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心態,決定生命的整個相貌。

「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 」

這種人是不簡單,他知道《楞嚴經》,一切法不離開現前一念心性,一切法都是一念心性所現的假相,所以一切法都在一念心中,以無所得的心,以畢竟空的心來發願,以畢竟空的心來修行,以畢竟空的心來證果,亦無畢竟空的相可執著,如此發心,名之為圓。

那麼一個是心外求法,一個是向內安住。這個相狀跟心性,就是說你是不是會把相會歸到心性,這怎麼說?這樣子講好了,如果你認為人生是在受用,你以受來面對人生,那你今生的痛苦的時間會比較多,不管你福報多大;如果你把人生當作歷練,我不是來受用的,我不受,你可以選擇不受,阿賴耶識你有本事把東西丟出來,我第六識我可以選擇不受,丟不丟歸你,受不受歸我,你選擇不受,你人生就變成怎樣?借假修真,完全不同的心態。

所以,你的心態決定你的生命的整個相貌,如果你覺得人生是來受用的,那你的人生就是很不自在了,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就被業力catch,你跑不掉了。如果你認為人生的果報不管是怎麼樣的,像《楞嚴經》說的,順逆皆方便,人生只是我借事修心的,我借佈施的行為來培養我佈施的心,我借逆境來培養我的忍辱,我借別人對我的贊美來給我鼓勵,那麼你這樣子講你只是把人生的順逆的因緣當做你成就你的一種方便。也就是說人生是自求你內心的提升,自我完善,所謂的借假修真,那就不一樣了,這就是圓教了。

所以我們大家都發了菩提心,我怎麼知道我的菩提心是屬於偏的,偏向外的,還是向內的圓呢?你現在活在感受當中,你就是偏了;你的人生活在你的願力、智慧,你認為人生只是一個歷練,不管外境是順或逆,人生酸甜苦辣都要去嘗,營養才均衡。對啊!你一天到晚都在順境當中你就沒有辦法培養忍辱,人生也不能太苦,你一天到晚都在逆境當中,你很難發慈悲心,真的,人生不要太痛苦了,太痛苦不利於修學大乘。

所以你看《八大人覺經》警告菩薩不能墮入貧窮,貧窮多怨,橫結惡緣。這菩薩有菩薩道,你太痛苦的話,誰都看不起你,人家都看不起你,時間久了你也看不起別人,那你就很難修慈悲心。人生最好是一半快樂一半痛苦,最好!


淨界法師:為了保護自己,我們真受益了嗎?

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

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

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

好,這個地方說明我們開始這個是關鍵了,我們改變我們過去的想法。前面是平等觀,這個地方就不平等了,我們生命會有很多的付出,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選擇為我自己付出,我把精神體力用來讓自己快樂,因為我想追求快樂嘛;第二個,我讓無量無邊的有情快樂,這是第二個選擇。就是說,我想快樂,每一個有情都想快樂,每一個人對快樂的需求是沒有差別的。那身為一個菩薩呢,我有兩個選擇,我到底是要把生命的所有的付出是追求自己的快樂呢,還是為了追求眾生的快樂?

這個地方就做出選擇了,我們看:假設我們今天把所有的生命的付出,用來追求自己的快樂,就創造了一切的痛苦,因為這個就是增長我執,我們會把自己的自我意識抬高了。那麼假設我們把生命的付出,我們用來利益有情,那麼這樣子呢,就創造了無量無邊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種種的善根。所以身為一個有情眾生跟佛陀,最大的差別就是從這個地方差別出來了,所以自他交換求加持。也就是說,無量劫來我們曾經做了很多的善事,我們也曾經佈施,也曾經持戒,但是我們現在還是這副德性,那麼佛陀也曾經佈施,也曾經持戒,他成佛了,那麼為什麼呢?

因為他的心態跟我們的心態不一樣,他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佈施,他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持戒,所以他成佛了。所以,我們為了保護我們自己,結果我們真的受益嗎?也沒有啊,對不對?你看我們,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保護自己,對不對?當你變成一隻螞蟻的時候,你也保護自己。當我們變成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也保護自己,但是,結果我們真的保護自己了嗎?沒有,我們把自己弄得越來越卑賤,越來越痛苦,這個概念很重要。

我們越保護自己,把我們弄得越痛苦。如果我們改變一個心態,我們是不是有可能向佛陀學習?佛陀為了保護一切有情去做事情,結果他變成了大自在的萬德莊嚴的佛陀。

所以,我們過去的思考模式是不是出錯了?

你看我們無量劫來哪一個生命我們不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活,結果我們現在什麼都沒有;佛陀犧牲了自己,成就了眾生,結果他成佛了。所以我們的思考模式出錯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這個善業進入到我們的心中轉化成一種痛苦的果報,為什麼佛陀的善業進入心中變成萬德莊嚴,這就是所謂的「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希望佛菩薩給我加持,讓我改變我的心態。


淨界法師:得人身、遇佛法,是時候改變了!

當然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你將往哪裡而去?我們繼承過去的思想,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們選擇保持原狀,反正人生就這麼回事,一天過一天,那你來生還是這樣,因為你沒有創造改變的因緣,它就不可能改變,就像水流,這水流它走到現在,你不改變它就繼續走下去唄;

第二個你選擇改變,你相信過去不等於未來,那你今生將對你的生命做出重大的貢獻。所以在我們生命當中,你也只有得到人身你才有機會改變,如果你是三惡道,你變成一隻螞蟻,你想改變都沒有機會了,因為你條件不具足。

所以我們從無量的生命當中,我們現在得到了人身,遇到了佛法,現在是我們改變的時候,是改變的時候到了,問題是你是不是得到正確的方法,不是說你一直拜佛就可以改變的,不是的,拜佛那是消業障,但是思想的調整那是智慧的層次了,思想沒有人可以取代你,不能替你改變了,佛陀可以幫我們消業障增福報,但是思想的工作只有自己做。

