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安法師: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問:《楞嚴經》開示「婬心不除,塵不可出」,意為:五戒需嚴守,方有出輪迴之望。然而彌陀大願並未言及於此,顯示無比寬厚、慈悲,甚至至心十念即可往生。二者如何圓融理解?請開示。

大安法師答:確實,我們要了解《楞嚴經》所展開的,是通途的佛法,靠自己的自力修行,斷惑證真。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要離開三界的輪迴,一定是:淫慾的行為不能有,連淫慾的心都不能要。你才清淨,你才能夠長揖生死,就是斷見思惑。

你看初果的聖人,雖然斷了見惑,他淫慾的心還沒有斷掉,還要七次往返天上、人間。他為什麼要七次往返?就是還有淫慾的心嘛,還要到欲界裡面來七次嘛——七次往返。你就證到二果斯陀洹,你還要來一次。你到了三果阿那含的程度,才能夠斷淫慾的心,生到五不還天,才不到欲界裡面來。

所以這個婬心要把它除掉,很不容易的。就是證果阿羅漢,雖然他沒有淫慾的行為,甚至婬心沒有,但還有它的餘習——習氣還有。比如有個阿羅漢講經說法,淫慾的習氣重的人,他首先看女眾,尤其是漂亮的女人他要多看兩眼,這都是他的習氣。

所以走這條道路,剛才講是難行道,很難的。淫慾心!淫慾的行為,如果咬咬牙還能夠作得到的話,那你這個淫慾的心沒有,作到心地清淨,那就太難了。你就是初果聖人,都作不到心清淨——你在這裡。

所以你只是持五戒,出不了輪迴,你得要搞清楚。佛陀在世的時候,一個水平很高的優婆塞、優婆夷持五戒,最高的也只能證到三果的聖位。你就是三果,也沒有出輪迴,阿羅漢才出了分段生死;你證阿羅漢,還要斷上二界的思惑。

由此我們才能夠認知到:阿彌陀佛對我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啦。阿彌陀佛的大願,是知道我們靠自力修行很難斷見惑、思惑的,才會施設一個法:你只要信、願,念我的名號,我就來接引你;雖然你一品煩惱沒有斷,我能讓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樣的大慈大悲。

乃至五逆十惡的罪人,臨命終時念十聲,都能夠蒙彌陀願力加持,橫超到極樂世界去。乃至於你就破戒了,在通途法門你絕對要下阿鼻地獄,沒有一點商量餘地——不通懺悔的罪業,你這時候發起大慚愧心哀求、呼救,阿彌陀佛都會來幫助、來拯救我們。

所以這個阿彌陀佛的願力,是無限的廣大呀!大不可思議的威神力量。他因地發願就要度盡阿鼻地獄苦難的眾生。能夠下阿鼻地獄的苦難眾生,是世界上最重的罪惡。他都敢去作的人——這死路一條的人、誰也救不了的人,那阿彌陀佛的大願就能「起死回生」,都能拯救他,只要他願意去。是這麼一個法門。

由這樣的彌陀的深慈大恩,一切罪惡的眾生才得救了。這一點跟通途的法門是不共的,一定要了解這個。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的這個特點。所以在淨土宗,你就是帶業。你的淫慾的心沒有斷,甚至淫慾的行為沒有斷,你只要具足深信、切願,懇切的念阿彌陀佛名號,你都能夠帶業橫超。是這麼一個法門。

 

五逆十惡之流為什麼也能往生?


淨界法師:淨土宗是圓頓思想,相信心力不可思議

修淨土宗的人,他一定要強調:生命是由「思想」來決定的。否則你很難解釋一個人造了五逆十惡,臨終十念,怎麼能夠往生呢?那表示「業性本空」嘛!

所以臨命終的時候,善導大師講:「至心信樂」,你臨終的時候把佛號現前的時候,那是不能動任何念頭的,乃至於你說:啊,我是業障凡夫,我怎麼敢往生?那就不行了!——障礙。我們都是自己在障礙自己了,修淨土宗的人不能往生,跟阿彌陀佛都沒有關係,跟別人都沒關係。

所以淨土宗是一個大乘的圓頓思想,你要相信:「心力不可思議」!我們過去「一念迷,生死浩然」。我們相信我們臨終的時候,「一念悟,輪迴頓息」,整個生命就是以心力做主軸,你才可能帶業往生的。

所以說在整個佛法修學當中,如果你有志於往生,你要絕對相信:生命是由你的心靈創造出來的。這不是靠嘴巴講,你要很真實的相信:當我心念改變的時候,我的生命就改變了!因為為什麼?因為「我空法空」。你臨命終時候,當你的心安住佛號的時候,你要相信:諸法因緣不生,只有佛號生。因為你的心安住佛號。所以,天台宗是佛號為法界,一切法趣佛號,一切法跟佛號相應,其它九法界不現前。

如果你不相信你的心靈的力量可以主導你的生命,那麼你臨命終的時候,很麻煩。諸位知道嗎,我們一個人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就是我們有無量無邊的過去,如果生命從今生才開始,這是很好修行的。你看阿賴耶識很可怕,唯識學說:「恆轉如暴流」啊!我們過去的生命當中,累積很多負面的情緒、負面的思想、負面的業力,我們每一個人是背負過去在修行,你逃不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也饒不過你的,它會不斷的給你妄想,過去你打過什麼妄想,它還給你什麼妄想。

所以說你在臨命終的時候,你肯定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想法,但是你要怎麼樣,才能夠把你的心念好好的掌控,不隨妄轉,要像印光大師所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所以說你要能夠相信:帶業能夠往生,就肯定要相信:生命是由你心靈的力量創造出來的。這一點我們在後面會說明。修淨土宗的人,對人生的基本正見是,雖然說,我們背負著過去的阿賴耶識,但是那都是一種虛妄相。《楞嚴經》說的,說為什麼我們能夠在無量的生命當中,打那麼多妄想,我們還可以成佛呢?因為妄想都不真實,它只是一個假相,它沒辦法染污你的清淨本性。因為我們真如本性是真實的,真實的永遠是真實的,虛妄的永遠是虛妄的,不管你妄想打一千遍、一萬遍,它還是虛妄的,這個是不能改變的。

所以曇鸞大師說:臨終十念之所以往生,因為你安住真如嘛,保持正念嘛,那是一種真實的功德。你過去生打那麼多妄想,它是一種虛妄的東西——真能破妄。

所以說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是你要掌握你的心念的時候,你心念沒有掌握好,你就很麻煩了,因為它是生命的主導者。當然你臨命終能夠掌握心念,就表示你平常是操作的很熟悉的。

剛剛有講過,世間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包括你的臨終的正念,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你平常不斷的訓練你自己,面對妄想的時候,你能夠在妄想當中,走出你的妄想,能夠不隨妄轉。


大安法師:七種不淨觀

對於往生淨土的行人來說,他很關心一個問題,就是在家居士都有妻子,那是不是非得要斷淫欲呢?

