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蓮老和尚:大家要注意,隨緣是隨善緣,但不可隨惡緣
大家好好地精進念佛,把世間的凡情念得薄弱、消亡了,道心自然就會增長,能隨緣應付一切,所謂「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乃至「隨緣修善業,福慧早圓滿」。
但要注意是隨善緣,不可隨惡緣。隨善緣,向佛陀慈光大道邁進,直趨佛國、究竟圓滿;隨惡緣,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我們所有諸苦常是因互相殘害,那是隨惡緣所致啊!
所謂「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憑我們的起心動念、所守的戒行來判斷,那決定墮三塗有分。
印光祖師說:
「汝將死,快念佛!心不專一,決墮地獄;餓鬼畜生尚難求,勿妄想人天福果。
汝將死,快念佛!志若真誠,便預蓮池;聲聞緣覺猶弗住,定克證等妙圓乘。」
請諸位快念佛吧!
二六時中時時都要念佛。為什麼?
地藏經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古人也告訴我們,修行人不可須臾離念佛之心:「須臾離念佛之心,剎那即三塗業因。」
心不念佛就心猿意馬、妄想紛飛,想到三毒、迷戀七情六慾。想對治,就要時時念佛;若不念佛,情慾在心中,受苦的是你自己,還害他人,至為不可。
你惡念一起時,就要趕快念佛,阿彌陀佛不斷地念,把念頭轉過來,馬上起大慚愧心,向佛陀磕頭禮拜,想想自己為何業障如此深重,好的不會想,盡想這些惡念呢?這都是前生惡業太重、染習太深了!
也想想自己究竟有何了不起?凡夫眾生總以為自己了不起,總認為別人都對不起你,所以才做個苦惱眾生。請反省,要洗心革面啊!
對於行為偏差,不講理的人,也要恆順嗎?
延壽寺
對於行為偏差、不講理的人,也要恆順他嗎?
恆順,還是有善惡是非觀念,並不是在無理的前面也要恆順,而是從善如流、順理成章,才是「恆順眾生」。
對於不善的、不講理的人,要降伏他,要有力量制止他,所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是為人處世最好的態度。
佛法要降伏魔王、降伏外道、降伏邪說,佛法也要有是非觀念,不是一味的盲從。
淨空法師:不能隨惡緣
六道有善緣,有惡緣,遇到善緣,三善道。遇到惡緣,三惡道,總在遇緣不同。所以智慧就重要,因為智慧「能鑑眾緣」,你把這個緣看得很清楚。那種緣可以隨,那種緣不能隨,這隨緣。佛這是破了無明的,我們常講這些人他有功夫,那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他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無始無明破了,無明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當然分別執著是決定不會起來的,這個就是我們常講的明心見性的菩薩法身大士。他們超越十法界,住實報土,有能力把一切緣都看得清楚。他能隨一切緣,我們不行,我們總是要辨別染淨、邪正、善惡,我們要有能力辨別這個。清淨的可以隨,染污的不能隨。正法可以隨,邪法不能隨,善法可以隨,惡法不能隨。為什麼?我們煩惱習氣沒有斷,那就不能隨惡緣。
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他有本事,他可以隨惡緣,可以隨染緣。為什麼?做種種示現,給我們看,讓我們在這個裡面覺悟,這是真實的慈悲,無盡的慈悲。就像在舞台上表演,他可以演正面的,也能演負面的,他能演清淨的,也能演染污的。演得非常逼真,讓我們看到受到感動,受到啟發,這都是教學。實際上,佛確確實實如如不動。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般若會上他講了真話,真話是什麼?他實實在在沒有講過一句話,誰要認為佛講經說法,那叫謗佛。這句話意思很深,我們聽不懂。明明說了四十九年,集結經藏成為現在的《大藏經》,怎麼能說沒有說話?那從理上講,佛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個意思深。不說話的時候,你不能說他沒有說,說話的時候,你不能說他有說,這愈說愈玄了,我們聽不懂。表演的時候,這身教。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沒有演出來給我們看,不能說無作。演出來給我們看,不能說有作。這個境界,我們能不能體會?
