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離心一旦生起,你就是天地的寶貝,高維生命都來護佑你,神明紛紛圍繞著你。

大器晚成原來是這個意思,看破了,不玩了,決定離開三界了,人心一死,道心就活了。有了出離心,堪稱大器,大器就是道器,道最大。

斷了貪欲心,就是出離心。出離輪回,也是出離我執,放手,不抓了。

凡人是見什麼執著什麼,哪裡賺錢了就執著哪裡。

修道人離開執著,意味著對名利不放在心上。

從快樂的事情上出離,從痛苦也要出離。

該痛苦的事情不再痛苦,是出離了。

當你被人利用,深受傷害。如果按照以往的經驗,出現這麼大的危機,一定會驚慌失措,拼命想辦法報復和彌補。但是這一次,你決定逆習慣而行,不急於自責或責怪他人,而是放鬆下來,讓內心保持開放,去深切而清晰地感受那被傷害的痛苦。雖然同樣會驚慌、壓抑、懊悔,但你驚奇地發現自己的心裡有一個柔軟的東西,那竟是對自己、對傷害自己的人、對所有人、所有眾生的一份悲憫。全力以赴、苦心營建的生活原來是那樣不可靠、不堪一擊。生平第一次,你體悟到了出離心。

一般情況下,當人們遭受痛苦,尤其是受到傷害時,心量會變得狹小。最好整個人都能縮進一個桃核裡,以為有堅硬的外殼保護會安全些,而實際上這只會使內心更加壓抑和僵硬。不如把心打開,讓自己暴露在痛苦中,讓那種強烈的感受去瓦解心裡根深蒂固的觀念和習慣。

這時,我們的本心,或者它折射出來的慈悲心、出離心、菩提心才會有機會顯現。


在修持佛法時,首先應生起出離心。 出離心是對六道當中所有的享受與安樂沒有希求、貪戀之心,只有希求解脫之心。 這非常重要,沒有出離心,我們所做的善法功德不會成為解脫之因。

——希阿榮博堪布《次第花開》


無有清淨出離心,求有海樂無法息, 貪執世間束縛眾,故當首先尋出離。

《三主要道》有三個重點: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正見,這是佛陀所傳的三個主要道法。今天要講的就是第一個出離心。

一,出離心

依據蔣貢康楚仁波切的釋論,宗喀巴大師將出離心分為三部分宣說:
• 尋找必須出離的因
• 出離的方法
• 出離的標準
• 尋找必須出離的因

就是想想「我們為什麼要生起出離心」(以下為宗喀巴《三主要道》根本頌):
無有清淨出離心,求有海樂無法息,
貪執世間束縛眾,故當首先尋出離。

想要解脫的人,雖然有非常多修持的方法,然而真心想要成佛的人,首先要生起清淨的出離心。

這種出離心,不是只想著出離三惡道而已,而是想要超脫整個輪迴。如果沒有這樣清淨、深切的出離心,如果不放下那種愚蠢之心,不止息這樣的顛倒,貪著的繩索,飄泊於六道的眾生,仍舊會被牢牢地束縛在輪迴當中。因此,想要解脫的人,首先要認知一切輪迴的快樂,都是痛苦的泉源。

先生起一念殷切想出離的心文殊菩薩說:「在最開始,如果沒有具備對於整個輪迴的厭離之心,一切聞思修等等作為,都必定是輪迴和惡道的因。因此,這時必須暫時放下生、圓次第等等甚深法門的修持,而盡力修持出離心,直到能生起為止。如果沒有透過正念的串習保持出離心,一切的善行,將會被短視近利的貪著之心掌控,而成為輪迴的因。」

宗喀巴大師也說:「因此,放下例如密乘那些所謂的甚深口訣,首先,要修持出離心和菩提心,直到有所體會。」
因此,如果沒有真實的想要出離全部輪迴的心,就算如理持守清淨梵行,修持聞思修,安住在密咒乘的憤怒壇城中,灌頂、修持、供養、觀修生圓次第等等行持,都不會成為有力的解脫的因。

我們如果想要出離輪迴,首先要生起「我要出離」、「我要解脫」的心,如未生起這樣的心,繼續貪愛輪迴中的物質慾望,是永遠無法出離的,就如牢中的囚犯,如果不想要從牢籠中出離,就永遠不會有出離的一天,因為他不會去找出離的方法。


出離心與逃避心

學佛法當生起出離心,知娑婆之苦猶如火宅,有急於出離的願望。
有了出離心就可以減少對五欲紅塵的貪戀、減少由生活工作帶來的嗔恨、減少心靈常受濁世污染而產生的愚癡。

逃避與出離有著本質的不同。
逃避是推卸責任,不敢面對艱辛的生活,沒有改變自己的勇氣決心,是悲觀厭世的人生態度,這與佛教意義的出離心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出離心的生起是自覺抵制五欲紅塵的侵襲,不去同流合污,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心生出離,身處紅塵淒苦,是為了更好利用、駕馭塵世煩惱痛苦,人們只有在認識了娑婆世界的淒苦,才可以對這個世界有了出離心,進而尋求合理的方法,謀求改變這個世界,出離心是以出世之大願,做入世的事業。

聖嚴法師指出:"厭離也不一定要離開人間,而是透過佛法的指導原則及修行方式,提起對於世間現象的徹底認識。"

可見出離心是認識論,不是遁世說,也就是知道世間苦而求離苦得樂的意思範疇。

通過勤修佛法,貪嗔癡日漸消除,對於世間五欲紅塵不再執著,那麼,也就不必有厭離心了,因為心裡已"無物可厭"了,煩惱痛苦轉為菩提,塵世處處都為修學道場,青山黃花無不彰現般若,此時世間一切現象都成為修行的助緣,出離心也就沒有意義了。

所以,出離心只是修學的一個階段,不是修學的目的,如《金剛經》所喻"如筏喻者"。
出離心是為了更好解決世間的問題,人們對貪慾生起厭離心,就會清凈自在,不會因貪慾而誤入歧途,不會因貪得無厭而抱恨終生,這便是出離心的現實意義。

逃避心是對塵世苦難的無奈,是消極的處世之心態,逃避的是自己本應該擔負的責任、所應承受的壓力,不敢正視問題,不願面對問題。

有的人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從中體味出世事虛幻、世事無常,這就是是出離心;有的人面對問題,不知所措,恨天怨地,茫然不知所終,不去積極解決問題,任由問題發展,這便是逃避問題。

逃避不會減輕煩惱,反而是增加煩惱。避苦是表面上解脫,脫苦才是根本的解脫。
舉個例子:古代的犯人要披枷帶鎖,為了減輕枷鎖的負擔,通過賄賂等手段,暫時去掉枷鎖,表面看是輕鬆了,實質上心理的枷鎖並沒有除去。
如果積極改造,重新做人,把身上的枷鎖作為時常的鞭策,那麼,等出獄之日,身心枷鎖具已除盡,這才是根本解脫。

隱居山林,不問世事,一心向佛,也是逃避心的一種,修學佛法同樣肩負著弘法利生的責任與使命,修行與弘法缺一不可,閉關是為了更好的出關,往生是為了乘願再來。

我亦凡夫,初學佛時錯把逃避當出離,總羨慕出家人的清修,希望找一塊凈土,與志同道合者談經論道,悠然自得,無欲無求……

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是與理想有很大距離的。
心不凈,何期人間有凈土?
心污染,怎期悠然自得?
即便有那麼一塊凈土終及所老,此一生又有何意義呢?
如今知曉:心凈則土凈,處鬧市如居山林。


宗薩仁波切:甚麼是真正的出離心– 菩提心

在佛教裡,出離有很多種含義和解釋,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離理解為遠離人世,就像悉達多太子曾經做過的那樣,不過這種解釋容易把尚未準備好的人嚇跑,佛陀並不打算剃光每個追隨者的腦袋。
  
對於生活在城市裡,喝桶裝水,每天坐地鐵上下班的人來說,悉達多的出離在多數時候只能是一種遙遠的夢想。他們可能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如果你想修行佛法的話,你可能只能在這樣的環境裡修,在地鐵裡,在公司裡,在下班的路上,在晚飯之後。但你同樣可以出離,要知道,出離心並不只有一種表現形式。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離心,可以以這種方法檢驗:在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是否對你一點都不重要,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事,現在你是否毫不在乎。如果是的話,那麼你就從這裡出離了。你需要出離的東西很多,並不只是不抽煙不喝酒或不打牌,那只是開始。
  
所謂出離,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當你不再執著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它就失去了指揮擺佈你的能力。你也就獲得了自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必須出離所有的事物,才能獲得徹底的自由,我這裡所說的所有的事物當然不止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包括很多細微的東西。
  
例如,如果你看到一個觀點,這個觀點令你不舒服,那麼說明你執著於一個相反的觀點。這個觀點奴役著你,所以你會不舒服。這樣的事情也應該出離。不管這個相反的觀點正確與否,或是誰所說,如果他可以讓你不舒服,那你已經被攻陷,你都應該從那裡出離
  
應該指出的是,佛教所有的觀點都是為了破除另一些觀點而出現,但它不應該成為你的新主人。

你也許經常會變得很生氣,那是因為你的生活裡總是出現與你所預期的相反的東西。
  
例如,你請的臨時工可能讓你非常不舒服,僅僅是因為她擦桌子的方式與你不同,你很不喜歡她那種看上去非常笨拙的擦法。甚至有時候你在街上看見一些打扮誇張把頭髮染成綠色的人也會生氣。那是因為你執著於古老的審美觀。
  
要擺脫這種不爽的心態,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你改變心態,不再執著於每個人必須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事的想法。還有一個就是換一個擦桌子的方式和你所期待的一樣的臨時工。
  
很顯然,前者是一勞永逸的方法(佛教用的就是這種方法)。後者只能暫時解決問題,你可能必須不斷地更換臨時工(這也是很多人不斷更換老公的原因)。你可能花了很多時間找到一個照你說的方式去擦桌子的臨時工,但你很快會發現,她上廁所的時候居然忘了沖馬桶。
  
因此,試圖以改變外在的世界來追求完美是徒勞無功的。永遠會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把毫無準備的你激怒。你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痛苦,要擺脫痛苦,你必須從所有的執著裡出離。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應該看一下自己的心,為什麼會生氣。是否因為出現了與你期待正相反的東西。你的期待,就是你所執著的東西。
  
佛陀不會被任何事情激怒,因為他出離了所有的執著。你可能因為任何事情生氣,你可能因為公共汽車開的太慢而生氣,可能因為找不到所需要的東西而生氣(她把東西放哪了?她總是亂放東西),甚至可能因為你想讓他生氣的人不生氣而生氣。這說明你非常脆弱。你很容易被激怒。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之後,你可能還是未能了悟空性,也不知道金剛經在說什麼。但你還是和過去有所不同,過去你是個追求完美的人,而現在你已經可以容許很多不完美的事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現。例如,你可以吃一道比較鹹的菜而不會抱怨。
  
所謂完美主義者,也就是說,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要達到你所希望的樣子,你希望住在牆壁是天藍色的屋子裡(如果不是,你就會睡不著覺),你不喝桶裝水之外的任何水,你希望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茶,希望茶的味道不要太濃也不要太淡。
  
做一個完美主義者的壞處就是,你會經常痛苦,因為這個世界上多數事情都不會輕易俯首聽命,它們不會事事順著你。要讓他們達到你所希望的樣子,你必須花很多時間。很多人試圖創造完美的世界,不過他們最終都被證明失敗了。事實上,只要把你的心稍作調整,一切都會很完美。
  
你之所以看到的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是因為你有各種執著和不切實際的期待,如果你可以從這裡出離,你會變得非常強大,你不再堅持必須住在有藍色牆壁的屋子裡,不再堅持必須喝桶裝水,不再堅持必須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水,不再堅持茶的味道必須不濃不淡。
  