這裡就有一個觀念要分辨,淨土法門了生脫死,跟通途教理不一樣了。這個通途教理,要斷見思惑才能出離三界,長揖生死。所以,初果聖人還要七次往返天上人間,為什麼要到七次過來?就是還有淫欲心。那二果還得來一次,到了三果阿那含才斷欲界的這個行為,生到五不還天,五種淨居天,然後在那裡斷上二界的思惑,最後思惑全都斷盡,九次第定,阿羅漢,才最後能夠離開三界。阿羅漢那就是淫欲得要頓斷。所以一般居士,可以證到三果,要證阿羅漢一定要出家了。

那淨土特別法門在了生脫死方便,開出了一個方便,因為他能帶業往生。但是對淨土行人來說,不能依據帶業往生就使淫欲的心行熾盛,這是不能這樣去做。居士縱然妻子不能頓斷,跟妻子的這個行為不能頓然了斷,但也要在心理上、在觀照上漸漸地對這種淫欲的行為生起厭離之心,不能去強化它。

那要生起這個厭離之心,要作七種不淨觀。這些不淨觀是對治淫欲煩惱的藥方。

首先要觀,我們這個業報的身最大的煩惱就是淫欲,可以說我們現在的身體就是淫欲身。淫欲身是從哪來的?是從貪愛煩惱生起來的。這就從十二因緣法來看,我們投身在這個世間,當我們的神識進入中陰身階段,他就會看到有緣的父母的發出的明相,他就在那種貪愛的行為當中過去產生一種自居的作用。如果她對於男根感興趣,她就自然排斥他的母親,自居為一個女人,生起淫樂的心。她就會坐胎為一個女孩子、女嬰。如果他對女根感興趣,他就會排斥他的父親,自居為一個男的,產生淫樂,這個就是一個男孩子,坐胎為男嬰。所以他從投胎的那一剎那開始,都是這種淫欲的煩惱過來的,所以欲界的眾生為什麼這個淫欲煩惱這麼重,從一開始就是這樣子的。為什麼弗洛伊德最後從催眠術裡面發現了人的深層的煩惱,有俄狄浦斯情結。這是依據古希臘一個悲劇,俄狄浦斯,一個先知告訴他未來的命運是會殺父娶母。他本來是一個王子,他的父親知道他會殺父娶母,要把他弄死,結果那個放羊人卻把他弄到另外一個國家去了。他到另外一個國家去,他以為那個父母是他的父母,他就想離開那個國家,就到了另外一個國家,誰知道這個國家他在中途還真的就殺父娶母了。就是這個宿命,最後他把自己的眼睛挖掉了,去流浪了,是這麼一個悲劇。那弗洛伊德在探討人的深層心理的時候,他有一次去看這個悲劇,忽然靈感發現,他就發現俄狄浦斯的這個命運的悲劇實際上就是人的內心的一種本能,一種慾望,一種衝動,他內心深處就想殺父娶母的。實際上弗洛伊德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投胎的時候,他一開始就很厭惡他的父親,就想娶他的母親嘛。我們把這個冷靜的眼光看到我們深層的煩惱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生起大慚愧之心哪!這就是種子不淨哪!煩惱,這樣的貪欲的煩惱,就是我們業報身的種子。這個種子就不乾淨,污穢。這第一個觀照,種子不淨。

第二個觀照是受生不淨,就是你這個父母交會的這個是一個緣,父精母血和合,這時候你的神識就進去了,進去了你就墮胎了,墮胎第一個七天就是一個羯羅藍的那種很、很細滑的那種粘狀的東西,就坐胎了。這是你受生就不乾淨,是自己的神識攬父母的精血來受生的。

然後坐胎在母胎裡面,就是在生藏下,生藏就是在胃的,五臟裡面,胃裡面就是飲食還是、還沒有消化的那個髒。聚在熟藏之上,熟藏就是大腸小腸經過消化之後這些腐爛的那些食物,渣滓的地方會變成大便、小便,那其他比較有營養的就化成了血供養到四肢裡面去,這通過大腸小腸的轉化。那你是胎兒,是住在那個很不乾淨的地方,這叫住處不淨。

然後這個,這個坐胎在母胎裡面,吸母親的血來長養他的六根,那就是這個食啖不清淨,不淨。

第五,就是生下來不清淨。到了十月懷胎,六根都長成了,就要出生,出生自然胎裡面的風就使他倒懸,頭向產門,頭向倒懸之苦。那從很窄小的產道裡面出來,甚至有時候出不來還得要剖腹產了。這時候隨著母體的膿血跟著胎兒一起出來,整個的場面是臭穢狼藉。這就是胎兒初生出來不乾淨。

第六,要觀察自己的身體是一層薄皮覆在肌肉、骨頭上,裡面裝的都是膿血,都是不乾淨的東西,不乾淨的東西遍身體的四肢、七竅,舉體都是不乾淨。

第七,觀察乃至這個身體,由這個出生下來經過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一定會到來。一個鮮活的生命一死亡之後,馬上就會由於這個風、水,身體就會胮脹,胮脹就跟他生前的樣子不一樣了,那慢慢就爛壞,爛掉了,散開了,骨肉離開了,縱橫。這時候,動物就來吃這個屍體,這叫究竟不淨。這些狐狼、狗來吃人的身體,你說不是你吃我、我吃你嗎?我們活的時候吃豬肉,吃狗肉,吃狼肉,等死的時候,這些東西照樣把我們吃下去。這是究竟不淨。

觀察這些,首先觀察自己的身體就是這個樣子,我們煩惱的、淫欲的身首先是種子不淨,坐胎裡面是受生不淨,這些觀察得很清楚,對自己的身體產生厭離。然後觀察,不僅我自己的身體這個樣子,其他人的身體也是這個樣子,你所愛的要死要活的女人也是這個樣子。對這個所愛的境界——男身、女身,就會生起深切的厭離心,這個淫欲心就會淡薄。

原來聽一些年輕的女同胞說,她要找對象最好不要找外科醫生,說外科醫生沒有情趣。事後想一想,這外科醫生天天開刀,知道是怎麼回事,還真的是感覺到沒有什麼味道了。由於我們不是外科醫生,天天看到的都是她的塗脂抹粉、婀娜多姿,那就貪愛得不得了了,所以厭離心生不起來。所以一定要看清楚!要常常地觀察這個不淨。如果能夠觀身體不淨的人,淫欲的煩惱就漸漸地減少。

對這一點,我們對身見、對五欲的貪求這麼熾盛,佛真是慈悲之極,在大乘經典當中,常常給我們開了種種的藥方。除了前面講的七種不淨之外,還有開出了十想、九想等。

在這個修這個厭離行的時候,比如說四念處。你開出來修習這個善法的時候,為了使這個善法不失去,先修念,有時候再修想。因為通過這個想,能轉化自己的心裡的這種相,能夠使我們的心裡的觀念轉變,這就要修想。然後就得要談智,通過修念、修想能夠產生決定的了知,對這些本相、真理沒有懷疑,這就是智。

——大安法師《淨土十疑論》講記


淨界法師:淨土宗的思考方式,跟修禪宗、天臺宗,差別在哪裡?

諸位知道嗎?這二個都強調正念,都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但是諸位要知道:不論你修天臺圓頓止觀,或是修禪宗也好,他的心是觀察過去——“你從什麼地方來?”所有的天臺止觀、圓頓止觀,都是在探討“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父母未生之前,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 ?

淨土宗剛好相反,淨土宗不問你的過去,你過去造善也好,造惡也罷,它的重點是——“你將往哪裡而去?”它不問:你從什麼地方來?是問:你未來要怎麼樣?你將往哪裡而去?是不是真實地皈依阿彌陀佛,真實的發願求生淨土?這才是關鍵所在。

所以在大乘的修心法門當中,天臺宗是去找他的過去,淨土宗是找他的未來。這地方,大家要把心地法門掌握到。

淨土宗是既往不咎,他不管過去的,但是你的未來很重要!


