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界法師:好壞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
正視自己的分別心,好壞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我們大家可以從一個故事來看到分別心的相狀,從前寺院有一個禪師,他在禪堂打坐以後,他晚上要睡覺了,他走回他的寮房。因為晚上天色不是很明亮,他不小心一腳踩到一個軟的東西,「呱唧」一聲,他心中非常害怕,哎呀糟糕了,踩到一隻青蛙!
他心中感到非常地愧疚、感到非常地遺憾,回去以後一夜沒有睡好,整個晚上念往生咒為這個青蛙迴向,他感受到那個青蛙的冤魂非常地生氣,對著他不斷地干擾。所以一早起來做功課,他還是不斷地拜懺,向青蛙懺悔。
後來早上天亮的時候,他的徒弟去打掃門前的時候說,哎呀師父,你昨天晚上踩到一個茄子啦!這個老和尚聽到以後啊,通身清涼。
其實我們亦復如是。你看這個老和尚一個晚上被這個青蛙的妄想干擾到幾乎沒辦法睡覺,躁動不安,他走不出他的妄想,直到他的徒弟說,你昨天晚上踩到一個茄子的時候,他那個妄想才「砰」破掉,從妄想中出來。
我們每一個人在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們會習慣性把某一個人安立一個名言,誒,這個人對我不錯,好人;那個人怎麼樣……其實這都是我們自己想像出來的。
諸法因緣生,我們的業力把生命變現出來, 好壞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
所以,我們習慣性用我們的想像力把每一個人、某一件事把它變成一種想像,然後就住在自己的想像當中。
這個非常糟糕,就使令我們失去我們原來的本來面目,我們從今以後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離家出走,找不到回家的路。
所以,這個地方就造成一種輪迴的力量產生。
生死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
淨界法師:斷除業力的相續,尤其淨土宗更重要
外道,我們看經典上,尤其是《阿含經》,其實它這個外道不是我們現在的外道了。現在外道是沒什麼章法,古時候印度的外道是有章法,那是九十六種外道。這九十六種外道,他們也想了生死了,他們在高深的禪定當中,也看到生死的可怕,他甚至於可以看到他來生的去處。但是,不幸的是他方法錯誤。
外道一般處理生死的問題,在古代是採取兩個手段:一個是禪定,一個是苦行。這兩個為什麼不能解決問題呢?我們要解決問題,首先要知道問題的病根,首先要處理生死輪迴。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好端端他為什麼就生死輪迴?為什麼人死了以後,業力結束了,然後他下一個業力馬上又生起呢?
本來你造的業是生滅的,是片段的,那麼「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就是你這一期果報結束以後,是什麼力量讓下一個業力生起來的?中間的橋樑是誰把它啟動的?這個很關鍵!就是相續。
其實業力本身不可怕。因為業力每個人都有,阿羅漢也有業力,就是說念珠本身不可怕,但是到底是誰拿一條線,把它串成一條念珠的,可怕的是念珠中間的那一條線。
就是說,到底是誰把業力串起來的,讓它變成有生命力?本來業力是一片一片的,這個片狀的業力不能得果報。你要形成一個生命體,它必須要有個貫穿業力的力量,那個是誰?佛法說,就是我執。無明緣行,行緣識,生老病死。就是說是什麼力量讓你片段的業力串成一種相續的業力,這才可怕。變成輾轉相續,這是一種主宰的概念,一種「我」。
因為我們凡夫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說,當我們的業力把今生的果報創造出來時,可能是一個男眾,可能是一個女眾,總之你有色身,有內心。色身剎那剎那生滅,生老病死;內心也是剎那剎那生滅。但是,我們就很奇怪,就起顛倒,會把這種生滅的身心世界捏造成一種自我的概念,有一個我住在這個身心世界,然後要去操控,去主宰這個身心世界。
佛陀說五蘊,但是我們凡夫的概念認為有六蘊,色受想行識我,有六個蘊。那麼佛法就是說,這個「我」是多餘的,而且它是問題,這個「我」就是那一條線。所以,它整個消除業力的關鍵,就在消除我見。沒有人能消除業力,業力是沒辦法消除的!你無量劫的業力就是盡虛空不能容受,你怎麼消除業力呢?
