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怎麼才能擺脫生死業力的惡性循環
佛陀他是一層一層的攝事入理。其實這個攝事入理不但是佛法有,其實世間的道理也是有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有一天,孔夫子的大弟子顏回跟孔子說:「老師啊,我跟著您學這幾年,我對整個待人處事這種技巧已經非常熟練了,我希望能夠去外面做一點事情。」
孔夫子說:「你想做什麼事呢?」
顏回說:「我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我想到衛國去,我要說服衛國的國君不要推行暴政,要行仁政。」
孔夫子說:「你現在這個時候去啊,你不但不能說服衛王,你肯定被他殺掉。」
顏淵說:「那我怎麼辦呢?我總要做一點事情,我學那麼多處理政治的技巧!」
孔夫子說:「你只知道一種皮毛的技巧,你還不知道為政的背後的真實的道。」他說:「你為政之道還沒有了解。」
那麼這個時候顏回說,那什麼是為政之道呢?孔夫子說,非見之以眼而見之以心,非聞之以耳而聞之以心。你在看東西,你不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看;你聽聲音的時候,聽別人講話,你不要用耳朵聽,用心去聽。這句話很妙。這什麼意思?你用眼睛看,那你看它的相狀,那剛好是心隨境轉。用內心去看,誒,你要懂它的道理,這件事情是怎麼回事,你要看出它的道理出來。孔夫子說,當你能夠學到不要用眼睛看事情、不要用耳朵聽聲音,用內心去看、用內心去聽的時候,你就有資格去處理人事的關係,你就可以知道為政的道理了。這就是為什麼叫攝事入理。
我們再講一個故事,給大家體會體會什麼叫攝事入理。有一個喇嘛,他跟他的上師學了好幾年。好幾年以後,這個喇嘛覺得他學習不錯啦,就跟上師告假,自己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講經說法,蓋了一個道場,很多弟子跟他學習。有一天這個上師就帶了很多的弟子,說:「我們去看看那個喇嘛,辦得不錯哦,去看看。」那麼這個喇嘛聽說他的上師要帶他很多師兄弟過來,他就覺得很榮耀:你看,我現在有一個道場,這麼多弟子。他就把他所有的皈依弟子找來說:「明天我上師要來,大家把這個環境整理乾淨,給上師一個好印象。」那麼大家就整理了。
到了黃昏整理得非常乾淨的時候,這個喇嘛就在外面散步,看到這個環境整理很乾淨,大殿裡裡外外非常整齊。但是這個喇嘛畢竟用功過,他知道一切法那個真實之道。他在六根當中可能會一時糊塗,但是他迴光返照:哎呀,我剛剛為什麼這樣做?其實我是攀緣心——我希望我師兄弟對我的讚美,我希望我師父對我的肯定!整個過程依止攀緣心,所造的業是生死業。這個時候他感到非常慚愧,隨手拿一個泥巴,到了大殿前面那個樓梯,就在樓梯裡面這樣撒下去,撒下去以後就進去了。
第二天,他的上師帶著所有師兄弟過來。隆重的接駕,接完以後到大殿開示。他上師說:「今天這個環境整理很乾淨,但最莊嚴的就是大殿樓梯前面那個泥土最莊嚴。」這為什麼呢?因為他師父看得出來,他在對治他的攀緣心。當然,我們不是鼓勵大家拿東西去丟,而是說我們今天看到事情的本身,要看到它背後的道。誒,這個人開始反省了。這就是為什麼不要用眼睛去看,用內心去看;不要用耳朵去聽,用心去聽。
你看佛陀就是這個意思。因為我們習慣是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你那個生死的業,你就拔不開嘛。我們現在已經有一個很強大的習慣性的攀緣,煩惱產生業力,業力產生果報,果報又牽動我們的煩惱,所以你現在要拔開,你一定要怎麼樣?會事入理!你要看到事情的即空即假即中,特別是那個「空性」找出來。否則你永遠跳不出這個惡性循環。所以,你看我們的經文,佛陀遇到事情都是問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把它背後的道找出來,不要被這個事情所迷惑。這個就是在告訴你觀照力。
淨界法師:受用果報的同時,也在創造新的業力
