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莫向外求丨修行是一場向內的旅行

修行就是一趟逐漸熟悉自己的旅行過程。在這趟旅行過程當中,你將有許多的功課、許多的挑戰,必須去面對,必須去完成。最終當你走過了所有的一切,你會領悟到:原來自己是豐盛的、是圓滿的。當你明白了自己的真實自性,這就叫做解脫。

因此,修行並不是從甲地到乙地,而是從遠至近,從外圍走向裡面的一段過程。換句話說,從你本來不認識自己,逐漸地轉心向內,瞭解自己。

以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我們時常會有一種感覺,就是覺得現在的自己不夠好,或者現況不佳,因此希望藉由修行能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們期待著超凡入聖,而忘記珍惜當下的一切。

這時候一般的佛法已經無法滿足你,你總是會覺得:這個法門太普通了,我都聽過好多次了,我想要一些更高深的佛法。這其實是一種消費文化的觀念,我們不再知足,不再感恩。

有些佛弟子就是如此,他們會忽略早年傳授皈依戒或菩薩戒的善知識,然後一心找尋更出名,或者更會說法、講的內容更為甚深的法師。當別人問他們說:他難道不是你的師父嗎?他們的回答是:喔,當年他只不過傳授我皈依而已。這種喜新厭舊的心態是不好的。

總而言之,感恩的心是很重要的。舉呼吸為例,我想大家都應該知道或者修持過觀呼吸這樣的最基礎的禪修方式。談到呼吸,它是一件如此普通的事情,如果不去注意,甚至根本忘了自己正在呼吸。

當我們在做觀呼吸的禪修時,你專注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上,就像現在,你會覺知到自己正在呼吸,而且是一口接著一口地呼吸,沒有間斷。事實上哪天呼吸斷了,我們也就沒命了。

透過這樣的練習你發現到:原來呼吸是如此的重要,而且我們賴以為生的氧氣,是如此的豐沛,得來也很容易,我真是太幸運了!這時候再好的別墅、轎車對你而言都不再重要了,因為你知道幸福就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間,無需遠求。

珍惜你所擁有的,感恩你所學到的,這就是「道」的部分,也就是修行的重點。


修行就是怎麼樣解決業力的問題!

行苦主要是指我們不自由的這種苦,因為有業力牽引,不得不造業,不得不受報,因果也貫穿在行苦當中。

業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業有沒有自性呢?大家可以好好去體驗。業主要是指業力,從因上角度來說是業因,從果上角度來講叫業果。業有造作的可能性,我們在業力的支配下感受苦果,苦果顯現上是有相的,有果相,煩惱也是這樣,煩惱就是一種苦果,是業力的一種顯現,業力顯現出來就是煩惱。

煩惱是沒自性的,顯現出來的東西是沒自性的,如果我們能認識到煩惱沒有根,所以對治煩惱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有更好的一些辦法。

我們可以對治這種業的力量,業習,煩惱只是一種果報,一種顯現,煩惱是沒有根的,業習也是沒有根的。煩惱是沒有自性的,但業不能說沒有自性,也不能說有自性,我們該受什麼苦果就受什麼苦果。

修行也是為瞭解脫一切業的業習、業的力量,讓我們先超越輪回,破除我執,我執這個執著也是一種力量,我們要去對治它。這個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這種業的力量不能說沒有自性,也不能說有自性,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理解。

修行就是怎麼樣來解決業力的問題,我們經常說沒有我,五蘊在業力的支配下在運作,業力是我們長期在造業的過程當中形成的一種痕跡,留下來的一種慣性,怎麼樣對治業習,這是修行的一個主要方向。

初學的時候我們煩惱很粗重,根本沒辦法觀到微細的業習煩惱,觀到的都是粗大的煩惱,因為煩惱粗重,就以為它實有,所以我們初學者修行方向只能在煩惱上下功夫,還沒有能力從業力上去對治它,煩惱顯現出來以後才能去對治。

呈現出來的都是有相的,有相的又是沒有自性的東西,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隨著修行的加深,煩惱越來越細,習氣越來越微細,最後面對的就是業。

業無形而又有形,無處不在,修行最終是要克服這個業。因為業無形,在沒成相之前我們又覺察不到它,所以我們很難直接能夠對治它,修行在這個地方很難把握。不管學什麼法門,修行其實是在這個地方下功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