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麼?
大部分的人,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麼?是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去經營一個不可改變的因緣。就是你今天的精神體力都在去攀緣外在的因緣,這些因緣都已經成熟了,所以你是白費功夫。因為佛陀已經講很清楚了,「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只要跟你生命結果有關係的,你都很難改變了。但是我們一般人都會想要去攀緣今生的水果,想要去主導今生的水果。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個人到臨命終的時候,都是弄得傷痕累累,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結,也是自己找的,因為生命本來就是業力變現的。但是我們認為我們可以主導自己的生命。諸位!我們不能抗拒業力。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會放棄外在的因緣去經營內心的因緣,因為你這個內心因緣是主導你的未來。
如果你今天把因緣法讀透了,你會慢慢地放棄今生去規劃來生。因為你今生能夠引導的有限了,它已經是一個成熟業力變現出來的水果了,而你內心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肥沃的田地,它有無窮的可能性。你只要好好地發願,好好地栽培,來生有無量的可能性。你應該把更多的精神用於經營來生,而不是把太多精神用在享受今生。
講實在話,如果今生的果報是該你受用的,你不去受用,你還是沒有損失。因為你善業還是保持住了,它會從其他地方,從來生表現出來。所以你今生福報很大,你沒有去受用,你絕對沒有吃虧,該你的善業就是你的,你的善業是存下來了。
我們講到十二因緣。佛教的生命觀,是建立一個無量生命的概念,它不像一般世間的道理,只建立一個生命——你今生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它是一個一世生命的因果論。佛教不這樣講,這樣太狹隘。
佛教認為我們的生命是無量的,就像流水一樣,你這個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它也一定會從現在流到未來。就好像有昨天的你,才有今天的你,今天的你,又會影響到明天的你。我們把昨天、今天跟明天,把這個因緣擴大,也就形成了前生、今生、來生。
也就是說你今生的生命,包括外在的物質、包括內在的思想,是前生的你創造出來的。你今生打了很多妄想,可能打了佈施的妄想、造了佈施的善業,所以讓你今生福報很大。但是你前生脾氣很不好,今生看起來相對醜陋,所以你前生,打很多很多的複雜的妄想,就創造你今生複雜的人生。
當然我們對結果只有認命,「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佛教徒不要否定業力的存在,你要站在認命的角度改造來生,因為它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業力了,你抗拒,怨天尤人,你可能把來生也破壞了。一個人不願意接受今生,你會把來生也賠掉了!因為你整天抱怨,於事無補,也浪費了時間。你倒不如心平氣和的,從逆境當中去積集資糧,去懺悔業障,把握現在的因緣去創造來生。
所以你要早一點認命,才可能早一點上路,如果你還在跟命運抗拒,你是非常不理智的,那是在浪費時間。不管你今生活得滿不滿意,我們應該概括承受,因為那是前生的你創造出來的。我們必須要去承當過去所做的行為跟思想,你承當、認命,你的心才會靜下來,去思考你未來要怎麼做比較重要。
你從善業而來,不表示你就往善處而去,不一定!你前生表現好,不見得你今生就表現好,因為來生有很多的變數,而你今生有很多的選擇。所以比今生是沒有意義的,一個有智慧的人是爭千秋爭來世,因為今生短暫,而且今生你是沒辦法爭的,那是既成的事實。
淨界法師:生命的目的只有一個,不是在爭成敗爭對錯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前面的妄因妄果其體本真,偏重在「達妄本空」。這一段是講「知真本有」,真實的心性它俱足菩提涅槃二種功德。
比方說有一個金礦,身為一個金礦當然有很多的泥沙,但是它也夾雜了很多精純的黃金。這個黃金就是菩提的智慧,也就是一種涅槃的安樂。「菩提」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的智慧;「涅槃」就是斷除二種生死,那種寂靜安樂。
在金礦當中,其實本來就夾雜了精純的黃金,只要我們把這個金礦拿到火中種種的鍛煉,把沙的雜質去掉,顯現出精純的黃金,這時候就再也沒有雜質了。
這是第一個譬喻,第二個譬喻——
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說:這木頭你用火去燒,燒成了灰燼。燒成灰燼這個本質改變了,這個灰燼什麼時候要轉成木頭呢?不可能。
諸佛的這一念,從虛妄的分別心,而轉成菩提涅槃,這個時候,菩提涅槃也不可能再生起生死輪迴的果報「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菩提涅槃一旦成就以後,一得永得,永遠不會失掉。
智者大師他講一個譬喻也不錯,我們可以聽聽看——
問:我們凡夫的清淨心,跟佛的清淨心有什麼差別?我們的心是清淨本然,佛的心也是清淨本然,那有什麼差別?
