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

我們一講出離心的時候,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有出離心了,是不是要遠離世間了?是不是什麼都不能做了?然後到山上、到山洞裡自生自滅?」這是一個誤區。佛法不離世間法,包括出離心也是,你盡任務、盡義務是應該的,在佛法裡,這叫了緣了債,這樣你最後才能了生死。

那麼,出離心是怎麼回事?修出離心是為什麼?出離,就是出離對世間的貪慾。這個貪慾心是一種心靈的束縛,心靈的壓力。有貪心和慾望,心裡絕對是束縛的,絕對是壓抑的。有束縛了,心就無法解放;有壓力了,心就無法輕鬆。修出離心就是讓你的心解放,讓你的心輕鬆,不要有壓力。

有貪慾就這樣,沒有想要,有了還要。比如說金錢,有一百萬還要一千萬,有一千萬還要幾個億……心裡不會有滿足的時候,越有覺得越窮。心裡有滿足感、有知足心,才是真正的富裕。若是心裡不滿足,有貪慾,即使有再多的錢財也不是真正的富裕。權力也是一樣,永遠沒有知足的時候。這都是由貪慾造成的。

可以有理想,也可以有願望,但是不能有貪心和慾望。沒有貪慾一樣可以有理想,有願望,但是心裡不會有壓力。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者福報成熟了,可以實現願望了,這是隨緣的。沒有慾望,沒有貪心,那完全是解放的心態,完全是輕鬆的心態。有理想,有願望,但是心裡不會有束縛。

貪心和慾望是成就最大的障礙。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多大的成就呢?也是由慾望和貪心造成的。我們為自己的目標、理想去努力,但是因為有慾望和貪心,心裡就有束縛和壓力了。心裡一慌,一胡思亂想,判斷和選擇上就會出差錯,就會走上一條不好的道路。你為了貪心、慾望,造了很多惡業,今生會走進絕望,將來要墮落惡趣裡,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若是心裡沒有這樣的束縛和壓力,不胡思亂想,心態很穩定的話,在判斷和選擇上都不會出差錯。這樣,無論你在世間還是在出世間, 很快就能成功。不僅能夠得到暫時的成就,究竟的成就也就在眼前了。你放下貪慾的心,讓自己的心解放,讓自己的心輕鬆,然後你就可以去完成自己的任務和義務。

出離心不是逃避,不是消滅,而是一種放下貪心和慾望的心態。貪心和慾望不好放下,那怎麼辦?就是紮紮實實地去修四外加行。你慢慢地明白了,真正生起定解的時候,相續中自然就沒有貪慾心了,自然就放下了。這個時候,解脫就在眼前,成就就在眼前。解脫的同時,也成就了很多自己想成就的願望。


出離心,不是遁世厭世而是選擇不佔有

出離心 捨離五欲的心

聖嚴師父

修行不能沒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而想開悟,那一定是外道。目前有人自以為在教禪,自命為禪師,但是不離五欲,認為釋迦牟尼佛也不離欲,並且主張在欲中才能真正地修行。那是外道,不是佛法。

有出離心才能出三界,才能在生死之中自在,才能不被五欲勾引、不受塵境動搖。


有人會以為出離心是小乘,禪是大乘,兩者無關。不對!人間的倫理道德、小乘的出離心、菩薩的菩提心,這三樣具備了才是大乘的禪。

若沒有以出離心作基礎,那便是戀世的心、貪著的心,或者是含藏慢心、狂心的一種英雄主義。所以,沒有出離之念,就不能稱作是菩提心。

「人欲橫流」的時代,物質文明的誘惑太多,所以要出離很難。因為出離心,必得離五欲。如不離五欲,則梵天都生不了,何況要證大小乘的聖果。既想開悟證果,又想不離五欲,是絕不可能的。

出離心實在難發;正在五欲中打滾的人,要他生起出離的意願,非常不容易。現在的臺灣,學佛學法的人好像很多,而且似乎也很用功。但其中有人,只是想從師父這裡學點東西,然後出去逢人販賣而已,甚至自己也當禪師主持禪七;真的要他發出離心就不容易了。可是,必須先有出離心才有可能了生死。想得虎子,必得有入虎穴的勇氣,有此勇氣,努力愈大、信心愈強,修行才能得力。

有了出離心,才會死心塌地好好用功,為佛法作干城,不貪戀世間所有,只以清淨的佛法作依歸。

已經有家有業不太可能出家的人,仍然要有出離心,才不會受到世間人事的誘惑和影響而煩惱不已。有出離心,才能了知苦空無常,並且體驗到世界是苦空無常的。

許多人誤解,以為有出離心就是不要世間、不要父母、不要兒女……通通都不要了,那叫逃避現實。出離並不是厭離、不是逃避。若父母健在而不盡子女的責任,這就不對。釋迦世尊出家時,父母有人奉養,生活無虞。六祖惠能大師當初要去求法,也是先安頓好了老母。所以在家也好、出家也好,發出離心,並不表示不負責任。出離是不佔有,權利可以不要,責任一定要負。父母遺產可以不要,父母若無人奉養,托缽也要奉養。(摘自《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問:請開示要如何生起出離心、發菩提心,求生西方淨土?

