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何謂經?

「經」是通題。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皆尊稱為經。這種稱呼是順著中國人的習慣,佛法未傳到中國之前,中國人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誨都稱為「經」;儒家有《十三經》,道家有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佛法傳到中國之後,中國人對佛法尊敬,同樣也稱之為經。「經」,梵文是「修多羅」。

修多羅有五義:

一、「湧泉」,像泉水往外湧,指佛經義趣無窮,富有攝受力,愈讀愈有味道。

二、「出生」,能出生一切微妙善法,讀佛經之後,心善、行善,將性德引發出來。

三、「繩墨」,就是標準,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之標準。

四、「顯示」,能顯示真理。

五、「結鬘」,結鬘是貫穿諸法。現在講科判、章句之學,文字組織自始至終一脈相承,有條不紊,結構嚴謹,思想體系清楚明瞭。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中,對經有十種解釋。通常以「貫攝常法」來解釋「經」的意思。「貫」是貫穿,就是結鬘之意。佛的說法很有條理、很有層次,有條不紊。「攝」是攝受,就是湧泉之意,法味無窮,能攝受人心,令人讀到之後欲罷不能。「常」,所講的理論、方法永遠不變,超越時空。三千年前的古人,遵循這些理論、方法修學得以成就;三千年後的今人,遵循這些理論、方法,同樣能成就。古時印度人用此方法能成就,現在中國人用此方法也能成就。佛法超越時空。超時空的作品,當然是真理。「法」是法則、規矩,依照此方法修行決定成功。經典具足貫攝常法四意。

(節錄自《地藏經講記》)


「經」是不是全是佛說的?

我們常說佛經,佛經,那麼佛經是不是都是佛說的呢?「經」這個字是通題,凡是佛教教科書都用經字做一個總題目。經不全是佛說的。

佛教是開放的,是民主自由的,這一點跟其他宗教不一樣的。

有佛說、

佛學生弟子說、

仙人說、

天人說、

變化人說。

但是有一個原則,只要所說的跟佛所講的意思相同,在佛教裡面都承認它是「經」。

如果所說的不是事實真相,與佛說的意思不一樣就不能稱為經,這是《大智度論》裡面講的。


佛法由五種人所說,鬼神也會宣說佛法嗎?


當你在聊天說話時,護法神也常在左右,如果你說的是沒用的東西,護法神就會一個個離去。如果你說的是佛法,那護法神就會順便聽聽。如果說的很好,那護法神就越圍越多。

這也可以說,人人的護法神隨時都在你左右,這些神明既有保護作用,但也有監督作用,甚至有懲罰作用。這正符合俗話所說的:「人在做,天在看」。

念經時是否有非人干擾

有道友問,念經時要注意什麼,才能避免非人的干擾?這裡要講幾個問題。

有些人學佛後很緊張,或者念經時也一樣緊張,總感覺有魔或者非人、妖怪在干擾。所以有些人身上帶很多護身符。尤其有些人看了密宗的修行人傳記,裡頭總寫到有降魔的故事。尤其以蓮花生大師的故事為典型。到後來的人都要彰顯一些神秘故事,包括派遣鬼神等行為。好像能溝通這些鬼神才叫有修行。所以我們有個感官,要是修行就有魔、有非人惡人。真的是如此嗎?

如果要修行,不要有那么強烈的分別,總感覺外界有一股力量在跟你作對。其實,所謂的非人、魔、鬼來破壞修道人,都是有的。但是你能感召這些,是因為你心裡有這個業障在。比如淫慾是魔,有些人宣傳淫慾的,自己被淫慾控制,其實不是因為有外在的魔鬼,而是你心裡有魔,感應了外在的魔鬼。如果你心裡沒有這些惡質的東西,就不會有外魔、非人來干擾。

在金剛經感應錄中有個故事,講到以前有個河裡有鬼怪,就派了很多法師去念咒降服,結果發現這些念咒的法師第二天都死了。後來來個法師,他只會念金剛經,晚上就念金剛經,果然半夜來了個長相可怖的怪物。這法師也不怕,就問你是誰?對方說,我是河裡的河神。法師又問,你為什麼長得這樣?他說因為破戒所以感召不好的相。法師又問,你為什麼害死了以前的法師。河神說,不是我害死的,他們一心要抓我,看到我的長相,自己嚇死了。法師就念金剛經回向給河神,從此河裡再無災難。

這個故事給我們啟發,你不要很對立,把對方對立起來,降服魔鬼,用咒術等等。其實咒術之法,中國道教有,印度也有,西藏更多。也可以溝通鬼神,但是不吉祥。為什麼呢?佛法是心法,心法為大,搞咒術很容易變成心外求法了。你一旦有對立,有個魔的存在,你就想要降服。其實是心內有魔鬼,容易感召外在的魔鬼。所以有些人念經也一樣,就想著我要超度你,把對方定位為破壞你修行的魔鬼,那么你感應的相自然是魔鬼。如果你換個念頭,你當他是護法,是菩薩考驗你,那境界就是菩薩境界。

所以作為一個真修道人,一切境界就是菩薩來成就你的,沒有所謂的冤親債主、討債眾生。只有菩薩來成就。想要成佛,就要魔考,考驗一步,就成就一步。沒有非人干擾,也沒有魔鬼障礙。

以上是講事相上。當然你念經時,能如法供養,香、燈、花、水等供養是很好的。佛堂乾淨整潔,天龍護法自然就歡喜嘛。你要是弄得亂鬨鬨的,護法神自然沒有心情來,那就剩下沒有福報的鬼來了。你念經時,自然感覺不到法喜。

你念經時如法供養,乾淨整潔,自己又吃齋,身心內外乾淨,護法天神都會來。護法神來時,你就感覺到一種光明和法喜。那護法神是主動來的,還有一種被動來的,就是用咒術祈請的。總之,如果能持清淨戒律,護法神是比較歡喜的。人要清淨,就要看戒律的力量。否則護法神要懲罰一下你,你還以為是非人干擾。

 

外魔與內魔--內魔不生,外魔不起


為什麼誦經會改變人的命運?

學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們種下什麼因,就得什麼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因果從未欺騙過眾生,惟人自欺,無視因果。到頭來,果報還是要自己承受的。我們常聽到「業因」和「業果」這兩個名詞,而「業」又是我們的身口意所造作出來的,當產生結果的時候,就是業果。

為什麼誦經、拜懺、禮佛等等會改變我們的命運呢?是我們把不好的東西交給佛菩薩去處理,然後佛菩薩改變我們的命運嗎?當然不是!佛教是教育,這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我們離苦得樂。所謂離苦,是指遠離煩惱,出離輪回。所謂得樂,是指不起煩惱,獲得究竟的快樂。學佛的過程就是認識煩惱的過程。

煩惱的根源在於心,當心隨境轉的時候,煩惱隨之產生。而心怎麼會跟隨外境而轉呢?習氣在作怪。這個習氣就是深藏我們內心的五個小偷:貪嗔痴慢疑。也被稱為五種心毒。這五種心毒不去除,我們就無法擺脫習氣對我們的束縛,就無法避免煩惱的產生,也就無法遠離痛苦。所以佛教的一切教育手段,說白了就是要改變我們的心,改變我們的習氣,讓我們從舊有的習氣中拔離出來,掙脫出來,回歸到正常的狀態。

佛法不是魔法,不是你今天念了一部什麼經,今天壞事就走了,好事就來了。如果有這種想法,那也是一種妄念。人們平時干壞事的時候,都知道會有壞的結果在後面等著,但是僥幸的心理不依然促使人們去做那些壞事嗎?如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立顯」的話,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惡了,因為再傻的人都知道作惡馬上會有報應,而報應是痛苦的。 

正是因為「從因到果」需要有成熟的時間(我們種個種子下去,不也需要時間才能成熟結果嗎?),很多人因為「短視」,看不到這個果何時成熟,甚至僥幸的認為這個果不會成熟,所以就胡作非為,等到果報成熟的時候,才追悔莫及。這都是源自內心的無明。

如果我們不希望「惡因產生惡果」是「立顯」的話,又憑什麼希望「善因產生善果」是「立顯」的呢?這不是自欺欺人嗎?如果指望今天念一部《地藏經》或《金剛經》,明天家庭矛盾就沒有了,工作也找到了,考試成績也上去了,分手的戀人又回來了....。。等等,你覺得這可能嗎?這樣想的人,無疑是在迷信佛教,是在把佛教當做硝酸甘油用。

人們常說,修佛就是修心,學佛就是學做人。那麼我們要修什麼心呢?要修出離心、修慈悲心、修菩提心、修平常心、修精進心、修布施心、修忍辱心.。.我們學習的榜樣就是佛菩薩,佛菩薩怎麼做,我們就跟隨他們怎麼做。這樣才能最終成就完美的人格,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

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嘴巴只是當做一台復讀機來用,我們在做功課的時候,心還在外面飛著,做完了功課,對身邊人的態度一切照舊,對眾生的態度一切照舊,做事的態度一切照舊,甚至還有更壞的情況出現,就是舊有的習氣不但沒有消除,又增加了一些不好的習氣,把「我執」修得更好了,請想想,這能改變我們的心,能改變我們的命運嗎?所以學佛一定要持戒(不持戒你的桶是漏的,可能漏掉的福報比積的福報更快),不要一邊修福,一邊造業,這樣改變不會大的!

經常要檢視自己的心,每一個起心動念,包括一切語言、行為,有沒有六度般羅密在裡面,念經、行善的發心或者動機是為什麼,(是不是想得到什麼,想攀比什麼等)檢視自己的心就是修行禪定,真正生起利益眾生的心就是在修行布施,發覺自己不好的念頭當下懺悔,就是在持戒,懺悔之後發願一定要改正自己的惡習,這就是在修忍辱,當你每一次去這樣做的時候就是一次精進,每一次精進就是在提高自己的智慧,這就是修智慧波羅蜜了,這樣以六度般羅密修行佛法才是走正道,才能真正改變自己,佛法的真諦是慈悲和空性,自淨其意,遠離一切相,而不是凡事先想著自己會不會受害,因為害怕自己被干擾,被冤親債主害,才要修法回向他們遠離自己,這樣的發心你們覺得冤親債主會原諒我們嗎,我們應該有的慈悲心是什麼,即便這些眾生會傷害我們,但是為了利益他們,我寧願自己受到傷害,也要利益他們,這才是佛法的宗旨!