淨空法師:什麼情況下隨緣?什麼情況下不能隨緣?
問:經常遇到有的學佛人,一張口就說一切隨緣。話沒錯,問題是在什麼情況之下隨緣?什麼情況之下不能隨緣?有人貪瞋癡很重的,這是不是也能隨緣?
老法師答:不錯,你提的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就是隨緣;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都是隨緣。隨緣要有智慧,不能夠隨感情,隨感情就背道而馳了。所以佛家又有一句話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如果慈悲方便是隨著自己煩惱習氣,決定墮落,那是錯誤的;佛家講的慈悲隨緣是智慧的。
所以前幾天我跟吉林同學們講「怎樣念佛」。佛法的根本是用心,用什麼樣的心行慈悲,用什麼樣的心隨緣,這個很重要。諸佛菩薩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去隨緣,這是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的,決定不是感情,不是煩惱。你能夠辨別清楚,你就曉得什麼情況之下可以隨緣,什麼情況之下不能隨緣。
普賢十願教給我們「禮敬」隨緣,「布施、供養」隨緣,但是「贊歎」就不隨緣了。這個人的德行是善的,我們贊歎他;不善的,不贊歎。雖不贊歎,但是禮敬。供養裡面,生活必需的,他沒得吃,沒得穿,我們供養衣食,這是隨緣,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如果供養的是錢財,那要看看他用在什麼地方,他做好事,可以供養;他做壞事,不能供養。他拿這個錢去吃喝嫖賭,你去供養他,那是幫他造罪業。學佛要有智慧,不可以感情用事,這一點我們特別要注意到。處逆境,無瞋恚;處順境,無貪癡
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處順境,隨善緣,無貪癡,福慧全現。
何謂「隨緣」?何謂「攀緣」?講到絕對的標准,就是隨順性德是隨緣,隨順煩惱習氣是攀緣。說明白些,標准降低一點,就是隨順經典的道理、教訓,依教奉行,是隨緣;隨順自己的習氣、想法、看法,是攀緣。隨緣與攀緣關鍵在用心之不同,隨緣用真心,攀緣用妄心。此理很深,境界很廣,務必要細心思惟、觀察。
因此,我們想要成就,不能不著重德行上的修養。但有些人能做到,有些人想做而做不到,其原因很簡單,能做得到的人「無我」。《金剛經》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名菩薩。」菩薩能做到,我們凡夫何以做不到?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學佛的人多,成佛的人少,原因就在此地。這一關是凡聖的分界線,這一關突破了,就超凡入聖;無法突破,就永遠做凡夫,永遠在六道輪回。我們起心動念沒有把「我」忘記,總是想我的利益、我的好處,一切都是「我的」。佛菩薩沒有「我」,沒有「我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
懂得此理,在世間要修好因。好因是智慧、德能、相好,這是性德的自然流露。怎麼修法?兩個字:淨、善。心要清淨,淨生慧;善生福。智慧是清淨心生的;相好是善行生的;德能是淨、善合起來生的。我們就是修心純淨,沒有一絲毫的染污;行為純善,沒有一絲毫的惡行,其果報就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這三種圓滿,果報在佛如來的報土,這是「成佛之道」。
所以,快樂自在不是有地位、有權勢,而是心地清淨、行為善良,這個人就自在快樂。生活在世間樣樣隨緣,「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真正入此境界,果報殊勝!
