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

住在廈門,接觸了許多台灣過來的法師,經常聽他們介紹台灣佛教情況,很渴望能有機會一睹其真面目。因緣總算來了,這得感謝台中慈光寺惠空法師,正是他給我提供了這一因緣。一九九七年冬,我應澳大利亞墨爾本明月居士林妙淨法師的邀請去澳洲弘法,隨後抵達台灣,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參訪講學活動,獲益非淺。現將一些見聞記錄下來,供養大家。

 

一、弘法

說到台灣佛教,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他們的弘法事業。台灣的佛教道場很多,除獨立於山林、城市中的大大小小寺院之外,還有許多坐落在樓層中的精舍,他們與社會大眾融為一體,為城市中的廣大信徒修學佛法提供了極大方便。台灣的法師大都熱心於弘法,隨便走到一個道場,看看他們的活動安排表,便可以了解他們的活動情況了。一些大的道場,如佛光山、法鼓山等,一年內的活動都會預先安排好;一般的小寺院往往也安排了一個月或一週的活動,其內容豐富多彩,真可謂法門無量。

 

1、講經、講座

一般寺院的活動安排,都有拜懺、共修、講經、講座,這大概算是台灣寺院的基本弘法形式。筆者在台參訪期間,應邀到台北的文殊院講堂、中壢市清心講堂、桃園市學佛行苑、台中市靈山寺、普賢講堂分別做了演講。這些講堂處於鬧市中,多數就設在樓層內,通常都有固定的活動安排,偶爾也請外面的法師去演講。每個講堂都有自己的信徒群體,講堂的生存主要依賴信徒的護持。台灣的一些大法師也時常租用社會公共場所(如中正紀念堂等)舉辦大型講座,有時會有數萬人參加,其佈置之莊嚴、場面之壯觀,恍如靈山再現。

 

2、印經、贈送經書

台灣佛教界創辦的出版社很多,有佛光出版社、法鼓文化出版社、東初出版社、大乘文化出版社、正聞出版社、慈濟文化出版社等等。此外還有許多印經會,發動信徒印經結緣,台灣的許多佛教組織及寺院都設有經書結緣。我這次到台中埔里參訪,在法耘印經會、大林靜舍請到幾冊南傳的佛教典籍,像這樣偏僻的小地方都能請到結緣的經書,可見經書的普及。

 

3、錄音、錄像

利用錄音、錄像帶弘法,是台灣佛教得以普及的重要途徑之一,尤其是在電台及電腦網絡沒有盛行之前,音像弘法就算是最理想的方式了。台灣有許多出色的法師和居士,他們以極大的熱情,在教界及社會群眾中弘揚佛法,並將講經和講座的內容製作成錄音、錄像帶。在台灣,錄音、錄像帶幾乎和經書一樣普及,除了在大陸常見的慧律法師、淨空法師的音像製品外,很多法師都有自己的錄音和錄像帶流通。想聽任何一位法師講經,只要找到他的音像製品,真是非常方便的事。

 

4、各種佛學營

每到暑假,台灣的許多道場都會舉辦各種佛學營,如大學生夏令營或冬令營,小學生夏令營或冬令營,高中生夏令營或冬令營,教師夏令營或冬令營等,還有短期出家活動。今日的台灣佛教界,之所以能吸引那麼多大學生學佛或出家,使佛教徒的素質得以提高,主要是這些活動帶來的成果。

 

5、電視台

台灣目前有五家佛教界辦的電視台,如佛光山的佛光衛視,慈濟的大愛電視台,中國佛教傳佈協會的衛星電台等,它們在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傳播佛法,或傳播與佛教有關的內容。如衛星電台的節目有:空中佛學院、佛經講座、佛界資訊報導、人道素食、插花、高僧專訪、名剎之旅、兒童故事、佛學疑惑開釋、電影欣賞等。另外中視、台視等重要電台也時常邀請法師講經、講座。可以想像,台灣社會民眾想要聽聞佛法,是一件多麼方便的事。

 

6、多媒體

從瑞穗到花蓮的路上,有一座和南寺。這所寺院專門以多媒體弘法。他們以佛經為題材製作了許多卡通片,描繪了一幅幅佛國淨土的莊嚴,以及佛陀在因地行菩薩道的感人事跡,有VCD也有錄像帶。他們還依佛經思想譜寫了許多佛教音樂,灌製成CD片,從藝術及音樂的角度弘揚佛法,這在台灣佛教界也算是別開生面的弘法方式。

 