要想學習好,首先要端正學習的態度。學佛也是一樣,要想把佛學好,首先要端正學佛的態度。沒有一個正確的學佛態度(發心),也是很難成就的。

念佛法門是非常的殊勝,因為我們這些眾生對參禪、學密、學教都不能行持,都不能去做,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我們這麼一個殊勝的法門,阿彌陀佛在十劫以前已經成就,在無量劫以前發的願已經實現,已經往生到那里去的眾生無量無邊。

如果你對這個法門再持懷疑,那你就是沒有救了。念佛一天要念多少呢?沒有一個定數,阿彌陀佛那里不是貿易公司,不做交易的,往生的條件,阿彌陀佛說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觀無量壽佛經》里面說乃至一念都可以往生,只要至心信樂,發願往生,具足信願,只要一念都可以往生。

要知道,念佛是無上的法門,上至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他們都念佛求往生,很多祖師大德都求往生,你有什麼不好意思的?這個法門至上、至下都可以念,這體現了阿彌陀佛的普度眾生的大慈悲願力,“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就是這個願力第一。

念佛要歡歡喜喜的念,不要愁眉苦臉的念,但是心要悲悲切切的,知道這個世界苦啊,所以懇切祈請阿彌陀佛接引。

念佛身心世界一切的妄想、挂礙都要放下,別想著兒孫了、存折了,就是為求生極樂世界而至誠念佛,趕緊求往生,見阿彌陀佛,悟無生法忍,乘願再來。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包含了一切的道理,不要動搖,不要懷疑,至心的念,至心的發願,每個人都可以去,乃至五逆十惡的眾生都可以去,只要信願具足,一定要好好的念,南無阿彌陀佛!


唸經的目的是為什麼?

在《景德傳燈錄》卷四中,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曾云:「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意思說世間的一切事,全部存乎一心,所以當我們想要唸經,就要端看我們「唸經的目的是為什麼?」

其實遠在兩千六百年前,佛陀在四十九年的弘化當中,祂就是扮演一個「講道」的沙門,當在不同時空因緣,來了不同僧信弟子,提了不同層次問題,祂老人家就是做一個問題解答者,從諸佛知見的立場、對症下藥的角度,加以如理、如法、如實地為眾生提出離苦得樂的救苦之法。

當然在時空的更替下,這位一輩子「講道理」的沙門,祂的言論被後代的佛教徒認定為「講經」的範本,所以現在的佛教徒碰到什麼問題,可能寺廟法師會告訴我們要誦何經多少遍等等,就能消災免難或者達成心願,這樣以經咒「計數」的方式來處理我們的問題,與佛世時,由佛陀對症下藥為問事者去迷啟悟及開示解惑的方式,似乎有所不同。

首先,佛陀時代本來就沒有所謂「唸經」或「誦經」的問題,唸經是後世佛弟子才有的修行模式,若要揭櫫「唸經」的究竟宗旨及根本初衷,即是「專注聽受佛陀所告誡我們的道理,進而依教奉行而達到離苦得樂為目的」,因為佛陀成道後,即是稟持著「隨緣度眾,以法利生」的立場,包括僧信二眾一切的律法,也都是在「隨犯隨制」及「因地制宜」的角度而形成,因為佛陀是悟透「緣起法」而成佛,故四十九年的弘化,自然也立基於「隨緣度眾」的立場。

所以流傳至後世的三藏十二部經律大藏,多數都是問事者啟問,佛陀隨機演說的道理及方法。所以佛經中大多有當機眾的發問,及佛陀讚嘆發問的對話,如《金剛經》云:「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我的意思是說在佛世時,佛陀絕對從未想過要特別講授哪一部經或哪一法門,一切都是「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的,誠如佛陀的五時說教「最初華嚴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這每一時的開演,也絕對與當時與會大眾的修持及心性有關,因為諸佛菩薩都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

可見佛陀講法的目的(包括我們現在誦經的作用),一定要有「離苦得樂」或「提昇超越」的作用,絕對不是只為了聽取佛學知識而已,所以如果我們緊捉著《金剛經》苦談,就以為可以契入空性或增長智慧,可能會有些問題,因為佛陀講說《金剛經》時,與會聽眾多數是如「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一樣程度的修行者,佛陀才能觀機逗教的開演這部大法,如果與會現場有周利槃陀伽這類的忘性弟子,佛陀也沒有講說的必要性,也因為佛陀對症下藥,才會讓須菩提尊者等涕淚悲泣,經云:「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我不是說唸經是沒意義的,唸經從相上來看,當然具有它一定的功德力,這是不容置疑的,但如果我們不能真正因材施教,或許我們只能瞭解經義,或許可以種些善根福德,但不一定能夠得到此經最大最重要的利益,因為我們可能不容易明瞭自己到底應該讀哪一類的經書,或修哪一類法門才是,因為現在人手一冊的不同佛經,都是佛陀慈悲為當時問事者量身訂作、因材施教而開演的獨門配方。

就如現代人猛拿《金剛經》或《心經》要孩子讀誦,以為這是開智慧及讀書的良冊,其實如果我們的孩子真的讀透這兩部經,姑且不論他的學業好不好,但他倒有可能會走上出家修行之路啊!因為這就是這兩部經「體空悟道」的作用,這與學業進步、讀書用功,真的沒有直接關係啊!這就是我說現今「唸經」的功效與佛世「唸經」的作用不同方向的所在,現在的我們,或許拿了一部經拼命讀就對了,其實這是有待商榷的。

如果大家能夠瞭解佛世與現今「唸經」不同的差別,那麼就再談到現今該如何唸經呢?當然,用一顆「有求心」或「無求心」來唸經,功德自然不一樣,再則,因知道「唸經有功德」而唸經,和為了「研究經義而唸經」的方式也不同。如果我們唸經的理由,是為了身心安康或一切平順為目的,當然就要以消災免難為宗旨的《藥師經》較適宜;如果是家人親眷往生了,就以《阿彌陀經》、《地藏經》等為主;若為超荐嬰靈,就以《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為要;若以利益地基主,就唸《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若以修行來說,就看我們所修法門為何?唸誦相關經典即可。如修淨土宗,要唸《淨土三經》,如修觀音法門,要唸《法華經》及相關觀音菩薩的經典等等。

但如果我們是以無求的心來唸經,就看我們與哪部經比較相應;或觀自我的心性,乃至我們可以唸經的時間多寡而定,但最好能當作每天的定課,這才有實質功德力。如果我們有半小時,我們可以唸《般若心經》、《普門品》或《阿彌陀經》;如果有一小時以上,我們可以唸《金剛經》、《藥師經》乃至《地藏經》等等。當然像《金剛經》、《藥師經》等字數在五千字左右或以下的經典,要練習一次唸完,但若想唸大部經,如《華嚴經》或《法華經》等,則可於每個章節稍作休息後再讀誦。

至於一般人說「唸經」,也有人說「誦經」,其實這兩者是差不多的,但要細分時,所謂的「唸經」是比較接近「讀經」的模式,也就是指逐字讀唸的方式,而「誦經」嚴格來說,是指有音律節奏,也就是我們參加一般寺廟法會唱誦的形式,但就我們自修或在家宅中唸經而言,是不需要用這樣子的方式進行,只要逐字清楚的讀唸即可。

至於很多人之所以唸經,一者是因為「心有所求」,二者因為知道「唸經有功德」,當然也有一種是沒有任何理由,就是喜歡唸經的人,但這畢竟是少數。對於「心有所求」的人,要如上述所云,找對法師、道場教我們該唸什麼佛經,才能因病予藥;對於認為「唸經有功德」的人,只要專注唸每一部經,相信每部佛經的力量也就可以了。大家要知道,佛經的殊勝,不止是讓我們欣賞及讚嘆的,因為這是佛陀這位大醫王,祂老人家慈悲為不同僧俗弟子,對症下藥所開出的人生良方啊。

當然如果我們是為了研究經義而唸經,那就看我們與哪些經典較相應再去唸誦,因為近兩千部的佛經中,歷代祖師把佛陀的教法分為五時說教(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又將法要分為了義經及不了義經之別,所以就看讀者想要瞭解哪部份的經文,再去作細細地研究。若以研究經典的心態來唸經,可以慢慢地、分段分節去研讀,甚至作筆記、眉批等,這是為了對經文更加地瞭解才會使用的方式。但如果因為有求而唸經時,則應要求一次唸完不要分段,因為希望藉助這專注如一的過程及功德,令我們內心所求得如所願。

另外,除非我們對某部經典情有獨鍾,可以一門深入、終生持誦,如果真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相信我們碰到任何身心的疑難雜症,只要唸這部經便可迎刃而解,因為我們已經練就到一心不亂的絕招功德,不然平時如果有博覽群經、多聞薰習的機會,也是一件好事。

慚愧的是身處末法的我們,因無法能有身處佛世,親聞正法的福報,所以現今所謂的「唸經」能夠具足的實質功德,與佛世時「唸經」的大眾及與會者,真是無法同日而語了。但是不管怎麼說,現在願意「唸經」的人,還是有他們一定的福報,雖然我們感覺上是讀古人的故事,與我們有著時空環境的隔閡,但只要深入經義就能達到「見賢思齊」的作用,詳細地說,唸古人的故事,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世間一切的經文,本來就是真理,更何況是由悟道成佛者所宣說的法義。既是真理,它就沒有時間空間的隔閡與限制,縱使因時空的不同,發生的情境不同,但就其教化的精神含意卻是歷久不衰,恆長不變的。

第二、當我們聽到這些古人的故事,是現今人們所不能企及的地方,就有值得我們效法及緬懷的作用。如我們敬重關公的義氣、包拯的公正、岳飛的忠誠、海瑞的清廉,乃至二十四孝的善行等等,更何況佛陀六年的苦行、多生累劫修行菩薩道時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的行徑,怎能不令我們汗顏呢。

第三、現今唸經的作用,可讓讀者藉由閱讀故事的本身,激發我們內心的惻隱之心及柔軟心,更重要的是懺悔及慚愧心的生起,若能如此,何愁冤業不能消,惡業不能解呢?其實這才是「學佛」的真諦啊!

第四、如果所唸之「經」是解脫生死、究竟了義的「佛經」,這就有別於唸誦世間孔孟思想的四書五經。因為佛經畢竟是由一個成就佛道者闡述究竟宇宙真理及人間行化的道理,這與宣說各派學說,乃至哲學體系及理論架構為主的世間經書的確不同,因佛經中除了哲理外,更含實證部份,除了有形世間,更說無形界域,除了娑婆六道,更言三身四土,所以唸佛經的功德,還是福不唐捐的。


禮拜佛菩薩誦經為什麼可以消業障?