所以當你覺得說,過去生的你留下了很多很多的思想,你對過去的你覺得不是很滿意,你想改變的時候,那麼這個就是你開始修學佛法的時候了,你應該怎麼去改變、去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的你,你必須從思想上去改變,你外在的因緣,我再講一次人生無解,人生無解,人生如果有解的話,佛陀不會叫我們厭離娑婆了,如果人生有解的話,那留在娑婆世界解答就好了,所以人生是無解。

這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它這個大火燃燒了,你沒有一個地方是安穩的地方,所以我們現在真正的人生的答案在哪裡呢?在裡面,裡面有很多的寶藏,有很多的地雷,但是如果你有正確的方法,你是可以把地雷拔掉的,你是可以把寶藏開展出來的,那麼我們現在就是學習這個方法。

在整個菩提心當中,我們前面先瞭解自己,就是說你現在繼承的過去的你,我們要去改變自己之前先瞭解自己,你過去生到底留下了什麼東西給你,你現在學佛你是用什麼樣的思想來學佛這很重要,你用邪惡的心,你用正確的心,你用虛偽的心,你用真實的心,會有不同的結果!


淨界法師:你輸掉了過去,但你不能輸掉未來。

過去是固定的,未來是有無量可能性,是變化的。我覺得,我們一個修行人,你經常要問你自己兩件事:第一個,你從什麼地方來?第二個,你將往哪裡而去?你經常用這兩句話來問你自己...其實第一句話還不重要,我們看到過去,給自己一個反省而已。更重要的是,你將往哪裡而去?佛法是重視未來的。我們看到一個人福報很大,他的富貴,受用很好,權利也很大,在社會上是一個很有權勢的人。這個人心中要不明白佛法道理,儘管他有好的過去,但是他沒有好的未來。他從善處中來,但是他未必往善處而去,未必。

我們現在學佛,做了一個佛弟子。現在的果報我實在非常不滿意,但是沒關係,你輸掉了過去,你不能輸掉未來。一切法是因緣生,你只要把成就功德的因緣具足了,未來的功德就自然出現了。所以,我們今天學這個經論,你就是,第一個明白道理,第二個如何來運用。學習佛法,第一個明白什麼是佛法,第二個如何運用佛法。誰能夠掌握佛法的緣起論,誰就能夠掌握未來。我認為,一個人掌握過去沒什麼了不起的。你現在很快樂,福報很大,但是你沒有未來,你的快樂到今生結束了。你看一般人沒有學佛法,我們敢講,很少人有未來的。他甚至於連來生都不相信,他根本就不可能作來生的規劃。一個人沒有願望的引導,臨終的時候是顛倒的,他沒有方向,隨業流轉。所以首先,我們對來生有一個願望,臨終的時候,一切諸根悉皆敗壞,一切色身都消失了,這個時候我們的願王現前,清淨的願力現前,你願意到淨土去,願意作增上生,都能夠滿願。


淨界法師:【面對無量生命 把握現在去創造來生】

佛教的生命觀,它是建立一個「無量生命」的概念,它不像一般的世間的道理,它只建立一個生命,你今生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它是一個一世生命的因果論,佛教是不這樣講,這個太狹隘。佛教認為我們的生命是無量的,就像流水一樣。

你這個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它也一定會從現在流到未來。就好像你,有昨天的你,才有今天的你,今天的你,又會影響到明天的你。我們把昨天、今天跟明天,這個因緣把它擴大,也就形成了前生、今生、來生。

也就是說你今生的生命,包括外在的物質包括內在的思想,是前生的你創造出來的。你今生打了很多妄想,你可能打了布施的妄想、造了布施的善業,所以讓你今生福報很大。但是你前生脾氣很不好,今生看起來相對醜陋,所以你前生,打很多很多的複雜的妄想,就創造你今生複雜的人生。

當然我們對結果只有認命,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佛教徒不要否定業力的存在,你要站在認命的角度來改造來生,因為它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業力了,你抗拒,你怨天尤人,你可能把來生也破壞了。

【隨緣消舊業 把握現在的因緣】

一個人不願意接受今生,你會把來生也賠掉了,因為你整天抱怨,於事無補,也浪費了時間。你倒不如心平氣和的,從逆境當中去積集資糧,去懺悔業障,去把握現在的因緣去創造來生。

所以你要早一點去認命,你才可能早一點上路,如果你還在跟命運抗拒,你是非常不理智的,你在浪費時間。不管你今生活得滿不滿意,我們應該概括承受,因為那是前生的你創念造出來的。我們必須要去承當過去所做的行為跟思想,你承當,你認命,你的心才會靜下來,去思考你未來要怎麼做比較重要。

【今生是已經成熟的短暫結果】

你從善業而來,不表示你就往善處而去,不一定。你前生表現好,不見得你今生就表現好,因為來生很多的變數,因為你今生有很多的選擇。所以比今生是沒有意義的,一個有智慧的人是爭千秋爭來世,因為今生短暫,而且今生你是沒辦法爭的,那是既成的事實。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修行者,他會無條件的去接受今生的命運,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但是我會把生命的精神,放在創造未來,我怎麼去面對今生的因緣,去懺悔罪障,積集資糧,這個比較重要,你要規劃來生比較重要。

【 生命是相續的 規劃來生更重要】

也就是說,你生命是相續的,它是互相影響的,前生的你一定影響了今生的你,前生的你創造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創造來生的你。從佛教的因緣觀呢,你今生的因地去創造來生,這一塊是比較重要的。如果你很認真的去看佛經,佛陀很少講到,怎麼去改變今生,很少,除非那個經典是很低層的經典,只要是中等以上,在「方等時」以後的,特別是越高級的經典,佛陀都要把目標放在成佛,放在往生那種遠大的目標,把心放在這裡。

