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只關心來世,不關心今世」。對嗎?
興國寺

這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來世是今世的繼續,今世是過去世的來世。三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三世」代表生命流轉的全過程。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佛教是「立足現實,追求長遠,立足世間,修出世間」的一種高瞻遠矚的智慧性宗教。佛教目標都是建立在實實在在因緣基礎上的,也就是說來世的優勝轉世和解脫成佛的目標都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為基礎上的。

信教徒的一切行善利眾的道德行為目的雖然是為了永遠離苦得樂,但善行道德本身影響到今生今世的生活行為。如利眾行為本身對現實社會和眾生有利,也與行為人本身有利,如行善利眾之人,在生活中倍受人們的尊敬愛戴。只關心眼前利益的「近視眼」,目光短淺,缺乏長遠的目標,因此也處理不好眼前的事情,如為眼前的經濟利益,瘋狂地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人類生存帶來長遠的危害和不相信死後的善惡報應而肆無忌憚地進行危害人類社會的犯罪行為等都是愚昧短見的現實例子。

目光遠大的人,為長遠利益著想,會放棄眼前利益,佛教徒為永恆的幸福,為眾生的幸福,淡化和放棄自己眼前的利益,正是佛教偉大的價值觀的體現。對人類社會生存發展有益無害的價值觀念被視為「消極」的話,那麼什麼是「積極」的呢?難道像野獸似地殘酷爭奪生存空間,不擇手段地在名利場上進行競爭,才是值得提倡的積極的價值觀嗎?善惡、是非顛倒到如此地步時,還有什麼話可說呢?

佛教所關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轉的一般過程和部分眾生從流轉中解脫升華的特殊過程。「整體」觀念是佛教哲學的一個最大特點。那種只考慮今世利益而不考慮影響到來世善惡結果,只考慮今世的苦樂處境而不追溯過去世的因緣,是一種「見樹不見林」的局部觀念。世俗觀念的階段性和支離破碎性就表現在這類問題上。佛教對解脫升華的追求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為基礎上的造福行為。這種造福的高尚道德行為,利己利眾行為,本身是立足於現實,有利於自己和社會的今世見效行為。如人的高尚行為對家庭社會造成的利樂和人類道德的墮落所引起的犯罪行為對自己和社會造成的禍害。可惜世俗的眼光只覺察到這種今世的利害現象,認識不到長遠的利害關係,因而也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類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