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法門換來換去?沒有生命體驗的信仰,是不堅固的
作者:福安古觀音閣
修道和學習世間的知識,是不同的。修道有生命體驗,而知識沒有。知識是一種思維的方法。我建議修道人,好好去體驗生命。這樣子,佛法才能融入我們生活。而不是人云亦云。
諸位啊,法門越多,你將面對更多困境。這不是好處。那你想,你為什麼要去選擇那麼多法門,然後去對比。有的人說末法時代,念佛得度,然後他就選擇念佛第一。又有人說,末法來臨時,密教將盛行。然後他就改著去學習密宗。
那你想,為什麼他一聽這個好,就往這裡跑呢。這說明,我們的信仰是不堅固的,別人一句話,說這個不行,就把你信仰給打倒了,這個信仰不夠堅固。要發起堅固信仰,實在不容易。他不是聽某大德說這個好,你就堅信了。凡是“聽說”後而產生的信仰,都是不堅固了。要是某一天,你感覺另一個大德講的更有道理。你不是改變了?那要如何讓信仰堅固,你必須去體驗它。
唐朝時,馬祖道一禪師底下有個弟子,叫做梅子法常,法常初次來朝拜馬祖時,一聽到馬祖開示“即心即佛”後,他慢慢的就悟道了。悟道後就去住持一方。
這時馬祖為了考驗法常的行持如何時,就派了弟子去。弟子問法常說,你從馬祖那裡悟道了什麼。法常說,悟道了“即心即佛”。弟子說:錯了,馬祖說現在是非心非佛。法常說:這個老漢經常妖言惑眾,我只管我的即心即佛,不管他的非心非佛。弟子回來後,告訴馬祖,馬祖很高興的說:“梅子熟了。”就是說梅子法常是真的悟道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法常是有他的生命體驗。他體驗到了真實,他師父故意來考他,但也動搖不了他對真理的信心。他有生命體驗。已經超越了思維分別。學佛不要流於思維分別,你分別這個法門,那個法門,是沒有用的。首先你要去體驗它。
很多人學佛好比追星,今天追這個法門,聽這個法師,明天追那個法門,聽哪個法師,聽來聽去,都是別人的東西,自己都亂了怎麼修。結果呢,越修越沒有信心。為什麼,因為他沒有生命體驗。
諸位,信仰是一種生命體驗。你去看祖師大德,他為什麼寧可一輩子當和尚,不要錢,幹苦力活,然後為眾生累死累活,而且無怨無悔,我看過幾乎所有的老和尚,能夠當祖師的,真的是牛馬精神。
像宣化上人,一輩子替眾生背業,圓寂前就示現全身生病,可見啊,祖師不好當,那他為什麼還會堅持?那時因為他有他的生命體驗。比如說信心來講,我對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很有信心。因為我有這個信心的生命體驗。所以無論別人怎麼說菩薩如何,我都很堅信。
我這個人智慧有一點,但福德淺薄,這個是真的。我因為接觸了佛教,尤其是觀音菩薩,然後堅持做義工,頌普門品,後來有加頌地藏經,我感覺生命品質有所提高,也就是福報有所提高。所以我對這個善事,義工,清理垃圾,還有念經,很有信心。這個是我的生命體驗。
那我對地藏經的信心,也是很神奇。我原先很輕慢地藏經,別人講什麼感應,我都不相信。因為那時,我覺得地藏經是小經。那後來我遇到了問題,真的用地藏經解決了。從有了那次生命體驗以後,對地藏菩薩的信心就特別堅固了。這個是生命體驗帶來的堅固。
我有了這個生命體驗後,別人再跟我說,其他法門好,成就更快,求財更順利,成佛更快。我都不在動心了。你想看,現在人都貪圖快,貪圖感應,為什麼?這個是一種貪小便宜的心,也是偷心,就喜歡走捷徑。想著灌頂一下,加持一下就能如何。
記得,這個都是偷心。修行永遠沒有捷徑。不要想著走小路,也不要想著走後門。如果你要增加你的信心,你要去體驗修道。然後是實踐你的真理。這樣就不會偏差。也不會聽我說地藏經好,第二天你聽某法師說,無量壽經才是好,因為他是經中之王,你就捨棄了地藏經。因為你要經中之王啊。所以說,沒有生命體驗,信仰是不堅固的。
信心來自生命體驗,不是文字
作者:福安古觀音閣
如果你從中醫來看地藏經,會發現地藏經真的偉大,是人類要修佛法路上的第一部經。這個第一部,不是隨便講的。而是他有依據。一個修道人,他首先要具足的品格,是什麼?我們一般講,是仁,是慈悲,是智慧。但都不對。他首先具足的,是信心,是大地一樣包容的心。
中醫有句話,脾胃乃後天之本。一個病人,無論生多大的病,只要他能吃,有想吃的慾望,他一定死不了。如果他突然沒有吃的慾望了,那他就快要死了。因為脾胃乃後天之本。黃帝內經說,脾胃是主土,那代表脾胃是根本。一個疑心重的人,他的特徵就是多慮,常常考慮很多。那包括我們對真理的懷疑。
中國人他其實最相信的,是老天爺。那老天爺在我們眼裡,他不是玉皇大帝或者某個人,我們常把老天爺看成是一種真理。比如說,我們相信好人有好報這個真理,那就是相信老天爺,相信不能浪費福報,這也是相信老天爺。老天爺在中國人看來,是真理的代名詞。
唐朝時,在湖北,有個地方乾旱,死人很多。這時有個禪師,起了悲心,就發願說,如果老天爺在三天內下雨,他就用雙腳剁下來祭天。他對老天爺說完後,到了第二天,他在想,我應該要相信老天爺,他一定會三天內下雨。既然相信,應該先把腳剁下來。他就真的把腳剁下來了,果然,老天就下雨了,解除了乾旱。
諸位,這個才是對真理的信心。很多人學佛,對菩薩是否真的具足像這樣子的信心呢?很多人布施時,都抱著菩薩先滿我願,我再來還願。要是願望沒有實現,那我就不還了,免得做虧本生意,布施了很多錢給三寶,結果病也沒好,工資也沒有漲。
大家看,是不是很多人都抱著這個想法?修行,首先是修信心,你對善惡報應有信心,對佛菩薩感應有信心,那麼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恐懼。很多時候,我們對佛菩薩信心很容易退失掉。信心退去時,你去拜佛,就好像沒有那麼虔誠了。這裡面,信心是很關鍵的。
那信心來自哪裡?不是來自文字,你聽多少開示,你卻不去做的話,都無法增加你的信心。這裡面是生命層次的問題,不是思維層次的問題。因為信心是屬於生命的部分,不是大腦的部分。人的境界達到一定層次,他就會產生信心。所以,剛學佛就要得到信心,是很難的。
這裡面有業障的原因,就無法有信心。所以我建議,去唸地藏經。或者說,我常推薦的,要去寺院做義工,你慢慢去做,去體驗,你會增加信心。
有些老居士,他經歷了人生的種種坎坷,也因為經常拜佛的緣故,慢慢他生命進入了純度,他對佛菩薩的信心,就產生了。這個信心不關於文字,而關於對生命層度的認可。他在危難時,能用很強的心力,去求佛菩薩,求老天爺,竟然能神奇的感應。
很多人學佛,今天修這部經,明天修那一部,又聽說灌頂成就快,就跑去修密法。像這樣子,根本是信心不足,而且是偷心,貪圖便宜,希望能找到捷徑,到處折騰。這個就很可惜。
又有的人,聽說地藏經講因果,我懂了因果了,所以就不念地藏經了。這就是用思維來學佛。或者找種種書籍,要研究佛法,希望得到信心。這個都是錯誤的。要知道佛法是一種生命體驗,他不是思維,不是研究。出家人上早晚課,為什麼要敲鐘鼓,還要唱讚,簡單的一行字,要唱個半天。為什麼?這裡面就有生命體驗。信心也是來自生命體驗。
佛法是活潑的,現在人學佛,都往文字上找。這樣子怎麼有信心呢。古來大德,都是用生命來踐行佛法,然後佛法也跟著放光。像佛經,根本不能用文字來理解,你要用生命去體會。
如果佛經都用文字一句話概括就好,那怎麼理解,有的人一念經就打瞌睡,流鼻涕,頭暈,坐不住,種種現象都出來。這個經,是一種生命境界,你去接觸這個生命境界時,自己的生命才能發生改變。所以建議大家,要修地藏經,一定每天都要念,認真的念,這個念,就是一種生命體驗。
大安法師:平時就要訓練,信願才能堅如金剛
