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痛苦的時候,因為痛苦而不修行;

快樂的時候,因為快樂而不修行;

不苦不樂的時候,因為忙碌而不修行。

那麼,什麼時候才會修行呢?

索達吉堪欽

 

〈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這是菩薩慈悲,苦口婆心的告誡我們,人命無常,人生苦短,應及時把握現在,發願好好修行。

普賢菩薩警眾偈-1.jpg

慎勿放逸要精進

◎宣公上人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六日於金輪寺

我們每天在晚間所念的〈警眾偈〉,是普賢菩薩所說的。在中國四川的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這四大菩薩各有所長,普賢菩薩的願力和行力都非常圓滿,他的願力有十大願王,在佛教裏,這是沒有窮盡的願力。

第一願是「禮敬諸佛」。禮就是頂禮,敬是恭敬,就是頂禮恭敬一切諸佛。他這個頂禮是代表法界一切眾生來禮敬諸佛,他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所以他先替我們一切眾生來頂禮一切諸佛。

因為你成佛,先要從禮佛開始,從恭敬佛開始;若你見到佛,不叩頭,也不恭敬,那永遠是不會成佛的。

佛是怎麼成佛的呢?就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他能時時刻刻、心心念念禮敬諸佛,所以他成佛的時候,眾生就向這位佛頂禮恭敬,這也是種因結果。為什麼有那麼多眾生向佛頂禮?就因為在他未成佛之前,他向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無窮無盡那麼多的諸佛頂禮恭敬,故他成佛後,眾生也這樣向他頂禮,這就是種因結果,如是因,如是果。

學佛的人應該把普賢菩薩〈行願品〉讀得背得出,能依照〈普賢行願品〉上所說的道理真正去做,那才真正算是佛的弟子,稱得上一個學佛人。所以我們要學普賢菩薩所發這個願力──禮敬諸佛。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就是說這一天已經過去了,我們生命的力量就減少一天,生命的時間減少一天。

「如少水魚」,魚以水為牠的生命。有水魚就有命:水若乾了,魚就會死了。各位想一想,魚在水裏,水漸漸沒有了,那魚還會活著嗎?人也是這樣子,我們生命減少了,也就好像魚在水裏,水漸漸少了一樣。

「斯有何樂?」想到這地方,我們人生究竟有什麼值得快樂?我們怎可不真正發菩提心、不真正痛念生死?但就因為我們還覺這世界是很值得留戀,一切的享受,一切的環境,都覺非常好。如果你能覺得人如魚在水中,水一天比一天少,那究竟有什麼樂趣呢?有什麼值你留戀?有什麼值得你那麼貪著?有什麼值得你放不下?有什麼值得你那執著?因為這個,故說:「大眾!當勤精進」,一切眾生應該要趕快修行用功,不要把光陰都空過了,不要再等了。應該時時刻刻把「死」字掛到眉梢上,不要在這世界貪玩耍了。

「如救頭然」,要把修行當做有人要把我的頭割去,我們要想法子來保護頭那麼要緊,如果不保護,就有人要來割去此頭;這裏也可以解釋是被火燒著了,一定要想法子刻不容緩熄滅這火。

你應該時時把「死」字掛到自己眉毛梢上,睜眼也看見這「死」字,閉眼也看見這「死」字,睡覺也看見自己眉毛梢上掛著「死」字,作夢時也看見「死」字當頭。你要是時時不忘生死,你怎麼還有時間去旅行?去找娛樂?去做吃喝等不正當的行為?你要真能把「死」字記得,你就應該修行。

「但念無常」,你應當天天不忘記無常鬼不知什麼時候來請客。

「慎勿放逸」,你不要那麼圖安逸、圖假的快樂,打婬欲的妄想、打吃的妄想、打貪的妄想、打爭的妄想、打殺的妄想、打偷盜的妄想、打飲酒的妄想;為什麼你打這麼多妄想?因為你把「死」忘了,你不覺得將來會死。所以在生時,糊裏糊塗活著,等到老時,又糊裏糊塗死了;死的時候,你的愛情跑到什麼地方?你的愛也找不著了,你的情也看不見了;你的貪吃,也吃不下去了;你的貪玩,也沒有什麼好玩的,所以不要懈怠,不要放逸,要認真、腳踏實地去修行。

這是普賢菩薩發十大願王的原因,因為他知道一切眾生的生死未了;他雖然覺悟,他也不忍看你我現在一切眾生這麼沉迷不悟、醉生夢死,所以他間接地要我們覺悟,要我們也趕快發修道的心,所以不要躲懶偷安,把光陰都空過了。


噶瑪巴尊者

不一定有明天,別等老了再修!

聽法或修法很難得,應該要存有「難得之心」,需要用一份珍惜的心來修法,不然都是浪費時間。有時我們覺得「先做好世間工作,以後等自己老時再來修行」,這種想法是不太恰當的,因為「死亡」不會等到你年老時才來。

因此,我們不能等老時再修行,先享受世間榮華富貴,這是不恰當的想法,
我們一定要珍惜佛法,秉持難得之心來修習佛法,馬上、立刻去學習佛法。

西藏噶當派大師有一句話,對我來說很有用處,
這句話是:「一切法,都是今天要修的法。」

所以,所有法都是當下要去修,不是等到明天。時間不等人,一切都是無常,
我們一定要以非常珍惜的心態,馬上去修、立刻修行。
《心經2016》


無常先到還是明天先到?既然無法預知,唯有好好把握當下。

今天能付出,就是賺了一天,因為人生無常,要趕快把握機會多造善業。

人生無常,怎能有期待明天的心?

