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分不清信佛教和學佛有什麼不一樣。早先我也是以為對著佛像燒香拜拜、叮叮咚咚敲敲打打,然後拉著長音唸經就是信佛教了,信佛教當然就是學佛啦。其實這當中是有差別的。
「信佛教」是參與宗教團體,從事某種團體的儀式或活動,講求的是外在的一致性,以宗教活動為主。
而學佛則偏重於以佛陀為師範,向佛陀學習,以理解佛陀的經教和進行個人的內省活動為主,至於宗教儀式及聚會就不是主要的課目。
話說回來,參與宗教活動及儀式本就是從外在的行為逐漸訓練自己,使自己內心因而發生轉化的課程。所以學佛的人一定會信佛教,而學佛的人也一定要經過初步的佛教儀式規範的訓練,猶如入伍新兵先學立正、稍息等基本教練一樣,才能進入真正的「磨練」課程。
一般人會參加宗教活動有個極大的理由就是因為「寂寞」。人群聚集,團體活動的熱鬧氣氛才是他們熱衷於參與的最大動機,一旦感到無趣或自己失去在團體的重要性或職位,就是他們退出宗教團體的時候。如果你不是這類人,你十分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你大致會走上學佛的路子。
學佛路是十分寂寞的,也必需自甘寂寞才走得下去。因為學佛就是學佛陀的修行過程,直接面對經過各種保護和偽裝的「自己」。把保護層和各種偽裝,透過自我「解剖」(會很痛)的方法,依照自己主修的法門,經過各種方式的清洗,使自己逐步淨化而接近所修法門的佛、或菩薩---也是「最完美的自我形像」。依此形像不斷反省、懺悔,清除以往種種錯誤的行動和思想習慣,讓現今的自我達到自己主修法門的佛、菩薩的境界,也就是密教所說的「和本尊無二無別」。
但是達到「和本尊無二無別」時並不表示你已經完全解脫,因為還有一個「本尊」---一個完美的自我存在,等到有一天你能看透所謂「完美的自我」也不過是自己心目中的幻影時,你就會清晰的看到自己「起心動念」和「慾望的源頭」,能看到各種心念的荒謬性和欲望的束縛。也就是你將慢慢脫離使眾生「重複受苦」---輪迴的業力,當然上面說的都是理論,沒有實際的修行,一切只是畫餅充飢。
學佛只是以佛、菩薩為榜樣,以師父為照見自己缺失的明鏡,作為修正自己心念,行動缺失的標準。因為師父是直接指正你缺失、負責你修行成敗的人,所以師徒關係是法身慧命存亡相許的誓約,不只是一般教育的師生關係。如果師父指導正確,不管師父的如何過活,徒弟的生活會日趨簡樸,心念會逐漸清明而行為愈來愈單純而率真。
生活的簡樸,所需愈少,愈能脫離欲望的束縛;內心愈清明,愈耐得住寂寞,愈少人事煩惱;行為單純而率直,愈能凝聚力量,愈有能力助人。舉例說:日前報紙報導幾位領到台灣人身分證的外籍醫療、社會工作者,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他們的生活,無一不符合上述三個特徵。
他們生活簡樸,已渡過欲望的湍流,已具備了「出離心」而到不受欲望淹沒漂流的「彼岸」。他們內心清明而虔敬,不受世間外相的矇蔽,已具有「般若智慧」。
他們率直而單純的行為,甘處謙卑,服侍眾生,這就是「慈悲」,這些已俱名或是許許多多默默無聞的奉獻者,不分宗教,不分種族,在世界每個角落,解除眾生的痛苦,其實他們就是佛教裡所說的具大智慧到彼岸而發大悲心的人,也就是已覺悟的有情,也就是所謂的「菩薩」。我們日常生活中如果多用心,以寬大一點的眼光看看四周,不難發現到處看得到具有上述三種特質的人,換句話說就是「人間處處有菩薩,何勞大寺桌上求」。
我們常有一種錯覺,總以為自己不快樂都是根源於某種自己不能掌控的因素。猶如窮人以為沒錢是他不快樂的原因;富人以為別人不接受他的操控是他不快樂的原因。能把生活中所有條件都放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似乎就可以獲得極大的快樂,殊不知掌控一切是不可能達成的願望。同時「想要掌控」的欲望就是我們不快樂的大根源,痛苦的因是隨著一個欲念的昇起而昇起,痛苦也隨著失望而成長,如此昇起、成長、消失,然後另一個欲念有昇起、成長、消失,循環不已,這就是眾生不必等到死亡再投生,就每天隨著自己的念頭---欲望,不停地
輪迴於六道之中的道理。
簡樸,單純自然產生一種快樂,一種不受束縛而解脫的快樂,一種能享受寂寞的快樂。當你能在生活中簡樸到只有基本生活需求,行為單純到「行所當行」,那麼欲望之魔纏不上你,你不會一下子為某種欲望的滿足而快樂似神仙,而另一會兒又為欲望的失落而如墮寒冰地獄。也不會去做傷害眾生或違反國法、破壞自然的事,而能遠離罪罰與悔恨,自然沒有恐懼而悠遊於天地間,這就是真正的「快樂」。
但是在佛陀的教法裡教導我們要能不被身心覺受、欲望念頭的束縛才算真正解脫。所以當你修行而開始有「快樂」的覺受時,你已落入佛經中所說「色、受、想、行、識」五蘊中的受蘊,那也是束縛。如此就需進一步依照佛教中各法門所能「培養」出的禪定力,依「般若智」,起「觀」而「照見」五蘊皆空,連一絲「快樂」的覺受都不掛在心上,甚至連「快樂」的概念都不存在,這才是「極樂」。
我們讀阿彌陀佛經,看到經書上描述西方極樂世界的風光時,都會在自己腦海裡以以往的經驗想像出一幅壯闊瑰麗的極樂世界圖---阿彌陀佛和諸大菩薩等高座蓮台上儼然佛國的統治者,而我們只是坐在各色蓮花座中,等待救贖的子民,這絕不是佛陀的本意。如果西方極樂世界是這樣的話,與一般人嚮往的天堂有何差別?阿彌陀佛和天公或上帝有什麼不同?