業障是一份因果關係中的惡果,同時它是你種的因所應得的果,那麼除了你用另一份善因果去抵消它,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動它。而善因果就是功德,所以功德可以抵消業障。

修佛修的是什麼?修的是心,修出清靜心,分辨心,善心,平等心,慈悲心,去除妄心,貪心,嗔心,痴心,執著心。大家都知道善惡就在一念之間,只有把心修正了修善了,才能保證不種惡因,從而避免惡果,所以修心為修佛第一要旨。

念經拜菩薩,並不是說菩薩就把你的業障消掉了,而是因為念經拜菩薩就是功德,「果報不可思議」,「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但正常情況下,功德會按天理的規定自動排序,不會主動去抵消某一個業障。

而每當你企求菩薩慈悲,保佑你工作順利,愛情如意等,菩薩可以動用神通慈悲用你的功德去抵消那一個特定的阻礙你事業或愛情的業障,從而使你變的順利。你的功德和菩薩的慈悲神通缺一不可,但基礎還是你自己的功德,一份善果去一份業障。如果有人只是拚命祈求菩薩而不作功德,不念經,那麼菩薩也沒有辦法幫你。如果業障深,功德淺,所求同樣不會成功。

明白了這一切,那麼我們就應該明白抓緊時日,利用每一分去修心積累功德。同時因為明白了功德和業障的深淺關係的影響,我們每個人可以針對自己的業障程度制定相應的短期修行目標:業障深的,平時總覺得什麼都不順,求菩薩念經很多但還不變好,這就是業障纏身阻礙非常。業障淺的,一念經就有感覺,求菩薩每求必應,那麼就是本身有功德有修行,就要提高要求,修心積累功德最要緊。

理解了這些道理以後,希望大家就能認清自己的命運是怎麼形成的,不要在怨天尤人,推卸責任,而是放下包袱,專心修行,把所有等待的時間都用在念經修功德上,那麼即使來世還在人界,那我們的每一天也會儘是好的果報,象生活在天上一樣。


宣化上人:念經為什麼會有功德?

在佛教里大家所學的道理,也不是你的道理,也不是我的道理,也不是佛的道理。那麼是誰的道理呢?這個道理,是每一個人共同所應該遵守的這種邏輯學,這種智慧的理論。

不是像其它的宗教,就是那麼強詞奪理,或者拿不是當理講,或者用這種愚民政策的方法,或者專制的這種理論、獨裁的理論,只可以他那麼說,不可你這樣問。

那麼佛教不是這樣子,佛教就是共同一種智慧的表現,所以合乎智慧的就是真理;不合乎智慧的,那就是不可以通行的一種理論。所以我們所研究的道理,不是那麼獨裁專制,或者愚民政策這種的理論。因為這個,所以我們大家都有發言權,都要用你的智慧來衡量這種理論,究竟哪個是對,哪個是不對。

我們要有擇法眼,要自己做得主,不要就人云亦云,或者自己不許可發揮自己這種固有的智慧,這是一種錯誤!我們應該把每一個人那個智慧的礦把它打開,把真正智慧的這種力量拿出來。

經經都是一樣的,佛佛也是一樣的智慧,無論哪一部經所說的,都是同樣的道理。這一部經所說的,是為著這個有病的人,來念這部經他就會好;至於念經,那個死的人得到功德,其實呀!死的那個人得到功德只是一少部分,那麼生人得到的功德是多和大。

這個死的人他怎麼會得到功德呢?因為這部經典是佛所說的,這個力量是不可思議的。究竟它有多大的力量?我們人是沒有法子用科學來研究出這一些個力量。

至於說是活著的人,他也沒有死,那麼念這部經,有什麼功德呢?對於活的人有什麼益處呢?很有益處。因為你一念這部經啊,心裡就開朗了,就把執著破了。把執著這一破,這就是有無量的功德。

我們人,無論活人、死人,所以起惑、造業、受果報,都是因為有一個執著在那兒,才能造罪。你若把執著一破了,這一切的罪,也都消了。

所以這個經,佛所說的法,就是破人一切的執著。這個執著,只是差那麼一點點,你一執著上來了,那就不容易得到解脫。你把這執著一破了,那就是無量功德;得到解脫了,那就是無量功德了。


誦經能否斷煩惱了生死?

慧律法師 

問:誦經能否斷煩惱了生死?

慧律法師答:誦經一定要開智慧,要不然的話,只誦經,沒有辦法轉煩惱成菩提。只有誦經,就像鸚鵡學講話一樣的。

內在的智慧不在誦經,誦經只是增上緣,重要的是轉凡成聖,轉識成智,轉煩惱成菩提。

佛法在心,不在語言文字。那是藉著語言文字,來束縛我們的三業,控制一下自己的三業。

相比較之下,誦經總比去外面花天酒地好啊,比去外面酗酒、打牌、抽煙、到處吃喝玩樂要好多了。

但是,誦經不究竟,誦經如果沒智慧,就變成了好像在讀書一樣的。

佛法最主要的是摩訶般若,還有涅槃的妙心,不在語言,不在文字。

誦經只是藉著外緣,讓自己不要去放蕩,但不能斷煩惱了生死的。

只有誦經不行,一定要聽經要聞法,要開採內心深處的般若智慧。


淨空法師: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

1、 佛法講修行,什麼叫修行?依佛所講的理論與方法,來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言行,這叫做修行。現在的人都弄錯了,以為敲著木魚念經叫修行,錯了,那是形式,不是實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經上講的相違背,佛教導你的你沒有落實,那就是錯誤,你沒修。

2 、一入佛門,佛教你修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你做到沒有?做到叫修行,沒有做到,那不是修行。言語,佛教導你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業,不貪、不嗔、不痴,你得真干,真幹才叫修行。

3 、早晚課什麼意思?早課讀誦經本是提醒自己,我這一天的思想言行要跟經上講的相應;晚課是反省,我這一天有沒有遵守老師的教誨、老師教我做的我做了沒有、老師說不能做的我犯了沒有,拿這個標準來改過自新,這是真修,否則你就全都錯了。

4、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現在很多人搞錯了,每天要念經,念給佛菩薩聽,那沒用處的!我們念經是要學習佛菩薩的行持,學習佛菩薩的存心、發願、修行,自己要切切實實、圓圓滿滿地把它做到。做到之後,要把自己所修、所學的轉教別人,這就是報佛恩。


讀經可以消業障嗎?

有些人讀經是因為相信多念誦經典,可以幫助自己消災解難,念得愈多,業障就消得愈多。

消除業障
其實「消業」的意思,是從此以後自己不在造新業,「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雖說是結束舊業,不在造新業,但並非指過去所造的業就消失了,從此以後不用再接受果報,而是不管什麼樣的果報都要面對,受報時知道這是過去所造的惡業,在現在所感出的結果,所以要接受它。

但只是接受還不夠,進一步還要放下自我才能得解脫。自我中心與對於自我的執著是一切苦的原因、苦的根本,所以不善的要放下,善的也要放下,壞的要放下,好的也要放下,全部都要一起放下,如此才能得到究竟解脫,所以只想消除惡業,而不想消融自我,這樣的修行並不究竟。

轉變心念
所謂的誦經能消業,並非指誦經,惡業就一筆勾銷了,而是因為誦經能讓人轉變心念,改變自己的念頭和言行,所以能消業去惡向善,從「有我」轉化成 「無我」,用這種方法誦念經典,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消災去業,還可以開發智慧。如果誤以為造了惡業只要誦誦經就沒事,那是不可能的事,是一種迷信。誦經最主要的功能在於轉變我們的心念。

佛經如何談心?
佛陀為什麼會帶給我們這麼多的經典和佛法?這是因為他希望眾生都能斷除煩惱、解脫自在,而眾生煩惱的癥結全在於自己的心。心清凈了,就能安樂自在,了達這個心本來清凈,便能永遠地安樂自在。而眾生的心都是相同的。

所謂相同並不是說想法相同,而是心的本質相同、作用相同,以及眾生所引生的煩惱相同。人在任何一個生活環境中都有它的衝擊、矛盾和困難,如果一直從負面想法看待困難,會一直被困難困住;如果能由正面想法重新看待與面對,或是分析它、處理它,就能化解困難了。佛在這裡得到智慧,再指導我們如何從心得到解脫。

身心合一
所謂「人身難得」,我們如果離開了身體就沒辦法修行,修行還是要透過身體來修的,用心來駕馭身體。但是一般人不會修行,不知道如何用心來駕馭身體,也不知道用身體來煉心,所以苦惱不斷。這兩者是互相矛盾,也彼此相輔相成的,需要身心合一,才能安身、安心。當我們產生矛盾時就會困擾和痛苦,而當身心統一,身心可以相輔相成的時候,心就能自在或解脫了,這就是《心經》裡面講的心。

這個道理好像不容易了解,其實注意一下我們的心,時時刻刻都是不離身體,不離環境的。就連做夢的時候,好像只有心在動,念頭在動,其實做夢的時候,夢境中是有符號的。所謂符號就是夢境裡面所見到的人、所遇的情境、聽到的聲音、感覺到的冷暖,這些都是物質的符號。所以做夢純粹是心的活動嗎?不是的,沒有物質為緣就不可能有心,不可能有夢。

心無掛礙
如果體證了空性就叫做無心,就是《心經》裡面講的「無智亦無得」,以及「心無掛礙」。所謂「心無掛礙」,就是心中不再有任何執著。心中不再有任何執著,也就沒有所謂的聰明與愚鈍了,既沒有得到什麼東西,也沒有失去什麼東西。因此就沒有煩惱,沒有痛苦,超越了虛無和實在。不論存在或是虛無,心裡根本不介意,一切現象如常,但是已不再是問題,這個叫超越,叫無心。所謂「無心道人」,就是解脫的人,真正得到解脫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自在。


經書的意義是啟迪你的智慧

星雲法師

日本非常有名的一休禪師,住在京都比睿山鄉下。

有一天,寺院要曬藏經,傳說曬藏經的時候,如果風從經上吹拂而過,人也接觸到這種風,不但能夠增長智能,而且可以消除災厄。

因此,「聞風」而來的信徒,不斷地湧向山上。

一休禪師也在人群中湊熱鬧,他對大家說:「我也要曬藏經。」說完之後,就袒胸露肚躺在草坪上曬太陽,很多上山的信徒看到後很不以為然,認為太不雅觀,有失威儀。

寺院里的法師跪下來勸一休禪師不要如此,一休禪師就解釋說:「你們把藏經樓的藏經搬出來讓太陽曬,難道就威儀嗎?藏經是死的,不是活的;我曬的藏經是活的,是會說法的,是會普利人天的,我是會做勞務,會吃飯,有智能的人。你們應當知道要曬哪一種藏經才珍貴。」

經書雖好,但畢竟是外在的事物。一個人,不管他對經書有多麼尊重,都不代表他有真正的智慧,反而會顯露出他的淺薄。

因為,經書是死的,它的真正意義在於其中的內容能夠給人以啟迪。所以,經書應該是用來看的,而不是用來曬的,更不是用來擺在高處尊重的。一個將經書擺在高處,然後自己頂禮膜拜的人,一定是沒有看過經書或者沒有看懂經書的人。正因為沒有看過或者沒有看懂,所以他們才不懂得如何讓經書更有價值。

很多人對知識有一種天然的渴望和尊重,當遇到一個苦心讀書的人,或者滿腹經綸的人,他們馬上對對方肅然起敬,覺得那人很淵博。但是,在自己閑下來的時候,卻從不去書中汲取營養,這樣的人,就是不懂知識的人。

一樣東西,如果你覺得它重要,那麼就要努力去爭取,讓它融進自己的身體,而不是將之束之高閣,然後在下面頂禮膜拜。只有行動了,將之變成了自己的東西,才是真正有用的,能給你帶來益處的。


智渡法師:一部經是不是要一口氣念完?

