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因果報應不假--安世高大師的啟示
安世高大師(約西元二世紀),安息國人,名清,字世高。系安息國(今依朗)太子,博學多聞,信仰佛教,後讓位給督父,出家修道。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西元 148 年),行經西域諸國,而來到我國洛陽,從事譯經的工作,至東漢靈帝建寧三年(西元 170 年)共二十余年。其翻譯的經典,義理明晰,文字允正,可說是佛經漢譯的創始人,也是將禅觀帶入我國的第一人。
安息國太子傳奇
安世高年幼時,即以孝行聞名全國,禀性聰敏仁慈,又勤奮好學,因此,精通各國的典籍,對於天文、地理、醫藥、異術,沒有不通達,甚至還擅長飛禽走獸的語言。
有一天,安世高走在路上,仰頭看見一群飛翔的燕子,忽然轉身告訴同伴說:“燕子說,等會兒一定有送食物的人來。”不久,他的話果真應驗了,眾人都感到非常奇異,一傳十、十傳百,安世高俊逸的美名,遍傳整個西域。
安息國王逝世後,安世高更深深地思惟人間苦空無常的道理,更厭惡色身的系縛,以及世界國土的危脆,對於榮華富貴,都視為敝屣。服孝之後,就讓王位給叔父,專心致志出家修道。
安世高出家之後,精進不懈,於是博通經藏,尤其擅長阿毗昙學,並常常諷誦修行禅經,能窮盡其中的奧妙。不久,便四處雲游,度化有緣,歷經許多國家,最後來到我國。他的才華、悟性高人一籌,凡是聽聞過的事物,皆能通達,居住在我國,很快即通曉華語。於是,他展開翻譯佛經的工作。
千裡跋涉償宿債
安世高的前生是出家人,當時有一個同學,瞋恨心特強,托缽乞食時,若施主不稱合自己的心意,往往心懷瞋恨。安世高(前生)常常對他诃責和勸谏,但是同學總是本性難移,依然我行我素。經過二十多年,安世高(前生)向同學告辭:“我必須到廣州,了結宿世的業力。你於明達經藏和精進不懈兩方面,都遠超過我,但是你的本性容易發怒瞋恨,死後一定會投生為丑惡的形體。如果我得道成就,一定來度你。”
安世高(前生)剛到廣州,正是寇賊作亂的時候。走在路上,遇到一位少年,唾手拔刀說:“真逮到你了!”安世高(前生)微笑著說:“我過去生虧欠你一命,所以千裡跋涉,特地前來償還宿債。你現在非常地忿怒不平,這本來就是過去生所積存的怨氣。”於是,安世高(前生)伸長脖子挨刀,沒有絲毫恐懼的樣子。那位少年揮動快刀,也沒有絲毫遲疑,迅速地殺了安世高(前生)。街道上,擠滿了看熱鬧的人,沒有不心驚肉跳的。
安世高(前生)的神識,回到安息國,投生為安息國的太子,此時,即安世高。
共亭神廟美少年
安世高游化中國,完成譯經的工作,已經是東漢靈帝末年,此時關雒的局勢紛擾不安,於是安世高決定到江南,臨行時說:“我應當途經盧山,去度化昔日的同學。”
共亭湖旁有一座神廟,廟裡香火鼎盛,神祇具有強大的靈感和威力。經商的船只,只要向廟神祈求平安,在煙波浩瀚的湖面,都能夠獲得神佑。曾經有些人向廟神祈求翠竹,但廟神沒有允許,那些人竟然隨意盜取,船只方才開航,馬上翻船,而竹子飄回原處。從此,凡是在共亭湖航行的船只,沒有不敬畏廟神,每每具足供養禮拜一番。
安世高來到共亭湖,同行的三十余艘船只,他們全部備禮到神廟祈求福祉。共亭湖廟神藉著廟祝宣說旨意:“船上有一位修行的沙門,你們延請他到廟裡來。”眾人非常驚愕,慌慌忙忙到船上請來安世高。
廟神對安世高說:“我與你前生都是出家學道,我喜好布施,但是生性常發怒瞋恨。今世成為共亭廟神,周圍方圓千裡,都是我所統治。因為前生布施的功德,所以今世奇珍寶玩非常豐厚;也因為前生瞋恨的罪業,所以今世墮落為神靈。我現在看到曾經是同學的你,實在悲欣交集。我的壽命已經快要結束,假如在共亭湖死亡,那麼我龐大丑陋的形體,必定將污染清澈的湖水,因此我決定在山西的草澤間待死。然而我深怕死後難免會墮入地獄,現在我有絹布千疋,還有許多珍奇寶物,希望你代我立壇修法、營造塔寺,使我能夠投生到善道!”
