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安法師:拜經後有什麼感悟

問:請問當初是何因緣促使你對經文《華嚴經》等一字一拜的?拜完後有何感受,有何感悟?

大安法師答:我原來覺得自己記憶力很差,根機很鈍,所以我對凈土五經倒是一字一拜,大概拜過三遍。就算密宗講的十萬個大頭加行吧,就想用這個拜經來加行。《華嚴經》,我是拜過一次,是一句一拜,不是一字一拜。那麼我是覺得拜經挺好,因為我們平時心很散亂,拜經它能集中注意力。而且我是喜歡看書的人嘛,特別是喜歡廣覽,我想通過這個方式把這兩者結合起來。一方面不要用邏輯思維,就是很簡單的——甚至是機械的,因為只有一種動作。機械的反覆去做,反覆去做,才能把那種分別的心給它阻斷一點。比如拜《無量壽經》,一心頂禮《佛說無量壽經》「如」,你就想這個「如」,拜下去。如果觀想得清凈點,這個「如」還在放光。你拜下去,然後再起來,念句「南無阿彌陀佛」。再就一心頂禮《佛說無量壽經》「是」,你就把這個「是」拜下去,「南無阿彌陀佛」。一心頂禮……這個過程就是這麼一個很簡單的,容易把那些妄想給它擋住。然後拜《華嚴經》呢,一句一拜。一般是四個字,大部分是四個字構成一句。但是有些佛菩薩的名號它可能比較長一點,或者他證到什麼什麼三昧、解脫門,它可能比較長一點。這時候如果是完整的句子——長一點,你也作為一句去拜。

這我當時是怎麼想的呢?我就想:「我身體就像電腦的一個軟體,我就給它裡面輸信息——輸東西進去,也許當時記不大清,也許當時不理解,但輸進去以後,就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去儲存,去發酵,去醞釀,在那裡面……可能有時候它蹦出來。」其實我的記憶力很差,我沒有著意去記什麼東西,但有時候會進入狀態,這個經文就自然的出來了。這大概就是原來輸進了那個信息,以後它就能自然出來了。它不是經過思惟的。所以特別是那些想講經說法的弘法人士,希望他對這個經典多拜一拜,多輸進一些信息。然後信息過來之後,順手拈來,頭頭是道。是你已經儲備了那個材料,你不要當時去想。特別是回答問題,你說你怎麼去想呢?拿著這個問題,「我要想一想」,你想個三分鐘,那人家都跑掉了。「我想好了」,一看人家都跑了——等不及。所以要當下作出反應,就是你要現量的觀照,同時自己有一些參照系在裡面。

這就像寫書法,你寫書法得要什麼呢?就是要臨摹。我常常對很多同學說:學凈土法門,你千萬不要從自己考慮,不要從自己入手。自己都是迷惑顛倒的。就好像寫書法,你不臨摹,你就自己寫,想寫什麼就是什麼,你一輩子都寫不出來。你首先經過一個臨摹,臨摹的過程實際上是建立自己一個審美的過程,一個架構、一種模式。這個架構、模式你掌握之後,你先入進去,再可以出來,這時候你出來的東西不離譜。你有一個模式在裡面,有一個法則在裡面。所以你去做鈍功夫。為什麼我講,你學凈土法門一定要做鈍功夫,不要投機取巧?最後是,做鈍功夫才是最快的方法,投機取巧的方法還是最慢的方法。你投機取巧,投來投去以後一講出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人家就不愛聽,甚至自誤誤人。所以你要述而不作。那述而不作,首先把你述的東西要了解,要充實,要醞釀。我覺得這個方法,本人得到一點小小的受用,如果大家覺得好,也這樣做,我都比較隨喜,鼓勵大家這樣去做,為好。


一晝夜念佛是什麼標準

大安法師

問:漢、吳兩譯原譯本下輩往生只要曾發心念佛一晝夜,以後就算再不相信念佛法門,也不再念,其人臨命終時佛亦現前,其人見佛生懺悔心,念佛即生。那麼這個發心一晝夜念佛是什麼標準?要念到什麼程度?

大安法師答:漢、吳兩譯談到中輩往生和下輩往生的時候,都談到邊地疑城問題,就是往生疑城。中輩往生他是也修過中輩往生的條件,就是他沒有條件出家,但是他修供養——飯食沙門、建造佛像,隨分隨力地誦經念佛,曾經受持齋戒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因為漢、吳兩譯講到這個往生,你只要念十日十夜,阿彌陀佛決定接引往生,下面還特別開出了方便,十日十夜對我們來說都很困難,就是一日一夜念佛,阿彌陀佛絕對保證我們往生。由於這段經文,東林寺每個月舉行一天的晝夜念佛。

這晝夜念佛什麼標準?不能睡覺,24個小時都在經行;齋戒清凈——受八關齋戒。我們那裡就是吃一頓飯,早上考慮到有一些人很餓,就給他一點豆漿喝,應對一下。這個講到做過一晝夜曾經念佛的人,他中間又有懷疑,又有後悔,又有退轉,甚至連世間的因果都不相信了,極樂世界也是感覺很渺茫,所以他就跟一般的人一樣,放縱自己的身、口、意造作了惡業。

按他的自因自果,臨命終時他就生了重病,按自己的因果一定要下三惡道的,就是這樣的眾生,阿彌陀佛這個時候以他的慈悲心,來開啟了他大願救度眾生的一個操作程序。這個操作程序就是夢中示現佛像和西方凈土給他看,讓這個後悔的人馬上警醒:原來真的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他就開始後悔,開始又接上原來的善根再念佛,這種人可以往生,往生到邊地疑城。這段經文在漢、吳兩譯非常重要,大家可以看看。


夢參長老:遇到佛經,是你無量劫來的福德!