釋證嚴 法師

做任何事都要殷勤不懈,如發心修行,初始還會把握時間精進,然而凡夫心很容易在生活中變得散漫,因此「懈怠、散漫」是停滯慧命的最大殺手。

有一則故事──有一天,閻羅王覺得來地獄的人變少了,擔憂地對鬼卒說:「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地獄的人數增加?」

牛頭將軍回答:「我去人間向世人說『沒有天堂』,不用做好事;做再多好事,或有再多好心都沒有用。」

閻羅王聽了,搖搖頭說:「對世人這樣講,力量不夠。」

馬面將軍說:「我去向世人說『沒有地獄』,可以為所欲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閻羅王聽了,覺得這種話對世人也沒有很大的作用。這時有位小鬼說:「我去人間告訴世人『還有明天』。」

閻羅王聽了很滿意地說:「對!你去向世人說『每個人都還有明天』,因為人性容易懈怠;如果知道有明天,會想還有時間──修行,明天再來修;做好事,明天再來做。一切希望都放在明天,精進心就會斷絕;一旦斷了精進,就會起懈怠心,終會墮落而到地獄。」

由此可知:人生無常,怎能有期待明天的心?

 

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

2004年12月26日,印尼亞齊一場大地震,引發海嘯波及南亞十數國,數分鐘內斯里蘭卡5萬餘人往生,大亞齊逾24萬人往生,何況整個南亞不知有多少傷亡數字?瞬間而已,感到世間無常。

海嘯力量之大,轉眼間捲走多少建築物──有間便利商店九點開幕,九點多就被捲走了;還有被摧毀一半的樓房,前面停了一艘比三層樓還高的大船,這艘船被海嘯從海面推進六公里到大街中。

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看到如此人生無常、國土危脆,生死只在一瞬間,不知道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人生還要計較什麼?重要的是,做人要積極──能做、該做的好事,把握當下去做,啟發愛心還要持之以恆。想想海嘯過後,海面依然平靜美麗,而社會混濁的浪潮,何時才能恢復清淨?

一年365日,十年就是3600多日,許多人總是今日空過還有明日,明日空過還有300多日,300多日空過還有3000多日;以為生命是無窮無盡,所以容易空過時光,我們應該要有「無常」的警惕。今日平安,不知來日形態;此時的幸福,也不知下一刻的情況,應時時把握現在,做才對。假如只是空想,這種沒有着落的人生就缺乏踏實感。什麼是幸福人生?眞正感受踏實、穩當,才是幸福人生。


信願法師:人身已難得,修行要趁早

【學佛隨緣開示】人身已難得,修行要趁早

「得難得之人身,遇難遇之本願,發難發之道心,離難離之輪回,生難生之淨土。」

哇!這段話說得太好了。我們今生能夠得到人身,是非常的不容易,大家一定要好好的把握,借假修真。現在有色身,雖然難免有病苦,但是也因為有色身,方能拜佛念佛修行,對不對啊?所以六道當中,是人道的眾生最能修持佛法。雖然你我的色身,難免受病苦的折磨,但是我們現在能夠利用色身,借假修真拜佛念佛,將來你的自性,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會感恩你這個色身,在平生聽經聞法念佛拜佛。因為就是這個色身好好的修行,才使得你的自性,往生淨土成就菩提。對不對?同樣一輩子,如果大家的平均年壽七十五年,好啦!你我每人都活了七十五年的人間壽命,那麼七十五年之後,我們大家都死掉了,有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人墮入三途惡道。墮入三途惡道的人,他這一生使用他的色身,就是因為造業造罪,將來他墮入三途惡道,他一定會非常的報怨,在平生色身沒有好好的借假修真,學佛修行拜佛念佛。

我們把時空拉到現在,那麼現在你有這個色身,你要如何的善用這個色身?當然每天好好的看經書,好好拜佛,好好念佛,好好聽經聞法,好好斷惡修善,好好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這樣將來你就會感念你這個色身在平生的所作所為。對不對啊?同樣二十四小時,有人就會撥出許多時間,好好的拜佛念佛,同樣的二十四小時,有人一天到晚跟師父講:師父!我沒有空拜佛,沒有空念佛,沒有空聽經。時間給每一個人都很公平,通通二十四小時,為什麼人家能夠抽出一天好幾個小時拜佛念佛,聽經聞法,你不能呢?你沒有覺悟而已。你迷昧世間的五欲,將來後悔的是你自己。因為能夠得到這個人身,是非常的不容易。

世尊有一次帶著佛弟子在鄉間散步,世尊突然抓了一把泥土,請問弟子:我手上的泥土多呢,還是大地的泥土多?弟子們講:當然是大地的泥土多。世尊就說:得人身猶如我手上的泥土,失人身猶如大地的泥土。可見我們要得到人身很不容易。對不對?這麼不容易得到人身,還進入三寶門中又不精進修行,實在是太對不起有這色身可以學佛修行。凡夫就是一天到晚,追求五欲的身心享受,到頭來害了自己的自性,在三途墮落受苦。

師父以前還沒有出家的時候,在家居士,經常到台灣靈巖山寺打佛七。佛七到了晚上慧命香,靈巖山寺妙蓮長老對我們大家的開示,妙蓮長老經常講一句話,你只要肯吃苦,吃什麼苦呢?修行的苦,將來你就能離苦,你現在不肯吃苦,不肯吃修行的苦,將來你就要受苦。請問諸位有智慧的在家菩薩們,你要吃修行的苦,還是要吃輪回的大苦啊?當然吃修行的苦啊。何況我們現在修行拜佛念佛,你每天就當做是好像吃飯睡覺一樣必做的事情。每天早晚用功拜佛念佛,各一個小時,一天能夠有兩個小時的時間,來用功拜佛念佛,算來是很不錯了,很有善根了。有的人根本就不作早晚功課,如果說一天,早課拜佛念佛一個小時,晚課拜佛念佛一個小時,會不會很辛苦啊?我想不會。每天拜佛三百拜念佛一萬聲,對已經退休的老菩薩而言,只要你有心,這樣的功課,並不會讓你覺得很辛苦。

