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門裡的一些規矩,居士必知!

1

什麼是居士?

居士是指虔誠信仰佛教,並且受了三歸五戒的,優婆塞(男)優婆夷(女)的統稱。

在習慣上(不管你有沒有受過五戒),對所有男女在家信眾,都稱為居士或者護法。

而實際上,只受了歸依,沒有受五戒的男女在家信眾,只能稱為信士。

2

什麼是威儀?

戒律守得清凈後,所有的德行自然就顯現,所以令人可畏佩服,並不是勢力的「威」。

攝受別人,主要是由於心具備戒德,容止和雅,所以令人可敬,不是詐現的「儀」。

所謂「詐」現威儀,就是為了得到信眾的信仰,從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名和利。實際上,佛門的威儀,就是佛教徒日常生活言行的規範。

3

居士如何稱呼出家人?

對寺院的方丈或者住持,應該叫大和尚;
對受過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應該叫長老、老法師、法師、師父;
還有按照寺院執事叫,比喻:當家師、知客師、僧值師等等,
或者統一叫法師也可以;對沙彌(沙彌尼),也應該叫師父。

各位千萬要注意,不要叫出家人什麼師兄、師弟,否則罪過很大。背後或者書信,應該稱上某下某大和尚、上某下某法師、上某下某師父等。

4

看到出家人應該怎樣?

應該見須起立,坐須讓位,如果在路上碰到了出家人,應該在下道合掌側立,等待出家人走過去了,自己才走。
5

什麼時候看到出家人不用招呼?

有五種時候,暫時不用招呼出家人:

1、正在讀經的時候;
2、生病的時候;
3、理髮的時候;
4、吃飯的時候;
5、工作的時候。

6

在寺院中如何拜見師父?

想進房間拜見師父,必須約兩個居士以上(如果是女居士)。

首先應該先在門外三彈指,為何先要三彈指呢?

主要是怕驚擾師父參禪打坐,先要讓師父知道。如果房間內師父答話可以進,就進去,如果師父沒有答話,就在門外安靜等候。

進去後,先向佛菩像問訊頂禮;次向師父頂禮,師說「一拜」答「依教奉行」就拜一拜,千萬不要自認為虔誠,尊重師父,師說「一拜」,還要拜三拜,這樣不但不是尊重師父,而且還是藐視——不聽師父的話,也就是不依教奉行了;然後才向師父請益。

實際上,在寺院中,是不準出家人隨便在房間內,接待信眾,而客堂才是會客的地方,否則,就違反了「長住規約」,會被「遷單」的。應該先通過客堂,只要客堂知客師同意,就可以。

一般情況下,居士應該先到客堂,拜見知狂師,說我求見上某下某法師,知客師會吩咐招客師去叫某某法師到客堂來,接見信眾。

7

信眾到寺院中如何「掛單」?

首先到客堂,從右邊進入,把包裹放在門邊,頂禮佛菩薩像三拜,然後說頂禮知客師,再然後到登記的地方,拿出歸依證(五戒證、菩薩戒證)和身份證登記,如實回答知客師的問話,並且仔細聽知客師講寺院里的規矩和吃飯休息的時間,再然後招客師就會送信眾到某某房間住下。

8

在哪些時候不能向師父頂禮?

一、師父參禪打坐時;
二、師父行走時;
三、師父吃飯時;
四、師父講經說法時;
五、師父洗臉刷牙時;
六、師父洗澡時;
七、師父休息或者睡覺時。

另外,師父關著門,不能在門外禮拜,到房間去禮拜,首先彈指三遍,師父沒有應聲,應該離去,應聲則進禮拜。

9

為什麼方丈大和尚很難見,是不是我沒有緣分?

不是的,大和尚都是很慈悲的。主要是由於日常事務太多,應接不暇,不能一一接待信眾是可以理解的,見到了自然好,沒有見著也不要生煩惱,不可勉強。

拜見方丈時,應該事先拜見衣缽師(負責方丈日常起的師父),衣缽師會與你預定好某某時間來拜見大和尚,到時候,應提前十至五分鐘,到方丈室去等待接見,這是比較如法的。

10

持戒有哪兩種清凈?

一,受戒之後,嚴守戒律,寧願死也不違犯,這個就是上品清凈;

二,遇不得已,犯中下品可悔罪,應該趕快到師父或者在佛菩薩形像前,哀求懺悔,盡情發露,精誠悔改,還得清凈。

什麼是覆藏和發露?