佛門信眾問:頂禮法師善知識!念經文時,是不是要一氣呵成,一口氣念完?我念的是無量壽經,每次都要念上2小時。真是念得不時煩惱生啊,總是感覺每句話,都不通暢,總是念錯。每次都念得頭暈眼花,口舌乾燥,心煩意亂。不知道是不是念得不得法。念誦經文時,如果某個字念錯了,是不是要從頭要再來過呢?不知道我是不是不適合念這部經,就是念不好。有心想用這部經來磨練自己,想著多念幾遍就好了,心也就定了,但是還是不行。是不是該換部經呢?但對經起惑是不是也不對呢?糾結了,阿彌陀佛

智渡法師答:阿彌陀佛!念經不是為了念經而念經,而是為了明白經中所說的道理。至於「幾口氣」念完,這得看你的「功夫」了。

學佛念經,最好從一些基本的經典開始念,如《吉祥經》、《業報差別經》、《無常經》等等,一開始就念一小時以上的經典,易出現因不解等而生糾結。


堅持念佛定能改變命運

念佛法門,是後世最有效的修行方法:「誠心念佛一句,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佛是絕對不會騙我們的,因為妄語(亂說不實在的話騙人)是佛門大戒,佛也是因為不妄語,才可以修成佛的。所以古人說:「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佛不問自說,那是因為他知道,在後世這末法時期(佛在世時是正信佛的人常說,佛是來救世人的,我們說的如來佛祖,便是釋迦牟尼佛。佛陀說我們都擁有象佛一模一樣的純善本性(佛性)智能,只不過因為被自己的孽識(貪、嗔、癡)所蒙蔽了,所以不能夠象佛一樣地看得清楚明白,看通了世間的一切成、住、壞、空的生滅現象,及人生的一切得、失、成、敗,其中的原因,都是「因果」!都是所有眾生(眾多生命個體)的「善業」及「惡業」在相互運作,循環不斷地「討債」,「還債」!所以要不斷的投胎轉世,不斷地交替,不斷地受那八「苦」的折磨。

若我們真的明白了,這原來是因果循環,善惡相報的道理,便會很容易的理解,假使能夠離苦(先消孽,還債),便自然可以得樂了(孽消了,債還了,一切的煩惱、困擾也都突然解脫了!)這好比那千方百計地不斷「害」了我們多年的「小人」,突然主動地向我們道歉說,以往是他錯了,再也不「攪」我們了,那感覺,是不是突然「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因此,我們必須要用有效的方法去消孽,去還債!否則的話,劫數一到,那時便真的要「自作自受」,要用自己的身體去抵銷孽債,象報紙上每天也有很多「業報成熟」的人在還債了!

世間上的人,如果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去消孽,去積福的話,那麼他一生中所有的際遇,只好絲毫不變地,照著自己宿命既定的生命軌跡(命運),去接受不可預知的遭遇。有時幸運,有時悲慘,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卻又無可奈何。總會經歷到疾病、挫折,甚至意外、破敗、屈辱等痛苦,來抵償所欠的債。絕大多數的人,因為不了解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相報的道理,所以很難接受,自己明明沒有害人,卻平日無端端受苦受害,遭到不幸,自然怨憤難平,怨社會不公,怨制度累人,怨政府昏庸,怨命運坎坷,怨天地,罵神靈,憤激懷恨,渴求報復,所以到了下一世,因為又是相互追討不完,愈追愈烈,看看那些恐怖襲擊,不論是為種族,抑或是為宗教理由,他們的手段,是何等凶殘,何等冷血!不惜以自殺式襲擊來報復,但求同歸於盡,那怨毒狠戾,是何等的深,便可見一斑了。

那麼,除了以身受報外,還可以有什麼有效的方法去了孽,去積福呢?最快見效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方法很簡單,只要每日都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便可以了。請不要以為這是老生常談,或是公公婆婆的玩意,這全是誤解了,大家可知道,連文殊、普賢、觀音等無數大菩薩,在佛經上也極力讚歎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是在此末法時期,唯一可以令上智以至下愚的人,人人都可以實行,都可以得渡的功夫,正是「深者其得深,淺者得其淺」,可惜的是,這「念佛」法門古德稱為「易行難信」之法,世人若嫌它淺而不切實嘗試,便白白放失了這寶貴的方法,使這一生空過了,直至劫數到來,便後悔莫及了。

我們先以念佛來結佛緣,來消孽,每個誠心念佛的人,都能減輕了生活上的阻障和不幸,那是因為誠心念佛的功德,可以消孽債。可是,我們若是有苦難的時候才念佛,太平無事時,卻又隨便的放縱自己的妄念,不斷的去貪、去嗔、去癡,再去造新的孽債,那麼,新的苦難又排著隊地出現,今生還不完,又要下一世再來投胎轉世,以另一個身體,以另一個身份,出生於另一個社群(未必是人類),來償還未完未了的債,互相追討,真是「冤冤相報何時了」!所以,我們不要只在有難時才求佛菩薩,否則他們豈不是變成了我們的「保鏢」?而且,可惜的是,佛善薩也是不能代我們改變因果的!他們也都是自己還清了債,才再不用來投生受報的。這便是所謂的「超生了死,永脫輪迴」了。所以,用念佛的功德,去抵銷孽債,那是治標的方法,必須要進而以念佛的功德,來了脫生死,那才是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將這念佛的法門,不問自說的真意!所以,念了佛後,債輕了,便更要進而了解,如何才可以徹底的「離苦」(先消孽,還債)而「得樂」(孽消了,債還了)。因為如果債還了,福積了,運氣自然也會改好起來的,生活自然也會順適多了,但是,縱使是做了皇帝,也還是脫不了要受那八種苦的啊!所以,佛說最真正、最徹底的離苦得樂,便是要「超生了死,永脫輪迴」!佛經上說:「佛以一大事因緣」,才出生於此五濁惡世。這一大事因緣,便是教我們如何能夠悟佛知見,了脫生死!此生報盡之後,不用再來投胎轉世!

世尊成道後的一生,說法渡眾四十九年,直至涅槃(圓寂)前一刻,還孜孜不倦地在叮嚀弟子們要努力修行,於自己離開了之後,要以戒為師,這些臨別的囑咐,後來被弟子們結集成一本《佛遺教經》,而其它所有於四十九年中所說的教導開示,則結集成數以千計的經典,全部都是應弟子或各大菩薩的發問和啟請,佛才應機說法的,惟獨只有一部「阿彌陀經」,一整部全都是佛不問自說的,(除此外,只有《楞嚴經》中分述「五十陰魔」那一段,也是他自說的)。他在經中說出了法時期,到了現在,邪說橫行,是末法時期),眾生孽重迷深(累積的欠債太多,而物質生活又多誘,人慾橫流,貪婪迷失),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大智能及安定的心境,象古代修道人那樣,憑自力,盡一生,參透色空,悟證本來佛性。那太玄奧了,況且現在的客觀條件,也很難配合去修那些精奧繁難的法門。好比參禪吧,又有那個可以謝絕世緣,閉關十年八年?修止觀吧,每天繁重的工作壓力,家庭的瑣事,累也累得半死了,如何止念,如何觀心?修密法吧,要設密壇,最好有一潔淨房間,壇中擺設種類繁多的供品,修時要身口意三密加持,手結法印(身),同時念誦密咒(口),心中依照規定的步驟去觀想(意)等,以上的法門,在有明師指點下,歷代也有很多人是可以藉此修成的。可是,現在的都市人,大多都是心緒不寧,居住環境亦難有絕對私人的空間,而每天可騰出來修練的時間,也少得可憐,試問有多少人,可以憑這等繁難的方法,以「自力」了脫生死?所以必須借助佛力,才容易有效!故此,佛在《大集經》中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我也是希望能使多些人知道念佛的好處,才不避淺陋,寫下了這篇自己的經驗。念佛的殊勝,是因為它很適合現在這末法時期,以人來說,因為它容易做,三根普懾;以方便來說,它不須專門的場地,在任何地方也可以念,不拘乘車、坐船、散步、行住坐臥也可以念;以時間來說,念多少也可以,十句百句,隨時可停,一分鐘也可以,何時何地任何人只要肯誠心念,皆可感召到佛力的加持護佑,因為《十往生經》云:「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住若生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意思是說只要肯誠心念佛,自然會有二十五位菩薩前來護佑,不受任何災難邪靈所害。

我們只要能信佛所說,由一念開始,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海會中,便會相應地生出一朵屬於自己的蓮花,念佛的功夫愈進步,這蓮花愈來愈大愈美,而心境亦會愈寧靜平和,對身邊的親人會更加關心,菩提心(智能)會自然發露等等,這些都是在不知不覺間,便改變了積習已久的脾氣毛病,並不只靠戒條式的要求自己如何如何。因為那樣做壓力太大了,當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或偶然放失了,便會感到很沮喪。這好像要強迫一個生性好動的小孩子,要他安靜地坐在圖書館一整天,不准大聲說話、不准大聲叫、不亂動等等,那是很難的!好動是小朋友的「特性」,如果那小孩子卻又很孝順,知道應該「聽話」,便會覺得很苦惱!很不容易的捱了一整天,感到很辛苦,以後一聽到要到圖書館去,他便很害怕!可是媽媽卻說:「多看看書有益,每逢假日總是要去的,這才是乘孩子嘛!」試想想小朋友會有多苦惱?這樣的心境困擾,在很多宗教的傳教士、修行者、或者是誠心的信眾、教友們,也常會有類似的苦惱。因為未找到有效的修心方法前,我們都只能夠用強制性,用壓抑的方法來控制自己,但心中那些妄念,那些連說也說不出口的慾念,心猿意馬,卻無法以「自力」去解脫它(擺脫、平熄、去掉),終於到了最後,再也忍不住而犯了戒,事後,很是後悔,心中的犯罪感很重,覺得違反了教義,縱然不為人知,但良心上的責備,卻令到自己非常的痛苦沮喪!不斷的懇切懺悔、真心告解、甚至自我懲罰,每次都決心改過,可是,當一遇到了「孽緣」,自己的「孽識」不能自制,卻又再一次又一次的犯了!心中那犯罪感、挫敗感、內疚、沮喪,不斷的在折磨自己,很多人因為抵受不了,便只好逃避,離開了宗教,關閉自己,甚至不能面對現實,而走上了自殺之途!那是很可惜的啊!其實這些心魔湊合「孽緣」,也都是「孽債」到了期在追報。他們的確是有真心的去修行(否則也不會如此的責備自己了),有崇高的理想,想傳道,想救世,只因找不到有效的修心方法,卻弄到了如此下場,比較起來,念佛法門卻絕對不相同了,那是由自力(念佛)及佛力(化孽)加持,好比一個好動的小孩,氣質轉化了(化孽),心境平和了,變得有「書緣」了,那自然可以安靜地看書,每逢假日,還主動的提出到圖書館去呢!