你今生一點逆境算什麼呢,那是一時的,過去了,而且你也不能改變,我們不能浪費時間,在一個已經既成事實的地方。所以當我們的生命,已經形成一個識,從「無明緣行,行緣識」的時候,當這個"識"開始在母親投胎的時候,你一生的大局,大方向的格局,已經定案了,你很難改造了,即便是一個阿羅漢,他跟眾生沒緣就沒緣。

【廣結善緣 方能度眾】

諸位你看禪宗,很多的祖師開悟以後,他師父說你不要出去度眾生了,你度化眾生講到最後,只剩下一個人,那個人是準備要關門的,因為你跟眾生沒結緣,不是你講得不好,這個因緣前生就定了。

所以說為什麼我們要去放生、廣結善緣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說,當這個識開始投胎的時候,就注定了你今生整個的格局,整個因緣變化,大方向已經定案了。當然你今生的努力,你注意身體健康及飲食,會有微調,有微細的調整,但是你的身體的體質,你人生的格局已經定案了,大方向的格局已經定案,大方向的框框已經畫出來了,你只能夠微調,不能做大方向改變。

你要改變,請你去改變來生,來生是一張白紙,在你死亡到來之前,你可以把它重新畫,把過去重新洗掉,重畫,可以在死亡到來之前。


一個人喜歡攀緣外相,就容易受傷。

淨界法師

一個人會攀緣外相的話就表示你智慧薄弱、情感重,這個地方當然它後面會講到,一個人喜歡攀緣外相,你就容易受傷,你的菩提心相對容易受到傷害,你就比較容易退轉。你看兩個人修大乘佛法,遇到同樣的境界,有些人可以衝過去,有些人衝不過去,這不是忍耐的問題,修行到最後都不是忍耐的問題。

你看菩薩到最後都是智慧的水平,考驗你的心理素質,你喜歡執著相你就通不過去了,人生的相狀是無解,因為你不是今生才有生命,你無量劫來跟眾生結的很多的善緣、你無量劫跟眾生結的很多的惡緣,你今生的時候不知什麼時候阿賴耶識跳出個什麼相狀出來,你要執著那也沒辦法了。 所以我再講一次,人生無解!你不可能用幾十年去解決無量的問題。你看人類的歷史,五千年的歷史,多少有智慧的人定了多少的制度,想要讓人生得到快樂,提出很多的看法,人要怎麼活,你看到現在有沒有答案?沒有答案!現在痛苦指數不斷增加。

理論上來說,我們人應該越活越快樂,因為很多哲學家都提出建言,人要怎麼樣,要吃什麼東西要怎麼樣過活,幾點睡覺比較好,人類的經驗累積這麼多年,你快樂嗎?沒有,不見得,所以人生無解,你看到現在那麼多有智慧的人出世,那麼多的博士也提不出一個解決人類痛苦的問題,其實人生答案是無解!業力,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就這樣子而已了。

其實佛法是創造來生,你看佛陀的意思,我們是為來生而活的。有人說佛教很消極,說對一半,佛教對今生是很消極,它對來生很主動積極。現代人剛好相反,現代人對今生很積極,對來生完全放棄,你不經營來生,你就等於放棄了,隨業流轉。


淨界法師:人生,只要你向外攀緣,就無解了!

你看,佛陀他在《智度論》里講一個譬喻說:他說,有一個人很有錢,他房子蓋得很大,結果起火了,起火以後呢?有兩個人,一個人啊,一個是愚痴的眾生,就拿水去潑那個火,結果,他把這個水潑火的時候,當然不可能救火,他怎麼救得了呢?結果他反而被燒死了;這個有智慧的人,把這個房子放棄了,他把裡面的珍寶救出來了,他用這個珍寶又蓋了個房子。這個譬喻諸位聽得懂嗎?

對!就是說人生無解。

但是你裡面的珍寶,你內心的世界,你如果善於運用,我們這樣講好了,人生你只要向外攀緣就無解了,向外攀緣,三界火宅;向內心中去找,功德莊嚴,就有解了。所以人生有沒有解,答案是不一定了。你選擇向外攀緣,追求快樂的感受,你的人生目標只要設定在我要享受人生,你就完了,真的你就完了,你今生的痛苦就很難避免了,因為你向外攀緣了。如果你說,我要把人生拿來歷練,向內,有解,人生有解。

所以就是說,你只要向外攀緣,那就是三界火宅。三界火宅就是說,這個房子已經沒有救了,這個破壞太厲害了,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所以,通過這兩個觀察,從這個死歿無常跟生死過患當中,我們產生了出離心。


淨界法師:凡夫的一個大問題:太重視外緣!

佛法在解讀人生,佛陀主要是講到一種觀念,就是諸法因緣生,佛陀是用因緣的角度來解讀這錯綜複雜的人生。那麼因緣,我們看經典裡面佛陀講因緣的時候,他是分成兩部分來說明的:第一個從空間上來說,因緣有內外的差別。

什麼叫外因緣呢?就是我們多生多劫的業力所變現的果報,比方說你會長得什麼樣子,比方說你會從事什麼工作,比方說你的家庭有什麼樣的成員,那麼這個果報,它是很多生、很多生的業力的成熟表現出來的,這個外在的因緣是無解的。所以你看佛陀只有講一句話就講完了,我們對於外在的因緣,佛陀是怎麼說: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個地方只有一個方法有解,就是放下、認命,其它都無解,因為它不是一生,它錯綜複雜,但是我們眾生最大的盲點就是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在於沒有答案的地方,然後糾纏不清,結果把今生都浪費掉了。

我們凡夫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太重視外在因緣,其實這是樹的水果,你要吃就吃,不吃走就好了,你可以不受,你可以輕輕地走過去,你要吃下去,問題就複雜了。所以佛陀對於外在的因緣,佛陀勸我們的,你看佛陀的態度,是叫你看破、放下,認命了。

那麼另外一塊是內在的因緣,它不是水果,它是無量無邊的種子,這個要小心了。就是我們內心的心念,我們的思想,這一塊是我們該經營的。其實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必須把精神體力放在經營內因緣,而不是經營外因緣。因為外因緣我剛剛講過,是無解的,無解;那麼內因緣,我們看我們一念的思想,佛陀在解釋內因緣,祂解釋得很詳細,大方向它分成三塊:第一個,過去的因緣;第二個現在的因緣;第三個未來的因緣。

所謂的現在,當然跟過去有關,它也就跟未來有關,所以佛陀祂講這個內因緣,祂用水流思想,說什麼是我們內心的世界呢?人生就是一個無止境的水流,祂從水流的思想,我們得到了兩個觀察:第一個我們把這個水流切開來,我們往過去看,你要知道一件事,你從什麼地方來?第二個往未來看,你將往哪裡而去?