得人身非常的困難,猶如世尊所譬喻的手上的泥土,猶如盲龜浮木。一只眼盲的龜,每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這只盲龜要遇到在大海漂流的一塊木頭,是非常之難。所以能夠得到人身,應該好好把握。尤其許多年紀輕輕的人,就能夠得遇佛法進入三寶門中,更是要善於把握,這難能可貴的善根福德因緣,一心修學佛法。

教界給人家的感覺,佛教就是老人的宗教,因為許多人都認為,我現在還很年輕,我干嘛那麼年輕就學佛念佛,等到將來我老了,再來學佛,再來修行就好,我們一定能夠活到老嗎?不一定!有的年紀輕輕就捨報了,遇到天災人禍就無常來臨,所以不一定能活到老。


星雲說偈-- 修行趁早

萬里新墳盡少年,修行莫待鬢毛斑;死生事大宜須覺,地獄時長豈等閒。 ──《緇門警訓》

在《緇門警訓》裡有一段詩偈,給我們的勉勵很大:「萬里新墳盡少年,修行莫待鬢毛斑,死生事大宜須覺,地獄時長豈等閒。」這幾句話相當於古德說的:「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我們不要以為墳墓裡埋葬的,都是年高的老人,其實,人不一定老病了才死,在佛光山萬壽園的功德堂裡,望眼看去,十幾歲、二十多歲往生的青少年好多,有的是因車禍而死,有的是得了重症或怪病,也有才華洋溢卻英年早逝,或所謂「天妒紅顏」,在青春貌美時卻香消玉殞。總之,生命總是有很多無法預期的不幸災難。因此,「萬里新墳盡少年」,即勸勉我們要珍惜生命。

有人說「人生七十才開始」、「人生七十古來稀」,數十年的生命,不論是開始也好,「古來稀」也罷,佛陀告訴我們「人命在呼吸間」,人一口氣不來就死了。俗諺有云:「今日脫下襪和鞋,不知明晨來不來」;唐代詩人李白也說:「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生命總是無常變化,一旦人死了,所有的理想、抱負,終將成為夢幻泡影。

因此,「修行莫待鬢毛斑」,我們想做的好事,要趁早把它完成,不要等到明天、將來;修行、讀書、做好事,都必須及時去做。

「死生事大宜須覺」,世間上,什麼事最大?生死。人生很短暫,生的時候很短暫,死了以後,日子反而很久長。

「地獄時長豈等閒」,地獄裡的時間很長,受苦無盡且沒有間斷,所以不能等閒視之。人死了不一定墮入地獄,把握現在難得的人身,才是當務之急。


聖空法師開示:修行要趁早,等年齡大了就来不及了

修行要趁早,我們的業障像微塵那麼多,像恆河沙那麼多。

什麼叫業障?就是我們的念頭。

我們的福報薄得像春餅一樣——不堪一擊!

我們拿什麼來成佛? 為什麼成佛要培植福報? 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給人帶來煩惱,傷害別人,讓別人失去利益,讓別人痛苦,所以我們要拿福報來還,拿功德來還。

那你現在趁著身體還能動不培植功德福報,將來以後你拿什麼來還? 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如果大家都不知道這些道理的話,繼續去造業,即使天天很忙碌,但是沒有回報,沒有結果。

我們現在很多人說:

"學佛是老年人的事情!" 這是你個人的思想,不是佛的思想,為什麼?大家都知道佛是十九歲出家,如果是六十歲、八十歲出家,還能度眾生嗎?

而且,當老了再去修行,想改變自己,想去修個苦行,都是有心無力。

現在很多人年紀大了出家,來到寺院一剃頭,屬於小眾,要隨一切大眾。 如果這個時候你承受不了,就不能隨眾。不隨眾你的業習怎麼改? 改不掉的話,那你還是你,就和沒出家是一樣的。到時候可能還會因為年紀大,大眾都要對你另加關照,你說到底是培植福德,還是消業障? 搞不清楚。

我們寺院有一個老菩薩,出家的時候70多歲了,哎呀!那個執著...... 我一訓她,別的信眾看到了說:"師父,你怎麼這麼不慈悲啊?你看老師父都這麼大歲數了,你那麼年輕還訓她。"所以,既不能說也不能罵,最後她呢,把自身的那些習氣,全拿到殿堂,拿到寺院裡來了。我就說了這麼一句話:"你現在就只有一件事情幹,那就是成佛,其餘你別幹了!" 都變成這樣了。年輕人你罵他兩句,打他幾香板都沒有問題,那年老的你把他打趴下了,最後還得送醫院,是不是啊?

可見,老年再來修行已經來不及了,修行還得趁年輕啊!所以年輕人一定要抓緊時間,為什麼?因為年輕沒有養成那麼多的業習,雖然我們前世無量劫以來也帶來很多的習氣,但是我們今世在因上就給它解決了,把緣給它斷了,果就沒有了。你明白人家在罵你,你能忍得住,這個緣就沒有了,果報也就是你不會再生氣了。

——選自聖空甘露公眾微信上聖下空法師開示


佛典故事:佛以譬喻示比丘

有一天,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向比丘們開示:「譬如有四條極為兇猛的大毒蛇放在木盒裏,如果有一個人從遠方來,欲求生不求死,欲求樂不求苦,心不愚昧也不昏亂,內心沒有牽掛。此時,若是國王或大臣召喚此人來,並對他說:『這裡有四條極為兇猛的大毒蛇,你要小心的伺候,為它們洗浴清淨,並且隨時提供它們飲食,不要讓它們餓著,你現在可以帶它們離開了。』聽到這番話之後,這個人心裏非常害怕,快速離開,卻不知道該往何處去。此人又被告知:『將有五個手持刀劍的人,跟在你的後面,若讓其中一人捉到你,就會毫不遲疑地取你性命。』