古人常說:「處事難,處人更難」,人與人相處要有高度的智慧,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人事環境雖然復雜,總不外善與惡,就是順境與逆境。處逆境時,樣樣不稱心不如意,周邊所遇到的都是惡人,我們應該如何相處?舜王是最好的例子,舜的父親、繼母與繼母生的兒子,都與他做對頭,但他能盡孝,沒有看到父親、繼母、與弟弟的不是處,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好,天天反省改過。這正是六祖大師所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沒見到別人過,只見自己過,所以經過三、四年,感化了全家人。
在佛法講,舜的父親、繼母與弟弟都是過去生中的冤親債主,他能化怨為親、化敵為友,了不起!如果起怨恨心、報復心,就造成仇恨,愈結愈深,生生世世冤冤相報,將來苦不堪言!我們處逆境,遇到惡緣,要學舜王,養自己的大德大智、大德大行。
《金剛經》上,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逆境、惡緣。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修菩薩道時,遇到歌利王,被凌遲處死。但他沒有絲毫瞋恚的念頭,忍辱波羅蜜圓滿了;不起絲毫報復的念頭,持戒波羅蜜圓滿了。菩薩還生感恩心,並發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歌利王的後身就是憍陳如尊者,當釋迦牟尼佛成佛時,他是第一個證阿羅漢果的。這就是化怨為親、化敵為友,決不可對立、報復,不可生瞋恚心,這是真正解決問題。
處順境時,一切稱心如意,沒有貪念,因為起一念貪心,立刻墮落了,這比處逆境還要嚴峻。一般人曉得逆境、惡緣容易墮落,不知道順境、善緣更容易墮落。
善財童子就是處順境、善緣,但他不貪圖富貴,能捨棄、放下。釋迦牟尼佛生長在皇宮,他的環境是順境、善緣,名聞利養樣樣具足,如果他貪圖富貴就出不了六道輪回。所以,處逆境順境、善緣惡緣,要真正把「貪、瞋、癡、慢」連根拔除。
我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的,都是善知識、佛菩薩,他幫助我消業障,我感激他,沒有絲毫怨恨心、報復心。下聯是「處順境,隨善緣,無貪癡,福慧全現」,不論處什麼環境,永遠保持自己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能保持住,心在道上,道就是「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大道、性德,這是自己的真心本性。一切時一切處,不失真心,不失本性,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一切隨緣不攀緣。
初學佛法不知要如何分辨 : 隨緣? 攀緣? 廣結善緣?
佛法說應結善緣而了惡業
隨緣,是隨順著世法的因緣和佛法的引導,增長善緣,彼此互助,走上學佛修行成佛的路。
攀緣,是心中有所求、有目的投資施予,只想到有所回收。如果是採取這種觀點,就很顛倒了,有厚薄之分會出問題。因為一切的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所以是一律平等的。
自利利他的關係稱為善緣,不涉私欲的關係稱為淨緣;
造成眾多的善緣與淨緣,稱為廣結善緣:
在任何時、地,對於任何人,有任何需求,便能恰到好處、恰如其分、適時而給做過以後,心中不留一絲痕跡,如鳥在空中飛過,無跡可尋。
若從三寶的立場來說,廣結善緣是指無差別的平等布施。也就是用佛法教化眾生,有教無類,不論程度的高下、財富的有無、權勢的大小、地位的尊卑、智能的深淺,對他們都是有求必應。
供養、布施、護持三寶,可分為兩個重點︰
(一)對於整個佛教的現在和未來有大影響的人、物及其事業的護持,就是廣結善緣。
(二)對於你所尊敬的佛教人物及其事業,縱然是默默無聞,只要是值得你尊敬而願意護持的,就足以證明此人物已有潛移默化的功能,這也是廣結善緣。
如有些人在信佛、學佛之後,到處跑道場,見人就結緣,變成了疲於奔命、忙於應酬,毫無原則的護法、說法、弘法。
如此出錢、出力而無自修的方法,也沒有固定的依止,從表面看,他們的確是結了很多人的善緣;但事實上他們對人、對己、對道場,都沒有做到比較深入有力或有效的幫助。
雖然處處都可以看到他們,但不一定處處都需要他們;雖然許多人都可以接觸到他們,卻很少有人能真正從他們那兒得到有力的幫助。
在佛教而言發心廣結善緣,是要求自己效法佛和菩薩的心行。
隨著環境的變遷,隨著時代的變動,任何人都會有起有落,隨緣,如有的人認為自己的能力可能要超過被擢升的人,人品也夠,年資也夠,樣樣都夠,就是沒有被調升。
這時候,難過也沒有用,能力與人品都好,固然是事實,
師父說:人家的運氣比你更好,如人家的福報好,升遷的機會自然就多一些。
福報不夠多,再怎麼努力也是得不到賞識的。甚至也有可能被升遷的那個人的所有工作成績,原來都是你幫他做出來的。
沒有關係,因緣如此。
坦然地面對這一切,歡喜地接受這一切,這個時候,你的心也會放下,過著快樂自在的人生;如果沒有轉變,也沒有關係,就把隨緣當作助力吧!