安世高說:“我特地前來超度你,為什麼你不顯現原形呢?”
廟神說:“我的形體非常丑陋,如果現身,眾人一定很恐懼。”
安世高說:“你盡管現身,眾人不會責怪你的!”
於是,廟神從床座後面,探出頭顱。原來是一只大蟒蛇,龐大的身軀,令人無法測察牠究竟有多長?大蟒蛇游行到安世高的膝邊,安世高對牠念誦梵語贊呗,大蟒蛇悲淚如雨,須臾間隱身不見。
安世高取得絹布寶物,向廟神辭別而去。當舟楫揚帆出發,大蟒蛇又現身在高山上眺望,眾人向牠揮手,牠方才黯自離去。
安世高所搭乘的船只,一帆風順到達豫章(今江西省),立即取出廟神的絹布寶物,來建造佛寺。
自從安世高離開後,不久廟神大蟒蛇便死亡。黃昏時,有一位美少年,登上船板,長跪在安世高面前,並接受安世高的祝願,剎那消失無蹤。安世高告訴同船的人說:“剛才出現的美少年,正是共亭廟神,他已經捨離丑惡的蟒形了!”
從此,共亭神廟不再有靈驗的事跡。後來人們在山西草澤中,發現一只巨大的死蟒蛇,頭尾全身合計數裡之長,傳說那地方即今江西浔陽郡的蛇村。
因果報應不虛假
安世高超薦大蟒蛇以後,又到達廣州,尋找前生殺害自己的少年。
當時的少年,已經是白發皤皤的老人,乍見安世高,有著似曾相識的感受,但總想不起來。安世高對老人述說數十年前償命的事,並追敘多生以前的業緣。此時,二人冤恨已消,握手言歡。
安世高說:“我還有殘余的罪報,現在我應當趕往會稽(今浙江省),來償還過去世的命債。”
老人察覺安世高必定非泛泛之輩,又聆聽因果循環的道理,不覺跪下來向安世高忏悔罪業。
老人追隨著安世高往東游化,終於到達會稽。剛剛進入市鎮,恰巧遇到一片打殺的亂事,霎時只見滋事者誤打安世高的頭部,安世高即刻倒地身亡。
老人親眼看到如此的業報,又憶起往日親身執刀報仇的情景,不覺毛骨悚然,深信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老人從此精進學佛,並現身說法,敘述親身的因果經歷。凡是聽到安世高的業緣故事的人,沒有不悲恸惕勵,對三世因果的道理深信不移!