這個人既畏懼四條大毒蛇,又擔心被五個手持刀劍的人捉到,嚇得東奔西走,不知如何是好?正當驚慌失措時,此人又被告知:『另有你的六個怨家尾隨著你,他們可以隨時斷你命根,也會任意處置你。』這個人一聽,既恐懼四條大毒蛇,也擔心五個手持兵器的人及六個敵對怨家取他性命,他慌亂地四處奔逃,想找尋藏匿之處。他看見空地,就想藏匿其中,又覺不妥,於是想躲到空房舍或破牆之間,卻又發現這些地方也都是不堅牢的斷垣殘壁;後來雖見到大容器,但也無法提供他藏身。

這時剛好遇到親近的善友,想幫助他脫離苦難,於是好意告訴他:『這個空曠處,賊寇經常出沒,你要小心,若被他們捉到,就只能任憑他們處置了。』

此時,這個人除了畏懼四條毒蛇,還有五位手持兵器的人、更有六個敵對怨家,空墟村落中又有賊寇,只好東奔西逃,繼續往前。然而,橫在眼前的是一片既深且廣的大河,附近既沒有擺渡的船家,也不見有任何橋樑可通到對岸,所在之處又多有惡賊。這時,此人便思惟:『這河水看起來極深且廣,此岸又有多人要我的性命,我該如何橫渡到彼岸呢?對了!我現在可以收集樹枝薪草,用這些草木做成舟筏後,就可以渡到對岸了。』於是,這個人刻不容緩地收集樹枝薪草,將其做成舟筏,專心一意,志不動搖,終於渡過大河,到達彼岸。」

「比丘們!我所說的這些譬喻,你們應當要知道,並思惟解悟其中的義理。四條毒蛇,是指色身的地、水、火、風四大;五位手持刀劍的人,是指熾盛的色、受、想、行、識五蘊;六個怨家是指欲念及貪愛的煩惱;我所譬喻的空村盜賊,指的是內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

有智慧的人觀察眼,了達眼根、色塵、眼識皆是虛妄不實、生滅變異,空無所有,無常、無實、無有牢固;繼而觀察耳、鼻、舌、身、意,也是空無所有、虛妄空寂,亦不牢固。以「河水」譬喻四流,即: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大舟筏,是指聖賢所修持的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方便、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是能從凡夫達到賢聖位的八品修道之路。希望渡過大河,即是善用權巧方便的精進力。此岸,喻如執著於身的邪見;彼岸,是滅除執身為我的邪見。又此岸,是阿闍世王國界;彼岸,就是北方多聞天王的國界。此岸,是魔王波旬的國界;彼岸,就是如來境界。」

在座的比丘聽聞佛所說的譬喻,都心開意解,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三(增上品三十一)》

省思

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若能善解此義,放下執著外境為實有的妄執,假借四大假合之身,精進修行。如譬喻中人,在生活中觀見無常、觀見煩惱怨賊,深體無常之火燒諸世間。以精進力勇猛修行,勇渡煩惱中流,趣向涅槃彼岸。

《無常經》云:「外事莊彩咸歸壞,內身衰變亦同然;唯有勝法不滅亡,諸有智人應善察。」生命雖然短暫,若能聽聞佛法,掌握生命的真義,依法修行,便能用此生度向永恆的生命;永恆的生命便是不被妄想所惑的清淨心,清淨心便是我們的真生命!


明天都會過去的...

釋慧律

阿賴耶識就是三界九地、二十五有統統去過,哪一個人都當過牛,誰都下過地獄,我們因為生生世世都有死亡。所以我們對死亡恐懼,死亡這不好玩的遊戲,環繞在生命的不幸就是死亡,誰都沒有辦法。

所以,當你對境界很愛很執著的時候,麻煩你用這個死亡來觀照一下,當你很生氣憤恨哪一個人的時候,你用無常法來觀照一下,其實現在都是一種執著,明天都會過去的,你不要因為今天的太過無知,而造成明天的後悔,你今天對人家好你也是過一天,你今天害人你也要過一天,你今天痛恨別人、嫉妒別人,或者是說,你今天那個內心裡面充滿了煩惱你也過一天,你今天充滿了情執,為了感情上的挫折,痛苦、煩惱得不得了,你還是要過一天。

明天太陽還是從東邊起來,還是從西邊下去,你一樣接受無常法的支配,你這一念看不開除了自己痛苦以外,誰也不能解決你的痛苦跟煩惱,心的問題只有用心去解決,心靈上的缺陷只有心去解決,誰都幫不上忙,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說要念佛,可以,要先講求放下,不記恨、不計較,遠離這些小人,不要跟他們打交道,然後好好地來調整內在,造成不要讓你的恨逗留一絲一毫,別人的侮辱、傷害、攻擊,我們都當做這是我們的業報,我們逃不掉的。

我們今天如果病苦病得很厲害,我們也告訴自己說,我們前世業造得太重了,忍受一切的委屈,慢慢地培養聖胎,對於一切的境界你都可以忍受,對於一切的內在,你就讓它無所住、無所逗留,這個人生多安祥多自在,寧可讓對方贏我向他對不起而除掉煩惱,也不要為了輸贏的觀念,拼命地跟對方吵架,吵得很不高興結果你贏了,你贏得怎麼樣?心臟病都快發作了,寧可不要贏活得很快樂,不要贏得很痛苦,要記住師父的話:寧可輸。

所以我如果跟某人吵架,我就說你贏,都是你贏,讓你贏當做我輸就好了,我輸也沒有損失什麼,省得大費周章,這樣的觀念也許比較好一點,比較好一點,所以學這個唯識很偉大的、很偉大的,真的也很灑脫,宇宙天地萬物沒有一件事情,解釋不通的。


大安法師:現在求福報,年老再求往生可以嗎?

信眾:弟子一心想念佛求生淨土,但世間緣分未盡,且為人父母。可否效法《了凡四訓》,年輕的時候求人天福報,年老的時候再將所有功德回向往生西方?