何為重心。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於深,願貴於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若正修淨業時,倘達摩大師,忽現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禪授汝。但當向祖師作禮,謂我先已受釋迦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
祖師雖有深妙禪道,吾則不敢自違本誓也。縱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耳。今更有殊勝法門,超於彼者。汝當且置念佛,吾即為說勝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陳曰,我先稟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
如來雖有勝法,吾則不敢自違本願也。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謂深矣。
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其願可謂切矣。信深願切,是謂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必強。心重故則易純,業強故則易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果得染緣已盡,則臨終時,雖欲輪迴境界再現在前,亦不可得。果得淨業已熟,則臨終時,雖欲彌陀淨土不現在前,亦不可得。
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如古德臨欲命終,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專心待佛,後佛現,乃曰佛來也,遂合掌而逝。夫臨欲命終,四大分張,此何時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願不到十分堅固,當此時,對此境,而能強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謂千古修淨業者之標榜矣。 —— 徹悟大師《徹悟禪師語錄》
生死關頭,重心和重業是非常重要的,平時我們就得訓練有素,訓練這個重心。那麼,這個深重的心是什麼呢?就是深信切願。深信切願,我們常常會聽到看到,那什麼叫深信之相?什麼叫切願之相?可能我們不一定很清楚。下面就是談深信之相和切願之相。
重心,就是我們這些淨業行人,修行念佛往生的法門,這個信一定不是淺信,不是浮泛之信,不是暫信暫不信,若存若亡,這些都是忌諱的。它所可貴的是深信,深心裡面產生的信心。願,不是今天願這個,明天願那個,一定要懇切,一定要專一。如果信深願切了,那麼其他的法師、善知識,乃至外道的邪說,來想動搖我們,我們就不會受他動搖,也不會被他迷惑,這是非常重要的。
教內有種種法門,也不是說其他法門不好。但是我們已經接觸了念佛法門的時候,你再聽到說這個法門很殊勝,那個法門更好,馬上心就動搖了,「哎呀,它那麼殊勝,好像自己的不如它,我是不是放下念佛去修那個」,甚至還被外道邪說所動搖,碰到基督徒跟你講,上天堂如何如何好,也覺得「哎呀,那是啊!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女人,天堂還有女人,可能更好一點」,受他動搖了。
如果你有深信切願,就不會受他動搖。深信切願是般若智慧之相,心就不會被世間的五欲六塵引導過去,轉到那兒去,「我人生的目標就是得到五欲六塵,得到功名利祿,賺多少錢,當多大官,被那個吸引過去」,深信切願能把那些阻斷。
那麼,信心之相是怎樣的呢?
當我們在修行念佛法門的時候,倘若達摩大師,達摩大師是西天禪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師,來到中國,拿著衣缽來中國找傳人,成為中國禪宗的第一代祖師,傳給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以後是一花開五葉,禪宗在中國非常興盛,達摩大師對我們中國佛教界的恩德甚深甚大。那麼,達摩大師忽然現在我們念佛人面前,對念佛人說:「我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圓頓之禪,你只要把念佛法門放下,我就把這個見性成佛的禪傳授給你。」這個很有點誘惑力,很有點挑戰性啊!
這時候怎麼辦呢?如果平時你深信切願沒有解決,這時候趕緊磕頭如搗蔥:「好好好!我趕快放下,你趕快傳給我見性成佛的禪吧!」如果是這樣,你就是決定信心之相不具備。
那麼要怎樣呢?你這時候要向祖師表示恭敬,你可以向祖師頂禮,但是,你要怎樣說呢?說:「我已經首先接受了釋迦如來傳授的念佛法門,曾經發願盡形壽受持不改變,你老人家雖然有甚深微妙的禪道,但是我不敢違背自己原來的誓願。」不放下自己的念佛法門,不受動搖。這是達摩祖師。
那麼,縱然或者是釋迦牟尼佛,忽然現身在我們的面前,因為這個念佛法門、往生法門也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我們對釋迦牟尼本師,是崇拜得五體投地的,本師現前,他說:「我原先所說的念佛法門,只是當時的一個方便之說,現在我有更殊勝的法門,超過念佛往生淨土的法門,你現在暫且把這個念佛往生的淨土法門放下,我跟你說更殊勝的法門。」
這時候怎麼辦呢?這都是考驗哦!這時候,對一個深信切願的念佛人來說,也只是向釋迦如來頂禮,向他老人家恭敬陳白,說:「我已經稟受了您老人家教給我的淨土法門,曾經發願,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存在這個世間上,我就不會改變往生淨土的信仰。您釋迦如來雖然有更殊勝的法門,但我卻不敢違背我原來的誓願。」這時候,你能夠這樣陳白,你有深信切願之相。
雖然是佛陀、祖師,現在面前,讓我們捨棄念佛一法,也都不改變自己原先的信仰。連佛祖現前都不改變,那些其他的善知識,甚至其他外道魔王,虛妄的邪說,就更不可能動搖我們,迷惑我們,讓我們放棄念佛一法了。
能如是信,可以說你的信心是深的,具有堅固信心之相,堅固如金剛,這樣就是重信。
對任何一個念佛人來說,在他修淨土法門的過程當中,都會碰到這樣那樣被人牽引動搖的種種考驗。我就碰到過一次,我還在東林寺,在我這個崗位上,專門念佛的,都有人到這裡來說:「密宗多麼殊勝啊,有個上師是什麼什麼來的啊,我是看到你善根深厚,才悄悄跟你說,都有材料的,希望你來修密宗啊!」
我說:「我這兒都念佛呢,我在這裡怎麼修密宗?」他說:「沒有關係啊,你就悄悄地修密宗,你表面上還念佛嘛。」他還來跟我講這個。我說:「好了,好了」。由於我原來對《徹悟禪師語錄》都讀過,忽然就想到這段話。你看看,佛祖現前我們都不改變自己所信,更何況你講一點其他的,說他那個上師又是什麼,又變了,又是什麼轉生,什麼轉生,都是很有迷惑性的。但你不要受他動搖,不要受他動搖。
我想現在有些念佛人,之所以被動搖,就是因為信心沒有堅固。你看前兩年有個小冊子,我也看了一下,說有個咒如何、如何的殊勝,勸導很多很多念佛人說: 「你們念佛不能得力就是業障太重,業障太重怎麼辦?先給你持一個咒,通過持咒你消掉業障再來念佛,才能夠有效果。」一聽好像也有道理,於是很多人「嘩啦」 一下把念佛都放下來了,放下念佛去持咒,等消了業障以後再來念佛。
那麼,這句佛號就不能消業障嗎?