淨界法師:你注意外境,說明修行還沒上路。

修大乘,從站在大乘角度剛好,太痛苦了會讓你太偏激,你可能會過度的厭惡,有可能逼你走上小乘;太快樂了,你可能落入人天乘,當然你的心理素質很重要,外境給你的順逆你要把它收起來以後轉化成你的道念,你有本事釋放你的能量給我,但是我接收以後,釋放歸你,收了以後我怎麼去消化這個相狀歸我,就是業力我做不了主,但是你業力釋放東西以後呢,我要怎麼轉化成我的道心,這塊是我說了算,這是圓教,它能夠法法消歸心性。

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去選擇我們的過去,我們不知道我們過去造了什麼,也不可能回到過去跟過去的你溝通說:你不要這樣子做,你會害死我,來不及了,對不對?你沒有辦法回到過去,但是你有方法就是說,你有本事釋放出來,我怎麼去轉化它,轉逆緣成菩提道,這就是你的本事了,要不然你看經典幹什麼?增長你的化解障礙的這種能力!

修行不是改變外境,不是說你學佛以後你就沒有障礙,不是這個意思。你看釋迦牟尼佛功德圓不圓滿?他的家族,你知道釋迦牟尼佛家族是什麼命運,你知道嗎?佛陀在世的時候被整個滅掉,一個家族,釋迦族是佛陀在世的時候眼睜睜看著被琉璃王滅掉,殺了七天七夜,殺到整條河流全部是血水,佛陀一點辦法都沒有,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目犍連尊者還不服氣,他拿鉢去救,他想說留一點種下來,救幾個釋迦族送到天上去,等到殺完,這些鉢全部變成血水。

你說佛陀啊,你連你的家族都保護不了。不能這樣講,不能這樣講,人生無解,佛陀不是可以改變命運的,佛陀是覺悟到因緣果報的真理,這個道理不是他定出來的,是他覺悟出來的。

所以人生的外在因緣是無解,人生的內心的世界要把握,你只要方向正確了,你就知道怎麼修行了,你現在還在注意外境,你就是修行還沒有上路。所以我們這個地方講到八種發心,我們等於是先瞭解自己,到底我過去的我留下什麼東西給我,我們再作調整。


淨界法師:如何判斷發心的正與邪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 名之為「邪」。】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慾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 名之為「正」。】

我們在佛法修學當中,有些人的發心是錯誤的,就是他已經往邪惡的方向走了,自己可能不知道,已經走上一個通往三惡道的跑道了。他是怎麼回事呢?有一種修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他整天在外面動來動去的,從來沒有在內心當中做一種調伏跟引導的工作,這個結果就嚴重了!因為我們的煩惱是重的,慾望是重的,從生命的經驗當中,我們放逸的時間多,修學聖賢之道的時間少。這樣子他的內心有幾種可能:第一個,多求利養,追求物質享受;第二個,有些人對物質享受看得比較淡,他喜歡別人恭敬讚歎或好名聞。利養跟名聞有可能是他今生的追求、今生的因緣,稍微好一點的人是追求來生的因緣。總而言之,追求名聞利養這種發心名之為「邪」。這種心態如果沒有改變,他的心已經走上了三惡道的跑道,就是他的發心、他生命的引導力、調伏力是往邪惡的方向走。

佛在世時,有一個很特別的比丘尼,叫蓮華色比丘尼。她在比丘尼僧團裡面,有三種特別:第一個,她出家的身份特別,她是一個妓女,長得非常漂亮,是妓女出家;第二個,她是第一個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尼;第三個,她是神通第一的比丘尼。她在比丘尼僧團跟目犍連齊名,目犍連是男眾的神通第一名,蓮華色比丘尼是女眾的神通第一。

當然事出必有因。她有這三種的結果,一定有她的過程。我們先談談她的前生,就是她出家的前生是怎麼回事。佛陀經典裡面對蓮華色比丘尼談得很多,我們簡單講出她兩個很重要的因緣:

第一個,跟她今生出家有關。蓮華色比丘尼在迦葉佛時代,就是釋迦牟尼佛前一尊佛,她是一個演員,一個戲女,演戲的女眾。她因緣不錯接到一個劇本,演一個出家比丘尼。她很敬業,也很投入,演完戲以後,深受這個角色的感動,她就發願總有一天要好好成就出世的聖道。她對比丘尼這種清淨的功德在心中產生一種引導力,所以她許下了願望。這是她第一個很重要的過程,是在迦葉佛時代。

第二個因緣,她為什麼墮入當妓女呢?這個地方有她的故事了。她前生也是個女眾,嫁給一個做生意的。她先生跟她在一起時,也曾經有過一段恩愛的生活。但是後來她先生做生意到處跑,到外地去做生意了,去了幾年以後,就把她拋棄了,因為她前生長得不是很莊嚴。她苦等,但她先生沒有回來,她非常的埋怨。她的好姊妹就說:「我帶你去外面走走,散散心。」就走到了山中去遊玩,結果在山中因緣不錯,遇到了一個辟支佛。這個辟支佛看到這兩個人以後,知道這兩個人有善根,就在空中顯神通。蓮華色比丘尼看到這個辟支佛顯神通,生大歡喜,就竭盡所能地供養這個辟支佛。

這個辟支佛接受供養以後說:「妳心中有什麼願望呢?」蓮華色比丘尼就跪在地上說:「我有兩個願望:第一個,我希望以後成就聖道時,有你這麼殊勝的神通力。」這個願望還不錯,不算很差也不算很好,還算不錯。第二個就很糟糕,她說:「我今生被人家拋棄了(她又不知道業力,就怪罪自己長得不莊嚴),我來生要長得很莊嚴,要迷倒所有的男眾」,這是邪願!