大安法師:「婬心不除,塵不可出」與「帶業往生」矛盾嗎

問:《楞嚴經》云:「婬心不除,塵不可出」。又聽師父說要修到阿羅漢的果位,淫慾的念頭方可斷盡,如此看來我等凡夫想出六道輪迴是非常困難的。但淨土法門又說任何眾生只要具足信願,持名乃至十念,必得帶業往生。這一難一易兩種說法,如何理解?矛盾嗎?

大安法師答:《楞嚴經》,佛門當中稱為開悟的《楞嚴》。從《二十五圓通章》來看,先要了解真妄二心,然後要以不生不滅的那個因獲得不生不滅的果位。那要找到不生不滅的因,就是叫作舍識用根,舍那個分別識,用不分別的那個性,比如見性、念性、耳根的聞性,是談這個。所以二十五圓通指向的是你要證得圓通,證得圓通就是破無明的境界,至少是破一分無明。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生滅滅已,寂滅現前」,那馬上證得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那個體性,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

他馬上就有三十二應、十四種無畏、種種的應化身,這些都至少是圓教初住的水平。圓教初住的水平,從斷惑的程度來看,要斷見思惑。斷見思惑,這裡的談淫慾的心,屬于思惑的範圍。婬怒癡三毒煩惱,這是欲界眾生最難斷的。所以從小乘果位來說,斷見惑的初果聖人,他還有淫慾心,正因為有淫慾心,他才會有七次往返天上人間,還要七次來這個世間。到了二果斯陀含,他的淫慾心比較薄,還要來一次。證到三果阿那含,他就沒有欲界的淫慾心了,他就生到五不還天,五淨居天,在那裡斷上二界的思惑。那離開飲食男女,就是初禪就沒有這個淫慾了,他就可以生到色界天。

所以,自力法門豎出三界是很難的,凡夫想斷這個淫慾心很難。眾生煩惱越來越重,業障越來越重,這個淫慾的煩惱是越來越重。你只要看看網絡、報紙、小說,這些都是這方面的煩惱,越來越重。

了解到這個問題,凡夫想靠自力斷見思惑出輪迴是非常困難的,這是事實。這要有自知之明。就在這種情況下,才凸顯了淨土法門的這種重要性、必要性和急迫性。也是阿彌陀佛見證到他方世界的眾生尤其是五濁惡世的眾生斷這個婬怒癡三毒煩惱之難,難於上青天,所以才用悲心來發四十八大願,建立西方淨土,建立六字名號,令我等眾生信願念佛,感通佛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拿蓮台來接引,帶業往生。所以既然帶業,就是你有淫慾心,有淫慾的行為也沒有關係。

為什麼居士能夠往生?居士他就沒有斷婬嘛。但是你不能邪婬了,正婬是允許的。這是屬於特別法門。本來上樓梯,上一百零八層樓梯是要爬樓梯的,但有一種特別法門給你安了一個電梯,一般是沒有這個電梯的,阿彌陀佛太慈悲了,給你安了一個電梯。你只要坐上了電梯,哪怕你是一個殘疾人、連樓梯都爬不動的人,你也可以「唰」一下子到了一百零八層的頂層去,很快。是這個意思。


大安法師:淨土法門為什麼殊勝

問:淨土法門為什麼殊勝?

大安法師答:要了脫分段生死必須要斷見思惑。見惑的八十八使,思惑的八十一品,你都要斷盡你才能夠長揖三界,不受後有,就是阿羅漢的水平。試問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誰有這個能力啊?那沒有能力斷見思惑也就意味著分段生死不能了,那我們怎麼辦呢?了解靠自力斷見思惑很難,淨土法門是信願稱名,感通佛力,帶業往生,他的殊勝就在於帶業往生。

就是你見思惑沒有斷,你可以帶見思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是這個法門的不共的特別之處!唯有這個帶業往生的這一條,我們這個世間眾生才有希望,今生能夠了脫輪迴。所以就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這個世間眾生都必須修行這個法門。印祖說得好,九法界眾生離這個法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這個法門下不能普度群萌。所以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也就等於告訴我們一切眾生,你都要求生淨土,修行這個法門。


把佛號重視到超越生命的程度

大安法師

佛施設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但這個法門是方便當中的最方便的法門,就是念這個名號,三歲小孩都能念。但是三歲小孩都能念,八十歲老翁不一定念得好啊!有很多念了一輩子還沒有把這個佛號念好啊!

原來有個寺院的一個監院,他說出家十多年了,他原來也是對淨土法門半信半疑,好像也念佛。但是他說了句老實話,他說,我十多年出家沒有把這串珠子念完過。有口無心念念幾句阿彌陀佛,又有事了,又去幹事了。剛拿起珠了念,又有事了,反正十多年沒有念完過一圈。那麼為什麼沒有念完過一圈,還是信心問題,還是覺得念念佛,是不是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沒有把這個念佛作為最重要的事情。還認為寺院建設呀!人際來往啊!或者看點其他經典更重要,這句佛號好像是可有可無。所以要把這個佛號要高度重視,重視到超越生命的程度,本命元辰的程度,他是需要建立信願的。

包括我們組織一個精進念佛,你如果對佛號沒有相當的信心,你這一天不可能來的。這一天要念十二個小時,念二個小時還勉強,十二個小時我沒有時間。因為他覺得他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他把世間的做事,比念佛放得更高。

這是屬於信心問題,為什麼?你就沒有做到淨土的至誠心,至誠心是要以至誠心來厭離這個娑婆的,要用至誠心來欣求極樂的,你能夠萬緣放下,哪怕天塌下來,我先念佛,這就說明你有至誠心,你有一點厭離和欣求的一種行的表達了。所以這是最簡單的,是最深奧的,是最慈悲的,我們一定要認識這一點。以後我們執持名號,這個經文當中還要深入地討論,這個名號的功德。


慧廣法師:可以同時修多個法門嗎

問:師父,一個修行人可否同時修幾個法門?其實,很多修行人在正式拜師之前,都很迷茫。

慧廣法師答:剛剛看到一個故事,分享給你。有個騎士非常喜歡騎馬,無論白馬,還是黑馬,他都喜歡,有時也喜歡毛驢和俏皮的騾子。換句話說,只要把動物當坐騎,他就非常喜歡。有一天,他問智者,我能同時騎許多匹坐騎嗎?智者告訴他,可以,但沒有一匹坐騎能把你帶到目的地。騎士就問為什麼?智者告訴他:因為,所有坐騎你都沒有馴服。你如果想到達目的地,只需要騎一匹馬,讓那匹馬聽你的話,就夠了。否則,你就算騎過所有的馬,也不一定能到達目的地。所以,不要貪多。

故事分享完了,不知道你能理解多少?我們很多人把自己當成牧人,覺得牲口越多就越好。於是駱駝也想放,毛驢也想放,野豬也想放,老虎也想放,結果變成了動物園管理員。

有很多人,我們稱之為「佛油子」。他們見一個老師,就拜,見一種法,就求,什麼都放不下,什麼也學不好,總是半瓶子醋,更像風油精,哪裡都能抹,但治不了大病。

所以,真想解脫,就要像挖井那樣,認準一個地方,一天天地挖下去。如果你忽而挖這裡,忽而挖那裡,就算挖上千千萬萬口井,也挖不出水來。換言之,永遠都要專注地做好一件事,不要太多。