消除業力簡單地說,就是斷除業力的相續!你不能讓這個業力結束以後,又產生另外一個業力。把那種相續的力量破壞掉,就是主宰性跟愛取這兩個,你對來生有所期待,你的期待來自於自己的妄想。
我們人很奇怪,我們吃的痛苦都忘得一乾二淨,但是好的東西都留下來了。我們一直會把人生想像得很美好,我們對人生太包容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臨終的時候,一直想要去取代來生的生命,一個主宰性,一個攀緣性,所以佛陀就從這裡下手。
首先你修空觀,諸位,你要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裡。空觀是一把刀子,你不能拿它亂砍,把你的菩提心也砍沒了。空觀的對治有兩個:一個愛取,一個是我見——主宰。所以你今天培養一個空觀的智慧,你要知道空觀到底是在幹什麼用的,它就是消除你生命當中主宰性跟愛取的力量。
當然,我們說過根本在我執,但是這個我執的引生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帶有貪愛的我執,一種是帶有不貪愛的我執。
如果是不貪愛的我執,直接就用通教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就破壞了。我們要主宰東西,你必須要有所住,必先有所求,有所求必須要有所得。這個東西必須是真實的,有一個東西讓你得到了,你才可以主宰嘛。但關鍵是人生無所得,你不可能從人生得到東西,就像你做夢,你不可能從夢境裡得到東西,人生只有一種過程。
所以,把有所得的心破壞以後,你主宰的概念就沒了,這個是通教的概念。它直接從無所得,所以無所求;無所求,所以無所住。所以它的空觀,就是把我見主宰性給破壞。
但是,帶有貪愛性的主宰,就不能這樣子了,你就要辛苦一點走藏教的方法,無常,所以是苦。人生的痛苦來自於你充滿了不安穩,無常故苦,苦即無我,最後無我故空。這就是這兩種操作。
但是它整個目標,就是在消除十二因緣裡那個無明。因為你要掌控人生,來生就出現了,就這樣子。本來人生是片段的,因為你想主宰,它變成連續了,可怕就在這連續,輾轉相續無有止境。所以說,滅色取空,它是斷除業力相續的那個我執。
外道的苦行,其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這跟色身沒有關係,問題不在身體。所以外道修苦行,把身體折磨得很痛苦。佛弟子說,你這個車子不走了,你是打牛還是打車呢?你把車子打壞都沒有用。現在問題不是說你不吃飯,你就可以把生死給了了,你不吃飯不睡覺,這跟了生死是兩碼事,問題不在這兒。
所以外道的修學問題在哪裡呢?他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每一件事情都有原因的,他找不到生死輪迴的根源在哪裡,所以他只好就亂修了,盲修瞎練,眼睛閉著亂修。佛陀出世告訴我們,生死的根源來自於我愛執,就這個概念不一樣。
所以,佛法講正因緣境,就是說每一件事情,「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你今天「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你要把它的原因找到。就是說,佛法可沒叫你把業力消滅,它要你斷除業力的相續,尤其淨土宗更重要。
帶業往生就是說,當這個業力結束時,你不能讓下一期的業力啟動起來,你要把下一期業力啟動,那你就沒希望了。就是這個業力到此結束了,雖然有業種子,但是它不能啟動,是這個概念。所以我們講,業力一點都沒有少,但是它不能產生一種相續的功能,它變成片段的業力了,那就沒有作用了。
所以,空觀的智慧其實不是在消除業力,嚴格來說是斷相續,你把業力的相續破壞了就可以了。
淨界法師:你的人生,只有這三個東西而已
