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唯有慈悲與愛能讓你一直貌美如花

  一直認為,贊歎一個女性美麗的極致用語,不是閉月羞花,不是一笑傾城,更不是被現代人用濫了的“美女”稱謂,而是“菩薩”二字。每當我們提及“菩薩相”的時候,一個溫婉可親、端莊玉潤的形象就會浮現在腦海。

  “菩薩”一詞不僅寓意了女性姣好的容顏儀態,更涵蓋了女性最優秀的品質——慈悲純良。“菩薩”一詞甚至泯除了審美性別的差異和對立,從沒有一尊女菩薩的形象會招致“男人愛、女人妒”的局面,更沒有人會將男權社會下“紅顏薄命”、“紅顏禍水”等貶低歧視女性的詞匯與女菩薩掛鉤。

  可見,“貌如菩薩”是中國傳統審美的最高境界,是國人集體審美的共同投射,與宗教信仰無關,與性別年齡無關。

  “菩薩”一詞本是佛教中的音譯詞,是“菩提薩埵摩诃薩埵(菩薩摩诃薩)”的簡稱,可以翻譯為“覺有情”。“覺”是使動詞,使“有情”覺悟之意。“有情”指的是一切有情感、有靈知的生命。

  佛家的生命觀極其宏大,不僅人類是有情眾生,貓狗蟲蝦也是有情眾生,包括以出生形式劃分的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以物質形態劃分的有色、無色,以意識形態劃分的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等,看得見的、看不見的,都是有情眾生。菩薩指的就是發心利益這一切有情眾生的人。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菩薩皆為男性,通常是偉岸俊美的貴族男子形象。

  而且佛經中說,一切諸佛菩薩成就菩提時,非男非女,隨機應化,體現出“眾生平等,無有高下”的基本教義。然而,佛教傳入中國後,流傳過程中被逐步本土化,佛經中諸多菩薩的形象也就發生了演變。東晉以前,我國的觀世音菩薩造像幾乎都是男性;東晉以後,觀世音菩薩開始現身為女相,一度男女觀音同時並存;到了隋唐時代,觀世音菩薩就都成了女身。

  甚至代表般若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造像,也逐漸顯現出女性化傾向。這無不折射出中國人對女性的潛意識崇拜和審美理想——慈愛端莊、溫文典雅,胸懷寬厚,博愛無私。由此,宗教信仰融入了審美藝術,審美韻味又為宗教信仰增添了魅力,兩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輝。菩薩,作為佛教文化的形象代言者,其儀態容貌已深深融入人們的集體意識之中,也為佛教文化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奠定了基礎。

  佛經上說,菩薩們莊嚴殊勝的相貌並不是偶然得來的,每修一百福,才莊嚴一相,菩薩修行要經過一百大劫,才能成就“相好”。比如佛陀本人在因地修行時,由於精進不懈,經過九十一劫才圓滿了“相好”的果報。

  所謂“相”,是指顯而易見、一目了然的外貌特征,比如佛有手指細長、皮膚潤澤、身形端直、兩肩圓滿、兩頰隆滿、齒白齊密等三十二種相;“好”,是指細微難見、不易查覺,但能使人生起歡欣喜愛之心的外貌特征,比如眉如初月、耳厚修長、鼻高不現孔、隨眾生之意和悅與語、自毛孔出香氣、光照身而行、等視眾生、不輕眾生等八十種好。兩項合稱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在《金剛經》中,佛陀曾對須菩提兩次提出“三十二相”的問題。第一次佛陀問:“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並用偈言強調:“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意思是轉輪聖王也具備三十二相,如果僅僅以相的形式來尋找如來,就會把轉輪聖王誤當做如來。

  若以美好的色相、悅耳的音聲來尋覓真如佛性,那是一種邪知邪見,並不能領悟如來真相。因為《金剛經》首先是破相的,破除世人對“相”的執著,指出一切相都是隨緣而有,因緣假合,不斷處於變化中,沒有實性,如夢幻泡影。

  同樣對於我們來說,縱是再怎麼如花似玉、天生麗質,也經不起歲月的推敲打磨,韶華終將隨水逝去,挽斷羅衣亦留不住。既然我們的容顏只是空花一現,還有必要花“一百大劫”時間去修正容顏嗎?

  事實上,以“四大皆空”著稱的佛家歷來重視梵行威儀的修持,為了整肅僧團的威儀,要求出家弟子在行、住、坐、臥四個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規范,即“四威儀”:行如風,坐如鐘,站如松,臥如弓等。當年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莊嚴、記憶力最超群的阿難尊者,正是因為被佛陀非凡的儀容、強大的氣場所折服,捨棄榮華和美妻出家並終生服侍佛陀。

  當佛陀問阿難,究竟以何因緣要跟隨他出家時,阿難這樣回答:“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是以渴仰,從佛剃落。”雖然阿難出家的動機不純,但畢竟促成了他跟隨佛陀修習正法這樁大事,也從側面反映出莊嚴美好的形象對於接引眾生、傳播佛法的重要性。

  試想面對一個相貌可憎、渾身散發惡臭的人,你願意停下來聽他講些什麼嗎?美是一種來自心靈的共振,是眼耳鼻舌身意的瞬間攝受,所以我們看到自古流傳下來的每一尊佛菩薩像,無論泥塑銅鑄木雕壁畫,皆是殊勝絕倫,令人見之頓覺可親可敬可信賴,心靈很容易受到感染和震撼,乃至全身心托付之情油然而生。