7、網絡

台灣許多佛教道場都設有網絡站,除介紹該道場的情況及日常活動安排外,還作了許多弘法工作。如“台大佛學研究中心”,這個站點的內容非常豐富,設有中心簡介、中心公告、教界消息、意見調查、書目檢索、期刊原文、專書專文、圖書館錄、漢文佛典、藏文佛典、巴利文佛典、梵文教學、巴利文教學、藏文教學、多媒體區、佛學網絡、佛學工具、佛學院所、佛學造字等二十個項目。另外,像“普賢護法會”,正在做大藏經光碟版和大藏經的網絡查尋,對於了解國際佛教動態,吸收最新佛學研究成果,以及教界的交流,都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8、雜誌

台灣的佛教組織很多,這些組織大多有自己的雜誌。其中有不少只是一般的通訊,主要宣傳該團體的活動情況,並刊登住持法師的一些開示,並無特色。但也有辦得非常好的,如《中華佛學研究所學報》、《諦觀》等,學術水準很高;而《人生》、《普門》、《慈濟》等,則活潑潑地體現了佛法在生活中的運用。

台灣佛教的弘法方式很多,除了上面介紹的幾個重要方面外,還有面向社會的佛學圖書館,筆者此次在台北參觀的“文殊圖書館”、“佛陀教育基金會圖書館”,都有豐富的藏書和音像資料供信徒借閱。而台灣的法師的弘法熱情更是值得讚嘆,他們或設觀音熱線,為社會群眾解除心理困惑;或宣傳環保、護生,愛護動物;或撰文抨擊邪教,倡導正信。除了面向社會普通群眾而外,法師們還時常到軍隊或監獄說法佈教,以各種方式弘揚佛法,淨化社會人心。

 

二、僧教育

佛法由佛法僧三寶構成的。學佛修行雖然是依法得解脫,但住持佛法端賴僧寶,因為“道在人弘”。台灣曾經歷日據時代,佛教也因此受到日本佛教的影響,遺留了許多不如法現象。大陸解放前夕,大批優秀的長老和中青年法師來到台灣,當他們立定腳跟,有一定經濟基礎後,便開始辦僧教育以培育僧材。今日,許多道場都有了自己的佛學院或研究所。台灣佛教界的僧教育,除繼承民國年間大陸佛教辦學的模式,還在發展中形成了了自己的風格。

 

1、保持傳統

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已有二千年歷史,並形成了傳統的叢林制度。台灣的許多佛學院都是過著叢林、學院一體化的生活,如圓光佛學院、南普陀佛學院、福嚴佛學院等,都嚴守叢林規制:上殿、過堂、半月半月誦戒、禪修,注重持戒和僧人的威儀,有些學院不供晚餐,鼓勵學生學戒持戒,過午不食,以叢林生活培養學員健全的僧格。

 

2、適應現代

佛法在現代社會的生存,自然要能適應時代,尤其是要能夠利用現代的科技手段來為學習和弘法服務,這必須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培養。台灣的許多佛學院和研究所都有現代化的裝備,有專門的電腦室供學員使用,他們可以利用電腦做作業、寫文章、上網查詢資料,福嚴佛學院的畢業班學生,每人都有手提電腦。圖書館以電腦進行管理,可以很方便地查找所需要的資料,還備有複印機,為師生複印資料提供了方便。

 

3、重視學術

在台灣的佛教界,印順法師是公認的導師,他老人家的佛學思想幾乎影響了一代中青年人。目前,台灣的許多研究所和佛學院都把他的《妙雲集》作為教材使用。印順導師非常注重學術研究,在他的影響下,許多中青年法師也都走上了現代學術研究路線,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法師前往歐美、日本攻讀學位,取得學位後回到台灣辦學,所以,台灣佛教界的學術氣氛是比較濃厚的。聖嚴法師主持的中華佛學研究所,恒清法師主持的法光佛學研究所,及大航法師擔任院長的福嚴佛學院,都有這種傾向。

 

4、多種層次辦學

台灣佛學院為不同程度的學員開設了相應的教學內容,如圓光佛學院,有初中部、高中部、專門部、大學部及研究生部。福嚴佛學院也有初級部和高級部,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台灣一些研究所辦得很有水準,如聖嚴法師的“中華佛學研究所”,恒清法師的“法光研究所”,學術水準都很高。

 

5、四眾同修

目前,大陸佛學院的招生只侷限於出家眾,是名符其實的“僧教育”,而台灣的許多佛學院都是四眾同修,如圓光佛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等,不僅培育僧才,也為在家居士修學佛法提供因緣。據“慈明佛學院”教務長介紹,許多發心進入佛學院學習的在家居士都有出家的意向,因此,在佛學院的幾年教學中,開學初在家眾比出家眾人數多,學業進入一半時,在家眾與出家眾的人數就一樣多了,而到畢業前夕,往往出家眾比在家眾還多。看來辦四眾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居士的佛學水準,也是壯大僧伽隊伍的重要途徑。

