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安法師:沒有「願」來作導引,念佛也是往生不了

眾生在三界六道的因果法則當中輪迴,是業力所感,是不需要「願」就可以去了的。比如修五常、五戒能得人身;破五戒,則得不到人身;修十善業道能生天;造十惡下三惡道;造上品十惡入地獄等等。那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也應該是這樣啊,為何還要等到發願才能往生呢?

那是因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出世間法的一個正因,如果沒有大願來作為導引,縱然念阿彌陀佛名號也往生不了。

如果對名號沒有賦予「願往生」的信息在裡面,即是沒有信願,那就感通不了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力量。感通不了,就往生不了。所以它的性質完全不一樣。

就好像一頭牛:它走在一條熟路上,雖然沒有這個駕馭的人,它也知道怎麼回家;但如果這頭牛走在一條不熟悉的道路上,你只是給它指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它是到達不了的!

必須要有一個駕牛的人拿著韁繩,還用鞭子鞭策著,然後它走偏了道路再把它扳正過來,才能到達目標。

我們凡夫眾生的心性就像牛,這個三界六道走慣了就是熟路,隨著業力自然就去了;但西方極樂世界對我們來說是生路——生疏的路,不是熟路。如果常常去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可能像我們這樣,坐在娑婆世界裡身心憔悴、蓬頭垢面、八苦交煎、苦不堪言……所以它對我們來說很生疏。

很生疏怎麼辦?就得要用「願」作為駕馭工具,我們的信心就像手,念佛的念頭就像繩子,所發的誓就像鞭策。

往生就是走在生疏的道路上,必須要這個「願」了,沒有這個願就往生不了,沒有這個願就好像這條牛沒有駕馭的手段。

這就是為什麼淨土祖師講「願立則道業可成」——發願為先。


大安法師 :每一聲佛號都應含有願往生的信息

淨土法門怎麼修持?大家一定要知道它的核心:重在信願。佛不斷地說:這個法門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為什麼極難信?因為這個法門極為簡單,它得到的果實又非常的究竟圓滿。

它是站在佛的果地上那種大慈大悲、大威德的角度來施設的。不是凡夫所能想像、所能窺測得到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九法界眾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來相信,來理解。

所以我們就得從仰信下手。你只要透過信心這一關,把信心落實在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堅固的發願上,以這個信願來莊嚴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每一聲佛號都有著願往生的信息,以這個至誠心去念,就能感通彌陀的這種願力。

四十八大願的願力是瀰漫在虛空法界,我們只要感通了,阿彌陀佛的願力能在我們身心體現了,那麼我們就能往生。如果感通不到這種力量,我們就往生不了。哪怕你心修得很清淨,煩惱伏住,見思惑沒有,你也去不了。但如果你這種力量感通到了,你就是散亂心,你就是一品煩惱都沒有斷,都能往生。


淨界法師:萬德洪名為何對每個人的加持力不一樣

淨土宗在整個大乘八宗中的特色,就是它是一種佛力加被的法門;要按照密宗的說法,它是一種本尊相應的法門。身為本尊相應的法門,修行的特點,簡單說,就是要你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以在淨土宗當中,不管是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嘆、意業的觀想,你的所觀境都是阿彌陀佛的功德。

因為這個法門的重點,是要你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但是,阿彌陀佛的功德甚深廣大,誰能夠代表阿彌陀佛的功德呢?從佛陀在本經中的開示得知,就是阿彌陀佛的聖號──名以召德,以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的聖號,來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

印光大師講得好:當我們在憶念佛號時,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意境呢?就是一種以凡夫心投佛覺海!