隨著有起有落的因緣,才能讓你更成熟、更踏實。
隨緣的意思是允許任何觀點或任何現象的存在,並且明白任何舊觀點都會改變,任何新現象也都可能出現,就像長江後浪推前浪,經常地、不斷地在變動一樣。
因此,隨緣的人,會開放胸懷、察言納言,並且善用智慧,在時代的巨輪不停地向前推進下,平安地一步一步向前走。
**********************
與諸位師兄師姐們分享一篇絕妙好文─《隨緣》,部分內容如下:
這個隨緣,本來是世間的善法,但不是大乘佛法中的善法。可是在大乘佛法中,另外有深妙的隨緣深意。
(中略)
大乘佛法的本質,是積極進取的善法,所以菩薩的道,本來就不是消極的,假使菩薩所修的道是消極的法,就無法長時間的歷經三大阿僧衹劫精進修行而成佛,所以大乘佛法本來就是積極進取的法。
(中略)
所以大乘佛法本來就不是消極的法,本來就是積極進取的法;
但是也有消極而隨緣的一面,就是對五欲隨緣,在世間法上並不積極進取;
不過,在布施財物、修證佛法及法布施上面,一定是積極進取而沒有懈怠的。
大乘法中的學人,是指北傳佛法的佛弟子:我們都屬於北傳佛法,而北傳佛法正是大乘佛法。
既然我們修學的佛法,不是南傳的二乘解脫道,那麼我們對於大乘的佛法,自然就應該先有正確的認知。
大乘佛法是函蓋二乘解脫道的,一般人總是以為佛法的修證不外乎求解脫、出三界生死;
但若是單只求出三界生死,不必用到大乘佛法,只要二乘菩提就夠了:
只要把我見、我執以及我所執斷除了,就可以出三界了,不必親證實相。
可是大乘佛法就不同了,因為大乘佛法的修學,目的是在成佛,以及成佛之後、成佛之前的恆常利樂眾生而無終止;
想要利樂一切眾生,就必須具足不同根性眾生的攝受能力,所以必須修證二乘菩提的解脫道,才能利樂求出生死的自了漢;
也必須修證大乘菩提的成佛之道,才能利樂菩薩根性的有情。
所以大乘佛法的內涵是極為廣泛的,因此大乘佛法必然就包括了二乘菩提,也包括了法界實相的修證,以及實相心所含藏一切種子的修證。
正由於有一切種子的修證,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可以使人成就究竟的佛道。
但是在成佛的過程中,必然也無可避免的必須兼攝二乘解脫道的修證,所以大乘佛法本來就函蓋了二乘菩提的解脫道,所以大乘佛法是具足三乘菩提的。
因此,大乘學人對於成佛的久遠之道,於三大阿僧衹劫當中的難行苦行、難忍能忍,而能持續不斷精進的修持,導致最後的福慧圓滿究竟成就佛道,那必然是進取之法而不是消極之法;
所以大乘法中的學人在佛法的解脫道及佛菩提道上面,都是積極而精進修行的,所以在人間尋找真實佛法作依止的時候,一定是積極努力去尋求,不會隨順於懈怠的惡緣,也不會隨順於誤導眾生的惡法緣;
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心態,必然與世俗人的隨緣心態有所不同。換句話說大乘學人對於佛法的修學,必然有其隨緣的一面,也必有其不隨緣的一面;
