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還俗墮地獄

宣化上人◎一九八五年五月四日開示

人人想成佛,可是成佛有成佛的條件。人人想做好人,要經過長時間的考驗,不改其志願,時時諸惡莫作,刻刻眾善奉行,這樣才夠資格做好人。

心想做好人,可是行為不合作,做則無惡不作,行則有善不行,心行不合一,怎能談到做好人呢?初發願很認真,時間一久,就生起懈怠心,不是躲懶,就是偷安,將初發的心願忘得一乾二淨。

就拿我們出家人來說,剛出家時,很有道心,精進努力,可是慢慢改變初衷,不知前進。開始做鬼事,不但不能成佛,反而墮地獄。出家幾年,受不住考驗,被境界所轉,定力不足,就還俗了。去做如意的事,或發了大財,或做了大官,那不過是眼前的幻化,可是果報難逃,如影隨形。

今天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是思凡還俗的出家人,一定要墮地獄去受無間的苦。這是真真確確的情形,一點也不客氣。最初一念,出家成佛;最後一念,還俗做鬼。這兩條路,任君選擇,操之在你自己的手中。

世間的事,不是好就是壞,不是成就是敗,不是興就是衰,是相對法。所謂「君子上達,小人下達。」你向上走,即是四聖位;你往下滑,便墮三惡道中。所謂「善惡兩條道,修的修,造的造。」根深的人,修善道;孽重的人,造惡道。對他說真話,他不相信;對他說假話,他反而相信。為什麼?就因為業障重的緣故。我們學佛多年,對這個理論還不了解,實在可憐!

本來我不想講這種道理,認為大家都會明白,現在才知大家沒有徹底明白,仍在十字路口徘徊著,迷失方向。我現在提醒大家,人在生死大海中,浮不上來,就沉下去。有句俗話說:「飛得高,跌得重!」向上想成佛,上不去成不了佛,跌下來就墮地獄,永難翻身。

有人問:「究竟有沒有地獄呢?」我告訴你們,人活的時候,就在地獄中。你看,一般人煩煩惱惱,爭爭吵吵,沒有休息,無有停止,這不是在地獄嗎?這種人生有何意思?還有水災、風災、戰爭、人禍,也是人間活地獄!再看,惡疾纏身,苦不堪言,癌症發作,痛不欲生,這豈非地獄?可是人還是看不破,放不下,捨不得,貪戀執著,又沒有慈悲,見利忘義,趁火打劫,最後還是在輪迴中打轉,無有止期。好了,不多講了,再講就把大家都嚇跑了!


傳喜法師

【慧日文摘】 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種菩提

有一公案,也是在佛住世時,有一位老人,他很窮。他看釋迦牟尼佛天天帶著一千二百個弟子,出去托缽乞食,不沾世務,很清淨自在的,於是他也想出家。他去給孤獨園要求出家,那天恰巧釋迦牟尼佛不在,出外應供去了。

佛的弟子,有開五眼的、有開法眼的、有開慧眼或全證得五眼六通的。也有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開佛眼並不是證果,這叫報得通。因為在很多生修過四十二手眼和楞嚴咒等種種法門,故得這種果報。)證了初果至四果的聖人,可以看到八萬大 劫其中的因緣。

⋯⋯

老人想出家,這些佛弟子、大羅漢,就觀察起來,看看這老人的根基怎麼樣?可不可以出家呢?一觀察,這個人在八萬大劫以內,也沒有供過佛;也沒有拜過佛;也沒有念過佛;根本沒有種過絲毫的善根,那麼他就不能出家了。

所謂:『莫道出家容易得』,你不要認為出家是件很容易的事。『皆因累世種菩提』,出家人要在生生世世種了很多善根,發菩提心,然後才能出家。並不是說我想出家就可以出家的。若你沒有善根,你就是想出家,也有很多障礙。即使出家了,但過了一天、二天,或一個月、二個月,就還俗了;或者出家一年、二年又還俗了,甚至三年、五年、十年後,還俗的都有。故你不要看出家是很容易的事。

佛的弟子們看這老人八萬大 劫以內沒有種過善根,於是就告訴他說:『你不能出家,你年紀大了,不能修行了,你還是回去吧!』老人聽了很傷心,一邊走一邊哭,自言道:『我以為出家很容易,想不到這些佛的弟子都不收我,大概嫌我又老又窮。我這輩子做人也沒多大意思,死了算囉!』故他邊哭邊往海邊走。

