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淨界法師

佛法的修學啊,當我們開始從教理的學習,而生起一種智慧的觀照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你在觀察因緣的時候,一定要把人生分成內外的差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你一個人內外的因緣混淆不清,你今生就不可能成就了,因為內外的性質是截然不同的,外在的因緣是由過去的業力所變現出來的,這一部分能夠改造的力量非常有限,所以外在的因緣,佛陀只有講一句話而已: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所以,我們對於已經成就的果報,比方說我們的身體是否健康,比方說我們的金錢是不是富足,比方說我們人際關係如何,這個地方能夠改變的相當有限了,因為它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業力所變現出來的一個果實。所以外在的因緣你能夠不碰最好是不碰,輕輕的走過去就好,因為你浪費時間是沒有用的。

第二個是你內在的因緣,就是無窮無盡的土地跟無窮無盡的種子。這個是我們應該花很多時間去經營的,因為它影響我們未來生命的方向。那麼,從無量劫的生死流轉當中,我們內心當中,從唯識學的解釋啊,我們內心有很多很多的雜染的種子,也有很多清淨的種子。

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地雷,也有無量無邊的寶藏。所以你的修行,就是改變你的內心的思想,就是內因緣。所以佛教都是講內觀,觀心法門。這個觀呢,其實它有觀照義,也有調整的意思,你要自己調整自己,跟自己溝通。


淨界法師:有因無緣,一個很殊勝的法門

我們一個人,一般正常人都是有造善有造惡,我們有時候拜佛、念佛,有時候也造作一些罪業,包括前生、包括今生。這怎麼辦呢?我們對已經造的罪業怎麼辦?圓瑛老和尚說:修行人你要做一個很殊勝的法門,就是「有因無緣」。你不能夠去創造一個去刺激罪業的因緣,譬如你今天你有一塊田地,裡面有很多的種子,但是你不去灌溉,不去澆水,不去思惟,這個種子它也不能開花結果的。

所以,在淨土往生的臨終正念當中,你要能夠做到所謂的「有因無緣」,使令苦果不成。「惑、業、苦」我們起煩惱,造的罪業,業到苦果這個中間你要把它切斷,不能讓業轉成果報。那這怎麼辦呢?當然你要斷惡念的相續。

這個思想在『大乘起信論』也提到,它說:我們正念真如的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破和合識,斷相續心。」因為你根本沒辦法去對治種子,煩惱有種子跟現行,種子沒辦法對治的,只有持楞嚴咒。所以我們是對治煩惱的現行。

我們要注意一點,煩惱的第一念是沒辦法對治的,凡夫沒辦法對治第一念。你看菩薩戒,第一個煩惱它不治你的罪,因為這不是你的錯,這是你的等流習氣;你是個生死凡夫,遇境逢緣肯定起煩惱。但是你煩惱第一念起來以後,你的觀照力止觀力量沒有現前,第二念開始治罪。菩薩戒是從一個比較合理的角度來治罪,它是從第二念來治罪,煩惱的相續開始治罪。

它這個觀念就是說:我們今天只要你能夠每一個惡念起來,第一念不能怪你,但是你第二念的時候,你馬上轉念念佛,或者用空觀,或者你思惟煩惱的過失,觀察煩惱是生滅的,你不隨妄轉,「正念真如,不隨妄轉」,然後把煩惱的相續破壞掉,這樣子就能夠達到臨終的正念。

臨終的正念是有二種情況:一個是祖師的正念,祖師的正念是怎麼樣?他完全沒有煩惱,這個我們做不到啊!第二種是有煩惱,但是你憶念你的真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能夠做到不隨妄轉,我們現在是要做這一件,我們求的是凡夫的正念「不隨妄轉」。祖師的正念是根本沒有煩惱,這根本做不到。


人生沒有對錯,還債而已,不要墮入對立

淨界法師

我們必須用心力來引導業力。因為我們無始劫造了很多業力,所以人跟人之間是非常複雜。我們人跟人之間有無量無邊的善業,散佈在人群當中;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罪業,散佈在人群當中。你不能老是關在房間裡面不去面對,你一定要走出來,菩薩道你要走出來。

所以你跟善惡業碰撞的時候,「菩薩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首先我告訴大家一個觀念,你先告訴你自己,不要講對錯。因為對錯就是妄想,你最好是法法銷歸心性。就剛剛古德開示的,這些都是我的業力,其實境界沒有好壞,你一直要是「這個是你對,這是他錯」,你就完了!你就是心已經被業力牽著走了。

所以如果你想要從你的業力裡面跳脫出來,第一個你要思考:人生沒有對錯,還債而已,沒有對錯,你不要墮入對立。「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先求認命,然後你纔能夠去改造未來。如果你不能走出過去,你一定會失掉未來。

什麼叫走出過去?你衹要對於過去所造的業一分別,你就被過去咬住了。要走出過去衹有一種情況——安住空性。人生沒有對錯。可能你今生是對,但是你前生犯錯了,你今生要承當。你說:「欸,我今生對你這樣好,你對我這樣子。」你對了,對不對?但是事出必有因,你前生欠他的。

所以你今生是對,你前生可能是錯,所以這個對錯已經講不清楚了,不要再講。如果你想從過去的業力走出來,衹有一種情況,不要再講對錯。放下它,面對它,處理它,安住在空性,安住在菩提心。你本來就沒有這些東西,「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所以我們第一件事情--走出過去。第二個,你的生命才可以有資格開始創造未來。你連過去都走不出來,你跟過去的業力牽扯不清,你還去強調創造什麼未來?你自己就動盪不安,你自己就沒有安住、調伏。所以你必須從過去走出來,不要再講對錯了。你必須成功地走出過去,你纔有資格開創未來。

你現在的生命叫作懺除罪障、積集資糧,開始在創造未來了,你未來的圖形開始成形了,你的淨土開始在畫了。如果你跳脫不了過去的業力,你光是人世間的麻煩事就夠你受了,你就不可能去創造未來,不可能!你沒有精神體力,你被業咬住了。你要從業力裡面走出來,你纔可以自在地去創造來生的功德。這是很重要的觀念:走出過去,開創未來!


人生只能受用,別去解讀!最好的人生就是不解讀。

修空觀的三種觀法

淨界法師

智慧的觀照應該怎麼觀照呢?就是我們遇境逢緣應該怎麼去用這個智慧來觀察人生呢?我們這次的唯識學課程,講出了三種觀照:第一個是空性的觀照;第二個是菩提的觀照;第三個是淨土的觀照。這三種觀照你都具足了,你就可以成功的把阿賴耶識的業力,轉成往生的力量了。

好,我們今天先來談一談空性的觀照。那麼這裡面有幾個問題,我們空性的研討,我們先談一種通途的問題,再來談個別的問題。我們先來談通途的問題,很多人對修空觀,還是有疑惑的,我們先解釋一下,就是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修空觀,這是很重要的。

在唯識的角度,先否定自己,你不能馬上肯定自己說:哎,我要發菩提心,這不對的,你要先放下,你才有資格談提起。所以唯識它的態度,當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先否定自己,先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不是真的。所以它空觀有三種觀法,大小乘有三種觀法:

第一個從無常切入。你觀察它是一時的、無常的,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無我所以空。

那麼無常觀,它的特點就是它這個藥力道很強,尤其是你對財色名食睡這一塊煩惱特別重的人,用無常觀它是藥到病除,它藥效很快。當然它也有缺點,這一帖藥不能常用,因為它這個在修空觀的時候,它夾帶了苦諦的思考,它不是運用一種中道的平常心來修空觀,它是夾帶苦諦的思惟來修空觀。因為它無常故苦,苦即無我,所以它這種空觀,天台宗智者大師給它一句話叫做「滅色取空」,它是把相狀毀滅了,然後再進入空性。

所以這個地方對整個大乘來說,你要修菩提心,你這個時候要借相。佛法認為相狀沒有好壞,它只是讓你假借的,你用相狀來修空觀,叫從假入空;你用相狀來修菩提心,叫從空出假。所以相狀是可以借的,但是無常觀把相狀給破壞了。你這個藥如果經常用的話,對你以後修菩提心會有困難。所以無常觀修的太厲害,古德說有兩個過失:第一個忘失大悲;第二個不樂修善。你對積集資糧沒有興趣,反正它都是無常的嗎!所以無常觀的這個空觀,它的好就好在藥效猛利,但它的缺點就是說要適可而止,這個法門適可而止,操作適可而止就好,這是一個空觀的方法。

