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觀音寺認識一個師兄,曾經和我一起住過,40多歲時,就因病去世了,在集美醫院。他是外地人,去世後親人也不管他,是廈門的一幫佛友大家一起出錢幫他火葬的。因為他以前在觀音寺作義工,培養了一些福報,認識了很多師兄,往生時多虧那些師兄們。當時我有到集美醫院太平間給他助念。死後連骨灰也沒有留下,據說都被撒到集美火葬場後面的山上做肥料了。那時,我感覺,人死了以後,真的留不下多少東西。只是後來觀音寺的琴師姐有經常誦經給他。
現在的人比較迷茫,所以不僅房價上漲,連墓地也上漲,很多人親自給自己訂墓地。怕自己死無葬身之地。所以,活不起,死也死不起。這就是一個感嘆。世俗人的事情,總是紛紛擾擾。我們有為自己買這輩子的房子,這個房子的期限是70年,也就是說只能用七十年。但是,我們有沒有為下輩子買房子呢。
學佛人最基礎的知見,就是相信六道輪迴,死亡了不是一無所有的,還要經歷輪迴,當然,如果去做鬼了。墓地就是鬼的家,也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如果做了畜生呢,豬就住在豬圈,狗就住在狗窩,當然如果是牛馬之類的,只能吃草了。如果這輩子不好好修行,下輩子換了披毛戴角,那麼我們的房子買在哪裡呢。
現在的人,都給這輩子買房子,卻忘記了給下輩子買房子。很多人說學佛人比較悲觀,因為學佛人好像不是很重視這輩子,不重視這些追逐世俗。可是修行的人,更重視的,是什麼呢,他重視的是長遠的利益。死亡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可怕的,除了修行人,但是卻無法不去面對。總覺得這輩子過的好,就好了。這是可怕的愚癡的想法。
我們應該把這個身體拿來做什麼呢。我們這個世界來,來自六道的人很多,我也見過一些,有些來自天道,特別的善良,內心光明,福報很大,有些來自地獄道,面目丑陋,有些來自畜生道,不信因果,愚癡無智,那來自人道的人有多少呢。佛陀抓起一把泥土,問弟子說,我手上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失去人身就要大地的泥土,一片遼闊啊,得到人身就像手上的泥土。
虛雲老和尚往生後,吩咐弟子把舍利子留下,骨灰和面粉一起撒入大海,和魚蝦結緣,下輩子來度化魚蝦。我在廣東時,認識一個客戶,他母親也是虔誠佛教徒,和普陀山特別有緣,每年都去,常年誦妙法蓮華經。普陀山的每條路幾乎都走過。也吩咐孩子,死後把骨灰撒入普陀山的蓮花海洋,和魚蝦結緣,他也滿足了他母親的願望。這是多麼坦蕩的死亡,多麼坦蕩的人生啊。
淨界法師:孑然此一身,生時骨肉連,死後各分散
宗喀巴大師要我們修無常觀,分三個次第:
第一個「思惟今生決定要死」。你告訴你自己:某某人!你要知道一件事實,今生決定要死,死亡這件事情是遲早要到來的,任何的富貴、權勢、禪定、神通,都不能夠避免死亡的到來。這是你告訴你第一件事。這以下講出一個偈頌。
他說:「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舍無常身,何況於凡夫。」我們思惟佛陀是萬德莊嚴,是至尊無上,無上的尊貴,乃至於獨覺聲聞,這三乘的聖人,都已經成就了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但是他們在人間所得到的那一期的生命,尚舍無常身,他們都還要顯現死亡的相狀,就是有生就一定有死,除非你無生,聖人都要面對死亡,何況是我凡夫呢?我們凡夫是這樣子的,我們凡夫的心情,在索甲仁波切他作的《西藏生死書》,他說:我們凡夫的眼光,就是會為今生做很多的準備,我今天從學校畢業干什麼呢?去工作;為什麼要工作呢,賺錢;為什麼要賺錢呢,享樂,要得到美妙的妻子,有房子住,所有的五欲,我都必須要具足。我們人的一生,就是做了很多準備。但是有一件事情他不準備,什麼事情呢?就是死亡!我們從來不準備,幾乎每一個人知道自己得到絕症以後,都非常驚嚇。
索甲仁波切說:死亡,你為什麼會驚嚇呢?其實你受生的時候,你就應該要知道這件事情要出現的,我們為什麼會驚嚇呢?因為我們沒有心裡準備!完全不知道會有這件事情出現。但是你不知道,並不表示這件事不會出現,這個因緣法它不講人情的,你不知道是一回事,時間到了,它就是要出現的,所以我們應該要為死亡先做準備,你多一分準備,你那個時候多一分的安全。所以知道人生是這麼一回事,有生必有死,今生決定要死,先告訴你第一個觀念,先把這個「決定要死」這件事情,不可避免的真相,自己先建立出一個觀念出來。
第二個「思惟死無定期」。那麼說要死,是什麼時候死呢?沒有一個決定日期,有人說棺材是裝死人,不是裝老人,不一定老了才死,有些人,生沒有經過老就死了,年輕就死了。這個意思,死亡它是隨時會到來的,我們看這個偈頌。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我們每天晚上就是這樣念,今天過去了,表示什麼呢?我過去的五戒、十善的業力,所支持的這一期生命減少了,我能夠利用的時間就少一天。講一個譬喻,「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這個魚它在魚缸裡面,它的水本來已經很少了,今天又被人家拿走了一碗,水又減少,總有一天把這個水拿走,魚就死掉,魚看到今天水又減少一碗,它內心也是恐怖。