能誠心念佛,在自力及佛力加持下,除了可以不斷的轉化了氣質之外,以念佛的功德,也自然保你災消病退,四季平安,禍患不侵,吉星高照!但若到了此生福報盡時(臨命終時),便決定要求生西方,由佛菩薩接引到極樂世界去,在那一朵屬於我們自己的蓮花上化生,便可脫出生死輪迴,千萬不要求「來生」的福報,否則縱使得生富貴人家,福大迷深,並不可能世世享福。因為經歷了「入胎」之迷,下一生不一定還記得念佛。道教的呂洞賓祖師曾說:「須知曹嚴秦董輩,豈無福德在前生?」那是說曹操、嚴嵩、秦檜、董卓那些古時出名的大奸大惡,他們都在前生帶來了極大的福祿,位極人臣,可惜都因為貪圖權位,造下了無邊罪孽,那麼享了一世的孽福,卻墮落到無間地獄去,萬劫千生也不得出頭。試看多少超級富豪,天天肚滿腸肥,盡情殺生造孽,或仗勢欺凌弱勢社群,又有那幾個富豪肯念佛了?他們有財有勢,手握市場經濟命脈,亦可運用影響力,間接左右傳媒,操控了公用事業的加價,本來在商言商,無可厚非,但如果只著眼在利潤上無厭足的掠取,完全不理會民生疾苦,美其名是「以錢揾錢」,在金融及股市上盡情玩弄「財技」,發放消息,製造假局,以大吃小,多少小股民血本無歸,欲哭無淚?很容易變成了為富不仁,再稍一心歪,官商勾結,巧取豪奪,間接造成民生慘況,便是造下大孽,使到數以百萬計的家庭雪上加霜,令那些在失業窮途的人,一家還未能飽曖,更要忍受他們以權謀私,合法壓榨之苦。這幾年香港的自殺率不斷急升,倫常慘變差不多無日無之,那並非天災,卻都是「人禍」所致,雖然是「共業」所感召,但位高財大的高官及富商們,撫心自問,真的是一點責任也沒有?縱使能夠自圓其說,「終審權」卻是在天啊,只要稍昧良心,千生萬劫的地獄苦報,必在享完了(或折盡了)這一世帶來的福報後,接踵而至,那時,子孫仍在每年循例的拜祭,還求他保佑,那知他們卻在地獄中受刑嚎叫,陽世的人可有聽聞?(佛經中提到有一個「叫喚大地獄」,名稱便是因為受刑的罪魂抵受不住酷刑,不斷的發出淒厲的哭喊嚎叫而來),而且受完了千百世的追報(欠了數以百萬人的冤債,很多是間接地環境所逼死了的,想想要還多久?)縱再得人身,也因為孽力太重,固執自大,別人勸他念佛,他也絕不會接受的!主要是因為靈界的債主們不肯讓他回頭,要把他障蔽到拖下地獄才甘心啊!

每個人也不知道自己欠多少債,俗語說:「幸福並不是必然的」,最近在電視上的一個訪問特輯,看到那位六年前,不幸因墮馬傷了脊椎神經,癱瘓了的外國男明星,他人老了很多,頭也差不多禿了;我想很多人也欣賞過他在電影裡,飾演超人時那英俊瀟灑的演出,人也很「正派」,又沒有緋聞,誰會想得到遭遇竟如此的悲慘?當劫難發生了之後,卻任你億萬家財,能否「買」得時間返回前一分點,好讓自己可以避過那場劫數?這是絕不可能的夢想,但借此夢想,我們可有聯想到,在理論上,如果可以在劫數這未發生之前,能夠及時把債清還了,使它根本不會出現,那可多好啊?可惜每一個人,在遭到災難之前,他們好端端的,也不會想到要「買」這種「保險」,為的是我們總是覺得,不幸絕不會那麼湊巧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是常聽到人笑說嗎:「那會這麼巧?否則「六合-彩」也有得「中」啦!」這類的話嗎?又好像吸煙的人,固然知道吸煙對健康不大好,但卻並不太在意,假如現實裡,每一個吸煙的人,不論吸多少,一定於開始吸煙的十年內,便會患上肺癌,那麼吸煙的人,一定會大大的減少了。又例如每一個因濫交而染上愛滋病的人,如果早知道患上這世紀絕癥的話,相信也不會如此「視死如歸」了。可惜,人人也心存僥倖,不「買」這種,「保險」,卻連百份百會發生的(人皆會死亡),也還不肯作預備呢。

我們要談往生,是因為不論貧富貴賤,不論是否長命百歲,人始終都要面對死亡。回顧數一數,這幾年間,單是歌星,發覺竟有那麼多人在「不應走」的年紀,卻已要黯然離世!古往今來,大限來時,無論我們願不願意,也無可選擇地,一定要「走」了!但是原來想要「走」到那兒去,我們卻是絕對有權選擇的!這好比移民一樣,我們決定了想移民到一個國家,只要清楚那國家的移民要求,而自己的條件又能達到所要求的水平,再依手續提出「申請」,那麼,自然可以獲得接納。所以每日誠心念佛之後,都應該要「迴向」,「迴向」是請求將念佛的功德,用來實現要求的願望。除了可以「迴向」給自己的冤家債主,以求清還欠下的冤孽外(主動還債,總比被「追到上門才還」更有「誠意」,一定「迴向」,求在一生的福報壽元用盡時(百年歸老),能夠出離苦海,往生西方!而且阿彌陀佛他發了四十八個大願,其中肯定地說,只要有人至誠念他的佛號,又發願求生到他的西方極樂世界去的話,那麼當這人臨命終時,一定會現身於那人面前,不論他的債還清了沒有,也都接引他到西方,這便是念佛的殊勝好處,可以「帶業往生」!到了那兒,衣食隨念而至,永無災病煩惱,故稱極樂世界,可以找本佛祖不問自說的「阿彌陀經」看看,描寫得很清楚。也永遠不用再輪迴了,壽命無量,在那處修行,由佛菩薩親自教導,直至成佛。修成了,再回來渡化自己的冤親債主那時才還債。

佛經中明確地說:「誠心念佛一句,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我們若果能夠每日不間斷,縱然只念十分鐘,誠心懇求將念佛功德迴向給自己過去累世多生的冤家債主,或迴向給子女和親人的冤家債主,只要持之以恆,一定見效!但不可以一暴十寒,一日很用心地念,一日卻又忘記了不念,或是懶去念。但是念佛法門雖好,也要依正確方法修持才能見效。那便是要修淨業三福了。詳細的解說大家可參看《觀無量壽經》,簡單來說,除了至誠念佛外,日常更要努力行善去惡,誠心懺悔以往所犯的孽,不令再犯(雖然壞心思也不是一下子便能全改得了的,但誠心懺悔確會消孽障,心中慚愧便能精進),否則日日加造新孽,便永遠也還不完了的!那便真的是「自作孽,不可活」了。殺生也是造罪孽,所以要戒吃肉,可能的話,漸漸學習吃素。

當明白了以後,切實念佛,不用求福,只求了孽還債,若能持之以恆,寃孽輕了,智能自開,一切必定有改善!但需要多少時間才見效?那卻是要看我們自己了!因為關鍵在於每個人欠的債有多重,以及我們念佛時的誠意有多大了!最重要的是,一定又一定的要有恆心,只要天天不間斷,那怕最初時每晚只念十分鐘,但往後只增加,不能減少,真心念佛,從沒有不靈驗的!初念時一定要慢,不可草率了事,心中很多時候在胡思亂想,不用理它,也不須要去除妄念,只是專心一字一字清清楚楚的「從心想起,從口念出,從耳聽入」。用耳將每一個字聽得清清楚楚,心中自然會靜下來。這秘訣是「口念、耳聽、心印」。我最初弄不明白如何是心印,原來很簡單,用心聽得清清楚楚,便是心印。不斷一句接著一句,口念、耳聽、心印,漸漸不知誰先誰後,如連珠循環流轉不窒滯,又如走馬燈,規律地向同一方向「追逐」,心中卻又不急不緩,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好像不是自己在念似的,久久自然心中澄明瀅澈,能如此,心中早已不再亂了。大勢至菩薩在念佛圓章中說:「都懾六根,淨念相繼」,佛號一句接著一句,所謂「潑水不能進」,雜念不能*入,那麼,若能保持不失,功夫成片,便可達到「事一心不亂」,那時候,日常心境很寧靜祥和,行為也不用強制了,遇事能隨緣不執著,不起「現行」(負面怨恨情緒),變化了氣質,脾氣毛病自然化掉了,別人當然也很容易察覺到,你現在和未念佛以前判若兩人,自己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對念佛法門的殊勝,也不用我再來說,大家也會明白,也會和我一樣,希望別人也能夠如此「改造」自己,能心境祥和,便已是離苦得樂了。

