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宣化上人:修行人的孝道

今天我們大家來研究這個問題:「就是人為什麼要孝順父母?應該孝順父母,還是不應該孝順父母?」這個問題,有兩種解釋。站在「出世間法」的立場來講,不應該孝順父母。我相信任何人聽過這句話,一定大吃一驚,因為從來沒有聽過這種話。你所知道的是人人應該孝順父母,沒有聽過人說不應該盡孝道這句話,所以你覺得驚奇。若按照真理來講,是這樣的說法。若是站在「世間法」的立場來講,當然應該孝順父母。世間法是木本水源,應該慎終追遠、孝順父母、恭敬師長,這是天經地義之事。

若按出世法來講,我們努力修行,用功學習,發大菩提心,就是盡大孝,而不是小孝。此話怎麼解釋?因為修行有所成就,可以超度七世父母生天,所謂「一子成道,九祖生天。」這就是大孝。

孝有四種:一為大孝,二為小孝,三為遠孝,四為近孝。

什麼是大孝?就是報生生世世的父母恩、師長恩。

什麼是小孝?就是孝順現世的父母,膝下承歡,令父母高興。養父母的身、慰父母的心,也就是要恭敬父母、供養父母。

什麼是遠孝?就是孝敬古聖先賢,傚法他們的一言一行,作為借鏡;一舉一動,作為圭臬。

什麼是近孝?就是除了孝順自己父母之外,還要孝順他人的父母,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有這種的思想和行為。

真正出世法,超過孝道,所以我方才說:「不應該執著孝。」若是執著孝順父母,那就沾上情情愛愛的思想,就有妄念,終日念父思母,焉能修道?所以按真理來講,不應該盡孝道。我講這個道理,有人會懂,有人會不懂,所以大家要深一層研究這個問題。

現在的人心,一天比一天壞,品行一天比一天惡劣,所謂「人心不古」。為什麼?因為世間人,本應該孝順父母,可是他不孝順父母。認為孝順父母是落伍的思想,又認為父母養育兒女,是他應盡的責任而已。那麼,他不盡孝道,是不是修行呢?也不是的。他真能修行,不需要養父母,也算是孝順父母,這是盡大孝,將來超度父母生天。

他既不孝順父母,也不修行,專造種種的惡業,將來一定墮落三惡道,毫無疑問。你們看!現在的青年男女,學下流的行為,不是殺人放火,就是姦淫邪道,無惡不為。覺得應該這樣放蕩不羈,以為自由。他認為人不應該孝順父母,就應該學壞,這種思想,大錯特錯。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大致差不多是犯了這種通病。

修行人,雖然不孝順父母,可是能拯救父母離苦海,生於天界。但有些人,既不孝順父母,又不修行,終日做些不道德的事,有害於家庭,擾亂社會、國家,不得安寧。這是賠本的生意,越賠越沒有底,前途不堪設想。這樣胡作非為,乃是不可寬恕的罪人。

在前邊所說的修行人,能把父母放下,專心一致修行,這是對的。既然不修行,也不盡孝道,這是不對的。這一點要弄清楚,所謂「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 


聖嚴法師:佛教徒是不孝順父母的嗎?

的確,我國有些人士,喜歡如此地批評佛教,因為他們見到佛教的僧尼,不能像俗人一樣地所謂「敦倫」,他們在偏狹的家族觀念及宗法思想之下,認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雖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然而,直到現代,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家學者,批評佛教是反孝的宗教。

其實,佛教對於孝順父母的教訓,在大小乘的經律之中,可謂多得不勝枚舉,只要多看幾部佛經,就會明白,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乃是極端崇孝的。比如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所以說:「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又說:「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增含卷十一以供養父母準同一生補處的大菩薩。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個故事:當時佛的一位羅漢弟子,名叫畢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貧窮,想以衣食供養,但又不敢,所以請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們開示:「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增含卷十一也有類似的教訓。又在中阿含鞞婆陵耆經中說:有一位迦葉佛時的貧苦工人,叫做難提波羅,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實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為了奉養他雙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甯可做陶器來維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事實上,佛教的修持,雖以出世離欲的出家生活為可貴,但也不並強制人來出家,甚至在戒律之中有明文規定,父母不允許的,便不能出家;如果父母貧窮而無人奉養時,出了家的兒女,仍應盡心奉養,否則便得重罪。根本尼陀那卷四也說:

「假令出家,於父母處,應須供給。」這豈能說佛教是反孝的?當然,如果思想偏狹而復幼稚的人們,一定要說唯有婚嫁生殖才算孝道,那就無話可說了──說也難怪,今世一般的俗人,除了養育各自的子女,已經很少能夠孝養各自的父母了。這也許就是迷信「無後為大」的結果罷!

至於佛教所講孝道的觀念,實在不是迷信「無後為大」的人們所能瞭解。佛教以為人在生死流轉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過去未來的無量生死之中,也有無量無數的父母,孝養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濟過去未來的父母。在菩薩的眼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梵網經),所以菩薩道的實行者,廣度眾生,等於孝敬父母。當然,佛教不像被孟子批評的墨者那樣 ── 視人之父若己父是無父也。佛教是從現生的父母為主而推及過去未來的三世父母。所以佛教對於廣度眾生,是報父母之恩的擴大,那叫做報眾生恩,是由父母而推及眾生的。所以,作為一個佛教徒,首先要孝養父母,然後再去佈施放生及供養三寶。

世俗的習慣,人逢自己的生日,便大大地歡樂吃喝一番,稱為慶生,或稱為祝壽。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想法。以佛教的觀念來說,自己的生日,正是母親的難日,應該把懷念母難的情緒提高,應該於母難的日子特別懷念父母的生育教養之恩,應該加上十倍百倍地恩孝父母,而不是盡情歡樂地為自己慶生。如果父母已經過世,那就盡其所能,佈施放生,供養三寶,以此功德,回向父母之靈,自身也能得到植福延壽的實效。否則大張筵席而造成雞鴨豬羊等的殺劫,那不是祝壽而是折福!

 

文殊菩薩問佛,何是孝順呢?勸導父母念佛往生淨土,這真孝,無比的大孝

 

令父母超出生死輪回,才是真正的最大的孝順

 

最徹底的孝順--儒家和佛教的孝道區別

 

被嚴重誤解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實含義

 

你能替媽媽分擔痛苦嗎? 怎樣才是最好的報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