以上幾點,是我在參訪一些佛學院和研究所後的總結。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佛學院、研究所都是這樣。像靈岩山的辦學,就是屬於非常傳統而又封閉的教育,要求學員嚴格遵循叢林生活,以背誦經論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不主張學生學習社會知識或接觸報紙、電視,更拒絕現代學術;而“中華佛學研究所”及“法光研究所”,則又未免太偏重現代學術。

 

三、慈 善

漢傳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是以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為修學的途徑,表現在實踐上就是慈悲濟世,從利他中完善自己。這樣的精神可以通過慈善事業的開展去實踐。台灣的許多佛教道場都有慈善項目,其中最出色的要屬證嚴法師創辦的“慈濟基金會”。這是一個專門的慈善團體,自一九六六年創建以來,會員已達四百六十一萬之多,從慈善、醫療、文化、教育四個方面為社會提供幫助。

 

1、濟貧救難

慈濟志業的工作項目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濟貧,對低收入戶長期予以濟助,包括實物濟助、醫療濟助、義診濟助及孤貧喪葬濟助。其次是救難,對世界各地的重大自然災害及意外事故給予緊急救援。僅在台灣省境內,自一九六六年起,慈濟所濟助的貧病急難已逾一百二十三萬人次,送達貧戶手中的救濟金額超過十七億元台幣。截至一九九四年底,長期接受慈濟基金會濟助者,每月達一萬六千戶,每月的救濟金共計一千餘萬元。此外,他們還走出台灣島,為大陸、孟加拉、外蒙古、尼泊爾、泰北、盧安達、柬埔寨、南非、幾內亞比索、車臣等地賑災救難,貢獻他們的愛心。其它佛教團體,如佛光山,也專設有冬令救濟會、急難救助會以扶危濟困。

 

2、醫療

疾病不僅使患者陷入痛苦之中,更使很多家庭因此而背上沈重的經濟負擔,所以,解決眾生的病苦也是佛教慈善的重要內容。慈濟基金會一九七二年初率先在花蓮市成立義診所,隨後又創建慈濟綜合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醫療網中的大林分院及兒童發展復健中心。在慈濟綜合醫院參觀時,陪同的慈濟志工為我們介紹了證嚴法師創辦醫院的宗旨,他們不但治病救人,更給病人以愛心和尊重,慈濟的醫生護士都真誠地愛護病人,還有數百名的志工奔忙於醫院的各個角落,隨時為病人提供各種服務。有些病人病癒出院後,志工們還會打電話或親自上門慰問。醫院中為病情危急的病人設有心蓮病房,除提供優越的治療環境外,還給予宗教的關懷。醫院還設有骨髓資料庫,號召廣大信徒捐贈骨髓,現已有十萬人參與抽血檢驗,成為亞洲最大的骨髓資料庫,為血液病患者提供了生存希望。另外,佛光山也設有佛光診所和雲水醫院,為病患者提供了醫療方便。

 

3、教育

台灣佛教界還辦有自己的大學,如華梵工學院、慈濟醫學院、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以及正在籌建中的佛光大學和法鼓大學。筆者此次參觀了玄奘人文社會學院、華梵工學院、慈濟醫學院。無論是從校園環境、教學設施,還是他們所介紹的辦學理念,都使我深刻認識到教界自行辦學的意義。教界所創辦的大學不僅可以傳授社會知識,更能培養學員擁有健全的心態和高尚的品德。

在參訪慈濟醫學院時,筆者看到學生穿統一校服,吃自助素食,一餐只要花十元錢(台幣),就可以隨便吃。據說這樣做是為培養學員的慈悲心,避免他們的攀比心。學院還設有茶道、花道、書畫和禪修的課程,以陶冶學員的情操,又開設慈善愛心教育,以培養學員對社會的關愛之心。醫學院的課程難免要涉及解剖屍體的問題,他們對解剖的每具屍體都十分尊重,稱其為“大體老師”,在解剖屍體前要舉行誦經儀式,解剖結束後要重新縫合,穿上證嚴上人特製的衣服送去火化,然後將骨灰供在醫學院中。

 