正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迎他而來。佛問他:『你這位老人,為什麼要跳海啊?』他說:『我想出家,到了給孤獨園,佛不在,佛弟子都不收留我。我想想一個人生活著也沒什麼樂趣,不如死了算了!』釋迦牟尼佛說:『噢!你要出家嗎?那沒問題!你跟我回去,我許可你出家。』老人乃跟佛回去出了家。一修行,沒幾天就證得阿羅漢果。

佛的弟子皆不明白這件事,都覺得奇怪:「這個人他也沒有善根,怎麼會證得阿羅漢果呢?還有他在八萬大劫之內也沒有做過好事,為什麼佛居然會讓他出家呢?」於是就請問佛。

佛就對一切阿羅漢講:「你們只能看到八萬大劫以內的種種因果,超過了八萬大 劫的事,你們就不知道了。這位老人在八萬大劫以前的時候,也是很窮,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時,遇到一隻老虎要吃他。他一害怕就趕緊唸了一聲『南無佛!』因念這一聲『南無佛』,老虎跑了。直到現在,他念『南無佛』這善根的種子已經成熟了,故他來出家,且證得阿羅漢果。」由這一件公案看來,可見出家並不容易。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隨喜轉載,功德無量。


【法眼看世間】半路回家:和尚還俗 喇嘛畢業

文:原人   我的雪域原味生活

你是否曾幻想出家?

不管是夜夜苦命加班的上班族,或是生意難題的企業家,還是窩在電腦前面的屌絲,多少都會幻想過自己會不會有出家當和尚的那一天?

當然也是有不少人真的「半路出家」,但是你並不是真的想放下紅塵俗事、跟隨佛陀的腳步,你只是想暫時逃離這該死的工作與世界,其實出家人的真實生活並不是你想的那樣超然自在。

還好出家人並不是剃度時便「一刀兩斷」不可逆的(放心,出家人還是會一直長頭髮的),佛陀規定隨時是可以還俗的,完全可恢復原本的世俗身份與生活,就在出家與還俗回家之間,各個佛教教派傳承習俗大不同。

先從出家說起。

雪域藏傳佛教的喇嘛僧人與漢傳佛教或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不同,絕大多數人不是長大後為了種種原因才半路出家的,或是像南傳佛教國家那樣全民認為一輩子應該要出家一次以上,時間不長,多數都是屬於半路出家。

對藏族人而言,出家是無比光榮的事,他們是從小就出家,家裡有幾個小孩多半都會選幾位出家,縱使無人傳宗接代也無妨。正因為人生的劇本與一般人反過來了,他們多數人是小時候先出家了,長大後再決定要不要「回家」。

除了藏族全民虔誠的佛教信仰文化因素之外,送小孩子們出家的主因之一是:舊時在寺院與佛學院才能學習文化知識,部分地區有些舊時藏族的學校、私塾,當然不會有一般的小學、中學、高中與大學、研究所,所以出家當喇嘛是最一舉兩得的事,兼顧信仰與學問,送孩子去剃度出家,就像送孩子去上學讀書那樣平常。

兒時出家是被動的,父母要求的,就算是自願的,也是懵懵懂懂不清楚當和尚是怎麼回事;等到二十歲時,自己再決定要正式受出家比丘戒,如果不想繼續出家的生活,就可以隨時還俗回家,還俗,在德格縣麥宿宗薩寺這裡的行話是:「畢業」,這裡說某某喇嘛「畢業」了,有時並不是指他佛學院畢業了,而是已經還俗了。

例如說宗薩藏醫院的洛熱老師,他自己小時候也曾是宗薩寺的喇嘛,文革後,成家立業,有十個娃娃,其中有四個兒子,除了一位至今還是出家人之外,其他三位從小都出家當過喇嘛,念過佛學院,儘管長大後還俗了,仍各有一片天地,成了藏醫院副院長、企業家。

所以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在藏地應改成「小時喇嘛,大未必差!」

你在藏地或許也認識許多藏族大哥、大叔與爺爺,下次可以問一下對方小時候是不是當過喇嘛?七八成都會說對對對。

再度出家是很丟臉的事

漢傳佛教里,常說佛陀規定男性一生可以出家七次,女性只有一次,但是有些南傳寺院與法師不承認這條規矩。無論如何,很多佛教徒還是認為一生可以多次出家,讓自己在周末假期抽空體會出世的僧侶生活,因此各地寺院舉辦的「短期出家」活動特別頻繁,周休二日,或是七日,甚至是一個月以上的日期規定都有,特別是在台灣一些大寺院,每年寒暑假都有有。

藏傳佛教為何不辦短期出家?