我們的生命只有色受想行識五個元素,沒有第六個因素,你隨便講一個,一定可以歸納成這五蘊裡面,所以外道他講不出,五蘊另外一個東西出來,所以這個是你自己捏造出來。所以說離蘊有我,這個是覓之了不可得。
所以,你一個人,諸位我們一個淨土宗人,你可以每一天做一個清潔的功夫,就是你每天打坐都觀想,色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受畢竟空,無我無我所;想畢竟空,無我無我所;行蘊畢竟空,無我無我所;識蘊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你的生命,其實你都是在跟著業力去創造感受,生起想象,然後帶動執取如此而已。你把五蘊裡面的執著,每天把它清乾淨,不要讓它打結,你的生死業力,它就不容易累積。
我們的執著為什麼這樣重,因為是累積而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每一天執著一點,每天執著一點,每天執著。你說一個人他特別喜歡一個東西,他絕對不是一天造成的。因為這個東西它給他一些人生美好的經驗。他可能小時候吃過一個什麼東西,這個東西給他一個很好的感受,他永遠對這個東西產生懷念,產生執著,揮之不去。然後他一而再,再而三去接觸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又給他很好的感受,所以造成一種堅固的執取,化解它,就是把那個我拿掉。
其實你只是一種心理的作用,你不能主宰任何東西,我們只要把生命的主宰權放棄了,輪回就拿你沒辦法。我們人最大的麻煩就是強做主宰,就弄得自己很被動。就是說你明明不能主導這個世界,但是你一定要主導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本來是生滅變化的這個五蘊的元素當中,捏造一個自我意識,然後去主宰五蘊,結果觸動了生死輪回,這輪回就是這樣來的。就是說雖然我沒有很多的生死業力,但是只有業力不能構成輪回的因素,一定要有一個自我的概念,去激發這個業力,然後我們剛好又捏造一個自我概念,就把那個生死業力變成有力量的這個業力了。
本來這個業力它是死的東西,但是你把自我放進去以後,這個業力就活動起來了,就變成輪回了。說過處理生死業力不現實的,因為你沒辦法處理,但是處理自我意識這是最快的方法,我們處理問題最好能夠抓進它的核心,因為你沒有太多時間在那個地方嘗試。外道就是掌握不住重點,他就持戒修禪定,他會執著用禪定把它壓下去,根本沒有用,所以說我們先掌握到了真宗旨。
所以我們做一個總結:整個唯識學的宗旨,在於強調萬法唯識。其實一切法都是你的心識的活動,主要三個主角,感受、想象、執取,就是這三種,你的人生只有這三個東西在活動而已。當你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個感受刺激你,第二個妄想引導你,第三個形成一種執取,當執著以後再存到第八識去,就是一切法都是你的心識在活動,根本沒有一個自我。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悟到我空法空的真理,而調伏煩惱障所知障,成就了真解脫跟大菩提,這個是整個唯識的修學宗旨。
淨界法師:修行是要分別,還是不分別
在修行的時候,我們要問一個問題:到底修行是要去分別,還是不分別,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這個事情應該這樣解釋:我們的目標是無分別,當真理真實出現的時候是不能分別;但是過程一定要分別,你過程沒有分別,沒有用文字的引導來修正你的思想,那你就不能悟入真理了。這個分別要怎麼分別呢?我們說明一下。