第二個就是唯識學說的,從因緣來修空觀。觀察這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都是自變自緣,你自己的阿賴耶識變現,第六意識去攀緣它,其實沒有一個真實的實體,所以因緣性空。

那麼這個唯識學的空觀,它主要是破你心中的遍計執,就是你不能分別,人生只能受用,你不能夠去解讀它,最好的人生就是不解讀,你不解讀就是最好的解讀,就人生毫無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

所以人生只就是一個「如」的境界,就是「那樣就是那樣」,沒有對錯、沒有好壞,只是因果的顯現,如此而已。所以這個無分別智,佛陀的意思,他不讓你的心去住在這個外境,他要把你的心往菩提心、往淨土方向去引導,你不能把你的心力,往娑婆世界去分散。所以這無分別智就是說,它等於是把你對娑婆世界的整個攀緣的心,整個門關掉,把門關掉了。

因為你沒有辦法分別,你就不能得到任何的資訊,你就沒有辦法去解讀人生,你沒辦法解讀,你就不能執著。

所以唯識學有一個很重要的話,叫「唯識無義」。人生的概念,都是你自己編出來的,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的,人生的成敗得失,它只是因果的顯現,成敗得失這四個字,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這種概念是你捏造出來。所以它那個破名言,就是說你要告訴你自己:人生所有的概念,都是你捏造出來的,而且是毫無意義,這個時候你對它的執著攀緣就斷了。我們不可能去攀緣一個沒有意義的東西吧,因為它不值得你攀緣,它毫無意義。

所以這個唯識學的空觀,它不破壞相狀。諸位,它不壞相,就是相狀還是存在,但是你的心不迷、不取、不動,它是破壞你的名言,你不要去亂解釋人生,因為你一解釋,你就想要去執著,你就想要去主宰,你就把生死業力給帶動起來了。

所以人生只能夠輕輕地走過去,你不能夠動任何名言的,你要把所有的精神體力放在來生,唯識的意思就是這樣,用在實踐你的理想。我們以後會講到菩提心,人生只有一個意義,就是實踐你的願望而已--歷事練心,積集資糧。

所以唯識學就是說,它從無分別智裡面切斷了你任何的攀緣心跟執著的心,因為我們不可能去執著一個毫無意義的東西。這個唯識學厲害,它不壞外在的相狀,它把你的分別心停下來,這個是唯識的空觀,比無常觀更高明,而且力道也不差,這是從因緣切入空性。

第三個是從真如,本來清淨。是你本來什麼都沒有嘛,本來什麼就沒有,你今生來這裡,你也沒有得到什麼,你也沒有失去什麼,人生本來就不增不減嘛,沒有得也沒有失,也沒有好也沒有壞,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嘛。你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走的時候也是什麼都沒有,只有過程,就是本來清淨,當然這個觀法是比較微細了。

這三種空觀都可以,但是我們今天強調是第二種:修無分別智。破壞你對人生的概念,因為這種概念是生死的根本。好,我們先把無分別智解釋完了,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你至少要知道怎麼操作,可能你還很生疏,至少這個操作方法你要懂。無分別智就是唯識的空觀,就是斷除你的分別心,消除你的名言分別,把人生恢復它的本來面目,你不要對人生加油添醋,就是還它個本來面目,它該是怎麼樣就怎麼樣,不要把你的概念,加到因緣的假相上去。


唯識學解讀人生,人生是果報跟造業交互的作用

——淨界法師

唯識學在解讀人生,它把人生分成兩塊:一個是果報的受用,一個是業力的造作。

也就是說我們一生當中,我們只做了兩件事情:第一個你在受用果報,你活在快樂跟痛苦的感受當中,這是第一件事情,你在享受種種的受用;

第二個你同時也在造作很多新的善惡的業力。那麼受用果報跟造業這兩塊,在唯識學它們兩個是分工的,果報的受用是第八識管的,造業這一塊是第六意識管的。

所以當我們在受用果報的時候,我們是不得自在,第八識它是不跟你商量的,第八識在釋放業力的時候,只有一個觀念,就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今生會投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你今生會有什麼樣的遭遇,這件事情第八識是不跟你商量的,你沒有主導權的,那完全是過去的業力的釋放。

所以第八識在釋放果報的時候,你是不得自在的,你能夠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認命隨緣。

當然人生也不是如此的悲觀,你還有第六意識,你在面臨生命的果報的時候,你是有選擇的,你可以選擇造善,你也可以選擇造惡。

所以我們在造因地的時候,你有選擇權的。有些人在逆境當中,他選擇了自暴自棄,有些人在逆境當中,他選擇了奮發向上。所以果報你不能選擇,但是因地你是可以選擇的,因為它是第六意識主導,所以人生就是一個果報跟造業兩個交互的作用。

那麼當然這個當中也不是完全沒有關係,因為你造業又會得果報,這個果報又會牽動你造業,所以因果之間它是一種循環。所以唯識學的人生觀是建立一種無量的生命觀。

當然生命的相續必須由業果相續來支撐,那麼因果的相續,它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業到果之間,它必須有一個橋梁讓它相續下去,因為它們兩個都是生滅的,你享受快樂的時候,它也是一時的,你造業的時候,它也是一時的,當因果都剎那生滅以後,到底誰能夠做因果的橋梁呢?

那就是「種子」了!這是唯識學最大的成就,它建立了一種種子的概念,它如實的保存我們的業力,等待適當的時間變現果報。

所以我們一個人,只要你要追求解脫輪回,你遲早要面對你的種子,因為它是你背後一個很強大的引導的作用。它雖然無形無相,它雖然潛伏躲在背後,但是它的確有一種力量在主導著我們,那就是我們無量無邊的種子,恆轉如暴流,恆常相續,剎那變化,沒有形相,但是它的力量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淨土宗的修學者,我們的目標臨終正念,提起佛號跟彌陀感應道交,但是你要跟彌陀感應道交之前,你必須要面對你自己的種子,你不能夠完全忽略它的存在。

所以你既然遲早面對它,從佛法的角度你早一點瞭解它,早一點調伏引導它,對我們是最好的,你不要等到臨終的時候,你再充滿了驚訝,到時候來不及了。

唯識學它在主導我們去認識種子,讓我們了解自己時,它把種子分成兩塊:第一個是屬于思想的種子,第二個是屬於業力的種子。你必須面對這兩塊種子,這都是我們過去生長時間的生命經驗累積下來的。

首先我們要面對的是思想的種子。我們的思想,從唯識的解釋,有很多的寶藏,當然也有很多的地雷。什麼是寶藏呢?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一種善根,學佛法的善根。這是前生的你留給你的寶藏,你要好好利用。當然每個人的寶藏善根不一樣,我們的確佛性平等,但是我們把佛性轉成人性時,它的確是不平等的。


人生,就是一個過程而已。

上淨下界法師

首先你告訴你自己:我們本來沒有這個色身,後來在前生的某一生,突然間一念妄動,去造了某一種業,可能你造的是一個善業,你到了三寶的地方,突然間看到三寶的莊嚴,產生強大的佈施持戒,誒!你今生的色身特別的莊嚴美妙,你所受用的這些物質世界是如此的安樂美好,就是那一念的妄動。那麼你在某一生也可能是一念的妄動,是往邪惡的地方動,你今生的色身短命多病,受用的果報也特別的卑賤。

所以說,我們的色身是在過去生的某一生,遇到某一個環境,結果‘仁者心動’,心動以後就創造一個業力,那麼今生把它表現出來。就好像:虛空本來沒有一個華,結果突然間我們眼睛一瞪,誒!華出來了,等到結束的時候,這個華又消失掉,這個就是我們對色身的觀察。

所以‘如實空義’,這個空觀所觀察的是心性的本體,是離一切相的。但是假觀所觀察的是心性的作用,叫做‘循業發現’,個人循業發現的。

我個人有一個小小的經驗,跟大家報告一下。我在講《楞嚴經》的時候,有一天…我要回我的房間,結果我開門的時候,不小心,這個門撞到我的頭,產生一個包。那我就想:我這個頭的包從什麼地方來呢?你說,門給我這個包,不對!這個門是個物質,它怎麼可能把我頭上的包創造出來呢?你說,我頭上自己產生的,我頭上也不可能有這個包啊。那是從什麼地方來?