淨空法師

答:多讀經,多聽經。至於一句佛號,其他的什麼都不需要了,行!你真的能把分別執著放下,就可以,你不需要聽經。如果你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那你一句佛號,你念一輩子都不能往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句佛號看什麼人念,古時候講什麼人?老實人。老實人行,一句佛號就可以,我們都不老實。老實人太少了,一萬個人當中難得找一個老實人,就是他沒有妄念,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不老實。所以你自己想想你是不是老實人?是老實人可以。你看諦閑老和尚,那個鍋漏匠是個老實人,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他一天到晚就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妄念,三年念成功了。你看預知時至,站著往生,老實人!還胡思亂想,還在這提問題,就不老實!老實人還有問題嗎?

你要問怎樣有堅強的出離心,這很不容易的事情,這個事情不是勉強的。既然不老實,那就要聽佛的話,佛有方法教你修學,一定要從持戒做起。學佛不能不持戒,持戒就是守規矩。從哪部經下手?佛給我們說的,從《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我們也做不到,不但出家人做不到,在家人也做不到。十善做不到,學佛只是跟佛結個緣,不能往生,不能成就,將來還是隨著業力流轉,這一定要知道。什麼人能救你?戒能救你,離開戒律決定不行。

那我們就要想到,為什麼十善業做不到?為什麼從前人能做到,現在人做不到?這就是想到從前的人從小有家教,家教教什麼?教小孩守規矩。我們中國諺語裡頭有兩句名言,「教兒嬰孩,教婦初來」,這兩句話名言。嬰孩是什麼?剛剛出生就開始教了,出生不教,到三、四歲就教不了,沒法子教了。所以古時候父母教兒女,確實小孩一出生就教他,怎麼教?自己做好樣子給他看。所以諸位要知道,《弟子規》不是兒童的課本,你要以為是兒童課本,那你就錯了。《弟子規》是童蒙養正的教學,是父母在小孩面前完全做到,表演給他看。小孩出生二、三天,眼睛睜開,他會看、他會聽了,要知道他就在那裡模仿,就在那裡學習,天天看,看大人怎麼做,看到二、三歲,根深蒂固。

所以中國人常講「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它有道理!現在這兩句話講不通了,從前是真講得通,真幹!父母教。所以童蒙養正,家裡面的大人,父母之外所有大人,在小孩面前言談舉止都是正面的,決定沒有負面的。讓他從小就養正,決定不能讓他看到不善的,聽到不善的,接觸到不善的,決定不可以。所以那個三歲是培養的根基。我們這個教育沒有了,所以現在碰到十善業道會這麼困難,如果有養正的基礎,十善業道輕而易舉,哪會有困難?一定要懂這個道理。現在我們要講佛教育是非常非常的困難,就是我們斷的時間太久了,至少有三、四代。

我們在中國湯池做了這次試驗,教《弟子規》,用一個小鎮做試驗,這個小鎮十二個村莊,居民四萬八千人。用什麼方法?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學,才能收到效果。如果單單教小朋友,父母不學,小朋友你教他之後,他看父母不是這樣子,他說你們大人騙我,這不是真的是假的,不能接受。學校裡,老師教學生,老師沒做到,學生看在眼裡,你騙我!你說這個東西好,你為什麼做不到?不相信。這個課程要能收到效果,就是男女老少一起學,一塊學,這大家沒有話說,才把底下一代帶出來。今天困難在此地,做父母的、做老人的不肯學,這個教育就收不到效果。所以老師很辛苦,老師要做出好榜樣。老師在我們心目當中是聖人不是普通人,真的把聖賢生活的規範做出來,這大家才服了。