OK,話說回來,藏傳佛教怎麼沒有短期出家呢?有多少人幻想著進藏旅行、然後換上喇嘛那飄逸的絳紅色僧袍,坐在雪山上老僧入定般禪坐,…然後自拍留影,發Instagram或多色Dosnap(對,這是友情廣告)。

別做夢了,除了近年來有些「加喇」(詳見拙作【認識佳喇與假喇】)為了慈悲順應外地弟子的要求而會舉辦短期出家之外,絕大部分藏傳寺院的住持喇嘛活佛是不會舉辦短期出家的,喇嘛他會這樣告訴你:「要出家可以,我可以幫你剃度,但是什麼時候想還俗?是你個人的事,這事我做不了主,因為佛陀沒授於我們有可以強迫制要求出家人何時還俗的權力。」

到底為何這麼堅持呢?

藏族人普遍認為,出家就是一輩子的事,如果決定「畢業」,就不要回頭,好好工作生活,抽空也可以修行,但是如果因為如果回頭了一段時間再後悔出家,那之前肯定做了些「不乾淨」的事情,有老婆小孩了,「享受」過了,卻不負責任、拋棄她們,這種人很丟臉,例如知名佛教電影《Samsara色戒》里的情節一樣。

所以藏人最多能接受第二次出家,總是有後悔還俗的情況,如果一直反覆多次出家與還俗,在藏人眼裡就是真正的瘋子或失敗者(魯蛇Loser)。

因此,所以如果你想嘗試到雪域短期出家當喇嘛,大概一個寺院只能去一次,第二次出家就得改其他活佛與寺院,大家都不認識你…。這是開玩笑的,別這麼傻。

不過話說回來,並不是喇嘛活佛、堪布幫你剃了頭、換了僧服就是正宗的出家人了,這只是「形同沙彌」的一種「出家戒」,實際上,你還得另外去受沙彌戒與比丘戒才能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否則實際上只是居士身份的「實習」喇嘛而已,因為根本還沒有受戒,何來「還俗舍戒」的問題?有些在藏地出家的漢人、外國人會有這個誤區,不了解戒律。

喇嘛還俗前後會發生什麼事?

無論是那個佛教教派傳承,還俗的戒律規矩都是一樣的,在真心確定的情況下(口是心非不行),只需要跟一位能「聽懂」你說話內容的人,告知他:「我從現在開始,捨棄出家戒律(沙彌戒或比丘戒),變回一位只守皈依戒與居士戒的居士。」再更簡單一點,就是只這樣告訴對方:

「我從現在起,不當出家人了,還俗了。」

就這麼簡單,戒律就會這樣自動消失(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你佛書讀得少,不告訴你。),你在這一刻就不知不覺地正式還俗了。

如果想要更有福氣一點,可以到自己的上師喇嘛跟前,把上面那一段的「捨棄戒律」改成「供養戒律」,把自己受持的戒律供養(送出去)歸還給上師佛法僧三寶,此舉在漢傳佛教少有,相對較有意義。

還俗舍戒與破戒不同

喇嘛還俗舍戒後,通常在一兩個月內被親朋好友、街坊鄰居調侃,以德格藏語會叫他:渣囉(གྲྭ་ལོག 還俗僧),雖然是開玩笑的,但是口語中略帶有「破戒僧」的貶義,所謂的破戒與舍戒不同,出家人雖然有很多戒律,沙彌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多戒,但是實際上會失去出家身份主要是這四條根本戒律:殺、盜、妄、淫。

南傳、漢傳與藏傳佛教對於四條戒律的認知標準不太一樣,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殺」是指殺人;「盜」是指竊盜一定價值的財物(各地認知標準尚有區別);「妄」是妄語,不是指一般的說謊,而是自己大力宣稱自己有了超能力、已經成佛了等等這類胡說八道的話;而「淫」,you know,大家都知道的,不能有性行為。違反這四條戒律的任何一條就會破戒。

破戒時,藏傳佛教傳承里,在規定極短時間內不一心一意地進行懺悔方式的話,這輩子就會永久失去出家受戒的資格。

一般來說,喇嘛與漢傳和尚一樣,會因為殺人、偷盜、說瘋話這些原因而破戒還俗的情況很罕見,多數藏人會認為對方大概是有愛人了,所以才會開玩笑說對方是不是不小心破色戒了?