大安法師:修苦行和往生沒有直接關係

修苦行和往生沒有直接關係,但有間接關係,這是因為往生極樂世界不是靠苦行往生的,而是靠信願持名感通佛力往生的。

實際上淨土念佛法門是一個快樂的修行法門,安樂修行,不是每天苦哈哈的,穿得衣衫襤褸,做很多與眾不同的事情。但是,除了每日的念佛功課外,偶爾也可以精進勇猛一下。比如一晝夜的經行念佛、百萬佛號閉關、打佛七等等,這種精進讓我們的功夫有所增上,同時也表達了我們懇切念佛、願往生的心態。

所以剋期取證這種苦行的方法我們也是可以做,只是要適度的苦行,不能超出凡夫水平上的那個苦行。這也包括發願。昨天有個居士發願,他發願讓五會念佛重現世間。我們還是發願往生淨土為好,知道我們是什麼身份,不要做超出凡夫能力的事情。

所以偶爾的苦行、適度的苦行是值得讚歎的,也可以做一下,超出凡夫水平的苦行不要過於強調。


大安法師:有四種人不屬於淨土所攝之機

觀機逗教,真實不虛。淨土一法是何種根機的眾生得以信受?從反面來回答,不屬於淨土所攝之機的,有四種人。

第一種是誹謗佛法的人。有些人由於受世間意識形態的影響,一聽到出世間的佛法他本能地就會生起懷疑,甚至是誹謗之心。

說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他會誹謗:哪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拿給我看看。你怎麼這麼迷信?吃了飯沒事幹,我賺錢都沒有時間,哪會去想這些事情?甚至誹謗大乘佛法非佛說。這些謗法的人所造的業,是下阿鼻地獄的!誹謗佛法,尤其是誹謗淨土一法,斷了多少人的出離之道、法身慧命哪!這種人就不是信受淨土的根機了。

第二種是無信之人。沒有信根、信力,就是一闡提,斷善根的人。說什麼他都不相信,還說:看不見摸不著,我就不相信。甚至對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他也不相信。此種人也不是淨土修行之機了。

第三種就是落在八難的眾生。八難就是障礙眾生聞法修行的八種厄難。前三難是墮在地獄、餓鬼、畜生的眾生,在這三惡道裡受苦都來不及,就無有閑暇,沒有機緣見佛聞法修行;

再就是長壽天難,即生到天上無想天。這無想天是色界第四禪天,壽命很長,五百劫,且心思不動,不能聞佛說法修行;

生到邊地為第五難。主要是指北俱盧洲,那裡眾生壽命很長,一千歲,物質生活富庶,很享樂。既不會生病,也不會夭折,每天過得很滋潤,就沒有出離心,不能聞佛說法修行;

人間的盲聾瘖啞為第六難。雖得了人身,但卻是天生的盲人、聾子、啞巴、六根不具者。障礙其見佛聞法修行;

世智辯聰是第七難。就是雖然六根具足,智商似乎也很高,反應很敏捷,能言善辯,但都是屬於世間知識技能的範疇。這種人邏輯思維過強,分別心太重,所以對於出世間的佛法,對於超然的東西,往往就沒有感覺,不相信,懷疑心很重。就類似於有些知識分子,受科學教育越多,越難具備宗教信仰情懷,越不會來修行,這是世智辯聰;

生在佛前佛後是第八難,即沒有生在佛出世的時代。我們現在屬於佛後,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但幸虧還有末法,還有佛的遺教存在。如果這個末法一萬年過去之後,沒有佛經、佛法的存在,那就更苦了。以上是八難。

第四種是非人。非人不是指鬼神,是指非人行,沒有人的道德行為。身為人是要有人之資格的,就是要有五常——仁義禮智信——的德行、有持五戒的功德,殺盜婬妄酒都不能去做。

儒家文化講做人必須要具備「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種德行。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孝,大家就會說這不是人;如果做事非常蠻橫無理,沒有廉恥感,別人就會罵,不是人,是畜生,是亡八(就是沒有八德)。

非人,連做人最基本的德行都沒有,就沒有福報。於是就沒有智慧,聞到淨土法門就會排斥。亦或他根本就沒有這個福報來聽到淨土法門。

這四種人都是接受不了淨土法門的教化的。就好比是一棵朽木,想要用來雕器皿、各種像都是雕不了的。朽木不可雕也;又像頑石,雨水是浸潤不進去的。就是剛強難化,剛愎自用,自以為是,聽不進任何佛法的浸潤。所以這四類眾生,沒有受淨土教化的因緣。

除這四類眾生之外,就談到受化之機了。淨土之機,就是能夠至誠相信,好樂求願往生淨土!上者盡形壽,下者每天就念十聲佛號,都能乘托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淨土受化之機,條件並不高,關鍵還是「信」的問題!


淨土宗不能跟聖道門做切割

淨界法師:以願力來引導善行

關於這淨業三福,智者大師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他說這三種善業,都必須由願力來作引導,叫做有願之思。

所謂思是一種如理思惟,是以願力來作引導,簡單說就是以願導行,所以它是以菩提心來攝受一切的善業,來當作淨土宗的資糧。

我們剛開始的發心叫做善念,從善念要提陞到願力的時候,你的善念是不決定的,有時候會受情緒的影響──很多事有時候很想做,有時候又不想做。但是學佛之後,你說我學佛他沒有學佛,同樣都在做慈善事業,但是功德並不一樣。因為雖然他是個慈善家,他有善念,你是一個學佛人,你這個善念的背後,還有菩提的願力在引導,所以不一樣。

這關係到你的心,堅定和不堅定的差別。

我們都知道有一個公案,叫做善光公主的故事。波斯匿王的女兒善光公主,她的福報很大、身相莊嚴,而且得到她父王的寵愛,父王為她蓋了一間很美麗的宮殿。有一天波斯匿王工作忙完之後,就去看他的女兒,看到這麼美麗的宮殿,就讚美說:哎呀!女兒啊,你看你因為得到父親的寵愛,才能受用這麼美好的宮殿啊!善光公主是學佛人,她就回答說:父親!你說的不對,我今天能夠享用這快樂的宮殿,是我過去善業所感!波斯匿王聽了很不高興,就如是的問三次:你這個快樂是我賜給你的!但是,善光公主三次都回答說:我的快樂,是我過去的善業所感!最後波斯匿王生氣了,就把她嫁給了一個乞丐。善光公主只好認命,就跟著這個乞丐走了。

之後,就問乞丐說:你以前的祖先,是做什麼的呢?乞丐說:我以前的祖先是做官的,不是做乞丐的,後來因為遇到事情,家道中落,到我們這一代變成了乞丐。她說:你應該至少有一間房子吧!乞丐就帶著善光公主,回到他過去住的房子,老房子都已經破舊沒人住了,長滿了荒草,兩個人就把庭院整理一下,開始種菜。

結果在整理土地的時候,挖出了他祖先留下來的一些珍寶。善光公主拿這些珍寶,去蓋了一座宮殿,跟她以前住過的宮殿完全一樣。這時候,波斯匿王看了非常驚訝,就去請教佛陀──為什麼公主被他趕出去之後,仍然可以重蓋這樣的宮殿,她的果報怎麼這麼堅固不可破壞?