這個分別的方法,這個地方的方法是講行相,就是「於一切法唯有識心」。大乘止觀跟小乘止觀最大的差異在哪裡?小乘止觀它的空,是對外境全盤的否定,它就從無常下手,反正一切法被無常一觀照以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有的東西都消滅掉,沒有價值。所以小乘的空觀,它所對的境界是五蘊諸法,整個五蘊被他的空觀一對治以後,全部消滅掉。大乘佛法的空觀是「遍計本空,依他如幻」,它是保留外在的因緣,這個因緣依他如幻,如幻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能動它,你知道它是生滅相,但是你不能去破壞它。
那你要去破壞誰呢?所以大乘的空觀它所要對治的是你心中的遍計執,你心中的名言妄想。「遍計本空」這一句話的意境,簡單地說就是保持內心的平等,這就是遍計本空。
比如我今天看到一個人,誒,這個人對我很好。當你動了這個念頭的時候,你的心開始不平等。這個時候你馬上要觀照:這個人對你很好,你已經落入了不平等。不平等就是說,你已經開始在造業了,這個生死業力開始啟動了。你要把不平等調成平等,你應該觀照說:這個人對你沒有很好,也沒有很壞,你的心就平等了。
所以你在修遍計本空的時候,你心中的名言,你要記得一句話:多用否定的話,少用肯定的話。諸位如果讀過《大般若經》你會發覺,佛陀在《大般若經》裡面,很少用肯定的話:「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這個意思。
但是你要注意,否定不能否定單方面,要二方面都否定。若你想這件事情對我有好處,你便開始不平等,你要開始對治:其實這件事情對我,沒有好處,也沒有壞處。你的心平等,就是遠離二邊。所以你對於每一件事情,你都用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你的心安住在平等。
所以在修遍計本空的時候,諸位要知道:你剛開始脩大乘空觀的時候,你盡量少用肯定的字眼,多用否定二邊的字眼。你不能否定一邊,因為否定一邊,一高一低也不平等。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他剛開始修觀的時候,是先破對外境的執取,先破所取相,就是對外境保持平等,然後再對治能分別的心。因為這個外境對我們是比較疏遠,所以我們比較好對治,剛開始先對治對外境的不平等,然後再對治內心對自我的不平等。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於一切法唯有識性」,就是把我們這種有所得、不平等的心,帶入到平等的一真法界、不二法門去,就是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進入到平等的圓成實性。依止這個平等觀,「隨聞勝解故,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這個就是修行大乘止觀的整個過程。
修行大乘止觀,我們也說過,整個大乘止觀,它很強調內在的改造,它不改變外境,外境完全不動,因為依他如幻,一切法有它背後的因緣,你知道就好,但是它是讓自己用平等心來面對。
我們看黃河,黃河氾濫一直是中國很大的天災,你看黃河一觸動的時候,生命財產的破壞不得了,所以治理黃河永遠是歷代君王一個重要的政策。剛開始是大禹的父親鯀去治水,他用圍堵的方式:你會氾濫,我就做很多的堤防來阻擋你。結果,這個水你不要看它看似柔弱,其實堅強,它一發狠的時候,再大的堤防都被它衝破,就失敗了。大禹很聰明,知道這個水不能跟它硬擋,要疏導,把它疏導到一個乾旱的地方灌溉良田,不但沒有壞處,還有好處。
其實我們的心也是這樣,看似柔弱,但是它要狠起來的時候,什麼事都做得出來。所以對心,你能夠硬壓,像外道的無想定?其實這個無想,完全把這個心的功能、思想完全壓住,這不是一個好方法,來生它會更嚴重。
諸位要知道,大乘的止觀,就是你要很勇敢地面對內心錯誤的思想,然後用佛法慢慢地加以導正,不要去壓制你錯誤的思想。錯誤的思想一來,我就念佛,當然這是剛開始的方法。我錯誤的思想一來,我就去拜佛,對,剛開始我們不一定要去跟它硬碰。但是你要慢慢培養一套方法,來疏導這個錯誤的思想,就是「遍計本空」,就是用否定的言詞,把你的思想永遠保持在平等,使令你離開好壞得失的對立。