還俗時的尷尬

總而言之,跟漢傳佛教還俗後會遇到情況不太一樣,多數人是在外地出家的,還俗後,離開寺院,你可能再去另外一個省份縣市打工找工作,沒什麼人認識你。

但是在藏地里,多數都是在自己家鄉臨近的寺院出家,所以還俗後每天遇到的也是一樣的街坊鄰居、圈內人與死黨好友,昨天他們看見你明明穿喇嘛衣服,今天就突然變回康巴藏裝帥哥了,一時尷尬,很不好意思。

接著藏人就有老梗可以調戲你了,過去當喇嘛時,大家跟你說話要用「敬語」,類似「你」改成「您」,「好好睡」改成「請安寢」,「吃喝」改成「享用」、「飲用」等。你一旦還俗後,朋友們可能就會以俗人的用詞開玩笑地大聲對你說了,反之,如果你出家了,他們一開始也會故意大聲用敬語與您對話,那種瞬間「掉價」與「戴高帽」的衝突感,大概是藏地才有的幽默特產。

畢業後的技能難題

前面說到,藏人送小孩出家是為了到寺院與佛學院接受基礎教育,在這過程中,其實很艱苦,佛學院一般會就讀三五年,通常學齡在十歲至到二十五歲之間,佛學院與寺院作息辛苦,有些喇嘛不太喜歡學習,受不了這樣單調的苦日子而還俗。

也有一些寺院的中青年喇嘛還俗,德格藏語稱作:喇更休(བླ་འགན་ཞོག),意思是「喇嘛的責任完了」,幼時家人希望你出家修行的願望與寺院服務的責任結束了,好像當兵退伍一樣,其實這都是藉口,多半是自己另外想過第二人生。

藏地喇嘛在四十五歲至五十歲後還俗的比較罕見,漢傳佛教倒是很平常(因為出家前有職業專長,隨時有退路),喇嘛這年紀時沒啥理由還俗,理由一是:應該差不多到了或過了男性更年期,不太會因為性慾需求而結婚還俗;理由二是:除非是還俗之前就已經在兼差做生意,準備改行,或是家族工作需要接手,否則索性還俗後,沒有其他謀生技能,想創業、做生意也慢了。

根據我於2013年左右做過的調查,宗薩寺這10多年內,當地人印象中已還俗的宗薩僧人大約二、三十名左右,大概就是每年最多二、三位的比例,而且比例數量正在慢慢增加,因為時代環境條件不同了,外界的吸引力大,很多年輕氣盛的青少年喇嘛,陷在電視、手機、電腦、資訊、娛樂的世界裡無法自拔。

總之,在不違反四條根本戒律的情況下,和世俗人相比,不殺人、不偷盜、不妄語這三條差不多得共同遵守的國家法律之外,出家人主要在於守持色戒的區別,當然還有許多其他的出家戒律,這裡不能介紹。

還俗容易,但是一時轉行找工作很難,我認識過的一些年輕喇嘛在還俗後,最先考慮的行業是麵包車司機,在德格或甘孜車站門口吆喝著:甘孜甘孜!德格德格!色達!亞青!差一個就走!賺錢非常辛苦。所以,想要還俗之前,得先有過人的本領才能過上好日子。

藏地和尚每一兩月剃光頭,每天穿喇嘛僧袍,在寺院念經修行之餘,雖然食衣住行等生活費主要都是由家人提供,生活還是非常單純的,但是仍然會希望有額外的收入與儲蓄,因此會私下有償工作,例如彩繪、唐卡、電腦、攝影、建築等工作都會兼職。

如果做的是寺院官方的工作,則名正言順,如果私下生意做大了,就會考慮還俗,但是這得視藏區各地的認同標準,有些地區連喇嘛賣飲料、開小鋪都不行,有些地區還有喇嘛出家人個人開百貨公司、餐廳茶館的(有些行業太誇張了,這裡不敢提),最終,守住四條根本戒律情況下,要不要還俗是你個人的事(當然,行為脫序嚴重者,寺院與佛學院會開除),人品與僧格只能靠時間與歷史來評判。