一句佛號,有如日出東方,縱有萬樹千花,皆能普照,千里冰封的山川,也可轉眼消融!萬年無比黑暗的角落,拆了屋頂遮障,陽光一照耀,又有那一絲黑暗可以殘存?我們將念佛功德,迴向給所有的冤家債主,他們都得到佛的救拔!而我與他互相間的孽債,自然容易消解了。但願人人皆肯真誠心念佛,久久必有效驗!古往今來,數不盡的人也成功了(可找《淨土聖賢綠》來看看),只在乎能否持之以恆,日日也一定抽時間來念佛,能定時早晚各一次最好,不可以的話,每晚洗漱後只念一次也可,但一定要專心,慢慢的念,絕不可躁急,求「交差」了事,面向西方,念「南無阿彌陀佛」,百至千句隨意,但雖可隨意,卻也必須衡量自己欠債的輕重。不能懶散悠忽,敷衍了事,這也是很多念佛人常見的毛病,也正正是為什麼人家念佛屢有奇驗,自己卻不太明顯見效的原因了,好比電視頻率未調較正確,接收受干擾,畫面時好時壞,聲音時有時無,而我們念佛時的心境,有時很誠心專注,有時又散亂敷衍,又怎能連續而穩定地,接收到佛光的加持護佑?有一位念佛很精進的朋友,談到有一位親人,遇到了很大的困境,她於是每天早上,暗地裡為他念佛消孽障。可是求了一段時間,卻好像是泥牛入海,一點兒的反應也沒有。當時她在想:「他的孽障一定是很重的了(因為她以往為別人念,通常不太久便見效的)!況且,也一定是自己還未夠誠心!」她沒有氣餒,也沒有怨佛菩薩怎麼今次不「靈」了?於是每次她更加集中意志地念,而且每日更加念多一倍的時間,心中很誠懇,很悲切,每次差不多念到淌下淚來了,終於,如俗語說皇天不負有心人,好像氣球愈吹愈大,突然砰到一聲,爆破了!一切困境都突然轉了過來,剎那間豁然開朗,事情終於解決了!我微笑地說,念到悲懇切切,念到天愁地慘,念到風雲變色,念到地動天搖,很令人感動,但如能念到天清地朗,清涼世界,一片平懷,心無罣礙,得失隨緣,能所兩忘,不住生死涅槃,那便更好了。我有感而說偈:「羅漢圓睜法眼,菩薩微笑低眉,如來乾坤朗朗,念佛胸懷細味。」

若能天天絕不間斷,忙也如此,病也如此,心境快樂也如此,苦惱愁悶也如此,終不肯間斷,終不肯放棄,終不肯急燥草率,敷衍了事,不懷疑,不夾雜,念佛能如此,方謂之真誠!念佛能如此,方能有感!念佛能如此,方能有消災改運的力量!念佛能如此,方能有超生了死的把握!其實改運化劫無他法,也絕無快捷方式,只在消孽積福下手便可生效,很簡單,只是一條加減數而已!每日盡量不再增加新的孽債,每日老實念佛;平日隨緣隨喜行善,真心做,那怕是大病大劫,也肯定可以改運。


大安法師:轉業改命的原理和方法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即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即能縛心。心何以能轉業?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即能轉業。業何以能縛心?心依常分,任運作受,即為業縛。一切現前境界,一切當來果報,皆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唯業所感故,前境來報,皆有一定,以業能縛心故。唯心所現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以心能轉業故。若人正當業能縛心,前境來報一定之時,而忽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前境來報,定而不定。】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這一段是開示:我們心,現前一念心所造作的業,以及如何轉業,改變命運的原理和方法。

上面我們談到,現前一念心是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我們叫動機。這一念心,它在行為造作過程當中,就會造種種業。這些業有善業,有惡業,有不善不惡的無記業。造業的工具是什麼呢?是我們的身和口。身業和口業所造的,是受這個心,我們八識的心所指揮的。身體就像一個機器、一個木偶,上面有牽線的這樣的一個主宰,就是我們這個心。我們行為造作,在後面起作用的觀念,就是這個心。心就能造作種種的業,它造了業,這個業就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作為種子儲存下來。任何的業,它就會形成一種力量,我們講業力,Karma。這個種子在我們阿賴耶識裡面儲存之後,它遇到因緣、緣分,就會起現行,出現境界。你善業的種子多,出現的善的境界就比例高;你惡的業力大,就出現惡的境界。善的境界,比如我們壽命長、身體好、家眷和睦、事業成功、在世間上富貴榮達,這是你的好的境界,這是你的善業導致的;出現身體很不健康,壽命夭折,家庭一天到晚像一場戰爭似的,經常打仗、吵架,冤家對頭常常碰面,種種不如意的事情,這些惡的境界,是我們阿賴耶識惡的種子起現行的表現。所以要了解我們的行為造作的業,它永不會消失,一定會起現行的,也就是要果報的,果上要受這種報應的,這是造業。

心的能量還有一個,就是它能轉業,它能轉變業力。佛法當中對這一點是加以重視的,善惡因果報應決定不虛。我們講前世的善惡業真實不虛,一定受報。這就是所謂天。俗稱講天,天定勝人。你原來已經造了的,你改變不了,天要勝人。但是你人在今生要做很大的善業轉變,那麼人也可以、人定也就可以勝天的。天定了可以勝人,人定了也能勝天。這就是說,它是可以轉化的。所以講命運,命是你造的業,必須要受,命中有這個生命的軌跡。所以我們來到這個世間,這個命,你一生有多少俸祿、有多長壽命、乃至什麼時候生什麼病、你會碰到什麼家親眷屬、有幾個兒子、有幾個...這都是命裡注定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原來造的業,在阿賴耶識裡面今生的表現,如果用現在分子生物學講,就是在我們的遺傳密碼裡面,就已經編碼好了這個信息。那一生也無非是這個編碼的程序,一種譯碼的過程,再現的過程。但是,它是能夠轉變的。既然這個業是心造的,要轉這個業也要靠這個心,解鈴還須繫鈴人。所以,這個業由我們心造作出來之後,如果這個心不能轉這個業力,這個業力就把我們捆住了,你動彈不了。一般來說是動彈不了的。因為一般眾生的心,他想改變業的這種心力如果超不過業力,他也就按原來的那種命運軌跡走,這就是為業所縛,捆綁住。

這個業就不會隨著我們的心來轉,就能把我們的心捆住,這是業力大過我們的心力。但是心是可以轉業,轉變業力,怎麼轉呢?一定你今生作的,比如你行善,是大的善事,超過你往昔的業力;或者說是大的惡事,也超過你原來的,它就會向惡的方面更滑過去,它能夠轉。一般我們講轉是改善,是從好的方面轉,如果說向壞的方面滑過去,那就談不上改善問題了。心能夠轉化過來,要靠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使它轉化過來呢?這裡面,徹悟大師談到一個秘密,就是我們現前這一念心,要與道合,與佛合,就能轉。道是什麼?道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之體。我們一般講這個道,就是真如、實相、佛性、涅槃,等等,就是一種真如,這樣的力量、空性的力量。如果我們這一念業使的心,跟形而上的道心能夠脗合,能夠對應,能夠互動,這個道的實相的力量非常大,它就增援我們這個業心,我們的力量就大了,就能超過所有的業力。因為任何的造業,是由虛妄心造作的虛妄的業,雖然它好像非常巨大,但是,如果一旦跟這個道脗合之後,馬上可以懺悔這些業。這個業力就好像你一百年、一萬年的黑暗,你只要一盞燈進去,馬上照亮。

就好像實相懺有個「重罪如霜露」,你所有的罪惡就像結的白霜,但你的道,實相之道,就像太陽,這太陽一出來,所有的霜就融化了,這叫與道合。與佛合,就是我們的心跟佛心脗合,佛心的力量在增援我們。這樣就能夠轉變我們往昔的業障,這就是轉業。但這個業怎麼來把我們的心捆綁住呢?這是一般眾生的常態,我們在業力面前覺得沒有辦法,改變不了它。這是由於我們多生多劫以來,這個八識的虛妄心,依據我們的煩惱,依據我們的無明去驅動的。念念離不開財、色、名、食、睡。這樣地在貪、瞋、癡三毒煩惱的鼓動之下,我們一定會造種種的惡業,這個種種惡業就是要受惡業的苦報,這就叫惑業苦,凡夫都是這樣。惑就是我們有煩惱,這是惑,由這個煩惱就會造業,身口意三業,由這身口意造的惡業,就會遭受今生和來世的所有果報,這果報的結果是苦,這叫惑業苦。遭受苦報的時候,又加劇了我們的迷惑顛倒,加劇了這種煩惱。這種煩惱對身口意三業又加重了它造惡的程度。造惡程度一加劇,又使我們在三惡道裡面受黑暗,從黑暗滑到更深的黑暗,從地獄滑到更深的地獄,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在這過程當中,完全是被這個業所控制,所束縛,不能動彈一毫。這是我們談這個命運之理,業力的真相。所以要觀照我們現前境界,我們這一生的命運的好壞、窮通、壽夭、順逆,這些現前境界過來,以及我們下一輩子會到哪兒去,會在哪一道裡面去接受果報,這些都是唯一受我們過去和今生的善善惡惡的業力所感召的,是我們八識的妄心所變現出來的,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實體在那裡面。這就是佛教講的徹底的唯心,是超越一般的唯物、唯心的那種對待的生命的真相。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好,這是基本的原理。

如果從唯業所感來看,我們今生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人壽七十多歲的時候,在這樣的境界,我們在這兒投生了。這是一個果報。從這果報我們就推論,一方面我們也受了點五戒、五常的這種善業,得到人身;另一方面也要觀照到投生在這個時空態的眾生,都是煩惱很重的人,貪慾心很大,瞋恨心很大,壽命很短暫,苦多於樂,是這樣的一個時代。我們還是惡業所感,來到這個世間。所以當這個境界過來,這就是果報,這是有一定的,它的力量也是很大的。你如果今生沒有奮起大精進勇猛之心,一般講這個業都改變不了。就好像這世間很多人回顧自己的一生,真是覺得很苦啊!原來知青的一代,說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碰到三年自然災害;正是長知識的時候,碰到十年文革;正是要養兒育女的時候,又來個計劃生育;正是要大幹一場的時候,中年要幹事的時候,又碰到個下崗,什麼都被他碰上了。那是為什麼?這個業,這種果報,你也不要去怨天尤人,也都是唯業所感,唯心所現的。那麼現在的這些眾生,你說誰比誰更好一點,好不到哪兒去。富貴人也有富貴人的煩惱,他也活得不自在,不幸福。我們的業把我們的心捆住了,束縛住了,動彈不了了,這是唯業所感。

從唯心所現來看,這裡面就具有很大的改造空間。既然我們的境界是唯心,唯我心識所變現出來的,那麼當前面的境界、命運來報的時候,我可以改變它呀,使它沒有絕定性呀,為什麼就一定要這個樣子呢?因為我心可以轉業啊!所以大家很熟悉的袁了凡的《了凡四訓》,就在談這樁事情。他很相信命運,也曾經找一個懂算卦的,把他一生都算出來了。哪一年幹什麼,哪一年考上什麼,哪一年做什麼官,哪一年……最多能做一個縣官,考不上進士,命中沒有兒子。他做秀才的時候,做候補官員的時候,包括吃多少斤糧食,都給他算的那麼精確,一一都覺得很準,所以他認為自己命中沒有進士的命,沒有兒子的命,他也很相信。他既然很相信,他就覺得,「唉呀,就這麼過吧,反正都一定了。」結果是聽雲谷禪師跟他講,「你就被這個業搞的幾十年不能轉動一分,是一個很沒有出息的人。」他才聽到,業還能夠轉變。儒家的聖人,佛家的聖人,都談到命運、業是可以轉變的。他相信了這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就開始來轉變命運。他怎麼轉變命運?既然是心和業裡面導致的,他就從心、業之間,淨心開始轉。從心開始轉,就是靜則清淨,觀照自心;動則萬善相隨。