因此並不是凡事都隨緣的,而是在簡擇之後才決定隨緣或者不隨緣;所以大乘佛子的心態一定是經過如理作意的思惟之後,做了抉擇,然後對善法隨緣、對惡法不隨緣。
但是,「隨緣」這個法,卻有理隨緣與事隨緣的不同,事隨緣中又有心態與處事是否正確的差別。
在事隨緣上的心態與處事的是否正確,必然會影響到每一個人在佛菩提道或解脫道上的修證能不能有所成就;
若是事隨緣上的心態與處事原則是錯誤,就必然會使三乘菩提的修習無法獲得點滴的成果,當然就無法瞭解理隨緣的真相。
理隨緣是親證法界實相的賢聖才能知道的真理,聲聞、緣覺雖能出世間,卻仍然無法了知這個道理,除非迴小向大而實證了。
而且這個真理是三世十方法界中,永遠都不會改易的真理,法住法界、法爾如是,不是由誰創造、建立的,而是本然如是的;
並且是無法被任何大威德有情所改變的,即使集合十方諸佛的威神力為一個極大威神力,也無法改變祂的隨緣性,這就是如來藏的隨緣性。以下將分別從理隨緣與事隨緣上面,一一加以細說;
而我們將先解說理隨緣,然後再說明事隨緣,諸位才能對事隨緣深入理解;對事隨緣有了深入的理解,修學三乘菩提時才能邁向正確的道路,遠離岔路而快速到達此生所設定的實證目標。
既然如此,當然我們就要談到「隨緣」的真義了!
「隨緣」,我們的說法與一般人的說法當然有所不同,在這裡分為理隨緣和事隨緣二個部分來加以說明。
關於理隨緣的部分,先做一個大略的說明:大乘法中所謂的開悟,所謂的明心,所謂的見道,就是禪宗講的參禪有結果而破參了。
大乘見道其實就是證得實相心的隨緣性,這叫作「理」上的隨緣。
「理」是指法界的實相正理:離開法界的實相、實際,就不可能有一切法,不可能有二乘的解脫道,也不可能有成佛的一切種智。
但是法界實相是什麼?是說萬法的本源,是說依這個本源而使萬法可以生而又滅,滅了又生,永續不斷的出生萬法的生滅現象,永續的存在著萬法的緣起性空,所以萬法的實相、緣起性空的根源,就是能生萬法、也能顯示萬法緣起性空的心,祂就是實相心。
這個實相心,「祂」究竟是什麼?「祂」其實就是大家所常聽到的一個名相:叫作「如來藏」。
而這個如來藏又名為阿賴耶識、阿陀那識、心、所知依……。
祂有許多的名字,譬如在《阿含經》中說祂叫作心,或說是如、真如、本際、實際,甚至在《雜阿含經》中還有一部經直接說祂就是如來藏。
而這個如來藏心是萬法的根源,祂的體性是隨緣的,祂的隨緣是如何的隨緣呢?
我們隨後會分成五點來說。
但是這裡要先說明:菩薩精進修學佛法,這是在意識心上來講的,不是從如來藏自身來講的;
所以積極進取的心,只是意識心的行為,而不是第八識如來藏本身的行為。
這是從一般修學佛法的人來說的,不過,假使是證悟之後,你將會改為另一個說法:精進修行其實是八識心王和合運作才能成就,不是單一的意識心所能成就的。
但是我們把八識心王分開來說,其實精進用功的心正好是意識心,所以說意識努力精進修行才能夠速成佛道;
可是意識精進實修時,所證的如來藏心,祂卻是一向沒有欲求的隨緣者。
祂是隨順眾生因緣的,也隨順於種種業種和無漏有為法、無漏無為法的狀況而隨緣任運的。
所以,精進實修的意識心,悟後了知自己的虛妄而斷了我見,因此把我執和我所的執著降低乃至斷除了!