她發了這兩個願以後,心中就有一種引導調伏的力量,所以她今生長得非常漂亮。在經典上說,她的皮膚是晶瑩剔透猶如蓮花,臉色紅潤。她長大以後,有兩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嫁給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譬如我們現在說的富二代,當然享受榮華富貴。但是這當中有個問題,就是說,她跟她先生生了一個女兒,但她先生趁她在生小孩時,跟她的母親發生了不淨行,這叫亂倫。就是蓮華色比丘尼的先生跟蓮華花色比丘尼的母親發生了不淨行。她知道了以後非常傷心,就離家出走。

離家出走以後就到處流浪,後來遇到一列商人隊,商人隊經過時,商人隊的商主看到蓮華色比丘尼長得很莊嚴,就把她娶回來當太太,這是她第二任丈夫。但是商人把她娶回來以後,偶爾也要到外面去做買賣。商人去外面做買賣時,遇到一個少女,又把她娶回來。娶回來以後,兩個人一相處,才知道她先生娶回來的第二任太太是她的女兒,這對她的打擊太大了!她第一任丈夫跟她的媽媽發生了不淨行,第二任的丈夫娶了她的女兒。她深受打擊,又離家出走了。這時她不再結婚,就去當妓女,遊戲人間,玩弄世間的感情。

她到了中年時,佛陀知道這個人善根成熟了,就派目犍連尊者去,說你先顯神通然後再度化她。目犍連尊者到了蓮華色比丘尼面前時,蓮華色比丘尼還不知道怕,還想用色來誘惑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讓她看到自身的臭穢,這時蓮華色比丘尼就起了大慚愧心,看到自己的身體膿血屎尿,只是這一層皮膚好看而已,她起慚愧心了。目犍連尊者這才為她講苦集滅道的道理,蓮華色比丘尼當眾證得了初果,然後就隨佛出家,後來又證得阿羅漢果。

這個地方,我們要講的是蓮華色比丘尼,她的福報來自於她曾經供養一個辟支佛。但是我們看她這一生,經典講得很多,福報沒有為她帶來快樂,她一點快樂都沒有,因為這是一種雜染的福報,帶業的福報。諸位要知道,福報有兩種:有些人享受福報很輕鬆的,是清淨的福報,懺公師父說清福。有些人福報是清福,福報沒有給他太多的痛苦。但是有些人的福報,卻為他帶來很多的不幸,這種福報是帶業的,這跟他的因地有關係。

諸位!你在修善業時,如果發的是不淨願,以後得果報時,會讓你很痛苦,快樂中帶有痛苦。因為你發了邪願,招感了很多邪惡的因緣,物以類聚的結果。你看有些人得福報,他很自在,受用很莊嚴,因為他的福報不帶業。我們生命的每一樣東西,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諸法因緣生,事出必有因。

過去已經過去了,關鍵是未來你要怎麼做。我們修行的福報有兩種可能:第一個,我們把它引導到淨土去,享受清淨的快樂。其實想想看,你發的願檔次高一點,你還是快樂,但是不會受到染污因緣的干擾,是一種高檔次的快樂,清淨的快樂。第二個,如果你追求的是那種世俗的因緣,發心很低,那你得果報時糟糕了!你就招感雜染的因緣,這個福報讓你非常痛苦。就像蓮華色比丘尼,她兩屆的丈夫都是大福報,都很有錢,她不愁吃不愁穿,但招感的因緣就是這麼的惡劣,這跟發心有關。

所以,我們發心,古人叫做種下種子,你種下什麼種子,來生就準備接受這個果實。有些人得甜美的果實,這個果實沒有毒藥;有些人的果實是有毒藥的,那你要很痛苦地付出代價的。所以,你現在一開始發心修善業,發心的檔次是貪求世俗的欲樂或追求來世的果報,你來世享受快樂時,你要小心!你會很痛苦,因為你前生因地種下的就是這種種子。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們要發志向高一點,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慾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的願,如是發心,名之為「正」。你發長遠心,來生照樣得到快樂。你發了菩提心就算來生不往生,你照樣快樂,這不是你要不要,因果如此。你造了善業一定會快樂。但是你快樂時,是享受清淨不帶業的快樂,這種快樂不會障你的道。所以說,我們的發心會影響最後的結果。就是你這個種子是有毒素的種子,還是沒有毒素的種子,這地方是有差別的。這是第一對,邪正一對。

——摘自《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如何判斷發心的真與偽

【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前面我們講邪、正,這是大的區分。偽、真就更細了。這個「偽」什麼意思呢?