古德說:阿彌陀佛的聖號叫萬德洪名,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念佛的功德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同一句佛號,在不同的心態所表現出來的功德是不同的。大致上,我們可以把念佛分成二種:

第一種,信願不具足。有些人念佛,只是追求一種離苦得樂的心情,他現在有痛苦,或者為了追求健康、長壽、富貴的安樂,以離苦得樂的心情來念佛,他不想求往生。這樣子佛號對他產生的力量,是一種滅惡生善的力量,但是不能產生往生不退的力量。如果是這樣的心情,你念阿彌陀佛跟持大悲咒、念觀世音菩薩,效果是完全一樣的,這萬德洪名的特質、它特殊本願加持的力量,就表現不出來,所以這樣的念佛,叫做成就世間的福報。

第二種,信願具足。這種人念佛的心情,他對來生是有所期望的,是為了成就往生、成就佛道而念佛的。這樣信願具足的心情,跟佛號一接觸,就能啟動阿彌陀佛的加持力,不但能夠現世業障消除,更重要是能夠往生不退,他能夠感應阿彌陀佛本願的攝受,產生一種救拔的力量。這樣的念佛,就變成出世間的一種功德。

我們可以這樣來說:同樣一個月亮映在不同的水中,月亮的光明是不一樣的。同一個道理,同樣是萬德洪名,每個人都在念佛,但是對你的加持力,是世間的福報,還是出世間的聖道,那就因人而異了!

前面也有講到,關鍵點在於信願具足如果我們希望這個佛號的加持力,是一種能夠帶業往生、能夠超越三界的力量,那我們在念佛之前就要好好培養我們心中信願,這就非常重要了。如果你沒有把心理準備好,突然間跟佛號接觸,你很難把佛號的功德全部開啟出來。所以,我們的確有需要了解,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淨土法門是怎樣解釋的。

我們常說:聞經達理,斷疑生信。真實的信心來自於對經文的了解,產生智慧的觀照、抉擇,斷除心中的疑惑;而不是人云亦云,你叫我往生,我就往生,不是這樣子。所以我們必須從經文來了解,到底淨土法門是怎麼一回事。


淨界法師:你的目標是淨土還是娑婆!

諸位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當中,前後四次勸我們應當要發願:眾生聞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勸我們三次。

我們看佛陀在經典上,他講一件事情,大部分都只講一次。你要聽,就聽;你要不聽,也沒辦法。很嚴重很嚴重的,再重複一次,講二次;要講三次,那是最嚴重的──事不過三。

但是釋迦牟尼佛勸我們眾生發願求生淨土,在《阿彌陀經》短短的經文裡面勸了四次!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深思!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整個淨土法門成敗的關鍵,就在於發願。一棵樹平常是往東邊傾斜,它最後就往東邊倒下去;它是往西邊傾斜,它最後就往西邊倒下去。

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很多願望,其實有時候你自己不知道,而這個願望對你來說,會產生引導的力量。就是你今生不要只知道修資糧,你更要知道你這個資糧的方向在哪裡!

一個人,如果你從來不知道你心中所發的願,那你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資糧本身是沒有方向性的,你佈施、持戒、忍辱,這是一個強大的資糧,但是你可知道這個資糧的去處在哪裡?

你說:我這個人是無所求,我也不發願。其實你嘴上說不發願,你心中一定是有願望的,沒有人是沒有願望的,除了阿羅漢在涅槃當中以外。所以,我們應該要發願往生淨土,來引導我們的生命,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念佛的信願,「願」當然是生命的方向,怎麼知道信願具足呢?有沒有判定的標準?

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的明瞭的心跟人事因緣接觸,如果你很重視結果,事情的成敗得失你還是很重視,那你的信願沒有具足!

如果你的心跟人事因緣接觸以後,你不在乎結果,重點是我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你開始迴光返照你的起心動念,而不是去看外境,表示你的信願具足。

為什麼這樣判斷?一個人在生命當中,如果對娑婆世界的得失成敗還看得很重,表示你的心還是有所住!你的心有所住,娑婆世界對你產生一定的牽動的力量,你的心被娑婆世界綁得緊緊的!你怎麼說厭離娑婆呢?