如果佛號不能消業障,它「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第一了義,圓頓中至極圓頓」又如何體現呢?每一聲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它消業障的能力不是更大嗎?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講,很多人修這個三昧那個三昧,這個是能消很多業障,但是很難消誹謗大般若的業障,唯有修念佛三昧才能消誹謗大般若,摩訶般若的罪業。這些祖師大德菩薩,都這樣講念佛法門消業障無與倫比的功效,你怎麼到現在,還要等我消了業障再來念佛呢?通過這些我們就能看到,他平時的信心都是很淺顯的,願力也不是很堅固的。這是講我們的深信之相。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切願之相:
對於一個淨業行人來說,堅固他往生之願,也要受到種種的考驗,這種考驗來自於順逆、苦樂兩種。
如果有種考驗,赤熱的鐵輪,一塊圓形的鐵,把它燒成赤熱火紅,然後旋轉在自己的頭頂上,這是非常苦的。為什麼?我們頭頂的神經元最多,最敏感,感受疼痛最直接。有個赤熱的鐵輪在那兒旋轉,就很苦啊!這時候就面臨一個選擇,如果你放棄往生之願,就不受這個苦;你要堅持你的往生之願,你就永遠受這個苦。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辦?
這個苦,可能一般的人,不一定體會得到鐵輪旋轉頭上的苦。我們有些出家比丘,有過一次體驗,就是燃頭頂的香疤。我也燃了一下,原來以為是小菜一碟,沒什麼問題,結果一燃發現,哎呀!很疼痛啊!燃的時候非要唱南無釋迦牟尼佛,要兩個人把肩膀抱住,要不都會逃跑啊!或者彎著身子痛得躺到地下去啊,這麼疼痛啊!那個灼熱的感覺,疼痛、灼熱得一天不能睡覺。
在頭上,那個灼熱的感覺,原來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才發現,為什麼菩薩戒要求一個受菩薩戒的人一定要燃臂、燃香、燃指啊!一方面是供養諸佛,另一方面是破除身見,它是很有作用的。我們多生多劫的身見,是受不了肉體上的苦的。但你超越不了肉體上的苦,你自性的東西就不能出來,你就很難為了眾生能夠舍身。碰到一點苦,經不起一點考驗,你就會退回來,意志力上不來啊!
所以要通過種種善巧方便,燃臂、燃指、燃頂,把這種身見衝破。你燃幾個戒疤、幾根香,都會覺得很痛,更何況是赤熱的鐵輪在頭頂旋轉,那是什麼痛苦?就在這樣的痛苦當中,不以這樣的劇苦退失自己往生淨土之願。這是第一種,用苦來把我們嚇回去。
還有一種,用軟性的微妙五欲,讓我們汩沒進去。這裡提出,輪王勝妙五欲現前。
輪王就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由他福德的大小分為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分別統治一四天下,四洲,三洲,兩洲,一洲。四種輪王福報大小、壽命不一,人壽平均八萬歲的時候是金輪王顯現世間;人壽平均六萬歲的時候,銀輪王現前;人壽平均四萬歲的時候,銅輪王現前;人壽平均兩萬歲的時候,鐵輪王應世。
他們都是以十善業道來治理國家,由於轉輪聖王多生多劫修十善業,就感得有自然的七種寶。第一是金輪寶,他有一個金輪,像飛碟似的,他要統治一四天下,四大部洲,他的金輪寶一天就能夠巡視飛行;第二是象寶;第三是馬寶;第四是女寶,他的夫人是容貌德行第一;第五是摩尼寶,他有一個摩尼珠,如意摩尼珠,想要什麼這裡面就有什麼,資生用具都能夠從摩尼寶珠裡面流現出來;第六是主藏寶,主藏寶就是財務大臣,很有福德,給他掌管財富,用不完,而且這個主藏寶還有神通,特異功能,能夠兩眼看到哪個地方有金礦銀礦,可以挖掘出來;第七是主兵臣,就是國防部長,他能夠懂得韜略,運籌帷幄,保護他的輪王的境內不受到損傷,這是武力。他自然就感得這七寶現前,他所享受的是色聲香味,財色名食睡,這樣微妙的五欲,是世間第一,這樣的富貴。
轉輪聖王的位置是一切凡夫眾生所渴望、所追求的,這些東西現前,這種快樂,如果跟我們作個交換呢?你作為念佛求往生的人,如果你把這個往生的願放下,就給你轉輪聖王的位置做,幹不幹呢?你不要交換,你不要被他所迷惑,轉輪聖王雖然很享福、很富貴、很有威德,但是他還沒有解決輪迴問題,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相比,他差得太遠,我們往生更殊勝。不以轉輪聖王的快樂,來退失我們往生淨土之願。
用這兩種,受苦的逆境,用赤熱的鐵輪旋轉,旋轉在頭頂上所受的苦,這是苦的極點;享樂的順境,轉輪聖王的享樂也是極點,最高。這兩方面,都不能使我們改變往生淨土之願,更何況在世間生活當中,一點小小的順逆境界,怎麼能引轉我們往生淨土的願呢?
有時候看世間人念佛發願,挺有意思的,這段時間沒錢賺了,身體也不大好了,哎呀!趕緊念念佛,求往生吧!他還好像有點發願。等到過段時間,身體也健康了,事業也發達了,各方面也很風光了,就把往生的願拋到九霄雲外去了。你叫他再提起這個,「哎!我沒有時間,我沒有時間,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的。」世間一點小小的順逆境界都能把他引轉,這說明他的願切之相,還是沒有成就,不容易的。
所以,當上面那樣的順逆境界現前,都能不受引轉動搖,這樣的願就可謂懇切了。
於是,這個深信之相、願切之相成就了,才稱為重心。以這個重心來執持名號求生淨土,這樣念佛號的力量,也必然會強大,增強。那麼,我們以深信切願去念佛,由於深信切願的心重,於是念佛的功夫就容易純一。由於我們能念的佛號的力量,這個淨業的力量強,就使我們的功夫容易熟。
我們說功夫的成熟、成片、一心不亂,都要從深信切願這裡首先發端的。那麼,這樣的功夫,帶著深信切願念佛,極樂世界就在我們內心薰習薰習,薰習當中變得越來越親切了、熟了。
原來我們很生疏,一念佛,我們的念頭開始都是念五欲六塵,你讓我們去念佛,要非常勉強的才會提起這句佛號,很生疏,對娑婆世界五欲六塵、人我是非,他馬上就想得出來,馬上脫口而出。
對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種種美妙,一概不清楚,甚至有時候覺得虛無飄渺,「是不是真的啊?」馬上就容易生起這樣的疑團。之所以我們對念佛往生淨土很生疏,就因為我們對五欲六塵、世間東西很熟悉。那麼,現在我們要通過深信切願對這樣的重心作一個轉換,轉換什麼呢?使我們對淨土由生疏變熟悉,對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由熟變成生,要有這樣一個轉換。
那麼,極樂的淨業如果成熟了,娑婆世界的染緣就容易遠離,甚至完全給它根除。這裡面確實是此長彼消的關係。不是說一方面念佛,信願很懇求,另一方面對世間五欲六塵留念執著也很猛利,這兩者它是不兼容的。
就像光明和黑暗不能兼容一樣,有光明就沒有黑暗,有黑暗就沒有光明。你真有往生淨土的堅定的信心,那自然對五欲六塵就會淡,就會疏遠。如果你對五欲六塵非常猛利的留戀纏繞,那你必然會對往生淨土疏遠淡忘,此長彼消。就像《易經》裡的陰陽魚,你白的那一塊多,黑的這一塊就會少;你黑的這面多,白的那面就會少,此長彼消。所以,我們要使淨業的成熟度加大,使娑婆的染緣慢慢淡化。
那麼,娑婆世界五欲六塵的污染之源淡出之後,臨命終時,你想輪迴也不可得。因為你的因,已經在因地當中使娑婆世界五欲六塵、三界輪迴的信息非常弱,而西方淨土的信息能量非常大,大的種子現前,你想再得輪迴境界現前,也是不可得的。如果我們念佛往生淨土這個淨業已經成熟了,那麼臨命終時,你想不讓阿彌陀佛淨土現前,那也是不可得的。這裡面的因果是法爾自然的,就像前面講的那顆大樹、大牆,已經向西面傾斜了,它這個勢已經成就了,你不讓它向西面倒,是不可能的。