若從因緣觀來觀察,我們在個體生命的流轉上,每一個剎那生命都要面臨兩種情況,一是受用果報,一是創造因地。一方面我們繼承過去的業力,遇到很多人事的因緣,承受由前生的業力所創造的果報,可能是快樂的果報,或者是痛苦的果報;另一方面,自己以什麼心態來面對果報,所採取的行動又創造了另一個業力。所以我們的生命體在每一個點上,在受用果報時,也在創造新的業力。
因此我們的生命有兩種選擇: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一)眾生畏果:
顛倒的眾生並不在乎造什麼業,他是畏果,他重視的是果報,現前的生命不能有痛苦,只能有安樂。為了成就暫時的安樂,不惜造作罪業,即使罪業會召感來生痛苦的果報,他也不畏懼,所以說是顛倒。眾生畏果,只重視眼前的果報,而忽略了因地的業力。
(二)菩薩畏因:
一個有智慧的菩薩畏因,他遇到不如意的果報是逆來順受,因為這是過去的業力所創造,隨緣消舊業,自己認命承受果報。他所在乎的是面對果報時,所採取的行動決不能造罪業,若造罪業,這罪業必定召感來生的痛苦,所以菩薩他很重視因地。
菩薩因修無常觀,他會注意生命的因地。若不修無常觀,以須臾之樂,招長劫之殃。只追求眼前的快樂,而不在乎這眼前之樂所造的惡業,就猶如刃蜜炬風,只見刀上的蜂蜜,而未見蜂蜜後面的一把刀。故一個有志於成就出世間功德者,對眼前的安樂所帶動的罪業,應該感到恐懼而知反省。
無常觀的涵義,簡單的說,佛弟子對生命的觀察,生命的重點不在結果而在過程,因為最後的結果,自己並不能控制,那是前生的因緣,不可能再回到前生去改變業力。現在的身相的外表,內心的善惡功能,及外在的人事因緣,這些是前生的業力所召感,我們只能隨緣消舊業。
重點在於我們如何過這一生,以什麼心態面對順逆的境界,又造作累積了什麼業力,這才是我們所在乎的,因為今生的業力又會召感來生的果報。自己會有這種覺悟,是因為修無常觀,故能從眼前的境界中跳脫出來。
淨界法師:人生在世那叫業力的釋放
一個人,落入因緣法的時候,會產生我、法二執。我、法二執,當然第一個就法執,就弄假成真。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唯心所現的暫時的假相。比方你今天是一個成功的有錢人,或者你是一個貧窮的痛苦的卑賤的人,這都是一個業力的釋放而已,但是我們卻認為這個是真實的。這第一個,弄假成真。第二個,強作主宰。我們要去主宰我們今生的果報,就是我執。這個更可怕。因為我們要去主宰今生的生命,所以我們在三界輪迴裡面,就很難出離了,這個就是我愛執。
人生主要是兩塊,心性跟因緣。心性是能變現,因緣是所變現,就本來這兩塊。但是,我們凡夫在因緣裡面執著一個我,多了一個自我意識出來,這個就是無明。所以,我們今生的問題不在業力,我們是一種無明跟業力的和合,更糟糕在這裡,就是我們捏造一個自我。當這個自我意識跟業力結合的時候,就好像一個念珠,本來是一顆一顆的業力,是片段的,你今天卻用一個繩子把它串起來,這個我執就是把它串起來。
你可以先從「我所」控制。比方說,我們有些人喜歡去掌控子女。這個子女好,你就高興;子女要是不聽話,你就痛苦。這種主宰性來自於外境,你就觀察無常、無我,這些都是生滅變異、虛偽無主的,這人生是不能掌控的。
人生在世那叫做業力的釋放,完全都是業力在釋放。業力會好,它就會好;業力會不好,它就不好。眾生各有各的業力,不是我們說了算。所以,你可以從「法」上來對治主宰。或者,你可以直接觀你的內心。你的內心,這個「我」是不可得,那你看我們的心剎那剎那生滅,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
所以,用無常、無我來破除我跟我所,這個就是空正見。所以,整個聲聞法,就是一個出離心、一個空正見。就是透過四念處,身、受、心、法。就是出離心,放棄主宰,就這兩件事情。那麼這樣子生死業力就慢慢慢慢地沉澱、淡薄乃至於斷除。
淨界法師:能造的心,所造的境全部是虛妄的
在唯識學當中它告訴我們說,人生的無奈來自於第八識的業力的釋放,這一塊是你無奈的,你必須要繼承你的過去,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過去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沒有一件事情是消失掉的,全部被第八識記錄下來。所以人生的問題,如果說我們今生才有生命,那這個生命很好解決啊,你才活了幾十年而已嘛!是吧?