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說:我本來就沒有這個包,但是門跟頭碰撞的時候,我過去的某一個業力成熟了,就把這個包創造出來了。那麼我在承受業力的時候,這個業力慢慢慢慢就像放電一樣,放消失了,誒!這個包也不見了.

所以我們的色身是沒頭沒尾的,生命是沒頭沒尾的。‘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它只就是在過程當中,‘因緣合和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當業力在釋放的過程當中,它的確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你問它‘從什麼地方來’?你問它‘將往哪裡而去’?如果你一定要問的話─那它是從清淨本然的空性而來,它也回到了清淨本然的空性,所以說人生就是一個過程如此而已。

...我們對五陰的態度,跟前面對妄想的態度是不同的。我們前面對攀緣心是絕不留情,完全的破妄顯真。對五陰的話叫‘借假修真’,你一定要跟你今生的生命溝通的,一個菩薩不能夠對今生的身心世界是全面的拒絕,那你就是在修出離之法,不是修菩提法。所以說,色身是暫時有,但是你好好的利用,它可以把你帶回家的。

...我們從本來無一物,一念妄動離家出走了,你現在回家,你要循著你的老路回去。你當初是怎麼離家出走的,你現在還是根據這個路線回家,沒有其它的路線,這叫‘就路還家’。所以我們不管你對今生的身心滿不滿意,你還得要利用它去創造淨土的功德、創造你菩提的功德,這個就是‘調伏’。


淨界法師:跟著感覺走,來生要往生極樂世界非常困難!

基本上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有二種情況,對我們的生命產生二種效果:

第一、當我們心跟境接觸的時候,外境會給我們一種感受,可能是快樂的感受,也可能是痛苦的感受,那麼這感受會刺激我們產生一個想法,這就是妄想。因為由感受引生的想法就是妄想。當然我們的內心沒有戒定慧了,就心隨妄轉,就跟隨妄想去做了,我要做什麼、我要去做什麼,一般人經常都是跟著感覺跟著妄想而走,那他內心當中生死的業力就很強大。

說你怎麼知道這個人生死業力很強?

這個人經常跟著感覺走,這個人來生要了生死很困難,要往生極樂世界也非常困難。因為他內心當中那個無明緣行,那種生老病死十二因緣的力量太強,他沒辦法突破。

第二種是他本身也有妄想,但是他將佛陀的戒定慧經常的攝持在心中,所以當他接受刺激產生感受妄想的時候,他那戒定慧現前,觀察妄想是緣生緣滅的,是畢竟空的,這時候他就能不隨妄轉,這時候他就慢慢趨向還滅門,這個人的生死業力慢慢淡薄,慢慢淡薄。

所以我們一個人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外境會給你很多很多的感覺,而你對這種感覺,慢慢慢慢的你不再理它的時候,就表示你的生死業力慢慢慢慢的輕薄,那系縛你的十二因緣的力量,已經沒辦法把你帶動起來了。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心念,從你起心動念的狀態,就可以判定你這個人的生命未來是往哪裡走,大概就會知道。

後面佛陀會說,怎麼樣從你念頭來判定你的來生,這地方只是個大判,你若是心隨妄轉你就是隨順於流轉門,你若能不隨妄轉就隨順於還滅門。

楞嚴與淨土精華摘要——027


緣生緣滅,你走過去就好了!

淨界法師

我們開始不再隨順我們的感覺而走,我們一個修行者,你真的要行菩薩道,你要放棄你的感受!如果你還在乎你的感受,你就一再的啓動生死之門,你要離開三界,變成不可能!不管你多用功、不管你一天拜幾千拜,只要你對你的感受還看得很重要,你就不可能離開三界了,不可能!因為你在走生死的門,你怎麼可能出現涅槃呢?不合乎因緣法嘛。

我們要了生死,只有一個方法--慢慢把生死之門關起來,當然,不是說叫你現在--我眼睛也不要看了、耳朵也不聽,不是這樣了,佛法不是逃避,叫你都攝六根沒有叫你關閉六根,是吧?就是說你今天遇到一個東西,感受的時候,你要能夠見相離相,慢慢的知道:它只是一個虛妄的假相,緣生緣滅,你走過去就好了--無住!

把你的感受放掉,古人說的:「放四大,莫把抓」--不要老是抓著感受不放,它來就來、走就走,你要慢慢的放下你的感受,你才能夠走上清淨的智慧、清淨的願望的涅槃之路。所以,你必須面臨抉擇,沒有人同時又要走生死之門,又走涅槃之門,沒有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今天的菩提心,就是告訴大家:我們必須要慢慢的關閉向外攀緣的這種老是跟著感覺走的這個門。那你說:我以前的生命的動力,都是感覺來引導我的了--我為什麼願意讀書?因為我希望追求快樂,因為我讀書能夠得到好的工作,是吧?沒有人真正喜歡讀書了,很少了,大部分都是為了謀求好職位;但他為什麼喜歡工作呢?他也不是真的想工作,他為了掙錢,是吧?那他為什麼為了賺錢呢?因為他要過美好的快樂的生活……所以說穿了:人還是追求快樂感受嘛!

我們從小到大,一切的努力,只為了一個--追求美好的感受,就是為了這件事情,所以我們願意讀書,我們願意犧牲我們的時間,去讀書、去工作。但是快樂的感受出現了以後,我們也付出慘痛的代價。你看我們在三界裡面一次一次的輪回到現在,我們什麼也沒有得到,只有那種虛妄的感受,但是那個感受,付出我們的辛苦、帶動我們的煩惱、帶動我們的罪業,引生生死的輪回——我們就為了追求刀上的蜂蜜。

所以我們不能再為了感覺而活了,我們應該為了願望、理想、抱負而活,為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必須放棄你的感受,從今以後,你的生命,由願望來引導你,這個時候,你的生死之門就慢慢的關掉了,你就走上了跟十方諸佛同一個道路了——走上了菩提道了。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到達佛的境界,但起碼你上路了,是吧?你走上了菩提道了,成佛是遲早的問題,至少道路沒有錯了。


遇到事情,先讓心中不要講話。

上淨下界法師

菩薩的空觀,在對治這一塊,他修無分別智,我們凡夫的執著要經過分別才會生起,就是你必須打妄想,你才會產生執著,所以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我們怎麼知道哪一個人的生死業力特別重?哪一個人知道?就是說臨終的時候有些人念幾句佛號,欸,阿彌陀佛就把他接走了,有些人佛號念了很久,他也沒辦法走,因為你的業力太強了。

如果你對每一件事情都打很多妄想,你背後的生死業力一定比別人重,因為分別的我法二執,第七意識它最需要第六意識去分別,所以無分別智它的重點在於截斷妄流,就是你這個妄想 stop,你不能打下去了,你只有把妄想停下來,你的執著才能停下來。古人有句話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這個道路你不能走下去了,你越往下走越是一個無底洞。就是說你要把這個道路切斷了,截斷妄流、及時回頭。

所以諸位,有些人事,你的妄想不能一直打下去,因為一直打下去,你就把自己的生死給綁住了,你綁住了你自己。我們都希望我們每一個人臨終無障礙,但是你知道這個障礙是怎麼來的,諸位知道嗎?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我們希望臨終的時候很自在的往生,你平常就不能為你的臨終製造障礙,因為你每打一個很深重的妄想,就加強一種生死的業力。

凡夫的妄想都夾帶我法二執,所以我們後面會講到,怎麼樣斷生死的業力,有兩個方法:懺悔;第二個修無分別智。這兩個藥都要同時下去,一個事修,一個理觀。當然這個無分別智,你也可以跟大乘圓教的真如思想配合,就是站在本來清淨的角度來修無分別智,就是站在本來就沒有妄想的角度,來截斷妄想。

我再講一次,我們修無分別智就是要把妄想停下來。當然你要是認為妄想是真實的,那你壓力就很大了,你就跟它抗拒了,你要告訴你自己你本來就沒有妄想,然後把它停下來。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第一件事情讓心中不要講話,你不能講話,因為你一講話就打妄想--名言嘛!這言語是個道路嘛,你創造一個語言,你就為妄想鋪路嘛!