如果你出離了所有的執著,那麼你就會變得非常自由,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傷害你。


文章轉自:藥師佛大光明論壇


判斷自己的出離心大嗎
宗薩仁波切

在學佛修行幾年之後,你也許可以輕而易舉地出離很多過去無法出離的東西,你變得不再關心那些被認為是很世俗的事物。你不再翻閱汽車雜誌,也不再留意開過你身邊的車是法拉利還是奧迪,不再關心精品購物雜誌里那些漂亮的衣服和背包,不再關心哪家購物中心正在打折,也不再經常更新你的QQ版本。你甚至可以不需要肉食,也可以不再抽菸。可以說,你在這些方面出離得很好,你確實出離了一些東西。

但是,你可能會被另一些東西控制住。例如:你從肉食出離,卻走進了素食。你開始執著於素食,甚至認為肉食不潔,那些吃肉的人也會引發你的反感和敵視。這個時候,你應該從素食出離。你執著於吃素,而執著的直接結果就是製造出各種有害情緒,比如敵視。同樣的,你可能不再關心張曼玉的新歡是黑人還是白人,不再關心最新款法拉利,也不再關心今秋流行的鞋的款式,但是你開始關心另一些東西,你開始關心如何弄到純天然的紅珊瑚佛珠,開始搜集各種佛像,開始關心高僧們的八卦,這表示你的出離並不徹底,你只是從一個籠子鑽到另一個籠子裡而已。

真正擁有出離心的標準就是,你可以隨時拋棄任何你熟悉的東西,你可以走出任何你習慣的場景。不會有猶豫,不會有不舍。如果你可以做到這一點,那麼你可以說你的出離心很完美。

具有出離心的人可以接受任何改變,他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憤怒。記住,我說的是任何事情,不光是那些很世俗的事情,也包括那些你認為很神聖的事情,例如,拜佛的動作。

我們經常因為改變而生氣,因為改變通常是對我們已經習慣的東西的冒犯。如果你還會被某件事情激怒,那說明你在那件事情上尚未出離。這些事情可能是對你來說比較重要的事情,你可能不會因為那些小事而動怒,但是一旦涉及你所認為的大事,你就可以了解到你是否具有出離心。如果你是一個愛車族,在早上發現你的車被劃了,你是否可以無動於衷。如果別人打碎了你家的窗戶,你可能會無所謂,因為那對你來說並不特別重要,但是,如果打碎的是你的面子,可能就有所不同了。你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你最需要出離的對象。但是,它往往是你最不希望出離和最難出離的東西,但你還是要出離。

有時候,細節可以看出你的出離是否徹底。例如,你是否會因為有人不喜歡你所喜歡的貓咪而不快?你是否因為某人習慣於亂放牙刷而煩惱?有很多這樣的事情可以用來判斷你的出離心。如果你徹底的出離,你就不應該有任何煩惱,因為你拋棄了所有的執著。你不會因為有人告訴你她不喜歡你的貓而生氣,也不會因為有人亂放牙刷而煩惱。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你拋棄的是對一切的執著,而不是一切。

擁有出離心並不表示你要離家出走,或者把財產全部捐出去。出離並不表示你一定要過米拉日巴那樣的生活。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出離同時也意味著如果要你去過米拉日巴的生活,你也不會推脫拒絕。

以前有一位成就者,有一天一位客人前來拜訪,不過那位客人顯然對成就者所住的房子有些驚訝,他認為他住的房子過於豪華。那位客人並沒有打算把自己的疑惑藏在心裡,他直接告訴了那位成就者他的疑惑,他說:我聽說您是一位捨棄今生者,但是看著你屋子裡的那些東西,我覺得您似乎並不太符合捨棄今生的標準。

那位成就者微微一笑:捨棄一切並不意味著你我要像米拉日巴那樣生活,雖然我住在這樣的房子裡,但我早已沒有了對這些東西的執著,我隨時可以走出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出離心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可怕,你無需擔心它會剝奪你的財產,或者會剔光你的頭,讓你和家人生離死別。你不必擔心失去任何東西,你需要放棄的,僅僅是執著,放棄這些對你沒有任何壞處,他只會使你更自由。但是放棄這些並不象我說的那麼容易,它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一些技巧,和一個懂得如何讓你放棄這些的老師。


常聽人說,初學佛要有「厭離心」,才能體會到學佛的重要性,但究竟是要厭離什麼呢?厭離跟逃避有什麼不同?
-------------
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文/聖嚴法師 

......要厭離什麼呢?是對於來自心理、生理、人際關係、自然環境的種種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許多煩惱、痛苦。如果能夠轉變,那麼對這些現象的感受就不需厭離;無物可厭,也就無處可離了。所以,厭離是修習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離苦的意思。

一般人總認為厭離人間的人際關係、生活環境,就是否定了人的價值和意義。其實恰好相反,正因為要提昇人的價值和意義才要暫時厭離。就像商人出外經商,是為了賺錢養活眷屬,維持家計;孩子出外求學,是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以謀他日成家立業和自利利他。所以,佛法所講的厭離是修行的初步過程,而不是終究的目的。

逃避就不同了,逃避是不想負起應有的責任,不敢面對現實的生活,而抱著逃債,甚至於逃亡的心態遠離他所處的環境,這種人就像處於逃亡狀態的犯人一般,心裡經常充滿著恐懼、不自在、不安全,永遠承受著無處容身的心理壓力。這和修行正信的佛法以厭離煩惱的世間,完全不同。若能厭離煩惱,他就能逐漸地離開煩惱;多離一分煩惱,便多得一分解脫和自在。自在的程度越深,煩惱也就越輕,最後便得究竟解脫。如果已得解脫,當然也就沒有厭離和不厭離的問題了。

逃避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逃避是知苦卻不敢面對苦,反而逃苦的意思;厭離是知苦、避苦因而學佛脫苦,乃是為了疏導問題。逃避既違背佛法所說的因果律,所以也不為佛法所許;厭離也不一定要離開人間,而是透過佛法的指導原則及其修行方式,提起對於世間現象的徹底認識。

《中觀論頌》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首先是厭離世間,結果既已知道諸法空幻,也就不起煩惱和執著,也就不需要厭離。不過,僅僅通過知識的認同未必能夠離苦,所以要暫時離開世俗的環境,專門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學,就比較容易達成離苦的目的了。因此,上上根器的人,一旦接觸佛法就能頓悟,悟後或以出家身,或仍以在家身於人間行化;一般根器的人,則以離俗出家最易得力。不過,出家是大丈夫事,並不是世間多數人可以做到的。因為第一,一般人不知厭離;第二,許多人雖知厭離卻無法厭離。

(摘錄自《學佛群疑》)


厭離娑婆扮演了你臨終成敗的角色
淨界法師

藏教的主要教義是強調業感緣起,它說明我們在人世間的一切的遭遇,包括悲歡離合,這麼多的差別,主要是個人過去的業力所主導,「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所以離開我們過去的業力,生命就無有少法可得了。

業力來主導人生的概念,就產生了兩種的心態:

第一種,就是人天乘的增上心。人天乘的人所接觸的也是業感緣起。增上的意思就是說,既然今生的生命是過去的業已經成熟而創造出來的,是不能改變了,所以就放棄了今生的享受,把所有的希望放到來生。他今生努力地克制自己的慾望,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他的目的是創造一個美好的來生,讓自己來受用。

人天乘的思考模式,它是以世俗諦的因緣果報為住。雖然他不像我們生死凡夫是活在現在、及時行樂,他的層次比凡夫高了,他的人生訴求是活在未來,活在他心中所謂來生的快樂。所以他的心態是增上生的,這是第一種,從業感緣起啓發的增上心。

第二種,就是二乘人產生的出離心。二乘人看人生就比人天乘的看得更透徹。他說,我現在努力地修學佛法,雖然來生在三界會得到快樂的果報,但是把快樂果報的表相撥開來,會發覺世間快樂的假相背後是有過失的。這種快樂有兩種過失:

第一個,不得安穩。因為你在造業時是生滅的,是剎那剎那在造業,所以這個果報當然也是生滅的。這種不安穩就影響、刺激到我們快樂的本質,因為我們希望追求到的快樂是穩定的快樂,這很關鍵。

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喜歡不穩定的快樂,否則這不是一種欺騙嗎?在娑婆世界的快樂是不穩定的,它今天有,突然間可能沒有了,會給你產生一種挫折感跟失望。所以這個快樂第一個後遺症是不穩定。

第二個,它具足障礙。當你的心去接觸快樂時,它很容易激發你的煩惱、慾望,因為它不穩定。如果快樂是穩定的,我們就不容易起煩惱,反正今天是這樣,明天也是這樣。所以極樂世界的功德為什麼不會激發我們的慾望?因為它穩定。極樂世界的功德是常樂我淨的,它經常保持常態,常態的東西不會讓你產生貪欲、瞋恚、嫉妒跟高慢。

而娑婆世界不穩定的快樂,很容易激發我們煩惱的活動,因為你沒有安全感。一個人沒有安全感時,他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煩惱出來。當然,你不可能永遠停在煩惱,你會採取行動,會造殺盜淫妄的罪業,你最後要為你的殺盜淫妄的罪業付出慘痛的代價。也就是說,娑婆世界的快樂,雖然會給你暫時的美妙感受,但是,你未來的生命會因為這種快樂的享受,付出更大的代價,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

所以,二乘人看人世間的因緣果報,他比人天乘看得更透徹。他整個生命的訴求,從業感當中,他的重點在於真諦理,不在因緣果報,他趨向偏空涅盤。他認為今生的果報已經是這樣了,來生的果報也不可期待,他趨向不生不滅的涅盤,這是他整個生命的訴求。

這種出離心概念,在淨土宗很重要!因為到了通教、別教、圓教入了大乘思想,就不再談出離心了。佛陀認為,你在藏教已經有基本概念了。所以淨土宗的祖師,講到臨終的正念,不是說你平常把佛號念好就好,它關鍵在於臨終你得念好!因為臨終的正念是檢驗一個人成敗的最關鍵時刻,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而臨終正念提起佛號時,所謂的正念它必須是順從本願!就是你在提起佛號,聽到你的佛號音聲時,必須有兩種心態現前:第一種厭離娑婆;第二種欣求極樂。而厭離娑婆這一塊,是需要藏教的法來引導你了,其他的通、別、圓沒有這種厭離娑婆的傳承。

所以在淨土宗,厭離娑婆這一塊,基本上是扮演了你臨終成敗的角色。一個人過不了生死關,很少是因為他不夠欣求極樂,大部分都是娑婆世界看不破,放不下。所以藏教傳承的教法,在淨土宗它能夠補足、引導我們如何去厭離娑婆,所以這個教法對淨土宗是相當的重要,它也可以說是決定你臨終正念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


要正確的憶念娑婆世界

文:淨界法師

我們這一塊應該準備什麼東西呢?按照《念佛圓通章》的開示,我們要做一個正確的憶念。當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你心中是怎麼憶念?你是怎麼憶念的很關鍵,你怎麼去引導這個佛號?
按照《彌陀要解》蕅益大師的規劃,我們一個人要把佛號念起來的時候,直接跟彌陀感應道交,你要有三種憶念:第一個:你要正確的憶念娑婆;第二個:你要正確的憶念淨土;第三個:你要能夠正確的憶念名號。你如果這三種憶念具足,你這個佛號就可以直接的「即眾生心,投大覺海」,通行無阻,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了。
首先我們談一談憶念娑婆世界,這一塊我們上次談過了,我們把它做一個回顧,我們必須要憶念娑婆世界,憶念兩件事情:對今生的憶念跟來生的憶念。

