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修行中的五點誤解
在修行途中除了神通以求外,還有許多常見的誤解,今擇其要略述于後:
一、重奇特玄妙不重正知見
時人學佛往往只循顛倒見,不重正知見,所以成就者少。大慧杲禪師雲:“學人如問:‘如何是佛?’答他:‘即心即佛。’卻以為尋常,不予重視。及至問:‘如何是佛?’雲:‘燈籠緣壁上天台。’便道是‘奇特’。豈不是循顛倒?”于此可見古人已啟重奇特玄妙之端,難怪近時人更倍加趨重玄妙。你如叫他端坐參禪或念佛,他便以為枯燥無味,無甚玄妙而不修;如教他修個天眼通或他心通等法,則欣然從命,樂于接受。殊不知這只是引人入歧途而不能了生死的幻術依通,習之唐喪光陰,毫無實益,弄得不好還要造業受報。但時人趨之若鶩,惟恐不得其傳。此所以步入歧途而不自知,視尋常正知見如糞土,塞自悟門而不得入佛知見之大病也。
二、著死空,以為空而不動是道,不識這鎮日起作用的是真性
不用功的人勿論。真肯用功者往往著空相,以為空而不動是道而不知斯道重在識得本來,不著相,不為境轉而能活潑潑地起用方得真實受用。
如雲際參南泉問:“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里親收得。如何是如來藏?”泉曰:“與汝往來者是。”(意即妄念來去不停之處也)際曰:“不往來者如何?”(意指空而不動也)泉曰:“亦是。”際進問曰:“如何是珠?”(此問是正著)泉召曰:“雲際。”際應諾(急須在此處著眼,這應諾的是誰?),而不識(可惜許,這漢竟懵然錯過)。泉呵曰:“去!汝不會我語!”
由此可見,只住空而不識本來者只是金而非寶珠。欲得真實受用,須于識得本來後綿密保任,除盡舊習,方能漸臻玄奧。常住空中只能煉成土木金石般的死水一潭,是病非道。故真明心見性者絕不常住死空也。
三、一念不生常默在定
一般人總以為明心見性的人是時時一念不生地住在默然空中的,否則,即不名開悟。其實發明心性即為大總持,能起一切妙用而無所不具。若一念不生的守住空境,不能活潑潑見之于用,即死在空相上,非但不能得真實受用,也無從徹見全身。
昔有一會和尚曾參南泉來,有僧問:“和尚見南泉後如何?”會默然。僧又進問雲:“和尚未見南泉前怎麼生?”會曰:“不可更別有也。”觀此語會和尚著在默然空里。所以玄沙和尚說他:“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更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斯道須淨裸裸、赤灑灑;縱橫自在、與奪無拘;一絲不挂、一塵不染;定亦得、動亦得;行住坐臥無可無不可,方是真悟。
四、背誦佛經積累功德以求開悟
有很多學佛者因見佛說誦經功德不可思議,乃著功德相以多誦為貴而不參究其中奧意。以為誦得愈多功德愈大乃至能倒背順背,功德愈不可思議,這樣積累功德即可開悟。殊不知這樣誦而不知其意,只如鸚鵡學舌,何能打開心扉,親見佛性?
大愚芝和尚聞有僧日誦《金剛經》百部,乃令侍者請至問曰:“聞你日誦《金剛經》百部否?”僧雲:“是。”芝曰:“汝可曾參經意?”僧雲:“不曾。”芝曰:“汝但日誦一部,參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飲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誦至“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處,驀然有省。可見誦經須參究佛意方有入處。只貪功德,多多益善,只植善因,種福田而無真實成佛之功德也。
五、貴機鋒敏捷不重真實行履
時人都以為開悟人一定機鋒敏捷,若應機稍遲,定未悟道。其實這和開悟後未發神通須待除習一樣,不是衡量道人悟與未悟的一定標准。如寶峰元首座,有道之士也,答話機鋒遲鈍。洪覺範號為“元五斗”。蓋開口答話,須待炊得五斗米熟,方答得一轉語。
大慧杲雲:“修道者不必有機鋒方為開悟。昔雲蓋智和尚道眼明白。因太守入山憩談空亭,問:‘如何是空亭?’智雲:‘只是個談空亭。’太守不喜,另舉問本禪師。本雲:‘只將亭說法,何用口談空。’太守乃喜,遷本住雲蓋。若論道,以本較智,則大遠在,乃知真實事不可以機鋒取。”可見說得口滑者未必皆真悟道人也。
總之,吾人修道貴見地純正,死心塌地真實參究。不可稍存僥幸之心,走捷徑而誤入旁門,搞神通而錯投魔道;更不可誤聽匪言惑亂本性,塞自悟門而唐喪光陰,錯過一生。
關于無情說法,固須眼處聞聲始得知,即宗下大德無聲之直指,學人也未嘗不須眼處聞聲也。例如:天龍豎指,俱胝會得一指頭禪;龍潭吹燭,德山省悟;鳥窠吹毛,侍者得旨。這豈不與因無情無聲之說而省悟無二無別麼?蓋所謂有情無情與有聲無聲者乃吾人之妄情分別也。吾人因無明故,執取色身四大為我,遺棄其余為器世間,判為無情。殊不知這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無一非我。苟功夫得力,妄情消融,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齊消殞,則真心無所不遍,哪里還有有情無情之分與有聲無聲之別?就世俗講,吾人一旦舍報,離開色體,這色殼豈不也和木石一樣變成無情了嗎?所以我們只要不妄執分別,有情無情就融為一體;有聲無聲化作一團,無彼此之分了。經雲:“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即此之謂也。有情無情和有聲無聲既無分,也就不存在眼聞耳聞之別了。這一點會通了,眼處聞聲,毫無神奇可言,正不須發神通而後得知也。