言語的道路,你必須把它的道路切斷了,這個妄想就走不過去了,你只要把你心中的話拿掉,你就不能打妄想了,然後你的臨終障礙就沒有了,就叫願我臨終無障礙,當然我們也得懺悔一些業力的問題,這個是根本上,那枝末上也得懺悔業障,這兩個雙管齊下,一方面懺悔業障,一方面修無分別智,那麼這個就是,一個是對治的空觀,一個是根本的空觀,一個是無生觀,一個是無分別智,這個我們後面都會說到。那麼這三種無常觀、無生觀跟無分別智,都是無漏的種子,這些種子你越修越多,它會消除你生死的業力,它會有效的把生死業力讓它沈澱下來。


我們今天的果報為什麼會不同?

淨界法師:

因為我們前生的思想不一樣。你現在的思想.正在創造你的未來: 我們應該這樣講,生命可以分成三部份來看──現在、過去、未來。

你過去有一種思想,就創造了現在的你──過去的你創造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又創造未來的你,創造來生的你。

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子──

你自己的思想,把你自己創造出來!

當你看到事情的時候,你的想法是什麼?比如說,你今天想到錢時,你會生起什麼樣的想法?你會有什麼想法?

你說:誒!這個錢,我應該自己受用的。那你來生一定很貧窮、慳貪;如果你今天想到錢,你的想法是:誒!這個錢,大家來受用,我願意跟人家分享。我保證你來生資具非常的充足。

所以,我們可以從你現在的思想,就可以預測到未來的你,因為諸法因緣生嘛!除非你改變你的思想,否則你來生的果報…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你生命的雛形正在你的心中,已經慢慢的醞釀成型了。

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來生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其實你不用去問別人,你可以靜坐下來觀察你的內心:我經常生起什麼樣的想法?那就是在告訴你一個消息了:經常性的想法、習慣性的想法、強有力的想法──對於你的生命會產生主導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諸法因緣生。

因緣已經在那個地方流動了,除非你懺悔改變,否則你未來生命的相貌,其實已經慢慢的有一個雛形出來了,特別是你四十歲以後,你來生的相貌已經出來了。

所以說:福德是─安樂之本,智慧是─解脫之門

觀念改變,生命就改變: 你所造作的業力,對你的生命影響,只是一個暫時的改變,但是你心中產生一種美好的思想,產生一種布施的思想、持戒的思想…你的生命將是永久的改變。


妄想就像工畫師,它把你來生的相貌不斷地畫

淨界法師:

我們上一堂課強調了生死輪迴的根本,就是為什麼我們會不斷地死亡以後,為什麼我們會馬上得一個果報呢,為什麼阿羅漢死掉以後他就入無生了,他的輪迴的力量就結束了呢?

因為我們住在我們心中的妄想,就啟動了輪迴的力量。

所以古人常說,流轉三界中,是誰在流轉?

其實就是我們一念的妄想在流轉。

我們可以這樣子講,我們過去生打了很多五戒十善的妄想,所以把這個妄想的力量變現成人天的果報,這個叫作一個總報。

當然這個總報也有別報啊。

在五戒十善當中,有些人特別打了很多布施的妄想,他住在布施的妄想,所以他今生福報特大;

有些人他在五戒十善當中,他特別強調持戒的妄想,他做什麼事有規矩、有章法的,他的身心特別莊嚴,特別的尊貴、高貴;

那麼他前生遇到事情的時候,他經常打忍辱的妄想,他遇到事情他寧可退讓、寧可忍辱,不會跟人家抗拒,他就出現莊嚴的相貌。

所以我們應該這樣講,你前生的妄想把你今生創造出來。那你今生又打很多妄想,我看一個人要是沒有學《楞嚴經》的話,大概四十歲以上,你來生的相貌大概就畫出來了,差不多畫出來了,你看看你打什麼妄想唄。

就是那個經常出現的妄想你要注意,叫堅固妄想。如果你偶爾出現一次妄想,這個還亂不了。你一天當中如果有一個妄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這個妄想你就要小心了,你要很小心啊,它開始在累積你來生的相貌。

妄想就像工畫師,它把你來生的相貌不斷地畫。如果你是打布施的妄想,它畫出來是一個福報的相貌;如果你是慳貪的妄想,它把你來生貧賤的相貌畫出來。

只要這個妄想是你不自主的、經常會出現的,你都要很小心。

當然,從本經的高標準,不管是善念、惡念,都是輪迴性的,都不能住。


我們淨土宗永遠要記住,你不是求往生而已,你要注意讓業力沉澱, 所以這個「都攝六根」很關鍵!

淨界法師

往生是一種生死業力跟往生願力的拉扯。咱們今天不是從零開始。我再講一次,我們是一念心性本來清淨,在娑婆世界打滾太久了,累積很多的業力跟妄想,然後再要求往生的!你對過去一點都不需要處理嗎?所以一定要帶業。我們淨土宗永遠要記住,你不是求往生而已,你要注意讓業力沉澱。所以這個都攝六根很關鍵,你六根收起來,你的妄想就收起來;妄想收起來,你生死業力就沉澱了。就這麼回事。

我講一句話,跟所有六十歲以上的人共勉,年輕人這句話暫時不要聽。咱們到了一個年紀,記住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這句話你體會一下。當然 年輕人這句話不一定要聽。因為,好事,當然你起善念,但是你起善念的時候很可能會動你的攀緣心,你得不償失。你為了成就這個善業,卻破壞你的心性!按照淨土宗的角度,心理素質比業力更重要,你真的得不償失,所以印光大師要年紀大的人少管閒事。

當然,聖道門對我們淨土宗這一塊是有點意見:你們淨土宗都是少管閒事,那事情怎麼做呢?諸位!你要想想看,我們現在已經進入關鍵時刻,你做事情不急著這個時候。你回入娑婆的那個時候,可以做廣大佛事,所以這個沒有對錯,因為淨土宗臨終的要求比聖道門更高。聖道門的目的只是求增上生,他怎麼需要保持什麼正不正念呢?他臨終只要修皈依就夠了。他根本就不需要離開娑婆世界,所以他不需要讓娑婆世界業力沉澱,他只要保住人天。所以我覺得,修聖道門的不能過度地要求淨土門,因為咱們兩個是不同傳承。我們今天可是要離開娑婆世界,你是想要繼續流轉的,這兩個標準本來就不一樣。我們淨土宗的規劃是迴入娑婆再來行菩薩道。我覺得這個沒有對錯,是個人的選擇。

所以,到晚年的時候,你一定要息諸緣務。因為你要收攝六根,你就要少管閒事,這兩個是有關係的。

我跟你講一句話,你六根管不住,你後面的淨念相繼就沒什麼用了。我個人覺得,都攝六根比淨念相繼更重要。你娑婆世界的問題沒有處理好,你極樂世界這一塊的往生的願力就沒有太大意義了,因為你不是它對手。我認為,所有能夠往生的人,他一定會把娑婆世界的業力處理好,幾乎沒有例外。 因為娑婆世界是熟境界,咱真的是惹不起它,只能夠收攝內心,讓業力沉澱。 六根收好了,你才有資格講淨念相繼,開始具足皈依之心,培養往生之念, 提起佛號,相信阿彌陀佛會救拔你,相信你可以往生,告訴自己你一定要往生。

所以,淨土宗的修行到晚年只有兩個功課:第一個,管好你的六根;第二個,把心專注地去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憶念極樂世界的莊嚴。一種是皈依的心,一個是往生的念想,就是這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你做到了,你這兩件事情每一年進步,連續五年都在進步當中,恭喜你,往生的徵兆出現了!你每一年在進步,那個曲線已經很明顯了,往生的徵兆出現了,就是這個樣子。因為淨土宗心念的修習比業力的修學更重要,它臨終不能有任何差錯。


凡夫的一個大問題:太重視外緣!