安世高法師償宿債的故事
諸佛菩薩、上人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晚輪到沙彌尼近泉結法緣,講償還宿債的故事。
安世高是安息國的太子,安息國是靠近印度的一個小國,他把王位讓給叔父,出家做比丘。有一個比丘和他一起修行,非常聰明,可是脾氣很大。這個比丘喜歡布施做功德,可是做完了功德,常常會發一頓脾氣,瞋恨心很重。有人供養他,沒恭敬地說:大德某某,他也要發一頓脾氣,不受供養。
安世高對他說:「老同參,你是聰明、智慧和我一樣,可是你的瞋恨心卻比我大得多了!你將來恐怕會墮落的。我以後若得道,我會來度你的。我現在要走了,去中國,還我前世的命債。」不久,安世高就到中國來了。
當時是漢桓帝的時代,世界很亂,土匪很多。
安世高在廣州遇著一個年輕的人;少年一見他,就拔出身上的佩刀,很兇惡地說:「這回可遇著你了,我一定要殺你!」他歡歡喜喜地說:「那你殺我吧!為什麼你對我這麼大的火氣?你知道嗎?」少年說:「我不知道!我看你不順眼,我就想要殺你!你一定是個壞人!」
安世高說:「為什麼你要殺我,你不知道,我知道。因為前生我殺過你,所以,今生你遇見著我就要殺我。我來就是讓你殺我的。」他面無懼色,把頭一伸,說:「請你殺我吧!」少年一刀把他的頭斬下來,安世高當場死了。在旁的路人都覺得很奇怪,這個人竟然願意別人殺自己。
安世高死後,靈魂回到安息國,又投生做國王的兒子。他十六、七歲出家,又來到中國廣州,想找前生殺他的少年,這個少年現在已是中年的人了。安世高到他那兒說:「某年某月,你殺死了一個和尚,你還記得嗎?」這個人說:「是有這麼一回事,你是不是想給他報仇?」他說:「不是!我就是你殺的那個人。你殺了我之後,我又到安息國出生,現在我長大了,我是來告訴你,這個因果——你殺我,我殺你,是沒有完的時候。你不要害怕,我是不會殺你的。現在我要去江西,度我前生一個同修道友。」
這中年人想:事情已經過了這麼多年,他是個外國人,如果不是真有這回事,他怎麼會知道呢?中年人說:「我想跟你一起去。」結果有三十多人跟安世高去廬山。
廬山有個 亭湖,湖邊有個廟,廟神很靈感的。你若到那兒燒幾支香、叩幾頭,你行船平穩,沒有風浪;如果你不燒香,就有大浪把船弄翻。一千里地的人都很信奉這個廟神,與安世高同行的三十多人,也去那兒燒香拜神。
安世高沒去,這個廟神說話了:「你們船上有個沙門,你們去請他來見我。」大家一聽:這個神真是有神通,船上有個沙門都知道,就去找安世高;安世高來到廟裡,對廟神說:「老同參,你現在脾氣還是很大,有人不恭敬你,你就令他翻船,死了很多人。」神說:「唉,我今生墮落,到這兒做神,管著一千里地以內的地方,我知道我死了,一定會下地獄的,因為我造的罪孽很多,我現在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安世高說:「你不要憂愁,我這次來就是來度你的。你既然知道做錯了,你現在可以出來和我們見一見面。」神說:「不可以的!我現出我的本相,會把人嚇死的!」安世高說:「不會的,他們現在不會怕的。」廟神就在神床後邊伸出頭來,是個大蟒蛇的頭。
安世高給他說法,為他誦經持咒,這個蟒蛇哭了起來,哭得淚如雨下。蟒蛇說:「我壽命就快完了。我死了,我這醜陋的身體如果在這兒露出來,很不好看。我要去山西那兒有個澤,我要去死在那兒。」
當安世高的船將要開走的時候,蟒蛇出現在廬山山上,向他叩頭,同行的人也向蟒蛇揮手。在晚間,船上出現一個年輕人給安世高跪下叩頭,安世高說話後,年輕人就不見了。安世高對信眾說:「這個年輕人是誰?就是 亭湖的廟神,他來謝謝我。」從此洞庭湖廟神不靈了。而山西一個澤裡,地裡卻出現了一條死的大蟒蛇,有幾里那麼長,所以那裡的村莊叫「蛇屯」。
安世高度洞庭湖廟神後,對同行人說:「我現在還要去一個地方,了還命債。」他們就來到江南會稽,當他在街市上走著,有兩個人正在那兒打架;其中一個用棍子打另外一個人,沒想到卻打到安世高的頭上,他當場被打死。他事前就告訴同行的人,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他們就把他的尸首收殮起來,送到他原來的地方。
以安世高的道德、學問,還有去償還宿生的命債,可見因果是不可以隨便造的,也不可以隨便發脾氣。那個廟神前生是個比丘,就因為喜歡發脾氣,所以墮落為蟒蛇;蟒蛇後來幸虧有安世高來超度他,否則他的未來是很危險的。
我們學佛的人要知道因果,不隨便發脾氣——你看,人發脾氣時,是不是很難看?常發脾氣,將來就會變成阿修羅。
這個我是在《華嚴經》裡面抄出來的:佛教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沒有嫉妒、沒有障礙,一視同仁,不找人家麻煩,不說人家的是非,這是佛教偉大之處。阿彌陀佛!