關鍵是我們要托著過去來開創未來,你必須要繼承過去,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把過去的無始的業力把它好好的調伏,你才能夠帶業往生。那麼當然我們的優勢來自於你得到人身,你遇到佛法,你第六意識有很強大的思考能力,有很強大的自我觀照反省的能力。
所以一個成功的人他一定要擅用第六意識的思考。從唯識的角度,一個人不喜歡思考,你就很難進步了,因為你要改變業力,唯一的就靠第六意識的思考,如理思惟。你什麼都不想,你就是保持原狀了,你就活在生命的等流性當中。但是第六意識的思考,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它也有障礙,因為第六意識有時候如理思惟,有時候不如理思惟,所以它有時候思考錯誤以後呢,它又創造很多的障礙。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初學者,老是在修行當中進進退退,因為第六意識是我們唯一的依靠,而身為第六意識,它又如此的生滅變化、虛偽無主,因為第六意識的所有的種子,都是第八識提供給它的。所以在研究唯識以後我們發覺到第六意識的無奈,因為第六意識雖然有善根,但是它也有很多妄想。所以偉大的佛陀在講唯識以後,他講出了一個真如的概念,這個對學唯識的人是一個非常大的加持力。
當你用第六意識來調伏第八識業力的時候,你覺得無奈的時候,你必須把第六意識找到家,因為第六意識以第八識為家是不好的,所以在《楞嚴經》裡面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新的概念叫正念真如,我們必須把第六意識跟真如做一個連結: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也就是說當你面對無始業力的時候,你第六意識要先想一件事情:你本來沒有業力的,這件事情對你非常重要,生死的業力如此的強大,因為它無始劫熏習而來,我們修行的時間很短暫,我們的優勢在哪裡?因為你的優勢是當你在修行的時候,它是隨順真如本性的,它是真實的功德。
雖然無始業力如此的勢力強,如此的龐大,但它完全是虛妄的,因為你當初是,就像佛陀說的就像祖師說的,你用攀緣的虛妄心去攀緣一個虛妄的境,然後造作一個虛妄的因緣出來,能造的心、所造的境,全部是虛妄的。
淨界法師:三界無安,思維生死的過患
我們應該對輪迴有所了解,不能一廂情願地活在自己的妄想,以佛陀的智慧觀察,生死輪迴沒有快樂,本質是苦,苦苦指身心被逼迫,你生活困苦可以理解。壞苦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快樂為什麼是痛苦呢?因為它不安穩,佛陀說世間的快樂有欺誑性,變來變去。每一個人追求安穩的生活,是基本的訴求,為什麼你要買一套房子而不在外面流浪呢?因為違背人性。
每一隻動物都會想找一個洞穴,追求安穩的生活是動物的本能。但不幸的是,生命就沒有一個東西是安穩的,所以讓大家很緊張,你不知道擁有的東西什麼時候要破壞。福報越大的人壓力越大,因為擁有越多就越怕失去,而關鍵是你一定要失去。壞苦就是指快樂是不安穩的,它欺騙你。行苦指生滅遷流的痛苦。
總而言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從經文看,三界是一文不值。當然從人天乘的角度,我們也讚歎一個人修善,創造來生的安樂果報,規劃美好的快樂人生。如果你水平再高一點,從往生淨土的角度,從人天乘提升到菩薩乘,人生沒有意義,輪迴沒有意義。佛陀講,一個房子燃燒了,你善業強就是離火的地方稍微遠一點,暫時燒不到而已,但是總有一天燒到你,火燃燒的本質不能改變,只是燒的比較近或比較遠而已,火已經燃燒了,你能改變嗎?