淨界法師

佛法在解讀人生,佛陀主要是講到一種觀念,就是諸法因緣生,佛陀是用因緣的角度來解讀這錯綜複雜的人生。那麼因緣,我們看經典裡面佛陀講因緣的時候,他是分成兩部分來說明的:第一個從空間上來說,因緣有內外的差別。

什麼叫外因緣呢?就是我們多生多劫的業力所變現的果報,比方說你會長得什麼樣子,比方說你會從事什麼工作,比方說你的家庭有什麼樣的成員,那麼這個果報,它是很多生、很多生的業力的成熟表現出來的,這個外在的因緣是無解的。所以你看佛陀只有講一句話就講完了,我們對於外在的因緣,佛陀是怎麼說: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個地方只有一個方法有解,就是放下、認命,其它都無解,因為它不是一生,它錯綜複雜,但是我們眾生最大的盲點就是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在於沒有答案的地方,然後糾纏不清,結果把今生都浪費掉了。

我們凡夫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太重視外在因緣,其實這是樹的水果,你要吃就吃,不吃走就好了,你可以不受,你可以輕輕地走過去,你要吃下去,問題就複雜了。所以佛陀對於外在的因緣,佛陀勸我們的,你看佛陀的態度,是叫你看破、放下,認命了。

那麼另外一塊是內在的因緣,它不是水果,它是無量無邊的種子,這個要小心了。就是我們內心的心念,我們的思想,這一塊是我們該經營的。其實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必須把精神體力放在經營內因緣,而不是經營外因緣。因為外因緣我剛剛講過,是無解的,無解;那麼內因緣,我們看我們一念的思想,佛陀在解釋內因緣,祂解釋得很詳細,大方向它分成三塊:第一個,過去的因緣;第二個現在的因緣;第三個未來的因緣。

所謂的現在,當然跟過去有關,它也就跟未來有關,所以佛陀祂講這個內因緣,祂用水流思想,說什麼是我們內心的世界呢?人生就是一個無止境的水流,祂從水流的思想,我們得到了兩個觀察:第一個我們把這個水流切開來,我們往過去看,你要知道一件事,你從什麼地方來?第二個往未來看,你將往哪裡而去?


你沒有突破障礙,如何能見到阿彌陀佛

淨界法師

佛教的因緣觀,只有一個觀念就是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情一定有原因的,沒有一件事情莫名其妙出現的。你今生會投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你今生會從事什麼樣的職業,你今生你可以享受多大的福報,你的壽命有多久,你今生誰會做你的子女,都一定有道理的,沒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出生的,這個道理簡單的只有兩個字就叫業力。

我們一個人面臨兩個問題,第一個外面,我們說一個凡夫,臨命終的人就是內憂外患,外在有業力的牽動,我們無始劫造了很多生死業力,它不會放過你的,你只要念頭一動,被它帶走了,它在外面跟你招手,它說來啊,我有很多快樂的果報等你去。

很多祖師在臨終,阿彌陀佛現前之前,它是先現天的果報給你看,你臨終的時候看到宮殿,看到很多快樂的資具你心動不動?你想,如果你沒有真實的把人生參透,你肯定念頭一動就完了,阿彌陀佛連來的機會都沒有了,因為你的心跟它感應了。

所以臨命終的時候,是內憂外患,內有妄想顛倒干擾你一念往生的心。所以我們往生的心,臨終的時候是很辛苦,好不容易栽培一個往生的善根,內有妄想的干擾你,外有業力的引誘你,糟了!你只要稍微一點差錯,一念差池全體殘,你今生的修學全部白費了,你來生再一次,但是來生不見得就比今生好。

諸位你要知道,你今生沖不過去,來生更糟糕了,因為環境更糟了。所以你遲早要解決這個臨終正念問題。臨終的時候就是怎麼樣,就是算總帳,臘月三十算帳,你平常欠人家的錢都得還了,不只是今生喔,是過去生所修的善惡業一時都現前,平常打的妄想也現前,當然我們念的佛號也現前,所以這個真妄交攻。

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栽培了淨土的善根,我們對阿彌陀佛的名號有信心,我們對淨土的功德有願力,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一句佛號信願具足,但是關鍵是誰能夠突破障礙,誰能夠見到阿彌陀佛,關鍵在這裡。諸位,你不要以為你念佛就可以往生,我再講一次,過去的你不會放過你,你過去的生命留下的問題,難道它會放過你嗎?所以你沒有突破你的障礙,你怎麼見到阿彌陀佛?

你淨土宗往生是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的,我們可以不斷煩惱,但是你一定要想辦法,讓煩惱不干擾你,要沉澱下來,這個就是調伏力,這個就是般若的智慧,如果你不能讓你的業力,跟妄想沉澱下來,你就不是業力的對手。

所以古人說,帶業往生,是帶種子,帶業力的種子,不能帶業力的現行,這句話你要聽清楚。沒有一個人是臨終很躁動不安的時候往生的,沒有一個人。所有往生的人,臨終都是寂靜安穩的,這是固定的相貌。如果你看到這個人臨終的時候,內心很躁動不安,這個是非常不吉祥,大概不太可能往生,因為你那個生死業力的相狀,都現前,輪回的相狀都現前,你這個時候,哪是你一個驚慌失措的時候,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臨終要往生這個人一定是,不管他遇到什麼障礙,他的心一定是非常清楚明了,寂靜安穩,安穩寂靜,這是共同相貌,然後提起佛號,他要能夠不隨妄轉,我們沒有辦法做到消業往生,所以我們業力一定會干擾我們,但是你有本事不受它干擾,如印光大師所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這是我們的目標。

我們不可能修到“業盡情空”,業力不干擾你,妄想不干擾你,那你是修到業盡情空,那你不是一般人了,我們一般人能夠修到不隨妄轉就不簡單了。

所以我們做不到祖師的正念,萬裡晴空,一輪明月,沒有任何烏雲,做不到的,這不是一生做得到的。我們可以做到雖然有烏雲,但是這個烏雲不能夠遮蓋我的光明。

所以不管我們過去做了什麼,我們現在能夠做的就是說,現在過去留下了問題,我們現在必須要繼承過去,但是重要就是說,你怎麼去面對你的過去,能夠從過去的業力跟妄想中走出來,我們現在後悔都沒有用,關鍵是我們要解決,我們要怎麼樣面對未來,一個人要能夠面對未來,首先你要先面對你的過去,你沒有辦法從過去走出來,你就沒有未來可言。一個人走不出過去就失去了未來,那走出過去,那只有一個方法,般若波羅蜜,沒有其它的方法,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否則你怎麼說,你今生短短的幾十年的修學,你憑什麼能夠去解決無量劫來留下的問題,我們經歷過這樣多的生命,每一期的生命,或多或少都留下很多的顛倒妄想,留下很多生死業力,要以經典來說,我們由生死業力所留下的顛倒妄想,如果有相狀的話,盡虛空不能容受,這就是我們的過去,你怎麼辦,只有靠智慧來面對,你別無選擇了。

所以我們研究智慧以後,我們開始知道怎麼去處理過去,當然這智慧不是我們想出來的,是佛陀的傳承,經過祖師的開導。如果今天你對佛教的修學,你不是只是希望能夠讓你的生命離苦得樂而已,你更重要是解決生死問題的時候,你就要注意臨終的正念,你要注意臨終的正念,你就要去注意,你怎麼面對你的過去,所留下的業力跟妄想,因為臨終的時候肯定是內外夾攻,外有業力的干擾,內有妄想的障礙。

這就是我們必須要學習佛法的主要因素,我們怎麼面對我們的過去所留下的障礙。好,這個就是,我們已經花了很多時間,來告訴大家,怎麼去培養臨終的正念。當然剛開始你要先有個目標,我們要從過去跳脫出來,你先有個引導,你前面要先有個方向,你要先發願,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先要有一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力。

你沒有目標,你就很容易被過去牽動。所以發願是第一個,引導力。第二個安住力,你要不隨妄轉,你心中一定要有個房子住,你要先安住下來,調伏跟安住是分不開的,你沒有站穩腳跟,你打不出好的少林寺的招式出來,不可能。

這就是安住力,然後再調伏力,這三種力量就是我們,其實我們前面講到發心篇、正見篇,就是告訴大家,如何在無量的妄想當中,打下三個木樁,就是引導力、安住力、調伏力,你三種功德力具足了,那剩下就是你的生活歷煉了,慢慢讓它增長廣大。

但是起碼我們剛開始,先把這樣的雛型建立下去,先把這樣的一個概念先建立下去。所以理觀,它可能是一個薄弱的概念而已,沒有錯,但是你這個薄弱的概念,經過你修行篇的後面的行門的歷煉,它就慢慢的增長廣大,它要事修。

所以理觀要有事修來磨煉,但是如果你連理觀的雛型都建立不起來,你事修你就是在修福報,因為你沒有心地法門,你就是完全在修習善業了,那就糟糕了。所以理觀的時候,是一種概念的修學,是一種思想的建立,但是到了理觀以後我們開始,下一堂課講到歷煉的事修。好,這就是我們講到,前面兩科的主要的因素。


你不要一天到晚想著你的善業!