「偽」就是說,這個人不是沒有發菩提心,有發,但是不純。就像黃金,它有黃金的成分,但是它也有礦石的雜質在裡面。就是這個人他發菩提心,但是隱隱約約又貪求世間的果報,但是到佛堂用功時,他又發了菩提心,所以這個人心中是染淨夾雜。

我們看說明,「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他有過失不懺悔,也不對治,所以這個人的目標不明確,就是有時候精進,有時候懈怠。「內濁外清,始勤終怠」,剛開始精進,最後終於懈怠。你說這個人不好,他也有一點好心。到了佛堂時,他用功起來,也有一念的道心,但是離開了佛堂,多為名利之所夾雜。所以這個人名利心帶有道心,道心中帶有名利心。「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我們一般人剛開始都是這樣子,叫「真妄交攻」。

我看到這段論文,想到以前有一位常住的居士。大概在將近二十年前,這位是台灣中部的居士,他很年輕就學佛了,是男眾居士,非常發心。不但在家裡面做功課,拜佛念佛非常精進。來到道場,二話不說,一定到廚房去幫忙,什麼事都做,默默地做。大家吃完飯都走了,他一定留到最後一個,把碗盤洗乾淨再離開。師父跟他講話,他一定合掌恭敬。這個人非常有道心,他精進用功,真的是有用心在修福報,所以他的福報變得很快。他本來很窮,後來沒有多久,我記得好像三五年而已,他整個人的相貌都改變了。

另外一個居士就看上他了,找他合夥做生意,開餐廳。兩個人合夥,他也跟朋友借一點錢,把這個生意做得非常好。一個高檔的素食餐廳,走日本式路線的高檔餐廳,在當時的台灣很少,所以生意非常好。但這個人福報現前時就糟了,放逸了,他後來結婚了,結婚以後跟一個女眾發生了婚外情。諸位要知道,破戒是最傷福報,最傷福德力的。婚外情以後,他又玩股票,後來輸了好幾千萬,不但把這幾年賺的錢虧掉,還負債累累。最後身敗名裂,後來到哪裡去了不知道。

我們看這個緣起,這個人「雖有好心,終為名利之所夾雜」。就是說他這個發心,蕅益大師說,雖然說是中途變節,但是他剛開始因地一定有問題。我認為他出了什麼毛病呢?其實他剛開始在因地就夾雜,認為這個是合理的。對一個初學者,你不能過度地要求他一開始的發心又純又正,是吧!我認為他最後沒有學教理是可惜了!我個人的判斷,他都在事修上用功。你想想看,我們是個有煩惱的眾生,誰禁得起福報的誘惑呢?他沒有好好地學習教理,就不知道怎麼調伏自己,引導自己往好的方向走。

其實一個人在貧困中,反而最安全。諸位!你們都想要富貴,對不對?一個人栽跟斗都是在富貴時,真的!你看中國的命盤,命相學,一個人走大運時,大吉之氣,必有大凶。他的命盤一定有個大凶出來,雙氣夾殺一定有的。人生的邏輯就是這樣:在貧窮當中,反而不可能做出太出格的事情;一個人一生當中會造重大的罪業,都是在福報現前時,因為你有自在力。

怎麼辦呢?你要不斷地增上,不斷地研究教理,加強你心中的光明、調伏跟引導。所以,我們今天看到這個「偽」,這個人發心道心中夾雜名利,剛開始不要過度地訶責,初學者都是這樣,帶有妄想來修行。所以這個居士的發心,我認為沒有錯,錯就錯在他沒有好好地在心地上用功,只知修福,後來被福報迷惑了。所以說我們剛開始發心帶有妄想,帶有雜染,這個沒關係,因為你可以不斷地調整。人只要保持進步就有希望,要不斷地一再產生觀照力。

我們看「真」,這種人不簡單,「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這種人一定經過長時間佛法教理的學習,跟觀照調伏,才有這個結果。他的內心非常的堅定,心中只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的志向非常的堅固,雖然佛道是三大阿僧祇劫,他也不退怯。雖然眾生的煩惱粗重,他也不厭倦。

就好像登高山萬仞,這個仞就是七尺,登這個高山,他總有一天一定要達到目的。」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這個是我們的目標,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也就是說,我們可貴的是不斷地了解自己,然後只要保持進步,就是趨向光明。


如何判斷發心的大與小

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前面都是約著凡夫的發心,邪、正, 偽、真。這個地方是聖人的境界,小、大,是說格局大小不同。

我們先看小格局的發心,「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小乘人,他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他所接觸的環境太痛苦,所以在《八大人覺經》上說,菩薩要修福德,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盡量不要讓生命陷入太痛苦。雖然這個果報只是暫時,但是它產生很大的後遺癥。可以有稍微的痛苦,因為痛苦會激勵我們,但是極度的痛苦會產生後遺癥,會傷到慈悲心。極度的痛苦對你內心的傷害,會讓你對人生產生極度的厭惡。這個地方麻煩了,傷到大悲了!所以《八大人覺經》說,菩薩為什麼要積集善業?你不能墮入到極度痛苦的果報,這個是約著不求生淨土的人為什麼要積集資糧。

你說:「痛苦怕啥?我可以歷練。」但是你不見得有辦法歷練。如果你的痛苦、你人生所受的遭遇太過不堪,會有後遺癥,就是這個問題: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因為痛苦給你的感受太強烈,所以講什麼都沒有用,對人生產生極度悲觀。所以造成他不敢去關心眾生,因為他很怕,一想到生死。要回入娑婆度有情,他怕死了!這種後果就糟糕了!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小格局的發心是成不了大器的。我們看阿羅漢尊者,當然是聖人,但是相對於大乘來說,非常可惜!他做得也不少,你打開《法華經》一看,舍利弗尊者做的事情還少嗎?他跟佛陀抱怨說:「我等同入法性,我跟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同樣證得空性。」每一部經典舍利弗尊者幾乎都沒有缺席。他說:「佛陀,為什麼我得到的只是一個阿羅漢?我什麼事都不能做,只能在山中修空、無相、無願。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卻能夠坐千葉寶蓮到十方世界轉大法-輪,萬德莊嚴?」他的意思就是:佛陀你老人家是不是偏心了?