為什麼要憶念娑婆世界呢?你說我娑婆世界不是很熟悉嗎,為什麼要憶念呢?因為我們娑婆世界雖然熟悉,但是我們不瞭解娑婆世界。雖然我們在娑婆世界一 次一次的打滾,一次一次的受生,但是因為我們的心跟娑婆世界接觸的時候,我們自己打自己的妄想,我們自己活在心中的影像。你曾經有一些小時候或者是你成長 過程有一些快樂的影像,你自己就把心住在這個影像上。
所以我們平常憶念娑婆世界,我們根本不是憶念真實的娑婆世界,我們完全是在憶念我們心中的影像,用這個影像來代表娑婆世界,這個就是一種愛取呀,就是對我們產生一個很大的誤導。所以我們應該把心中的妄想,我們前面說過,用無分別智,把心中的妄想破壞了,破壞以後,我們對娑婆世界沒有貪愛、也沒有厭惡,就是平常心。
但是淨土法門對娑婆世界不能平常心,如果你走聖道門,你可以平常心。所以你用空觀的智慧,破壞了你心中的妄想以後,淨土宗對娑婆世界的心態是厭離的:你必須想要離開,你必須想要做一些改變。

所以我們必須要憶念娑婆世界的過失,如果你是福報大的,你今生的善業力給你很多的快樂:你身體健康、眷屬很滿意、你的身相也相對的莊嚴,也就是說你今生是一個安樂的果報多,你必須要憶念無常、敗壞,你要告訴你自己:你今生的水泡遲早會破裂的。所以你今生擁有的一切東西,總有一天,你跟因緣借來的東西,一定要還給因緣的,它是緣生,它就會緣滅。所以當你是對今生執著愛取,你必須要多憶念無常敗壞的道理。
那麼如果你今生是痛苦的時間很多、業障很重,身體也多病、又貧窮、很多不如意、子孫對你又不是很好,你把生命的希望寄託到來生,這個時候你要憶念三途的果報。如果你對來生有所期待,你要付出第三生的代價,因為你第二生的放逸,會讓你第三生到地獄、餓鬼、畜生去。所以我們對於娑婆世界,知道今生的過失跟來生的過失,我們開始對娑婆世界產生厭離,這個是淨土宗第一個心態。
我再講一次,對娑婆世界不能平常心,平常心不是娑婆世界的心態,不是淨土的心態。空性的智慧把我們的愛取破壞以後,我們現出一種平常心以後,要加修憶念法門,就是:厭離娑婆,對今生的厭離跟對來生的厭離。


真正的出離心,是要尋求解脫

釋迦牟尼佛在律藏裡面對出家人說:生活不能墮兩邊。

所謂“墮兩邊”,也就是指陷入兩個極端。中觀也提到兩邊,是指常見和斷見。

生活的兩邊,是指太艱苦和不知滿足的兩種生活方式。

太艱苦的生活,就是故意過非常貧窮、非常困窘的生活。

當然,這是對一般人而言的,像米拉日巴那樣的少數修行人,貧窮對他們來說不但不是修行的逆緣,反而是修行的順緣,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作為一般的人,如果過得太貧困,經常為了生活考慮太多、操心太多,就沒有時間考慮出離心、菩提心、解脫等等,雖然艱苦生活也許對有些人的出離心生起有一些幫助,但僅僅因為生活艱苦而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活在人間沒有意義並不是真正的出離心,這種人也不一定會去尋求解脫。

真正的出離心,是要尋求解脫。

日子過得苦也不一定有出離心,只有精通佛法,並將其融入自心的人,才有可能具備出離心。

所以,普通佛教徒的生活不必過得太艱苦,更不能故意去過很苦的日子。

[慧燈之光六: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南懷瑾老師:這兩種心你只要發起了一點,修持的效果就來了

(摘錄自南懷瑾老師新書《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

「初者指示前行法,無常厭離外前行,能遣此生貪著底,差別前行發悲心,令行大乘道諸法,是故初修二前行。」

要想達到大圓滿的成就,必須修一種前行。第一個前行是在修這個法門之前,先要真正發起厭離心,想出離跳出這個無常的世界,無常的生命。

像我們大家都號稱學佛,可是對這個世界還留戀得很呢!樣樣可愛,沒有哪樣不可愛的,只不過受到一點打擊的時候,偶然覺得灰心一下而已。灰心並不是厭離,真要一切丟下專修做不到,這就是因為厭離心根本沒有發起來。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大家學佛修法,不是為厭離心而學,我們是為貪著心而學。世間一切都要,不過呢,更想擁有世間一切以外的成佛而已。這是貪心,和厭離心根本相違背,這是我們自己要檢查,要反省的。

如果要修這個法,不發厭離心可不可以?嚴格的講絕對不可以。但是方便的說,對一般世俗的人,或者初學的人一定說可以。六祖也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那是教育上所謂的循循善誘,是誘導的方法而已,不是真實的,先誘騙你入門再說。

嚴格地講,學道學佛想要有成就,沒有厭離心絕對不會有成就,不可能的。我們依照常理來說,一個人這邊也想抓住,那邊也想抓住,哪有那麼大的本事!也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不可能的。像當皇帝的秦始皇、漢武帝等等,到老了,那真是英雄到老皆畏死。這個時候不是厭離心,是怕死,怕無常來。你們很多人都是因為年紀大啦,沒有辦法做事了,才轉到學佛修道的路上來找安慰,那不叫厭離心!沒有人發起厭離心,厭離心是想要跳出這個世界。

出家的人是不是都有厭離心?不見得!真的有厭離心的只是少數,難啊!大部分人出家是一種感情化的,不是理性的對宗教的信仰,而是對出家的生活有興趣等等之類。厭離是對自己這個身體都厭離,都覺得是不凈的,這個是欲界的事,發起了這樣的心,才能夠談修道。所以厭離心非常重要。

我們在座的朋友們,包括在家、出家,究竟有沒有這個心,個人自已去痛切的反省吧。我們應該相信佛的話,相信前輩聖人的話,他和我們沒有利害關係,用不著打妄語。他叮嚀我們修行第一個前行,先要領悟無常,厭離心真正發起以後,才能夠「遣此生貪著底」,才把這一生貪戀世間,貪戀一切的這個貪戀的根本,排遣開來。

不要認為每天跑到這裡來打坐一次, 就是發起厭離心修道,沒有這個事,這是找休息、享受的地方。在家裡打坐也是一樣的心理,這不是厭離心。所以嚴格講,學佛法我們根本沒有資格,因為厭離心沒有發起。

第二條差別前行是發悲心。厭離心生起以後,我們普通說這個人啊!他是真看空了,什麼事都無所謂了,那他只是小乘的發心。真能再轉變自己的修養,會起大悲心;因為看空了,所以對世界,對其他的人,對一切的眾生,會發起大悲心。

大悲心怎麼發?近來有許多人問我,說他硬發不起大悲心呀。比如以前我那位朋友楊管北先生,他在世的時候,跟我講過很多次,他說:「很奇怪,我不能說不信佛,我就是發不起大悲心。」他說他很想發悲心,但悲心就是發不起來。為什麼呢?因為厭離心沒有發起來,悲心哪裡發得起來!不是說看到殺鴨子,砍雞頭,就掉眼淚叫悲心,那是愛哭。要對這個世間一切厭離,真是看通了,看到世人在這個貪嗔痴慢疑,像沒頭蒼蠅一樣的在塵網裡打滾,非常值得悲憫、同情!這才能真發起了悲心,這才是大乘的種子開始。

講這個法門以前,千萬注意前行。沒有發起厭離心,也沒有發起大悲心之前,隨便修這個法就想得效果,據我的經驗絕對不可能。這兩種心你只要發起了一點,那個效果就來了;佛法的感應,修持的感應就上身了。厭離心、大悲心動都沒有動,你想在修持上有效果,那是開玩笑,沒有這樣便宜的事。比如我們要肚子腸胃清爽,那就只有少吃一點東西了。你說我又想吃得多,吃得好,又想腸胃清爽,那是不可能的事,不要瞎扯了。結果我們一般人學佛,等於是剛才的比方,吃得好、吃得多,然後腸胃又要清爽。貪心!這是不可能的。

這個法本上說「令行大乘道諸法」,就是普通顯教說的發心。不過現在發心這兩個字,變成化緣的俗語了,拿本化緣薄,面前一擺,居士啊!請你發心。換句話說,把出錢叫作發心,那只是發心的一小點,那不是的。真發心,是發起厭離心,發起大悲心,這是很重要的。「是故初修二前行」,先要做這兩種前行的發心,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前行」這個觀念。換句話說,你們要修持任何一處法門,前面這兩個條件,有如車子的兩個輪子,輪子都沒有,車子想推得動是不可能的。

下面是解釋。

“凡修大乘之道,皆於其前,念壽無常,思輪回苦,於彼而修悲憫,故為彼我思成佛,精修菩提心。”他說修大乘的法門,首先要隨時想到壽命的無常,算不定今天死或明天死,或下一秒鐘就死掉了,生命是靠不住的,要時常警策自己。第二,死了就解脫了嗎?沒有那麼便宜!生命自己還做不了主,不要說死後做不了主,連白天的事情都做不了主;碰到外境界一引發,連喜怒哀樂都做不了主,這就是輪回的痛苦。我們一般學佛,都會講六道輪回,但自己並沒有六道輪回的感受,所以這不是在學佛。必須要對壽命無常,世事無常,眾生在輪回中有所了解,自己也在輪回裡受種種煩惱痛苦,才會自然發起悲憫心。所以我們學佛成佛,還不只是為自己的成就,而是為了利世利他,為彼為我。因此,想要修法成就,這個大悲心是非常重要的。趕緊修白骨觀吧!真的很容易很快會有成就。 

你們修白骨觀修不成,乃至觀不起來或觀不好,那是你自己不用心。我都講完了,講得很清楚,結果問他們修得如何,聽了又好氣,又好笑,因為我所講過的話,一句都沒有聽進去,沒有聽懂。一般人都犯了一個毛病,聽人家講話,都是把自己喜歡聽的抓幾句,其他許許多多的話都充耳不聞。像吃菜一樣,每人都選自己喜歡的菜挾一口,其他的看都沒看見;聽話也是這樣,所以不得力。法本說要“故為彼我思成佛”,所以要真實發起菩提心,菩提心包括大悲心,智悲雙運的菩提心,大智度,自了度他;大悲心度他,自了同了。

“蓋知壽無常,修行不現有暇,知輪回苦,心能不貪此生。修無方大悲,即不墮小乘。”這裡文字都很簡單,他說我們學佛的,曉得壽命是無常靠不住的,有今天算不定就沒有明天。修行要努力,不能等有空的時候才來修,要知道輪回是苦,所以不要貪著此身,不要貪著現有的人生。修“無方”的大悲,就是沒有方所,沒有目的,而是無緣之慈,那樣就不會墮在小乘的境界了。大家口口聲聲要想修大乘,尤其中國的佛教、佛法,素來以大乘標榜。老實說,每一個學佛的人,連大乘的影子都沒有,他們那個心性,絕對是小乘,而且是小乘裡頭的小小乘;除了對自己以外,不會起悲心,也不會起利他的心。而且只談理論,事實上,利他也做不到。這方面我們自己要檢查、要反省,我們與佛法根本是背道而馳,這樣修行怎麼會有成果?