然後,規定自己做三百件善事,三千件善事,求進士願,求兒子願。以後,他也成了進士了,他命中也有兒子了,原來命中壽命只有五十幾歲,他也活到了,寫《了凡四訓》時也有七十多歲了,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現世轉業的一個範例。所以它不是有一定的。如果一個人,正當這個業力強大,把我們束縛住,好像命運一定要報的時候,忽然發了大菩提心,忽然你要按照佛菩薩給我們講的那種道理去修行,通過修行、持戒和做菩薩的六度萬行,你的心跟佛的大慈悲心、大平等心相脗合了,你的心跟這種真如自性相應了,這時候心就能轉業。所以,前面的境界來報,它雖然現象上一定要報,但是你避免了,定而不定。這方面的例子應該是很多了。

最近我們這本雜誌也在登一個憂鬱病患者來的一封信。現在抑鬱癥成了一個時代的病癥,據說人數越來越多。原來是西方現代文明病之一,很快傳染到中國。據有關統計,不少於兩千萬憂鬱病的患者,在我們中國大陸。抑鬱癥,你說他是精神病吧,他又不是精神病,還沒有精神失常;你說他正常吧,他又處在一種特定的狀態,處在那種邊緣。這是由於生活上的壓力,心靈的空虛,人際關係的緊張,這種轉軌時期的種種社會、人生問題的一種在心理上、生理上的一種表現行態。抑鬱癥如果不及時冶療,他一則可以滑到精神病;二則,他會產生一種對世間的敵意。所以校園發生的很多暴力,包括,在西方國家的校園,最近也發生了一些暴力。有時候,他的前期都是抑鬱癥,到那時候他嘣的一下爆發出來;還有的會導致自殺,自殺率也會增高。抑鬱癥當然他也有他個人的業力。這個投稿者,他長期、若干年都被抑鬱癥折磨得非常痛苦,結果聞到了佛法,尤其是淨土法門,他就開始來念佛。通過念佛,把他的抑鬱癥念好了。他為什麼能夠念好?抑鬱癥的境界來了,這就是被業所縛了,但是他忽然聞到了淨土法門,忽然能夠深信切願,這就是他的廣大心。

一般狹劣的心他相信不了淨土法門。然後他去念佛,佛號是十二光如來啊,十二光裡面其中有一束叫歡喜光,你抑鬱癥犯了,天天那個憂愁啊,痛苦啊,總是懷疑別人對我有沒有敵意,你歡喜光就把它打開了。(還有)清淨光啊,智慧光啊。他有歡喜,有清淨,有智慧,透過這個名號都得到了,當然抑鬱癥的這些小小的黑暗,小小的白霜,就在這樣的佛光當中全都化解了。所以他心量也就打開了,他完全正常了。不僅正常了,他菩提心都發起來了。這就是心與佛合,心與道合。那不僅是一般心源性疾病,就是很嚴重的絕癥,比如癌癥,談癌色變了,很多人得癌痛苦、痛苦的不得了啊,但是癌癥是可以通過念佛念好的,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包括艾滋病,只要他深信切願去持名,都能治好。所以這些境界現前,只要我們發廣大心,按照佛的聖言量去做,去持戒念佛,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就能轉變一切,使我們宿世的這種善惡業所要決定的境界、命運,在我們當下,就可以轉化,這叫定而不定。


誦經如何達到最佳狀態?

我們說讀誦一部經典,要恭敬受持、法加持受持、隨聞入觀受持,但其實最佳的狀態是什麼呢?就是超情離見受持。

怎麼樣超情離見呢?我們常說裝藏裝藏,大家不是要給佛像裝藏嘛,可是你知道我們本身也是有佛性的,佛性不顯,這個藏就沒有裝滿。我們這個肉身也需要裝藏,讀誦佛典就是現前來裝這個如來無上正等正覺之藏,裝到自己的色身之中,讓法身顯現,所以說叫超情離見。那我們為什麼法身不顯現呢?就是我們有分別,有煩惱,在這兒讀著經典,神遊三千大千世界,那你怎麼得利益呢?你入不了這個定境呀。

所以超情離見的這個讀誦就是要告訴大家,在讀的時候如對聖容,本師釋迦牟尼佛就在現場,他就是我們的親教師,十方三世諸佛都在這兒監考,你就一個妄念都不能起,一個分別心都不要用,一字一字地盯著往下讀。

一句一句什麼意思完全不去分別,就隨著我們的魚子,一嘀一嘀一嘀,就這樣一句一句一句的。你不要怕這個法好像說,那我這樣一讀,我不是什麼也不知道又不懂麼?這個時候不要你懂呀,佛說的這個聖法你只管往進去貫,以這個佛的知見轉成你現前凡夫知見,就轉佛知見為我知見,這才叫我今見聞得受持。超情離見,就是要超越我們的凡情,離開我們的俗見。

我們現在在讀的時候,總是想搞明白每一句是什麼意思,我應當如何理解?這都是錯的。所以我告訴諸位,我今見聞得受持,就是大家來受持每一部寶典的時候,最佳的心態就是超情離見。你的功夫深,一個字一個字盯著,一個妄想都生不起來,念念都是清淨不雜,那這是最佳狀態,一個妄想都插不進來。當然如果你讀的就算有時候神兒走了,那也不要著急,回來了再盯著看。

如果說你讀誦已經很熟了,就雖然眼睛在盯著,其實你已經走神了。訣竅就是說,這個字不管是繁還是簡,難還是易,認得還是認不得,你就一個字一個字盯著,盯著這個字的時候,下個字不看,到了下個字,前面那個字就不去管,就念念隨著魚子這麼往下走。這就是最佳受持,最快消業,最開發智慧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祖師的話,因為他們都是過來人。(文/宏海法師)


夢參老和尚:這樣誦經才有效果

你若是讀《普門品》,《普門品》是贊歎觀世音菩薩功德。

觀世音菩薩說,你遇到什麼災難,只要一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能救苦救難。經文上是這樣說,你要知道,念觀世音菩薩要至心,不至心不會來。如果你會修觀的,念《普門品》的時候,你觀想為什麼觀世音菩薩發這麼大願?我也要學他,讀誦他過去所做的事情,也就是故事,那就是觀世音菩薩他過去所做的事情。你讀他,也要學他發願。誦經的時候,要把“觀”加進去,效果就大,那樣才能斷煩惱。

有的道友們曾經這樣問過我說:“誦《普賢行願品》,已經誦了幾千部,每天誦一部的話,我誦了十幾年,但是,一點兒效果都沒有。”我說:“你是怎麼誦的?”他說:“拿著經本念就是了。”對不對呢?對。

我說:“你所說的效果是要求什麼效果呢?你最初發的是什麼願?”在習誦的時候,你得發願,你讀哪一部經。或者讀《地藏經》,那就隨順地藏菩薩發願讀《地藏經》;你讀《普門品》,就隨著觀世音菩薩發願;讀《普賢行願品》要隨著普賢菩薩發願。

你這樣誦,效果就大了。你如果能夠了解這部經的涵義,誦的時候,要是不起執著,沒有能誦的我,也沒有所誦的經,念經時讀誦,你的心跟經結成一體,你的心跟觀世音菩薩結成一體,你讀哪一部經,就跟哪一位菩薩結為一體,那就叫“入了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就是你讀經的一個方式。

讀完了經,一定要回向。

開始讀的時候要發願,讀完了要回向,過程一定得做,這就叫修行。你讀經,就是在這兒行菩薩道!就是修行!我自己坐在那兒念,我怎麼行菩薩道呢?把你讀經的讀誦功德,加持回向給一切眾生,特別是三惡道的眾生,你發願希望菩薩加持,度脫它們,免除它們的災難。

回向的意思,就是把我們心裡的力量,我們所做事業的力量,所得的報酬,都拿去給他們。像我們打工,把打工賺來的錢,供養三寶。完了,看見窮苦的眾生,布施給他,這種功德是很大的。

但是,你不知道在讀誦經的時候也如是,你所得到的報酬就是菩薩加被你,三寶加持你。希望三寶加持一切眾生,無論有緣、無緣,這樣你在讀誦的時候,才能斷煩惱。

習誦的時候,能夠除滅大煩惱,得到無上智。否則的話,你照著經文,只念那個字,你是得不到的,讀的時候、念的時候,要加上觀想力,這樣子才能夠得到無上智。

因為大家修定的少,念《藥師經》是為了消災免難,減除痛苦,使我身心健康不害病,乃至於已經有病了使他除愈,菩薩加被除愈。你讀《藥師經》也得會讀,同時你在讀的時候,隨經文的意思入觀,定跟慧兩者是相結合在一起的。你在讀的時候,如果沒有雜亂心,你讀讀會入定的。

這可不是睡覺,讀到昏沉也像入定一樣,那就混淆了。所謂入定的意思,例如你讀《華嚴經》,你會入到華嚴境界。

過去有位老和尚就是這樣,他是在定中讀,速度很快,怎麼樣快呢?他是從天王殿到大殿的路上就讀了一部《華嚴經》。大家知道《華嚴經》有八十卷,他才走那麼一兩百步,就讀完一部《華嚴經》,他是在定中讀的!要普遍的讀,那就是一即一切。後來侍者提出問題,不相信他,就找了八十個人,一人拿一卷,八十個人聽著他讀經,拿第一卷聽到他讀一卷,拿八十卷聽到讀八十卷,他就讀好了。

我們雖然還不到這種定力,但是我們可以從初淺的做起。你讀《地藏經》,讀到哪一品,就觀想哪一品,知道這一品是什麼意思,要懂得意思再去讀,效果更好一點。

乃至於讀經的時候,不要把瑣碎的事情都擱在腦子裡頭;讀經的時候,不要打妄想,你很忙亂的時候,就坐在那兒讀經,讀一讀就睡著了。這個情況也有,讀一讀,打妄想、昏沉,不知道讀到哪裡了。修定不許掉舉,不許昏沉,讀經也是這樣,不能掉舉,也不能昏沉。