從死歿無常,我們思維生死的過患,得到三個結論:第一、生命是無常敗壞,不得安穩,如果你願意在三界流轉下去,要做好心理準備,佛陀說業力是飄來飄去。你今生在這裡,來生到非洲,或飄到三惡道,變成一隻狗,永遠飄來飄去。三界沒有安全感,不是你說了算,來生你沒有辦法規劃,除非你是乘願再來的大菩薩,說我來生要去哪裡。因為你無量劫來造的業,如同那麼多抽屜,你知道打開哪個抽屜嗎?凡夫做不了主,種子要飄到哪裡去,種子不知道。你只要沒有離開三界一天,生命永遠充滿了不安穩,所謂弟子心不安。
大安法師:相信六道輪迴會給我們什麼樣的觀念呢
六道輪迴確實是我們業力凡夫的真實的生命現象,但我們在這個分段生死的過程當中,往往看不到這樣的廣闊時空的輪迴現象。如果又接受一種不正確的觀念,可能我們就會不相信有輪迴,認為人死燈滅。宋明理學家可不是說人的生命就是氣之聚,死了就是氣散掉了,散掉了就什麼都沒有,哪有什麼輪迴的主體呢?所以人死燈滅的觀念,還是很有市場的。如果奉行這種觀念,我們整個的人生觀、價值觀會發生一個巨大的偏離。
相信六道輪迴它會給我們什麼樣的觀念呢?首先我們對生命,對壽量就有一種豁達的認知。如果你相信只是這一期的生命,人死燈滅,那麼我們就認為一生就是這麼七八十歲,最多一百歲,於是對這段時間的生命他會非常地執著。為什麼現在為了活一天,活一分鐘不惜一切代價?而且到了晚年,他就覺得算日子,一天一天地走向絕望,走向墳墓。他的生命非常黯淡,也非常地留戀執著。
那我們如果有個輪迴的觀念,原來這一世的終結並不是永遠的終結,只是換了一間房子住,只是換了一件衣服,生命還在延續,這是不是馬上就把一個短小的生命,一下子變成了很長的生命?他就豁達了。
再看六道輪迴的對境。我們不是僅僅是在人道,我們下過三惡道,我們也曾經到過天堂,「六道盡皆經」,富人、貴人、賤人、罪人都經歷過。這樣他容易生起一種平等心,自信心。
相信輪迴,知道為什麼輪迴,是靠業力,那今生我自己的命不好,那是宿世有業力,那就逆來順受。別人打我、罵我、誹謗我,做還債想,這就是消憤怒為和平。為什麼印度有很多窮人,但是比較心平氣和,因為他相信輪迴,知道窮是自己的原因。如果不相信這個輪迴,窮他就有點仇富的心理。那仇富的心理一來,他就給你綁票,或者把你豪華的汽車給紮掉,甚至給你弄脫點漆,他也覺得心裡很高興。如果他相信那些富人是人家善業感召的,他就會尊重人家,就不會仇視人家。
相信輪迴,他就會知道這個業力的問題,自作自受,那就會慎獨、自律、改惡遷善,改變命運要從改變自己的心態和行為下手。這就化他的貪染、殘忍的心為善良的心。他在這個輪迴的觀念當中,他這個因果是貫穿著輪迴六道的全過程的,他就能深信因果,他遇到什麼事情會從因果的層面去觀照。
你現在做事很發達,不是說你真有很大的能力,是你宿世修了這個善因,你今世才有成功的這個好運,他就不至於傲慢、沾沾自喜,他就會覺得我還要進一步修善因。今生這麼窮愁潦倒,肯定是自己宿世曾經吝嗇,嫉妒,斷人財路等等導致的。從這一點來看,他又觀照這個緣起的真理,就會轉愚癡為智慧。
大安法師:出世法是身後事,何不等晚年再修習
問:淫慾固是生死之根,不可不斷。但出世之法,乃身後事耳,晚年修習,未為遲也。——周安士《慾海回狂》
「晚年修習疑」。說淫慾,現在知道欲界的眾生就是這個煩惱最重,「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我們在三界無央數劫的輪迴不休,就是有淫慾,這是生死輪迴的根本,「不可不斷」。
但是要修這個出世間法乃是「身後事」,就是死亡之後的事,下一輩子的事。我現在還年輕,我等到退休之後,晚年再來修行也不遲,現在趁中青年,世界這麼豐富多彩,五欲的享受這麼滋潤,我現在先做這個,修行,晚年再說。
這裡其實就是要了解一個情況。做任何事情,尤其是修了生脫死的這樁大事——「凡事豫則立」,無論是世間事業,還是出世間道業,預先去做,才能成立;預先不去準備做,就廢了,就做不成了。所以聞道之後就要開始修道的,就要「學而時習之」的,不要等到晚年去修。
生命在呼吸間。多少天災人禍!自古以來的墳墓,有很多都是青少年,各種戰爭來了,死的都是年輕人。不要以為我們就能活到七老八十,或者幻想自己能活一百二十歲。等晚年而去修習,這個觀點很普遍。有時候有些人來寺院,我們跟他講念佛法門,他聽聽也不錯:「等我退休以後,再說吧。」等他退休以後。
晚年修習,就如感到飢餓了才開始耕田、播種,乾渴了才去挖井一樣,來不及了。「凡事豫則立」,就是先準備好了,簽證簽好了,綠卡拿到了,隨時就可以走了,應該是這樣的。何況能夠活到晚年的,目前的人有多少能活到晚年?