一個人在發願以後,他的心是向極樂世界傾倒的時候,才是信願行的開始,所以我們不要忽略心的信願問題。

淨土法門為什麼要重視持名,重視信願呢?因為你的觀照力顛倒了,佛號就沒有方向了!我講實在話,佛號有再大的加持力,你一個人顛顛倒倒,貪戀娑婆,那你念這句佛號只得人天福報!這句佛號只有在覺悟的心中,才能產生大的感應和力量,所以我們一再強調「托彼名號,顯我自心」,你自性顛倒的時候,佛號對你沒有用!

為什麼《阿彌陀經》這麼多,「信願」就講三分之二的篇幅,就是你的觀照力是你往生的重點!所以蕅益大師說:「信願具足,臨終十念就可以往生!」每一句佛號念念跟彌陀的本願感應道交,每一句佛號都是真實的!如果你信願不具足,心中顛倒,愛戀娑婆世界,就算把佛號念得「綿綿密密,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淨土之理。修淨土者不可不知也!」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要注意,你的目標在哪裡,是淨土還是娑婆?這是關鍵!


你要從消業障式的念佛提升到往生式的念佛!

淨界法師

作為淨土宗的修行者,當你走進了佛堂、提起佛號的時候,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從一念皈依的心去創造一個佛號的聲音,這個聲音再聽回去。當你聽到自己聲音的時候,你的生命已經產生了變化。因為你除了是一個罪障凡夫以外,你的生命創造了兩種強大的力量:一個是心靈的力量;一個是彌陀的力量。

什麼是心靈的力量呢?套蕅益大師的一個專有名詞說: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其實我們自性本來有很大力量,只是你沒把它釋放出來、沒有把它開發出來而已。所以我們透過理觀,把那些障礙我們內心的問題都消掉,你的心更加地靈活,更加地明瞭寂靜,這個時候你心靈的力量發揮出來了。第二個,阿彌陀佛的音聲,它代表彌陀所有的功德,你啓動了彌陀四十八願的加持力,所以佛力不可思議。

那麼這兩種是什麼關係呢?簡單地說,心力帶動佛力,佛力加持心力。從這個心力帶動佛力,我們可以知道,你內心的力量是主動,佛陀是被動。

也就是說,你準備了三分,佛陀給你三分的功德;你準備了五分,佛陀給你五分的功德;你準備了十分,阿彌陀佛把所有無量光無量壽全部送給你。

所以同樣一句佛號,誰能夠把佛陀的功德全部釋放出來,就各憑本事了。佛陀是平等的,身為佛陀他沒有偏心的,他沒有鎖定哪一個目標,說要對誰特別好。這就是為什麼一場佛七打下來,有些人是滿載而歸,有些人只是跟阿彌陀佛結結緣。因為你沒有準備好。

那麼我們從這個心態的準備,大致分成兩類來看。

1.消業障式的念佛

一場佛七打下來,有一種人是消業障式的念佛。你看他七天創造了多少佛號,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贊嘆、意業的皈依,一天打下來不可思議,創造了多少佛陀的功德。那功德跑哪裡去呢?跑去消業障了。他打完以後很輕鬆,他做生意很順利,這是消業障式的念佛。因為他沒有理觀的帶動,只有信仰、信心。當然,身為剛開始的初學者,這可以理解。

2.往生式的念佛

但是你應該可以再進步,慢慢慢慢地你要學習經論,知道怎麼去面對你內心的世界,怎麼去調整自己,去加強你心靈的素質,加強你心靈的力量。當你心靈力量準備好,你的明瞭的心在跟佛號接觸時,這個佛號就不是一般佛號,佛陀給你更多的東西,因為你準備得更好。

所以我們就會從消業障式的念佛,提升到往生式的念佛。你是要了生死的,不是追求世間的那種安樂的糖果而已,你要的是摩尼寶珠,因為你準備好了。

所以你從一種信仰式的念佛而提升到理觀式的念佛,你的生命是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就是一個人是走到人天的安樂道,一個人是走到成就佛道、往生的菩提道。這兩個道路,跑道不一樣,因為你的心態提升了。