佛說阿彌陀經的本意應當是要我們先在自己心中建立一個完美的「自我」---阿彌陀佛,同時將我們的心念純化時的感受,以具體的西方極樂世界形象描述。讓我們先有一個具體的模仿對象和具體的追尋目標,然後經由經教和儀軌的薰習,培養我們正確的知見和禪定力,清除我們的貪、瞋、癡、慢、疑,打破我們對宇宙中有「好、壞、美、醜」等二元對立的觀念,
打破有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觀念,打破有東、西、南、北、上、下、虛空的空間觀念,進入不可言說,不可思量的境界。
淨土法門不只是唸「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古代祖師不用「單唸一句佛號」,而用「單提一句佛號」來教導後人念佛。「單提」就是單純地提起全部心念於一句佛號,也就是要人由念佛法門,使自己的心念逐漸清明、行為逐漸單純而生活逐漸簡樸,這就是念佛法門密意之所在。
所以如果我們學淨土法門執著於經文的文字相,執意有一個念佛就可以往生的「淨土」,光是這個「執著」,就可以把你綁在蓮花座上,在看起來和西方極樂世界一模一樣的地獄裡,坐上無數劫的時間,直到那一天你一念醒悟,看到自己的執著,明白一切境相皆由「心地」所生、「藏識」所變,那就是你找到「地藏」菩薩,可以出地獄了。
佛陀教化眾生,眾生根性的不同而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因而有無量的修行法門。祖師們依自己所在地方風俗習慣和當地眾生根器而發展出不同的教派,只要不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清淨涅槃」三法印,都是正法。
淨土法門以念佛、拜佛為初機信徒的加行(基本功課),密教也以持咒、大禮拜等作為初機信徒的加行。兩個教派外在的基本訓練幾乎一樣,只是在進一步修習時,淨土法門以不誘發自己的貪、瞋、癡、慢、疑達到淨化心性的目的,而密教則以直接面對自己的貪、瞋、癡、慢、疑來破除自己的執著。所以密教特別強調上師的重要性,因為只有上師才能在你面對煎熬考驗時,針對你的情況,作最適時最直接而有效的指導,使你不被貪、瞋、癡、慢、疑的念頭淹沒而再墮入輪迴。
其實不論你選擇哪一種的修行法門,只要你走上學佛的道路,你就註定走入孤獨和寂寞。因為你的世界已經由外在的宇宙,轉進內心的宇宙。你所面對的眾生,就是你自己心中無量無邊生生不息的念頭。而你的天地、虛空和海洋,就是你的真心所變化的各種意識。到後來你會看到自己的真心,但你也會發現真心也不是真實的存在,然後你會變成一個「非常平凡」的平凡人,默默地過著毫不起眼的日子。
「與人同步,你是凡人;早人一歩,你是先鋒;
早人二歩,你是先知;早人三歩,你是瘋子。」
學佛人會單純而覺醒,你的所知、所想、所作的事,常會比別人早一歩以上。但是你要有覺悟,不管先鋒、先知還是瘋子,都是孤獨而寂寞的。
你寂寞嗎 ?不要急著去打0204,寂寞就讓它寂寞,寂寞久了就會習慣。保持率直單純,走向簡樸,你會逐漸被釋放,等到你再也沒有被釋放的,你的寂寞也就被釋放而消失了。
「原是荒山一野雉 徘徊長鳴無相知
何羨籠中高低架 飛越春枝飲清池」
祖師常說:「隔山作牯牛去」,我想做隻野雞也不賴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