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感情占有很重要的分量。人,又叫做“有情”,是以感情來維持生命的。在佛教裡,一向大家都排斥感情,認為一講到感情,一講到愛,就是罪過,就是不可原諒。其實,佛法是很重視感情的,只不過是要我們把感情淨化,並不是說不要感情。那麼,如何淨化感情呢?佛法告訴我們,要以慈悲來淨化感情,以智慧來引導感情。佛教常說佛陀是一個大覺者,其實,佛陀就是一個有大感情的大智大覺的人。

在社會上,感情有很多種,夫妻有夫妻的感情,父子有父子的感情,兄弟姊妹有兄弟姊妹的感情,親戚朋友有親戚朋友的感情。感情維系了社會的倫理,維持了家庭和睦的生活,可以說人幾乎無法離開感情而生存。由於感情離開不了,所以,有些人在處理感情生活時無法盡善盡美,因感情而產生的問題,在家庭、在社會上也都經常可以發現,可以說感情為人們帶來歡樂,但也帶來煩惱。現在讓我告訴各位;佛教如何把感情加以淨化?我分三點來解說。

(一)從占有到奉獻

感情是自私的,俗語說:“感情像眼睛容不了一粒細砂。”連三歲小孩子對自己母親的感情也往往不容許別人來占有,夫妻間的感情更不許有第三者的侵入。因此,當感情受到外人侵犯時,就會產生許多問題。

其實,真正的感情應該不是占有,而是一種奉獻。但是,一般人卻不容易做到,總是用一種嫉妒的心理來擁有感情,甚至於用一種永不滿足的態度來爭取感情。這種感情並不純潔,真正的感情應該從奉獻中獲得,因為用奉獻的態度獲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有一位太太,是個佛教徒。她的先生經營的事業,處處順利,因此錢財積聚豐富,社會地位也相當高。在我們今天的社會裡,地位高、錢財多,自然人緣就廣泛,想得到女人的青睐也比較容易,因此,這位先生金屋藏嬌了。太太知道先生在外面有了外遇,內心非常煩惱。每次先生回來,她不但沒有笑容,而且很多怨言,這樣一來,先生更加不肯回到冷酷的家裡,夫妻倆的感情可說觸了礁。

有一天,這位太太哭哭啼啼地把這件事情告訴我,問我該怎麼辦?我對她說:我有一個辦法,只是恐怕你做不到,如果你能夠奉行,應該可以使你們夫妻恢復原來的感情。”
“師父!您講的話我怎麼會不奉行呢?請您指示吧!”

我告訴她說:“你知道丈夫在外面有了問題,第一、不可揭穿他的秘密,你要裝作不知道,因為你一揭穿,先生老羞成怒,一不作,二不休,這個家務問題就更難解決了。

第二、每天當你先生回來時,你要比平時更加尊重他、照顧他。女人要贏得男人的愛情,順從是最重要的,你要對他更加體貼、更加賢惠,讓他慢慢覺得到外面去,在別的女人那裡也沒自己太太那麼善解人意,自會慢慢地回心轉意。這樣時間一久,他自會慢慢地回心轉意。如果你只是恨他、怪他、事情只有更糟,你越是怨恨,問題越不容易解決,因為用愛才能贏得愛。”

這位太太聽了我的話以後,確實照做了,結果也很圓滿,因為她的先生本來對佛教沒有好感,與佛教界不相往來,後來他漸漸歡喜與佛教接近了。原來,這位太太對待先生常常不滿、埋怨、唠叨,因此,他覺得回家沒有快樂可言,終於在外面另築香巢。可是,後來這位太太的態度轉變了,她細心地照顧先生的生活起居,讓他覺得“家”是個溫暖可愛的地方。

漸漸地先生也發覺了太太態度的轉變,有一天,好奇地問道:“你現在怎麼對我這麼好呢?”她說:“我是聽了我師父的話,不再同你計較了。”

先生一聽:“喔!師父的話這麼重要?佛教真對我們家庭有這麼大的幫助?”

由上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感情不是用怨恨可以得到的。只有奉獻自己,犧牲自己才可以獲得最寶貴的感情。如果,當夫妻之間有了這一類的問題發生時,無論丈夫也好,太太也好,你不妨寬宏大量地說:“我愛你是為他你幸福;既然你要愛別人,在別人那裡你才幸福,那你就去愛他好了,我不計較。”你如果能不計較,反而會勝利,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曾經,我遇到過一位青年朋友,因為情場失意,悲傷難過,想要自殺,甚至於發狂要殺人。當時,我去看他,我要他冷靜一點,並且告訴他說,我先念一首報紙副刊上發表的小詩給你聽一聽:“天上的星星千萬顆,地上的人兒比星多;傻人兒!為什麼自殺只為她一個?世界上的眾生這麼多,難道都不值得愛嗎?何必苦惱地只愛她一個人呢?”

這位青年後來也想通了,奮發向上,終於成為一個有為的青年。

一個人想要占有才去愛別人,往往容易陷於苦惱;如果,能以“奉獻”的態度去愛別人,那就容易獲得快。所以,想要贏得真正的感情,“奉獻”是一個最好的辦法。

(二)從多情到無情

一般人對佛教的看法,總認為佛法是寡情的、是無情的。在寺院裡,也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對聯:“莫嫌佛門茶水淡,僧情不比俗情濃。”這

兩句話是說不要嫌棄佛門中沒有人情味,僧情雖然沒有俗情的濃厚,但是,從寡情裡面磨煉出來的另一種淨化的感情,是更耐人尋味的。

唐朝有一位從谏大師,河南南陽人,中年出家,出家以後,二十年不曾回鄉探親。有一天,在一座寺院的庭院中,一位年輕人前來問道:“請問師父,這兒是否有一位從谏大師?”