法師:對於這個觀點應當要好好思惟。一心想求生西方淨土是當下的行為,當下建立的願心,是要盡形壽不間斷的。而世間緣分什麼時候盡,我們不可琢磨,什麼時候死亡,也不知道,我們都不能肯定自己能活一個七十、八十、九十歲。

生命就在呼吸之間,無常隨時會到來,所以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念都要把它觀照成是臨命終時,這樣才說明你生死心切。

你可不能說我年輕的時候求人天福報,等到年老的時候再念佛回向往生淨土,這樣風險很大。說不准一個地震過來了,你還能等到年老嗎?

其實你不要把念佛和世間福報打為兩橛,好好地念佛,世間的福報也就在裡面,不是說念佛只是能往生的。

《了凡四訓》裡講的改變命運,其實和印祖講的:“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樣,本身念佛就要敦倫盡分,改過遷善。你至誠念佛,而且做善事不要去執著求人天福報,它的因果就在當下。

因果法爾自然,只要這樣去做了,福報自然會現前;如果沒有這樣做,去求也求不到。要想秋天有收獲,春天一定要播種;你去耕耘,施肥,你自然秋天就有收獲。

所以一定要深信因果,能夠持戒念佛,人天福報就在這個過程當中自然顯現。而不能說年輕的時候我把佛號放下,專門求人天福報,等年老的時候才發願往生西方,你這個觀點就有問題。希望能把這個觀點改正過來,當下願往生的心應盡形壽不間斷。

如果你求人天福報,就表明還沒有看破,人天福報是虛幻的,是夢中的事情,並不真實。哪怕你生到了天上,天福享盡,還是要輪回,還是要墮落。

所以解決生死輪回的問題,才是最真實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是最值得我們用一生的心力去完成的一件大事。其他的有沒有福報,福報的多少,都是隨順業緣來做就可以了。


念佛人世間福報也具足嗎?念佛人需要培養世間福報嗎?

福報分爲出世間福報和世間福報。念佛人,能專修念佛,跟阿彌陀佛有累劫因緣,所以在出世間福報方面特別具足;但在世間福報上,假如跟衆生結緣不夠,世間福報還是欠缺的。

在家居士,因爲在世間修行,衣食住行難免要考慮,需要一定的世間福報。所以,他們就會憂慮:念佛固然以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爲根本目的,那麼同時需要培養世間福報嗎?

印光大師說,「念佛不求世間福報,但自然得到世間福報,比如說長壽無病等等。念佛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世間福報不求也自然得到,而且更加豐富。

你念佛,就會少脾氣,心情好,心靈平靜安樂,心地善良、柔軟、利他,這樣衆生都會喜歡你,你做什麼都會很順利,就會生活美滿、工作順利、生意興隆,這不就是有世間福報嗎?

所以,念佛人不用特意培養出世間福報,念念相續,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就可以了。出世成佛的福報是根本的,世間福報是枝末的,得到了根本自然就有枝末。

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人不可以有求取福報之心

印光大師

「何以世間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祗以念佛之人,無深信切願,但求福報,希圖來世富貴。不知希圖來世富貴,譬如仰天射箭,力盡則還,非但無益,且有損也。故念佛者,斷不可存福報之心,當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為了脫生死之妙法。」

為什麼這世間念佛的人很多,真正能夠了生死的人卻很少?只是因為多數念佛的人,既沒有堅定的信心,也沒有懇切的願力,他們只是希望求得福報,希望來世可以獲得富貴榮華。卻不知道希望來世獲得榮華富貴,就好像是仰面朝天射箭,等到力氣耗盡就會掉到地上,不僅沒有什麼好處,還很容易傷害自己。因此念佛的人萬萬不可以有求取福報之心,應當勇猛精進、至誠念佛,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是了脫生死的勝妙法門。


求福報與求解脫是否矛盾?

念佛得來的福報最大、最平安!

淨宗法師

如何理解佛教中說的求福報與求解脫?二者矛盾嗎?可不可以兩個都求呢?

答:佛法有五乘,其中人天乘就屬於求福報;聲聞乘、緣覺乘是求解脫;菩薩乘是求成佛的。

「福」和「罪」是相對詞;「報」是果報,和「因」是相對詞。所謂「福報」,就是幸福的果報,或者是福樂的果報。「福」就是幸福、安樂。

「求福報」,就是願意生而為人,身體健康,萬事和順,或者最好生天,那就更加福樂了,這是人天乘。

「求解脫」,像聲聞得阿羅漢的果位,緣覺得辟支佛的果位,他們都已經出離三界了。福報都是三界內的事,是有形有漏的福報。求解脫的利益就更大了,但不是以「福報」來說。「解脫」是解脫一切的生死系縛,不再生死輪迴,稱為「解脫」。

像阿羅漢的解脫,屬於灰身滅智,不究竟,是小解脫,不是大解脫。作為菩薩來說,不能滿足於這些,而是求更高的,求佛果——不僅自己成佛得度脫,也要度脫一切眾生。所以,第三個階位就是求成佛。

求福報與求解脫不矛盾,可以兩個都求,但是要有主次。就是以求解脫為主;能夠得解脫,福報自然就隨之而來。目標是求解脫為主。

另外,要有方法,最究竟的是念佛。念佛求願往生、求願成佛。能往生極樂,就一定成佛,所以,求成佛也得到了;能成佛就是究竟解脫,所以求解脫也得到了。

我們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多念佛,在世間就會消業增福——罪業消除、福報增長,求福報也求到了。

而且這種福報特別殊勝,它是念佛得來的,不像世間要辛苦勞作,有為有漏的福報,那些福報都不可靠,有的時候還會有很多的過患,比如錢財是福報之一,但雖然你得到了,結果卻引起無窮的煩惱,有時候孩子就會去賭博、吸毒,或者被賊家看中,這樣過患就很多。

