鍵是本來就不是你的,你一定要追求,所以人生最大的可怕、最大的痛苦,就是強迫主宰,我們沒辦法去掌控外在的因緣,但是我們一定要掌控,弄得自己很痛苦。

因為業力它是在釋放你的因緣,你今天跟誰結了幾年的緣,你今生是造了什麼業,業力它是原原本本,把你過去所造的善惡業,把它顯現出來,這個就是你的所謂人生,如此而已,受完了就沒有了。他今生很風光,但是他沒有好好修,他來生不一定風光,人生叫做「輪轉、輪回、不斷地變化」。你今生很痛苦,不表示你未來也痛苦,未來是可以改變的。

所以,我們如何從今生的因緣裡面走出來,從這麼多錯綜、複雜、愛怨裡面走出來?所以諸位!你學過唯識就知道,人生啊,如果你不安住空性,人生無解,沒有答案!

歷史上這麼多的先聖先賢,他們出世解決人生問題,你覺得人生問題解決了嗎?你認為解決了沒有?沒辦法解決!為什麼?諸位知道嗎?因為太複雜了!

我們在六道輪回太久了!這個恩怨當中互相摻雜:他是你的恩人,也是你的冤家;他是你的冤家,又是你的恩人,這就是這個世間上的事情。它為什麼搞得這樣複雜呢?因為我們在三界裡面輪回太久了,把這個業力搞得很複雜,所以人生實在是無解!

我們現在之所以稍微能夠喘一口氣,只是說放下,暫時不管啦,暫時不要去面對它啦,轉個目標去吃一碗麵——這樣的心情輕鬆一點。我們現在是用轉移方式,但是這個轉移方式並不究竟,這個只是止痛藥而已。

根本的問題,從人生錯綜複雜的人事因緣走出來,只有一個方法:就是你要知道,你本來是什麼樣子的,你本來是怎麼回事,你從什麼地方來?這個在《楞嚴經》,十卷的《楞嚴經》都在講這個觀念而已,找到了,你的心就不再動了。人生就是這麼回事而已,還債!真的是還債,人生是在還債。然後在還債的過程當中,又在開創未來。

所以你「提起佛號」,你還要注意「安住空性」,因為臨命終的時候,你一定會看到你一生當中,或者過去生當中,很多很多不堪的所緣境現前,你怎麼樣能夠不受它影響?

臨終的時候,在《唯識學》上說,一個臨命終的人,他會快速地看到,他從小到大造過的事情,好事、壞事都會現前。只要你念頭一動,你就完了!你就陷進去被業力牽著走。所以我們如何面對我們今生的因緣,然後保持「不迷、不取、不動」,就是找到你生命的最初的本來面目,所謂的「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根本安住處。

你要訓練經常把生命歸零,從生命的原點來面對人生,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反正你只有兩個選擇:你是要站在「有」的角度,然後無奈地面對「無」,就是從「有」的角度來面對「空」?還是從「空」的角度來面對「有」?站在「有」的角度,你遲早會失去一切,你站在「有」的角度來面對「空」,你人生是很無奈的。你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我本來就沒有,但是我還是不排斥外在的因緣。菩薩觀一切法空,不壞世間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你是自在的。

反正人生是兩塊:一個空、一個有,看你要站在哪一邊。所以《楞嚴經》中,佛陀對我們的一個開示,就是說,我們應該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因緣」。這樣子訓練,你臨終的時候,你不管有什麼樣的因緣刺激你,你不容易心隨境轉,這是第二點。除了「提起佛號」,第二記得「安住空性」,不斷地提醒你自己:你本來是什麼都沒有的,好的沒有,壞的也沒有。

三、調伏愛取

調伏愛取。這個「安住空性」是處理外在的因緣,現在是處理內心的問題。

《楞嚴經》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是分兩塊:第一個就是空性;第二個是調伏的問題,「安住力跟調伏力」。《楞嚴經》說,我們每一個人會來投胎,除了這種攀緣外境,其實我們內心是有盲點、有愛取。每一個人愛取不同,有些人對感情特別愛取,重感情;有些人是重財富;有些人重視他的色身,各式各樣都有了。

我們最好知道自己的盲點在哪裡?你愛取的地方在哪裡?你如果沒有愛取,你不會來投胎的,不可能!找到愛取以後,我們只有思惟苦諦。因為我們今天人生有很多的經驗,父母的經驗就不談,父母的經驗對我們影響不大,因為我們會馬上遠離它。

特別是那種曾經讓你快樂的、幸福的感受,這一點是要注意的,我們往往盲點都在這裡。因為它給你那種快樂的感受,雖然消失了,但你心中會打很多的妄想,然後你會住在那個想象裡面。

那麼,這個就可怕在哪裡呢?就是說當這個外境,給你快樂的時候,觸動你的想象力,然後你心住在上面,你會對未來有所期待,這最可怕了!