智者大師說:我們這一念清淨本然的心,就像太虛空一樣什麼都沒有。佛陀的清淨心就像太虛空多了一個太陽,多了一個修德。
我們解釋一下:
我們的淨心只是虛空,我們不能抗拒烏雲的生起。也就是說我們這一念清淨心,對煩惱沒有對治的力量、沒有對治的力量。沒有錯啊!你是清淨,但是對煩惱沒有抗拒力,所以烏雲一來的時候,烏雲遮日,又是一片黑暗。
雖然一片黑暗,你的清淨心還是沒有消失掉,那麼太陽一出來的時候把烏雲照破了,又恢復清淨。這時候,佛的心在虛空之外,多了一個三大阿僧祇劫修來的這個太陽的觀照,差在這個地方。
「觀照」,我們再講一個寓言的故事,給大家參考參考。
有一個人在逛商店,看到一幅很漂亮的畫,他覺得這幅畫非常好,很有意境,就把它買回來。買回來以後,看一看,誒!掛在客廳不錯,就找了鐵錘、找了鐵釘就把它釘上去。釘上去的時候,發現這鐵釘的力量太薄弱了,撐不住這幅圖畫。
他想說:唉喲!應該找一個木板,先釘上去做一個支架,然後再把鐵釘釘在木板上,所以他要找一塊木板。找到一個木板,而這木板太大了,就找一個鋸子,而這個鋸子沒有手把,他又去找一個手把。一直找下去,找到最後,把所有的工具都齊全以後,都忘了他不曉得要幹什麼了,我到底想幹什麼?
我們講「舍本逐末」,我們這一念心,開始在攀緣外境的時候,我們已經忘了我們生命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很重要!你一個修行人,你要進步的快,你要知道你的生命的目的是在幹什麼?
我講實在話:你如果要進步的快,你從今以後,遇到外境,不要管對錯;不要管說你錯我對,我對你錯,很浪費時間。你所有的事情「法法消歸自心」,你看到事情就迴光返照我這一念心:「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空的。
我們今天來到人生,不是在跟人家爭對錯的,你跟人家爭對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你已經浪費時間了嘛!