為什麼能這樣?因為意識覺知心已經了知自己虛妄了!
意識知道自己虛妄以後,不再對自我所產生的貪愛加以執著,或者減低了自我的執著,祂已經轉依於真實法如來藏了。
而如來藏實相心,祂在三界一切法中並無所得,也是從來無所失的。
不論這一世身為高官或者身為卑賤的有情,從意識相應的事相上來看,似乎是有所得、也似乎是有所失的;
但是若從萬法實際的如來藏自身看來,其實是從來都無所得,從來也無所失;
既然如此,意識覺知心現觀如是無所得、無所失的境界以後,又現觀意識心自己有所得或有所失的種種法,都是無常故空,沒有常存的自性,最後都歸於無常空,仍然是無所得也無所失;
意識心由這種現觀的緣故,從此不再看重世間法的所得或所失,因此能夠轉依於如來藏的清淨自性,從此以後息滅貪、瞋、癡,不再於世間法生起嚴重的執著;
從此以後可以隨順於世間法,但是不會像二乘聖人一樣死後入滅,並且開始世世精進的利樂眾生,盡未來際而無止息。菩薩這種智慧現觀,是雙具理隨緣以及事隨緣的,可是不會改變他精進修行和利樂眾生的行為與心態。這就是大乘佛法的基本修證。
(中略)
接著要談到事相上的隨緣。
(中略)
那麼事隨緣,講的是意識心的隨緣,都屬於意識心在事相上的隨緣,不屬於如來藏(不屬理體)的隨緣性,也就是隨順於當前事相上的因緣而安住下來。
真正學佛的人,是應該順於世俗之緣而安住呢?
或是應該有正確抉擇而遠離假相佛法的因緣?
是否應該隨順於真正佛法的因緣?
在我們學佛的過程中,是應該隨順於善法緣而安住?
還是隨順於惡法緣而安住?
這事情很重要,因為會影響到我們這一世的佛法修學是否唐捐其功,乃至是否學法、護法的事情做了以後,卻成為破法、謗法的事,這些都必須深入加以瞭解;以免造了護法的善業以後卻成為破法、謗法的大惡業,成為學佛時最大的冤枉。
(中略)
世俗人之隨緣
我們先來談談世俗人的隨緣。
世俗人遇到比較困難的事情時,常常會說:「隨緣啦!」這話諸位很常聽見,特別是聽到老人家這麼說。
但這是對於世俗境界仍然有所愛,只是知道自己不容易獲得,所以不積極求取而已。
這種隨緣,大略說來有如下六種:
第一種:「心無所貪而隨順世緣。」也就是說,他對於世間法的財物或任何利益,都不會積極的攝取,只是被動的隨順於因緣去獲取。
世間還有沒有這種聰明人?
有啊!他們對於世間財,不會積極去求;
但是緣熟了,該他得了,他也不客氣的賺進來。
只要不是經由非法的手段去得到,而是緣熟了,該他得了,他就自然得到了,這叫作事相上的隨緣。
第二種人,對飲食隨緣。他不積極去貪求美食,遇到有好食物也無妨多吃一點;
如果沒有好食物,他不會大發雷霆或是心中不悅。
如果執著很重的人,他往往會發脾氣:「妳今天煮的是什麼菜!」就罵起來了,那就不是隨緣了。
妳可以告訴他:「你要隨緣一點!因為我們在家中,家事和炒菜也很辛苦!」
那如果不隨緣,他就會大發雷霆。
第三種人,隨緣得善名,他不積極謀取善名。
換句話說,他對於世間的好名聲不會刻意去追求。
追求好名聲,一般都是有錢、有權之後開始追求的,想要成為「善人」,所以花錢或者以權位來收買好名聲。
但是有的人喜歡好名聲,卻不會刻意去營謀,只是隨順因緣而成就的,那也是屬於意識心事相上對好名聲的隨緣求取。
第四種人,不積極謀取美眷及廣大資財。
他生來就喜歡熱鬧,喜歡身邊永遠一大群人追隨著;
所以出家以後,也會弄個大道場度來許多許多弟子一天到晚包圍著他,這就是眷屬欲。
那如果世間人希望娶得一個漂亮的妻子,或者是嫁一個英俊的先生,然後子女成群、兒孫滿堂。
古人的觀念是如此啊!