“發菩提心,有速成佛之利也。”發起悲智雙運的心,很快有即生成佛的利益,所以發心最重要。

“於此尤以大悲方便及不住二邊智慧,為大乘殊勝之法。《集經》云,苦無方便離智慧,即墮小乘。”二邊就是空與有,要注意啊!不住於空也不住於有。這不是光指打坐的時候,大家要特別注意,要反省啊!大悲、方便,及不住二邊的智慧,就是大乘殊勝的法門。所以《集經》上說,沒有方便與智慧,就會墮入小乘。一切眾生太可憐了!不懂方便,沒有智慧,也不去參究,光是呆板地死坐求工夫,已經墮在小乘而不自知。至於多聞,如果像小牛聽經一樣,坐在那裡聽是聽到了,沒有真到心裡頭去,聽完就溜走了,有什麼用。這個很糟糕,自己已經墮在小乘的境界了。大乘就是要發悲心,行為上也是大悲;了脫的方法是智慧,了脫的功力也是大智慧。智慧是正思惟來的,不是不思惟,也不是亂思惟,是要定慧等持的正思惟。

“又《寶鬘論》亦云:空性大悲之真實,與修菩提共一處。”既然講空,何必又要大悲呢?大悲不是也空嗎?還有個大悲心就不是空了,對不對?在邏輯上應該是如此,這兩個是矛盾的。所以佛經告訴我們是悲智雙運,兩個平等。空性之中的大悲心,證成了空,而發大悲心,這是真實的大乘法,這就是佛心;“多情乃佛心”,空性大悲,這個才是佛的心。所以悲智雙運,大悲心與智慧雙運法,就是真正證得菩提的一體的東西。

“《現觀莊嚴論》亦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滅,方便非者遠,方便遠非是。”這是《現觀莊嚴論》的話,這個地方翻譯得不大好,意思表達不夠清晰。反正所謂大智度,智悲雙運是大乘法,以正思惟的智慧,不住三有,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智不住三有”,在我們打坐到最好的時候,是不是很舒服啊?舒服就是欲,住在欲界裡。對不對?所以在這個時候,是真修持佛法,一旦到達這個境界,就要曉得“智不住三有”,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馬上就捨。或者有時候進入一片光明中,好不好?當然好,一定會貪戀這個光明。你要知道這個是色界,“智不住三有”,還要跳出來才是。你若進入無念好不好?也是一樣,你們每個都有工夫,只是自己沒有去正思惟,見地不透,所以等於呆坐。現在說的這個就是大法。

譬如正在坐得最舒服的時候,有人來找,有要緊的事,只好下座,心裡罵一句“他媽的”。那一句他媽的不是在罵人,是無上大悲咒,唉!不要貪圖這個舒服吧,趕快去替人家辦事,這就是“悲不住寂滅”。佛也是不住寂滅的,大悲度眾生啊!為了利他,就要不顧自己。如果說我現在正在空得舒服,你打攪我,你有罪了,你這種想法就種了下地獄的種子,自己早下了地獄。所以“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滅”,智悲雙運到底,才是大乘。

“方便非者遠,方便遠非是。”方便是各種方法,那麼佛經為什麼不翻成方法,而翻為方便呢?這個話頭我也參了很多年,後來覺得這個翻譯很有道理,這是古人的高明,如果翻成方法,就是死的、呆定的,使人更執著;方便比較不大執著,方者方法,便者便利也,對你有用又便利的方法,很快就能得到利益。譬如說我們口乾了,來不及燒開水,其他東西也沒有,但有一瓶汽水,很方便,一打開就可以喝,這就是方便。所以我們修行,懂得的方便要多,你假使認為我念佛,那個禅我不管,那個密我不管,那就是不懂方便,不是方便波羅蜜。“方便非者遠”,以方便為非,否定方便的人,他離道就越來越遠。“方便遠非是”,相反的,方便不是道,你如果執著了方便的法門,也離道越來越遠了。

“又《笃哈》云:住空性離大悲者,以此不得殊勝道,若唯修持大悲者,亦住三有不解脫,如彼二者能相合,不住三有與涅槃。”所以《笃哈》這個法本進一步講,一天到晚只曉得空念頭,住在這個空的境界,以為是空,發不起大悲心,早已經墮在小乘法門了,不會得到最高的成就。但是,如果專門修大悲心行願,自己成不成佛沒有關係,一天到晚為別人忙,認為是大悲心,那也是住在三有境界,不能解脫。大悲心夠了,福報大了,那還是在三界天人裡頭,因為你不證得空性不得解脫,只是修福報。大悲是功德,功德大了,福報就大,更不得解脫,因為沒有空智。所以必須悲智雙運,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二者能相合,才是中道。如果以中國文化的智、仁、勇三個字來解釋,大悲就是仁,空性就是智。但是光有智會變狡猾,光是仁就變無能,中間必須靠大勇來調配,才能進入中道。


大安法師:厭離心即智慧心和菩提心
   

一、厭離心來自智慧的關照

信、願、行,願這個科目就是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兩種心理狀態的。為什麼我們能夠有厭離心?它是來自智慧的一種關照。

一切眾生都生活在八苦交煎裡面,但往往很多人自己意識不到這個苦,他就堪忍(娑婆世界意為“堪忍”)——堪忍我們的三毒煩惱,堪忍我們種種不如意的苦難現實。在這種狀態當中,能夠敏銳地透過生命的現象知道它本體上的苦的話,這就有點智慧了。進而我們了解“苦”是由煩惱所招感的。當我們了解到是由於自己的煩惱(貪、嗔、癡、慢、疑)感招了五濁惡世的依報和陋劣身心的正報,自然就會升起一種厭離心,所以這種厭離心也是一種智慧的透顯。這是從它對現實的關照來看,產生厭離,這個厭離一定要有一個新的參照系,所以一定要有一個超然的存在,那就是清淨莊嚴的極樂世界,一真法界。它其實也是我們清淨心裡面所升華出來的一種參照系,通過認知、接納、信受、神往,而後才會產生的一種心理。所以厭離和欣求正好是一體兩面,由厭離激發出了欣求,由欣求一真法界的清淨,又帶動了厭離心,互相增上。眾生有的是從厭離心開始,有的是從欣求心開始,無論從哪個開始,它都會產生一種相互影響、增上互動的效果。

確實,如果淨業行人對娑婆世界沒有厭離心,他的願就不懇切,他就會貪生怕死。貪生怕死就是對“我”的執著,身見還沒有看破,沒有看破就有一種貪戀執著。就好像有的念佛人,他也念念佛,實際上他天天想到的是他事業很繁忙,沒有時間念;還有的人甚至說“我現在沒有時間學佛,等我退休了再來學佛”等等,這些都是不具備厭離心的表現。或者這段時間生意虧了,又生病了,這時候他好像有點厭離心;到時候一看,身體又強壯了,又賺錢了,又當官了,那厭離心又跑到九霄雲外去了。如果生活非常順利,有空調、有冰箱、有嬌妻美眷......“唉呀,去西方極樂世界干什麼,這已經就是我的極樂世界了。”

所以世間人一定要以苦為師,要有這種危機感,以此激發我們的厭離心。凡夫眾生要生起厭離心是很難的,所以我們要從厭離心下手。

 

二、發不出厭離心的原因

淨土三資糧信願行中,願的本質內涵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什麼要厭離娑婆?這裡有幾個概念要了解清楚。印祖用一種非常有表現性的文句來說,厭離娑婆,就好像一個監獄裡面的囚犯,希望趕緊出離牢獄一樣。我們就是這個囚徒,大一點說,這個三界就是牢獄,我們在三界裡面出不去,不能做主。縮小到我們這個地球出不去,萬有引力。再縮小在我們這個身體,我們身體也像一個牢獄,我們的心性透不出來。這些都是很苦的,不得自在、不得自由,種種苦難的煎熬、種種苦難的系縛,無常的逼迫。但是有一個自由自在的天地,那是正常的生命狀態,由於我們一念無明,自己到了牢獄裡面來了,現在有個機會可以從牢獄裡面出來,我們要趕緊出來!

但問題是我們迷惑顛倒,在牢獄裡面呆久了,他認知不了自己的是一個囚犯的角色,甚至把牢獄認為是自己正常的情況,還不想出來。真是可憐憫者。《法華經》裡面的火宅喻,實際上是給我們傳達一個信息,真實的現象是三界如火宅。這個房子已經即將要倒塌,然而我們這些人,就是這個火宅裡面,還在那裡玩耍、還在那裡“享福”、還在那裡做各種各樣的“事業”。在外面的這個父親急壞了,就呼喚自己的子女出來。但子女還不聽話,覺得我呆在這裡面還很好,很快樂。於是父親也只有巧設方便,知道他們原來的愛好,就說:“你們出來吧!我這裡有很好的玩具,有鹿車,有牛車。”子女們聽說外面有好玩的東西,才爭先恐後出去,是這樣離開三界牢獄的。

我們沒有一念的厭離心是因為什麼?是因為認知不到這是苦難的牢獄,沒有智慧。所以我們能不能接受這個概念,這個概念能不能落實在我們的認知上,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是否知道己就是牢獄裡面的囚犯,拖著沉重的鐐铐,帶上了手铐,每天經受苦毒的拷打,沒有一刻的自由。我們一旦認知到,對這種牢獄的厭離、出離之心就油然而生,願意離開這個娑婆世界。


三、靠這句佛號加持,真正生發厭離心

我們這世間的眾生發出離心是很難出的。無量劫以來就在這五欲六塵裡面打滾,就在這個妄想雜念堆裡討日子過,而且認為五欲六塵是人生幸福的本質內涵,就像一個廁所裡面的蛆蟲在大便裡面往返它是其樂融融,不知道污穢。所以我們能認知到這個世界的污穢,決心出離它,本身要具有甚深的智慧才能產生這念出離心。我們沒有這個智慧,於是阿彌陀佛就用悲心,把令我們生起出離心的這個功德都在名號當中把它編碼好了。對這本人也有點小小的體會。原來我在支提山念過四十九天的佛號,念五百萬聲,當然自己業障很重,一點功夫都沒有。但是中間確實產生了一種極強的厭離之情,就感覺這個世間太苦太苦,活了這麼多年,怎麼活的?竟然能夠活過來,真是不堪回首!平時這種苦很難感覺出來,就在念佛十多天以後就出來了,真是苦不堪言。

所以我才深信,因為原來在佛經裡面談到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功德包括令我們產生厭離和向往的心,凝結在佛號當中了。我認為通過我個人小小的體驗它是千真萬確的。所以我常常勸那些念佛的人,有否信心、有否出離心,你還是老實的念佛,把我們全身心交給阿彌陀佛。當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的時候,實際上它就展示著我們一個苦難的眾生,對一種絕對超驗救度力量的全身心皈依。

我們體會到,這句佛號以一念轉換百千萬億個妄念的轉換功能不可思議,才深刻地感覺到阿彌陀佛對我們具有多麼大的恩德。他老人家給我們這個佛號萬德洪名,這句萬德洪名裡面具足智慧光,排遣我們的愚癡;具足歡喜光,能讓我們改變瞋恚的心理;具足清淨光,令我們淫欲的念頭轉化清淨;具足不斷光,讓我們散亂放逸的心能夠精進不間斷;具足超日月光,照透我們無名黑暗的內心。名號所在之處就是彌陀光明注照之時,我們得到名號的注照,身心就柔軟了,我們阿賴耶識的善根就會破土而出,我們就會生出厭離娑婆、求生極樂的菩提心。

 

四、有甚深智慧的人才會有厭離心,厭離心即是無上道心

如何發無上道心?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給我們開示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世界。”你就從當下這一念,厭離娑婆世界的苦開始。這個比較親切實在。

有時候我們反照我們身體上的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以及我們所處的環境,種種的諸惡,這種苦難的逼迫。如果我們有一念厭苦之心,對這個苦能夠厭,做到“厭苦”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情。一般的人在苦當中他不會去“厭”,他要麼怨天尤人,要麼苦中作樂,要麼苦不以為苦,麻木不覺。要產生“厭”,這個“厭”是一種智慧的表達,只有有甚深智慧的人,才會有厭離心。

所以大乘經典中,佛教我們要用佛法、智慧來熏修我們的心,才能夠對輪回的苦——八苦,生出厭離心來。那麼就從當下這一念,厭離娑婆世界的苦開始,他厭離就有一個出離的願望,出離到什麼地方去,馬上就對佛國淨土產生了好樂,知道佛的淨土能夠快速圓滿菩薩的菩提願以及菩薩行。他發起“我要到淨土圓滿菩薩行”這樣的願,這樣的心。到淨土見佛得到無生法忍之後,再回到生死苦海來普度有緣的眾生,他能發起這個心,這就叫“無上菩提心”。如果一下子從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樣的高度來發菩提心,有時候很難辦到,那你就從當下厭離娑婆苦開始,還能夠辦到。 

蓮池大師開示:“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念佛,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故當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雲:“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定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五、修行要有一顆出離三界牢獄的道心

我們的生命也像一種投資。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要盲目投資。要把我們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投注到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那就是修道了生脫死。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命無常,所以要常行精進。“常”就是不間斷,“行”就是行持,“精”就是專心致志、一門深入,“進”就是有進無退。

我們每個人是天生想放逸的。但是修道,就像一個人披上盔甲上戰場,與百萬魔軍對決,是容不得懈怠的。所以我們要樹立強大的動力機制,要有堅強的意志力,這樣才能做到精進不懈怠。

三界如牢獄,我們是囚犯。我們不自由,苦不堪言。認知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夠把精進勇猛的心發出來,與煩惱對決,出離三界。由五陰衍生為十八界,這就是我們凡夫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牢獄,我們是關在這個牢獄中的囚犯。原來我們不知道關在牢獄裡面,現在知道了,就要常行精進,早日衝出去。衝出牢獄就是一個大光明、大智慧、大安樂的境界。所以我們要有出離牢獄這樣的一顆道心。如救頭燃,常行精進,我們今生就能得救了。

世間一切都是夢,火宅茅坑大苦海,一刻不停求出離!