佛陀說善光公主過去有兩段因緣:第一段先講她在毗婆尸佛時,她出世的時候是像法時代,佛陀已經入滅了。有一天她到寺廟去,看到毗婆尸佛的佛像,就生起歡喜心做大佈施,而且在佛前咒願,她這個咒願的力量很大,她發了兩個願:第一個,願我生生世世護持三寶。第二個,願我生生世世生於尊貴之家。結果她後來這兩個咒願,都有實現。

其次,講到善光公主跟這位乞丐的因緣。佛陀說:在迦葉佛的時代,善光公主跟這個乞丐也是做夫妻,兩個人都很有錢。善光公主經常佈施,但是因為她先生沒有學佛,就障礙她不讓她佈施,善光公主一開始是偷偷的佈施,等她先生年紀大了之後,慢慢也被善光公主感動,就跟著她一起佈施。但是他跟著她佈施,也是隨順外在的因緣才佈施,心中沒有產生一種真實的願力,所以他的果報,要等到遇到善光公主,才能夠表現出來。

事實上,你在因地修善的時候,可能是選擇性的修善,選擇你喜歡的因緣;一旦你發了願,就沒有選擇餘地;以願力來引導善行,就沒有喜不喜歡的選擇了,該怎麼做你就怎麼做!

比方說我們台灣的慈濟,你看慈濟的善業,全世界都讚歎。我個人的看法是,慈濟不只是一個慈善機構,如果只是慈善機構,它的力量沒有那麼大,更重要是它有宗教的理念,因為有宗教的理念,才能夠讓一個人產生強大的願力。

你可以去觀察,如果這個人沒有宗教理念,只是一個善人、一個好人,那他做善事,有一定的時空條件,有歡喜心,他才會去做。宗教師就沒有什麼歡喜不歡喜,我歡喜也得做,不歡喜也得做,因為他已經超越情緒了。

所以當一個人開始發起願力時,就沒有什麼選擇,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這個地方講到三種善業,不是一般的善業,都是有願之思。

善導大師說,這是強大菩提願,所攝受的一種思心所,也就是一種善念的造作,所以叫做以願導行,這種善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我們修學淨土宗,要注意這句話啊!你看有些人修學淨土法門,修到最後的結果,就像日本的本願念佛,將整個聖道門的修道基礎,完全摒棄──念佛人不用修善、也不用發菩提心、也不用持戒…只要念佛就好,這個思想對於淨土宗,造成嚴重的傷害。

一個人能夠不求臨終無障礙,就能夠提起正念、提起佛號,不需要外在環境的幫助,這有點難,這是執理廢事。

所以你看經上佛陀怎麼說,祂說:這三種淨業是過去如此,未來如此,現在如此,一切諸佛要成就清淨的國土,乃至是你往生清淨國土的淨業正因。

所以:淨土宗不能跟聖道門切割,應該以聖道門做基礎,然後提起佛號,這叫臨終的正念!

不是說聖道門的基礎通通不要,只要一句佛號,那你這句佛號怎麼生起的?你沒有聖道門的基礎,臨命終的時候,你的心是散亂的、顛倒的、是躁動不安的!

所以這個地方要記住,淨業三福可以成就一種願我臨終無障礙的環境,這是修學淨業的一個基礎。


智諭法師:淨土法門重行不重解,念佛的時候不要把教理放到心裡去思惟

學佛為成佛,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乘佛大願業力決定往生

佛七講話第五集七十八年第四期

淨土法門直證實相直入法界

淨土法門,教理甚深。佛無問自說,並且說,如此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法華經說,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約諸法來說,佛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約實相來說,說西方,十方皆是西方。為什麼呢?於一真法界之中,一即一切。所以淨土法門甚深,不是像一般人所料想的那麼淺顯。佛把甚深之法,以大方便來說。

固然是淨土法門,教理甚深,但是,淨土法門,重行不重解。所以大家念佛的時候,不要把教理放到心裡去思惟。把你了解的一切放下,單提一聲佛號。如果是你念佛期間,還去思惟甚深道理,那都是獨頭意識,是妄想。無量劫來你落入生死,就是這種妄想造成。所以,佛號一起,重於修行,打斷生死流。千萬不可念佛之間還去想道理,想教理。

淨土法門重於行,行有三種方便。大家都知道,就是信、願、行。信是信有阿彌陀佛,信有西方極樂。願是願見阿彌陀佛,願生西方極樂國土。行是持念佛名,好像失乳之兒,聲聲呼喚母親。

信願行雖然是三種方便,可是攝歸一心。所以大家,一心信阿彌陀佛,一心信念佛即得往生,不作餘雜想。一心願見阿彌陀佛,一心願生西方極樂,不作餘雜想。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如子呼母,不作餘雜想。

信願行導歸一心,不作餘雜想,稱為善心一處住不動,這也就是善思惟。

如此法門,和宗門下有相近似之處。禪宗說思惟修,淨土法門就是一心念佛,不作餘雜想,近似禪宗的思惟修。

可是略有不同之處。思惟修的境界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淨土念佛法門所修的是「歸家罷問程」。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是路上風光;歸家罷問程,就是已經回到家中了,不必再問路程了,這種法門,直透本地風光!

初學念佛,是如此修,信願行攝歸一心。往生極樂以後,也是信願行攝歸一心。究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是信願行攝歸一心。所以古德講,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同其它法門。不須要另換題目。可以直證實相,直入法界。

本來,在一真法界之中,一切法即一法,沒有差別,因為眾生根機高低不平,佛才說無量法門。無量法門,即是一法;一法,即是無量法門。無量法門為諸法,一法為實相。無量即一,諸法實相;一即無量,實相諸法。 

大家念佛之間,以行為主,不可思惟其理。你起思惟心,皆是生死流。只許你攝心念佛,心外更無一法。

思惟教理,是引導你修行,修行若起,千萬不要再思惟道理了。

大海水無量無邊,牛飲一斗,蒼蠅喝,只喝一滴,都得飽滿。大家念佛也是這樣,各隨其量,各盡其力,能攝取多少,攝取多少。

總要知道,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雖入萬法,不可執著,如果你還思惟道理、執著的話,是遍計執。不執著,一心修行念佛,直入實相。古德說,念佛法門,可以直入無為。直入無為就是直證實相,直入法界。

如此法門,甚深究竟,佛以大慈悲心,以大方便來說。

所以大家修的時候,佛號一起,一切雜念皆消。不念餘法,只念彌陀。所以,這個法門,也近似禪宗的思惟修,可是比思惟修方便究竟。證的果位很深。經上說,彼國眾生,多有一生補佛處者。一生成佛,豈得不深?

今天講到此地,現在大家開始念佛。


余池明居士:印光大師論特別法門與通途法門

印光大師論特別法門與通途法門

余池明

印光大師是近代中國淨宗之集大成者,繼承了歷代淨宗判教思想,融歷代淨宗思想於一爐,闡普被三根之妙道。印光大師判佛說一代時教為特別法門和通途法門,其中淨土法門為特別法門,其他法門為通途法門(普通法門)。各類修行法門都可在這兩大類法門中找到相應的位置。印光大師關於特別法門和通途法門的開示散見於諸多書信中,本文試摘錄概述大師開示,說明特別法門和通途法門的含義,二者的區別以及相互關系。

一、特別法門和通途法門的含義

大師在增廣卷三《近代往生傳》序中開示:“竊維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通途全仗自力,特別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斷惑之功,而無真信切願念佛求生,亦屬自力。今以喻明:通途如畫山水,必一筆一畫而漸成;特別如照山水,雖數十重蓊蔚峰巒,一照俱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強者日不過百十裡;特別如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大部洲。吾人既無立地成佛之資格,又無斷見惑任運不造惡業之實證。若不專修淨業,以期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則恐盡未來際,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由出離也,可不哀哉!願我同人,鹹生正信。”這段開示明確給出了通途法門和特別法門的定義,同時以畫山水比喻通途法門漸,以照山水比喻特別法門頓,以步行登程比喻通途法門難、遲,以乘轉輪聖王輪寶比喻特別法門易、速。