帶著出離心回真正的家

在此分享了喇嘛出家與還俗的部分情況,是想告訴大家,出家生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雖然說喇嘛先出家再還俗的情況多,但是就出家文化來說,藏族家家戶戶幾乎都有小孩出家,無論數量與比例密集度,遠遠勝於目前漢傳佛教的情況,全民信仰,無論出家還是在家,佛法的氛圍都遍滿著雪域大地。

結尾的心靈酥油茶還是要說一些的。

出家為僧,自始至今,仍舊是佛教里最為尊貴神聖之事,但是出家的首要根本在於「出離、厭離」所有執著的一切,如果只是形式上的出家,我們只會我行我素按照自己認為的路去走,然後陷入無盡的輪迴難題里。

最後,引用宗薩仁波切於《佛教的見地與修道》里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

生起出離心,並不需要剃光了頭到廟裡去——對某些人這是個好方法,但現代生活已經變得太複雜了,大部分的人都不太可能那樣做。隨著世俗生活愈來愈複雜,精神生活就愈來愈墮落。

佛陀曾經說過,今日末法時期的比丘,即使只能持守一條戒律,他的功德跟佛陀時代能嚴持所有戒律的比丘一樣。這是很合邏輯的,因為今天人們所面對的挑戰,遠超過從前所能想像的;更大的挑戰並不表示沒有希望,相反地,更多的挑戰代表有更多的機會處理迷惑。你,想清楚了沒?


請尊重還俗的出家人 他們起碼是知恥的好人

幾經掙扎仍無法降服煩惱時,舍戒還俗遠勝於破戒賊住

在我國佛教史上,雖有好幾位人物,由僧尼還俗:例如:朱元璋還俗做皇帝,劉秉忠還俗做宰相,姚廣孝還俗做少師,武則天還俗做女皇。但是中國社會之對還俗的僧尼,總是不尊重,尤其是佛教界中對於還俗的僧尼不予諒解,實在是不幸。

正因僧尼的還俗,不受尊重,不得諒解,致使一些雖不能守持僧戒,甚至已經破了淫、盜、殺、妄——特別是犯了淫戒的出家人,仍然覆藏遮掩,不願還俗;即使因為知恥而偷偷地還了俗,還俗之後,便不敢在佛教界中露面了。

因此,我們必須檢討前者的不要面子,而應該同情後者的「不能見人」。前者是污辱僧寶的敗類,後者起碼也可算是知恥的好人。

這一問題,太虛大師曾經寫過三篇文章,依次是:1.《告青年苾芻之還俗者》,2.《尊重僧界還俗人》,3.《不能守僧戒還俗勿污僧》。(以上三文見《太虛全書》三四.六二五-六三〇頁)

但是直到如今,此一根深柢固的觀念,仍未有所好轉。我們見有犯了大淫戒的僧人,仍不肯還俗的;見有公然娶妻生子而仍披衣說法當住持的;見有因了情慾的逼迫,偷偷地還俗生子而不敢再到佛教界中露面的。

這是我們的社會,對於佛教教理認識不夠,對於基本人權未能尊重。特別是教內的人,甚至姑息犯戒而不還俗的僧尼,卻又不能原諒舍戒還俗的僧尼。

因為不學戒律,對於戒律的知識太差,竟以舍戒還俗為恥辱,不舍戒而犯戒,倒覺得無所謂。

最大的原因,中國佛教的僧尼,沒有僧團制裁的約束與保障,所以形成了這種局面。

但是我要指出:居於僧尼本位,即當守持僧尼的戒律,若不能夠守持,應該立即舍戒還俗,僧尼犯了男女淫慾,便是破根本戒,犯一條當墮地獄九十二萬一千六百萬年。

除非是個不信因果、不信佛法的人,即當相信佛的戒律不是僅僅用來嚇唬人的。

身為一個出家人,不能守持根本四條戒,還算什麼出家人?