佛陀說,這個是法性量等虛空,眾生發心自小。佛法的功德是無量的,為什麼佛法的功德跑到你的心中變這麼小呢?因為你發心小!你把這個法的功德弄小了。佛陀說,天上下的雨水會偏心嗎?雨水普潤大地,你是小草,你吸收的雨水少;你是大樹,你吸收的水多,跟雨沒有關係吧!雨就表示佛陀的法水。為什麼?佛陀說:我講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大乘菩薩就從空性裡面、從無住而發心,發菩提心。你無住以後,什麼事都不做,偏空了,所以是你自己的心態操作錯誤,不是法門錯誤。」每一個法門,我們後面會講到,每一個法門都是成佛之道,沒有差別。所以格局是你自己畫地自限,你自己障礙自己了。天台智者大師說,聲聞人就是對苦諦太過執著,對痛苦感受太深了,會產生極度的厭離,傷害了他的慈悲心。

我們看看大乘是怎麼發心的?「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他有無量無邊的願力,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他發了無量無邊的願力,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是發心,名之為「大」。我們現在每一個人的佛法都剛起步,我希望大家一開始就把它做好。就像蓋房子一樣,我們今生做的有限,你蓋房子,一開始這個地要買大一點,要圈大一點,你可以只蓋一小部分,但是你一開始就買小塊地就糟了,最後不夠用。

我要提醒所有淨土宗的學者,雖然我們求生淨土是短期目標,但是你最好把成佛之道也放進去,因為你沒有損失。你做同樣的事情,發成佛的心到淨土,你的因緣更殊勝,何樂而不為?你為什麼要把自己弄得那麼小格局?到了那個地方然後再回小向大,弄得滿身的法執。你是一張白紙,是一個初學者,你跟人家學鋼琴,人家收你一百塊,因為你是一張白紙很好教。

你是老參,他收你兩百塊。為什麼呢?因為他要花雙倍的時間,因為你以前學的操作錯誤,你一開始不跟最優秀的老師學,貪便宜跟第二級的老師學,學到最後很多高等的手法你不會,對不對?你還得乖乖地跟第一級的老師學,他收你兩倍的錢,因為他要改正你的錯誤,得多花一倍的時間。

我們遲早要成佛,你最好有遠見。為了菩提道而求生淨土,你也做同樣的事情;你不想到佛道,只是為了求生淨土而求生淨土,也做同樣的事情。但諸位!你們到了淨土會有不同的結果,因為你們內心當中產生的調伏力、引導力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後半段走得很順,有些人後半段走得障礙重重。整個《法華經》都在講這個觀念,就是說你一開始就要做好圓滿的佈局。

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佛教的修學它分成兩塊:有理想化的這一塊,也有實際的這一塊。發願,越理想越好。你先不要想做得到做不到,其實說實在沒有人做得到,只有佛做得到。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只有一個人做到,那就是佛陀。但是佛陀要你發願一定有道理,所以你在發願的過程,要越理想越好。但是在實際操作中要務實,先找你做得到的。所以事修跟理觀不一樣,理觀要理想化,事修要務實。

我們很快就要面臨來生,與其來生後悔,不如今生就做好規劃跟佈局。你就大大方方地發心大一點:我為了成佛而到淨土去。你照樣往生,但是到那個地方結果不一樣,你後半段會走得很順。所以這個小格局的發心跟大發心,產生的胸量格局不同。現在你發心小一般人也看不出來,你做的事跟我做的事一樣,但是到後半段,就是你跳躍了生死以外,到了淨土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注意你的種子,你播下的種子是不是圓滿。我們灌溉可以慢慢來,但是種子不能有差錯。


大安法師:菩提心的八種相狀

大乘行人發菩提心,由於當人的根性與時節因緣的差異。遂致發心的因緣與相狀錯綜復雜。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曾將行人發心的相狀類分為八種,即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茲具述如下。

1.發心有邪正。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即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心,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2.發心有真偽。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巔;如是發心,名之為真。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汙;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3.發心有大小。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4.發心有偏圓。若於心外,見有眾塵,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知曉上述八種發心之行相,自己應審度思察。邪、偽、小、偏四種發心,理應捨去;正、真、大、圓四種發心,理應擇取。如是所發之心,即名真正發菩提心。

大乘菩提心不僅有內涵與相狀的差異,而且發菩提心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概言之,大乘行人發菩提心有隨事發心與順理發心二種:

(1)隨事發心,又稱行願菩提心。煩惱無數,願悉斷之;善法無量,願悉修之;眾塵無邊,願悉度之;於此三事,決定期願。願斷煩惱是如來斷德正因;願修善法是如來智慧正因;願度眾生是如來恩德正因。三德整合即是無上菩提心。

(2)順理發心,又稱勝義諦菩提心。信解諸法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依此信解發廣大心,雖不見有煩惱善法,而不廢棄斷煩惱,修善法。是故雖願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有能度所度,故能隨順於空無相。如金剛經云:「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如是發心功德無邊,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省庵大師例列十種因緣。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令正法得久住故。

《華嚴經》開示菩薩發菩提心相云:「發菩提心者,所謂拔濟苦惱諸眾生故發大悲心,平等福佑諸眾生故發大慈悲心,除滅眾生諸苦蘊故發安樂心,為息眾生不善心故發饒益心,救護怖畏諸眾生故發哀愍心,捨離執著障礙法故發無著心。普遍法界諸佛剎故發廣大心,等虛空界無不往故發無邊心。見一切佛妙色身故發無垢心,觀三世法智無盡故發清淨心,為願普入一切智智甚深海故發大智心。」

總之,大乘菩提心內涵與相狀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智悲並運,六度齊修。大慈悲是菩提心的本質內涵,是知菩提心是成就佛道之本。大乘行人應遠離二乘根性。龍樹菩薩開示:「若隨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若隨於地獄,不生如是畏,若隨二乘地,則為大怖畏。」淨土宗乃大乘圓頓佛法,吾人當起發菩提勝心,增上往生品位。


淨界法師:我們今天的果報為什麼會不同?

因為我們前生的思想不一樣。你現在的思想,正在創造你的未來: 我們應該這樣講,生命可以分成三部份來看──現在、過去、未來。

你過去有一種思想,就創造了現在的你──過去的你創造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又創造未來的你,創造來生的你。

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子──

你自己的思想,把你自己創造出來!