於是,我們平時就要有向西方的心理定勢,用它的重心修淨業,一定要使心的定勢形成,心就必然會倒向西方極樂世界。
剛才講深信切願之相,以及深信切願成熟之後,令我們決定往生的道理是法爾自然的。然而,這種信願的成就要在我們平時訓練,操之有素,這樣就不會在臨命終時至於入到其他的歧路去。
臨命終時,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在牽扯我們,《地藏經》講冤家債主都會現前,不讓你走,含笑詐親,裝作是你的六親眷屬,含著笑很親熱的讓你到他那邊去。到他那邊去做什麼?債務關係要了啊!所以,你平時不能操之有素,各種境界現前的時候,你就會身不由主地被牽到其它道路上去了,而往生淨土就泡湯了。
那麼,臨命終時的把握,是要靠自己深信切願在這時發揮作用了。
這裡舉出幾位古德,我們古代的淨業修行人在臨命終時所現出的境界。是六欲天,從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這些天童次第來接引他到天堂去,他們都不去,唯專心等待阿彌陀佛來,阿彌陀佛現前,他才說「佛來了」,跟著去。
這裡我們舉出幾則《淨土聖賢錄》裡面的記載。唐代的慧光法師,他是專研《華嚴經》的,對《華嚴十地經》、《十地品》都有註疏。他在臨命終時,天童就來接,他一看到天童就說:「我不到你那去呀,我是念佛要到阿彌陀佛那去的呀!」就不跟他走,他就專心念佛,這一念佛,馬上西方的境界,香華現在空中,佛來了,他跟著去了。這是唐代的慧光法師。
唐代的道昂法師,也是這樣的,念佛往生淨土的信心很懇切,然而他臨命終時,兜率天人來接他,他沒有受動搖,說:「我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他那時候還正在講菩薩戒,在法座上講菩薩戒,給大家授菩薩戒,他在臨命終時授菩薩戒,開示裡充滿著悲心,種種天堂的境界現前不受動搖,一心期待阿彌陀佛。這時候,阿彌陀佛的化身現在前面,幢幡、音樂、異香,他一見到說:「佛來了」,手上拿著的香爐掉在地上,他就走了。這是唐代的道昂法師。
還有唐代的壽洪法師,他也是在兜率天人來的時候不受動搖,念佛往生的。
所以,一定要等阿彌陀佛來才合掌而逝,其他的來都不動搖,這是成就往生淨土的榜樣。
但也有些出家在家人,在這個過程當中由於信願問題,看到天堂境界現前,也會跟著走的。有一個人,他臨命終時,夜摩天人來了。夜摩天人來,他給大家說: 「我要到夜摩天去做天王了」,他就走了。還有一個法師就更那個,他是修華嚴法界觀的,他臨命終時,就讓大家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希望華藏世界境界現前。隨著念、念、念,念了很久,他旁邊助念的就問:「你見沒有見到盧舍那佛?見沒有見到華藏世界呀?」他說他都沒有消息,大家又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又有人問:「見到什麼了?」「娘來了」,他跟他娘走了。這個事情警醒了當時助念的人:「哎呀,不行,念那個不行啊!還得趕緊念阿彌陀佛啊!念《大方廣佛華嚴經》怎麼把娘念來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為什麼念六字洪名?阿彌陀佛有臨終接引願啊!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九願勤修我皆接引願:只要他方世界的眾生聞信我的名號,種植諸多的功德,願意到我這兒來,我臨命終時就會帶著菩薩聖眾去接引,如果這一願不能成就,我就不成佛。我們深信切願持名為能感之機,阿彌陀佛第十九願為所應之法,這兩者整合起來,我們臨命終時就非常非常保險了!
因為念佛,名號裡面就有著阿彌陀佛十九願的功德,我們念這句佛號,召喚阿彌陀佛十九願已經成就的願力成就,就法爾自然地現出西方三聖拿著蓮華前來接引的情景。這個情景,就是我們往生淨土的中陰之相。我們的神識呢?一般是觀音和大勢至菩薩,搬著那個蓮台過來,我們神識就在蓮華上。蓮華一閉合,彈指間,一念間,一頃間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蓮華化生。這是淨土宗非常不可思議的情景,但是它確實是真實存在的。
為什麼阿彌陀佛要發這一願?他就是看到我們凡夫眾生在這個生死關頭,念頭很多、業力眾多,各種東西現前,我們的阿賴耶識、神識被業力、心力弄得就像十二級、十六級颱風裡面的一隻小舟,沒辦法把握啊!這時候的眾生是最需要幫忙的時候,阿彌陀佛看到眾生在這個時候最需要幫忙,也必須幫忙,他也有能力幫忙,就建立這一願,臨命終時來接引,這個接引對我們是太重要了!
你想,我們一個人要到遠方去,那地方從來沒有去過,盡管有人告訴清楚了東南西北,經緯方向,要我走過去,可能也覺得很困難。比如讓我們步行到北京去,你從來沒有去過北京,這時你心裡很害怕,「我到北京去,到時候一走,沒有走對方向怎麼辦呢?或者就在本地兜圈子,兜了很久兜不過去怎麼辦呢?甚至本來向北方走,結果走向東邊去了,又怎麼辦呢?」完全是有這種可能性的。
所以他內心沒有信心,他內心有很多不安和慌懼,我怎麼走得過去?如果再加上自己身體不好,如果又加上自己正好是殘疾人,是個瘸子,兩腿都沒有,那就更沒辦法。這時候我們是不是很希望你北京的朋友、親戚能夠接我就好了,派一個人來接我去。這個人是很熟悉的,坐什麼交通工具、怎麼走,他駕車嫻熟,我跟著他走就好了。就滿天的雲都散了。如果要讓我自己一個人去,可能很麻煩。
所以,我們每個眾生對在臨命終時,要去什麼地方,都有一種潛在的渴望、要求。這就是所謂宗教的訴求。阿彌陀佛來滿我們願了,臨終接引。他老人家帶著觀音、勢至和清淨大海眾菩薩都來接引。就好像我們一出門,這個北京的朋友就已經開了一輛車停在門口了,你坐上車就去了。如果他更富貴一點,有一架直升飛機就更好,坐上飛機就去了。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坐得上?還就是深信切願,重心修淨業,我們就坐上了這個交通工具,就登上了這個蓮台。
臨命終時出現的境界,它在佛教的義理和心性上是很不可理解的,但是確實很符合大乘圓頓的佛教精神。
有人就常常問:「是不是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趕緊從西方極樂世界跑過來呀?那我念佛他也來接引,他念佛阿彌陀佛也來接引,不僅這個世界,還有他方世界,都來接引,阿彌陀佛忙得過來嗎?不會忙死了嗎?他忙得很累了,到哪裡去加油,補充能量啊?」
實際上,這是因緣和合產生的不可思議的情況。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 「臨終勤修我皆接引願」,他已經成就了。成就了就好像一個信息,瀰漫在虛空法界,也瀰漫在我們眾生的念頭裡面,這是他提供的一個緣,增上緣。
而我們眾生願往生的心是因,因和緣正好感通了,就自然而然現出了臨終接引的景象了。不是當下阿彌陀佛趕緊跑過來,這在佛門有個比喻,水清月現,天上那輪月亮永恆在那裡,自然現前。現前,不是月亮下來了,月亮沒有下來,水也沒有上去,但是水中有月。
那麼,這個月,阿彌陀佛現前,也跟我們能念的心所變現,是有關係的。為什麼上輩往生見到的是很殊勝的,阿彌陀佛帶觀音、勢至過來、帶菩薩聖眾過來?這是你有大乘菩薩的心,你看到的是菩薩聖眾。
如果你是中輩往生,你是小乘的心,你看到的是帶著比丘過來,阿彌陀佛也現比丘相過來。甚至下輩往生,業障很重的,都看不到佛過來,只是看到蓮華。有的能看到報身,有的能看到化身,有的只看到菩薩,有的只看到比丘,有的什麼都看不到,只有蓮華。這些都因我們的深信切願程度、持名功夫深淺,而顯現臨終接引的情況,各有不同,也表明三輩九品乃至無量輩品往生的差異,是有所不同的。