學佛是要了解這個世間苦、空、無常、無我的,是要了解三界六道輪迴的可怕,我們學佛是要了生脫死,學佛是要圓成我們本具的佛性,你先要把這個目標樹立起來。世間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吉凶禍福都是在做夢:好一點是美夢,壞一點是惡夢。這些都要一概放下。佛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減劫的時代、末法的時代,是一代不如一代,一日不如一日,眾生的這種諂偽機心越來越重,五惡、五痛、五燒是愈演愈烈,以後會演變到刀兵劫。所以這整個是一個大苦海,是一個火宅,是一個茅坑,這個地方是不容一刻地停留,我們趕緊要求出離,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已經給我們建立一個無有眾苦、但受極樂的故鄉,讓我們去。至於這一輩子能活多少壽命,能不能賺錢什麼的,你都可以放下。

六、生起出離心,生命在呼吸間

一個修行人的出離心和對世間的貪戀心,兩者是此長彼消的關係。如果對於佛道有很強的好樂,對世間的貪戀之心自然就會淡化;如果對世間貪戀越來越強,越來越猛,出離的道心自然就會越來越淡,以致於無影無蹤。所以說這兩者是不能並存的,就好像光明和黑暗不能並存一樣。

看看我們周邊發生的事情,地震、瘟疫、癌症、空難、車禍、水災、旱災...... 難道我們就不會遭遇到嗎?經常觀照發生在身邊的這些苦、空、無常的事,想像災難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情形,你的出離心就會慢慢地生起。

19 世紀美國著名盲聾女作家海倫·凱勒,她寫到: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三天,我該怎樣度過?佛教說得更精確,生命就在呼吸間!如果你時時想到生命就在呼吸之間,經常去思維生命的危脆、不牢固、無常、稍縱即逝,你把這種觀念在你腦中熏修的非常牢固了,形成定解了,這時你的出離心自然就出來了。

有了極強的出離心,這時你念佛求往生的心就如決江河,沛然莫御,句句佛號都具備了真信切願,這樣到了臨命終時,自然蒙佛慈力,往生西方淨土!

七、八苦焦煎,不念彌陀更念誰?

在所有的佛裡面,唯有阿彌陀佛跟我們緣分最深,給我們的利益最大。我們了解了這一樁事情,就唯有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我們凡夫眾生所應當竭盡全力去執持的了,當做本命元辰,命根子,救生圈啊。抓住他就得救了,離開他我們解脫就遙遙無期了。所以徹悟大師曾經寫過一個偈子,這個偈子前面兩句是:

“說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處實堪悲。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你看祖師大德這種宗教情懷,是非常深厚的。只要說著西方極樂世界,眼淚就像雨一樣的流下來,那種感動啊!他是觀察到南閻浮提眾苦充滿了苦趣、惡趣、惡道啊。

我們真的是備受八苦的煎熬,卻對自己生存的境況還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對這種苦難還是沒有看得很清楚。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我們每天二十四小時,沒有一刻的安寧啊,真是苦樹上掛黃連——苦上加苦啊!再加上這個世間種種的生態問題、環境問題、戰爭問題、生存壓力問題、天災人禍問題,現在的苦比古代又加劇了很多。我們要清楚這樣的苦,知道這個火宅不容一刻的停留,知道這個魔鄉不容一刻的停留,呆在這個世間是非常悲哀慘苦的,要生出深刻的厭離心,把它(厭離心)激活啊!

你沒有這個厭離心,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欣求心就很難成就啊!反過來說,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欣慕之心成就,也自然對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塵這種苦難的本質有深刻的厭離。所以這兩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具有一種很深刻的情懷在裡面。他對這個世間苦的悲痛,對西方極樂世界那種感動的淚水,他有這樣的心態他才會念佛懇切啊!

徹悟大師天分很高,對自己生命終極關懷是非常負責任的一個人。所以當他要去選擇法門的時候,他可是了解的很多了,對世間的宗教、哲學、學說,他都了解過、都思惟過、都比較過;出世間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宗門、教下他也思惟過,而且去實踐過,他都走了一遍。走了一遍,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不念彌陀更念誰?” 最後他的結論就是念阿彌陀佛,不念彌陀更念誰啊?

他常常開示念頭,你念頭落在哪個方面就是哪一個法界出來,你念阿彌陀佛就是佛的法界出來。那么一定要把念頭放在一個最究竟利益的法界上,那當然念阿彌陀佛是最高的、最好的。你不念阿彌陀佛你念誰啊?

八、念佛人要下定決心這一世到極樂世界去!

居士問:人死之後,想到寺院道場修行必須要立牌位嗎?皈依三寶的可以不立牌位嗎?

大安法師答:你如果是一個念佛行人,就沒有死啦,你當生就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解脫生死了,你不能有第二世的觀念!我們承認輪迴的過程有來世,但修行的目的就是出輪迴、了生死,念佛行人要下定決心:我自己沒有來世,我只有這一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去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也不會有中陰身,阿彌陀佛拿蓮台一來,我們的神識就到蓮台上,活著往生淨土!這就是我們淨土往生的一種現象。所以這個死後立牌位是無從說起了。

你們皈依三寶就不要想到去立什麼牌位。皈依就是一心歸命、全身心地信靠阿彌陀佛,把生命交給阿彌陀佛,一切由阿彌陀佛來安排。阿彌陀佛就會順利地、穩妥地把我們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九、脫了臭皮囊,換個妙色身

我們確實要厭離這個身體啊,沒有一點值得留戀的。我們身體是這樣的骯髒啊,造糞的工具啊。再精美的飲食到了我們肚子裡都變成大小便了。每天口裡都是臭氣啊,一天到晚搽點香水就能解決問題了?

這種凡夫眾生的地火水風的污穢,它是本質上的污穢。就是用四大海水來洗這個身體,也洗不乾淨。那怕把它洗到一個微塵,這個微塵都是臭的。這個身體還有什麼貪念的?所以我們極大的厭離這個身體,是要神往換一個身體,換什麼?換蓮華化生的身體,金剛那羅延身,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要換這個身體啊。不要再有這個血肉的這個身體,太污穢了,太苦惱了。想一想,越想這個身體不值得留戀。

轉換,靠彌陀的願力,才能轉換。這樣到了西方淨土,當下,就有甚深的般若智慧,遠離這種對身見的貪念、執著,我們本有的這種六種神通才顯現出來。那么通過這六種神通我們來看,所有往生者都有這六種神通。如果我們知道西方淨土所有的往生者都有這六種神通,我們就要老實一點了。我們做的每一個行為,西方淨土的人都能看得到。我們講的每句話,他都能聽到。我們動的每個念頭,他都能知道。所以還是做老實人更好。騙得了一般凡夫眾生,騙不了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

所以當我們在這討論四十八大願的時候,西方淨土那些往生者也都看著我們呢,也都在聽著我們呢,也知道你心裡在動什麼念頭啊,你是不是在這裡專心致志地聽,是不是又打妄想,想其他事情去了?而正因為佛菩薩有六種神通,所以才有能力加持我們。在末法的時代,能夠講經,能夠聽經,能夠聞法歡喜,及至能夠感動地掉下一滴眼淚,這都是佛菩薩加持的結果。所以我們要處處細微地來感知到佛菩薩與我們同在,在我們心裡,和我們之間的一種互動關係。

十、歸去來兮,魔鄉不可停!

這個時代的共業就是這樣惡劣,你也沒有辦法阻擋的時候。想想善導大師,在盛唐之際,最好的時候,他都有那么猛利的出離心啊!感嘆“歸去來,魔鄉不可停”啊!無量劫的輪迴,無有休止啊,“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般城(極樂世界)!”

在我們中國,你只要看看種種的現象,殺盜淫妄是這樣普遍;翻開報紙,打開電視,看到的是一些什麼樣的東西,你才知道什麼是“法弱魔強”,那真的百分之百是魔鄉啊!不容一刻停留啊,這種火宅感,已經是猛然的點上了烈火,已經燒到面前了!

“三界無趣,猶如魔窟,險惡苦毒,不可久住!”

你能思維到這一點,而且生命是這樣的無常,這樣的危脆,明天是不是活在這個世間都沒有把握的時候,你還打什麼妄想啊?趕緊念阿彌陀佛,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啊,把自己交給阿彌陀佛,隨時啟程往生淨土。

最近我們寺院有一個比丘往生了,29歲,大家都覺得很可惜,而我倒覺得這有什麼不好啊,這叫提前釋放啊!(熱烈鼓掌)你本身就是牢獄裡面的一個囚犯,現在提前讓你走,你還可惜什麼呀!所以我們要有這么一種堅定不移的、毫不含糊的出離之心。你這樣就好辦了。

可是現在有些人很糊塗,我們有一個老居士得了病,他開始到醫院裡還很懇切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真的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但是在關鍵時刻,他忽然對阿彌陀佛說:“哎呀,我的孫子還沒有考上大學,等我孫子上大學我再走吧!”他這一說,那阿彌陀佛很慈悲啊,恆順眾生,你不想走佛也不能硬拽著你走,到時候你還要控訴阿彌陀佛害了我的命!那就不對了!他就活過來了,但活過來了也是半身不遂,他的兒子孫子推著車到我這裡,他還說:“哎呀,我這次差點死啊,我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慈悲呀,還讓我活著啊!”我說:“你老人家可是失去了一個大好的機會,你活在娑婆世界幹嗎啊?!”“活著我要為大家作一個榜樣啊,念佛我能活下來。”這個沒辦法,做榜樣是念佛往生才是好榜樣,這個你念佛活過來坐在輪椅上有氣無力,這是作什麼榜樣?

關鍵時刻貪生,實際上他還是貪生怕死。不行啊!這就是信願問題都沒有解決呀!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深可怖畏!

三界可惡,猶如魔窟,險惡苦毒,不可久住!

【附錄】大安法師的厭離心來自何處?