淨界法師

這個顛倒的有情眾生,對於「攝藏此識」,這個第八識的攝藏識,它把內心的業力釋放成果報的時候,它的速度是非常的快速,行相是非常的微細。所以我們會誤認為第八識在釋放業力的時候,它是不生不滅的,是一個恆常不變異的自我,使令我們第七意識產生了錯誤的認知,所以叫作阿賴耶。

阿賴耶識,它身為因果的一個依止處,它保存業力、釋放果報的過程當中,被第七意識產生的自我意識給執取,這個就是所謂的阿賴耶。

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我們今天要是不明白什麼叫所知依,我們今天如果不把因果的根源加以探討,我們習慣性的思考會認為:我今天去拜佛,是我來拜佛;是誰去持戒?是我來持戒;我去造善業,也是由我去得果報。這樣子的思考,就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你這樣子的業力,因為自我意識的執取,這個業力就是在三界裡面得雜染果報,這個業力,它升不上去了。

所以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警告所有的修淨土者,就是:你不要一天到晚想著你的善業!

你想:诶,我今天造很多善業啊。你每想一次,便增長你一次三界的力量。

你一定要把你的善業:诶!我沒有造善業。把所有的善業,回向淨土,我不可得,要把你的善業升華。

如果你一天到晚想著你造很多的善業啊,剛好就是這句話啦:「攝藏此識為自我故」,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攝藏很多的善業,以後也是由這個我去得果報。

所以你修善業,修善業本身沒有錯,問題是:你不要一直認為有一個我在造善業。這樣子的話,對於你臨終正念是障道的。因為你每一次這樣的思考,都產生一個反方向的力量,就是在三界得果報的力量。到臨終的時候,你的歸依彌陀是正念,但是你平常也累積很多的功能,這樣子善惡就開始抵抗,為你臨終構成障礙。

你說「願我臨終無障礙」,那你平常的時候就不要去創造這種障礙的力量,你不能等到臨命終的時候再來化解。

所以蕅益大師在《楞嚴文句》上說:「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

阿賴耶識它本身是生死的根本,我們本來就應該修我空觀、法空觀,來對治阿賴耶、來破壞阿賴耶,結果你把阿賴耶當作自我意識,「無量劫來生死本」,結果「癡人認作本來人」。

這個地方是解釋「攝藏此識為自我故」,這個顛倒的眾生,以阿賴耶識為自我,就產生在三界當中一個強大的流轉力量。

所以我們應該要回向,把所有的善業回向,不要讓這個善業跟自我合在一起。

是誰造善業呢?就是一念的心去造業嘛,我一念的菩提心去造業,也是由菩提心得果報;不要說是「我」去造善業,不要有這樣的思考。


淨界法師:要往生外境若不切割,你就不可能往生、不可能,不管拜多少佛

這五蘊當中,我們每一個人的重點會不一樣。我們可以把五蘊在你生命中有所住,你所住的地方不同,就產生三種不同的人。最低層次的人,他的心住在色蘊,他把物質世界當做他人生追求的目標了——追求名聞利養、物質的世界,所謂追求成敗得失了。這種人,心住在色蘊的人,會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他今生啊,會躁動不安——“弟子心不安”。因為物質世界不是你能夠決定的,這個是過去的業力,所以你今天追求財富,你把財富看得很重要,你今生大概就不得安穩了。因為這個會變化了,財富不是一條線哪,它還會變化啊,而且它往好的方向變、往壞的方向變,不是你說了算。你只要把物質世界看得很重要,今生就很難安定了,因為你住在一個變化多端的因緣當中,你一定會心隨境轉的。本來我們的心是很安定的,但是你住在外境,你被它牽動了,你啟動你的地雷了,這第一個。

如果你覺得你今生壓力很大,心有千千結,經常掛礙這兒,掛礙那兒,你的心已經跑出去了,你都不知道了。你一定是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裡一定住在某一個外境,你不知道了,否則,你不可能有這麼多掛礙。這是第一個——你心中必有一物,所以你今天會不安穩。

第二個,如果你心中住在外境,《楞嚴經》上說:你的生死業力會比一般人強。因為你向外攀緣,你啟動你生命輪回的力量,叫輪回性。《楞嚴經》講向外攀緣是輪回性。也就是說,同樣大家念佛,你念佛的功力跟我差不多,你念佛一千聲,我也念佛一千聲,但是臨命終的時候,他往生了,你沒有往生,為什麼?因為你的生死業力強。

臨命終有些人可以很輕松地走出自己的業力,走出心中的業力,迎向彌陀的光明,他很快就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了;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心有千千結,他走不出自己的妄想,阿彌陀佛在外面等他。所以,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必須要心無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啊。

所以,你如果平常就覺得你的心經常起起伏伏,你要小心哦!你的生死業力比一般人重,你臨命終的時候,走不出去,走不出去哦!我們的內心是有等流性的,你不可能說你平常都是這樣子,臨命終突然間變好,沒有這回事情,不可能的!你平常是什麼樣子,你臨命終就是什麼樣子了。

所以,如果今天你的子女不聽話,你就很痛苦;你什麼事情,外境有什麼變化你就很痛苦。你要小心!你的心已經跑出去了,你那個已經在啟動十二因緣了,你的生死業力很強大哦!所以一個真正能夠了生死的人,臨命終即便帶業往生,他的心一定很平靜的。成敗得失啊,不是說完全沒有,波浪一定要很小很小很小,他的心至少要能夠第一個——脫塵,脫外塵,《楞嚴經》講迥脫根塵,起碼。這個塵,你想要求生淨土,如果你今生的目標是要了生死,就必須要脫外塵。

如果你今生是要求人天福報,來生做個大國王、大富長者,那就算了。只要你來生要求得解脫,只要!不管你要去涅槃,到淨土去,你跟外境如果不切割,你就不可能做到,不可能!不管你一天拜幾拜佛,通通沒有關系,通通不可能,因為你住在外境,第一個,你躁動不安;第二個,你啟動了輪回性,《楞嚴經》講你的輪回性太強。不是你修行不好,而是你生死業力太大了,你自己把這生死業力啊,把它轉得太厲害了。人生都是自己造成的了,《楞嚴經》講:我們本來沒有生死,是你自己去攀緣,去觸動生死的,這個開關是我們自己去把它打開的。

所以《楞嚴經》講“妄本無因”,說本來沒有生死。那怎麼有生死呢?因為“仁者心動”,所以有生死的。你念頭動,你往外跑,就有生死了;你回光返照,就沒有生死了。

祖師不是常講一句話嘛,說是“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是吧!所以大乘佛教講話經常矛盾,說:明明有六趣,有輪回生死,覺後空空無大千,又沒有生死。那你說到底有沒有生死,這世間上到底有沒有生死輪回?你們猜猜看。沒有嗎?

答案是:很難講。對啊,很難講!