所以,臨命終時,在地、水、火、風都在分張的時候,這是一個人生命當中最痛苦的時候,也是最關鍵的時刻。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六欲天的天童次第都來接引你到天堂去,這是什麼境界?一般的人對天堂都是挺嚮往的,那裡也是蓮華化生,也有美妙的音樂,天女如雲。很多別說凡夫,就是小菩薩到那去都會被那天上的五欲所迷惑、所纏繞。
《西域記》裡面講到無著菩薩,還有世親菩薩,還有師子覺,是三兄弟。開始他們都修兜率內院,往生兜率內院,有一個約定說:「我們三個人,誰到了兜率內院彌勒菩薩那裡,回來報個信。」結果,獅子覺菩薩先往生了,先走了。這一走,聽不到報信,沒有消息。其次就是世親菩薩,世親菩薩在往生的時候,他的長兄無著就特意對他說:「你這次去,一定無論如何要報個信。」
世親菩薩就去了。到那裡過了三年,世親菩薩來了,無著菩薩說:「你怎麼來得這麼遲啊?」 世親菩薩說:「我已經很快了,我到那兒去了之後,就是向彌勒菩薩頂了一個禮,聽了很短一點時間的經,馬上想到這個約定,就回來報信了。由於天上的時間觀念跟人間不一樣,所以我是很快,但這裡一下就過了三年了。」無著菩薩問:「師子覺在什麼地方啊?」他說:「師子覺去了兜率院,在外院就被那些五欲給迷住了,沒有進去。」
你說說,六欲天這種微妙的五欲對我們眾生是多麼的吸引啊!在臨命終時,當天堂美妙的境界現前,如果不是平時對西方淨土深信切願到十分堅固的程度,都經不起考驗啊!一看,「哎呀,那個地方也很好啊!我就跟著去好啦!」就會這樣。
所以,在四大分張,神識脫離身體的關鍵時刻,在六欲天微妙的五欲境界、各種天女現前的境界出現的時候,你容易被它牽引。在這時候,你有沒有信願,信願到什麼程度,就在這裡起關鍵作用了。
剛才講到的,唐代的道昂法師、慧光法師、壽洪法師,他們確實在修道人裡面、在修淨業者裡面,是我們的榜樣啊!一個淨業行人,對修出離道,對三界六道以及往生淨土的情況,要有一個廣大的知見。
就像古德說的,出家乃大丈夫氣概,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出家不僅僅是出兩扇門之家,剃個頭就叫出家,更重要的是出煩惱之家、出三界之家。在出三界之家的知見上,一定體現大丈夫氣概,對三界的五欲六塵不感興趣。所以,祖師大德也開顯我們:假饒修到非非想,不若西方歸去來。我們在這世間修四禪八定,就是修到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大劫在那裡享受天福。
但是那種禪定,這個我,行識,第六識動之不動,如石頭壓草,如冰凍魚。禪定過後,還要輪轉,還要墮落,甚至有可能墮三惡道。所以修到非想非非想,也不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佛悟證無生法忍,再回到這個世間普度一切眾生。即使下品下生,在蓮華里面十二大劫不能出來,不能見佛,不能聞法,不能見菩薩比丘僧,這樣的情況也勝過天宮六欲天。哪怕是往生到邊地疑城,也比生天來得好。
因為輪迴太苦了。十二大劫出來,還能夠快速成佛。在邊地疑城,也很快能夠懺悔懷疑的罪根,也能夠出來見阿彌陀佛,聞大乘的佛法,分身無量到他方世界聽聞佛說法、授記、得百千陀羅尼,快速成就佛果。
這一點,徹悟大師在這段裡面,把我們在生死關頭的兩種力量及原理,給我們講了出來。然後告訴我們,要用深重的心來修淨業,深重的心就是深信切願之心,來執持這句萬德洪名。
要具有深信之相和切願之相,這深信切願之相裡面是智慧的表達,沒有甚深的般若智慧,就很難對這苦樂、順逆境界能忍,忍不住啊!所以說,菩薩修般若波羅密,他要修忍,修忍是法忍、生忍,忍得住,忍得住就是般若智慧的力量所致,也是般若智慧的表現。然後,深信切願持名一定要練熟,就是熏習。
念佛的過程就是熏習我們阿賴耶識淨業的種子,熏習到力量非常強,它必然現前就會牽引我們的神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在這深信切願的熏習過程當中,又能夠感通彌陀的臨終接引願現前,那麼往生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是萬修萬人去。在深信切願過程當中,能不被世間的順逆境緣所轉移,在臨命終時,能不受天堂的享樂所轉移。
對此,平時就要訓練有素,使我們的信願堅固如金剛,要像古德那樣,以道昂法師他們作榜樣,這樣才能夠決斷生死,蒙佛願力帶業往生,截斷輪迴六道的惡趣,圓成我們自性無量光壽的性德。
修行要根據自己情況,選准法門,一門深入,不要朝秦暮楚,淺嘗輒止
個人學習心得,僅供參考,請以佛菩薩經論和祖師大德開示為準!
佛法博大精深,法門無量,針對眾生千差萬別的根性而因病與藥,「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是為了讓人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斷煩惱,出輪迴,都是破執除迷之具,並無實法與人。我們修行的人,要根據自己的情況,看適合哪一個法門,哪一個方法自己學起來有信心、有心得、有受用,那麼就堅持這個方法一門深入,不能朝三暮四、見異思遷。就像蕅益大師說的:「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這樣黑瞎子掰棒子,換來換去,淺嘗輒止,也就不能有太大的利益。還有的人會對佛法喪失信心,從而放棄,這樣就太可惜了。
佛法像藥,目的是讓人健康痊癒,病去藥也就不需要了;還像船,是為了人過河,過了河之後,船也要放下。門門都可入道,法法都是第一,而且都是互融互通的,不能以一門代萬門,以一門障萬門,執著一個法門而排斥其他法門,這樣就不對了。佛法重在當機,並無定法可說,對症才能除病,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強求,十鳥在天,不如一鳥在手,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選准法門之後,就要一門深入地修,不能朝三暮四、淺嘗輒止,那樣的話,再好的法門也沒有什麼效果。就像練武術一樣,不是招式的問題,而是功力的問題,內功深厚的人,一個普通的招式就能發揮出巨大的威力;沒有內力的人,再妙的招式,也是花架子,沒什麼威力。就像那個典故,古人雖然笨,但是肯用功,一句「掃帚」老實念去,也能證果;六字大明咒,念成「嗡嘛呢叭咪牛」,也有感應,這就說明最重要的是信心和功夫,而不是法門的問題。
有兩個很好的比喻,說修法就像燒水,一壺水連續地燒,很快就燒開了,如果一會兒停下來,一會兒又停下來,就不會燒開;還像打井,要選准一個地方,一直打下去,才能見到水,如果在這個地方打兩下,然後換個地方再打兩下,這樣老是換來換去,那麼就永遠也見不到水。
除了修法,最重要的還是平時用功,要注意克服自己的習氣毛病,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要學會觀照,「內不隨念遷,外不被境轉」,這樣更容易得力。慧律法師講的好:「佛法不是什麼法門的問題,法法是平等的,念佛也好,誦經也好,持咒也好,拜懺也好,任何的法會也好,問題在於解決我們生命的迷茫,就是破除無明,斷除煩惱,心入於真如的心性,這個才是最重要的。本無一切法,離即是法,只要你懂的離相,你就是懂得法。」六祖大師說:「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能夠經常反省自己,這就是真正在修行,否則的話就會像那句話說的一樣:「念佛念破嘴,拜佛拜斷腿,性子若不改,還是地獄鬼。」師兄共勉吧!