「愛取」就是說,你希望在你未來的生命當中,讓它再一次出現,這就是為什麼你有強大的生死業力,它是個很大的助緣。雖然它不是根本,但是它是一個很大的增上緣。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影像。諸位!你最好把它找出來,那是你人生的地雷。臨命終的時候,你想要往生淨土的時候,它會把你拉回來。如果你在死亡之前,不把你心中的地雷,把它消掉,臨終的時候,你會前功盡棄,因為你不是它的對手。雖然你不斷地欣求極樂,但是你對人生一些美好影像的回憶,這是最可怕的!

出離心,不是要你放棄一切現在的東西,它不是!你現在該幹什麼,你還幹什麼,你完全可以扮演好你的角色。出離心是斷除你未來人生的期望——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有一些你特別喜歡的影像。一般來說它會有兩種情況,產生生命的愛取。不是說你偶爾回憶一個東西,就會產生愛取,不是!

它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數數現行」。它經常出來,你只要把事情放下,喝上一杯咖啡、喝上一杯茶,欸!這個影像就會出來。它會不斷地、不自主地在這地方跑出來,數數現行。第二個「深生好樂」。你跟這影像接觸的時候,你是每一次、每一次都有一種很快樂的感覺,而且你希望它再來,希望這個「朋友」再來。

只要這個影像是娑婆世界的影像,不管它是善是惡,它只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數數現行」;第二個「深生好樂」,你就要注意了!它就是生死業力的一個引動者,一個開關。

雖然我們來三界,是我們自己有業力沒有錯,但是這個業力,一定要「愛取」的觸動、滋潤,它才可以表現出來。如果沒有你對娑婆世界的愛取,只有業力,他是不可能投胎的。就好像你有種子,你沒有陽光、水分的滋潤,這個種子是長不出花果的。

我們到現在已經沒有辦法處理業力的問題了。說實在的,生死業力太複雜了,不是你一生能夠處理的。我們現在只有讓業力沈澱下來,不要去刺激它。我們現在只有說,把業力的開關給關掉,不要啓動它而已,就是《楞嚴經》說的沈澱式的修學,讓它沈澱下來,不要去攪動它。

所以,諸位!你要知道,你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愛取」的影像,你要透過「苦諦」的思惟,明白它雖然給你快樂,但是你同時也付出了代價。你想一想:它給你不純然是快樂,諸位你看,你為了要去嘗一嘗那個美好的感受,你要付出生死輪回的代價,你認為值得嗎?

你想一想,《楞嚴經》上說的,我們看事情往往是片段的,就好像我們只看到刀鋒上的蜂蜜,我們沒有看到蜂蜜後面的那一把刀,這是人生最大的盲點。我們沒辦法全面地瞭解人生,其實你付出代價更多,你根本就是得不償失!

你嘗到了蜂蜜,但是你後面那把刀,你想想看,你要付出幾十年的生老病死的折磨,去得到那個感受。所以,你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最好全面地思考,把得失都思考進去。

為什麼要調伏愛取?因為它是你臨終的地雷,會讓你失去正念,它跟你往生的力量會產生牽扯,而且你不是它的對手,往生不是它的對手,它跟你太熟悉了!你想「數數現行、深生好樂」,當然每一個人盲點都不一樣,但是你一定要告訴你自己,這種影像給你的是短暫的快樂,你卻要付出太大的代價!