出離心與逃避心

修學佛法當生起出離心,知娑婆之苦猶如火宅,有急於出離的願望。有了出離心就可以減少對五欲紅塵的貪戀、減少由生活工作帶來的嗔恨、減少心靈常受濁世污染而產生的愚癡。

逃避與出離有著本質的不同。

逃避是推卸責任,不敢面對艱辛的生活,沒有改變自己的勇氣決心,是悲觀厭世的人生態度,這與佛教意義的出離心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出離心的生起是自覺抵制五欲紅塵的侵襲,不去同流合污,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心生出離,身處紅塵淒苦,是為了更好利用、駕馭塵世煩惱痛苦,人們只有在認識了娑婆世界的淒苦,才可以對這個世界有了出離心,進而尋求合理的方法,謀求改變這個世界,出離心是以出世之大願,做入世的事業。聖嚴法師指出:“厭離也不一定要離開人間,而是透過佛法的指導原則及修行方式,提起對於世間現象的徹底認識。”可見出離心是認識論,不是遁世說,也就是知道世間苦而求離苦得樂的意思範疇。通過勤修佛法,貪嗔癡日漸消除,對於世間五欲紅塵不再執著,那麼,也就不必有厭離心了,因為心裡已“無物可厭”了,煩惱痛苦轉為菩提,塵世處處都為修學道場,青山黃花無不彰現般若,此時世間一切現象都成為修行的助緣,出離心也就沒有意義了。所以,出離心只是修學的一個階段,並不是修學的目的,如《金剛經》所喻“如筏喻者”。出離心是為了更好解決世間的問題,人們對貪慾生起厭離心,就會清凈自在,不會因貪慾而誤入歧途,不會因貪得無厭而抱恨終生,這便是出離心的現實意義。

逃避心是對塵世苦難的無奈,是消極的處世之心態,逃避的是自己本應該擔負的責任、所應承受的壓力,不敢正視問題,不願面對問題。有的人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從中體味出世事虛幻、世事無常,這就是是出離心;有的人面對問題,不知所措,恨天怨地,茫然不知所蹤,不去積極解決問題,任由問題發展,這便是逃避問題。逃避不會減輕煩惱,反而是增加煩惱。避苦是表面上解脫,脫苦才是根本的解脫。舉個例子:古代的犯人要披枷帶鎖,為了減輕枷鎖的負擔,通過賄賂等手段,暫時去掉枷鎖,表面看是輕鬆了,實質上心理的枷鎖並沒有除去。如果積極改造,重新做人,把身上的枷鎖作為時常的鞭策,那麼,等出獄之日,身心枷鎖具已除盡,這才是根本解脫。

隱居山林,不問世事,一心向佛,也是逃避心的一種,修學佛法同樣肩負著弘法利生的責任與使命,修行與弘法缺一不可,閉關是為了更好的出關,往生是為了乘願再來。

我亦凡夫,初學佛時錯把逃避當出離,總羨慕出家人的清修,希望找一塊凈土,與志同道合者談經論道,悠然自得,無欲無求……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是與理想有很大距離的。心不凈,何期人間有凈土?心污染,怎期悠然自得?即便有那麼一塊凈土終及所老,此一生又有何意義呢?如今知曉:心凈則土凈,處鬧市如居山林。


修行人應具備的四個正見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

如果你對今生充滿著期望,縱使學佛修行和精進於聞思修,也不是真實的修行人。因為執著此生利益,修行只會增加你對世間八法的執著,例如執著得與失、苦與樂、譽與毀,仍然無法出離輪回而得到解脫。世間八法是我們痛苦之根源。如何放棄對此生的執著呢?你需要了知此生是無常,思維和觀修無常是對治我執的解藥。

『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

如果你是真實的修行人,不應執著於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因為此三界被三種苦所包圍:苦苦、壞苦和行苦。我們為了要遠離痛苦與痛苦之因,並達到涅盤境界,必須放棄對三界輪回的執著。觀修因果及世間輪回的過患,是對治對三界執著的解藥。如果你執著於三界,不是真正的出離心。

『執著己目的,則無菩提心』

如果你是真實的修行人,不應執著於自己的利益。如果你修持佛法只是為了利益自己,你不是真正的菩薩。修持佛法只是為了自己的解脫是不夠的。因此你必須生起利益眾生的念頭,修持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以及六波羅密利益一切眾生。

『執著心生起,則失正見地』

如果你是真實的修行人,不應生起執著心。所有執著二元的想法皆是虛妄。當你做任何世間的活動,你必須了知所有的現象都好像夢境一樣如虛如幻。破除二元執著的解藥就是修持勝義菩提心和修觀,了知一切現象都是空性。唯獨擁有空性的正見才能解脫輪回的痛苦。

 

出離心與逃避心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