他們認為這樣就是有福啦!
這就是貪求美眷之欲,廣大眷屬。
可是有的人雖然有所貪,但他不會刻意去做,而是隨順因緣去成就五代同堂、六代同堂等等,那也是事相上的隨緣。
第五種人,隨順因緣而不積極謀取權位。
譬如最近有電視新聞報導說「隨緣法」,說的是夾菜的隨緣。
你們若有每天收看電視新聞,都應該會看過這個報導,這只是幾個月前的事。
有人問:「終於輪到您該當行政院長了!」就講出謝先生以前說過的隨緣夾菜的理論來,就是現任的行政院長謝長廷先生以前說的:「好菜如果還在對面人那邊,我去夾它就不太方便;但菜盤總是會轉動,轉到我面前時我就輕易的夾挾到了。」
所以他不與別人力爭,隨順因緣,終於也輪到他當行政院長了。
這就是世俗法的隨緣,真是世間法中的聰明人。
第六種人,他喜歡安逸的生活,所以刻意去隱居山林,不想在世俗法中跟世人混在一起;
雖然生活過得清苦一點,但是他心中覺得很安逸。
可是,這個安逸是經由選擇而來的,而隨緣的人雖然也喜歡山林幽隱的境界,但他不去貪求;
若是因緣成熟了,他就去過那種生活,那也是事相上的隨緣。
攀緣
佛法中不主張一味退避、消極,欲望本來有好也有壞,
利己又兼利他的欲望是值得鼓勵的,利己而不利他則該去除。
佛法講因緣,在任何環境下,在欲望起念時,應顧念它是純為私利呢?
抑或是私利、公利兼而有之?
方法及動機是要分開的,在考慮公利的必然性時,積極爭取是應該的。
在世間有錢即有勢,有勢必得權,即能支配他人,
不受人支配,這是古今皆然。但玩金錢權勢正如同玩火一般,
結果必是玩火自焚。
以不正當手段爭取而來的金錢權勢,因其本身並非實至名歸,
故其結果必是虛幻如泡影。
也許眼前尚不致報應立現,那些擅長巧取豪奪的人,
短時間內似乎得不到報應,若透過宗教信仰而言,
今生強奪之財物,來生必得奉還。
攀緣:自己不能成長、而別人也不會真正受益。
如有許多不勞而獲、利用各種方式投機取巧者;
投機是自己沒有錢,買空賣空;或巧語令色、為謀權力,
自己不努力去學習,結果很可能是自害害人了。
沒有經過自己的努力奉獻、而得的利益是不可靠的。
攀緣的人爭權利、卻不想盡責任,更不願服義務。
權利不是能夠平白得來的,如果不盡義務及責任,儘管得到了權利,
很快就會變成一個幻夢,而且帶來無窮的苦難。
要知道須先付出,才能有回收,這就是佛教說的因果。
能瞭解真正宗教應該講因果關係、因緣法則。
因果關係簡言之,必須要持久努力才能有結果的;
因緣則是指努力所得的結果,也要視各種因素而定,
客觀因素及個人因素各方面都要配合的,無法強求,
但不努力則什麼都祈求不到。
基本觀念若不建立起來,即使拜佛、吃素、誦經,照樣會犯罪。
解脫是對於任何事物,不捨不取、不存得失。
人當行善,如果行了善,心中不存任何痕跡,就得自在。
佛教主張普度眾生,
要深入社會民眾,這是入世的、積極的。
如果只停在攀緣這階段的,對己、對人、對社會都不會有什麼好處。
出處《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菩薩跟眾生結法緣,不結惡緣,也不結善緣--跟菩薩結惡緣的後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