在續編卷下講堂楹聯題記中的開示中則言簡意赅地說:“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門。仗佛力者,名特別法門。佛教淨業社講堂落成,命撰楹聯,因標示宗旨。”顯示特別法門的宗旨是仗佛力,只要仗佛力就屬於特別法門(淨土法門),我們知道通常說淨土法門的宗旨是信願行三法,這裡說特別法門的宗旨是仗佛力,自然兩個說法是一致的,是從不同的角度說同一件事情。因此信願念佛就是仗佛力,仗佛力就是信願念佛,離開信願念佛別無佛力可仗。

在楹聯中說:

“法會宏開,教行並進,欲得千機普育,利鈍齊修,是故略資通途,偏崇特別,以華嚴圓滿菩提之妙因,唯在導歸淨土。

“講筵大啟,理事雙诠,擬求萬派朝宗,聖凡等益,由茲揀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業之含識,現生同赴蓮池。”

上聯說明華嚴將通途法門導歸淨土的意思,下聯正說淨土法門揀去自力,注重佛加,聖凡等益的意思。

、大師進一步開示,淨土法門為特別教理,其余法門為通途教理。大師在增廣卷一《復周智茂居士書》中開示:“以淨土法門,仗佛慈力,其余法門,皆須己力。一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資格而為官。一為特別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墮地即為一切臣宰所恭敬。二種法門,不可並論,而具足惑業之凡夫,可不慎所擇哉?”大師還開示淨土法門“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古今多有深入經藏,徹悟自心,於此法門,不生信向者,以死執仗自力通途之教義,論仗佛力特別之因果之所致也。”(續編卷下《無量壽經頌序》)

二、特別法門與通途法門的區別

上文說淨土法門是特別法門,為特別教理、特別因果,它特別在哪裡,與通途法門不同在哪裡?拜讀大師的開示,可以看出,大師著力為我們分清佛力、自力的界限,並由此派生出大小、難易、遲速、頓漸、橫超豎出等區別,還有所被根機的不同、了生死的條件不同等等。

1、佛力、自力的界限

從大師講堂楹聯題記中的開示已經知道,大師以仗自力和仗佛力為判別通途法門和特別法門的標准,而關於佛力的和自力的含義,大師在《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四《淨土問答並序》的第二個問答作了專門的闡述。原文如下:

“問:自力、佛力,其義雲何,願垂明誨。

“答:律教禅宗,最初須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斷惑證真,方出生死。若教理不明,則盲修瞎煉。若非得少為足,便是著魔發狂。縱使理明功深,亦頗斷惑。倘有絲毫未盡,依舊不出苦輪。直待惑業淨盡,方可出離生死,尚去佛地甚大懸遠。更須歷劫進修,始可圓滿佛果。譬如庶民,生而聰慧,讀書學文,多年辛苦。學問既成,登科入仕。由其有大才能,所以從小漸升,直至宰相。官居極品,再無可升。於群臣中,位居第一。若比太子,貴賤天淵,何況皇帝。畢世為臣,奉行君命。鞠躬盡瘁,輔治國家。然此相位,大不容易。半生勤勞,通身能耐。到下場頭,不過如是。若學問才能,稍不充足,則不能如是者有百千萬億也。此是自力。學問才能,譬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位至宰相,譬修行功深,斷惑證真。只可稱臣,不敢作君(臣決定不敢作君,臣欲作君,除非托生皇宮,為皇太子。修余法門,亦可成佛,但與淨土較,奚啻日劫相倍。讀者須善會其意,勿泥其詞。然依《華嚴》末後一著,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正與托質皇宮,為皇太子,意義相齊。淨土法門,得《華嚴》一經,遂得如大海之橫吞萬川,如太虛之總攝萬象耳,猗欤大哉),譬雖出生死,尚未成佛。學問不充,不能如是者甚眾,譬惑未斷盡,不出生死苦海者甚眾也。念佛法門,縱不明教理,未斷惑業。但能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臨命終時,決定蒙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即此一生,定補佛位。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謂信願持名,是自力能感於佛。誓願攝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應於我。感應道交,故得如是。又若深明教理,斷惑證真,則往生品位更高,圓成佛道更速。所以文殊、普賢、華藏海眾,馬鳴、龍樹、諸宗祖師,皆願往生也。譬如托生皇宮,一出母胎,貴壓群臣,此是王力。迨其長大,學問才能,一一充足。便能承紹大統,平治天下。一切臣宰,皆聽诏谕。此則王力、自力,兼而有之。念佛法門,亦復如是。未斷惑業,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便出生死。猶如太子初生,貴壓群臣。既往生已,惑業自斷,定補佛位。猶如太子長大,承紹大統,平治天下也。又已斷惑業,如馬鳴、龍樹、諸宗祖師,已登補處,如文殊、普賢、華藏海眾,皆願往生者。猶如昔鎮邊鄙,不堪承紹。今居東宮,不久登極也。祈盡捨舊習,於此法門,極生信願,專精修習。則無盡煩惱,不難頓斷。無量法門,自然證入。其圓成無上佛道,度脫無邊眾生,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尚勉之哉,尚勉之哉。”

窺上文意思,佛力就是阿彌陀佛誓願攝受,垂慈接引之力,而自力則有兩種含義,第一種是依律教禅宗修行無佛力攝持的自力,第二種就是眾生信願念佛是一種自力,“謂信願持名,是自力能感於佛。”

兩種含義的自力大不相同,在三編卷三《思歸集發刊序》中,大師進一步闡明了兩種自力的區別:“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合此佛法二不可思議之力,俾自心之力,得以圓顯。(此自力,與不仗佛法力之自力迥別。)固與專仗自力者,奚啻恆河沙數之天淵懸殊也。”不仗佛法力之自力,不到斷盡見思惑的地位就不能了分段生死。而信願念佛之力可以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2、難易遲速不同

大師在增廣文鈔卷二復法海大師書中開示:“若按通途教理而修,雖明心見性,去了生死,尚大遠在。以明心見性是悟,不是證。今人能悟者尚少,況能證乎?證則惑業淨盡,生死之因既斷,自不感生死之果矣。初果七生天上,七返人間,方能斷盡見思二惑,而證阿羅漢果。天台示居五品,南岳示居十信。如此大士,尚自隱其本德,示居內外凡位。則證道之說,實非易易。此約通途教理,欲即生證道之難也。若按如來所立之特別法門,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則上至等覺,下至五逆十惡之流。莫不蒙佛慈力,往生西方。既生西方,則悟道證道,直同拾芥,極速極易。”此段概說通途難和特別易,比較通途、特別的開示在文鈔中隨處可見,如增廣卷四濟南淨居寺重興碑記開示:“末世眾生,根機陋劣。修余法門,難得實益。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唯茲淨土,全仗佛力。仗自力,須斷惑證真,非最上利根,不能現生了脫。仗佛力,具真信切願,縱最下鈍根,亦可帶業往生。二法相較,其難易遲速,奚啻天淵。”三編卷一《復吳思謙居士書》:“接手書,知從前所謂道者,皆魔外之道。嗣後閱大乘諸經,皆仗自力了生死法門。法門雖高深玄妙,欲依此了生死,又不知要經若干劫數。以約大乘圓教論,五品位尚未能斷見惑。初信位方斷見惑,便可永無造惡業墮惡道之慮。然須漸次進修,已證七信,方了生死。初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議,尚須至七信位方了生死。了生死事,豈易言乎。即約小乘藏教論,斷見惑即證初果,任運不會行犯戒事。若不出家,亦娶妻生子。若以威逼令犯邪淫,寧肯捨命,決不犯戒。初果有進無退。未證初果則不定,今生修持好極,來生會造大惡業。亦有前半生好,後半生便壞者。初果尚須七生天上,七返人間,方證四果。天壽甚長,不可以年月論。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難也。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約在此界,尚未斷惑業,名帶業。若生西方,則無業可得,非將業帶到西方去。)無論工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若是凡夫,欲仗自力修持一切法門,欲了生死,其難也難如登天。”