因為這個好壞得失,都是你自己的概念創造出來的,世間上的事情哪有好壞?世間上的事情就是「依他如幻」,它就是隨順很多的業力,顯現很多的影像,然後一直一直地過去、一直一直地過去。但是我們在過程當中,說這個是好、這個是壞,又產生很多很多的業力種子。所以我們應該讓內心保持平等,這就是所謂的「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這就是整個大乘止觀的相貌。
淨界法師:對治執著,重點在自我意識。
那麼你能夠對空性有正確的理解以後,就能夠斷除我法二執,證得二空的真如。這個我執它的重點是障礙你的解脫;這個法執呢,障礙你的智慧,障礙菩提。我們這樣講好了,我們的生命有四個重點,染、淨、小、大四個重點。我執,我執重的人,就影響到染污,你的煩惱就重了。一個人自我意識重,你就容易起煩惱。你的貪愛、瞋恚相對重,所以我們要對治執著,就是重點在自我意識了。你注意一下,比方說你喜歡喝咖啡,你喜歡喝咖啡這件事情亂不了,不障礙往生,因為它只是第六意識的反應。
因為第六意識它是一時的,第六意識它沒辦法相續。但是你一定要喝咖啡,欸,障礙往生。因為你已經提升到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執取,那麼你一定要喝咖啡,你去觀察,一定有一個自我一定要喝咖啡,一定有一個自我意識在裡面活動。所以佛法的智慧就是說問題要抓它的病根,當然很多人就是我一定要喝咖啡,那怎麼辦呢?有些人就說那我就不喝了,我乾脆去吃口香糖好了。那麼你就是把喝咖啡的能量,轉到嚼口香糖去了。但是你這個問題沒有解決,結果你還是很想喝咖啡,結果晚上做夢都夢到你喝咖啡,對不對?因為你這個慾望沒有滿足,你是用壓抑式的,結果它反彈更厲害。
所以這個世間人是一種目標的轉移來解決問題。大智慧的佛陀說不要,你把那個自我拿掉,誰在喝咖啡?喝咖啡是誰?你喝咖啡的是誰在喝咖啡?其實是三種作用:第一個感受。因為你過去跟咖啡有一種美好的業力,所以你產生一種甜美的感受。其實你喝咖啡,你不是真正要咖啡,你要的是那種感受。它曾經給你一個美好的感受,你想找回你過去甜美的感受。
所以你再一次通過咖啡去刺激你的感受,你要的是那種感覺,那種感覺就刺激你的妄想,哇,這個咖啡很好!結果你把它的美好膨脹了,加上你的名言把它贊美,它的好是你把它贊美的。世間上沒有好壞嘛,因為有些人覺得咖啡很苦嘛,是不是?所以你安立很好的名言,欸,這咖啡不錯喔!這是哪裡生產的?你打妄想,打妄想打久了以後又加強它的執著。
所以,你其實你整個過程當中,就是一種感受、想象、執著,根本沒有一個自我。你要的是那種感覺跟妄想而已,你是要靠咖啡來刺激你的感覺跟妄想。所以,你觀察無我的時候,原來整個過程是沒有自我意識的。所以,你就把這個我把那個執取慢慢淡薄了。那麼這個我執,影響到染淨、煩惱的輕薄。但是這個法執呢,這個所知障影響到你的格局的大小。有些人做事情,一個人要有原則,但是不能夠太有原則。因為你這原則抓住的時候,你就不能夠看因緣辦事。有些因緣,在不同因緣當中,它會做一些善巧。
所以法,應該有一點堅持,但是不能夠執著。所以法執就影響到你的格局大小,障礙你的所知的這個境界了,障礙你的功德的圓滿。所以這個我執引生煩惱障,法執引生所知障。因為你法執越重,你的智慧就不圓滿了,就有所欠缺了。所以我們必須修這個我空觀、法空觀,斷煩惱障,證得真解脫,斷所知障,成就大智慧。所以,說在整個唯識的思想當中,助行就是處理業力。
淨土宗也是這個概念,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把生死業力降低,它的正行,修我空觀、法空觀,調伏你心中的執取,尤其是我空觀,在淨土宗,法執還不障礙往生。所以你法執這一塊,你可以到淨土再來處理都可以,但是我執你今生一定要處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