你要是掉舉,這一部經看的是很少,你會讀很長的時間也讀不完,讀一讀,會生厭煩的,要是碰見一部長的經,你更是讀不下去。這些是要防犯的過患,才能得到一切智。

讀經就是修慧,也是修福。《金剛經》講般若空義,讀《金剛經》,福德之大,超過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供養,比那個布施的功德都大,這就是福。而且能用、能得到慧,那就是慧。福慧雙修,才可以得到般若智。

經文當中好像沒有說修法,其實每部經都告訴我們方法,你得修習,習的時候就是學,你這樣的讀才能夠得到受用。佛令這一切的眾生,要是有大乘根機的,專門修大乘的,讓他習讀誦大乘,不但自己去習、去讀,也勸別人去習去讀。這樣子就能夠得到無上智慧,也因為讀大乘經典,回向給一切眾生,除一切苦,可以消除眾生所有的苦難。

你自己讀,讓一切眾生也讀,令他們趣入無畏城。無畏城,成了佛之後,有四無所畏,畏是畏懼的,我們現在懼怕的情形很多。有很多道友讀《地藏經》,感應不同,或者看見鬼神,或者發冷,這並不是壞現象。這個時候你都要問一問,這是他有畏懼,不敢再讀經。本來讀經是消除畏懼的,但是他有了畏懼,由讀經而感受畏懼,這種情況很多。

不只是《地藏經》,讀別的經也會有,你要先明了,讀誦大乘經,就有護法護持,怎麼會有這種恐怖感呢?本來讀經的時候,能夠趣向無畏,趣向沒恐怖。

佛的四無畏是一切智無畏,說障道無所畏。你修道的時候,說清楚那些障道法。在說的時候,無所畏。只有佛才能說清楚一切的障道法,你要修道,有些障道必須跟你說清楚。說的時候,無所畏懼。

還有,漏盡無畏。漏盡,就是再不漏落三界的意思,乃至不漏落一切眾生,使他永遠都得到解脫。

第四是盡苦道無畏,說盡苦道無所畏懼,說的時候無畏懼,因為佛的智慧能夠知道。這是求大乘的,求大乘的要想入佛智,達到佛的境界,除一切眾生苦,在讀誦大乘經典的時候,就能得到這些利益,這跟前面求利益、得定的時候是一樣的。


開始讀經前需要做什麼?如何做好讀經的準備呢?

一、心態
為何要讀經呢?讀經不只是為了增長佛學知識,或是為了學術研究,而是從經典中觀照自己的言行,是否有違反佛陀所說的教法,來修正我們的行為,這才是我們讀經的目的。所以唐朝善導大師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說:「言讀誦大乘者,此明經教喻之如鏡,數讀數尋開發智慧。若智慧眼開,即能厭苦欣樂涅槃等也。」

二、方式
聖嚴法師在《禪門》一書中指出,讀經有四種方式:一是眼讀,即默看而不出聲音或是在心裡默念;二是朗誦三是唱誦;四是持誦。聖嚴法師在《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也提到,讀經是照著經本出聲念,誦經是不看經本出聲念,兩者可以選擇敲不敲木魚。朗誦與唱誦都是發出聲音讀,最大的差別是按照經本「念」或「唱」出來,後者常見於早晚課或法會上。一般都習慣在讀經前先念〈淨口業真言〉與〈開經偈〉,經文讀完後,則念〈補闕真言〉與〈迴向偈〉。而讀經與持經有何不同呢?「讀經」是指讀完一本經書後,再另閱其他經書。「持經」則不同,那是經年累月,持之以恆地反覆讀誦同一部經書,當成自己的修行法門、定課。

三、姿勢
讀經要採取怎樣的姿勢,因時間的長短而各有不同。短時間誦經通常是用站的或用跪的,例如早晚的課誦,就是站與跪交替;長時間讀經則多半採坐姿,也有用趺坐或椅坐。南傳、藏傳與日本佛教的讀經,多用盤坐或跪坐。

四、地點
在準備讀經之前,先要洗手、漱口、儀容莊嚴。然後設經桌、供佛像,並奉上香花燈燭和飲食等供品,如此做是為能夠生出恭敬心,因經典被視為法寶,是十分珍貴。除了家中佛堂,通常選一處安靜的處所,讓自己能靜下心來讀經即可。

五、時間
什麼時間適合讀經呢?每次要讀多久呢?讀經的時間沒有限制,時間多寡也因人而異。有人認為晚上不適合讀經,怕招惹怨親債主,但佛陀說人身難得,當有人讀經時,他們很自然也想聽聞,希望獲得救拔,因此讀經具有冥陽兩利的功能,只要心存正念,時時都可以讀經。至於該讀多少時間,通常是依經文的長短而定,長則如《地藏經》、《法華經》,可以用﹁品﹂依序讀誦;短則如〈普門品〉、《阿彌陀經》、《金剛經》,可以一次讀完整部。

◎文:法鼓文化編輯部編著
◎本文摘自「讀經50問」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313&ClassType=1&CommId=5917


讀誦佛經不可不知的三件事

宗立法師

應該怎麼樣讀誦佛經才能更好的受益呢?愚見以為,讀誦佛經,需要注意的大致有三點,那就是時、處、法。

一、什麼是時呢?

時,又包含幾種意思:

1、讀誦佛經所選擇的時間段

一般我們建議在清晨讀誦佛經,因為一日之計在於晨,如果能夠在早晨讀誦經典,那接下來一整天都可以用經典加持自己,其中的利益自不待言。

還有同學說實在無法早起,那能不能在中午或者晚上讀誦呢?如果無法早起,那在其他的時間讀誦也是可以的。在晚上睡前念誦,讓自己的心靜下來,讓佛經可以更好地進入自己的內心,也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有同學問起晚上能不能念《地藏經》,這是因為他們聽說有些人在晚上念誦《地藏經》會遇到與其有緣的眾生出現而受到驚嚇所以才會這麼問的。

其實不必擔心,這種情況少之又少,可以說是特例。如果萬一遇到,心中保持鎮定,用慈悲心誦經,最後一併迴向給於自己有緣的眾生就好。

當然,如果實在是害怕的話,那就選擇白天念經好了,畢竟,念經是為了讓自己安心,而不是讓自己鬧心,不是嗎?

值得注意的是:讀誦經典有個大的前提,那就是念經時不要打擾到其他人,不要讓別人生起煩惱就好。否則對別人、對自己都會造成傷害。

2、讀誦佛經時間的長短

讀誦佛經的時間長短,一般沒有特別的要求,視自己的精進程度而定。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所以也沒有過多的硬性規定。

如果非要加個限制,那就是:如果可以的話,居士至少要每天抽出十五分鐘來念誦經典,這樣才能形成相續,讓經義在自己的心中慢慢地沉澱,潛移默化地增加自己的智慧。

當然,在自己能力允許的範圍內,能夠讀誦越長的時間越好,多多益善。

3、受持一部經典所花的時間

一般來說,我們都建議將一部和自己有緣的經典作為自己受持的經典,如《金剛經》、《藥師經》、《普門品》、《楞嚴經》等等常見的大乘經典。然後將讀誦該經典作為自己的每日功課雷打不動,如此日久功深,必定功不唐捐。

如果非要加個期限,那就是盡形壽,也就是一輩子。

另外,因為修學的需要,也可以在短期內受持一部經典。比如說,如果最近數年在學習《法華經》,那就可以定《法華經》為這數年內受持的經典。

以某人為例,就曾受持《金剛經》兩年、《法華經》三年、《圓覺經》兩年、《華嚴經》三年,而且在受持這些經典之外,還長期受持一部經典,作為終生的功課。

二、什麼是處呢?

顧名思義,處,就是處所,地方。也包含以下意思:

1、讀誦佛經的處所

讀誦佛經的處所,除了佛殿之外,一般就是靜室,也就是無人打擾的清淨屋子。總之,能夠找到一個無人打擾、可以安心念經的地方就行。可以是書房、辦公室、公園等等地方。

要不,在念誦佛經的時候,突然受到驚嚇,又或者被人打擾,那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2、共修的處所

參加過共修的同學就會知道,如果大家在一個場合裡面共同修行,功德輾轉增上,是非常殊勝的。

如果有機會,同學們還是可以嘗試多到寺院裡面參與大眾共修的。

一則大眾共修,可以互相敦促,彼此精進;二則大眾共修,佛菩薩加持更勝。

三、什麼是法呢?

這裡講的法,主要是說讀誦佛經的方法,也是訣竅。大致有以下意思:

1、讀誦佛經的方式

讀誦佛經時,視環境的情況,可以選擇出聲念或者默念。一般來說出聲念,可以避免昏沉,而且印象更為深刻。默念則適用於不方便出聲,怕影響到別人的場合。又或者是想要深研經義的時候,可以選擇默念。

2、讀誦佛經時的發心

當一滴水放在什麼地方不會乾涸?佛陀告訴我們,是放到大海中。

那我們讀誦經典應該如何發心才可以將功德利益最大化呢?

那就是發起廣大的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起得到佛法的利益,那念誦的功德,就會大到不可思議、遠遠超出你的想像之外。

3、讀誦佛經的具體方法

當我們念誦佛經的時候,觀想佛陀就在我們的眼前,而我們的歷劫師父師長和冤親債主在我們身旁,和我們一起念誦經文,領受經義。

在念誦的時候,我們的心隨著經文的內容而代入到經文中所描述的情景之中,彷彿我們正在佛陀的座下聞法一般。

這就是念誦佛經的秘笈之一。

最後,以《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的經文和大家共勉。願大家早證菩提,吉祥如意!阿彌陀佛!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亦復如是,有信樂心。若不聞法則生苦惱,若得聞時,信解受持,常樂讀誦,甚大歡喜。當知此人,即是見佛,亦即親近供養諸佛。」

 

科學家證實佛門咒語有神奇的力量,為什麼修行人必須持咒

持咒108遍的意義

見解脫、聞解脫為什麼不靈?犯錯誤就看“見解脫”,能消業嗎?

駁斥謬論--某時間地點不能念《地藏經》《楞嚴經》或其他經咒,看完恍然大悟!

突然不想念經甚至懷疑佛菩薩,可能將發生可怕之事

蒺藜絕水-斷緣,因果可轉變的!

誦經十二步驟都要懂,就能誦到開悟

這些《地藏經》裡的增福法,你不一定能發現!

關注靈性!每天念經,是保持靈性不失!

《普門品》談業障的重量

學佛後,非做定課不可嗎?在家學佛者如何定早晚課

行住坐臥不忘念佛!念佛沒有時間地點、世緣的障礙和限制

行住坐臥都可念佛!最好不要坐著念經,跪著念經能消除業障!

千萬不要躺著看經、念咒!因果可畏!

向佛菩薩祈禱,為什麼有時候靈驗有時候不靈驗?

修行者遇見鬼類的四個問題

 

 小和尚-4.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