你一定要慢慢地把它放掉,你只要放掉它,它就不是力量了。你不必刻意的,因為它本來就沒有,是因為你不斷地去攀緣它,所以它才產生一種相續的力量。

我們安住空性以後,我們要找出我們生命的盲點,以「無常」跟「苦諦」的思考,來慢慢地讓自己的內心對這個鬆手、放掉它。你後面有更好的東西,你可以追求沒有過失的快樂,所以要「安住空性、調伏愛取」。

四、導歸淨土

淨土宗的最根本——「導歸淨土」。

很多念佛人,他都不想淨土這件事情,其實不對的,你要思惟淨土的功德。我們住在一個舊的房子,我們住的這個房子遲早要拆遷的,我們到另外一個別墅,訂了一個房子,你要不斷地憶念你新的房子。其實修學淨土宗要多想來生。很多人都希望我為癌症末期的人開示,我說只有一句話:「想你的來生,不要想你的今生」。

你今生這個色身已經……,你不要去想吃什麼藥、做什麼治療,你心住在這裡,你會讓你的臨終提不起正念,你已經賠掉你的身體了,不能再賠掉你的正念,你賠掉你的身體,這是遲早的,你賠掉你的正念,就毀掉你的未來了!是不是?你這個色身已經沒辦法改變了,你的心又投進去,你就完了!

那你的心要投到哪裡呢?「導歸淨土」嘛!你憶念你的來生,你那個新的房子快蓋好了,你為什麼不想想你的來生呢?所以我們提起佛號以後,要具足三種力量:「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導歸淨土」。

臨終的時候,如果你能夠成功地「安住空性、調伏愛取」,最後把心不斷地憶念淨土,然後再有佛號的幫助,你一定往生!因為這個時候,雖然有無量無邊的業力,但是你不再觸動它了,沒有增上緣。

我很喜歡講一個公案,就是有一個叫做吳瓊的居士,諸位在《淨土聖賢錄》會看到,這個居士他年輕的時候出家,出家以後他可能也沒有好的善知識的引導,造了一些破齋犯戒的事情——喝酒吃肉,這在佛教裡面是很嚴重的過失。

後來有人跟他說:你這樣子是很嚴重的,那要到地獄去啦!他一怕就還俗了。但是他沒有好好懺悔,過去所造的業還在啊,還俗以後,他的業障現前,甚多病痛,過程我們就不講太多了。後來他就自己到山上去,蓋了一個茅棚,就專心念佛,念到最後他自己預知時至,把他旁邊的住家也都找來,跟他一起念佛,就在大眾念佛當中,在佛堂中安然坐化。

這個人是一個造業的人,造罪業的人,不是帶業往生,一般人帶了善業還算了,他還帶罪業。帶業分二種:一個帶善業(有漏的善業);一個帶罪業。那麼他帶了罪業,為什麼能夠往生呢?因為他能夠成功地讓業力沈澱下來,不去碰觸它。

他安住空性、調伏愛取,最後「導歸淨土」,臨終的時候,他的心念控制得非常好,就在這個地方。

淨土宗,不管你一天拜多少佛,也不管你一天念多少聲佛號,它只看你最後的結果,淨土宗是看最後的結果。臨終的時候,你是不是正念分明,就看這個而已。這個成功,你一生全部成功;這個失敗,你一生就是失敗了,這是你的心地法門。

 

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凈空老法師:這三句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條件!

一生當中唯一的大事

1 信願行,是資助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個條件——凈土三資糧,必須要具足,一條都不能缺。

2 什麼叫做信?於凈土妙理,深信不疑,這才叫真信。我們現在信不信?很難說。你說不信,好像很虔誠;說你信,凈土道理還沒懂。「不懂」是無明覆蓋,那是個大障礙!理一定要懂得,一定要斷疑生信,才是真實的信心。

3 心心嚮往極樂世界,念念都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叫做「願」。我們真的心心念念嚮往西方極樂世界嗎?我們在念經或念佛時,心裡還在打妄想,還在胡思亂想,可見得是有口無心,沒願!

4 「行」是講修行,「行」就是趨向、就是造作。我們向哪一個目標趨向?我們要趨向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目標、這個方向,我們一切的造作都要與這個目標相應。

5 《阿彌陀經》告訴我們修學的方法——「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三句最重要,這三句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條件。

6 阿彌陀佛是無量覺,覺而不迷,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現前這個心是覺而不迷,我們就是阿彌陀佛。所以這句名號,要把你現前迷惑顛倒的心叫回來,要把它喚醒,從迷歸悟、從染歸凈、從散亂歸到一心,這是行。

7 我們想一想,信願行我們有沒有呢?我們念佛念了這麼多年,為什麼沒有感應?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不具足。凈土三資糧,一條都不能缺,缺一條都不行。

8 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一生當中唯一的大事,其餘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不相干的事、輪迴的事!念念都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事是大事、最要緊的事!總得要把這個事情,當作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來辦——要這樣地辦,才能有成就!