「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這兩句話是非常的精闢。滔天之下,芸芸眾生,都是在忙忙碌碌當中衰老,認為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我要考學,我要考駕照,我要考這個證,我要弄那個事業——一天到晚忙得很,我要去應酬,我要去那樣……
衰老了,還有一個特性,就是臨死之前,叫他把事業心先放下,他都放不下——是這麼可怕。他忙慣了,忽然讓他閑下來,他受不了,多少退休下來的人,他一天到晚要找發揮餘熱的事情,他生命沒有寄託。這種人就是到退休以後,他也不會修行,他也要找很多事情要做,比他沒有退休之前還忙,他覺得:我多麼重要,這個單位聘請我,那個單位聘請我。
所以我們的這個習性,對有為事業的執著,有一句話就是:秤砣落東海,到底才知休。秤砣放在東海里面,讓它中間要停下來,停不下來,直到海底才——哦,差不多了。到死前了,死了沒辦法了,只要還有口氣,他還要幹這個幹那個。修行不容易,所以趁早覺悟。
真明法師:關閉惡趣門踏上菩提路
從接觸佛法到現在已經有20多年了。也因為觀察到眾生有種種苦、種種無奈而選擇出家、潛心修行,希望能夠幫助受苦的眾生。經典中也處處描述三惡道苦,但的確沒太認真深入思維過。這次剛好利用放假時間靜修,每天四座修法前觀修無常及三惡趣苦,才真正體會修學次第的重要性及觀察修、安住修的重要性,我對惡趣苦有了更深的體會。下面談一下我個人的修學心得。
一、感同身受,心生厭離
前面是對無常的思維,再到對惡趣苦的思維,觀修讓我修行的心更堅固,對三寶依止的心更切,真的感到就如臨命終時遇到唯一的救命稻草一樣。
每當思維至此,內心深處如萬箭穿心般痛楚,不僅僅是內心深處的恐懼,更是思維到,每一位輪迴中的父母,那些曾經有恩於我或者為我所害的眾生,都在惡道中掙扎,都在聲嘶力竭地呼救。我的心好像被撕裂一般,好痛好痛。好像那就是我的責任義務沒有盡到,內心的愧疚,有愧三寶,有愧師長,有愧眾生……
而此時此刻,我呼喚佛陀,全心皈依三寶,慚愧、懺悔,淨除罪障,永離惡趣。心中呼喚十方上師,呼喚三寶,「南無咕嚕唄、南無布達耶、南無達瑪耶、南無僧伽耶……」才忍得住那無法用語言形容的痛楚。心漸漸平靜,真的感受到,佛的慈光加持,眾生也慢慢從痛苦當中解脫出來,安詳、自在、快樂!
