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茶與佛教

   茶,是人人都能喜愛的飲品。而禪,卻不是人人都能知道。智者悟禪,清茶一杯;迷者問禪,佛經萬卷。欲問禪,想想茶,茶與禪院生來有緣。無寺不茶,無茶之寺不是禪地。禪師待客,總是一杯淡茶,一臉微笑。真所謂:黎庶自有消渴甚,茶佛一味不解緣。

  佛教在我國的正式流傳,是東漢初年的事情,至魏晉特別是南北朝這一時期才有了較大發展。佛教特別是寺院經濟有突出發展,還是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時期。

  我國茶與佛教的關係,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關係,佛教特別是禪宗需要茶葉,而這種嗜茶的風尚促進了我國茶業和茶葉文化的發展。我國禪宗的坐禪,除選擇環境寂靜處作禪房外,還要求注意五調,即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很明顯,這裡所說的五調,特別是調睡眠,都與飲茶有一定的關係。可能也正因為茶對佛教和坐禪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後來有些佛教僧徒,不惜採用編造神話或移花接木的辦法,竭力把茶描寫成是佛祖的恩賜和僧人的功勞。

  關於茶樹的來源,日本民間流傳有這樣一則神話:佛教禪宗的創始人達摩,有一次在靜坐冥想中突然睡著了,醒來他悔恨不已,一怒之下竟把自己的眼皮割了下來。當他把割下的眼皮擲在地上時,奇跡出現了,在眼皮落處,暫態長出了一株婆娑大樹。大家在驚奇之餘,把樹上的葉片摘下一些煮嘗,一口落肚,精神倍增,睡意頓消,如此就產生了茶這種聖樹和出現了茶這種飲料。

  由於茶葉受到佛教各宗各派的普遍重視,以致在所有名寺大廟中間,不但設有專門招待上客的茶寮或茶室,甚至有些法器也用茶來命名。如多數寺廟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設有鐘、鼓,常常鐘鼓長鳴。假如廟中只有一鐘一鼓,一般設在南面,左鐘右鼓。如果設有兩鼓,則兩鼓分設北面的墻角;設在東北角的叫"法鼓",設在西北角的就稱"茶鼓"。很明顯,這"茶鼓"無疑也是佛教崇尚茶葉的一種信據。

  因為茶和佛教的關係是如此密切,所以,在南方許多寺廟,特別在中唐以後,出了廟廟種茶、無僧不茶的嗜茶風尚。唐朝寺院的寺前、院中、廟後、墻外,往往都種之以茶,自種、自製、自飲。唐時趙州高僧從稔禪師的口頭禪"吃茶去",就是說有關無關、開口閉口都是說"吃茶去"。可見當時北方寺廟中飲茶之普及。

  這裡還要指出,我國寺廟不只極重茶葉、需要茶葉,而且也是生產茶葉、研究茶葉和宣傳茶葉的一個中心。茶聖陸羽就是由寺廟收養長大的,他對茶的最初了解和興趣,也即從寺廟中獲得。和《茶經》差不多同時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對我國茶業發展也起到一定作用的《茶歌》,則是陸羽的忘年交詩僧皎然所作。

  我國舊時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說,如安徽生產的一些名茶"黃山毛峰",主產黃山松谷庵、吊橋庵和雲谷寺一帶;"六安瓜片"以產于齊雲山水井庵處為佳;"霍山黃芽"產于大陽鄉長嶺庵;休寧松蘿茶則是明時僧人大方首創。所有這些無不表明,由於佛教自身對茶的需要,在佛教借重和吸收茶葉文化的過程中,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我國乃至世界茶業的發展。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