相關講記: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十四集) 淨空法師主講
諸位同學,大家好!《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經題玄義跟諸位介紹過了,現在看人題,就是翻譯的人。在我們這個本子第六面:
【後漢沙門安世高譯】
‘後漢’是說時代,‘沙門’是翻譯人的身分,‘安世高’是翻譯人的名號。這部經是早期翻譯的,所以翻譯的體例還沒有定。這是佛教最初到中國來,不像以後名題裡面一定稱“三藏法師”,這個地方沒有稱三藏法師,稱“沙門”,非常的謙虛。
公元一百四十八年,安世高到中國,在早期翻譯史裡面,他是最重要的一個人物。在中國翻譯經典的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三個人,早期的安世高,以後就是鸠摩羅什跟唐朝的玄奘大師,這三個人在中國翻譯裡頭是非常傑出的成就。
我們曉得安世高確確實實也是三藏法師,他是以國為姓,“安”並不是他的姓,“安”是國家的名稱。就像我們玄奘大師到印度,人家稱他“唐玄奘”,他並不姓唐,他是唐國的人。安世高是同樣的意思,他是安息國的人,安息國在唐朝叫波斯,漢朝時候叫安息,現在的伊朗就是漢朝時候的安息。他名字叫清,這都有翻譯的,別號叫世高,字世高,我們稱他作安世高,在當時也稱他為法師,安世高法師。他的身世,他是安息國的王太子,傳記裡面記載他是“至孝聰慧”,給他這四個字,非常孝順,聰明有智慧,“博及群書”,他念的書多。這個人不但有天分,我們現在講,他有特異功能,也就是說他有神通,他精通天文、醫道,還懂得鳥獸的言語,傳記裡面記載的有這些事情。他跟同伴到外面郊游,鳥在樹上叫,他聽到,他就告訴同伴們,他說:“這些鳥在聊天談話,說遠道那邊有兩個人挑了擔子走過來了。”過了一會兒,果然確實有這兩個人過來,那是一般看不見的,他說鳥在那邊聊天。所以要曉得,鳥獸牠看到我們人間的活動,牠們也在批評,也在說長說短。安世高懂得鳥獸的言語,這個證明我們中國古書裡面記載,古人多半都能夠通鳥獸的言語。
實在講,我們現在看澳洲的土著,他們也懂得,也有這個能力。什麼原因?他心清淨,他沒有污染。後來的人為什麼會把這個能力失掉?妄想太多了。由此可知,鳥獸跟人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確確實實像一家人一樣,彼此互相照顧,言語、心思都能溝通。現在因為我們這些人很糟糕,把自己的心地污染了,鳥獸能懂我們,我們不懂牠們;因為牠們沒有污染,牠懂我們,我們不懂牠們。所以想到這個地方,人應當要有慚愧心。人,今天實在講,不如禽獸,造無量無邊的罪業,牠們不造業。我們懂得牠們在受果報,不造業;果報受盡之後,牠的善業就起現行,牠又會生到人道、天道。我們讀了這些書,最重要要信,這個不是迷信,不是寓言,確確實實的事實。
安世高父親死了之後,他繼承王位,作安息國王。他做了不到一年,他就把王位讓給他的叔父,自己就出家修道,成為著名的高僧。以後在中國游化,為中國初期翻經最有成就的,翻得也最多。他翻經的經過,他帶來的梵文經典,在當時的首都,後漢的首都在洛陽,他翻出二十九部,總共有一百七十六卷,歷時二十二年,可見得他一生的事業是在中國,一生最偉大的成就貢獻在中國。他於靈帝,靈帝是後漢第十一代的皇帝(末代,後漢傳到十二代,末代就是獻帝,獻帝時候就是曹操當權了,漢獻帝是有名無實,曹操當政),靈帝在位二十二年,他是漢靈帝建寧三年,公元一百七十年,他譯經的工作就告一個段落,他就不翻經了。
不翻經之後,他有一樁事情。他前生的同學也投胎到中國,很不幸他做了龍王,就是共亭湖的龍王。所以他翻經事情告一段落之後,他就乘一個船走長江,在長江就停在江西廬山。廬山下面有一個廟叫共亭廟,就是現在的九江縣(江西九江),那個時候的浔陽郡,漢朝的浔陽郡。這個地方叫蛇村,現在還叫蛇村,有一個共亭廟,這個廟是龍王廟,他去度這個廟神,廟神在前世跟他約定。這個廟神是安世高前世的同學,都是出家人;安世高前世也是出家人,這個同學也是出家人。傳記裡面告訴我們,他這個同學“明經好施”。諸位要記住,是一個講經說法的法師,又喜歡布施,所以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福慧雙修”,難得!福慧雙修。但是他的毛病是喜歡發脾氣,很容易發脾氣,這是習性,這個習性不好。