了悟子

大安法師和所有高僧大德一樣具有強烈的出離心、博大的慈悲心和牢固的菩提心。他對六道輪回的透徹認識和厭離是一種智慧的體現,與生活際遇關系不大。法師曾多次說過,“回想過去的經歷真不是人過的日子”,“世間太苦太苦,活了這麼多年,怎麼活的?竟然能夠活過來,真是不堪回首!”一般人看了會以為法師受過多大磨難,可是回顧法師的人生歷程竟是非常順利且榮耀的,可以說生逢其時,福慧具足,從19歲考入江西大學中文系起,就決定了他成為體制內的幸運兒,人生一帆風順,事業前途輝煌。

請看大安法師簡歷:

大安法師俗名魏磊,1959年3月生於江西南昌。
1978年至1982年江西大學中文系。
1982年至1985年於江西省委黨校哲學教研室任助教。
1985年至1987年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讀研究生。
1987年至1991年於北京警-察學校理論部任講師。
1992年至1999年於中國金融學院理論部任副教授。
1994年被中國佛學院禮聘為客座教授,主講淨土宗經論。
2000年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就任教授。
2001年9月出家為僧,任江西廬山東林寺方丈、代住持、《淨土》雜志主編、淨宗研究生班導師。      

大安法師宿具善根福德,早年於大學執教之際,即深信淨土,解行精進,感應道交。法師深探教海,笃志淨土宗。早年著有《淨宗法語大觀》,甚得僧俗大眾歡喜頂戴;復應中國佛學院教學之需,在淨土宗教學基礎上,於1998年撰成《淨土宗教程》,該教程三十余萬言,全面、系統、深刻闡明淨土理論與旨趣,涉及內外典籍眾多,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探赜索隱,剖析入微。1998年出版問世以來,得到佛教界普遍垂青、歡喜贊歎。2001年,發菩提心,離俗出家,現比丘相,圓具足戒,專弘淨土。法師提倡每天至少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萬聲、每個月參加晝夜經行念佛一次、每年進行“十天百萬佛號”閉關一次。

與此相反,包括我在內,我們很多命運坎坷、苦命背時、逆境重重的人卻沒有出離心,在輪回苦海中苦苦掙扎,卻能以苦為樂,不求出離,迷惑顛倒,可悲可歎!真真是:三界流浪兒,六道苦命漢,若不生淨土,來生更淒慘!

正如法師所說:三界如牢獄,我們是囚犯。我們不自由,苦不堪言。認知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夠把精進勇猛的心發出來,與煩惱對決,出離三界。由五陰衍生為十八界,這就是我們凡夫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牢獄,我們是關在這個牢獄中的囚犯。原來我們不知道關在牢獄裡面,現在知道了,就要常行精進,早日沖出去。沖出牢獄就是一個大光明、大智慧、大安樂的境界。所以我們要有出離牢獄這樣的一顆道心。如救頭燃,常行精進,我們就能得救了。

大安法師是我們的楷模,淨土法門是我們的救星!

困苦貧極不捨家——末世眾生缺乏出離心!

《月燈三昧經》卷六雲:
 當於來世法末時  不能捨彼貧賤家
 杻械枷鎖困苦者  於此勝法不生信
 雖被枷系杖策罰  罵詈毀辱百千種
 王力多迫悉能忍  困苦貧極不捨家
 資財乏少壽短促  徒勞辛苦無福報
 愚癡不學諸伎能  是人常居凡俗地
 迫脅無義頑暴惡  貪惜自富奪人財
 調戲笑弄毀善人  自稱已發菩提心
 愛他人妻奪資產  悭嫉狡猾多縱逸
 離悲愍心趣惡道  亦自稱言我作佛

 見他苦惱生欣悅  破戒暴虐懷惡心
 不念恩報破壞他  大德為我說法行
 聞他說彼菩提行  反於其人生嗔恚
 若見法師少過失  增長加說百千種
 童子汝今聞我說  於此人輩勿親近
 若欲求證菩提道  乃至夢中莫往返

月燈三昧經


什麼是出離心

《柔和聲》第11期  貢噶旺秋仁波切 張惠娟居士 口譯

什麼是出離心呢?在這世間,沒有一個人是不會死亡的。所謂的人生,不管有多長,常受著很多的、各種的苦和樂。雖然我們常受著種種的痛苦和快樂,可是這一切都是無常的;而這受著種種快樂者是誰呢?就是我們的心。因為我們的心並沒有獲得到自在,所以會常受著種種的苦和樂。而這一切的根本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對於“我”的重視、愛惜。重視我、珍視我的這個心念,使得我們的內心,不斷升起了貪、瞋、我慢、忌妒、競爭等等的煩惱,因為這些的煩惱,讓我們的心,感受到無比的痛苦,而這些痛苦是自己以及其他眾生都有的。為了要讓自他,都能夠遠離這些痛苦-是不是能將產生種種痛苦的珍視我、重視我的這個心,慢慢地去除呢?所以此時,我們要反觀,要向內看,是否能慢慢地將重視我的這顆心去除掉。這個向內看,想將重視我的這個心念去除,就稱作是出離心。

要成為修行者,首先就要調整我們的心,改變我們的心。如果說重視自己、重視我的這種執著,不稍稍地去除,那要改變自己的心會非常困難。比如說,我們是那麼的執著“我”,重視“我”,因此心中就會生起“我要財富”、“我要受用”等貪欲,這種貪欲,會擾亂我們的內心。因為這緣故,要成為修行者,會很困難。所謂的出離心,如心中想要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樣完全地捨棄世間,到寂靜處去修行而成佛,能夠做到,當然是最好的;但是處於現代,要像密勒日巴尊者一般,是蠻困難的。然而我們要是沒有出離心,是不是有成佛的道路呢?答案是沒有的。因此一定要有出離心。 

為什麼要有出離心呢?因為我們有著痛苦的因,所以一定要有出離心。雖然珍視我、重視我的心念難以根除,還是要儘量地想:“我要儘量地減少讓我產生很多痛苦、很多煩惱的我執。”如能儘量減輕重視自我的心念,會給自己帶來寧靜、快樂,並且讓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合乎于正法。因此自己心中要常想,“這一生當中我一定要盡力地修行,使重視自己的心,慢慢減輕、慢慢減少。”這就是所謂的出離心。

當我們產生痛苦的時候,應馬上反觀自己的內心,為什麼會讓自己產生那麼多的痛苦呢?讓我們產生痛苦的因很多,我們必須追根究底,到底這些原因的根本在哪?

透過這樣地觀察,我們能夠認識到所有一切痛苦的因,其根本就是重視自我、執著自我。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講到,世間種種的不快樂,種種的痛苦,其根本就是重視自我,除了這個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因了。寂天菩薩這麼說,佛陀也是這麼講的。

當我們去看、去觀察、去找的時候,就會發覺我要一、我要二、我要三、我要四,而這個一對我不好、這個二對我也不好、三呢也對我不好、四呢也對我不好。內心當中,都只是在想著我、我、我、我、我。這個就是重視自我,執著自我。這個執著自我、重視自我的心念緊系著我們的內心;如能將緊系著內心的執著自我,稍微地放鬆,稍微減輕一點的話,不管怎麼樣,我們的身體也會快樂、內心也會快樂,也能夠改變我們的內心。

如果無法改變內心,即使想令心轉向佛法,也是辦不到的。即使心能稍微地轉向法,但自我也會非常的大。心轉向法,但是自我那麼重的話,心中就會想“我要修行”,“我會很好”,在這個時候,我慢會在心中慢慢升起。我慢一升起,這樣的法,就不是純淨的法。所謂的法是什麼?所謂的法就是幫助我們的內心。修行時,我慢增長了,心中想著我在修行,我慢一大起來,可以說是糟蹋了修行,這個法根本就沒辦法利益到你的心。

 

我慢在心中升起,雖然開始時,對上師三寶稍微有一點點的信心,對於眾生有一點點的悲心,對於輪回世間有一些些的出離心,但是這些信心、悲心、出離心也會漸漸地消失。漸漸地你就會想,這個法我得到過,也聽過,我也看過,也修過,這個我也會,那個我也會,這樣的想法會在心中升起,像這樣在經過一段修持之後,你就會變得非常油條。

產生這種事情,是令人感到難過的。為什麼?因為要是變成這種情況,就會虛度了暇滿的人身。我慢產生後,到了某個時候,你就會想要做一些世間輪回的事情,不會想要修持正法,那時,你就會捨棄正法。我們是一般的凡夫,這種情況是會產生的。

  

當這樣的惡緣產生時,內心絕對不要隱暪、隱藏,我們要善加的觀察。觀察時,一發覺到有這樣的缺失,應立即起懺悔之心,我們要向上師三寶祈求。產生這樣的情況,是修行上的一個障礙,我們應很真切地祈求上師三寶,幫助自己去除這樣的障礙。我們是絕對沒有辦法隱暪上師三寶的,因為上師三寶對我們的情況是清清楚楚的。要是我們能夠不隱暪上師三寶,打從心底誠心加以懺悔的話,是能夠將我執的根去除的。讓我們嘗受到艱辛萬苦的是我執,能去除多少的我執,就能讓我們轉向多少的法。也就是說對我執能夠去除的越多,轉向法的心就越多。

  

一開始,我們發心純淨,之後,我們向上師三寶祈求時,自然不會被我執給左右。祈請時,不被我執左右,我們發心的純淨度就會更加提高。所謂的發心是什麼呢?就是“想要自己以及其他的眾生能夠遠離痛苦及痛苦的因(就是造惡)”。就是能夠遠離造惡的話,不曉得有多好?為了要遠離痛苦及痛苦的因,要是能夠進入到清淨的道路,要是能這樣做到的話,不曉得有多好?要是自己以及其他的眾生都能夠獲得最究竟快樂佛陀果位的話,不知道有多好?像這樣的心念,在自己的心中升起,就是所謂的發心,也就是所謂的發菩提心。

總括來說,什麼是出離心?就是首先必須要對輪回及輪回的苦因,要產生出厭離;要是沒有厭離心,就很難產生出離心。到底什麼是厭離?我們要曉得輪回是沒有真實的意義,輪回是痛苦的自性,不管我們從哪一方面,哪一個角度去看,輪回都是沒有真實意義的。心中有這樣的想法,就是所謂的厭離。我們心中要想:“這一生是沒有真實義的,不管地位高也好,地位低也好;不管是碰到樂境也好,碰到苦境也好;碰到順緣也好,碰到惡緣也好;不管怎麼樣,它根本就是沒有真實義的。”心中有了這樣的厭離產生出來,佛法自然就會來,自然就能夠去修行。剛才提到,厭離心,就是心中要想:輪回是沒有真實意義的,並不是說心中要去累積這樣的苦楚。各位只要仔細地、好好去觀察,會慢慢知道、慢慢發現到,輪回,還有我們這一生,真的沒有真實的意義。對這個瞭解愈深,心就越能轉向佛法。


佛法-遭受痛苦的四種功德

 達真堪布

《遭受痛苦的四種功德》

當我們受到傷害,遭受痛苦的時候,會覺得天塌了、地陷了,其實這都是錯的!遭受傷害或痛苦,也是有很多功德的。

文殊師利菩薩


首先,通過這些可以對輪迴,對世間生起厭離心。我們是怎麼進入佛門,開始學修佛法的?不都是由於一些坎坷或挫折嗎?我們知道輪迴苦,知道人間苦,你遭受痛苦,受到傷害的時候,應該去找它的根源。我為什麼痛苦?我為什麼受到傷害?因為在六道中輪迴,由業力的牽引導致的。

明白了這些,你才有真正渴望解脫的心 - 厭離心、出離心。真正生起了厭離心、出離心,解脫就容易了。

其次,受到傷害、遭受痛苦可以遣除驕傲自滿的情緒,遣除傲慢心。我們遭受痛苦、受到傷害了,是因為自己的煩惱重,業力重,做了那麼多傷害眾生的事。認識到了這些,就不會有貢高傲慢了,也自然就有慚愧心了。

有的人覺得自己有文化、有勢力,生活很好,就驕傲自滿。其實,你文化再高,知識再淵博,也是分別念,也是煩惱;你再有錢財,也是一種壓力,是一種心靈的負擔。

現在我們生活水平相當好了,但是內心的快樂不是越來越少了嗎?物質的發達對大家有利還是有害,就看精神能不能跟上。若是精神能跟上,物資發達就是好事;若是精神跟不上,物資發達就是壞事!