修《楞嚴經》的人,第一個、你要站在一個真如本性的角度來看事情,看你的念頭有沒有在動就好了。你念頭一動就是你錯,世間上沒有對錯,你念頭一動就是你錯。你用這種觀念修行你進步很快,不要向外攀緣,先不要管別人怎麼樣。
你就是觀照你這一念清淨心,保持不迷、不取、不動,反正我先不動。就算我做對了,別人譭謗我、看不起我,這也是我的業力,我也認了,事出必有因嘛!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我們要知道,事情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生命的本質,是來開顯我們自性的功德,把這一念的智能跟慈悲開顯出來,其它的外境都是助緣。如果你知道,你的生命是在開發你自性的功德,你對外境會看得淡一點,那是參考用的。
就像佛陀說的,你是金礦,我們真中有妄,我們生命的目的是把妄的部分消滅掉,把真的部分慢慢開顯出來,在我們死亡的時候就覺得今生很值得。
所以說:你要知道,你生命的目的只有一個:「開顯我們內心自性的功德」,不是在外在的環境,爭成敗得失、爭對錯。這個是《楞嚴經》的基本思想,正念真如。
有些觀念諸位要好好的體會體會,才能夠轉成你內心的功夫。
大安法師:離開塵欲,求生極樂
修行就是要離開塵欲,要發菩提心。覺明妙行菩薩進一步開示說:「汝等慮身纏世網,念頭不得清淨。」就好像我們現在還有很多世間上的事情要做,而且在這競爭的社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整個過程當中,念頭總是不得清淨。那怎麼辦呢?覺明妙行菩薩他提出一種方法,大家注意,這種方法是對我們很管用的,就是「汝但發個遠離求度之願,將牢牢歸向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之心,換卻奔走名利之心,便能即塵勞而覺路矣。」
這一法大家注意聽了,就是你只要發一個心,發一個什麼心呢?發一個遠離,就是厭離娑婆世界,求阿彌陀佛救度的願,然後就在內心,緊緊地把要歸向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的心,把它保持下來,然後就把原來對這種功名利祿奔走的心轉換。這裡提出的這種轉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大家都在念佛,但是你客觀地、冷靜地解剖自己,你一天到晚的舉心動念,有多少心是放在真誠念佛求往生上,有多少心是放在世間的功名利祿上。
修心不是要一天到晚看別人啦,要看自己。我想這一看大家就會把頭低得很低了。我們一天到晚,大部分還是這個世間的功名利祿,恩恩怨怨,人我是非,種種的妄想雜念。那要往生,要見阿彌陀佛的心,在我們一天到晚的念頭裡面佔了多少?我們要往生見佛的心對我們還是很生疏啊,世間的種種的事情還是很熟悉啊。
所以不把這個生和熟的關係顛倒過來、轉換過來的話,那我們這個心意識裡面的所有的信息,還都是三界六道輪迴的東西,這些奔走名利的心就是無明熏真如,我們的心是被這些五欲六塵的狀態熏得越來越黑的,而這個念佛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的心,這個心是真如心,以這個真如心熏無明,才能使我們心漸漸地潔白。
所以這裡又特別地提出「遠離」。「遠離」二字好說,「遠離」二字要真正落實下來,對我們來說就太難啦。有很多同修說:「哎呀!我是想念佛,但沒有時間念佛呀。」他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是奔走名利,他就哪怕是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都騰不出來念佛,你說他能夠說是遠離嗎?我們今生遇到了念佛一法,卻還是奔走名利,那實在是太可惜了。
佛在《無量壽經》裡面當展示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之後,那樣的苦口婆心的勸勉我們,「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現在要覺悟啊!趕快把世間的事情放下,趕緊念佛,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得到無量壽,得到無量的快樂,無有邊際。雖然這一世精進勤苦地念佛,但是這樣的幾十年,最多一百年的念佛,跟你無量劫輪轉的時空比較只是須臾間,彈指間。你須臾間耳,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壽樂無有極啊。
法開老和尚:放下萬緣,今生決定天上人間自我選擇,做得了主
宗門下祖師立的規矩在修行中非常重要,值得我們尊敬。
祖師大德為用功辦道者立下的戒律,是戒自己而不是戒別人,這是它最特殊的地方。為什麼?因為我們大家要想有所成就,成就的關鍵在「一心不亂」。
我們到了禪宗道場來修行,就是要得「一心不亂」。如果我們還常常去衡量別人,去關注這個世界,那你這個「一心不亂」在你一生修行中也決定得不到。
當我們的參禪參得正得力時,你突然看到別人又不參禪還今天破戒,明天又犯戒了,這時你還能得到一心嗎?絕不能得一心啊!
