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僅這一生,生生世世都是敗在這八個字上

大安法師 

請看第四十三段:斂跡韜光修凈業。這是覺明妙行菩薩對常攝居士的一段開示。第四十二段也是對他的開示,就是關於持大悲咒、拜懺的開示。

這段開示雖然很短,但確實把我們凡夫眾生修行當中一個巨大的障礙點出來了。

覺明妙行菩薩對常攝說:「只『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八個字誤卻你一生大事。」這個點示確實具有深切的因緣,內涵很深廣。

這個常攝居士可是在梁武帝的時候就已經在覺明妙行菩薩座下修念佛法門;在唐朝唐僖宗時候,這八個人也依然是覺明妙行菩薩所示現的一個比丘座下的弟子。然而八百年來,還一直在這裡輪迴不休,未曾成辦往生凈土之事。

那其原因,覺明妙行菩薩就把這八個字說出來。就是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對人情——這個人情包括父母子女之情、夫妻之情、親屬之情、朋友之情、同學之情,這些人世間的情感,你都沒有去割斷它,而是勉強地去隨順這個人情,勉強地遷就這個世故——世間的一些東西,就耽誤了你信願念佛求生凈土之大事。不僅這一生,而且生生世世你都是敗在這八個字上。

那麼我們看,常攝居士也就是我們一個當機者。我們在座的四眾弟子,也是多生多劫曾經修過念佛法門,為什麼今生還在這裡顛倒不堪呢?是不是我們自己在「強順人情、勉就世故」上仍然是這個毛病?

你只要看看世間很多四眾弟子,確實就有這個問題。前段時間還有個居士說,她本來是受了五戒的,結果有一次大家朋友聚會,原來她是喝點酒的,所有朋友都說:「大家都在喝酒,你怎麼啦?」就一定要她喝酒。這時候她想到實在是擋不過大家的這種所謂的友情,所以說:「哎呀,那就這樣吧,你們等一等,等我把這個戒舍掉了,再跟你們喝吧。」她馬上把飲酒戒舍掉了,就開始暢懷大飲了。這不是強順人情嗎?

那世間「勉就世故、強順人情」很多,如果你在念佛的時候,正好你的家人要搓麻將,三個人還缺一個人,「過來,過來」,那你說:「哎呀!算了,人家缺一個人,我就替補替補吧。」你可能就強順人情了。那再可能人家看一些不好的光碟什麼的,「人家都在看,我也勉強去看一看」。反正這個勉強的事情——都是人情世故,恰好跟我們的道業嚴重相悖。

有時強順人情、世故甚至到了可笑的程度。前幾年,有一個比丘到我這兒來,他已經出家十多年了,說他要還俗。我說:「你怎麼要還俗?」他說一個小姑娘愛上了他,甚至說:「你不還俗跟我結婚,我就自殺。」他覺得要有慈悲心:「我不還俗跟她結婚,她就會自殺。我就沒辦法了,我只有還俗。」還出現這個事。我說:「你不要這麼顛倒!那個小姑娘到底是什麼小姑娘?」她想自殺,我說:「你叫她到我這邊來自殺,我給她準備好一把鋒利的刀子。」就告訴她:「這個比丘不會還俗的,你要自殺就在我面前自殺好了。最好你這一刀刺准一點,如果刺個三刀、五刀都死不了,就比較麻煩了。」我跟這個比丘說:「這完全是一個小姑娘的伎倆,你還去聽她幹嘛呀?!」

這方面的事情還常常出現。是去年什麼時候,我接了個電話,也是一個女的打來的。她說:「我是個女居士,我聽過你的光碟。現在我碰到一個感情問題。」她說:「法師給我解決解決。」我說:「你感情問題找我幹什麼?我又不是婚姻介紹所的人。」她說:「她愛上了一個比丘,怎麼怎麼……又是怎麼怎麼愛。」我說:「這個事情你不要來問我。如果你要我給你一個忠告,你千萬把這個心收起來。你破僧尼梵行這個罪過無邊!天下男子這麼多,你為什麼偏偏愛一個出家人呢?這不是一個很糟糕的事情嗎?」在末法的時候,什麼事情都出現。她還向我諮詢,我就把她訓斥了一頓。

動不動就說你要自殺諸如此類的,奉勸這些當事人,你不要去聽她的,要自殺就讓她自殺好了。這些人都是身見很重的人,她能自殺嗎?她就是嚇唬嚇唬你,你不要去上她的圈套。

所以這方面——在修道的過程當中,你對這些人情世故過分地去勉強的隨順,完全就耽誤了自己的道業。這個常攝居士在八百年來也就是這樣的一個情況:耽誤自己。

人情世故包括面也很廣。我們修行念佛為什麼心裡得不到清凈,功夫不能上軌道?也就是世間的多生多劫的一些人情世故看不破,斬不斷。這些東西如果在心裡非常堅固,實際上也是我們往生的巨大障礙。