現在雖然物質發達了,但是卻變成精神的壓力了。現在大城市裡的人都愁眉苦臉的,就是因為內心壓力太大了。所以,儘管很多人有勢力、有錢財,但這些都是無常的,給你帶來的只是災難和痛苦。

第三,能夠悲愍眾生。自己遭受痛苦、受到傷害,然後觀察身邊的眾生乃至一切眾生,會發現他們遭受的痛苦更大,受到的傷害更嚴重。這樣悲愍心、慈悲心自然就生起來了。和六道中輪迴的眾生,尤其和三惡道中的眾生相比,我們所遭受的痛苦、傷害算什麼啊?那些動物,天天無緣無故地被殺被吃,餓鬼道和地獄道的眾生就更不用說了。旁生道的眾生,我們親眼能看到,親身能體會到。

第四,可以幫助我們「羞惡」,警醒自己,通過懺悔斷除惡念,斷除惡業。

「我為什麼要遭受痛苦?要受到傷害?」如是因、如是果,我肯定造過惡業,結過惡緣,才導致今天這樣的惡果。真正一個修行人,想解決這個問題,想擺脫這樣的痛苦,他就從「因地」入手 - 不能再造惡業了,不能再結惡緣了。

怎樣才能脫離這樣的痛苦呢?就是要行善。我能行持善法,能處處結善緣的話,將來就不用遭受痛苦,再也不會受到傷害了。這些就能夠行善了。

若是能這樣觀察思維,多有意義啊!

一個智者,即使經歷再多的痛苦,他的內心也不可能被染污。什麼也傷害不了他,因為他明白很多真理,他能生起很多珍貴的正念、善念。若是有智慧、會轉念,所謂的傷害也是極大的利益,所謂的痛苦也是極大的快樂,關鍵在於你怎麼面對。

學佛修行就要這樣學,就要這樣修,不是只念一部經、一個咒就可以了。念經也好,念咒也好,都是為了開啟智慧,為了引導自己的內心,沒有別的目的。


出離心是勇敢的心

達真堪布

為什麼我們現在學修的這麼難,總是反反復複、斷斷續續、時好時壞的?
就是因為沒有真正的出離心。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界限就是出離心。
在相續中沒有出離心之前,無論修什麼都屬於輪迴的法,都屬於世間的法。
相續中有出離心以後,才是出世間的法。

什麼是出離心?
對輪迴、對世間法沒有絲毫的貪戀、留戀之心,然後能夠認真地去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不放棄,但是放下了;不逃避,從而敢於面對。這才是真正的出離心。沒有貪戀之心,這叫放下;能夠承擔責任和義務,這叫不放棄。
你真正有出離心的時候,不會逃避現實,也不會放棄任何事情,你能夠放下世間瑣事、世間八法,但不是放棄這些。
現在很多學佛的人都是越學越傻、越學越糊塗,越學越懶惰了,什麼也不願意想,什麼也不願意做。
這不是放下,是放棄;不是智慧,是愚痴;這不是輕鬆自在,是懈怠懶惰。你是在學佛嗎?
佛是在做人的基礎上修成的,連人都沒有做好,怎麼能做佛呢?

出離心不是逃避心,它是一種勇敢的心、敢於面對的心,在一切境介面前都不會害怕、不會畏懼。
很多人將"出離"和"逃避"等同了,將"放下"和"放棄"混淆了,這都是顛倒而持,這也是在家學佛人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覺得人太苦惱了、太累了,就想逃避。不管家、不管孩子、不管親朋好友,只知道念佛磕頭,還以為自己有出離心,全都放下了。
這不是放下,是放棄!還有的人嫌家裡太鬧了,要到寺院裡修。這不是出離,是逃避!逃避能行嗎?

逃避本身就是個過錯,你能逃避得了嗎?心裡面沒有放下,身體離開了也沒有用。你看看,如果沒有慈悲心、沒有智慧,你到了寺院也一樣,還會有看不慣的事,還會 有看不起的人,一樣有煩惱、有痛苦。如果沒有把握住自己的心,到哪裡都會沒事找事。我們現在就是不敢面對、不敢承擔,就害怕有煩惱、有責任、有負擔,所以 都在逃避,這樣不可能達到圓滿。
逃避就是輪迴的因,逃避超不出輪迴,逃避是一种放棄,是一種罪過!不是有了出離心就要離開家、放棄工作。有出離心的人是要從心裡放下,真能放下的時候,不會捨棄一個人,也不會放棄一件事。

放下是解脫,放棄是罪過,這些一定要分清楚。
放下是從心裡放下,不管面對什麼,不追求也不拒絕,看著緣起緣滅、來來往往,保持一顆如如不動的心。
真空離不開妙有,妙有離不開真空;相離不開空,空離不開相。要放下,這是真空;不能放棄,這是妙有。
不放棄一個眾生、不失去一個眾生,這叫慈悲心。放下了一切眾生, 不放棄一個眾生,這才是大慈大悲、大徹大悟。
該拿的時候拿得起,該放的時候放得下。
你真正能夠放下了之後,就不可能逃避任何事情,你的頭腦會越來越清醒,行為會越來越勤奮,會用更好的方式待人處事。
那個時候,一切處都是好處,都是淨土;一切人都是好人,都是佛;一切事都是好事,都是修行。

當你真正看破、放下的時候,才不受因果,不會痛苦。之前都會受因果,受因果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痛苦。
放 下了才不會失去,才會得到。真正從心裡放下了,你的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那個時候不生不滅,你的心是你自己,一切一切都是你自己,整個宇宙、整個法界都 是你的。如果你放不下、還執著、牽掛的話,你一切一切都要放棄,什麼都得不到,因為你的心沒有自在,那個時候一切都不是你的。
如果你的心自在了,心無邊無際,無處不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自己把握住了,想放開可以放開,想收回來可以收回來。現在你的心不是你自己的,是別人的!你活在別人的眼光下,為別人活著,把握不住自己的心,總隨外境轉動,沒有自由,所以活得累。

無有罣礙的時候,才沒有恐懼,才敢面對、敢承擔。對世間、對輪迴不會有絲毫的貪圖和留戀,無所罣礙,無所恐懼,這個心是真正的出離心。
我們要通過觀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這些四外加行的基礎修法,刻意發這個心,才能發出出離心。
"發"和"發出來"不一樣,發是一種刻意的;發出來了,那個時候不是刻意的,是一種自然輕鬆的狀態。
出離心發出來以後,你不用特意發,相續中自然而然就會有這個念頭、想法,而且特別的強烈。
出離心是一切佛法的基礎,一定要好好地學、修,把真正的出離心修出來。要去面對,不能想著逃避。
什麼是敢面對,敢承擔?把這個"我"忘掉,一切隨緣,別追求,別拒絕,就行了。不管好壞,任何時候都不動心,心不隨境轉,這才是真正有修行。

節選自《佛法是種活法》


出離心的誤區

達真堪布

我們一講出離心的時候,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有出離心了,是不是要遠離世間了?是不是什麼都不能做了?然後到山上、到山洞裡自生自滅?」這是一個誤區。佛法不離世間法,包括出離心也是,你盡任務、盡義務是應該的,在佛法裡,這叫了緣了債,這樣你最後才能了生死。

那麼,出離心是怎麼回事?修出離心是為什麼?出離,就是出離對世間的貪慾。這個貪慾心是一種心靈的束縛,心靈的壓力。有貪心和慾望,心裡絕對是束縛的,絕對是壓抑的。有束縛了,心就無法解放;有壓力了,心就無法輕鬆。修出離心就是讓你的心解放,讓你的心輕鬆,不要有壓力。

有貪慾就這樣,沒有想要,有了還要。比如說金錢,有一百萬還要一千萬,有一千萬還要幾個億……心裡不會有滿足的時候,越有覺得越窮。心裡有滿足感、有知足心,才是真正的富裕。若是心裡不滿足,有貪慾,即使有再多的錢財也不是真正的富裕。權力也是一樣,永遠沒有知足的時候。這都是由貪慾造成的。

可以有理想,也可以有願望,但是不能有貪心和慾望。沒有貪慾一樣可以有理想,有願望,但是心裡不會有壓力。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者福報成熟了,可以實現願望了,這是隨緣的。沒有慾望,沒有貪心,那完全是解放的心態,完全是輕鬆的心態。有理想,有願望,但是心裡不會有束縛。

貪心和慾望是成就最大的障礙。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多大的成就呢?也是由慾望和貪心造成的。我們為自己的目標、理想去努力,但是因為有慾望和貪心,心裡就有束縛和壓力了。心裡一慌,一胡思亂想,判斷和選擇上就會出差錯,就會走上一條不好的道路。你為了貪心、慾望,造了很多惡業,今生會走進絕望,將來要墮落惡趣裡,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若是心裡沒有這樣的束縛和壓力,不胡思亂想,心態很穩定的話,在判斷和選擇上都不會出差錯。這樣,無論你在世間還是在出世間, 很快就能成功。不僅能夠得到暫時的成就,究竟的成就也就在眼前了。你放下貪慾的心,讓自己的心解放,讓自己的心輕鬆,然後你就可以去完成自己的任務和義務。

出離心不是逃避,不是消滅,而是一種放下貪心和慾望的心態。貪心和慾望不好放下,那怎麼辦?就是紮紮實實地去修四外加行。你慢慢地明白了,真正生起定解的時候,相續中自然就沒有貪慾心了,自然就放下了。這個時候,解脫就在眼前,成就就在眼前。解脫的同時,也成就了很多自己想成就的願望。


出離心,不是遁世厭世而是選擇不佔有

出離心 捨離五欲的心

聖嚴師父

修行不能沒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而想開悟,那一定是外道。目前有人自以為在教禪,自命為禪師,但是不離五欲,認為釋迦牟尼佛也不離欲,並且主張在欲中才能真正地修行。那是外道,不是佛法。

有出離心才能出三界,才能在生死之中自在,才能不被五欲勾引、不受塵境動搖。


有人會以為出離心是小乘,禪是大乘,兩者無關。不對!人間的倫理道德、小乘的出離心、菩薩的菩提心,這三樣具備了才是大乘的禪。

若沒有以出離心作基礎,那便是戀世的心、貪著的心,或者是含藏慢心、狂心的一種英雄主義。所以,沒有出離之念,就不能稱作是菩提心。

「人欲橫流」的時代,物質文明的誘惑太多,所以要出離很難。因為出離心,必得離五欲。如不離五欲,則梵天都生不了,何況要證大小乘的聖果。既想開悟證果,又想不離五欲,是絕不可能的。

出離心實在難發;正在五欲中打滾的人,要他生起出離的意願,非常不容易。現在的臺灣,學佛學法的人好像很多,而且似乎也很用功。但其中有人,只是想從師父這裡學點東西,然後出去逢人販賣而已,甚至自己也當禪師主持禪七;真的要他發出離心就不容易了。可是,必須先有出離心才有可能了生死。想得虎子,必得有入虎穴的勇氣,有此勇氣,努力愈大、信心愈強,修行才能得力。

有了出離心,才會死心塌地好好用功,為佛法作干城,不貪戀世間所有,只以清淨的佛法作依歸。

已經有家有業不太可能出家的人,仍然要有出離心,才不會受到世間人事的誘惑和影響而煩惱不已。有出離心,才能了知苦空無常,並且體驗到世界是苦空無常的。

許多人誤解,以為有出離心就是不要世間、不要父母、不要兒女……通通都不要了,那叫逃避現實。出離並不是厭離、不是逃避。若父母健在而不盡子女的責任,這就不對。釋迦世尊出家時,父母有人奉養,生活無虞。六祖惠能大師當初要去求法,也是先安頓好了老母。所以在家也好、出家也好,發出離心,並不表示不負責任。出離是不佔有,權利可以不要,責任一定要負。父母遺產可以不要,父母若無人奉養,托缽也要奉養。(摘自《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問:請開示要如何生起出離心、發菩提心,求生西方淨土?