我們要知道,出家與在家的最大不同處,便是戒絕男女的淫慾行為。在五欲之中,以淫慾之樂最為殊勝,所以要發心出家,實在不是一樁簡單的事。但是在比丘戒的四大根本戒中,卻以盜戒最難守持,淫戒當算其次,凡是不與而取,過了五磨灑的價值,即成大盜,破根本戒。大淫戒卻要男女既成相交的事實,才能構成破根本罪,只要能夠稍加自持,淫慾心起,即予克服,犯大淫戒是不太容易的。

然而,僧尼犯戒的最易受人注意者,卻又是淫戒,煩惱最難克服的,也是淫慾。由於生理上內分泌腺的刺激,如再加上外境異性的不斷誘逼,若無堅決的意志與不拔的信念作為立足的基礎,隨時作克己的修持者,破戒的行為,便很可能促成。但若稍有羞恥之心,只要男女雙方有一方能夠警覺,便不致於破戒。再說,出家人的生活,也沒有在家人那樣隨便。

不過,僧尼的自動還俗,大多數,是由於男女的情慾所引起。少數則由於興趣及事業等等的其它因素。所以比丘戒中,說到舍戒還俗的,也僅淫戒一條。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中說:「勸他歸俗,得吐羅(偷蘭遮)罪。」我們應該讚嘆出家功德,不要勸人還俗,勸人還俗是有罪過的。所以我們當勸受了煩惱逼惱的僧尼們,應先試做修持的工夫,比如:念觀音聖號及彌陀聖號,或者禮拜,或者懺悔,或者請大德開示。如果一切均無效用,均不能夠克制時,則不妨勸其還俗,此義在《律攝》中有詳細說明。比丘還俗,可有三次(亦說可有七次)。也就是說:有三次出家受戒,三次舍戒還俗的機會,到第三次舍戒還俗之後,才不能再來出家受戒。

比丘尼舍戒還俗,只許一次,《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〇中說:「苾芻尼一舍法服已歸俗者,不應更令出家,若與出家者,師主得越法罪。」

《十誦律》中也說:「比丘尼一返戒,不復聽出家受具;若舍戒已,轉根作男子,與受比丘戒,不犯。」

事實上女人對於煩惱比較有忍力,羞恥心也大些,男女互犯姦淫,總是以男的為主動者多。所以比丘可有三次還俗的機會,比丘尼則僅一次,至於由女根變為男根,實在不是尋常的事,故也不必指望。同時這也警告比丘尼們,如是好心出家的,不要隨便退心還俗。

舍戒還俗的方法很簡單:

《四分律》中說:「若比丘,厭比丘法,便云:『我舍佛、舍法、舍比丘僧等』,作如是語,了了說,是名舍戒。」又說:「若作是思惟,我欲舍俗,便了了舍戒,是謂戒羸而舍戒。」(思惟:我念父母、兄弟、姊妹、婦兒等,欲舍佛、法、僧。先思後說,即成舍戒。)

《摩訶僧祇律》中說:「若向五眾及白衣等言:我舍佛、舍法、舍僧、舍學、舍說、舍共住、舍共利……皆名舍佛,即名舍戒。」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中說:「舍戒時無出家人,若得白衣,或佛弟子,非佛弟子,但使言音相聞,解人情,亦得舍戒,一說便舍,不須三說。」「受戒時,如入海采寶,無數方便乃得,故須三師七僧,舍戒時如失寶,盜賊水火,須臾散失,亦如從高墜下,故對一人便舍也。」

由此可見舍戒,不必使用儀式,如果舍戒的人能夠深知佛法,懂得戒律的尊嚴,並不以舍戒還俗為恥者,可以在大眾僧前公開宣布舍戒,並於舍戒的同時,脫下僧服,換穿俗裝,宣布舍戒,亦宣布舍僧名而改俗名。這是最最光明磊落的事。如其還俗之後的職業與生活有困難,僧團之中,尚可勸請居士協助,或由僧團的師僧同道直接資助他成家立業,他雖然還俗了,但還是佛教徒。或退為在家菩薩戒,乃至最少仍是三皈弟子。他還可以為佛做外護。

如果沒有這種勇氣,或者由於情境的急迫,比如男女相互貪愛膠著,等不及向大家公開宣布舍戒,便要犯淫之時,不妨對面男女或任何一位懂事懂話的人,向之宣布舍戒。但是一定要宣布舍戒在先,男女淫行在後,否則即成破根本戒,不算舍戒。舍戒之後沒有戒罪,但有性罪。若不舍戒而去犯戒,便有雙重罪了,戒罪尤其可怕!唯其舍戒之後,必須還俗,若不還俗,即成賊住。