那麼,我們從一種信仰式的、消業障的念佛,怎麼提升為一種往生式的、理觀式的念佛呢?就是你除了佛號以外,要有智慧的引導,這兩者就差在這裡了。

你不能只是靠你的感情,你不能只靠你的宗教情操來念佛,不可以的,你要提升你心理的素質。


這個對我們淨土宗太重要了——「善終」

淨界法師

印光大師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建議就是:我們平常修福報,最好能夠回向——願我臨終無障礙,這個對我們淨土宗太重要了——「善終」。

憑什麼「善終」是淨土宗裡面最重要的?印光大師說:你平常福報要省著花,原有本事買一百塊的鋼筆,你買六十塊就好,四十塊幹什麼呢?臨終的時候用;有本事買兩百萬的房子,你買一百五十萬就好,凡是你能夠受用的東西,都要稍微克制一下,不要任性地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要隨自己的感情盡性地受用福報,這個對我們很不利。就是:你本來規劃要花一百塊,那就花六十到八十,刻意的留一些給臨終。

印光大師說:為什麼這個人臨終的時候那麼苦惱?其實是他自己造成的;第一個福報薄、第二個他為什麼沒有人幫他助念?因為他平常沒有幫助別人,這個都是有因果的。

以印光大師在臨終關懷裡面的說法,他說:淨土宗人,第一個福報省省花;第二個平常有人起顛倒的時候,你多給他開示,有人臨終的時候要助念,你多幫他助念,以後你自然就會有人幫你助念。要不然你說,為什麼他有福報能善終、他有福報有人跟他開導,都是修來的嘛,對不對?

臨終的時候能善終有人開導,對我們是何等的重要,但這個東西,是可遇不可求的,你往生的時候,剛好晚上三點鐘,都找不到人,那你自己都沒有福報;反之,有些人他臨終的時候,剛好是禮拜天大家全在,又是十點多,也都睡飽了,一叫個個圍過來,他就是有這個福報!

所以人要去修。第一個福報留一點到臨終用,這是印光大師的建議。以他老人家的建議,是說只能夠花六成,留四成。看到衣服,你本來想要買一百塊,買六十塊就好;每一件事都保持四成的餘地,然後你回向願我臨終無障礙,先把它存起來。第二個,有人有問題的時候,你盡量幫助別人,這兩件事都很重要。等你障礙現前時,自然有人在身邊伸出援手,這平常就都要往這個方向去修。


真正障礙往生的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

淨界法師

諸位要知道在我們八識當中分成三類,第八識第七識跟前六識,異熟、思量、了境,你們猜猜看哪一個最重要?主導性最強是誰?第六意識。還有呢?對!第七意識最重要!

我說明一下,雖然第六意識管善惡,對不對,但第六意識有個問題,第六意識是生滅的,第六意識如果沒有跟第七意識的執著在一起,第六意識做不出很大的善惡,做不出來。你看我們一天打很多妄想,我們百分之九十的妄想都沒有付諸行動,對不對?我們也曾經想要做壞事,但是你有去做壞事嗎?沒有,因為你沒那個膽量,那個膽量是誰?也就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會給你膽量——思量。

所以凡是沒有帶執著的妄想,這個我們都不要太在乎,真正障礙往生的,都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這個要注意喔,第七意識很可怕的,第七意識它夾在第八跟前六中間,它向內主導第八意識,它主導你的業力,第八意識是管業力的,向內主導第八識,向外主導你的思考模式,主導你的第六意識,這個是我們凡夫的執著。

這個執著有二說,當它是好的執著我們叫做堅持,願力,這是好的東西哦,我一定要去拜八十八佛,我每天不管怎麼樣,一定要把功課做完,這是不是執著?是!但是我們不給他叫執著,我們叫對佛法有堅持,其實這是第七意識了。所以執著用到好的地方呢,叫做堅持,叫做發願,但是他起顛倒的時候,我們就叫執著了,這第七意識很重要了,第七意識是產生一種強大的業力,完全靠第七意識——恆審思量。

如果你有志要往生的話,你要注意第七意識,你不要去注意妄想,我們大部分的妄想,你一天打的妄想,百分之八九十的妄想對你往生都不產生障礙,因為他打完就忘,他沒有根,他只是一時的惡念。但是你讓惡念產生根你就要注意了,就是當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二個結合在一起,跟你的執著,我一定要怎麼樣的時候,這個惡念是有根的惡念,一定障礙往生!