念佛得來的福報,它是清淨的、平安的,甚至是人不知鬼不覺的,你的心裡非常喜樂,這種福報是真實的,不是外表的張揚、炫耀、奢華,這些都沒有,這是真正的福報。

比如一棵菜,味兒特別正,如果打化學藥品、激素,你看它長得很好,但吃起來不行。我們念佛人外表看起來平平常常,但是心裡的味道特別正,特別歡喜,不像世間的福報,都是追求來的,那都是打了催熟劑的,打了藥水,顏色看著光亮、光鮮,但味道本身不好。

這是一個比喻。咱們念佛得來的福報是無公害的,純綠色、純自然、純佛然、純清淨,這種福報可大了。


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

1.印光大師: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

又,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餘功德,另去回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嚮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爲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

——與陳錫周居上書

2.印光大師:念佛之人,須常存忠恕,知過必改,見義必爲,方與佛合

又,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必爲,方與佛合。如是之人,決定往生。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

——與陳錫周居上書

3.淨空法師:你心裏面還有是非,就是沒有真正深信因果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不要說是非長短,這叫造口業,你修得再好,天天說人家的過失,都完了。我們六祖大師,你看那上面偈子都說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一天到晚看到別人的過失毛病,他到底修什麼?你爲什麼會看到別人過失?自己心裡有過失才看到別人有過失,心清淨沒有過失,看一切衆生都成佛,一點毛病也看不出來。所以佛看衆生統統是佛,菩薩看衆生統統是菩薩,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這沒有法子!所以萬法唯心,一切法唯心所變。我們中國古人常講「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很有道理,誰是是非人?說是非的那個人就是是非人;他說那個是非人未必是是非人。說是非的,決定是個是非人,現行犯,決定不錯,這是我們要知道的,『善護口業』。

大乘無量壽經(當生成就第一法門)  (第九集)淨空法師講述  1990/7  香港  檔名:02-008-0009

你要是真正深信因果,你心裏面還有是非嗎?你還會張家長、李家短嗎?不可能!還喜歡說這些話,就是不信因果,可見這事情不容易。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還見到別人過失的,就不是真正修道人,他老人家說得好!「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俗話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誰是是非人?說是非的那個就是是非人。諸位從這個地方想一想,我們信了因果嗎?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不但是身口的造作,起心動念都是業。《地藏經》上講的話沒錯,「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罪業!幾個人害怕?怕,他就不敢做,天天還造作,可見得他不怕!這是講世間的因果報應。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一一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11

4.淨空法師:「積財喪道」,人積財,修什麼功德都沒有了

佛在這部經上講三種業,他把口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擺在第一。我們在很多經上看到,都是身口意,身擺在第一,身,第二是口,第三是意。這個經上把口擺在第一,用意很深。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譏是譏笑、諷刺、批評。無論是善意、惡意,都要想到,聽的人他有什麼感受?反過來,別人說這些批評的話,我聽了有什麼感受?推己及人,現在有人對我批評,這是古人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能不能接受?我不能接受,別人也不能接受。尤其是現代社會,都用妄心,誰用真心?不敢用真心,用真心怕吃虧、怕上當,怕被別人騙了。殊不知,我們這些想法完全錯了,爲什麼?用真心的人有智慧,用妄心的人生煩惱,才會被人騙,用真心的人有智慧。

我在年輕的時候遇到,剛出家沒多久,台灣松山寺有位老法師,道安老法師。台灣的道安,大陸上也有一個,這台灣的。這個老法師心量很大,有慈悲心、有智慧。騙他的人很多,老和尚的供養有,錢存在銀行,他開支票,所以都騙他。我知道他有好幾個董事長的頭銜,大概也都是慈善事業,請他做董事長他就拿錢。但是這裡頭還有人騙他的,他知不知道?知道。我有一天去看他,他住在三樓,我上樓,他告訴我,他說剛才有個居士,你認識的。我說認識,很熟。你有沒有看到他?我說我進來的時候,在大門口看到他,他走了。他說他今天又來騙我。我說你有沒有給他?給他了。那個騙他人以爲老和尚不知道,老和尚完全知道,知道,知道還給你。老和尚一定有他的方便,到最後的時候讓他知道了,原來我每次騙老和尚他都知道,他不糊塗。那大概是問他要的錢的數目也不會太大,老和尚要想度這個人,時節因緣成熟了,事實真相告訴他,他能生慚愧心。

人都是好人,就是想貪一點便宜,犯這種錯誤。這些年來我也遇到,他來騙我,我也學道安法師,我給他。不給他就結冤讎,怨恨;給他他歡喜,他沒有怨恨。他能天天聽經,能天天念佛,終歸有一天他覺悟,他明白了。他覺悟回頭之後,那就是個好護法,他不再騙人,爲什麼?他知道有業因果報。知道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還敢幹這個事情?不敢了。所以就不會妄言。口過,決定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我們這個口是用它來念阿彌陀佛的,不是說人長短的,不是說是非的,不是說沒有意義的話,是念佛的。我要靠這個口,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我哪有時間說閒話!這個重要。「當行實語之善」,跟人往來真誠心,說實話,他騙我,我不騙他。我們各走各的路,我走極樂世界,他走三途地獄,這他走的路。如果我要騙他的話,我就跟他墮三途了,錯了!