說到神通,耳處聞聲也未嘗不是神通,因耳朵能聞聲全是真心的作用,離開真心什麼也聽不見。現代科學家也明白了一點不是耳朵所聞的道理。他們說,眼睛不能見,耳朵不能聞,我們之所以能見、能聞,全是大腦的作用。大腦一有病,眼就不能見,耳就不能聞了。他們把能見能聞的功能歸之于大腦已較常人進了一步,但還不完全正確。因為大腦神經只如電網,要起作用還需通電,電不通,電網雖密布也不起作用,這電就是我們的真心呀!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莫不是真心的妙用。我們整天在妙用之中而不自知,反向別處另求妙用,豈不愚癡之甚!宗下大德嘗雲:“坐在飯籮邊,餓煞人無數。”良可慨也。
再進一步說,假如在問法聞法的緊要關頭,心有所住,智有所隔,雖經明眼宗師親切指示,何能抓住這稍縱即逝的剎那而默契妙語,明見本性?故此耳聞雖非神通而又非不神通;非不神通而又不著神通,斯真正神通也。但因此種真正神通皆人人能辦到的,大家反倒以為稀松平常不以為奇了。至若非一般人所能者,以少見多怪故,視為神奇,執為神通。其實也是人人皆具的,只以妄情所隔,五欲所蓋,不能顯發而已。我們苟能如上所說,通身放下,在行住坐臥處時時回光返照,一念薰修,則隳破生死情關,放大光明,現大神通非難事也。正是:
無情說法無可議,
眼處聞聲亦非奇。
穿衣吃飯尋常事,
皆我神用莫狐疑。
無說有聞皆不著,
隨緣任運自得宜。
索達吉堪布:修行人應該遠離的六種垢染
六種垢染:指傲慢、不起信心、沒有希求心、外散、內收、厭倦
1)傲慢:
聽法的過程中不要有傲慢心,不要認為上師所講的、輔導員所講的,我自己也講得來,於是在別人講法的時候,擺出一副傲慢相。
法王如意寶、麥彭仁波切(文殊菩薩的化身)、宗喀巴大師、薩迦班智達等高僧大德,他們在別人面前聽法時,也是非常的恭敬,因為對方講的是法,所以一定要恭敬。
有些人以前看過、聽過《入菩薩行論》,就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但從某些行為來看,我覺得你們不一定真的懂。我本人在法王面前聽過四次《入菩薩行論》(包括講義和頌詞),剛來學院時在堪布嘎多面前也得過頌詞的傳承,還有在其他堪布面前聽受,加起來可能有七、八次了﹔為他人用漢文講過三遍,藏文講過四遍還是五遍,盡管如此,我想如果現在有一位自己很有信心的上師要傳講,我還是很樂意聽的,因為裡面的很多道理我都不懂。
但有些人並不是這樣,某些比我還笨的人,認為自己非常非常精通《入菩薩行論》,原因是他以前看過一遍講義。昨前天有個人打電話對我說:“我看過你的那個講義,現在不聽可以吧?”我說不聽肯定可以,但心裡想:光看一個講義是不行的,如果隻看講義就可以的話,藏文有二十多本講義,相當一部分我都看過,《大藏經》大概有八到十本講義,如果看一遍就可以了,歷代的上師們也不用一次又一次地傳講了。
其實,我們的傲慢心根本不容易發覺,所以在聽受佛法的時候,最好把傲慢的包袱全部放下來。
2)沒有信心:
對佛法一定要有信心,就像印光大師講的那樣,佛法依靠信心而獲得。
3)沒有希求心:
如果沒有希求心、沒有一點興趣,不要說佛法,就連世間上的一件東西,也是不可能得到的。正是因為對佛法的希求,以前的高僧大德寧願越過火海刀山,尋求佛法而得成就,如今我們有這麼好的條件,隨隨便便就能聽聞佛法,大家務必要珍惜,因為這種緣分並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
4)外散:
聽受佛法時心不能往外散,因為凡夫人沒有斷掉自相續中散亂的種子,色聲香味一出現,心馬上就會往外面去,往往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所以聽法時一定要專注。
5)內收:
有些人在聽課時一直打瞌睡或者昏沉,看他的表情也是迷迷糊糊的,這樣聽佛法能不能獲得法益呢?肯定不能。不要說佛法,就算在世間的學校裡,學生上課打瞌睡,老師也應該拿棍棒來“啪”地打一下(眾笑)。
6)厭倦:
聽法時應該要苦行,如果講的時間稍微長一點,比如我今天就延長了五分鐘,下面有人便不耐煩了,不停地看表,“為什麼還不下課”、“為什麼還在講啊”,這種生厭煩心也是沒有功德的。
所以,上師在講法的時候,不管夏天也好、冬天也好,都不能有厭煩心。
不過,學院裡的大多數人我確實非常佩服,那麼早就去輔導,冬天那麼冷在外面背書,聽說有些喇嘛天還沒亮就在路燈下背書,尼眾那邊早上背書的人也特別多,求法時確實需要這樣的苦行,這是我非常高興的事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