很多人修行根本找不到重點,你還在對治妄想,其實妄想不障礙你往生,真正障礙往生的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

它有二個特點:數數現形,都無慚愧。見是功德,深生好樂!第一個經常性的思想,你這個念頭經常打而且你打這個妄想的時候是深生好樂,內心堅固,不可動搖,這個念頭一定會影響你來生的生命。所以真正在影響我們的是第七意識的思量。當然問題在哪裡,第七意識他沒辦法改變,他是多生多劫養成的習慣,一種定格傾向。

但是第七意識有一個缺點,他沒有自我調整的能力,所以他必須要靠第六意識來調整他,所以我們修行是從第六意識下手,但是我們的目標呢是改變第七識!

我再講一次,我們修行的因地靠第六意識的思惟觀照,但是我們的目標是改變第七意識的執著,把它對不好的執著改成對好的執著,叫做發願。

所以我們整個八識大家很清楚了,我們分成三塊:第一個管的是業力,第八識什麼事都不做的,他不造善也不造惡,他只是保存業力釋放果報,第八識就管業力,管因果這一塊的;第二個管的是執著;第三個管的是你的思考模式,三塊,這個很重要。


人最大的障礙從哪裡來?

淨界法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們修行人很怕聽到障礙這兩個字,你知道障礙是哪裡來的?所有的障礙只有從一個地方出來,就是你的內心,你是你自己最大的障礙。

你遇到事情的時候,你念頭不轉,你就根本通不過去。其實是你自己跟你自己過不去的,不是別人跟你過不去的。

我們習慣性活在自我意識,這個自我意識就是你前生的一些經驗跟你今生的經驗累積而成的一種自我的經驗。而我們就活在自我經驗當中,叫自我設限。這個我做不到,那個我做不到。其實你做得到,但是因為你自己認為做不到,所以你做不到,這叫自我設限。這是非常可怕的。

一個人建立一個好的思想,你的過去就不等於未來。如果你沒有建立一個好的思想,你的生命就被算命先生算死了。

一個人要有美好的未來,你一定要有美好的思想。你如果真實要讓生命脫胎換骨,很明確地、堅定地走上安樂的道路,你唯一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個美好的思想,你別無選擇。否則你有可能一時的興起,一時的善念,造了善法,但是這個在你生命當中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我們要修行什麼?當然重點是放在未來嘛!你過去有什麼好修的呢?過去是不能改變的。下等人是活在過去,老是想過去,你過去怎麼樣…你今天就怎麼樣…那你的人生被看透了。

修行人的相貌是:我現在雖然不夠好,但是我未來會往好的方向走。這個人是有潛力的!因為他找到了修行的方法,他掌握整個修行的目標,這個人至少他修行上路了!有些人在世間打轉還找不到高速公路,說:你連怎麼修行都還不知道!你要改變的不是要改變外面,是改變你的妄想。

修行人要開始忘掉過去──我們不管過去怎麼樣,不管你過去曾經經歷過怎麼樣的生命,你內心當中,留下一個什麼樣的痕跡、什麼樣邪惡的功能,這個都概括承受,不要去怨天尤人,從現在開始改變。

為什麼?因為它是虛妄的、不真實的,所以你可以改變;它不是本來有的,你本來是清淨的,它是後來有的,它是從因緣生,當然也可以從因緣滅。


慧淨法師開示:有的人念佛了,為什麼不能往生?