佛光山的教育也辦得很出色,他們除了佛學院和研究所進行的專業教育外,還有面向社會的大學和中學教育,同時,也為廣大信眾開辦了夏令營、信徒講習會、都市佛學院及大專佛學中心,他們不僅重視青年教育,也十分關注兒童教育,辦有幼稚園、兒童夏令營、星期兒童班和兒童才藝班等等。除此以外,他們還時常到公司或監獄去弘揚佛法,並在電視上舉辦各類講座,為不同層次的人們提供了學佛的環境,這大概也是佛光山人才聚集的原因所在。

 

佛教常被許多社會人士視為消極厭世的象徵,以為佛教徒不關心社會,無益於社會的發展,而慈善事業的開展正可以改變人們的錯誤認識。佛法的弘揚若單純以佛教的面目出現,會使很多異教徒或非佛教徒存有戒心,而慈善則沒有任何界限,任何人都能接受。同時,社會發展中出現的貧富懸殊現象,也唯有通過慈善才能得以調節。基督教的慈善事業就做得非常好,他們不僅濟貧救困,還創辦醫療和教育事業,使無數人因此而受惠。今後,佛教界在慈善這一領域還應多下些功夫,才能消除長期以來社會對佛法的誤解,真正使佛法走入人們的生活。

 

四、僧團體制

原始佛教的僧團是無政府的,屬於十方共有,並遵循著法制下的民主平等。而中國的叢林則成立了相應的領導體系,並以此確立了方丈的權威性,但所有權也還是屬於十方。而叢林在發展過程中又逐漸演變為兩種體制,一部份還保留著十方叢林的公有制,另一部份則成為私有制的子孫廟。台灣的許多道場都比較接近於子孫廟的體制。

 

1、私有制

台灣的許多寺院,雖然保有傳統中國叢林的規範,但卻屬於私有制,由某位法師長期苦心經營而成。而這個法師自然就成了寺院的主人,可以全權的支配它。一旦擁有某個寺院,不僅可以利用它作為修行的場所,還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幹一番弘法事業,所以有許多法師都希望擁有自己的道場。

 

2、子孫道場

十方叢林的住眾是十方大眾,而子孫道場則以自己的徒子徒孫為主。佛光山、法鼓山、中台、慈濟、靈岩都是在台灣最有影響的山頭,每個道場都以各自的徒眾為核心,形成自身特有的體系,並且都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並自稱佛光人、法鼓人或慈濟人,子孫道場的性質比較濃厚。

 

3、男女眾同住

台灣的許多道場都是男女眾同住,佛光、法鼓、靈岩、中台等等,都是在一個師父之下,由少數幾個男眾加上一大幫女眾。台灣佛教界的出家女眾比男眾多,因此一般道場總是女眾多於男眾,而在事業的開展上,女眾也往往比男眾更為得力。

 

4、連鎖寺院

從前大陸的大叢林會在各處設有自己的下院,台灣的許多道場也都有各自的分院,其中最著名的是佛光山,在世界各地有一百多個分院;慈濟基金會在海內外也有許多分會;不久前崛起的中台山道場在台灣各地也已形成五十多個精舍。這種從總院到分院的組織結構,形成一股龐大的弘法力量,對於弘法事業的開展和推廣,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對於台灣這樣一種僧團體制,我並不是很喜歡,總覺得它不太如法,和律制的僧團相差太遠。但從台灣佛教事業的興旺發達來看,卻也發現了它的優越性:私有制使人更有責任感;而子孫道場凝聚力強,既便於管理也容易成就事業;至於男女眾同住一個道場,分工合作,也能夠取長補短。這些條件對於事業的成就應當說是非常有益,但從個人的修行解脫來說,私有制和子孫道場,會增長修行人的我執和我所執,使人在成就事業的同時,不知不覺地被我、我所緊緊地束縛住,從而背離了佛教涅盤解脫的精神。當然,假如能生心無住,則又另當別論了。

台灣的佛教僧團中,自然也有不少是公有的、十方的、及單純的男眾或女眾道場。其事業之成就雖不及子孫道場,也別有一番景象,如正覺精舍、南普陀寺等都以道風嚴謹著稱。今後的僧團應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更為合理呢?有人主張恢復十方制度;也有人更喜歡子孫道場,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這兩種體制可能還會同時存在。不過,理想的僧團還應是律制的六和僧團,所以說,在佛教事業的發展中,弘揚律學和僧制建設恐怕是當今的首要問題。

 

台灣之行,看到和想到的很多,由於行程匆匆,一路走馬觀花似的,有些印象業已淡忘,而參訪時本沒有打算要寫什麼,雖然走了許多寺院,但了解得並不深入。現在形諸於筆端的只是大概的感覺,可能會籠統些,只希望給大家提供有關台灣佛教的簡單線索,如果想進一步了解的人,不妨親自去走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