佛、菩薩爲什麼修那麼大的功德?他功德怎麼修的?實際上很簡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身行言教,三皈、五戒、十善我做到了,我統統落實了。我從早到晚對人對事都是這樣的心態,歡歡喜喜的,上大當也歡喜,高興,快樂。爲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假的,何必認真!他騙我,我要不要還?不要,因爲我要還的話,我離不開六道輪迴。來生遇到,他還我,我極樂世界去不成了。不要還,我到極樂世界去,我們兩碼事情,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不可以放在心上。你毀謗我,你侮辱我,我一概不計較,沒有怨恨、沒有報復,我到極樂世界去了。你乾的這個事情,對我到極樂世界統統有幫助,我感恩都來不及,爲什麼?無緣無故遭受這些冤枉,消業障消得更多。

財物,身外之物,喜歡,給你,歡歡喜喜給你,絕對不要。要的時候,將來你要還,我還到這個世界上來投胎,這就錯了。我來投胎幹什麼?來討債的,你說你冤不冤枉!爲什麼不到佛國去,去作佛?到這個世間來討債還債,這事情不能幹。所以人家騙我們什麼,我們統統做布施著想,我對你布施供養。這是以真誠心落實十善業來做人,對人對事對物,對自己決定有好處,要曉得財愈施愈多。人家來騙我,都做布施想,愈施愈多,命中有財丟不掉。怎麼樣會把財失掉?吝嗇,把財守到那裡就丟掉了,守不得。財是通貨,中國古人叫通貨,通是流通的,像水一樣,這裡進來,那裡要出去,要不出去就泛濫了,就造成災難。一定是有進有出,出的愈多進的就愈多,就這麼個道理。爲什麼不舍財?爲什麼要積財?經上一再說「積財喪道」,人積財,修什麼功德都沒有了。需要的人要幫助他,用智慧來處理。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五集) 淨空法師講述 2013/10/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475

5.淨空法師:爲什麼求自己利益就是惡?

【不計衆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羣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專求白法』,白法是善法,什麼是善?於一切衆生有利益的,就叫善法;對自己有利益的,就叫惡法,這是佛法的標準。初學的人聽到會奇怪,爲什麼我求自己利益就是惡?諸位一定要曉得佛法善惡標準是怎麼樣建立的,佛跟衆生的差別在哪裡?衆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有我執、有法執;佛之所以能成佛,就是我執斷掉了,法執斷掉了。你要念念求自己的利益,換句話說,你念念增長我執,你還能出得了輪迴嗎?所以這是惡法,這是惡法的根本。大乘法門巧妙,教我們把念頭轉過來,我念念利益一切衆生,把我忘掉,這是善法。

破了我執,你即使不求往生,也是阿羅漢果,出了三界;破了法執,那就是法身大士,那是大菩薩。所以念念爲自己想,這是惡,這沒有法子,不要說大乘佛法你沒分,小乘都沒分。因爲小乘破我執才能證阿羅漢,破身見才能證須陀洹果,須陀洹要斷八十八品見惑。見惑,頭一個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三界八十八品斷盡,才能證得初果須陀洹。你念念都爲我,那怎麼行?念念爲自身,這個不行,身見斷不掉;換句話說,你怎麼修,初果都證不到;初果證不到,換句話說,三惡道決定有分。證到初果須陀洹,那就不墮三惡道了,天上人間七次往來,證阿羅漢果。你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佛講的是有理,不可以爲自己著想!爲自己著想,爲自身著想,經上講可憐憫者,那真是可憐可憫,沒法子!所以真正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專求白法」。

大乘無量壽經(當生成就第一法門)  (第九集)  1990/7  香港  檔名:02-008-0009

6.淨空法師:凡夫生活在相對的境界裡面,有苦有樂,顏回超越了,苦樂兩邊都舍掉了,真樂!

【不計衆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羣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這是我們現在要學的。眼前我們吃一點虧,吃一點苦,算不了什麼,實在講,苦從哪裡來的?是你妄念當中來的。你沒有妄念,哪裡來的苦?世間人看到苦,他樂的不得了,爲什麼?他苦樂兩邊超越了,沒有了。不要說學道的人,看看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論語》裡面記載說,顏回生活狀況是什麼樣子?「一簞食,一瓢飲」,簞食、瓢飲,簞是什麼?竹子編的簍子,吃飯沒有飯碗,那個竹簍子編的裝飯;喝水沒有茶杯,茶碗沒有,瓢來喝水,生活清苦到這個樣子,「居陋巷」。孔老夫子說人不堪其憂,要在別人,這是愁的不得了,生活苦到這個樣子,憂慮!顏回什麼態度?「回也不改其樂」,他一天到晚快快樂樂的,他樂在哪裡?凡夫生活在相對的境界裡面,有苦有樂,顏回超越了,苦樂兩邊都舍掉了,真樂!怎麼舍掉?忘掉了,不知道自己苦,苦樂都忘掉了,這才叫真樂!我們現在是什麼?苦樂沒忘掉,天天在計較,那怎麼不苦?苦是苦,樂還是苦,樂是壞苦!你沒有辦法超越。

所以佛在此地教給我們,『不計衆苦』,計什麼?心裏面計較,分別執著,要把這個舍掉。『少欲知足』,欲望是愈少愈好,所以我們生活只要能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遮避風雨,足!你還要其他幹什麼?還要就是累贅!我們在外國看到收入比較豐富一點,多講求排場,大房子,有的時候請我們到他家裡去吃個飯,去參觀參觀,我看了之後就搖頭。住得好的房子,我怎麼搖頭?太可憐了,怎麼可憐?侍候那個房子,花多少精神、花多少時間去打掃整理,那多苦!實際上那是不是真的樂?不是的,是真苦。因爲在美國房子是住得好,收入是不錯,全是貸款買來的,每個月付銀行的利息不得了!

所以上一次到大陸,我跟大陸上人講,我說美國人不如你們。他們呆了,他說爲什麼不如我們?我說我問問你們,你們有沒有欠債?沒有欠債。美國人從生下來到死,債都還不清!房子是負債來的,汽車是負債來的,冰箱是負債來的,沒有一樣東西不是負債來的,所以一失業,什麼都沒有了,統統銀行沒收拍賣掉了,你看那個多可憐,一生債還不清!所以他的生活精神壓力很重,我們中國人講無債一身輕。這一點是美國人比不上我們中國人,中國人不負債。所以要少欲、要知足。

大乘無量壽經(當生成就第一法門)  (第九集)  1990/7  香港  檔名:02-008-0009


念佛做到這4點,福報自然來!