犯了戒,想辦法不讓人知道,叫覆藏;和盤向別人說出,這個就叫發露。

11

與師父說話要注意什麼?

凡是向師父問經問話,應該仔細聽師父講話,如果有聽不明白的地方,應當等師父講完了話,然後再問。不能待師父還沒有講完話,就急忙發問,擾亂了師父的思路,很不禮貌。

如果師父訓誡,自己確實有過錯,應該改正,沒有過錯,也不要講話,不能與師父爭辯,我們修行人,應該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然而,現在的居士,都是很了不得的,很難有這樣虔誠的了。

12

親近師父有哪些好處?

1、信心堅固;
2、其心覓進;
3、身無諸病;
4、精進;
5、具念心;
6、心不驕慢;
7、能成定慧;
8、具足聞智。

13

貪睡有哪些過錯?

佛說多睡有五過:
一,多惡夢;
二,諸天不喜;
三,心不入法;
四,不思維名相;
五,喜出不凈。

14

什麼是地獄五條根?

財、色、名、食、睡,就是地獄五條根。

15

在寺院中能隨地吐痰嗎?

不能,應該要注意衛生在僻靜的地方,用衛生紙包好棄到垃圾箱。古代有一個僧人晚上坐在佛塔,偶爾吐痰,月光下見護法神伸手來接,這個僧人很害怕,於是終身注意。

16

我很好奇喜歡笑,是不懂規矩嗎?

多笑失正念,大笑失威儀,哈欠是疲倦懈怠的樣子,都是應該戒的。

氣有兩種:上氣和下氣(放屁)。

上氣如果要出時,不要當人張口令出,要迴避無人處。

如果下氣要出時,不能在大眾中出,應該作方便外出,到無人處放出,然後才入群,不要擾亂眾念。

另外還要注意幾點:

1、入塔殿時,不能出上氣;
2、和尚大德上座前,不能出下氣;
3、如果下氣來時,應當忍,萬一不能忍時,應該在下道在下風放之。

居士聽到這裡可能感到很奇怪,為什麼佛教會這麼嚴格,俗話說「拉尿放屁,皇帝老子都管不著。」須知殿堂等都是神聖的地方,稍微有修養的人,都會有所克制的。

17

供佛用的香、花、燈、燭的遺留物如何處理?

這些遺留物,先用塑料袋裝好,放在乾淨的地方,因這些都是供佛用過的物品,等積聚多了,到野外用土掩埋起來。

18

師父叫我們,應該怎麼答?

師父的呼喚,應該立即答應。但是不能答「哦」或者「呵」,應該答「阿彌陀佛」。

為什麼要這樣呢?這個表示不忘本。父母生我色身,如來長我慧命,永出苦海,所以我們應當常念佛恩。

19

到寺院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一、不要隨便與出家人拉關係;
二、不要穿得妖艷要乾淨莊重;
三、不要不洗手就穿海青等衣服;
四、凡是上殿要衣裳整潔;
五、不要隨便亂走,也不要多言;
六、不要坐看大眾勞動而偷懶;
七、不要私自拿常住的東西;
八、不要談論政治及居士家的長短好惡;
九、不要因為小事情而爭執,如果大事情難以忍受,也應該心平氣和,以理論辯,不可不辭而別,或者打架鬧事。

總之,一切聽客堂招呼。

20

供養師父應該怎樣?

一定要恭敬,希望師父年給我們消災植福。供養並不一定是錢財,只要是出家人辦道所需要的資身用物,都是可以供養的。

21

隨眾食有哪些好處?

1、聽到板聲立即就去——不懈怠;
2、供養現成——省力;
3、作平等觀——無人我;
4、息諸戲論——存正念;
5、如法觀想——深入理;
6、不偏眾食——絕疑謗;
7、甘苦同受——無選擇;
8、起止威儀——不放逸。

故居士入寺,應該隨眾食,感受出家人的生活,與大眾師父結同齋供的緣分。

22

為什麼有些寺院的齋堂不叫齋堂而叫五觀堂呢?