也因為每天四座觀修,每次心都如此煎熬。一直以來,我比較偏向於菩提心的觀修,其實很多時候,每當對境,心仍然很脆弱,甚至有時很無力,或是妄念較多,很難止息下來。而思維無常、惡趣苦,雜亂的心一下子就沉澱下來。因為一息不來,便是來世。來世在哪?我無法做主。對於座下修,做事過程中,正念和心的警覺、覺知也得到了提高。
二、三惡趣中,無論哪一道離我都只在呼吸間
對照地獄之因,反省自己。因為愚癡無知,對於教導的師長、善知識,不能恭敬和依教奉行,反生慢心、嗔心;對待父母,沒有感恩心;對待發菩提心的行者,沒有隨喜心,反生嗔心、忌妒心……
再思維畜生道的勞役宰割等種種痛苦,觀其惡因,我何常不是如此愚癡,造作種種惡業……
再思維餓鬼道眾生的長劫飢渴難耐等苦,觀其惡因,慳貪吝嗇,我又何常不是貪得無厭呢……
想想自己的言行。今生得遇佛法,都造如是種種惡業。更何況,無量劫來,在生命的無盡輪迴中,哪一生不造惡業如須彌……
就像《心匙》中說的:「深陷在強烈的哀痛之中,那將發生在我身上……時候到了,那連一根刺都忍受不了的身軀,將被剁成碎片,骨肉被撕開……那將發生在我身上……」「一旦墮入到餓鬼的慘境,飢渴交迫,必須挨餓好多年,那時,我該怎麼辦?……」
三、佛法,是唯一的救命草
《心匙》又說道:「死神閻羅王,或者你每一天盡力地修行心要,實現永恆之夢——自他的福祉,哪一個會先到呢?結合身語意三門,傾全力修行吧!」 對於無常惡趣苦的歷歷在目,內心堅定信念,除佛法外,無人能幫助我,能拯救我,唯有佛法。試問自己,是否用盡全力來修行?沒有,很多時間在懶惰、放逸中度過,沉淪於貪瞋癡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深深反省,深深懺悔,一定要改變,必須要改變自己的凡夫習氣,為了自己,更為了茫茫苦海中的眾生,用盡全副身心、不再保留,捨棄今生,不再貪戀自身,才能真正關閉惡趣門,瀟灑自在地踏上菩提路。
妙蓮老和尚:不淫才能真正了生脫死出離三界
世間人為了傳宗接代,夫婦之道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以佛法來講,無邊的大苦都是因為有夫婦之事,才有這個苦。所以,真佛法不但講夫婦之邪淫不可有,連夫婦之正淫也要斷,這就是出家人不結婚的道理。其實情慾是生死之根,所以佛陀對斷淫這個法說得最透徹。諸位是受五戒,才初發心學佛嘛!所以講到淫戒,只告訴諸位不要邪淫,正淫就好了;但是學佛法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就是了生死。無邊的大苦都是因為有生,有生必有死,我們要如何解脫呢?這就要受戒、持戒。現在大家來受戒,就是為了要求解脫。要解脫就須斷淫慾,斷淫慾梵行才能修成;染淨二行必不能同時生存。有了染行就壞了淨行,必要有清淨梵行方能了生死啊!
受戒,受什麼戒才真正能一生就解脫呢?這就是佛陀所教我們的真實之法──要離情愛、奉持沙門戒法。要知道,生死從哪裡來?六道眾生都在生死輪迴之中,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般人只知是從媽媽的肚子來。不錯!是從媽媽的肚子來,但為什麼人會到媽媽肚子呢?因為有情慾,顛倒想。一有了顛倒想,霎時昏蒙就逕直投胎了。
什麼是顛倒想呢?顛倒想就是慾念。人就是從動淫念而來,也就是中陰身來投胎時有此慾念。因為有情有愛,有情才有愛嘛!愛就是苦的根源,一切的苦皆從愛慾而來。有愛就造「生」因,有生必有「死」,生而不死不可能。生死是個大苦趣啊!你想斷絕苦,就要斬情絕愛,千萬不可有顛倒想。
要想了生死,不受凡夫之苦就不要生,不生才不滅,不生不滅才是本性真如清淨之法。那決定要斷淫慾,斷淫慾才是出世之道。你能離欲,連你沒有慾念、不貪愛,就不會受胎的。出家人為什麼不結婚?就是要修梵行。為什麼要修梵行?就是為了離這生死根緣。貪慾是根,淫行是緣;貪慾之因得遇淫行之緣,因緣相會就有生死;貪慾之因得不到淫行之緣,因緣不合,怎麼會有生死呢?你怕生死苦嗎?那你就不要有邪因邪緣啊!
因此,五戒守得好,夫婦之外沒有其他不道德的行為,培養這清淨之因,就有善根進一步受八關齋戒;八關齋戒第三條是不淫,不但不邪淫,連夫婦的正淫也斷。這就像維摩詰居士:「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戒法;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梵行是印度話,「梵」是清淨的意義;雖是夫婦不行夫婦事,同出家人一樣,在污泥而不染,這就是不淫。斷邪淫不墮三惡道,斷正淫才能夠了生死。這才是佛法真正之道,明白了嗎?