(問:「師父,我一直疑惑一個問題,就是『喊破喉嚨也枉然』,我這樣理解的,有的人之所以最後沒有往生,原因並不在於他沒有達到功夫成片,也不在於心思散亂,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沒有意識到名號的功德和無邊力量,是這麼一個原因吧?可是,既然他已經念佛了,名號功德已經具足了,為什麼阿彌陀佛不攝受他呢?」)

 答:這個,不是阿彌陀佛不攝受他,是因為他心中有一個強烈的疑惑、概念,障礙住了。大家或許聽說過,鹦鹉鳥、八哥鳥念佛可以往生, 牠頭腦裡就沒有這個固定的概念。比如說我們心中有一個固定的概念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他判斷能不能往生,取決於「我要達到功夫成片、清淨心,如果不這樣,我不能往生」。如果念佛沒有達到這樣的要求,他每次都給自己加深一個概念︰不能往生。「我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不能往生……」

 (問:「等於人為給自己設限了?」)

答:對了,他自己跟佛心障礙住了,他自己有強大的、扭曲了佛心的這麼一個認識,障礙住了。

有這樣一個實際狀況︰如果他抱有這樣的心,他去打佛七,打一次回來就退一次心了,「你看,我又打過一次佛七,還沒達到功夫成片,還沒達到清淨心,哎呀,這怎麼得了?」再去,又退回來了,念得越多,反而越退。只有到什麼時候?唉,突然聽到阿彌陀佛的慈悲,「阿彌陀佛原來不是這樣子的」,這個時候才「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一生當中不能了解阿彌陀佛的慈悲,很可能就放棄淨土法門了。「你看看,我念佛不行啊,達不到清淨心,可能是我善根不夠,我再去消業,業消了之後可能會達到清淨心吧。」然後放下來,修別的法門,這樣的人太多了,是不是?這樣的話,怎麼去往生呢?阿彌陀佛怎麼攝受他呢?

 

「平生只念了十聲佛,臨終念不出佛,能否往生?」

(問:「還有一個問題,信願具足之後,我們等於是極樂世界的一員了,往生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這樣的話,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我信願非常強烈,但也許今生就念了十聲佛,因為時間不夠,比如說五十歲就成了植物人,是不是還是能往生?」)

答:那個就不一定,因為「信願」是有特定的內涵的。不是靠自己估計,「我具足了信願,哪怕只念了十句,就一定可以往生。」不是這樣子的。

既然有這個信願,他也不可能只念十句,除非他因故──因為某種緣故,比如說他沒有時間,現在到臨終了,只能念十句了,那麼才有十句。

既然有這樣的信願,相信阿彌陀佛,而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就是讓我們上盡一形、念念不捨地稱念,必然在我們的意志裡邊發動外表的行為,雖然每天可能不能念到三萬、五萬聲(因為工作很忙),但也絕對不至於說這輩子只念十句就不念了,這個在生活當中是不存在的。

 ====================================================================

慧淨法師:

這個問題症結在於所信不正確,因為他不了解《阿彌陀經》的意義。

我們要信︰平生只要念佛,不必擔憂臨終,臨終自有佛來迎接,不是我們臨終念佛而佛來迎接,是平生念佛佛來迎接,因為我們平生念佛,臨終的時候有可能是昏迷的,不能念佛,有可能痛得哭爹喊娘,不能念佛,臨終有可能這樣,但是臨終這樣,對往生一點障礙都沒有,為什麼?昏迷是肉體昏迷,神識不會昏迷,到時候阿彌陀佛來,神識還是跟佛面對面,別人看不到,但是臨終的人能看得清楚,所以昏迷不是障礙。還有,他病苦,念不出來有什麼關系?這個時候念不出來,就安心地等待佛的迎接,因為他相信「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他所相信的是這樣。這個平時念佛的人,在臨終的時候(還沒有命終),阿彌陀佛是會現前的,現在雖然還沒有現前,是因為還沒有到臨終,阿彌陀佛總是會現前的,他即使痛得念不出佛來,他心中也沒有那個掛礙,因為他曉得︰時間一到,阿彌陀佛就會來的──他是一個平生念佛人嘛。

