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趨吉避凶,就要調伏慾望
淨界法師
儒家思想認為什麼是好人?善於克制自己的慾望,能夠啟發道念。他今生通過學習,努力改變自己。什麼叫作壞人?他也不好好學習,放縱邪惡的慾望。
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把過去生的福報花完,盡情享受,來生只有三惡道一條路可以去。放縱慾望的結果,臨終時一定起顛倒,我們今生好好地修學,臨終就能保持正念。好人就是能夠克制自己的煩惱,壞人放縱自己的煩惱,差在這裡。蕅益大師舉一個事相總結,故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舜是古代的明君,做了很多善事利益百姓;跖是一個大盜,統領九千人到處殺人放火,做了很多傷害眾生的事情,這兩個人生長在同一個時代,表示他們有相同的過去,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呢?利與善之間也。一個人的心住在慾望,為了追求今生的快樂。另外一個人的心住在善念,為了積集善業而努力。還沒有談到佛法,僅世間的聖賢之道已經知道,人要離苦得樂,趨吉避凶,就要調伏慾望。
佛陀在經典裡面說,一個人的心如果放縱煩惱慾望,就算造了很多善業,因為心是墮落的,會到三惡道得果報。善業讓人活得快樂,但是內心狀態決定六道的升沉。現在很多狗被主人養得很快樂,但畜生道是卑賤的果報。有的人放縱煩惱,但是積集很多佈施的善業,做很多義工,善業會在卑賤的果報裡面表現。他不能得比較尊貴的人天,乃至佛菩薩的果報。可能墮落成畜生做一個大蟒蛇,或者做鬼王去享受善業的安樂果報。包括六道的十法界升沉是依靠心理素質,所謂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生命整個大方向的決定權在於內心的素質。
情關難過,欲界難出
佛陀告訴我們:「愛不重,不生娑婆。」又稱我們人類是「有情眾生」,可知人是有情感、有情愛的生命,也就是說,「愛」,是生命的根源。
然而,這世間的「愛」究竟是怎麼樣的呢?具體地說,愛是有漏身心的渴望與欲求。愛如繩子,會束縛我們,使我們的身心不得自由;愛似枷鎖,會困鎖我們,使我們片刻不得安寧;愛更像苦海,所以說「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它可以使我們在苦海里滅頂傾覆。
因此,愛與情及由此而來的婚姻,佛教認為是欲界生死之根本,是最難破除的煩惱。然而在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社會習俗中,形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論調,從而令年輕的學佛人在愛情與道情之間,產生了不少矛盾與困惑。
事實上,世上的愛情,雖然看似甜蜜,但墮入情網之中,往往是苦多樂少;很多時候,網內的人想要往外跑,而網外的人卻要往內鑽,在這個過程當中,尋尋覓覓,跌跌碰碰,可是人們依然是樂此不疲,很難做到揮慧劍斬情絲,總是情關難過,欲界難出。正如《維摩經》所說:「從癡有愛,是我病生。」一般學佛之人,雖有出離生死的願望,卻被許多與生俱來的愛慾與渴求所束縛;因此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希望六道中的愚癡眾生能看破紅塵,透脫情網,返途歸真。
因此,學佛即是遵循如來教法,發願自己與其他一切眾生皆能脫離六道輪迴之苦,求得永恆清淨的解脫與安樂。這當中,最基本的就是要遠離男女情慾的煩惱。
放下我執偏愛 永離苦惱束縛
佛住世弘法時,有一位住在彌絺羅國中的婆羅門婦女名叫婆私吒,因為第六個孩子剛剛喪命的緣故,悲傷過度而神志昏亂,在路上無法自主地裸形狂奔。她就這樣走著走著,不知不覺來到佛陀正在說法的庵婆羅園,因為佛的功德力,所以當她遠遠地看到世尊時,立刻回復了心智,察覺到自己身無寸縷而慚愧蹲地。
佛陀慈悲吩咐阿難等人拿衣服給婆私吒,並帶她前來聽法。婆私吒在穿戴整齊後,恭敬地來到佛的面前,虔敬一心頂禮合掌,願聞法要。於是佛示導種種正法,說佈施、持戒,論十善生天,講欲愛為一切世間苦惱根本,應當出離等道理。
在開示之中,佛陀知道婆私吒善根已經成熟,升起想要出離五欲纏濁的心,便為她說四聖諦。向來聰明過人、領悟力高的婆私吒,在聞法的當下就能受教修行,與四諦的道理相應而契證正法。她從座中起身合掌頂禮,稟告佛陀說:‘我從今日起皈依三寶、淨持五戒,永不退轉。’禮佛後便歡喜地回家。
過了一陣子,婆私吒第七個孩子也不幸身亡,不過這一次婆私吒不但沒有憂愁苦惱,更沒有喪失心智而裸形狂走。她的丈夫覺得很奇怪,問她:‘你之前失去孩子時,心裡都被愁憂憶念纏繞著,不吃不喝悲痛欲絕,而現在你又再一次失去了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你卻一點都不哀傷呢?’