祖師留下的參禪一法真是了不起,他的戒律是只戒自己,不戒別人,不管別人閑事,不管這個世界閑事。別人不修行也好、犯戒也好、破戒也好、持戒也好、不持戒也好,與你統統不相干。你要一切處、一切人、一切事,決定不起心也不動念,這樣你自己才能得一心不亂。
禪堂的戒律規矩就是讓清眾無有開口處,油瓶倒了和你沒關係。大家每一個人自己守自己的戒律守住自己的規矩,不要管別人閑事管這個世界的閑事,所以說禪宗祖師真是了不起!製定的規矩非常符合用功辦道。
如果每一個參禪的都能自己守規矩不管別人,每一個人都能容忍別人缺點,那麼你的心當然「一心不亂」。
別人不守禪堂規矩時,你統統要用禪宗祖師給我們的寶貴方法:放下!
我們自己約束自己,不是叫我們拿規矩拿戒律去批評別人。我們自己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方,首先自己一定要守好道場規矩,一定要持好佛制戒律。我們重點放在自己要守規矩,而不要去管別人閑事去管這個世界上的閑事。
不要管他,不要理他,我們的心還是清淨在話頭上。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清淨心,才能達到一心不亂地參禪悟道,這是禪和子的基本素質。
在二六時中行住坐臥中念茲在茲在這個本參話頭上,最後用虛雲老和尚的話勉勵你們:禪和子只要管好自己,莫管他人,放下萬緣,今生決定天上人間自我選擇!做得了主!
人生,請適當低配一點
最近流傳著一個段子:一部高檔手機,70%的功能都是沒用的;一款高檔轎車,70%的速度都是多餘的;一棟豪華別墅,70%的房間都是空閑的……
環視一下自己,你那高配置的生活裡,有多少資源待在角落裡被閑置著,浪費著?
也許是時候,我們把身段放低一點兒,要求降低一點兒了。
低配一點兒,越來越成為年輕人的生活態度,不勉強,不逞強,有力掌控自己的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
美國著名作家斯蒂芬·金有一套自己別緻的「小桌子理論」:他寫作的時候,只需要一張小桌子,一平方米大小,學生桌模樣。一盞檯燈足以照亮桌面,上面擺放著稿紙或者電腦,再無其他,一切OK。
在笑傲美國圖書排行榜多年之後,他也曾嘗試過給自己換一張寬大如單人床的書桌,胡桃木材質,看上去讓自己「更成功」。但是不久之後,即宣告放棄,因為在這張桌子上他靈感全無,注意力隨時被桌子上的小玩意兒吸引走。
自此之後,他只用小桌子寫作,並將之作為寫作的重要心得。同時,他還推薦說,寫作時一定要在一間小屋子裡,把門關上,你的靈感之門才會打開。
我們的生活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總是嘗試擁有更多,卻鮮有問問自己:擁有這麼多之後,我就會幸福嗎?
所謂低配人生,並非讓你壓縮生存空間,降低生活質量,而是在這個充滿選擇與慾望不斷擴張的世界裡,學會辨別與放棄。
兩年前,一個男孩在父母的幫助下,買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首付20萬元,還有近60萬元的貸款,貸款15年,每個月還款3000多元,超過他工資的一半。最初,他認為這是為了未來投資,還算是信心百倍,但是一年之後,便覺得生活太吃力,壓力太大。「我住的是大房子,生活質量卻每況愈下,想去旅行吧,一想到休假會減少收入就趕緊喊停;什麼演出活動,根本想都不用想,動輒幾百塊的票價我會自動換算成房貸;和女朋友去看個電影,都要挑選打折日……我常常想,我真的需要這樣一所大房子嗎,我需要把自己的人生變得這麼悲催嗎?」
半年前,失戀的他終於下定決心換房子。
「換了一處50平方米的小公寓後,新公寓我以2000塊的月租租出去了。然後在單位附近租了一套更小的房子,反正一個人住,要求不高,等以後有了新愛情,再做其他規劃。至少目前,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簡單越好,我的房子變小了,空間反而更大了,我的理想有更多的儲存空間。」男孩這樣對父母說。
高配置的陰影裡,蜷縮著無數卑微的小靈魂。大房子、好車子、鑽石級VIP,即便你傾盡所有短暫攬入囊中,滿足的不過是慾望的大嘴,而不是幸福的標準。
適當低配一點兒,也許會有所不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