淨空法師

答:多讀經,多聽經。至於一句佛號,其他的什麼都不需要了,行!你真的能把分別執著放下,就可以,你不需要聽經。如果你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那你一句佛號,你念一輩子都不能往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句佛號看什麼人念,古時候講什麼人?老實人。老實人行,一句佛號就可以,我們都不老實。老實人太少了,一萬個人當中難得找一個老實人,就是他沒有妄念,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不老實。所以你自己想想你是不是老實人?是老實人可以。你看諦閑老和尚,那個鍋漏匠是個老實人,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他一天到晚就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妄念,三年念成功了。你看預知時至,站著往生,老實人!還胡思亂想,還在這提問題,就不老實!老實人還有問題嗎?

你要問怎樣有堅強的出離心,這很不容易的事情,這個事情不是勉強的。既然不老實,那就要聽佛的話,佛有方法教你修學,一定要從持戒做起。學佛不能不持戒,持戒就是守規矩。從哪部經下手?佛給我們說的,從《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我們也做不到,不但出家人做不到,在家人也做不到。十善做不到,學佛只是跟佛結個緣,不能往生,不能成就,將來還是隨著業力流轉,這一定要知道。什麼人能救你?戒能救你,離開戒律決定不行。

那我們就要想到,為什麼十善業做不到?為什麼從前人能做到,現在人做不到?這就是想到從前的人從小有家教,家教教什麼?教小孩守規矩。我們中國諺語裡頭有兩句名言,「教兒嬰孩,教婦初來」,這兩句話名言。嬰孩是什麼?剛剛出生就開始教了,出生不教,到三、四歲就教不了,沒法子教了。所以古時候父母教兒女,確實小孩一出生就教他,怎麼教?自己做好樣子給他看。所以諸位要知道,《弟子規》不是兒童的課本,你要以為是兒童課本,那你就錯了。《弟子規》是童蒙養正的教學,是父母在小孩面前完全做到,表演給他看。小孩出生二、三天,眼睛睜開,他會看、他會聽了,要知道他就在那裡模仿,就在那裡學習,天天看,看大人怎麼做,看到二、三歲,根深蒂固。

所以中國人常講「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它有道理!現在這兩句話講不通了,從前是真講得通,真幹!父母教。所以童蒙養正,家裡面的大人,父母之外所有大人,在小孩面前言談舉止都是正面的,決定沒有負面的。讓他從小就養正,決定不能讓他看到不善的,聽到不善的,接觸到不善的,決定不可以。所以那個三歲是培養的根基。我們這個教育沒有了,所以現在碰到十善業道會這麼困難,如果有養正的基礎,十善業道輕而易舉,哪會有困難?一定要懂這個道理。現在我們要講佛教育是非常非常的困難,就是我們斷的時間太久了,至少有三、四代。

我們在中國湯池做了這次試驗,教《弟子規》,用一個小鎮做試驗,這個小鎮十二個村莊,居民四萬八千人。用什麼方法?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學,才能收到效果。如果單單教小朋友,父母不學,小朋友你教他之後,他看父母不是這樣子,他說你們大人騙我,這不是真的是假的,不能接受。學校裡,老師教學生,老師沒做到,學生看在眼裡,你騙我!你說這個東西好,你為什麼做不到?不相信。這個課程要能收到效果,就是男女老少一起學,一塊學,這大家沒有話說,才把底下一代帶出來。今天困難在此地,做父母的、做老人的不肯學,這個教育就收不到效果。所以老師很辛苦,老師要做出好榜樣。老師在我們心目當中是聖人不是普通人,真的把聖賢生活的規範做出來,這大家才服了。


出離心與逃避心

修學佛法當生起出離心,知娑婆之苦猶如火宅,有急於出離的願望。有了出離心就可以減少對五欲紅塵的貪戀、減少由生活工作帶來的嗔恨、減少心靈常受濁世污染而產生的愚癡。

逃避與出離有著本質的不同。

逃避是推卸責任,不敢面對艱辛的生活,沒有改變自己的勇氣決心,是悲觀厭世的人生態度,這與佛教意義的出離心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出離心的生起是自覺抵制五欲紅塵的侵襲,不去同流合污,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心生出離,身處紅塵淒苦,是為了更好利用、駕馭塵世煩惱痛苦,人們只有在認識了娑婆世界的淒苦,才可以對這個世界有了出離心,進而尋求合理的方法,謀求改變這個世界,出離心是以出世之大願,做入世的事業。聖嚴法師指出:“厭離也不一定要離開人間,而是透過佛法的指導原則及修行方式,提起對於世間現象的徹底認識。”可見出離心是認識論,不是遁世說,也就是知道世間苦而求離苦得樂的意思範疇。通過勤修佛法,貪嗔癡日漸消除,對於世間五欲紅塵不再執著,那麼,也就不必有厭離心了,因為心裡已“無物可厭”了,煩惱痛苦轉為菩提,塵世處處都為修學道場,青山黃花無不彰現般若,此時世間一切現象都成為修行的助緣,出離心也就沒有意義了。所以,出離心只是修學的一個階段,並不是修學的目的,如《金剛經》所喻“如筏喻者”。出離心是為了更好解決世間的問題,人們對貪慾生起厭離心,就會清凈自在,不會因貪慾而誤入歧途,不會因貪得無厭而抱恨終生,這便是出離心的現實意義。

逃避心是對塵世苦難的無奈,是消極的處世之心態,逃避的是自己本應該擔負的責任、所應承受的壓力,不敢正視問題,不願面對問題。有的人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從中體味出世事虛幻、世事無常,這就是是出離心;有的人面對問題,不知所措,恨天怨地,茫然不知所蹤,不去積極解決問題,任由問題發展,這便是逃避問題。逃避不會減輕煩惱,反而是增加煩惱。避苦是表面上解脫,脫苦才是根本的解脫。舉個例子:古代的犯人要披枷帶鎖,為了減輕枷鎖的負擔,通過賄賂等手段,暫時去掉枷鎖,表面看是輕鬆了,實質上心理的枷鎖並沒有除去。如果積極改造,重新做人,把身上的枷鎖作為時常的鞭策,那麼,等出獄之日,身心枷鎖具已除盡,這才是根本解脫。

隱居山林,不問世事,一心向佛,也是逃避心的一種,修學佛法同樣肩負著弘法利生的責任與使命,修行與弘法缺一不可,閉關是為了更好的出關,往生是為了乘願再來。

我亦凡夫,初學佛時錯把逃避當出離,總羨慕出家人的清修,希望找一塊凈土,與志同道合者談經論道,悠然自得,無欲無求……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是與理想有很大距離的。心不凈,何期人間有凈土?心污染,怎期悠然自得?即便有那麼一塊凈土終及所老,此一生又有何意義呢?如今知曉:心凈則土凈,處鬧市如居山林。


修行人應具備的四個正見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

如果你對今生充滿著期望,縱使學佛修行和精進於聞思修,也不是真實的修行人。因為執著此生利益,修行只會增加你對世間八法的執著,例如執著得與失、苦與樂、譽與毀,仍然無法出離輪回而得到解脫。世間八法是我們痛苦之根源。如何放棄對此生的執著呢?你需要了知此生是無常,思維和觀修無常是對治我執的解藥。

『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

如果你是真實的修行人,不應執著於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因為此三界被三種苦所包圍:苦苦、壞苦和行苦。我們為了要遠離痛苦與痛苦之因,並達到涅盤境界,必須放棄對三界輪回的執著。觀修因果及世間輪回的過患,是對治對三界執著的解藥。如果你執著於三界,不是真正的出離心。

『執著己目的,則無菩提心』

如果你是真實的修行人,不應執著於自己的利益。如果你修持佛法只是為了利益自己,你不是真正的菩薩。修持佛法只是為了自己的解脫是不夠的。因此你必須生起利益眾生的念頭,修持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以及六波羅密利益一切眾生。

『執著心生起,則失正見地』

如果你是真實的修行人,不應生起執著心。所有執著二元的想法皆是虛妄。當你做任何世間的活動,你必須了知所有的現象都好像夢境一樣如虛如幻。破除二元執著的解藥就是修持勝義菩提心和修觀,了知一切現象都是空性。唯獨擁有空性的正見才能解脫輪回的痛苦。


修出離心最好的方法

出離心也好,菩提心也好,這都不是你想發就能發出來的,不是你想有就可以有的,都是通過正確的方法修出來的。

不貪戀這個世間,日日夜夜都有希求解脫之心,這是出離心。怎麼才能具足這樣的出離心呢?

真正懂得了輪迴,懂得了因果,懂得了解脫的利益,懂得了輪迴的過患,懂得了因緣果報這些關係與原則,才會生起這種心。

之前是不可能的。我們很多時候還覺得很好,覺得人間還有很多快樂,覺得七分快樂三分痛苦,這樣就無法能夠生起出離心。

你還是不了解輪迴,不了解什麼叫真正的痛苦。

佛講的這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都很容易理解,但是這個變苦、行苦還是很難理解的,尤其是行苦。

佛講的,輪迴的本性就是一個苦字,六道輪迴只有痛苦沒有安樂。

彌勒菩薩也講過:五趣之中無安樂,不凈室中無妙香。什麼是不凈室?就是所謂的公共廁所。

你去那裡面聞,不會聞到香味。同樣,五趣之中無安樂,五趣就是六道,就是地獄、餓鬼、傍生、人、天人(阿修羅包含在天人里)。在六道輪迴中,沒有安樂,只有痛苦。

我們現在還是不太了解,或者說了解得不透徹,所以很多時候,把假當成真,把苦當成樂。

現在在人世間,我們感受的這些所謂的快樂,實際上並不是快樂。

真正的快樂,是那種無漏的喜悅、禪悅,我們還沒有感受到。

連一般的禪悅,都沒有感受到,更不用說無漏的快樂喜悅了,那是無比的、無法表達的。

人世間的任何一種快樂,都無法與之相比。

那種快樂已經超越了思想的範疇,已經超越了思維和想像。

所以我們所認為的快樂不是快樂,它本身就是一種痛苦。

你真正了解了六道輪迴,真正知道了六道輪迴只有痛苦沒有安樂,猶如火坑,這個時候,解脫輪迴的心自然就有了。

四外加行就是修出離心的一種方法。我們把四外加行修好了,自然就能生起出離心。

雖然我們現在也在學,也在修,但是說實話,四外加行修得還是不紮實。

現在我們所明白的這些道理,所得到的這些智慧,是非常淺薄的,都是一些皮毛的東西,真正的含義還是沒有領會。


如何在安逸環境下生起出離心

夢參老和尚 

問:如何在安逸的環境下生起出離心?

夢參老和尚答:在安逸的時候,想到不安逸的時候。安逸的時候有很多不安逸,身體是安逸了,你的心啊更不安逸;心若安逸了你得斷惑,起碼你得成道,你心裡怎麼會得到安逸呀?一天躁動的不得了,妄想多得很,你會安逸嗎?我當了八十年的和尚。我心裡從來沒有安逸過。除非在這坐著,不是入定,是睡著了,還做夢,夢裡也不安逸,要想安逸就六個字,放下,任何時候都放下,包括你修行、包括你念佛、包括你參禪都放下,一念不生。這才叫真正放下了。

不去爭名,不去爭利,爭名爭利是在家人的事。乃至期考,互相爭啊!當然我們佛學院也考試呀,測驗一下,這只是學習上的,修行上的呢,誰來給你鑒定?哪個老師來問過你?你生死了的如何?沒有人問吧?說你煩惱斷了好多?苦集滅道,你懂的了嗎?苦是集來的,因為你自己感召,感召來你不受苦嗎?你能斷嗎?斷了就不感召,少造業,這個業報和善惡都在啊!雖然有業,業是動作意。動作也是不能定,古德教授我們。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本來面目?善也不想,惡也不想,這個時候你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