婆私吒對丈夫說:‘你要知道,我們從無始劫以來,不斷輪迴受身,沒有停止過,在每一世的恩愛情緣中,所生的子孫更是不可計數,因此所喪失的孩子也不只一個,更何況在漫長的生死曠路上,已經受了無窮無盡的苦惱,我現在已經看清生死的虛妄,所以不會再悲傷愛戀。’
丈夫驚訝地問她:‘我以前從來沒聽你說過這樣的道理,是誰讓你有這樣的體悟,不再憂苦了呢?’婆私吒就告訴丈夫之前聞佛開示的因緣,丈夫便說:‘那我也要去向世尊請法,以解除我失去愛子的痛苦。’
婆私吒看到丈夫如此有善根,不僅鼓勵他趕緊前去,還敘述佛陀種種莊嚴的相好、殊勝的功德智慧,丈夫聽了之後更加歡喜,迫不及待地前往庵婆羅園。他還沒到達園中,就遠遠地看到威光顯赫的佛陀,果真如婆私吒所說的殊勝無比,心中更加地恭敬喜悅。於是他立刻進入園中禮拜佛陀、入座聽法,這時世尊以神通觀察他的心智根機,知道這個人已發起殷重求法的敬慎心,便為其說四聖諦與八正道。婆私吒的丈夫聽聞之後,即與法相應而請求出家,佛便應允為其剃度。由於他出家之後精進用功,所以在三天中就證得阿羅漢果,並得到佛陀的印證,名為善生。
此時,善生喚遣與他同來的隨從,駕著寶車回去見婆私吒,代為轉告求法得度的因緣,並願將一切家產托付婆私吒。當婆私吒看到隨從駕車回家時,便關心地詢問,隨從一五一十地將善生的話轉達給她。婆私吒很高興隨從能帶回這樣的好消息,要賞賜駿馬及財寶給他,沒想到他卻回答:‘我不要駿馬和財物,我也要到佛那裡去聽受妙法。’
婆私吒聽了之後讚歎他說:‘你如果出家,一定能很快證到阿羅漢果。’此時婆私吒也生起出家離欲之心,於是告訴女兒孫陀利自己出家的願心,並將家產轉付孫陀利,沒想到孫陀利也說:‘父親都能舍離世間的五欲而出家求道了,我也要隨同你們一起出家修行,就好像大象一走,小象也隨著離開一樣,我現在也要舍離世間眷戀家人的執著心,從此托缽乞食,如法離欲修行!’
婆私吒歡喜地說:‘你有這樣的願心真是非常好,將來必能所願成就,不久後解脫一切煩惱,有所契悟。’於是婆私吒與她的丈夫、女兒及隨從,竟一時間同時出家,在佛法中用功修行而契入正法,終於永離無量劫以來的苦惱束縛。
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五》
省思
《慈悲水懺法》云:‘眾生為是五欲因緣。從昔以來流轉生死,一切眾生歷劫生中所積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羅山,所飲母乳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復過於此。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命終哭泣所出目淚,如四海水。是故說言,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為本。’我們投生在此娑婆世界,只因情愛執著太重,所以許多事情看不開、放不下,因緣暫離時就會產生種種痛苦,這都是因為執著種種人事物為‘我’的一部份,如果能放下我執與偏愛,就能以客觀全面的角度,看到人生中從未發現的光明面。
慈誠羅珠堪布:膚淺的快樂並非真幸福
在我們這個時代,是人類有史以來空前發達的時代,現代人享受著很多古人不可想象的生活條件。但已經得到物質滿足的人們出乎意料地發現,物質並沒有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幸福。因為我們缺乏智慧,因為我們追求幸福的方法錯了,所以導致了精神和物質的嚴重失衡。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人均收入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他們與豐富的物質生活之間,已經是零距離的接觸。然而,他們卻反而感覺到空虛、失落,變得沒有任何追求。
人類越來越意識到,幸福和物質之間,根本不能划等號,物質並不能帶來永久、絕對的幸福。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物質的極大豐富,是好的一面。但當一切都靠物質來解決以後,如果精神沒有足夠的訓練,無形當中,就會越來越脆弱,越來越沒有承受力,根本無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競爭、壓力。就像沒有皮膚的身體,根本無法面對外界的風霜雨雪一樣。這就是物質豐富的負面效應。
人們一直認為,物質文化水平越來越高,社會應該越文明。但結果卻事與願違,這就是發展的悖論。如果忽略了精神的發展,精神的軌跡就會變得扭曲甚至南轅北轍,並最後趨至沒落、絕望的邊緣。
很多人最嚮往的事情,就是這一生能獲得幸福。如果今生沒有得到幸福,那真是徹頭徹尾失敗的人生啊!
在精神與物質如此失衡的今天,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提升心靈、追求幸福,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到了議事日程。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如果對物質的追求沒有限度,如果追求幸福的方式缺乏智慧,物質反而會讓我們更加痛苦。倘若能對自我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或者能比較清楚地瞭解幸福是什麼,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就不會被物欲所刺激,就不會羨慕有錢人的生活方式,就不會為了往這個方向奮鬥而付出太大的代價,更不會因為不滿足或達不到目標而失去幸福感。如果不能認識自我、瞭解幸福,就會在生活、工作的取捨當中犯錯誤、走彎路,從而浪費美好的人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