這裡可以跟大家講一個公案——在《凈土聖賢錄》,清代有一個女居士,她就叫百不管。她是杭州人,曾經請教一個和尚:修什麼法門能夠離生死之苦?她有出離心。

這個和尚就跟她介紹念佛法門,說:「念佛不難,難以持久;持久不難,難以一心。如果你能夠一切不管,專心念佛,至誠發願往生,那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脫離生死苦海。」

這個女居士聽了就很高興。是一個老居士,年紀比較大。她回到家裡還真的就馬上行動,把家務事什麼的都分給她的媳婦去了,自己專門辟了一間佛堂就開始念佛。

念了一年多,又去請教和尚,說:「一年前你給我開示,我真的把家務事放下了專門念佛。自己考量也是沒有懈怠,但是這個心還是不清凈,妄想雜念很多。現在你有不有更好的方法教我呀?」

這個老和尚就告訴她:「你雖然拋棄了家庭事務,但是你內心的念頭還是兒孫、眷屬,這些愛根還很深。你愛根這麼深,怎麼能一心呢?所以你現在念佛要拔去這些愛根,真的在心理上將一切放下,然後才能夠得一心。」

這位女居士一聽,她感慨:「哎呀,師父話太對了,雖然我身體沒有管家務事,但是我這個心天天在管家務事,天天在想家裡的事情。」從此以後,她要真當「百不管」。她在念佛的時候,對家親眷屬的愛心一起來的時候,她就自己默念「百不管」。如果家裡有事向她請教——家務事怎麼處理,她也說「百不管」,來把這些放下。

過了一年多,她向那個老和尚感謝,她說:「師父對我的教導真實不虛,現在我真正做到」百不管「三個字,我現在往生有把握了。」果然,幾天之後無疾而終,預知時至往生。

為什麼凈土法門講信願?這個願就是厭離娑婆。這厭離娑婆不是在口頭上說的,而是在內心深處要把它厭離到徹骨徹髓的程度。這些家親眷屬、恩恩怨怨什麼,都要徹底地斬斷,放下,你才能夠念佛上軌道。由於強順人情,勉就世故,所以今天還在輪迴,還在這裡打哄過日子,還在迷惑顛倒。

「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我們對這個無常至速——但念無常,有不有切身的感受呢?有時候也是很難的。「無常」就是死亡的意思。死亡馬上就要到達,死亡不是多少年之後的事情,是我們每時每刻都會遭遇的事情。

怎麼把死掛在額頭上去思惟它?原來有這麼一個小故事,一個老人死了去見閻王爺,見了閻王爺他就指責閻王爺:「你讓我過來,為什麼早不給我通個信呢?」閻王爺說:「我已經給你通了幾封信了。」說:「你的眼睛昏花的時候,這就給你發的第一封信;你的耳朵慢慢地聾了,聽不到聲音,這是給你發的第二封信;你的牙齒慢慢地都掉光了,這是給你發的第三封信;以後你身體五臟六腑都日益衰退,骨頭硬了,走都走不動了,這些都是給你發的一封一封信,你還說我沒有給你發信?」說得這個老人就無話可言。

但是到閻王爺那裡報到的還有一個年輕人,他就起來有話說了:「你給這個老人發了這麼多信,還有道理。你看我的眼睛很明亮,耳朵聽聲音也很清楚,牙齒也很完整,身體很健康,那你為什麼沒有給我發信呢?」閻王爺說:「我也給你發過信,你自己沒有察覺到而已。」說:「你東面的鄰居一個四五十歲的人死亡,你知不知道啊?」「暴亡,」他說,「知道。」「這可不是給你發的第一封信嗎?」說:「你西面的鄰居一個二三十歲的人死亡了,你知不知道?」「知道。」「這是給你發的第二封信。還有不到十歲的人,還有就在孩提、嬰兒時死亡的人,這可都不是給你發的信嗎?」

所以一個良馬,不需要抽在身上:見到鞭子的影子,它就會馳騁。必須要用一個鐵錐——一直要錐到皮膚裡面,才有所痛感,這是一個多麼駑劣的馬呀!

我們對這個無常的感覺:一定要把一切眾生那種生命的無常看成是自己生命無常。你到醫院太平間去看看,你去感受一下汶川大地震的情況,你去感受一下海嘯——海浪把所有的人吞噬下去的情況。這些就真正讓我們感受無常迅速,這種急迫感就會調動起來。到了這個時候,你趕緊就會韜光斂跡,趕緊去一心一意念佛,趕緊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喪考妣,如救頭燃,不再有一刻的耽誤。這才是叫真念佛人的心態和行為。

(大安法師·《西方確指》講記)


人生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導讀
修行是自己的事,不要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甚至也不要被佛的言行所縛。佛從來不要求我們跟在他身後亦步亦趨,而是教世人「自度」。

文:一誠長老

有些人身體健康,工作穩定,家庭和諧,卻總是滿心煩惱,滿面愁容。問他們為什麼煩惱,答案也是五花八門。為前途,為名利,為更好的生活,總而言之,都是因為無法活得更光鮮、更精彩而煩惱痛苦。每見到這樣自尋苦惱的人,和尚便免不了要生出一番嘆息。