【幾十年的人生,哪些事情你可以帶走?真正能帶到來生的有多少?】

淨界法師:

關於出離心,我們要知道到底離開什麼,很多人修出離心,工作也不做,啥事也不干了,出離心是出離我們心中的顛倒妄想,不是出離外境。外境哪有錯呢?它如實地把我們過去的業力顯現出來,讓我們去受用,外在的果報是業力的顯現,如此罷了。

出離心針對我們心中對著某一個人,某一個事,產生一種想像和執著,我們一生經歷的酸甜苦辣,痛苦的經驗和影像對我們障礙不大,最可怕是快樂的經驗,在心中留下影像,不斷地引導我們貪戀娑婆,為生死的根本。

我們臨命終會在三界投胎,是我們自己要來,因為我們希望來生繼續出現這個影像,像飛蛾撲火,它只想到火溫暖的一面,對火產生顛倒妄想,活在心中的妄想,結果它撲上去把自己燒死了,但是它不會汲取教訓,來生變成飛蛾照樣撲上去。

顛倒妄想對我們人生產生嚴重誤導。死歿無常主要約著死亡而言,我們要告訴自己,

第一、我們今生一定要面臨死亡,沒有人可以避免;

第二、死亡隨時可以到來,不能規劃,有人說我年紀大再學佛,你不一定有機會啦,年輕人死的多了去了;

第三、死亡到來的時候,除了佛法的資糧,其餘都沒有意義。

死亡說明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人生沒有結果,我們追求太多,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不多,我們為什麼花那麼多精神體力追求世間快樂,做百年萬年的規劃呢?因為我們一直產生常見,認為我們永遠活在世界上,認為人生會有結果,其實非常錯誤,我們一定要視身世無常,幻緣虛假,是一種無常敗壞。

佛陀說做夢有結果嗎?你一個晚上做五個夢,第一個夢做到轉輪聖王,七寶千子,結果你第二個夢變成一隻螞蟻就喊冤那,說第一個夢的七寶跑到哪裡去了呢?沒啦!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今生的果報不是生命的全部,是你過去生剛好有一個善業,能量釋放完就沒了,覓之了不可得。你幾十年後再找你的身心世界找不到了,人生不可能重迭。

我們經歷過無量的生命,沒有一生是重迭的,每一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就像大海撞出的水泡沒有重迭。不可能有相同的相貌,相同的思考模式。每一個夢都是獨立的,結果都是一個就是:沒有結果。你今生叱吒風雲,結果只有一個:沒有結果;你今生非常不堪,也沒有結果,你的業力釋放完了。然後你再打開另外一個抽屜,再受用另外一個果報。

人生只有過程,死歿無常就是告訴你自己,你要知道什麼是有意義的,什麼是沒意義的。得到人身不容易,你要做一些帶得走的事情,來生繼續受用。不要老做一些帶不走的事情浪費時間,說實在的,死亡到來的時候你非常失望,所有都帶不走,你情何以堪呀?我們每一個人都活一輩子,有些人臨終的時候滿載而歸,歡歡喜喜地帶著他的資糧,面對他的來生,今生沒有空過;有些人把今生完全花在世間的生滅因緣,死亡到來的時候,全部破壞了,他充滿悔恨離開了今生。

佛陀不想讓我們臨終悔恨,事先告訴我們一定會面臨死亡,死亡到來的時候有些東西會破壞,有些東西是不會破壞的,你最好趁早知道,在死亡到來之前,你還有機會。你經常思維死亡,就是不斷過濾,知道什麼東西帶的走,什麼帶不走。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不要等到臨終再後悔。

死歿無常就是讓我們不要被心中一廂情願的妄想誤導,看清楚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一年一年的過去,我們得到人身,其實可以利用的時間不多。

你要檢討一下,過去幾十年的人生,哪些事情你可以帶走,可以通過死亡的考驗,貫穿到來生繼續受用,哪些東西到死亡停住,過不去了,你檢討一下真正能夠帶到來生的有多少,死亡遲早要到,來得快來得慢而已。

 

學佛者投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詳細過程揭秘!

 

f_6124683_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