律航老法師他是廣化老和尚的剃度恩師,他念佛很有成就。他是中年出家,他是一個將軍出家。他出家以後,來到僧團已經晚年了,可以說中晚年。他晚年出家以後,他自己的傳記上說,他每次作晚課念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每天都痛哭流涕,自己時間不多,真正要趕路了,這太陽快下山了,這件事情能夠掌握的時間不多了,他說每天都痛哭流涕,他就是有這種感覺,「死無定期」,隨時會到來的。
第三「思惟死時除佛法外,餘皆無益」。我們今生花了很多精神體力做很多事情。我去工作;工作以後干什麼呢?賺錢;賺錢以後,買一棟房子,招感了很多眷屬,娶了太太,也生了子女,在社會上擁有很高的地位,人家看到你,就尊稱一聲董事長、總經理。有很大的威力,我講一句話算數的。但是呢「死時除佛法外,餘皆無益」。你花多精神體力,在這個地方造作,結果你死亡的時候,「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一切眷屬悉皆舍離,一切珍寶不復相隨」,根本對你一點都沒有幫助。只有你在佛法當中,你所栽培的這種懺除罪障、積集資糧的功德,能夠幫助你。所以你應該要知道,你的生命體當中,那一個是你真正的歸依處,哪一個是你的朋友,哪些不是你的朋友,哪些是你能夠真實受用的,要弄清楚!
我們看下面的偈頌。「孑然此一身,生時骨肉連,死後各分散,更何況他親。」這個「孑」就是單獨,我們這個生命體,就是依止這個果報身,這個果報的身體,是我們的生命依止處,我們依止他能夠行、住、坐、臥。我們在生的時候呢,由於這個業力,使令我們骨肉連結在一起,四大不分離;但是死亡以後,這個四大就分散了。我們想一件事,我們最可愛的果報就是正報,其實我們對依報是很愛著,但是比不上我們的身體。我們身體用針刺一下,我們覺得很痛苦,我們最愛著的是我們的正報。
但是你看臨命終的時候,我們正報都保不住了,更何況是其他的眷屬、其他的珍寶。這個意思就是說,要趕快放下一切,專心修行。從前面死亡一定要到來,而且是隨時到來,這個時候我們知道趕快要懺除罪障、積集資糧。而這些所謂的資糧,哪些是真實不可破壞的,哪些是可破壞的,你一定要抉擇清楚。所以這個智慧就是抉擇,要抉擇。
昂旺朗吉仁波切,他作一個結要,把前面的三個觀念合起來,他說:
「死仇決定終須到,容或今日便降臨,死時世事均當舍,速修妙法求加持。」我們思惟,我在打坐的時候思惟死仇,死亡這個仇敵,它總有一天要找到我的,這件事情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你只要在三界裡面有一個「生」,生就會老死憂悲苦惱,就有死亡,所以說是「終須到」。是什麼時候到呢?「容或今日便降臨」,可能今天就要死,仁波切說容或今日便要死,說可能沒錯!可能不是你今天要死,但是你要思惟你今天就要死,為什麼?因為你思惟今天就要死,對你有很大幫助,你這樣子思惟,對你有很大幫助。所以你就假設我可能今天晚上就要死了,我所剩的時間不多。
死亡是什麼境界呢?「死時世事均當舍」。我現在在這個地方念佛,打很多妄想,這件事沒做,那件事沒做。但是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很重要嗎,「死時世事均當舍」,這件事情都帶不走,萬般帶不去。那怎麼辦呢?「速修妙法求加持」。要趕快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歸依這句佛號,我臨命終就靠這句佛號遠離三界,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佛號是我的歸依處,是真正的歸依處,只有這句佛號,在臨命終的時候,它不會棄舍我。它不會棄舍我,所以你這個時候緊緊的抓住這句佛號,真正的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速修妙法求加持」,趕快找一個歸依處。當然這樣子你一思惟,你的內心的感覺就不同,你念佛的力量也不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念死無常觀。
淨界法師:身有生老病死;界有成住壞空
世間所有,若根身,若世界,皆由眾生生滅心中,同業別業所感,皆有成壞,皆不久長。身則有生老病死;界則有成住壞空。所謂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者,此也。以因既是生滅,果亦不能不生滅也。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徹證自心本具之佛性,隨心所現不思議稱性莊嚴之世界,故其樂無有窮盡之時期。
譬如虛空,寬廓廣大,包含一切,森羅萬象。世界雖數數成,數數壞,而虛空畢竟無所增減。汝以世間之樂,難極樂之樂,極樂之樂,汝未能見。虛空汝雖未能全見,當天地之間之虛空,汝曾見過改變否?須知一切眾生,皆具佛性。故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彌陀佛之大慈悲願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滅之樂。以根身則蓮華化生,無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則稱性功德所現,無成住壞空之變。雖聖人亦有所不知,況以世間生滅之法疑之乎?