當你看到事情的時候,你的想法是什麼?比如說,你今天想到錢時,你會生起什麼樣的想法?你會有什麼想法?

你說:誒!這個錢,我應該自己受用的。那你來生一定很貧窮、慳貪;如果你今天想到錢,你的想法是:誒!這個錢,大家來受用,我願意跟人家分享。我保證你來生資具非常的充足。

所以,我們可以從你現在的思想,就可以預測到未來的你,因為諸法因緣生嘛!除非你改變你的思想,否則你來生的果報…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你生命的雛形正在你的心中,已經慢慢的醞釀成型了。

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來生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其實你不用去問別人,你可以靜坐下來觀察你的內心:我經常生起什麼樣的想法?那就是在告訴你一個消息了:經常性的想法、習慣性的想法、強有力的想法──對於你的生命會產生主導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諸法因緣生。

因緣已經在那個地方流動了,除非你懺悔改變,否則你未來生命的相貌,其實已經慢慢的有一個雛形出來了,特別是你四十歲以後,你來生的相貌已經出來了。

所以說:福德是─安樂之本,智慧是─解脫之門

觀念改變,生命就改變: 你所造作的業力,對你的生命影響,只是一個暫時的改變,但是你心中產生一種美好的思想,產生一種布施的思想、持戒的思想…你的生命將是永久的改變。


淨界法師:鞋子裡的人生哲學

這是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故事:有一天的聖誕夜,大雪紛飛,雪下得很大。到了晚上的時候,有一個小男孩,站在一個賣鞋子的櫥窗前面,眼睛盯著一雙美麗的鞋子在看著,站了三十分鐘以後,

這個老板就覺得有點奇怪:這個小男孩一直盯著這雙鞋子干什麼呢?就問小男孩:你想要干什麼?這個小男孩就跟老板說:老板,你可不可以替我向上帝祈求,

我很喜歡這雙鞋子,請他把這雙鞋子送給我。老板說:好好,那你先進來。就請他坐下,說:我替你去向上帝禱告,你等一會。

這個老板就進房間裡面去了。差不多十分鐘之後,老板出來了,告訴小男孩說:你的願望我幫你向上帝禱告了,上帝要我轉告你。

他說:上帝不能送你一雙鞋子,但是他可以送你一雙襪子,你穿這雙襪子去找你自己的鞋子,你要自己去找鞋子!

講完以後,就幫這個小男孩把腳洗干淨、把襪子穿上去,就把他送出去了。

過三十年後,這個老板接到一個陌生人的來信,說:某某人啊,你還記得在三十年前,站在你櫥窗前面看鞋子的小男孩嗎?當初你送我一雙襪子,

還給我很多很多人生的鼓勵,告訴我要自己去追逐我的鞋子,別人不能把鞋子送給我,上帝不可以,我現在找到我的鞋子了。後面署名:美國總統林肯。

這個故事意思就是說:佛陀不能把目標送給你,不可以。

你今天要追求什麼?你要成佛。

你說:哎呀,受戒真麻煩啊,不要自己發願,佛菩薩幫我發願就好了。不可以的!

所有生命的改變,你要講一句話:我一定要改變!

這個聲音一定要從你的內心發出來,否則你永遠保持原狀。

我發覺受戒的力量不可思議,而真正最不可思議的,就是那個誓願力。你在這麼一個莊嚴肅穆的場合當中,三師、七尊證前,你登壇上去之後,鄭重的宣布:我的生命從今以後開始改變。

很奇怪,下去之後真的改變,真的改變了!這是佛菩薩的智慧,因為改變是從內而外的,你自己要發願,你那句話沒有講出來,你就沒辦法改變。

因此,改變生命的第一個重點:就是從你心中的願望,去確定生命的方向,成就你修學的動力,然後慢慢的突破整個自我的障礙,這是修行的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設定目標?


用正知正念掌控你的心

很多人總是問,為什麼他們內心總是很焦慮,很煩亂,無法安定。原因就是你無法掌控你自己的心。

在生活中,凡夫的心多是處於散漫、隨意的狀態,這樣的心就像是一匹野馬,時而狂野,時而散漫,被貪、嗔、痴的力量肆意牽引,不受控制,帶來很多煩惱和痛苦。

在佛法的智慧中,正知和正念是我們馴服這匹野馬的有效工具。正知,是指對自己的身、口、意所行善惡能明白觀察。

正知是善心和信心,是一切修行達到圓滿的根源,正如《入行論》中所說:「心無正知者,聞思修所得,猶如漏瓶水,不住正念中。」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不能用正知來觀察自己當下的身心,那麼他在上師善知識處所聽聞到的經論,以及思維經論意義和所行持的法。一切都會像漏底瓶中所裝之水,縱使現在滿溢,過不多久也會漏光。

正念則是指不放逸,不放逸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和種子,能讓我們隨時知道善惡該如何取捨。有了正念,你就會主動地精進修行,好好守護自己的身、語、意。

正知、正念二者相輔相成,我們可以這樣思維,正知的牧人用的正念繩索,拴住如同野馬一樣的雜念、惡念,可以使心不放逸,令自己能善加觀察和取捨善惡念頭及行為。

如果沒有牧人僅有繩索,或者沒有繩索僅有牧人,那麼是誰、又用什麼去拴住如同野馬一樣的雜念呢?

因此,我們應該用正知正念來調伏如野馬一樣肆意、散漫的心。如果我們有了正知和正念這兩種內在的善知識,就不會輕易去造惡,就可以守護好自己的念頭和行為。

 

看你的內心世界,就看到你來生

 

不知者真的無罪嗎?佛祖是這樣說……看後驚出一身冷汗!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少去"分別"!一"分別"就會帶動攀緣。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覺得40歲還年輕的居士,肯定不是好居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