梵行的功行怎樣呢?也是有生!什麼生?蓮花化生,蓮花化生都是清淨之體啊!不要以為:「如果大家都出家,沒有了夫婦,世間人不是絕種了嗎?」哪是這種下劣的觀念?不結婚,世間人的苦惱就盡了;修梵行,將來這一切世間人就蓮花化生,這裡就是佛國,最極清淨的嘛!不要把因果弄顛倒了。
照佛法來講,不結婚,保持童貞的男女,就算沒有聞佛法,將來還是升天──升色界的梵天。梵天沒有男女之欲,有男女之欲還是在欲界天。梵天的眾生都是清淨之體,沒有夫婦之欲;當然三界都是不究竟的,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修行一定要出離三界,如果守五戒不邪淫,只可保持不失人身,一定要不淫才能真正了生脫死,出離三界。
情關難過,欲界難出
佛陀告訴我們:「愛不重,不生娑婆。」又稱我們人類是「有情眾生」,可知人是有情感、有情愛的生命,也就是說,「愛」,是生命的根源。
然而,這世間的「愛」究竟是怎麼樣的呢?具體地說,愛是有漏身心的渴望與欲求。愛如繩子,會束縛我們,使我們的身心不得自由;愛似枷鎖,會困鎖我們,使我們片刻不得安寧;愛更像苦海,所以說「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它可以使我們在苦海里滅頂傾覆。
因此,愛與情及由此而來的婚姻,佛教認為是欲界生死之根本,是最難破除的煩惱。然而在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社會習俗中,形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論調,從而令年輕的學佛人在愛情與道情之間,產生了不少矛盾與困惑。
事實上,世上的愛情,雖然看似甜蜜,但墮入情網之中,往往是苦多樂少;很多時候,網內的人想要往外跑,而網外的人卻要往內鑽,在這個過程當中,尋尋覓覓,跌跌碰碰,可是人們依然是樂此不疲,很難做到揮慧劍斬情絲,總是情關難過,欲界難出。正如《維摩經》所說:「從癡有愛,是我病生。」一般學佛之人,雖有出離生死的願望,卻被許多與生俱來的愛慾與渴求所束縛;因此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希望六道中的愚癡眾生能看破紅塵,透脫情網,返途歸真。
因此,學佛即是遵循如來教法,發願自己與其他一切眾生皆能脫離六道輪迴之苦,求得永恆清淨的解脫與安樂。這當中,最基本的就是要遠離男女情慾的煩惱。
智敏法師:抱年輕女人與抱一條死狗的感覺一樣嗎
「若受離一切所應遠離身語業,安立第四苾芻律儀」,一切不如法的身語業都要遠離的。具足戒,這樣的戒就叫比丘律儀,這是第四種。
這裡我們看到,比丘戒指的是身語,意不在裡邊。如果比丘戒把意制在裡邊,那就天天犯戒,不得了了。所以開始的時候,從身語下手,身語入了軌道,意也慢慢入軌道。菩薩戒是對意的戒也重視,由根律儀再到意根律儀,心裡不亂動,一個犯戒的念頭都不能起。這個是有層次、有次第的,不能一開始就叫你不許動一個念頭,那不得了了,天天犯戒。沒有這個習慣、訓練的,哪個人沒有犯戒的念頭呢?那麼先從身口下手,身口是可以控制的,而控制念頭一般是比較困難。如果你說身口都不想控制,要心裡清淨,怎麼可能呢?身口都控制不了,心怎麼控制得了!
所以我經常說那個公案,兩個比丘路上看到一個女人要過河,那個女人因為膽小不敢過去,其中一個比丘就把她抱過去,回去就不想了。有人認為這個比丘境界高,我們感到不對頭。你身口都沒有制下來,卻說心裡乾淨,哪個相信呢?你問一下現在的心理學專家,抱個年輕女人,跟抱一條死狗,是不是一樣的感覺?你也可以問一下自己一樣不一樣,這不可能一樣。真正不動心是要三果以上的聖者。你說那位比丘也許是三果聖者,可以抱吧?這個也不對,如果三果以上聖者可以抱女人,那不是做個榜樣,叫大家抱女人去?所以我感到這個公案是不好的。固然某些人,他是境界高,但是不能來教育大家,否則大家都照著他做,這個就不行了。
有一些再來人,比如濟公和尚,他做了各式各樣的出格的事情,他總是現瘋狂相,不現正常的樣子。如果聖者要做出格的事情,現瘋狂相也可以,就是有點病形,瘋瘋癲癲的,那可以做這些事情。如果你要依規矩來做,是一個正常的比丘法師,你搞這些事情,比如抱女人過河之類的,那恐怕不允許,起碼這個形象就不好看。對個人還是小事情,對佛教的影響卻是大事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