仁清法師:一門深入和廣學多聞相違背嗎?
問:什麼叫一門深入?
答:先講佛教的一個特點,叫悲智雙運。悲智雙運是什麼意思?雙運就是共同具足,缺一不可。悲是慈悲,是佛法度眾和修行的前提,這是要求,是基礎。沒有了慈悲就沒有了宗教行善的理念。佛教更是建立在慈悲之上的,那麼慈悲是基礎,智慧是一種引導。智慧是什麼呢?就是一種善巧,一種方便,叫悲智雙運。
我們修行佛法僅僅有虔誠是不夠的,這句話非常重要,如果你只有虔誠,沒有智慧,非常容易被忽悠了。忽悠知道嗎?非常容易被騙了。特別是我們這個社會,有很多的不如法的表相,有很多不正確的說法,所以我們只有虔誠,沒有智慧的話,就往往容易被騙。講到非常精進,精進是虔誠。如果我們沒有智慧只有精進,那就很難保證自己走的路正確與否。
至於一門深入怎麼理解?佛的一門深入,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門深入,是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可以一門深入,一門深入的前提首先是博覽群經,就是佛陀說的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如果我們不通過讀誦經典,我們就不知道佛教到底說了什麼,更不可能知道我們到底怎樣修才正確。
我曾經打過一個比喻,我們僅僅是精進修行,僅僅想弘法度眾,我們沒有智慧,沒有佛學知識是不行的。比如,我們下課以後,在馬路上見個老太太就開始抓住她,說:「大娘啊,咱們開始念阿彌陀佛吧!」她會怎麼說?「你嚇死我了,你是哪裡的?幹什麼啊?念阿彌陀佛是什麼啊?」是不是?你要抓著她不放,她會打110的,她會認為我們瘋了。為什麼呢?她不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你讓她念阿彌陀佛是幹什麼?她更不知道輪迴的痛苦?佛教當中講的我們人世間輪迴的痛苦和西方極樂世界那種殊勝莊嚴,差別在哪,她不懂。
當我們有因緣跟她講完了這些以後,她會說:「那怎麼辦?」「咱們人生是痛苦的,輪迴是痛苦的,西方極樂世界很好的。其中有一個阿彌陀佛,他發了個願,誰念他他就來接,上他那去享福,上他那去怎樣」,然後這個大娘就說了,「孩子,咱應該怎麼辦?」你就告訴她:「念阿彌陀佛求往生啊。」回家她就念佛去了,為什麼呢?前提是你告訴她了,她懂了。
我們修行佛法也是,怎樣才能不偏?怎樣才能在我們遇到任何違緣的時候,用我們佛教的正確理念來觀照?來超越?那必須要有佛法的指導。佛法在哪呢?好了,有經書。從這個原理上來講我們離開經書,啥事都辦不成。
有人說:「我跟著這個師父修,師父告訴我咋辦咱就咋辦。」可以,但有一個前提,你得保證這個師父是否正確。要叫我選擇的話,我選擇釋迦牟尼佛,因為現在我們這一切都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我不是選擇釋迦牟尼佛跟著他去滅度,我可以選擇釋迦佛做指導,用他的修行做表率,來完成我往生西方這個願。
一門深入非常值得讚嘆,但是一門深入,很多人都進入了一種誤區,就是啥都不懂的時候去一門深入。好了,那你就深入吧。當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去一門深入非常危險。有很多賓館的房間裡啊,都有個指示牌:「紅點之處是閣下的住處所在」。也就是說點著紅點的這個就是你的房間,那麼在緊急情況下,緊急通道,往哪走?你進去以後先看這個,為什麼呢?你知道哪是一條出路,如果你找不到出路,真的有了違緣,那你撞吧,瞎撞。這個房子起火了,那你還有停留的那種想法嗎?你還能在那打會遊戲、玩玩電腦、看會電視嗎?不可能了吧,得馬上衝出去。你這個出離的心是非常迫切的,得馬上衝出去,朝著哪裡沖?沒有那個指引,你朝著哪裡沖?
一門深入是非常值得讚嘆的,但前提是必須要明白佛教的正確理念。雖然說佛教的正確理念不是我們一接觸佛法馬上就能知道的,但是隨著我們修學的提高,正確的理念是越來越完善,隨著我們功夫的提高,通過體悟來完善我們的知見,通過知見來指導我們的修行,這個叫信解行證。這個修行啊,「修行」還有「聞思」它是兩條腿走路的。我們現在知道念佛求往生了,誰告訴你的?還是佛陀告訴你的。
去年,在一個講堂里,我說我發心準備講「輪迴的痛苦」。這時候一個老太太站起來了,「師父,我們只想念佛求往生,不想知道輪迴的痛苦。」我馬上問她了,「你為什麼求往生啊?」「西方極樂世界很好,那裡的地都是金子的。」「哦,很好。娑婆世界有什麼不好呢?」她不知道了。我說,我告訴你,我講輪迴的痛苦,就是講娑婆世界的不好。通過了知輪迴的痛苦,了知我們只要往生不了,就必然痛苦,必然是輪迴的。我們知道了以後,生發一種出離心。出離心是修行的動力,有了修行的動力,有了修學的「善法欲」,你才能去修學,才能去尋求非常適合你自己的法門,才能真正地一門深入下去,才能夠深入,並願意去深入。
比如一個人渴得要死了,一點水也找不到,這時候你告訴他:「給你一個鐵鍬,在你這附近向地下挖,可能三五米就有水。」你告訴他的時候,因為他需要這個水,你試試他挖不挖?他肯定去挖。為什麼呢?他需要喝這個水。如果他什麼都不缺,一點動力也沒有,你給他個鐵鍬,「向下挖十來米。」你試試?他馬上問你:「有獎金嗎?發工資嗎?」什麼意思?沒有動力麼。
所以,很多高僧大德的一門深入和廣學多聞是不相違背的。古代的高僧大德都是通過廣學多聞之後,掌握了自己的方法才一門深入下去的。在一門深入的期間,他也不排斥去看其他經書,這是很多古代高僧大德修行的方法。
居士: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是一門深入的嗎?
法師: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包括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一門深入進去的,是不假。為什麼呢?因為,他找到了適合他自己的方法。為什麼經上沒有講到大勢至菩薩《耳根圓通章》和觀世音菩薩《念佛圓通章》呢?正是因為不同根性的眾生,有不同根性的修行方法,他們成就的路不一樣。觀世音菩薩掌握了耳聞那個方法,就可以成就。大勢至菩薩掌握住念佛的方法了,也是完全可以成就的。怎樣才能確定自己掌握了自己的方法,那就是用佛教的正確理念來指導,或者有「真正的高僧大德」來指導。「一門深入」和「廣學多聞」不矛盾。
有高僧大德這樣說,「得鳥者,網之一目,不能以一目為網。」就是捕鳥的網,是一個眼(空)一個眼(空)的。我們網鳥的網子,裡面的眼(空)叫做「目」。當我們抓鳥的時候,抓住鳥的是整個網的一個眼(空)。但我們不能以一個眼(空)當網。「得鳥者,網之一目,不能以一目為網。」你弄個大窟窿去網鳥去,那啥都逮不住了。
仁清法師:"廣學多聞"和"一門深入"矛盾嗎?
如何正確理解「一門深入」?