  這即是拜佛像可以受益的真實含義——“因我禮汝”,因為所拜的佛菩薩的形象,激發起了來拜者的恭敬心、清淨心、信任心、喜悅心、向善心等,拜者因此身心獲益,所以拜佛就是拜自己的心、拜自己內在的佛性。

  莊嚴美好的形象,哪怕只是一尊泥塑土雕,竟能發揮如此大的精神作用,引得千百年來無數眾生頂禮膜拜、香火不斷,更何況是一個活生生的女兒呢?人人都說“好女如佛”——面如滿月,目若青蓮。低眉生慈,回眸肅穆。步步生蓮,吐氣若蘭。

  行則上善,動則若水……生而為女人,本自具足這一切美好的潛質,只因凡塵覆蓋一時無法顯現出來,所以女人一生修行的首要目標,就是恢復和重塑自己的“菩薩相”。有菩薩相的女人,所到之處都灑滿陽光,所遇見之人都心生歡喜、如沐春風,所生活和工作的場地的都充滿向上的能量。這樣的女人,永遠不必依賴於男人,永遠不必計較男人的是非評判,永遠不怕年華逝去失寵於男人。

  菩薩的相是歷劫修來的,世間每一個女人的相貌何嘗不是修來的呢?相由心生,貌由心轉。世間的幻變萬千,皆因內心意念而起,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有什麼樣的面相。女兒的五官七竅就是一顆玲瓏心所投射出來的“相”。而所謂面相,並非一定要貌比天仙才是好,除了先天的五官形狀外,氣質和神韻才是一個人內在精神的終極表現,也是真正可以保證你“笑到最後”的底牌。

  美國總統林肯說:“一個人到40歲的時候就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儒家經典《論語》.陽貨篇提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意即一個人到四十歲的時候還是被人討厭,也就無可救藥了。這是針對於男人而言,結合自然規律和生理因素,一個女性最遲三十歲就應該對自己的長相負責了。

  往昔一切起心動念、心態性格、言行舉止經過三十年的日積月累,最終在臉上留下印跡,並且日漸明顯。歲月之筆是公正客觀的,它總是經意或不經意間在你的臉上勾勒出內在信息,這位執筆之手恰是你本人,是你經常流露出來的面部表情及言行舉止。

  正如“相好”記載著菩薩累世修習的信息,凡夫的面相也可以看出他的過去和未來。曾國藩在他的傳世奇書《冰鑒》中透露自己的“觀人之術”,即通過人的色與質,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命運前途。古往今來也有許多術士根據面相來推測人的未來運勢。其實相術只是一種經驗的積累,相由心生,由臉觀心念,由心念知未來。

  這種能力我們人人都有,一個人是寬厚柔和還是性情暴戾,是誠實敦厚還是尖酸刻薄,往往在一見之下就可以略知一二。再如做學問的人通常帶著書卷氣,經商者總是靈活敏銳,領導者常常不怒自威,性情溫和的女兒皮膚細嫩,脾氣暴躁的婦人則容易生橫肉、色斑,心機太重之人的相貌絕無可親,擁有赤子之心的人容貌清朗……其秘密就在動心起念處——以念頭與命運的關系來說:念頭久了就演變為情緒,情緒久了就演變為性格,性格久了就演變為命運。

  以念頭與面相的關系來說:念頭久了就顯化為表情,表情久了就凝固成面相,此面相即是所謂命運的投射,心才是面相的樞紐,看相不如看心。

  如果我們觀察得足夠仔細就會發現,人的相貌、氣韻每天都在發生著細微變化。正所謂“有心無相,相逐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

  愛貪小便宜的人,每動一次此念,就收縮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小氣相。

  愛小偷小摸的人,每動一次此念,就賊目鼠眼一次,長此以往,就出鬼祟相。

  愛騙錢財的人,每動一次此念,就薄一次,長此以往,就出薄皮相。

  愛混日子的人,每動一次此念,就松懈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懈怠相。

  貪愛玩樂的人,每動一次此念,就漂浮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漂浮相。

  愛發脾氣的人,每動一次此念,就立眉瞪眼一次,長此以往,就出丑陋相。

  某人愛說歪理的人,每動一次此念,嘴就歪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歪嘴相。

  愛生氣的人,每動一次此念,嘴就向前噘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噘嘴相。

  常邪淫的人,每動一次此念,腎與膀胱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腎面灰、耳障相。

  愛損人,每動一次此念,心與小腸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心面黑紫、印堂發暗相。

  愛取人不義財,每動一次此念,肺與大腸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肺面盛赤、鼻陋相。

  愛尊重人,每動一次此念,就莊嚴一次,長此以往,就出莊嚴相。

  愛精進,每動一次此念,就向上一次,長此以往,就出端莊相。

  愛節儉,每動一次此念,就謹慎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樸素相。

  愛布施,每動一次此念,就寬厚大方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寬厚相。

  愛以慈悲心助人,每動一次此念,就積善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慈悲善良相……

  請相信,相貌是能逐步改變的,美好的儀態、和善的表情會由內而外散發出一種吸引力,讓見者如沐春風、相隨效仿。每一個女兒內在都藏著一尊菩薩。

  身為女兒,你本自具足、本自圓滿!你不需要剃度,就可以做一個菩薩道的行者;你不需要披起袈裟,就可以為眾生廣種福田。修正你的心念,澄淨你的心神,點燃你的覺照,親證你的佛性,開啟你的般若,享用你的法喜,布施你的笑容,你就是你所國土中的圓滿報身佛!

來源:網路

undefin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