本來,舍戒還俗並不可恥,破戒戀棧才最可惡,故在泰國與緬甸等的佛教國家,皆以出家為光榮的事,出家還俗,也是平常的事,並且以為唯有還俗的人,才是標準的國民,他們不以還俗為恥,並以做過出家人為榮。所以他們沒有一個不舍戒的還俗人,也沒有一個犯根本戒的出家人。願意持戒,即可出家,受戒出家的大門隨時開著歡迎;不能持戒,當可舍戒還俗,社會上的職業,也多歡迎還了俗的出家人。

在我們中國,適巧相反,不以出家破戒為罪惡,竟以舍戒還俗為恥辱,這是顛倒,絕對的顛倒!

這有兩個原因:

中國的出家人,能有謀生的技能者不多,即使有其謀生的技能,在家謀生,總沒有比出家受供養容易。再說,出家人當其出家之時,並不準備還俗,他們的事業基礎,也就建築在出家的身分之上,如果一旦舍戒還俗,勢將前功盡棄,而去另起爐灶,所以雖有煩惱業障現前,仍無勇氣舍戒還俗。(這是不明因果,不知罪報!)

事實上一個本不適宜過僧侶生活的人,他要勉強過下去,不唯痛苦,也將必有罪惡產生,他的事業也絕不會太好,何不及時抽身,乾脆還俗!有位心理學家說:當你發現人生的路向走得不對時,切不要怕與過去的教養和觀念斷絕關係。拿出勇氣,另闢生路。

中國的社會,普遍地輕視還俗的僧尼,致使還了俗的,多有不敢承認他曾出過家,甚至不敢承認他是信仰佛教的;尚未還俗而又不能習慣出家生活的人,也就因此寧可生活在罪惡之中,也不敢輕易舍戒還俗。再有,佛教界中,也不原諒還俗的人,這在前面已經說過了。

補救的方法,是實行太虛大師的號召:「尊重僧界還俗人。」不唯尊重還俗人,更應該幫助還俗人,最低限度他們要比一般從未出過家的俗人更有信心,也更有教性。否則,犯戒不還俗,僧界不清凈;還俗不受尊重,戒羸(不能持戒)者又不敢舍戒還俗,實是佛教最大的不幸!

關於舍戒的問題,我想附帶說明一點:

佛教的戒律,分為比丘戒、比丘尼戒、式叉摩尼戒、沙彌戒、八戒、五戒、菩薩戒。除了菩薩戒,任何一種戒,均可舍,在生時不舍,臨終舍壽時也要舍。菩薩戒則一受永受,若不破重戒而失戒,盡未來際時,直到成佛,即使成佛,更無舍戒之理。

舍戒也有區分:比丘戒、比丘尼戒、式叉摩尼戒、沙彌戒,要舍即是全部舍,不可逐條舍。

八戒(八關齋戒),本來是六齋日分別受持。照理,每逢受八戒的當日,應於早晨向一比丘阿闍梨前受,所受僅是一日一夜,不是一受永受。故也無所謂舍戒。

五戒,可以分條受持,如果受戒之時已經全部秉受,受戒之後,覺得不能全持,即可分條舍戒。

菩薩戒是大乘戒,根據《菩薩瓔珞本業經》的說法,可以隨分受持,如覺不能持守之時,以理推之,當也可以隨分舍戒。

最要緊的,不可貪圖名譽好聽,受了什麼戒,如果受而不能持,便算犯戒,受戒犯戒則罪加一等!若盡最大努力,仍不能守持凈戒,即應舍戒。

根據蕅益大師及弘一大師的判斷,現時的中國比丘,當未得戒,但是,既居比丘之名,而犯比丘之戒,雖未得戒,當與得戒犯戒同科。

又根據蕅益大師及其弟子,雖然舍了比丘戒,仍未還俗的先例,可知不能持戒應舍戒,舍了比丘戒,也不一定就要去還俗。

於此研究,現時的中國僧尼,倒不妨考慮「舍戒」這一問題,否則屍其位美其名而無其實者,豈不是在日日招愆?

(選自《覺世》一八一期)

 

在家人千萬不要說僧眾過!僧人縱然是破戒,你去毀謗他,罪業在無間地獄!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