因為出家人吃飯的時候,要作五種觀想: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思量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如果不好好修行,粒米難消;

2、秤己德行,全缺應供——思量自己的德行,如果不持戒、坐禪、誦經、營三寶事,便不能受此食;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修行人須防三過;上味食起貪心、下味食起嗔心、中味食起痴心,如此的思量預防,受食才沒有過錯;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思量如果不吃飯,就不能生存,也就不能辦道,所以飲食不求美好,只要能養活色身就行了,不必好惡;

5、為成道故,方受此食——飲食可以營養身體,資益道業,身體每天消耗熱量,新陳代謝,行住坐卧都需要熱量,如果沒有飲食供給營養,就會饑渴病生,怎麼能辦道,現在為了成就道業,所以飲食,應該作此觀想,生慚愧心。

23

吃飯時應該怎樣?

吃飯時應該口口作念:

第一口默念「願斷一切惡」;
第二口默念「願修一切善」;
第三口默念「願所修善根,迴向眾生,共成佛道。」

若能長期堅持這樣做,其功德是很大的。

24

在齋堂吃飯要注意哪些問題?

1、不能呵斥食物的好壞;
2、不能私自拿常住食物過乞丐或者餵養其它動物;
3、加菜加飯要用手勢,不能講話(齋堂有很多規矩,以後再講。);
4、不能用手抓頭,怕贓物落入別人碗中;
5、不能含食語,不能笑談雜話;
6、不能吃飯有聲音,如果挑牙,以衣袖掩口;
7、如果食物中有蟲蟻,應該默默掩藏起來,不要讓鄰坐看到生疑心;
8、吃完了飯就默默坐在座位上,不能隨便走動;
9、不能用手指或者舌頭添碗;
10、吃飯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與大眾基本保持一致;
11、行堂遲遲未到,不要生煩惱;
12、如果需要什麼,默默地用手勢,不能高聲喊叫;
13、不能敲碗作聲;
14、不能吃完飯就走;
15、如果違犯了齋堂規矩,處罰時,不能抗拒不服;
16、如果飯中有稻穀,去皮食之;
17、不能看到自己喜歡吃的,就起貪心大吃;
18、不能私自帶食物到齋堂,自己單獨吃;
19、出家人還沒有吃,不要先吃等等。

這些對於到寺院里來求福報的信眾,一定要注意。

25

禮拜要注意哪些問題?

1、禮拜時不能站在大殿的中央,因為這是方丈或住持的位置;
2、有人禮佛菩薩,不能從其頭前經過;
3、凡是合掌,不能十指參差、不能中虛、不能將手指插鼻中,但是也不能太底,應該平胸,離嘴唇大約四、五寸遠即可;
4、不能非時禮,比喻在上殿中、佛事中、講經說法中等等;
5、師父禮佛,不能與師父並排禮拜,應該隨著師父的後面遠拜;
6、師父拜長輩,不能與師父一起拜,應該等師父拜過之後,再向彼禮拜;
7、師父在跟前,不能與同類互相作禮;
8、師父在跟前,不能受別人禮;
9、如果手持佛像,不能給長輩作禮,應該手持佛像齊眉一舉,就足夠了。

26

為什麼不能從禮佛者頭前經過?

從禮佛人的頭前直過,一是自失尊敬;二是亂他觀法,罪過很大。

應該遠繞而過,這樣彼此都不會干擾。

27

禮佛有哪些種類?

一、我慢驕心禮——自認為自己了不起,身雖然禮拜,心裡沒有恭敬,表面看來很恭敬,實際內懷我慢;

二、唱和求名禮——但求名利,詐現威儀,口裡唱著佛號,心不知想到那裡去了,不是真供養;

三、身心恭敬禮——口裡唱佛號,心內念佛身,相好光明,好象就在眼前,身心恭敬,沒有散心雜念,供養禮拜,情無厭足;

四、發智清凈禮——所謂慧心明了,達到佛的境界,內外清凈,虛通無礙,禮一佛,就是禮一切佛,禮一切諸佛,就是禮一佛,因為諸佛法身,體本都是融通的,禮法禮僧,亦都是這樣的;

五、遍入法界禮——所謂自觀身心等法,從本以來,不離法界,諸佛不離我心,我心不離諸佛,性相平等,本無增減,今禮一佛,就是禮遍法界一切諸佛,就好象一室千燈,燈燈相照,如果這樣觀想,那麼功歸法界,德用無邊;

六、正觀修誠禮——所謂攝心正念,恭對佛身,禮自佛不緣他佛,為什麼呢?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平等正覺,一念無明,迷於本性,造成許多罪惡,如果能返照本覺,那麼解脫的時間就不遠了;

七、實相平等禮——有禮有觀,自他兩異,用此一禮,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用不二,能禮所禮,其性空寂。上面的禮佛,有是非深淺的不同。一至三是事禮,後四個是理禮。事禮中,前兩個是錯誤的,第三個是正確的。所以我們禮佛,應該要學習後五種,千萬不要學前面兩種。

28

什麼情況下不能禮佛?