【我們皈依佛的人,學的是佛的知見,你還沒有這個智慧抉擇,也不用批駁他。你批駁、辯駁,他也不接受,大家更增加煩惱,但是你要知道恭敬法寶。】

大家要知道,能遇到佛經,是你無量劫來的福德,不然遇不到。所以你遇到了,就生希有想。

現代印刷術很發達,到處都有佛經。假使沒有原始的經本,還拿什麽去複印啊,怎麽能印得出來啊。現在的寫作文章,不能算是佛經,你要怎麽對待,我沒意見,佛也沒有說。我所指的是《大藏經》,那是諸佛之見。

至於後人的知見,他寫得很多,那是他的知見,不是佛的知見。

我們皈依佛的人,學的是佛的知見,你還沒有這個智慧抉擇,也不用批駁他。你批駁、辯駁,他也不接受,大家更增加煩惱,但是你要知道恭敬法寶。

你知道法寶難得到什麽樣子嗎?以前我們中國有三大高僧,到印度去取經得到成就的,去的人很多,有成就的只有三位。大家都知道唐僧,就是玄奘法師。還有,唐僧之後的義凈三藏法師。

還有,玄奘之前的法顯法師,那是最早的。法顯法師八十歲才到印度去取經,他回來之後翻了很多經。

在唐朝的時候,義凈法師看見有很多人對經典不大恭敬,他就寫了兩首,是晉末的時候,五胡亂華的宋國。“......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說是後來看經典的,他不知道前人付出很多的辛苦,那些都是拿生命換來的。

“路遠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殫,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古來人得一本經,真是當寶。

古人得一本經,他的心就入進去,就念啊,誦啊。之後,思惟經的義理,是這樣的,所以他很快就證道,很快就開悟,很快就行了。

現在的人精進心生不起來,希有心沒有了。

這首詩是說去取經的時候,好難啊!路途非常地遠,萬里啊,交通工具不是坐飛機,而是一步一步走。

我們現在坐飛機飛到美國,飛到溫哥華,八九個小時,十幾個小時,還感覺很辛苦,一步一步走,怎麽走啊!過海要用船,沒有船怎麽辦呢?怎麽漂呢?弄塊木頭,或者弄只筏,困難得很,不是這麽簡單。

所以你要聽到他使用的形容詞,路又遠,碧天,路上的青天,有時候看得不清楚,全是冰雪,有的是這樣冷啊。熱的時候,是走到沙漠旱海,中午熱的時候可以高溫四十多度,冰是零下幾十度。

一天之中,零下幾十度,高溫幾十度,你想一想,那種日子怎麽過。

還有,每位大法師要去行腳的時候,晚上一定還要念經,一定要持誦,還要修行。有進修沒吃的,哪有吃的,喝喝水都很難。

大家看看玄奘法師就可以了。義凈法師也有一部書,法顯法師也有一部書。玄奘法師的書是《大唐西域記》,大家經常看的《西遊記》不算數。

他們都有筆記,看他們每天走的路,這個時候你才知道經的寶貴。

義凈法師尊重我們大家都是賢者,凡是佛弟子都是賢者,跟聖人差一截,是賢而有德的人,讀到佛經都是賢而有德的人。

如果這個道理你沒明白的話,往往將經輕易看,你也不重視這個法寶,看得很輕。

一定要重視佛經,因為重視了,你才會受持。如果受了三皈依,平常就要修持。修的時候要念三寶,別的修法你才能做。


印經可得五種福報

印造經典:以印造佛所講一切利益人天教典,以及聖賢大德的一切善書。佛教是佛對九法界眾生的教育,其教典使我們見賢恩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種大福田,使人心安定團結,和睦相處。促進一切事業順利發展,自然國泰民安,百物豐足。世間所有一切非法犯罪之事必然減少。印經送給大眾是法的布施,可以得五種福報。

(一)長壽:大眾聽經和讀經以後,不造殺業,故此施者將來能感到長壽的果報。

(二)大富:大眾聽經和讀經以後,不會偷盜,故此施者將來能感到大富的果報。

(三)容顏端正:大眾聽經和讀經以後,心平氣和,故此施者將來能感到長相端壯的果報。

(四)尊貴:大眾聽經和讀經以後,會信奉佛法,歸依三寶,故此施者將來能感到尊貴有名望的果報。

(五)聰明智慧:大眾聽經以後,能領悟力增長,智慧增長,明白人生和宇宙微妙的道理,故此施者將來能感到聰明智慧的果報。
所以,佛在《法華經》中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