問:師父我請問個問題,就是我們在這個初入佛門,初學佛法的時侯,看了很多書,也讀了很多經典,但是,就是說,你深入到某一個法門呢?去努力地修學,可能對佛法整個的特質和內涵,不一定能夠全面的了解,所以我想在這個地方,就是說,應該怎樣有次第地,讓大家能夠深入到佛法裡頭,把整個的佛法的特質和內涵能夠學到,然後對於以後,不管是深入哪一個法門,他都能夠非常清晰,有清晰的這個思路去修學,不會產生一些這個盲修瞎練的問題。
答:嗯,好,坐。你這個問題也非常大,也非常現實,所謂的現實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搞不明白,並且是由此不明白而引發了很多的邪知見,是這樣,可以這樣解釋,怎樣把廣學多聞和一門深入來結合起來,或者說廣學多聞和一門深入有什麼不同,也可以這樣說,我們一門深入的前提是什麼,也可以這樣說我們怎樣才能有次第的趨入佛教正法,然後一門深入下去,是這個意思吧,大體就這個是吧。誰來解答,誰來答,積極、靈活、大膽,來大膽一點,你來說,你來說,探討嘛,不能光讓我自己唱主角,講得是大膽的探討,今天沒事,探討、探討,通過探討,我可以掌握大家就是理解到哪一步,然後,做一個總結,咱們以共同去提高,是這個意思,下一步呢就是說在講法的時候,我好有計劃的安排講什麼內容,這樣。好吧,來來來,王居士。講。
王居士:很多法門都講一門深入的問題,這個一門深入啊,在佛經上來講,它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呢,根據《大佛頂首愣嚴經》裡,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啊就有這麼一段經文就講到,說是往昔啊,有一尊佛出世,就是觀音如來,觀音如來教觀世音菩薩怎麼修行呢,怎麼修行呢?最初行道的方便,就是教他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個聞思修啊,在佛法裡面講得非常的重要,它是一個前提,如果離開了對於佛法的這個聽聞、思維,你去修行,恐怕要費很多的周折,
所以聞思修很重要,整個佛法的修行離不開聞思修。聞,就是要大大的聽聞,廣大的聽聞這個正法,尤其是離不開佛經。我們講正,正的標準、前提,就是以佛說為根本,這在《大般涅磐經》裡面「四依法」就講到,首先講到有一點叫「依法不依人」,那當然也不可能依到哪個所謂的法門那邊,法門如果離開了佛的言教的話,那也不是佛法,所以說大大的聽聞經法,可不是說聽到了一言半句就去實踐去了,那麼現實生活里遇到種種的問題的話,如果離開了經教的基礎,我們就沒有辦法去解決它,那麼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往往都受我執我見的影響,要麼就是聽的別人怎麼說、怎麼說,要麼就是我個人認為、我以為、好象、似乎、可能等等等等,這些字眼一摻入到裡面來的話,那就不是佛的知見的問題,而是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放亮我執、強化我執的了,是吧。所以這一點呢我想啊,這個要想真正的一門深入,離開了聞、思、修,佛給我們指的這個路,恐怕這個一門深入也很難深的進去。只做一點,簡單的一點粗淺的認識,和大家做個交流。」
還有沒有,這個問題,肯定我們大家都會有所新的體會,因為這個問題啊,很多人理解的不一樣,他出現的不一樣的現象,來後邊那位,也是這個問題啊。那麼我來說吧。可以這樣說,很多高僧大德的成就啊,最後顯現的都是通過某一種法門而成就,最後顯現的,但是呢,即使是通過某一種法門去成就的話,那麼他也有長期的一種積累,我的理念是,真正的想一門深入下去,他的前提是要有正確的知見和正確的修行方法,有了正確的理念、知見,有了正確的修行方法,你才能夠一門深入下去,沒有正確的佛教知見,請問,你深到哪裡去了,對不對,你深到哪裡去了?有的人釣魚也非常精進,不怕蚊子叮、不怕熬夜,也很精進啊,是吧,有的人上網也很精進,也是一門深入,是不是啊,有的邪教,跟隨了一個邪師,也一門深入了,喝汽油,自焚了,你說他虔誠嗎,非常虔誠,深入了,深入到最終了。
一門深入的前提,必須有佛教的正確知見,有佛教的正確知見做指導,才能保證你是修的佛法,並且是掌握了自己的正確的修行方法,你才掌握了自己的對應的法門,如果沒有正確知見,如果沒有正確的修行方法,你所謂的一門深入那是一派胡言,古代高僧大德臨走的時候,臨成就的時候,他都顯現的是通過一個法門而成就的,是這樣顯現的,比方說六祖慧能大師,是聽到一個老員外誦《金剛經》,聽到了一句話,他就開悟了,那麼《金剛經》是哪個法門?你不能武斷的說,《金剛經》就是禪宗,這個法門。是不是,也不能武斷的說,《金剛經》它就是屬於律宗法門,也不能說《金剛經》是觀世音法門,當然更不可能有人說《金剛經》是純淨土法門了,是不是那個道理,也就是說,六祖慧能大師這一生當中,是通過聽《金剛經》開悟的,難道你能否認他,他生生世世的功德的積累嗎,過去世難道他沒看過其他經書嗎,是那個道理吧。
所以說一門深入的前提,要叫我想一門深入的話,我首先是廣學博聞,廣學博聞,樹立了佛教的正確知見了,掌握了自己的正確修行方法了,再非常精進的修下去,那麼你的相應法,就是你這個一門深入的那個門,這裡說的門是修行方法,我們在家人不要輕易把我們分到哪個法門裡面,你說我們是哪個法門?罵人是哪個法門?兩舌是哪個法門?吃肉是哪個法門呢?不拉這個,拉點好聽的,放生是哪個法門?印經是哪個法門?念念佛一定是純淨土嗎?淨土法門也有很大的理論體系做支持,隨便坐一坐就是禪宗嗎?
有一個老太太那天向我來懺悔,師父我非常非常的懺悔呀,我一看哎呀造了什麼大惡業了,我就說什麼罪過啊,何談懺悔啊?什麼罪過?那天我念佛求往生,在家裡繞啊,自己在家,挺素淨的,走著念佛走著念佛,累了,念著念著就坐下了,坐禪了,我說你那叫歇歇,禪宗了,坐那就禪宗了,那我們現在是什麼宗,馬上都是禪宗,坐下的宗啊,在以前的時候開過一個玩笑,不好聽的,我說要說禪宗,張海迪比我們的功夫都高,十幾二十年了沒站起來,是不是,禪宗也是非常龐大的體系,它有深厚的佛教的原理在做支撐,不要輕易把我們搞成哪個法門,很多人搞著搞著,學了三天佛,那我們就是哪個法門,這個實際上非常不理智,我個人認為,非常不理智,並且有很多人念了二三天佛,就認為他是淨土法門了,然後拿著他這個淨土法門然後去對照別人,你修的是哪個法門,有的人問我,師父請問,你修的是哪個法門,叫我當下一觀察,哦,他是想和我分伙啊,哎呀我當時講經不想和他分伙,我就說了,不好意思哦,我現在還沒有到分法門的時候,我現在跟佛一個法門「解脫法」,對不對,哎馬上咱倆就一夥了,他是修禪的,我也是解脫法和他一個法門,他是修律的,也是解脫法,我和他也一夥的,他是念佛的,我和他還一個法門,最後都是成佛嘛,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說,一門深入是指的修行方法,是修學的方法,現在很多,一門深入這個方法,我非常讚嘆,非常贊同,我所反對的是拿著一門深入生起了邪見,我修的這個法門高,他怎麼去宣講他這個高,怎麼去宣講他那個高,他就是說,我這個比那個法門要高,我這誦的這部經,要比那部經好。這樣來體現他修的好,那就錯了,那就叫誹謗正法,那就叫割裂經義,那就要墮落之無間地獄啊,無間地獄啊。我有個講稿叫《為什麼有的念佛人不能往生》念佛應該能夠往生,為什麼有的念佛的往生不了呢?就是用很多的篇幅講了這個原理,我念佛的時候誹謗其他法、其他宗,誹謗禪宗,誹謗律宗,你沒有戒律就是外道,就是神婆巫漢,是這個意思吧。