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什麼樣的日子才算是好日子,若光以物質多少、名聲大小來衡量,那恐怕大多數人都活不起這一場人生。你們說,擁有多少物質、多大的名聲才算成功,才能說過上了好日子?沒有固定的標準。因為金錢名位是追求不盡的,擁有再多也不可能得到滿足。既然如此,多尋煩惱,多找彆扭,就是自討苦吃了。

說到底,自尋苦惱的人除了貪慾太盛之外,虛榮心也太盛了。只顧著去活別人眼裡的精彩,結果倒把自己實實在在的日子給丟了。對健康的身體、穩定的工作、和諧的家庭,視而不見,只是一味地去追求生活表層的光鮮亮麗,最終惹來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把日子過給別人看,累得很。為了得到別人的讚揚、稱羨,選擇一份自己並不熱愛的熱門職業;為了在別人面前贏得面子,勉強自己應承、許諾很多難以做到的事;害怕別人的嘲笑或議論,所以不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敢在別人面前表現出真實的自我;很多時候,別人的一個眼色、一句評價都讓他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這樣的日子過得有多累,當事人最清楚。

既然這麼辛苦,為何又丟不了、拋不開、放不下呢?和尚看,根本的緣由就在於人的內心缺乏能量,缺乏穩住自己的心力,以至於無法自主人生,活出清醒來。

因為沒有自信,所以在做選擇時,總習慣去問他人的意見,如果這個人說選一,那個人說選二,他們就會一下子失去方向,沒辦法做出決定;因為沒有活出真實的自我,所以看不清自己的位置,在做事的時候,就很容易將別人的標準當作自己的標準,把別人的否定當作停止前行的信號。

在這種情況下,和尚會勸人:「既然皆己心,何用他人說。」你活你的,別人說別人的。你只需盡人事,功過是非留給別人去評價就好,因為人生是你自己的,所有的事都是你自己的事,不是給別人看的。和尚也常與僧眾言,用功也罷,不用功也罷,都事關自身,無關他人。修行是自己的事,不要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甚至也不要被佛的言行所縛。佛從來不要求我們跟在他身後亦步亦趨,而是教世人「自度」。


大莊嚴論經 | 心常耽五欲,迷荒不能覺

一位國王,為了抵禦鄰國侵擾,而訓練一批精銳的良馬,鄰國自知不敵良馬而退散。

國王便想:「當初飼養良馬,是為了退怯敵軍,現在目的達到了,這批良馬已無用武之地,應該物盡其用,挪給其他人做更有效的運用。」

於是國王便下令,將這群良馬發配給需要的人。幾年來,這批良馬都只用於推磨穀物。後來,鄰國又來侵擾,當國王下令號召良馬來作戰時,這批良馬因多年來習於推磨,不管再如何鞭策,都只會原地旋轉打繞,怎樣也不肯再前進。

眾生也是如此,想得到解脫,就必須從根本的心念下手,能不貪著五欲,才有解脫的可能。心若耽溺於五欲之樂,遇生死無常大軍來襲時,就會被五欲牽絆,無法出離生死輪迴,進趣解脫樂果。

即說偈言:

「智慧宜調心,勿令著五欲,
本不調心故,臨終生愛戀。
心既不調順,云何得寂靜?
心常耽五欲,迷荒不能覺,
心既不調順,云何得寂靜?
心常耽五欲,迷荒不能覺,
如馬不習戰,對敵而旋行。」

典故摘自:《大莊嚴論經·卷15(八六)》

省思:

佛陀是調御丈夫,以良馬喻心,勸化世人,智慧從調心中求。從心念下手,平時就要覺察、返照,截斷五欲輪迴之因。心若耽著於五欲之樂,就像精銳的良馬,會被五欲推磨所囚系,恆於生死輪迴當中盤旋,永無出離之期。但心若能時時提起覺性,堅住正念以降伏五欲之樂,就如訓練有素的良馬,隨時隨處都能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魔軍,成就菩提解脫之道。


做到這十四個字,肯定往生

每個人均為自己的業力所支配,業有善業、惡業。要出生死,善惡兩種業都得消。善業不消,你去做誰的兒子、誰的丈夫,那怎麼能出生死。但是首先要消的是惡業,惡業消不盡,可帶業往生。每個人都要立志消業往生,盡量消業,消不盡然後可以帶業往生,不是不管業力。

要知道機會難得,碰到一個開悟的人極不容易,萬劫千生才有這麼一個機會,要好好利用。要抓緊持誦,另外要改毛病,還是太老師那十四個字「持戒念佛看經論,察過去習勿自欺」。做到這十四個字那肯定往生;如只做一半那就好像考試,四道題,只做了兩道題。

自知之謂英,自為之謂雄,要立大志。每個人的道路都由每個人的志向所決定,你想幹什麼,就決定你走什麼路,天堂地獄、極樂世界都是你自己決定的,誰也勉強不了,連一個極小的問題都勉強不了,更況其他。

於1988年5月15日
(《黃念祖居士點滴開示》,黃念祖講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