佛教中講傳承,很多人就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傳承,有種「門外漢」的感覺。只要你念佛,就不要有這種想法,你這叫「身在福中不知福」。只要一心念佛的人,每個人都是佛的傳承。

念佛法門,是佛祖釋迦牟尼佛當年所開示的。爲了衆生更方便的修行,讓衆生只需要一心念誦阿彌陀佛的佛號即可。有的人說,念佛法門由佛祖傳至龍樹菩薩,然後傳至善導大師,這樣一輩一輩傳下來,他們都能成佛,我們沒有傳承,如何成佛?甚至我們都都知道,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到底要怎樣念?關於傳承的問題只要是念佛的人,就無需再思考這個問題。至於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到底要怎樣念,今天就由本文與大家分享一下。

一、念佛時,能求佛加被嗎?

關於念佛時能得到佛的「加被」,已經是衆所周知的事。很多人念佛,就希望能得到佛的加被。以期得到感應,增加念佛的信心。在佛看來,你這種想法就是有求。《金剛經》中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來就是佛,你心中有求,雖然是求佛加被,是好事,但是在佛看來,你這是屬於妄想執著,根本就不會給你加被。所以,在念佛時,不能求佛加被。

二、念佛時,能想著如何解決生活中的事嗎?

由於在生活中修行,有很大一部分人就想:我念佛時,心態非常清淨,這個時候,如果去想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就很容易想到解決的辦法。這種心態,是典型的「心散亂」。過去大德有云:「口念彌陀新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時,如無法做到一心,也不能任由思想去想任何問題,要儘量做到克制,儘快讓自己的心,達到一心不亂。

三、阿彌陀佛的「阿」到底應該怎樣念?

由於歷史發展的原因,阿彌陀佛的「阿」字,出現了三種不同的念法。有的念ā,有的念ō,有的念ē。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不必糾結。你想怎樣念,都沒有錯。因爲真正念佛,在於人的心。你的心散亂,怎樣念都不行。你的心清淨,怎樣念都可以。只要你明白,你所念的人是阿彌陀佛即可。

四、念佛時,能求佛幫忙解決困難嗎?

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困難。有的人想,我念佛了,我就是修行的人,就是佛弟子。那麼作爲佛弟子,求佛幫忙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可不可以呢?在佛看來,一個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是在幫你還前世造下的業債。當你的業債還光了,你就能離苦得樂,永享受幸福。沒有了磨難,怎麼能看出你是否是真心修行?真心念佛呢?

念佛法門是佛陀所宣說八萬四千法門中,最方便法門。只要你平時有空,即可念佛。念佛不僅能淨化自心,還能獲得無量福報。只要你做到以上這4點,無需你求,福報自然來。


追求更高層次的快樂

聖嚴法師

所謂「欲樂」,是因外界刺激而得到短暫的快樂感受。然而,欲樂也有層次之分,例如,人間的欲樂和天上的欲樂不一樣;動物的欲樂也和人類的欲樂不一樣。即使同樣是人,也會因為生長背景、文化修養、知識深淺,以及心胸的寬窄,而有不同層次的欲樂,並不能一概而論。

以天上的欲樂為例,天上的男女不需要身體的接觸,只要彼此說句話、握個手,或是互相看一眼,兩人的心靈交流就會產生,非常微妙。這是因為天上的人雖然也有身體,但並不像人類的肉體,而是非常微細、柔軟的。例如,人體排出的汗是臭的,如果一段時間不洗澡,皮膚就會癢;但是天上的人身體非常輕盈、清淨,沒有這種問題。所以,天上的物質享受和人間的物質享受不一樣,欲樂的層次也就不一樣了。

而人類的欲樂和動物的欲樂也有差別,動物除了滿足本能的欲求以外,沒有其他的快樂;而人類除了本能的欲求之外,還有文化修養所帶來的快樂。

因此,同樣是快樂,有的人追求的是刺激,有的人則講求欣賞。以插花為例,經過插花的人巧妙地構思之後,一朵花就變得像一幅畫一樣美。其實,大自然中的花朵俯拾皆是,並沒有特別的意涵,但是透過一個人的心靈來欣賞時,就變成美麗的。不過,如果不懂得如何插花,或擺錯了位置,也可能變得不好看而糟蹋了那朵花。

可見,對美感的欣賞是有層次之分的,真正會享樂的人不僅是透過肉眼,還要透過心眼。而心眼是需要修養的,沒有修養就不容易體會這種美。但是這種修養不一定需要學問、知識,沒學問、沒知識的人,一樣可以透過心眼來看這個世界,只要用心看、細心看,用自己善良、美好、歡喜的心來欣賞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美的。

但是,五欲的快樂畢竟是短暫的,包括觀賞一幅圖畫、欣賞一首樂曲,或者是閱讀一本好書,都還是屬於短暫的欲樂,只是這種透過欣賞而得到的快樂,層次比較高,而能在腦海中留下較深、較久的印象。

古人說「繞梁三日」,意思是指當我們欣賞一首樂曲時,悠揚的旋律深入腦海,聽過以後還能不斷地回味;又或是欣賞一幅美景,經過幾個月、甚至一輩子,腦海裡都留有美麗的印記。這種高層次的享受有時能夠超越單純的欲樂,而接近於情操,甚至於已經昇華到宗教信仰的層次了。

所以,即使我們要追求快樂,也要追求高層次、高品質的快樂。如果能把快樂提升到哲學或宗教信仰的層次,那是最好的。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難到你想像不到的程度!

 

不要執著「不執著」--修行人要有執著,才容易成就

 

印光大師的修學:以一個「死」字當頭

 

這輩子你到底給內心世界塞進去了什麼東西!修善如愛己

 

為什麼要去西方極樂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