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要去猛烈追求這樣的一種大福報!
嘎瑪仁波切

  修行人一定要想辦法讓自己的福報往上增長,因此要積極行持一切善法,哪怕能來聽具德上師講經說法,也需要很大的福報。沒有福報,你聽不到正法。

  我有一些弟子,很受眾人羨慕,“上師啊,這個師兄好有福報啊,上市公司大老板,億萬身家,大福報……”我會對他們講:“那你們就說錯了,功德主肯定是,有能力捐錢就行了。大福報卻未必,修行如果沒有你們虔誠,念經、持咒、拜佛如果沒你們多,他們來生可能只是個有人間福報之人而已。世俗認知中的有福報之人,不一定是優秀的實修佛子,實修者可能都已經成佛了,那個你們說的‘福報大’的人還在輪回中受苦受難,如果不去好好聞思修佛法,他只是得了一些人天福報而已。”

  並不是說有點錢財、權利就是福報大,在台灣有些法師半開玩笑地形容一些人思想中的誤區:比如“來了,口渴嗎?喝杯水。”這是對普通弟子、普通信徒而言;“你來了,請坐,喝杯茶。”就是好一點的待遇。“您來了,請上座,泡好茶。”這又是更高的待遇。在凡夫俗子的想象中,佛教徒也應該被分為三六九等,誰的錢多、誰的權力大,就是大福報,請上座,就會被另眼相看……這麼想就錯了。想有“請上座,泡好茶”這種待遇的人,基本上不會是修行好的佛弟子,可能是個捐款多的人,愛要面子的人,到了寺廟,也想要用這種形象出現,而這與實際修行並沒有任何關系。

  我就從來不干這種事,根本不需要給某些人特殊的照顧。我經常會得到一些通知,說哪個大領導要去昌列寺,讓我回去接待一下。我一般是沒時間的,因為答應了弟子們去講經說法,不能說變就變。對我來講,對方官再大,錢財再多,並不重要;但是有一群修行人說要修行,這就非常重要了。

  所以我們昌列寺有個玩笑是這樣說的:權力大的來了,管家接待;信徒來了,堪布接待;弟子來了,活佛接待。有些領導說見我一面很難,我的回答是:“對的,領導,因為我是個流浪的僧人,我要照顧那麼多弟子,比較沒時間在寺廟搞接待。”

  當你決定做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官大一點、錢財多一點等等這些人天福報,要看得淡一些,要去猛烈追求學佛的大福報,希望自己有更多機會能夠聞思修珍貴的佛法,不枉費自己的暇滿人身,不斷圓滿自己的福德與智慧二資糧。


大寶法王:你修的是人間福報,或出世間解脫道?

這裡提到很多人只想人間福報,並不是真正意樂修行佛法。這裡的福報是說人間的福報,是指人世間的榮華富貴,就是中文說的「福報」(法王以中文說),這種追求人間福報的意樂和追求佛法的意樂是相互違背的。因為一個追求的是此生,一個追求的是來世。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心中帶有追求今生榮華富貴的強烈貪著,他也很難真正做到積聚資糧、淨除罪障。

積資淨障的關鍵是什麼呢?首先資糧分為兩種,也就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首先福德資糧要能圓滿,智慧資糧才得以圓滿。福德資糧要如何圓滿呢?首先要捨棄世間八法,也就是捨棄對於世間榮華富貴的貪著。只要消除了這樣的貪著,那麼這個人就能夠自在無礙地學習十種波羅蜜。因此內文中說,就是因為捨棄對於此生的貪著是如此重要,因此要說三次:「捨棄對於此生的貪著,捨棄對於此生的貪著,捨棄對於此生的貪著。」

總而言之,萬法的重點就在這裡,一切輪涅的分際也在這裡,世間福報和出世間修持的差別也在這裡,究竟安樂的基礎也需要從這裡建立。如果幸運的話,一切過患也因此被斬斷,一切喜樂的基礎從此建立。所以波多瓦大師深思熟慮之後說:「如果不捨棄此生,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修行者。」如果捨棄了此生,就會看破世間的各種作為,例如世間的榮華富貴,不會再有貪著。因此自然而然會對於為了來世的修持而生起歡喜心,因此這裡一再強調捨棄此生的重要性。


大寶法王:想修解脫道,又放不下世間法?