他為什麼會墮落?分衛,分衛就是托缽。可見得這個年代是很久遠,印度出家人生活都出去托缽。他喜歡布施,他也能講經,常常講經,托缽托的飯菜不好,他心裡就不高興,心裡就覺得很難過,“今天為什麼吃這些東西?”就這麼一點點難過,這就是瞋恚心,這個習氣墮落到畜生道去當龍王;當龍王死了之後,就到中國做共亭廟的廟神。他明經,他就很靈驗;他講經說法,所以他做這個龍王很靈。他喜歡布施,福報很大,所以周圍一千裡這麼大的范圍,信徒都去朝拜他;周圍一千裡,香火非常盛,禱告祭祀不絕。當了神,瞋恚心就更大了;換句話說,你來拜,他就保佑你,你的船在江上走就平平安安;你要是得罪他,他就把你的船搞翻,他就殺人。所以靠水上生活的人不能不去朝拜,不能不去巴結。這樣子殺生就太多了,他自己曉得,死了之後決定墮地獄,所以求他同學,他知道他這個同學得道證果了,求他來超度。
這種感應,澳洲土人講心靈感應,他們彼此之間有溝通。安世高這一次到他這個廟裡面來超度他,給他說法,勸導他回頭是岸,勸他修福。這個神吩咐廟裡的當家,安世高去的前一天,這個神托夢給廟裡住持,說他的同學,“一個得道的高僧明天要到這裡看我,你要好好的接待他,要聽他的教導。”所以這個廟裡早已經准備來迎接他。所以安世高一去,廟裡就接待。他就給這個神說法,說完之後,還念咒語給他祝願,最後叫神出來給大家看看。那個神覺得他的身體不太好看,很難看,不願意出來。安世高就說:“沒有關系,你出來好,讓大家看看你。”他就出來了,是一條大蛇。以後這裡叫蛇村,村莊叫蛇村。
是一條大蛇,見到安世高,匍匐在地上流眼淚。安世高勸他把他所有的財物統統獻出來:“給你修福。”安世高把他這些錢就帶到現在的南昌,那個時候叫豫章,在南昌建立一個佛教的寺廟。所以江南有佛寺這是第一個,這第一個廟的錢就是共亭廟的廟神他捐獻出來的,以這個給他修福。安世高帶了這個錢,還是乘船到南昌,就是到豫章。在中途,大家就看到有一個穿白衣服的年輕人,是個男子,年輕人,在他船頭向他禮拜。安世高就跟大家說:“你們大家看到沒有?”“看到了。”“那就是剛才共亭廟的廟神,他已經離開蛇身,他生天了,所以他來感謝的。”
“高去,神離惡道來謝”。“高至豫章”,豫章就是現在的南昌;“建大安寺”,大安寺是江南第一個寺,也是紀念安息國,他們是從安息國來的,所以建立大安寺;“由高而名,是為江南有寺之始也”,這是江南第一個佛寺,因緣從這裡來的。“高神跡甚多,見高僧傳初集,神僧傳”,他是神僧,他的神跡、不可思議的事情很多,你們看《高僧傳》、看《神僧傳》裡頭都有記載,說得很詳細。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十五集) 淨空法師主講
諸位同學,大家好!上一次將翻譯的人安世高做了一個簡介。從安世高經歷裡面,我們體會到幾樁事情。
第一個:“出家修行,明經好施,不捨瞋恚,終墮惡道”。這是我們一定要小心謹慎。安世高的同學,也就是共亭廟的廟神,龍王,如果在今天來說,他是個非常好的修行人,真正是高僧大德。他的發脾氣、瞋恚,不是像我們形於色,他是心裡面有這種難過、不平。好像托缽,人家供養他的,就是他對於眾生的法供養多,得到人家的報償太少了,心裡頭有這麼一點難過,墮到畜生道。
像我們今天是極度的不平,這還得了嗎?我們這種修行,說老實話,都是墮阿鼻地獄,畜生道都得不到。印光大師那副對聯做得很好,“畜生餓鬼猶難求”,都不容易得到,決定是地獄。所以我們自己要認真去反省、檢點,我們的果報在地獄,明經好施也不行。所以惡不能不斷!四弘誓願發了心之後,就要“煩惱無盡誓願斷”,哪有跟一切人事物相處稍稍不如意,心裡就不高興、就發火?你要曉得,你這種行為就是墮地獄的。你不要認為“我修行得還不錯”,你修行不管修得怎麼樣,比安世高同學不如,他還能夠去當龍王,你只能去作小鬼,這是我們不能不警惕的。