印祖文鈔- 復馮不疚書
這段開示分成三段:第一段是把娑婆世界的果報,跟極樂世界的果報,做一個比較,先看娑婆世界的因果。「世間所有」,娑婆世界一切的所有。「若根身,若世界,皆由眾生生滅心中,同業別業所感,皆有成壞,皆不久長。」我們的果報有正報跟依報,正報就是我們的這一個根身,眼耳鼻舌身意的這個根身,依報就是我們所依止的國土,這叫依報。不管是正報、依報,是怎麼有呢?「皆由眾生生滅心中,同業別業所感」,是我們過去的第六意識的心中,過去可能是造了善業,也可能是造了惡業,這第六意識一活動的時候,動即是業,不管是善業、惡業一造作過去,前一剎那滅,下一剎那就變成第八識的種子,被第八識統統保存下來。保存下來了以後,因緣成熟了就出現,或者是同業,或者是別業。這個「同業」就是一種共同的業力,我們在人間得果報,我們同時看到大家住在同一個地球,乃至於有同樣的山河大地,大家同樣住在台灣,或者住在南投縣等等,我們共同所擁有的環境,這個是過去的共業。
別業就是各別的業力,在這個共業當中,有各人的差別,你有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你的身體跟我的身體不同,乃至於你擁有你的眷屬也不同,你的房子住起來也不同,這是別業。但是這種都是有成壞的,皆不久住,因為我們過去在造業的時候,依止生滅心,這個業是有生滅性,所以得果報也是有生滅性,不管是善業、不管是惡業都是有生滅性。
「身則有生老病死;界則有成住壞空。所謂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者,此也。」我們正報的身體有生、有老、有病、有死,這個是十二因緣的,正常。除非你不受生,你一受生就是老病死,這世界有成住壞空,所以說是「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者也」。這個地方是從無常的角度,來說明這個苦諦,有壞苦,無常故苦,樂極生悲。古人曾經講一個比喻,這個壞苦不容易了解。我們對苦苦,地獄、餓鬼、畜生,一思惟就有感覺出來,這個苦苦是怎麼回事。
但是壞苦不容易了解,我們現在明明受快樂,怎麼說這個快樂是苦呢?我們不了解。怎麼了解呢?有一個比喻說:有一艘船在大海當中,以快速來行駛,那麼這個船當中,大家很快樂,又是唱歌,又跳舞,又喝酒,又吃肉,在這個船上大家很快樂!但是開船的人睡著了,跟這個無明相應了。睡著以後,他這個船快速的要去撞到石頭,已經是一天一天的去趨近這個石頭,一撞了以後,大家就是掉到河裡面,都死掉了,但是他還沒有撞到,大家也無所謂,就是這樣你也唱歌,我也唱歌,大家很快樂,這個就是壞苦。就是說,這個快樂的本質,蘊藏著痛苦的本質在裡面。
道家講一句話: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也是有他的智慧,他能夠看出福報裡面含藏的罪業,他能夠看出這一點。曾文正公他告訴他的所有兄弟,他的兄弟大部分都是做大官,他說:我們在朝廷做官,榮華富貴,但是要戰戰兢兢,小心一點!我看到歷史,古來的帝王、大臣,得到善終的很少,得到好死的很少,那種富貴的境界,大部分都隱藏了很大的災禍。
所以佛陀也說,這個世間的富貴,「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世間的五欲樂是怎麼回事?譬如一個甜美的食物,你吃起來非常甜美,感到一種快樂的感受,但是夾雜毒藥,你可能剛開始的時候不覺得,但是這個毒藥累積,一天一天累積,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它一發動起來,就使令你身體很苦惱。就比喻我們今天要去受樂世間的五欲,這個雜染業力所變現的五欲,你在快樂當中,你已經念念的在墮落,在創造一個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所以這個地方講「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者也」。
為什麼呢?「以因既是生滅,果報亦不能不生滅也。」因為我們在造這個世間善法的時候,是有漏善,都夾雜煩惱,所以這個果報顯現出來,它會使令你墮落,這個果報會使令我們墮落,這個生滅就是有雜染性。我們想一件事,我們今天看到珍寶,看到財色名食睡,都是可樂果報,我們看到以後會起貪煩惱,乃至於失掉以後,會起瞋煩惱,就表示這個果報本身有問題。我們待會會介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果報,你一接觸是有清淨的力量,這不同。我們娑婆世界的五欲樂,你一接觸以後,它會使令你自然皆生貪瞋癡的煩惱,為什麼?因為你過去在造這個業力的時候,是有煩惱夾雜在裡面,所以出現的果報就是有問題,「以因既是生滅」,果報也不能不生滅也。我們娑婆世界的境界是這樣子,就是果報本身蘊藏著這個危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