所謂信願行,信什麼?信這個道理。不是相信說「平生念佛要累積功夫,一直到臨終還能夠念佛,如果臨終不能念佛,昏迷了,痛苦了,那就功虧一篑了,阿彌陀佛就不能來迎接了。」不是信那一種,信那一種的話,就是錯誤的信,不合乎經典,也不合乎彌陀的願力,更不合乎我們的能力。

我們所信的是︰平生只要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什麼?「一心不亂」不是像人家所解釋的,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淨念相繼、理一心、事一心、斷見惑、斷思惑,沒有那麼復雜,沒有那麼艱難,不是那一種解釋,那一種解釋完全錯誤,那一種解釋沒有傳承,那一種解釋都是以禅來解釋、以天台來解釋、以華嚴來解釋、以密宗來解釋,那一種解釋障礙我們的往生。善導大師都沒有這樣解釋,善導大師解釋得很簡單、很明確,合乎彌陀的願力,也合乎我們的根機,善導大師怎麼解釋呢?善導大師解釋為「 專復專」,為什麼?「一心」就是不二心,不二心就是專;「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也是專。只要我們專念這句名號就可以了,不管你念得清淨不清淨、有沒有念到功夫成片、夢寐一如,都沒有關系,只要你專念這一句名號,不要雜修雜行。

念佛當中有妄想雜念是很自然的,可是我們往往覺得「哎,這樣不行啊,念佛怎麼可以有妄想雜念呢?這樣恐怕不能往生吧?」這樣就不專了。所以,信受彌陀救度,專念彌陀名號,就可以了。不管你是什麼根機、念到什麼程度,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沒有幫助,也沒有減少。你念得再怎麼清淨、再怎麼禅定功夫上的一心不亂,對阿彌陀佛的救度一點都沒有增加,阿彌陀佛如果需要我們增加,來補助他的力量,那阿彌陀佛還算什麼佛啊?所以,我們信,是信這樣。

既然是一個平生專一念佛、一心不亂的念佛人,那臨終自有佛的迎接,不管昏迷不昏迷、痛苦不痛苦,命終時當下就心不顛到、正念分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錯誤的解釋是︰現在要累積功德、功夫,到臨終的時候能夠正念分明、心不顛倒地念佛,佛才會來迎接。這樣就錯誤了,不順經文。

我們是︰平生念佛,自有佛來迎接;佛一旦來迎接的話,哪會心再顛倒呢?不可能。所以,是佛先來了,我們才不顛倒,不是先不顛倒佛才來,不是的。那麼,佛之所以先來,是因為我們是一個念佛人。所以有這一些因果順序︰第一,平生我們是念佛人,念佛就是往生的正因;第二,臨終佛自然會來迎接,不管念佛心淨不淨,不管這一些,其實我們都是不淨的;第三,命終就會正念分明、心不顛倒,往生極樂世界。有這三個階段。

那我們只要把握第一個階段──平生念佛我們負責,至於臨終跟命終,那是阿彌陀佛負責,我們只要安於我們這個愚癡的眾生,安愚念佛,就可以了,其它自有佛負責。到了臨終,我們就會看到佛來迎接。

如果我們看一些臨終人看多了,就曉得他們都是有看到佛、看到光、看到蓮花。臨終看到佛、往生的很多了。

所以,要對《阿彌陀經》這三段文正確地了解、正確地相信,這樣的話,心就安了,就有希望了。誦《阿彌陀經》如果對這三段文沒有正確的了解,每誦到這個地方就苦惱、就不安。本身《阿彌陀經》是來安我們的心的,要我們現在就有往生決定的信心跟希望的。如果依天台解釋、依禅宗解釋、依華嚴解釋,結果都不是淨土法門,結果都很復雜、很高深,讓我們誦《阿彌陀經》就心不安,把《阿彌陀經》殺死了。

所以,唯有了解善導大師的思想,才能使得《阿彌陀經》活躍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