修行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這一次在《曠野的聲音》這本小書裡頭看到的,他們也提出來了,人生的目的就是在學習,在經驗當中學習。學習什麼?就是學習“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就學這個。從初發心到如來果地,成佛之後還要示現裝著學習,教化一切眾生。學習永遠沒有止境!在一切逆境、惡緣裡面,學習不起煩惱,修覺正淨,不生煩惱;在順境、善緣裡面,學習不貪愛、不留戀,這叫真正修行。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眾生平等的慈悲;換句話說,就是學愛人、愛物。最討厭的人你不討厭他,你還能愛護他,你還能全心全力照顧他,這是菩薩道。要以平等公正的心來看待一切人事物,決定沒有一絲毫私心在裡頭,沒有一絲毫欲念在其中,我們就學這個。《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清涼大師給我們點出來“歷事煉心”,歷是經歷,就是在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去煉。煉什麼心?煉覺正淨。我們今天把佛法綱領歸納,煉真誠心,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一切人事物裡頭我們煉這個,這就是大菩提心。所以你不真誠、你不覺悟,愚癡!你心不清淨、不平等,造業!哪有不墮三途!這個給我們很大的警惕。兩個榜樣,安世高跟龍王同學,到這一世裡面果報相差懸殊太大了,我們一定要知道、要明瞭,不能在這一生當中誤了自己,那就錯了。
第二:“超薦必要得道高僧;得道者,至誠感應”。這個龍王在中國時間也很長,中國的高僧大德也很多,他為什麼不就近求人來給他超度,一定要安世高,這是什麼道理?我們要多想想。我們每天學佛,早晚都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再要問一問,什麼功德?拿什麼功德去莊嚴佛國土?單單口念不行!我們自己一定要了解,我今天修的什麼功德?不但功德沒有,可能福德都沒有。每天造的業,拿這個業去莊嚴佛國土嗎?這行嗎?所以說哪裡來的感應?我們沒有至誠心,一天到晚妄念紛飛,拿這些妄想分別執著去莊嚴佛國土嗎?總得自己時時刻刻想一想,反求諸己,回過頭來自己反省,“我今天做了什麼好事,這個好事值得向佛菩薩報告的,值得佛菩薩安慰的?”說得白一點,天天要做改過修善的功夫,這個作法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是什麼?改過修善,認真努力去做,把自私自利這個念頭徹底放下,你的福德就變成功德。功德裡頭加上自私,功德就變成福德;斷惡修善,把自私、把我執拿掉,福德就變成功德。自私自利、我執,哪有那麼容易放下的?真正放下了,至少你證得須陀洹果了,須陀洹決定不再為自身著想。
我們生在這個世間,用什麼態度來處世?佛教給我們“隨緣”,決定沒有一絲毫要求。就像安世高這個同學一樣,養這個身隨緣,每天食物是托缽,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人家給什麼吃什麼。如果還分別好壞、分別好惡,那就不行了,那就墮惡道;有這種分別執著,就是夾雜著自私自利。所以他一生修的不是功德,是福德,福德在畜生道他也享。前面跟諸位報告他明經,他享這個福;他有智慧,所以他有靈驗,信徒到那裡去拜拜很靈,這是過去講經說法的功德。他肯布施,所以福報很大,信徒很多,這個廟周圍一千裡這麼大的范圍,這些居民都來拜他,福報大,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所以超薦,得道高僧有功德,那個功德可以回向加持給他,道理在此地。