3、所被根機不同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發刊序》開示:“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如天普蓋,似地均擎。無一法不從此法建立,無一人不受此法鈞陶。以如來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皆隨眾生根性而說。或契理而不能遍契群機,或契機而不能徹契至理。因茲如來出世度生之本懷,郁而不暢。眾生即生了脫之大法,卷而未舒。華嚴雖已導歸西方,而人天權乘未聞。諸經亦多略示端倪,而法門綱要未著。由是如來興無緣慈,運同體悲,特於方等會上,說彌陀淨土三經。普被三根,全收九界,闡如來成始成終之妙道,示眾生心作心是之洪猷。機理雙契,凡聖齊資。如阿伽陀藥,萬病總治。如十方虛空,萬象總含。普令聖凡,現生成辦道業。大暢如來,出世度生本懷。倘如來不說此法,則末世眾生,無一能於現生了生死者。”就是說通途法門有的契理而不能遍契群機,有的契機而不能徹契至理,惟有淨土法門普被三根,全收九界。特別法門所被根機比通途法門更廣泛。

4、橫超與豎出不同

淨土法門又稱為橫超法門,大師在增廣卷三《橫超蓮社緣起序》中開示:“《法華經》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況當此互相斗爭,弱肉強食,殺人之法,無奇不有,而復種種天災,頻相見告之時乎!有智識者,因茲提倡淨土法門,以期一切同倫,同得出此三界,登彼九蓮也。若論豎出,非力修戒定慧道,斷盡煩惑不可。倘煩惑稍有未盡,則三界依舊莫出。況末世眾生,善根淺薄,壽命短促,修者縱有億億,出者難得一二。以其唯仗自力,是故難得實益。若論橫超,但依淨土法門,生信發願,念佛名號,求生西方。兼以敦笃倫常,恪盡己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萬不漏一,鹹得往生。既往生已,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永離眾苦,但受諸樂矣。功夫成熟者,固登上品,臨終方念者,亦預末流。此則全仗佛力,其利益與唯仗自力者,天淵懸殊。”

大師在三編卷四《由上海回至靈巖開示法語》中具體解釋了為什麼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橫超法門。“古人有個譬喻,拿來解釋,就把我們具足惑業的凡夫,比做一條蟲,生在一根竹裡最下的一節,這根竹子,就比做三界。這個蟲子要想出來,只有兩個法子,一個是豎出的,一個是橫超的。豎出的,是自下至上,一節一節的次第咬破,等到最上的一節咬破了,才能夠出來。這是比修別的法門,定要斷盡見思煩惱,才能出三界的。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這許多的品數,就比做一根竹子的節數。那蟲向上直鑽出來,就叫做豎出。例如一個斷見惑的初果聖人,要經過七生天上,七生人間的長久時劫修習,才能證阿羅漢,了生死。二果,亦要一生天上,一反人間,才能證四果。三果,欲界思惑已盡,還要在五不還天,漸次修習,才能斷盡思惑證四果。這才算是出三界的無學聖人。如果是鈍根的三果,還要生到四空天,從空無邊處天,以至非非想處天,才能證四果。這豎出的法子,是如此艱難久遠的。橫超的,就是這條蟲子,不向上面一節一節咬,只向旁邊橫咬一孔,便能出來。這樣的法子,比那豎出的,是省事得多了。念佛的人,亦復如是。雖沒把見思煩惱斷除,但能具足信願行的淨土三資糧,臨終就能感動阿彌陀佛來接引他生到極樂世界去。到了這個清淨國土,見思煩惱,不斷而自斷了。何以故,以淨土境勝緣強,無令人生煩惱的境緣故。如此便得三不退,一直到破塵沙無明,成就無上菩提,何等直捷簡易的事。所以古人說,余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於順水。”

大師還開示不要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否則得益淺而受損深。增廣卷二《復何慧昭居士書》:“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淺深,皆得往生。無信願,即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地步,亦難往生。以真證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實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則不必論。若但有工夫見此理,尚未實證,若無信願,亦難往生。禅家說淨土,仍歸於禅宗,去信願說,果能依之而做,亦可開悟。而未斷惑業,欲了生死,則夢也夢不著。以凡夫往生,由信願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今既不生信願,又將佛一一說歸自心,何由感佛?感應不符,則生自生,佛自佛,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其得益淺而受損深,不可不知。得益者,依彼所說,亦能開悟。受損者,既去信願,則無由仗佛慈力。吾故曰:真修淨土人,用不得禅家開示,以法門宗旨不同故。”

5、力用不同

《棲真常住長年念佛序》:“念佛一法,乃以如來萬德洪名為緣,即此萬德洪名,乃如來果地所證之無上覺道。由其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如蜾蠃之祝螟蛉,久則化之。即生作佛,轉凡成聖,其功能力用,超過一代時教一切法門之上。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方得了生脫死。念佛法門,自力、佛力,二皆具足。故得已斷惑業者,速證法身;具足惑業者,帶業往生。其法極其平常,雖愚夫愚婦,亦能得其利益;而復極其玄妙,縱等覺菩薩,不能出其范圍。故無一人不堪修,亦無一人不能修。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實為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固不可以通途教理而為論判也。末法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 三編卷三《思歸集發刊序》:“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如天普覆,似地均擎。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誠可謂三世諸佛之總持法門,一代時教之特別妙道也。但以法門大而攝機溥。用力少而得效速。致稍通宗教者,皆藐視之。謂為愚夫愚婦之修持法門。而不知佛力自力之大小難易,不可以語言文字形容也。以一切法門,依戒定慧力,修到業盡情空地位,方有了生死分。業盡情空,豈易言哉。斷見惑如斷四十裡流,況思惑乎。縱令見地高深,以煩惑未斷,仍舊輪回。再一受生,退者萬有十千,進者億少三四。自力之不足恃,敢矜己智,而不隨順如來誓願攝受之道乎。修淨土法門者,但具真信切願,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其平素所作所為,不與佛法世誼相悖。則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縱絲毫惑業未斷,帶業往生者。其所得,尚超過業盡情空之阿羅漢上,以種性不同故。況已斷者又何待言。”

6、暢佛本懷的不同

此義也在《印光法師文鈔續編發刊序》中說。又在增廣卷三《歸宗精捨同修淨業序》中開示:“仗自力修戒定慧,以斷煩惑而證涅槃,其難如是。致如來普度眾生之懷,郁而不暢,眾生速出生死之道,塞而罔通。然如來大慈,必欲令一切眾生,同於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遂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淨土法門,無論上中下根,悉令現生度脫,乃以己信願念佛,感佛慈悲攝受,感應道交,故獲斯益。”

7、了生死的條件不同

通途法門必須斷盡見、思惑,才了分段生死。淨土特別法門,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大師在增廣卷三《淨土釋疑序》中開示:“而末世眾生,業障深厚,善根淺薄,心智狹劣,壽命短促。加以知識希少,魔外縱橫。修余法門,欲於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誠為甚難希有之事。唯淨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唯此一法,最為周摯。”