“哦?你找他做什麼?”大師心裡雖有點訝異,卻從容地問道。

年輕人看看大師,說道:“他是我的父親,他出家二十年了,我還沒有見過他,我是來看我父親的。”

“你父親住在那邊!”從谏大師順手一指,徑自離開了。

年輕人順著大師所指的方向去尋找,當然他沒有找到,可是,卻有人告訴他,剛才那個人就是從谏大師。他飛快地奔回來,從谏大師已經走遠,不見人影。

從谏大師,從上述情形看他,他好象是一個絕情的人,其實,大師的內心,有一股熱烈的親情在燃燒,只是他默默地把它埋葬在心裡。因為大師曾經聽說他俗家的兒子,因父親出家,自己也信仰了佛教,並且經常從事各種慈善事業,如布施、修橋、鋪路等有益於社會大眾的事。大師心裡覺得很安慰,因此,他怕以後牽纏越來越多,所以拒絕了兒子的前來探望。這種感情,是關心在沉默裡,是關心在未來裡,是多情呢?還是無情呢?我們可以說那是一種最崇高、最真摯的感情。

有名的近代才子,多才多藝的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出家前曾結婚生子,出家後居住在杭州虎跑寺。有一天,他的日本太太帶了兒子來找他,在寺院裡,只隔了一道門,弘一大師不肯出來相見,說話聲也怕她聽到,只差人出來傳話,說道:“請告訴她,過去的李叔同已經得了霍亂去世了,希望不要再以他為念。”這位太太深知無法挽回丈夫的心,便把兒子送到北京給他的一個兄弟撫養,自己回到日本去了。

弘一大師對待妻兒這麼樣地寡情,可是,他是真的這麼寡情的人嗎?弘一大師對於佛教、對於眾生充滿了無限的關懷,無限的悲願,他為佛教做下了許多事業。給予人間留下了多少溫暖,這種表現是真正寡情的人做得到嗎?

(三)從有緣到無緣

平常一般人要對什麼人好,一定要找和自己有緣的人,也就是自己喜歡的人。一旦碰上了有緣的人,那怕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把感情付托給他,甚至於身心生命都可以全交給他。現在我要告訴各位,一個學佛的人,要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對待眾生要從“有緣”的感情做到“無緣”的感情。對方待我不好沒關系,只要有意義、有價值,應該平等施予歡喜,施予關懷,不必計較得失利害。

一個身為父母者,對自己的兒女百般愛護,所謂“養兒防老”,他們施予子女慈愛與關懷,只希望將來能奉養自己,為自己養老送終。但是,如此的期待往往不一定能夠得到效果。試看社會上忤逆父母、棄養父母的事例,不是層出不窮嗎?而且成為社會上的嚴重問題。

另外,我們再看一個事例:現在社會上常常有一種獎學金制度,獎勵在學的貧苦青年,不論相識與否,只要符合領獎的條件都可以申請,錢數雖不多,可是,受惠者卻常常感恩不盡,甚至於視之如再生父母,念念於報答恩惠。俗語常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一個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數人身上,不要局限於自己所認為的“有緣”,應該擴大心胸,視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仿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誰人有困難,即施恩惠予誰,這才是菩薩的精神。

昔時南印度有一位賢惠的女人,名叫銀色。她不但品貌端莊,待人親切,更是一個有智慧、有勇氣的女人。

有一次,當她從遠方要回家的途中,遇到一個很貧窮的人家,家裡只有一位少婦,她剛產下一個男嬰,這小孩兒相貌長得很好。可是這位貧窮的少婦,卻雙手顫抖地抱著小孩,面露痛苦,淚眼婆娑。

銀色女剛好從這貧婦門口經過,看到這情形,奇怪地探頭問道:“你有什麼困難嗎?”產婦說:“我……我餓得快……快要死了……”

銀色女同情地說:“啊!我去張羅食物給你吃!”產婦說:“來不及了,我想…想……吞下這……小小孩兒……充……充饑……”

銀色女大驚,說道:“這可使不得,難道除了吃小孩兒以外,沒有別的可吃的東西嗎?”

產婦吧一口氣道:“沒有了!”說後,雙手緊緊抓住小男孩兒。

銀色女心裡下了很大的決定,在房子裡搜索到一把利刀,走到產婦面前,撩起衣服,毅然地把自己的雙乳割下來,拿給產婦充饑,並且說道:“你暫且吃下這些,我馬上回去拿食物來,免得你再受饑餓之苦。”

銀色女回到家中,家人看到她那一付血肉模糊的樣子,都被嚇壞,問道:“誰傷害你的?”

銀色女安然無事地說道:“是我自己做的,我為了救那個產婦和她的小孩兒,我忍痛割下雙乳,雖然我失去雙乳,但是,我卻救了他們毒子兩條命。”

銀色女的作為,可說充分發揮了菩薩的精神,她從自己喜歡的“有緣”人,做到救濟那貧困,不帶親情無緣的人,所以,一個人的感情,不必施捨於限定的某些少數,尤其是學佛的人,更要有“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大慈悲精神,發揮情感的極致,與眾生同體,這就是淨化的感情生活。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