我們沒有這個功德的人,現在如果有信徒要求我們給他家人誦經超度,我們怎麼辦?唯一的一個辦法就是“至誠感通”,一定要依照儀規如理如法去做,以真誠心、清淨心去做這趟佛事。決定不能說“這一家供養多,我就認真;供養少,馬虎一點,應付一下”,這不可以,這個決定墮惡道。講經說法幫助活人,經忏佛事是幫助亡者,都一樣要平等看待,事死如事生,要平等看待。決定不可以計較利養,如果定上價錢,那就更錯了,那變成買賣,古人講“裨販如來”。定上價目,每天搞這個事情,人家譏諷我們“開佛店”做生意。一堂佛事多少錢,生意買賣,這個必墮地獄,我們一定要懂。
我們在這個世間時間很短暫,到我這個年齡隨時都可以走,“人生七十古來稀”。我跟你們同學們句句都是講真話,為什麼?我住世不久了,我還能騙你們嗎?我要欺騙你們,我對不起你們。大家有緣在此地相聚,總要明理,這一生縱然不能夠生到佛國,也應該不墮三途,來生還能保住人天身分,這是最低限度的修持。人天保不住,墮三途惡道,那我們就錯了,這一生當中完全錯了。超度的道理、方法、效果,《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得很多、講得很好。這一部經我們過去讀過,也在一起做過研究討論,千萬不要把這一部經看作神話,那造罪業就嚴重了。
第三個啟示:“三寶依寺而住,道法賴化,故建寺福德最大”。這是講從前那個時代,現在怎麼樣?現在依舊不例外。但是問題要曉得,三寶,這個寺裡頭真有三寶,真有道法,那個福德就最大。如果這個寺裡面沒有三寶,假的三寶,不是真的三寶,這裡頭有佛寶,佛,跟諸位說絕對不是佛像,佛像不能算寶,經書不能算寶。這裡頭住的人覺,就是佛寶;正知正見,就是法寶;修六和敬,就是僧寶。如果這裡面住眾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這個寺裡頭沒有三寶;這個寺裡頭沒有教學,沒有傳法,道跟法也都沒有。從前寺院有學風、有道風,此地這個‘道’是道風,‘法’是學風,法是天天教學,道是天天修行。真修行,天天改過,天天修善,積功累德,確確實實是個六和敬的團體,這個道場福德最大。
反過來看,如果住在這個道場裡面,現在有很多道場四眾住在一起,像我們此地的居士林、淨宗學會,我們都是四眾同修在一起,我們培訓班也是四眾。我們當清眾的,如果不和合,在這裡面鬧意見,明爭暗斗,破壞道場,那就是罪報最大了。你造作罪業,你的罪業最大,你將來的果報決定在地獄。聰明人,這是我從前講過,以前李老師也常常提醒我們,如果覺得這個道場我沒有辦法跟大家共住,我趕快離開,不造罪業,這個態度是正確的。我在這裡面不能夠隨順大眾,自己成見很深,非常固執,你住在這個地方天天造罪業,這個道場提供你造最大罪業的機會,你不走你還待什麼時候?趕緊離開。至於道場他本身造罪業,與我無關。就是我們看到這個情形,我們如果真的是正法,不能幫助他改正,趕快就要離開。
所以現在實際上狀況告訴我們,有許多在家同修修得不錯,臨終往生瑞相希有,都值得我們反省,都值得我們參考。如果你能在這個地方感化大眾,那你的功德就最大了,那不是福德,是功德。我們有高度智慧,有堅定的耐心,做出最好的榜樣感化大眾,這是菩薩再來;沒有這個能力,看到這裡他不如法,趕緊離開。即使這個道場是我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如果這裡面大眾不如法,我立刻就離開,道場我不要了。為什麼?我很清楚,世間所有包括自己這個身體,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什麼好執著的?立刻放下,成就自己重要。我建立這個道場布施給大家、供養大家,跟你們結個善緣。你們這一生不能得度,來生來世緣成熟了,我再來度你們,不一定要執著在這一生,沒這個道理的,佛都沒有這個執著,我們要有這個執著也是錯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留言列表