律制有染不能禮佛。染有兩種:
一是不凈染,就是上廁所後未洗凈;
二是飲食染,就是吃飯後沒有漱口。(有些人亂說女人來了月經,污穢不能禮佛,那是錯誤的。)

29

聽法要注意什麼?

一,要提前進入講堂,方可免得臨時倉促,身心煩躁,不入法理;
二,整衣平視直進,目不邪視,這個就是意業肅敬;
三,坐必端正,這是身業肅敬;
四,不亂語,是口業肅敬;
五,凡是聽法,必須聞而思,思而修,不能專計名言,也資談柄;
六,不能沒有懂說懂;
七,不能自己還沒有領會,就在別處亂講佛法。


聖嚴法師《居士應具的條件》

一般的居士,應具備一些什麼條件呢?

《雜阿含經》中規定,在家居士,應該具足五個條件,稱為五法具足,那就是:

第一、信具足:信心第一要緊,如不建立深切的信心,一切的問題都是不必談的。對佛教首先要有正確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們離難得樂,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說的,佛法是由僧眾結集(編輯)、傳流、住持、弘揚的,所以也要信仰。合起來,便是信仰「佛」「法」「僧」,稱為三寶。信仰的人們,便是歸依三寶,歸依三寶,是將整個的身心,無條件地浸沒在三寶的光輝與恩德之中,歸依三寶之後,便能從三寶的啟導之下,得到人生大道的指歸──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

第二、戒具足:主要是指五戒:不殺生(不殺動物、而非即是吃素)、不偷盜、不邪婬(不與夫婦之外的異性交接)、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本是三歸弟子的必修德目,歸依三寶與受持五戒,本不該看做兩個階段的兩層意義,如果歸依了三寶而不受持五戒,好比只向學校登記註冊,而不真去上課求學,那只是種善根而得不到現實的利益。五戒十善是人天道中的人天業,如果不能受持五戒,那就連人天道中的天果位都保不住,豈能解脫生死?

如果嚮往出家生活,而又為現實環境所不許,那也不妨於五戒之外,可以另於每月陰曆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日),受持以一日一夜為期限的八關齋戒,所謂八關齋戒,就是: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婬(一日一夜不可與異性交接)。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七)不坐臥高廣大床。
(八)不非時食(俗稱持午,過日中之後,只許飲水,不得進食──這一條戒的詳細內容,請參閱拙著──《佛教制度與生活》一書中的「佛教的飲食規制」)。

有關八關齋戒的詳細內容,請參閱拙著《戒律學綱要》第四篇「了生脫死的門徑」。

如果修菩薩道的居士,另外可以加受菩薩戒,這雖不是《阿含經》中的規定,但在大乘佛教的居士,確有受持菩薩戒的必要,因為受戒一事,相似於宣誓,且比宣誓的意義更莊嚴,比宣誓的效用更宏大;戒的力量乃是抗惡性極強的防腐劑。菩薩戒的主要內容,請參閱《戒律學綱要》第七篇「三世諸佛的搖籃」。

第三、施具足:施的內容,是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師長、三寶;以悲憫心佈施孤苦貧病;以公益施舍,促成社會大眾的福利。

第四、聞具足:持戒、佈施是重於福德的培養與經營,若要求得佛法的正知正見,並期如理奉行佛法的話,那就必須從聞法入手。看經,也是聞法之一,但是,經義博大精深,親近善知識,往詣塔寺專心聽法師的點化講授,仍是必需。這該是居士進寺院的最大目的。

第五、慧具足:這是對於真諦的體會或領悟,這是從聞法的精進實踐而得的一種實證經驗。佛陀時代,每對俗人說一次法,便有很多人由聞法而見諦,證得初果,那就是慧具足的典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