一支箭無法同時射中二隻鹿,一條狗無法同時口咬兩隻麝,兩頭針無法縫紉,一腳往前,一腳往後,終將無法抵達終點,同樣,此生和來生無法同時完成,後世的日子是更加重要的,因此應該要切實地修持佛法。

真實地憶念死亡,就會像是肉食動物對於眼前的草堆一樣,對任何事物都不生貪執。真正厭離了輪迴痛苦,就會不斷生起「一切皆無實義」的想法。這個時候,由於自心徹底厭離對於今生前途的眷戀,會具有跟其他人截然不同的觀念。看到那些為了今生福祉而汲汲營營的人們,會覺得「真不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的疑問。

這裡可以看到談到兩個部分:一個是佛法,也就是出世間法:一個是世間法。這裡內文強調,當你一心一意只想今生福祉的話,今生短暫的快樂利益的話,所做的一切就叫「世間法」;如果你的心想的是長遠、究竟的長久安樂,例如佛的果位或來世的話,就叫「出世間法」。當然對這兩種法有其他不同解釋,但在這裡可以如此理解。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兩者的動機截然不同,甚至互相違悖,一個強調今生,一個強調來世或究竟的佛果,這兩者無法同時完成。因為世間法專注在今天,沒想到後世,一個只顧今生的人會不顧一切造許多惡,所以得到三惡道的果報;出世間法想的是後世的,一心想行善,得到的是人天善果,或究竟利益跟果位,所以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就像這裡的比喻,一支箭無法同時射中兩隻鹿,我們總希望今生跟來世可以同時得成,的確心裡也會覺得:這兩個一定是違背的嗎?我們今生的確也會需要衣、食等等物質生活不是嗎?但這裡的「今生」指的是你只汲汲營營於今生,一心只有這些,一旦你這樣想的時候,跟出世間法必定是相違背的。

這裡還做了一個比喻,一腳往前踏,一腳往後退,兩隻腳往反方向拉扯是一定無法行動的。就像我們一心想修持的話,但又覺得世間的事很重要,這樣的話就會卡在中間,進退兩難。


大寶法王:沒有憶念死亡跟出離輪迴的人,才可憐!

有些人憐憫我,提醒我說:「別這樣做,不然老了以後會很辛苦的。你應該有些儲蓄,這樣對於行善修持也有幫助呀!想要射箭,就要自己拉弓才是。」這些提醒也沒錯,我也很感謝,但我並不覺得需要被可憐,反而是他們才應該要感到懊惱和羞慚才是,因為他們完全沒有思維佛法。

所謂可憐他的人,大概也都是他的朋友在提醒他。他們就提到他曾駐錫熱鎮寺。熱鎮寺也是噶當派大師仲敦巴最重要的駐錫地,那些朋友提醒他:「如果你現在還留在寺院的話,現在可不得了,你當時可是寺院中最出名的格西啊,可是你卻選擇離開,這真是你人生一大錯誤,如果你當時沒離開的話,現在也不會讓格西涅於巴當上住持的,這真是你一個錯誤的決定啊。」有些朋友這樣跟他說。

波多瓦大師離開寺院後回到家鄉澎波,那裡有一個地方稱為札加,當時那裡有上千名的僧眾,每天有人供僧,但你們也不留任何積蓄,所以現在只好每天還要出去托缽乞討,他的朋友又提醒他說:「你看這就是你的第二個錯誤。如果你們當時有做些積蓄的話,也就不用四處乞討了。」

朋友還提醒說:「如果你再這樣下去,最後只會落得像條流竄在各個寺院的流浪狗一樣,佛法上也好,世間法上也好,什麼成就都沒有。尤其將來你老了,無依無靠,沒吃沒喝,該怎麼辦呀?所以呀,你現在就要學乖,要懂得儲蓄才是呀。」他們就是這樣提醒波多瓦大師。

這些人還跟波多瓦說:「就像想要射箭就要自己拉弓一樣,你就是要自立更生,用白話來說就是要有點積蓄,像個男子漢一樣,賺點錢照顧好自己。」波多瓦對朋友的關心則說:「我也感謝這些說法,但我不覺得他們說的完全是對的,我也不覺得我需要被這樣提醒跟可憐;反而,我覺得這些沒有憶念死亡跟出離輪迴的人才可憐,他們才應該感到懊惱跟羞愧。」


海濤法師:追求美麗、追求財富,不正是一種欲望、貪念嗎?

追求美麗、追求財富,不正是一種欲望、貪念嗎?那如果師父你講因果,反作用力來得到這些表面的福報,那樣不也是執著嗎?