如果你繼續向外攀緣,你就有生死嘛,哪有標准答案?“諸法無自性”,就是一切法都沒有決定性。如果你今天把物質世界看得很重要,你現在照顧兒子,老了以後照顧孫子,那你就很難了,你那個情執很重,把物質世界看得很重要,那你就適合第一句話——夢裡明明有六趣,就在講你,肯定有生死了。如果你真正學《楞嚴經》,你真的把心帶回家,安住一念心性,一切法如夢如幻,都是一個假相,人生只是一個歷練而已,借假修真,那對你來說,你就適用第二句話——覺後空空無大千,你的生死業力沒有了。

有沒有生死是你決定的,不是佛陀決定的,生死的業力是你自己去啟動它的。《楞嚴經》講:你“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因為你住在物質世界了,這個是最下等人了。


讓你的生死業緣乾乾淨淨

淨界法師

一個清淨的比丘跟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在鄉間的小路走的時候,尚且不踏生草,作為一個生草它雖然沒有生命,但是它卻充滿了生機。那麼菩薩為了保護自己的慈悲心,對有生機的生草尚且不去踏,不去用手拔,那怎麼可能以慈悲心去食眾生肉呢?它是有生命現象的這個眾生的肉。所以佛陀以下有三種告誡:

第一個是最嚴重的,不服東方絲綿絹帛。所有的絲織品這一條,大小乘都不開許,不管你是什麼理由。因為一條絲織棉被,是有多少個眾生生命的犧牲換取的,所以你跟眾生結的緣太深了!這個絲織品是絕對不開許的。這是最嚴重的過失!

二個,其次的過失,靴履裘毳。靴就是皮鞋,履就是皮做的鞋,裘毳就是獸毛做的衣服。這一塊小乘開許,大乘不開許。因為小乘有這個身體虛弱的因緣,可以用皮制品,但大乘因為考慮到慈悲心,大乘不開許。這是第二個過失,次嚴重的。

第三個是比較輕的,乳酪醍醐,就是牛奶的制品,這個地方大小乘都開許。但是即便你有身體的需要,也是要保護自己的善根,以慚愧心、增上心來服用。

這樣的一個比丘,如果能夠遠離前面三種過失,“於世真脫,酬償宿債,不游三界。”也就是說假設我們不要去服用眾生的任何的東西,那麼我們今生就不再使令這個生死業力相續了,因為不再造三業了。為什麼這樣講?因為你穿它的衣服,穿它的皮,吃它的肉,你就跟它結下生死業緣。比方說有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離地。這個譬喻是說,佛陀在經典上說,這個地球為什麼有人呢?地球剛開始是沒有人的。因為光音天的天人,以神通力來到地球游玩的時候,他看到地上有這個百谷,他好奇,吃了地上的百谷以後,就產生了地氣,從此以後就有地心引力,就是業力,他就再也飛不出去了。

因為你吃了它的這個東西,你就產生一種生死業緣,就足不離地,因為這個是有地心引力了。按照佛陀的意思,如果你要你的持戒是一百分的持戒,你連牛奶都不能吃,由此類推蜂蜜也不能吃,因為那個蜂蜜,它不是制造給你吃的,它是要給它的子孫吃的,是你福報大把它搶過來,哪一個蜜蜂是特地創造蜂蜜給我們吃的?沒有!

如果說你要讓你的生死業緣干干淨淨的,每一句佛號都是干淨的佛號,你最好動物的東西都別碰,它的皮、它的毛、它的肉,還有它所產生的任何東西,都別碰。按照《楞嚴經》是這個意思,這樣子你今生的生死業力就很干淨了。


真正想求往生的人,六塵愈淡薄愈好

貪著其事,你就出離不了六道輪迴;如果過分的貪戀,果報就在三途。我們要不能把這些東西放下,大家想想能往生嗎?

往生條件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一條,心淨則佛土淨。信願持名,學習的目標在哪裡?就在這一句話,心淨則佛土淨。

信願持名,你如果不把六塵放下,你心怎麼會清淨?心不清淨,跟極樂世界就相違背了。

念佛人到臨命終時,確實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如果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在最後嚥那一口氣的時候,心裡是念阿彌陀佛,也能往生。

但是你要曉得,這個機會太渺茫,一萬人當中找一個都找不到。這是淨土的殊勝。

所以,明白這個道理,六塵愈淡薄愈好,這是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求往生的人。對於六塵境界,生活在世間不能少,有可以,沒有也好,絕不要計較,絕不要去貪戀,一切隨緣。

《還源觀》上給我們講的四德,隨緣妙用,妙用就是不執著、不分別、不去計較,那就妙用,有很好,沒有也很好。一分別計較,我們的道心就沒有了,阿彌陀佛就不見了。

所以心裡只要擺上阿彌陀佛,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多好!用一句阿彌陀佛把所有境界都轉過來了。

眼見的是阿彌陀佛,耳聞的是阿彌陀佛,鼻嗅的是阿彌陀佛,舌嘗的是阿彌陀佛,六根所接觸到全是阿彌陀佛,這個人決定往生。

還有絲毫貪戀世間,那就是一條繩索在那裡綑綁住他,他去不了。最後一念,這條繩索斷了,他走了;臨終這條繩索他斷不掉,又搞六道輪迴了。

這個非常非常可怕,一入輪迴,不知道到什麼時候再遇到佛法,就是得人身、遇佛法機會很渺茫。肯定是能遇得到,但是李老師講「長劫輪迴」,輪迴裡面你受多少苦難。

《 淨空法師慈悲開示 》

祈願所有出家眾。續佛慧命。正法久住。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圖片原作者(佛友大德)和眾讀者(佛友大德)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閱讀開智慧。分享好文。利人利己。正法流通。功德無量。


夫妻淫欲心淡的學佛人,卻有更大的危險,便是兒女牽掛心重!

本幻法師

前段時間河北有一位我沒有見過的,但是在網絡上已經依止本幻的弟子,這位女居士一直都在聽本幻的講法,並且已經多年夫妻分床,她也不會跟任何人有邪淫的行為。可以說,在不邪淫不淫欲上她是做得挺好的,但是她和我講到了一樁極度可怕的事情。

這就是本幻前幾天在講法的時候提到,如果我能預知時至,今天如果能往生,我必定隨佛往生淨土。那位女居士也去想了一下,想著我今天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兒子還在讀高中,兒子還很需要我,我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我不能跟阿彌陀佛走,馬上往生淨土的心就沒了呀!這個其實是一樁極度危險和可怕的事情,如果說這位女居士不能突破這一關,那以後老了更加突破不了,老了之後會有更加強大的牽掛出現,那就是她兒子的小孩孫子孫女。那個牽掛比兒子的牽掛大上好多倍,甚至是十幾倍,並且輕年、中年時不能將牽掛打下去,到老年的時候會成倍的往上升騰,根本會放不下。

我現實當中有認識一位女的老居士,但是我們很少接觸,只是偶爾有幾次來聽我講法過,並不大熟悉。我覺得她也是應該沒有邪淫的,心地也算善良的,已經吃素幾十年,平常也都堅持念無量壽經。但是越到老年越是犯糊塗,我私下和別的居士講,我擔心她臨終會感到昏迷的果報。果然,等她臨終的時候真出現了昏迷。我推測她最大的問題應該就是牽掛,濃烈地對兒女的牽掛,根本無力感得佛現前,完全被業力控制。

包括昨天我見到的勇恆居士,他過來看本幻,他雖然告訴師父,他是沒有邪淫,並且這段時間他感覺還挺好的,就是淫欲之心更加淡了,覺得年齡越大反而越淡,夫妻正淫都越來越不想做,越來越少了。一直以來他做的就是克制邪淫的念頭,他的手機當中特地下載了一些女人死掉的圖片,一些女人得性病之後,很惡心的圖片,這些圖片存在手機里,如果有一點不好的念頭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當自己對別的女人,起了較大的邪淫念頭時,也會和身邊的同事講,通過同事進行引導,糾正過來。因為他身邊的同事都是正正規規的公務人員,不會是什麼亂七八糟的人。

過年前我也見了黃岩的一位女居士,這位女居士比我大將近十多歲,是黃岩的張居士。見到她時,她主動說到,師父這段時間都在發戒邪淫的文章,因為我們認識十多年了,第一次見到我的時候,我才26歲,現在一晃眼我已經40歲的人了。她告訴我,認識師父後,這麼多年她都沒有邪淫過,可以說是單身狀態,因為她跟她丈夫可能是全部分開睡(我當時沒問)。