昨天我們講到了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三學它叫「三無漏學」。也就是說戒、定、慧就是了脫之法,了脫之法,佛教和其他宗教相比之下,佛教是了脫之法,其他宗教沒有,沒有了脫這個偉大的功德,也可以說戒、定、慧就等於佛教,那麼你把戒去掉了,何談生定、何談發慧,經上講得很清楚,「以戒生定,以定發慧」無戒之定是邪定,無定之慧是叫狂慧,狂慧是什麼,我很大膽的說過一句話,中邪了、附體了,或者說是我們自高自大,用那種世間的世智辨聰,來觀察佛教。那就是一種邪慧,所以說戒、定、慧三無漏學是一體的,他就是佛法的整體名稱的另外一種稱呼,你可以不守戒,但不能說戒不是佛法,離開戒就沒有法,就沒有佛,是那個道理吧。所以很多人在修他自己法門的同時,他在誹謗其他法門,也是很多高僧大德都在反對的,佛在很多經典上,把這個道理講得很清楚。課下我們可以看一看《為什麼有的念佛人不能往生》明白吧。
所以高僧大德說過這個,這麼一句話,說「得鳥者,網之一目,不能以一目為網。」懂這意思吧。印光大師是念著佛走的,但不能說印光大師其他方面不懂,更不能說印光大師除了念佛以外,他看的其他經書都不叫佛法。蕅益大師知道吧,蕅益大師他是淨土法門的一代祖師,他同時是律宗的一代祖師,律宗。同時又是天台宗的一代祖師,一講到一代祖師,說句實話,他們那種智慧,他們那種功德,他們那種證量,我們截然是望塵莫及啊,我們是小和尚、小比丘,他們是法師,真的法師,是祖師,並且是三個宗派的祖師是吧。蕅益大師也是主張念佛求往生,但他那個理念並不是說,他研究了戒,發現戒都不對了,也並不是說,他研究天台宗以後,發現天台宗不值得研究,不是那個意思。最後念著佛求往生是對的,對於很多眾生的根性來講,特別是我們末法時期的很多眾生的根性,也就說我們適合淨土法門,念佛求往生,方便,太方便了,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懶啦,坐禪,坐四個小時,你坐在那試一下,哎呀,你真坐了那裡行了,你就開始盤算了,明天我跟誰去討債,又得進行工作啊,設計下個五年計劃了又,你是坐禪啊你是工作啊?坐禪是掙錢還是打妄念?是不是,不是說禪宗不好,是我們很多現在沒有那種根性,很多人就是做不到了,是這樣,我們這樣理解,那相對還是正確的,我也做不了禪,但是我研究禪法,禪,坐禪是一種修行方式,一講到這個「禪」是相當大的一個體系,博大精深的文化。禪定、禪義,單純這個「禪」字,誰來講一下,禪是什麼?他體現的是整個佛教的東西,而不僅僅是這一個漢字,懂不懂。我可能,我本人就是說,很難通過坐禪去修學,為什麼呢?我有我的個別情況,我受過風濕,腿疼,不能說因為我腿疼禪法就不好啊?是那個意思吧,所以說當我們奔著一個法門修下去的時候,一定要有正確理念,我們「三皈五戒」皈依法的時候,是皈依的一切佛陀教言,有很多經典我們這一輩子可能也看不上,可能也見不到,那麼,但是呢,我們不能去誹謗,不能認為其他經法的不好,就是這個涵意,有很多人在這個地方理解錯了,你只要理解錯了,而引發的一些不如法的這個言行舉止,甚至是口業,馬上就種下墮落無間地獄之因。
剛才講的「得鳥者,網之一目,不能以一目為網。」我在其他地方也講到了,打獵的人來抓鳥的人,他用了一張很大的網,那個網上是一個洞一個洞,那個洞叫目,知道吧,我們的土話叫眼,一個眼一個眼的,我不知道你們這叫什麼,那個網張起來以後不是一個眼一個眼的嗎,你們叫什麼,就是眼是吧,它學名叫目,眼目的目,「得鳥者,網之一目」你下了網了,這一群麻雀,然後把這麻雀一哄,哄起來,這群麻雀就飛呀飛呀飛,最後一隻麻雀,啪,鑽了這一個眼裡去了,然後就把它抓住了。魚也是,魚網也是,你就把它抓住了,哦,「得鳥者」,抓住鳥的是整個網的一個眼,是不是,是不是一個眼,因為這個鳥鑽到這個眼裡你才能抓住啊,但是不能以一個眼當一張網,是吧,啊這次抓了個麻雀是在第七個眼裡,哎一下子投到第七個眼裡你抓住了,哎呀,這張網這麼沉,這麼大,這麼費事,原來這第七個眼能網麻雀啊,到了第二天,你把其它剪了,就拿這第七個眼了,網去吧你,「不能以一目為網」不能以一個眼、一個窟窿當一張網,是那個意思吧。
「不能割裂經法啊」!割裂經法是很大的罪過,首先是你的知見不正,這是一個理念問題,再講到次第,次第呢作為我們來講,最好要有善知識引導,可以這樣說,每個人每個人修學過程當中,是根基和因緣是不同的,修學過程當中的方法理念,包括他們修行的覺受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說一個師父看了一萬個人都完全一樣,我實話跟你說,這個師父不是個高的師父,一般的師父,懂吧,誰來問問題,師父我家裡招蟲子了怎麼辦,念佛去吧,師父我家裡小孩哭了怎麼辦,念佛去吧,師父我餓了怎麼辦,念佛去吧,哎一個答案,念佛去吧,可以這樣說,有些法是相對應的,念佛當下不能治餓,對應法是吃饅頭去吧,下個麵條去吧,是不是這個意思,吃饅頭、下個麵條也是基本的日常生活啊,基本的日常生活也是佛理的妙用,懂不懂,也是佛法,我們會修法的,懂佛法的,把這個吃饅頭、下麵條、做家務,也利用起來修學,這個理念正確了,你就不覺得修行是痛苦的事情了,修行本來是非常高興的個事情,佛法給予我們非常明確的答案,人生的指導,法理的指導,修行方法的指導,我們明確了,那麼你幹什麼,心態都會很平和,目標,都會很確切,就是這個意思。有很多人,修他自己這個法門的時候,都要去誹謗其他法門,來顯示他自己修的這個法門高,那是最大的愚痴啊。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左手,這是什麼啊?手,釋迦牟尼佛又舉起來,這是什麼啊?不知道這是什麼了,那也是手,是不是?一般人,一般人這個吃飯他是用右手,是不是,他左手有左手的用處,右手有右手的用處,是那個道理吧,我們通過日常的生活和佛法結合起來,更正確地理解一下。剛才講到次第的問題,次第的問題就是,最好是讓這個善知識啊,來引導一下。
如果是當時你找不到,很好的善知識做引導,先從基礎做起,這個基礎做起也非常簡單,這是一個理論性的一種指導,不是一個死定義啊,比方說,多誦《彌陀經》啊,多誦《心經》啊,多誦往生咒啊,多誦大悲咒啊,或者是以念阿彌陀佛為主啊,特別這個認字的,能有時間的,能想修法的,能想修不偏的人,我勸大家,多看「原經書」,多看「原經文」,當我們發現哪一部經特別生起歡喜心的時候,好了,這部經你就踏踏實實地多誦,那就是和你相應,和你有緣,如果我誦的這部經,沒有生起多大的歡喜心來,你也要恭恭敬敬地誦下來,從中得到一些法意和指導,這是個理論性的指導啊,每個人都有會不同的情況,這個呢可能就有不同的這個呢去指導,不同的說教啊,這個問題很大,我們這是一種原理性的指導,是不是這個道理,實際上,剛才咱們探討的這個問題啊,非常嚴肅,也非常普遍,很多人就在這裡下道了,課下我勸大家看一看《為什麼有的念佛人不能往生》就把這個理念,剖析得非常全面了。好不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