海濤法師答:當然在佛教裡面講,首先我們遠沒有得到解脫,至少你要有一個福報,身體健康、有錢等等,就是說首先你不要傷害自己,這是一個世間的福報,這是你起碼要做到的,有了這些條件以後,進一步我們來追求真正的解脫。

就像我現在說:“來,你現在出家好不好?”“不行,我現在還要賺錢;我現在還要讀書,等等。”你不見得有那個福報,光講簡單的出家而已。話再講回來,佛教的慈悲是希望每個人都得到世間的一些快樂,先不墮落到痛苦的階段---地獄、鬼道、畜生道。然後進一步還希望他解脫。

但是如果站在所謂慈悲的修行角度,你所做的都不是為你自己。我今天很有福報,有非常多的金錢,那我就可以蓋很多的養老院;我今天身體很健康,那我就可以去做很多的勞動;我今天相貌很莊嚴,聲音很好聽,你比影星、歌星都還迷人,那個時候就有很多人因為想親近你而能夠聽聞到很多很好的教育。

所以一切都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的,而是為了引導大家,就像把這個講堂蓋得很漂亮,冷氣很涼,那樣大家會很願意來聽;如果大家現在是坐在地上,我看你們早就走了。所以我們只是擁有這些,但不執著這些。


大安法師:佛說放下欲望,但求生極樂也是一種欲望

問:佛家說要放下欲望,但一心到達極樂世界也是一種欲望。這對矛盾更該何解?

大安法師答:佛教是說這個欲望,比如具體談到五欲——財、色、名、食、睡,它是我們輪迴的根源。對凡夫來說,我們想做到完全放下欲望也是做不到的,我們首先做到的:對那種原來的放縱慾望變成對這個欲望的節制,讓它放在合情合理的範圍。那么這就是要用戒律來規範——禮的精神。

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可以說是一種欲、一種希求、一種好樂,但是跟我們世間的這種物慾它不一樣,不是同一性質的東西。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生命當中真、善、美、慧的一種境界,到達那個地方它是清淨的剎土;我們的這個五欲的欲望,它都是染濁的,叫污染,它在體性上是不一樣的。

在凡夫面上,我們用一種清淨的願望,來替代那種濁惡的顛倒的物慾,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開始——一個轉機,就是我們轉凡成聖的一個起點。你可千萬不要否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叫願望——一種希求,這不僅不矛盾,而且往生極樂世界這個願,能夠淨化我們的內心,能夠提升我們的精神品格,能夠提高我們的道德水平。哎,這就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一個良好的開端。這個不要把它看成是自相矛盾的。

——大安法師《淨土決疑論•淨慈寺版》講記 第2講(融法恭錄)


你的【福德存款】有多少

累積福德不僅是通往人,天的門票,也是成聖
成佛的資金。我們應該檢查一下自己累積的福
德有多少。然而『福德存摺』畢竟是無形的,
是不是有方法知道自己存款的情形?

是有方法的,梭巴仁波切說:
我們每日二四小時的所有行為,
每一項都可以變成成佛的因,解脫的因,
來世安樂的因,或投生於三惡趣的因。
這完全取決於我們的發心。
你的動機決定那項行為是否變成法行,
安樂因,或惡業,苦因。

修行與否不在於行為的方式:
諸如禪修,祈請,誦經,
而是決定於行為的緣由,動機。
貪著今生的動機,具有干擾內心的負面影響,
讓心不得安寧。

所以,這種動機與行為本身均歸類為不善行。
它們之所以是不善行,是因為果報是苦。

仁波切說動機決定我們的果報,為他人利益著想
(這是樂因)可以得到樂果,為自己利益著想(這是
苦因)就會得到苦果。

因此可以推知你日常生活的起心動念,
決定你的福德財富多寡!

如果你常常『為他人利益著想』,
也就是生起『儲蓄的動機』;

如果你常常『為自己利益著想』,
也就是生起『負債的動機』。

所以只要你觀察自己起心動念的習慣----儲蓄動
機的次數(引起你進入銀行存款的次數)以及負債
動機的次數(引進你進入銀行提款,借款的次數)
大概可以知道你是『福德富人』還是『福德窮人』!

你的『福德存款』有多少?由你的動機決定!
來世是否能富足,安樂,都取決於能不為己的那份心意!

衡量一下自己日常生活有沒有高尚的品德,行為,
就會明白『福德存款』有多少!

文~《梭巴仁波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