三、特別法門與通途法門的關系

1.高超義

高超就是淨土法門的力用超出一代時教之上,其原因在於仗佛力。續編卷上《復陳慧新居士書》:“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余諸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三編卷四《由上海回至靈巖開示法語》:“唯有念佛一法,是如來普應群機而說的,亦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所成就的。無論上中下根,皆可修學。即煩惱惑業完全絲毫未斷的凡夫,只要具足真信切願實行念佛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帶業往生。一得往生,生死就可了脫了,所以說是最超勝的。” 三編卷二《復葉福備居士書一》:“以仗佛慈力,且極容易生,但以念佛為因。生後見佛聞法,必定圓成佛道。十方世界,唯此最為超勝。一切修持法門,唯此最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汝且莫聽別人話,自可得此最勝益。”

2.統攝義、

增廣卷一《與悟開師書》:“竊聞淨土者,乃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統攝一切禅教律。”為什麼說淨土法門統攝一切禅教律呢?大師在增廣卷四《淨土問答並序》中開示:

“問:念佛法門,愚尚能修。律教禅宗,智猶難曉。何謂此法統彼諸法?

“答:欲知此義,須深明佛力、自力大小優劣,則一切疑惑,泮然冰釋矣。夫佛與眾生,心性雖同。若論力用,天地懸殊。良由眾生具足無量煩惱惡業,功德智慧,不能顯現。佛則具足無量功德智慧,煩惱惡業,淨盡無余。佛與眾生,迷悟不同。致使力用,勝劣迥異。律教禅宗,皆仗自力了脫生死。所以久經長劫,尚難出離。念佛法門,全仗佛力又兼自力,了脫生死。所以盡此一生,便登不退。”

3、歸宿義

淨土法門為諸宗的歸宿,既有經教的依據,又有歷史的事實。續編卷下《企廬蓮社緣起》:“如來大法,有律,教,宗,密,淨五種,唯淨土一法,最易修持,最易成就,為律,教,宗,密之歸宿。”續編卷下《勸修念佛法門序》:“淨土法門,其大無外,為一切法門之發源歸宿法門。是故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增廣卷二《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須知律為教、禅、密、淨之基址,若不嚴持禁戒,則教、禅、密、淨之真益莫得,如修萬丈高樓,地基不固,則未成即壞。淨為律、教、禅、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以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法門。”增廣卷三《信願念佛決定往生淺說跋》:“淨土法門,為諸法之歸宿。猶如大海,盡世間所有江河溪澗之水,莫不趣入其中。然一至其中,則同得海名,同成鹹味。雖深廣之極,莫能窮其邊底,自淺而易見處論,其名、體、味、性,固與深不可測處,無二無別。自世尊宏開此法以來,不知幾何恆河沙恆河沙數眾生,依教修行,往生西方也。”增廣卷四《金陵妙悟律院垂裕記》:“律為教、禅、密、淨之基址,不持律,則教、禅、密、淨之真益不得,如修萬丈高樓,地基不堅固,則未成即壞。淨為律、教、禅、密之歸宿,不念佛求生西方,則律、教、禅、密,皆難究竟。以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之成始成終法門。所以《華嚴》證齊諸佛之等覺菩薩,尚復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況其余一切聖賢,與未斷見思之凡夫乎哉。”續編卷下《阜寧合興鎮淨念蓮社緣起序》:“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將成佛之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臨墮獄之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為眾生離苦之捷徑,暢如來出世之本懷。故得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溯自大教東來,遠公首開蓮社,其高僧巨儒之預會者,凡百二十三人。若終公之世,三十余年之內,其入社而修淨業,報盡而獲往生者,何可勝數也。自茲厥後,代有高人,宏揚傳布,遍達中外。律教禅密,諸宗知識,或務密修,或兼顯贊,皆以淨土為歸宿者。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也。”

4、兼容義

淨土法門兼具人天乘、菩薩乘和佛乘,此義在三編卷四《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中說:“竊維佛法有五乘。(一)人天乘。人乘持五戒,得生人道。天乘行十善,得生欲界天。加四禅四定,則生色無色界天。(二)聲聞乘。修四谛,得四沙門果。(三)緣覺乘。觀十二因緣,得辟支佛果。(四)菩薩乘。修六度萬行,證菩薩果。(五)佛乘。行大慈大悲,成正等覺。人天乘,而兼菩薩乘佛乘者,其唯淨土法門乎。蓋人天乘,只修五戒十善,俱是有漏功德。惟此淨土法門,乃能出三界,了生死。修淨土者,必須敦笃倫常,恪盡己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加以四弘誓願,廣大其心,自行化他。普令內而父母妻子,外而鄰裡鄉黨,皆修五戒十善,並修淨土法門。以深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是人雖系凡夫,實即菩薩。何以故,以心廣大故。”文中接著舉例詳說兼具人天和菩薩之義,尋文可知。續編卷下《無錫佛教淨業社年刊序》:“須知淨土法門,法法圓通。如皓月麗天,川川俱現。水銀墮地,顆顆皆圓。不獨於格物致知,窮理盡性,覺世牖民,治國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農工商,欲發展其事業,老幼男女,欲消滅其疾苦者,無不隨感而應,遂心滿願。”一法具一切法名圓,這段開示說明淨土法門圓攝、圓具諸法之意。

5、總持義

淨土法門為一代時教的總持法門,總持體現在三根普被和統攝一切法,為一切法門的起源和歸宿上。續編卷下《昆山佛教西方蓮華會緣起序》:“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具攝初中後法,普被上中下根。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於現生中,定出生死。不歷僧祇,親證法身。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實眾生一切修持中之出苦要道。以其仗佛慈力,故與專仗自力者,其利益奚啻天淵懸殊也。以故將墮阿鼻者,由十念而即得往生。已證等覺者,發十願而回向淨土。是知此之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也。”續編卷下《無量壽經頌序》:“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禅,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古今多有深入經藏,徹悟自心,於此法門,不生信向者,以死執仗自力通途之教義,論仗佛力特別之因果之所致也。使知此義,則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以此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並闡,萬論均宣也。”續編卷下《淨土十要序》:“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雖則大,小,頓,漸不同,權,實,偏,圓各異,無非令一切眾生,就路還家,復本心性而已。然此諸法,皆須自力修持,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絕無他力攝持,令其決於現生入聖超凡,成就所願也。唯淨土法門,仗佛誓願攝受之力,自己信願念佛之誠,無論證悟與否,乃至煩惑絲毫未斷者,均可仗佛慈力,即於現生,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已證悟者,直登上品。未斷惑者,亦預聖流。是知淨土法門,廣大無外,如天普蓋,似地均擎,統攝群機,了無遺物。誠可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暢如來出世之本懷,開眾生歸元之正路。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2005年7月28日)

 

印光大師呵斥「念佛沒念好」--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關於消業與帶業往生的問題--千萬不要說業障重不能往生,這樣講是搞錯方向了

"喊破喉嚨也枉然"是禪宗對淨土宗的誤解,不是淨土宗的教理,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希奇務怪淨業大忌

怎樣創造一個臨終的安穩環境?

臨命終,如果你不清楚你心中的地雷,你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

六種往生淨土發願文--祈願臨終無諸苦,身心快樂往西方

掃除臨終的一切障礙--帶業往生,你不能帶著重業!

怎麼知道自己信願具足呢?淨土行人信願不真切的表現!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99%的人臨命終都是在一種躁動的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