就在剛認識本幻的時候,她當時跟我講到一個事情,說有一個比她小幾歲的男人,那個男的對她有那個意思,她見到我的時候主動跟我講這個事情,我當下就告訴她,我說這個事情不好不要接觸,事後我早就把這個事情給忘了。張居士告訴我師父那天講之後,她當下就刪掉了那個人的電話,再也沒有聯繫了,後面也沒有跟任何人有過邪淫的行為,包括夫妻之間也可能全部斷掉。

雖然這兩位居士,在戒夫妻正淫邪淫上做的都挺不錯,但是他們同時也有一個很可怕的問題,就是對兒女的牽掛。勇恆居士昨天便和我談到,他很後悔要了二胎,現在才知道要了二胎的麻煩。但在過去,他根本體會不到,現在出現的很大問題,就是對兒子的牽掛,為兒子的事而煩惱。

黃岩的張居士因為她是個女的,雖然身上有股豪氣,也曾經講到不應該對兒女牽掛,但是真的等到女兒結婚了,有了外甥之後,根本就做不到不去牽掛,始終在幫忙帶小孩,搞得是身心疲憊。我也鼓勵他,希望她明年做個了斷,她自己也想明年做個了斷,但是不知道明年能不能真的做個了斷。

我身邊常見面的小麗居士,她們夫妻也是斷正淫了的,並且她也沒有在外面邪淫,但是最大最嚴重最可怕的危險就是家庭,她對外甥的牽掛,由外甥引起,一並對女兒對女婿的牽掛。特別外甥那個牽掛,在師父看來真的是會很嚴重障道。我很清楚小麗居士能不能往生淨土,就取決於她能不能內心堅決割捨下這份牽掛!

而所有人這份對兒女,對外甥,對孫子的牽掛,其實在源頭上都是來自於夫妻結婚引起的。不少學佛人說自己淫欲心重牽掛心強,本幻之前也曾想,為何祖師古德們淫欲牽掛心會很淡,乃至完全斷除了淫欲牽掛心。且不說祖師古德,就是世俗的忠義豪傑之士,往往淫欲牽掛之心,也是相當單薄。

本幻過去讀紫柏大師全集時,發現紫柏大師對於古人忠義之舉頗為感動贊嘆,每每讀古人忠義之舉時淚流不止。身邊的侍者讀時不流淚,大師呵斥到,你如果流不出眼淚,我當從懸崖上推你下去。何以古德乃至豪傑忠義之士,淫欲牽掛之心會淡泊,那時本幻始終未能得以真正解了。

直到去年,本幻因為一個機緣,方深刻體會到一個點。那就是這個世間最真摯、最經得起考驗、最令人感動的情誼,必定是完全與淫欲沒有任何關係的感情。凡是與淫欲有關係的男女之情,乃至因淫欲所產生的父子之情,母子之情,親兄弟姐妹之情,在我看來皆不足以真正令人感動的,真正經得起考驗的。

古代忠義之士,能捨棄家庭妻兒,為國捐軀,如此忠義之豪情,若是一個淫欲牽掛心重,對妻子兒女情愛綿綿的人,又如何能夠做到呢?對人一無愛欲,二無血緣,卻能為不相識的人們而奉獻自己的生命,如此忠義豪情足以令天地動容,此人必定是淫欲牽掛之心淡薄的人,否則何能有此壯舉?

對此,本幻多年以來,從未真正的認識到,去年才發自肺腑的認識到了,甚至可以說有些深入骨髓的認識到了。同時,古人所說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以為知己者死等這些道理,在去年更有些心領神會了,古人的那份心境,我似乎有些體會到了。

一個學佛的人,如果你想要讓自己淫欲牽掛之心淡下去,那你就要學會移情。你要在乎的感情應該是沒有任何淫欲的師徒之情,沒有任何淫欲關係的兄弟知己之情。我也查了相關的資料,發現確確實實對兄弟情特別在乎的人,他的淫欲牽掛之心就淡,這類人他會將兄弟排在第一位,將女人排在第二位,乃至第三位,第四位。

就像《三國演義》當中,劉備張飛,關羽,特別關羽乃我佛教護法菩薩,而關聖帝君能夠入我佛教為菩薩,若其無有一片忠義之心,何以能入呢?而張飛劉備亦是極為注重兄弟情的人,故桃園三結義堪為古今佳話。正如《三國演藝》第十五回中,劉備曾對張飛說到:「古人雲:‘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吾三人桃園結義,不求同生,但願同死。

今雖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況城池本非吾有;家眷雖被陷,呂布必不謀害,尚可設計救之。賢弟一時之誤,何至遽欲捐生耶!」

對學佛人而言,如果你很喜歡和女人聊天,和兒女呆在一起,那你要努力去修改,盡量多和師父聊天,多和學佛的師兄們聊天。剛開始你可能找不到那種慾望和親切感,那你要努力的去培養這種感覺,就像世俗的演員,他接到一個新的劇本,他很難一下找到感情,需要不斷的培養自己的感覺,等到真正入戲了,他就會投入感情。當戲演結束了,好的演員還會停留在戲里出不來,甚至有些人用上幾個月乃至上半年才能出戲,那是因為他真的入戲了。

我希望一切淫欲牽掛心重的人都能夠移情,與其痴迷於生死輪回的淫欲當中,不如先移情入忠義之戲,入知己之戲,乃至入佛門師徒誼之戲。否則,縱夫妻正淫已經斷掉,但是對兒女牽掛之心極其巨大,想要了生脫死,恐怕終成畫餅。這也是本幻為什麼極力贊嘆單身修行的好。

特別是一些好色的學佛人,那更是單身修行好,我認識的一位居士(名字暫且不說)他現實當中和我講了一句話,也是說了老實話,說了大真話。他說到如果他結婚,那肯定會和別的女人邪淫,因為和妻子都已經行淫了,反正都是直接行淫,那不差再和別的女人。

結婚不但有夫妻淫欲的大火坑,還有兒女牽掛的更大火坑,且隨著年齡增長之後,還有孫子孫女等等後代更大更大的火坑在。這真是淨土宗第十祖截流大師在《示丁耕野居士》中也說到:「今時淨業人,終日念佛,懺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弗保者。無他,愛樁未拔,情纜猶牢故也。」又截流大師於《淨土警語》中說到:「總之煩惱無盡,而生死根本,則唯貪愛,能漂溺行人,障往生法。是故先佛經中,處處訶責。但情愛一分疏淡,則淨業一分成熟,於生死岸頭,庶得解脫也。」

更如,佛在《四十二章經》中說到的:「佛言:人繫於妻子捨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唯願大家珍重,當努力對治牽掛之心!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少去"分別"!一"分別"就會帶動攀緣。

 

非常好的法門:責心懺!看你的內心世界,就看到你來生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臨終的往生,取決於心中的愛取

 

你只要失掉人身,你就永遠活在果報當中!

 

為什麼其餘五道眾生不適合修行?珍寶般的人身是修行的必須條件

 

臨命終,如果你不清楚你心中的地雷,你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

 

往事不堪回首!生命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沒有結果!

 

隨緣不攀緣,少管閒事!

 

覺得40歲還年輕的居士,肯定不是好居士!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臨命終,如果你不清楚你心中的地雷,你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99%的人臨命終都是在一種躁動的環境

 

與人相處,有些事情不要處理為好

 

有沒有生死是你自己決定的,心住外境,你的生死業力會比一般人強!

 

你不要以為你念佛就可以往生!念佛無法往生的真相!

 

你念佛時看到任何境界,趕快攝心!

 

你是你自己最大的障礙!修行人要開始忘掉過去

 

與人接觸,用這個道理去「觀」

 

何謂「三淨肉」跟「五淨肉」? 絕對不能用絲織的棉被!

 

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的角度去面對人生

 

要從消業障式的念佛提升到往生式的念佛!

 

學習「唯識觀」,人生得自在!

 

從淨土宗的角度,只要掌握黃金十年你就成功了,這五年你一定要忍得下來

 

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沒有出離心是很可憐的!什麼是真正的出離心!

 

心中抓取的影像越多,臨終越難離開,你在乎你心中的影像,而不是外在的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